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部分地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廣東省佛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客有問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已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薄叭綦m知之,奚道知其不為私?”李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當無私矣。夏不衣裳,非愛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箑,非愛箑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jié)乎已也。節(jié)己,雖貪污之心猶若止,又況乎圣人?”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于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夫以外勝內,匹夫徒步不能行,又況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先王不能盡知,執(zhí)一而萬物治。使人不能執(zhí)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繆,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者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明,清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材料二: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節(jié)選自《過秦論》)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教者A術B猶不能C行D又況乎E所教F是何也G仁義之術H外也。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私,指私心,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用法不同。B.愛,指吝惜,與《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中的“愛”詞義相同。C.度,指衡量、估計,與成語“度德量力”“審時度勢”中的“度”詞義相同。D.朝,指使朝見,與《項脊軒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中的“朝”均為使動用法。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季子認為那些能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是通曉生命本性的人,以夏天不穿毛裘、冬天不用扇子類比說明了節(jié)制貪心就沒有私心。B.《呂氏春秋》認為孔子墨子的弟子門徒布滿天下,但是他們的主張在每個地方都得不到推行,體現了作者對兩個學派的否定。C.《呂氏春秋》認為只要去除外物擾動,不受四個方面各六種東西的影響,就能做到思想純正平靜、無為而治,堅守一條原則。D.賈誼以陳涉能以微小的力量傾覆國力沒有絲毫削弱的秦國為例,總結了秦國速亡的歷史教訓,警醒漢朝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2)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13.兩則材料都談到“仁義”,二者討論的側重點有例不同?廣東省清遠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晉文公重耳亡,過曹,里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國,國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鳧須造見。曰:“臣能安晉國?!蔽墓谷藨唬骸白由泻蚊婺縼硪姽讶擞矔x也!”里鳧須曰:“君沐邪?”使者曰:“否。”鳧須曰:“臣聞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聞,文公見之。里鳧須仰首曰:“離國久,臣民多過君;君反國,而民皆自危。里鳧須又襲竭君之資,避于深山,而君以餒,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聞。臣之為賊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責。然君誠赦之罪,與驂乘,游于國中,百姓見之,必知不念舊惡,人自安矣?!庇谑俏墓髳?,從其計,使驂乘于國中。百姓見之,皆曰:“夫里鳧須且不誅而驂乘,吾何懼也?”是以晉國大寧。(節(jié)選自《韓詩外傳·卷十》)材料二: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怨結于民心。謅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保ü?jié)選自《墨子·親士》)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重耳無糧A餒B不能行C子推割股D肉E以食F重耳G然后能H行。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足,足夠,滿足,與《桃花源記》中“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B.何懼,懼怕什么,《赤壁賦》“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C.緩賢,文中指怠慢賢士。其中的“緩”與成語“刻不容緩”中的“緩”意思不同。D.庸民,文中與“賢君”相對,指普通的人。具體就是指歷史上失敗的君主。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文公逃亡到曹國時,原本跟從的里鳧須偷盜晉文公的錢財后逃走了,這一行為惹怒了晉文公,以至于之后晉文公不想見他。B.晉文公最終接受了里鳧須的建議,不僅沒有誅殺他,還讓他陪坐巡游,老百姓看到后全都心安下來,晉國因此得以安寧。C.墨子舉晉文公、齊桓公、越王勾踐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他們之所以能夠揚名天下,是因為他們重用賢人,遠離國內的小人。D.墨子認為如果國君身邊都是阿諛奉承之人,那么國君就聽不到好的建議,國家就會陷入危險之中,桀、紂就是這樣亡國的。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及重耳反國,國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鳧須造見。(2)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14.里鳧須是如何說服晉文公的?請簡要概括。廣東省深圳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剛說蘇軾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庇衷唬骸扒裳粤钌?,鮮矣仁?!彼梅騽傉?,非好其剛也,好其仁也;所惡夫佞也,非惡其佞也,惡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難,常以身試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擠我于險者,皆異時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剛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建中靖國之初,吾歸自海南,見故人,問存沒,追論平生所見剛者,或不幸死矣。若孫君介夫諱立節(jié)者,真可謂剛者也。始吾弟子由為條例司屬官,以議不合引去。王荊公謂君曰:“吾條例司當得開敏如子者?!本υ唬骸肮赃^矣當求勝我者若我輩人則亦不肯為條例司矣?!惫淮?,徑起入戶,君亦趨出。君為鎮(zhèn)江軍書記,吾時通守錢塘,往來常、潤間,見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監(jiān)司皆新進少年,馭吏如束濕,不復以禮遇士大夫,而獨敬憚君,曰:“是抗丞相不肯為條例司者?!敝x麟經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與蠻戰(zhàn)死,君為桂州節(jié)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盡斬之。君持不可。麟以語侵君。君曰:“獄當論情,吏當守法。逗撓不進,諸將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盡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斬人,則經制司自為之,我何與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獄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遷官。吾以是益知剛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方孔子時,可謂多君子,而曰“未見剛者”,以明其難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剛則折”!士患不剛耳,長養(yǎng)成就,猶恐不足,當憂其太剛而懼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剛之罪。為此論者,鄙夫患失者也。(選自《蘇軾集》)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公言A過矣B當求C勝我者D若我輩人E則亦F不肯G為H條例司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免,使動用法,與“欲因此時降武”(《蘇武傳》)中“降”的用法相同。B.沒,無音信,與“孝公既沒”(《過秦論》)中“沒”的含義不相同。C.與,參與,與“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中“與”的含義不同。D.乃,竟然,與“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中“乃”的含義相同。12.下列各項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鞠吏士之有罪者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B.顧視無可置者(《項脊軒志》)C.知人者智(《老子四章》) D.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欣賞剛直之人是因他們有仁愛之心,蘇軾歷經磨難,親身感受到在困境中救助自己的都是這類人,因而確知剛直之人一定仁愛。B.孫介夫是剛直之人,王荊公說條例司當任用他這樣的人,他笑言相拒,與之不歡而散。因此事,監(jiān)司里的年輕官員們對他非常敬畏。C.擔任桂州節(jié)度判官時,孫介夫反對斬殺謝麟收捕的官吏十二人。謝麟言語威脅,他據理力爭。后經刑部裁奪,這些人得以免除死罪。D.當世有些人認為太剛容易受到折損,他們長期保全自身以期有所成就,唯恐不夠謹慎小心。在蘇軾看來,持這種觀點的人見識淺陋。14.翻譯。(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吾以是益知剛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2)將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種樹郭橐駝傳》)廣東省梅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①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zhàn)。以水戰(zhàn)石,則汗汗田田,滮滮涆涆②,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zhàn)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嚙骨理而動齦腭。于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予與長石諸公,步其顛,望江光皓森,黃山如展篩,意甚樂之。已而見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磯上,各據一石而坐。靜聽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細睇之,或形如鐘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發(fā)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與用。予嘆曰:“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異此哉!”山以玄德娶孫夫人于此、石被睇錦,故名。(節(jié)選自袁中道《游石首繡林山記》)【注】①堮堮:山崖高峻的樣子。②汗汗田田,滮滮涆涆:水勢浩大、水流迅疾的樣子。材料二:《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千萬年來[A]極其[B]力之所至[C]止[D]能損[E]其一毛一甲[F]而終不能[G]嚙骨[H]理而動齦腭10.下列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勢常結約不舒結約:盤曲纏束B.石被睇錦被:覆蓋C.所在皆是也是:這樣D.故莫能知莫:沒有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凡,總共,與《項脊軒志》中“軒凡四遭火”的“凡”詞義相同。B.“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與“此世所以不傳也”中的“所以”都表原因。C.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的“壯”用法相同。D.向,指先前、以前,與《蘭亭集序》“向之所欣”的“向”詞義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長江過西陵以后因為所遇多是沙泥,無法阻擋江水的奔流,才得以顯出其剽悍的性情。B.江流與山石相遇后,水與山石相搏,水不僅沒能侵蝕山石,反而使山石更顯美麗、嫵媚。C.李渤以敲擊山石的方式來解釋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蘇軾經過實地考證,否定了這種說法。D.兩則材料都通過記游闡發(fā)哲思,《游石首繡林山記》因景論理,《石鐘山記》因事見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異此哉?。?)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材料二:洞,濱江倚湖。冬,潮落則門出焉。透漏玲瓏,莫可言狀。蜿蜒行,屴崱如龍??莞驖M峭壁,儼然鱗甲,左右旁通,上下數疊,曲折寬敞,可容千人。最上層,燭而登,平坦溫暖,老蝠如扇。石峽有子洞,蛇而入,復廣,三人可坐?!暗し俊倍诸}于壁。旁岐多小詩,均新奇可喜。如“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塵世無人識?!庇秩纭靶№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等句。大約皆曩時游人狡獪之作。墨色黯淡,惜無年代可考。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而上鐘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勢上銳下寬似宜以形論而不以聲論。蘇子所謂窾坎鏜鞳,噌吰如樂作者,乃過其門未入其室也。(節(jié)選自彭玉麟《石鐘洞敘》)材料三: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別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則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ü?jié)選自邵雍《觀物內篇》)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鐘A覆地B而上C鐘山亦中多空D洞E且山勢上F銳下寬G宜以形H論而不以聲論。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適,意思是到,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詞義不相同。B.不余欺,沒有欺騙我,與《項脊軒志》的“從余問古事”,兩者結構相同。C.蛇,像蛇一樣,與《小石潭記》中“斗折蛇行”的“蛇”詞義用法均相同。D.異,不同,與《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異”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寺院僧人讓小童拿著斧頭敲打石頭而發(fā)出聲音,以此證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但蘇軾并不認同這一看法,覺得可笑。B.石鐘洞位于江邊,江水位降低時,洞門便會出現,洞內曲折,上下數層,可容納千人,最上層平坦得像打開的扇子。C.彭玉麟大膽推測,題寫在石鐘洞壁上那些新穎奇妙、令人喜愛的小詩,可能是曾經到過此地的游人留下的游戲之作。D.有人提出天地之外別有天地的觀點,邵雍對此不置可否,他認為圣人也未必知道,自己口中所言也未必是真正所知。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2)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14.邵雍表達了反對“妄知”“妄言”的觀點。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蘇軾和彭玉麟有哪些具體行動體現了邵雍的觀點?請簡要概括。廣東省江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宋襄公與楚人戰(zhàn)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右司馬購強趨而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敗?!毕骞唬骸肮讶藛柧釉唬骸恢貍磺芏?,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癯礉鴵糁?,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后鼓士進之?!庇宜抉R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惫唬骸安环戳校倚蟹??!庇宜抉R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公乃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夫必恃人主之自躬親而后民聽從,是則將令人主耕以為上,服戰(zhàn)雁行也,民乃肯耕戰(zhàn),則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ü?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五》)材料二:孫卿子曰:“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殺老弱,不獵①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扦其賊,則是亦賊也。以故順刃者生,蘇④刃者死,奔命者貢⑤。微子開封于宋,曹觸龍斷于軍,殷之服民所以養(yǎng)生之者也無異周人。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閑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对姟吩唬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王者有誅而無戰(zhàn),城守不攻,兵格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保ü?jié)選自《荀子·議兵》)注:①二毛:兩鬢斑白的人,即年長的人。②獵:踩、踐踏。③捍:同“捍”,保衛(wèi)、保護。④蘇:朝向。⑤貢:賞賜。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故近者歌A謳而樂之B遠者竭C蹶而趨之D無幽閑E辟陋之國F莫不趨使H而安H樂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趨,急走、快步走。與《六國論》中“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的“趨”意思不同。B.涉,渡水、趟水。與《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的“涉”字意思不同。
C.特,特地、特意。與《陳情表》中“詔書特下,拜臣郎中”的“特”意思相同。
D.死,為···而死。與《阿房宮賦》中“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哀”用法一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宋楚兩軍在涿谷大戰(zhàn)時,宋襄公不接受右司馬購強的進諫,認為擊鼓進攻還沒列好陣的敵軍,是不仁義的。
B.韓非子認為人主親自耕種,親自加入隊伍,服從戰(zhàn)爭,百姓才肯從事耕戰(zhàn),這會讓君主和臣民處于危險中。
C.孫卿子認為,軍隊作戰(zhàn),應該聽命于鼓金之聲。命令不前進而前進,和命令不后退而后退,所犯之罪均等。
D.孫卿子認為,真正的王者能得到所有人的服從,而處在國家混亂之中的百姓,都喜歡他的政策,期盼他的到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2)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14.宋襄公率領的是仁義之師嗎?請做出判斷并結合文本闡述理由。(3分)答案廣東省佛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9.DFG10.D11.B12.(1)堯本來就已經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談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話符合堯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則,他因此知道舜的治國才能的。(2)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13.材料一側重從仁義之術的理論和施行(傳播)的不同談對學派的影響;材料二側重從攻守的形勢變化談仁義之術對國家的影響。【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教導的人自己都不能夠實行那樣的仁義之術,又何況受到他們教導的人呢?這是為什么?因為仁義之術是外表的功夫。“猶……,又況……”是表遞進的復句,中間的D處斷開?!笆呛我病笔菃为氁蓡柧?,“仁義之術外也”是回答的句子?!笆呛我病鼻懊娴腇處和后面的G處斷開。故選DFG?!?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文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名詞,私心;/動詞,偏愛,偏私。句意:當然是無私的(沒有私心的)。/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B.正確。吝惜。句意:不是吝嗇。/不吝惜珍奇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C.正確。衡量、估計。句意: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觀察時機,估計發(fā)展趨勢。D.錯誤。使動用法,使朝見;/動詞,朝見。句意: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故選D。【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但是他們的主張在每個地方都得不到推行”錯誤,由材料一第二段“然而無所行”可知,不是“在每個地方都得不到推行”,而是沒有在天下流行。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來;“合……符”,符合;“是以”,因此。(2)“謫戍”,遷謫戍邊;“抗”,抗衡;“師”,軍隊?!?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歸納作者觀點的能力。材料一是從學派的角度談,“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于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夫以外勝內,匹夫徒步不能行,又況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指出,用仁義的方法在天下教導別人,然而他們所倡導的仁義沒有在天下流行。教導的人自己都不能夠實行那樣的仁義之術。強調理論和施行間的差距,在于推行的人不能以身作則。材料二從國家施政方針談,從秦國的逐步強大與秦朝的滅亡的對比,談“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指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參考譯文:材料一:有一個客人問季子:“堯是怎樣知道舜的才能呢?”季子說:“堯本來就已經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談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話符合堯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則,他因此知道舜的治國才能的。”客人又問:“像這樣的話,雖然知道他這樣說,但怎能知道他不會做徇私圖利的事呢?”季子回答說:“各位能夠治理天下的人,本來就通達生命的天性,當然是無私的。夏天不穿毛裘,不是因為愛惜毛裘衣服,是因為太熱。冬天不用扇子,不是因為愛惜扇子,是因為太過清涼。圣人不為自己謀取私利,不是吝嗇,是因為節(jié)制自己。節(jié)制自己,雖然存在貪婪的心態(tài)也會消除,又何況圣人呢?”孔子、墨子的學生滿布天下,他們都是用仁義的方法在天下教導別人,然而他們所倡導的仁義沒有在天下流行。教導的人自己都不能夠實行那樣的仁義之術,又何況受到他們教導的人呢?這是為什么?因為仁義之術是外表的功夫。想憑借外表的功夫來戰(zhàn)勝內心,一般的人、貧民都不能夠做到的,又何況君王呢?只有在內心通達性命之情,那么仁義之術就自然會流行了。先王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了解,但掌握一條原則就可以治理好世上萬事萬物。人之所以不能夠掌握這一條原則,是因為物質享受對他們有誘惑。所以說要清掃心中的惑亂,解除心中的謬誤,去掉德行上的累贅,弄通道法上的禁塞。高貴、富裕、顯榮、權威、名譽、利益這六樣東西,是迷惑意志的東西。變化、激動、女色、計較、盛氣、情意這六樣東西是擾亂心神的東西。憎惡、欲望、狂喜、生氣、哀傷、快樂這六樣東西是累贅德行的東西。智謀、才能、背叛、親近、取得、舍棄這六樣東西是堵塞道法的東西。這二十四樣東西如果可以不在胸中縈繞,人的心就剛正不偏。正就是靜,靜就會使心胸清澈明亮,就會心中虛空,虛空就是無為,做到虛空無為就可以沒有什么做不到了。材料二: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尊貴于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廣東省清遠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ACG11.D12.C13.(1)等到重耳回到晉國,晉國人多數仍不擁護重耳,在這時里鳧須前往拜見重耳。(2)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天下之士嗎結果身被殺而失天下。14.①指出現狀。晉文公離開晉國很久,臣子百姓多指責晉文公,現在晉文公回國即位,臣民都感到危險。②承認錯誤。自己曾經盜取晉文公的財物,導致晉文公陷入困境,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自己的罪過即使誅滅十族都不過分。③提出建議。假如晉文公赦免自己,讓自己陪您坐在晉文公的車上,在都城里走一圈,讓老百姓知道晉文公連十惡不赦的人都不計較,百姓自然會安定下來?!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重耳缺少糧食,餓得不能走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然后才能上路。“重耳無糧”,有完整的主謂賓成分,應獨立成句,所以A處斷開;“餒不能行”,省略主語重耳,結構完整;而“子推”是后一句的主語,所以C處斷開;“子推割股肉”,有完整的主謂賓成分,其目的是“食重耳”,“以”字表目的,中間不斷開,所以G處斷開。故選ACG?!?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足夠/值得。句意:不夠抵償我應受的懲罰。/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講。B.正確,兩者結構相同,都是賓語前置,“何懼”,害怕什么呢/“安在”,在哪里呢。句意:我們還怕什么呢?/而今天又在哪里呢?C.正確,“緩,”怠慢/推遲,延緩。句意:怠慢賢士。/形勢緊迫,一刻也不允許拖延。D.錯誤?!坝姑瘛?,與“君子”相對應,指普通的、平常的百姓,不指“歷史上失敗的君主”。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是為了說明他們之所以能夠揚名天下,是因為他們重用賢人,遠離國內的小人”錯,由材料二“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可知,這三人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的國家陷于困境且自身蒙受恥辱,而不是“因為他們重用賢人,遠離國內的小人”。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反”,通“返”,返回;“附”,擁護;“造見”,拜見。(2)“以”,因為;“無”,無視,不重視;“殺”,使……被殺。【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據“離國久,臣民多過君;君反國,而民皆自?!保芍@是第一步,先指出現狀,晉文公離開晉國很久,臣子百姓多指責晉文公,現在晉文公回國即位,臣民都感到危險。②依據“里鳧須又襲竭君之資,避于深山,而君以餒,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聞。臣之為賊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責”,可知這是第二步,承認自己的錯誤,自己曾經盜取晉文公的財物,導致晉文公陷入困境,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自己的罪過即使誅滅十族都不過分。③依據“然君誠赦之罪,與驂乘,游于國中,百姓見之,必知不念舊惡,人自安矣”,可知這是第三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假如晉文公赦免自己,讓自己陪您坐在晉文公的車上,在都城里走一圈,讓老百姓知道晉文公連十惡不赦的人都不計較,百姓自然會安定下來。參考譯文:材料一:晉文公重耳出亡,經過曹國,里鳧須跟隨著他,于是盜竊了重耳的資財逃跑了。重耳沒了糧食,餓得走不動,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吃,然后才能走路。等到重耳回到晉國,晉國人多數仍不擁護重耳。在這時里鳧須前往拜見重耳,說:“我能夠讓晉國安定?!睍x文公派人回答他說:“你還有什么臉來見我呢?你還想要使晉國安定呀?”里鳧須問使者:“君王在洗頭嗎?”使者說:“沒有?!崩秫D須說:“我聽說洗頭的人心顛倒,心顛倒的人說話不合道理?,F在君王不在洗頭,為什么說話卻不合道理呢?”使者把里鳧須的話告訴晉文公,文公接見了里鳧須。里鳧須抬起頭對文公說:“您離開晉國的時間久了,臣子百姓多是指責您;現在您回到晉國,臣民怕您算賬,每個人都感到危險。我里鳧須曾經把您的財物偷走,躲避到深山里,使您饑餓,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給您吃,天下的人都聽說了這件事,我傷害您很厲害,即使您把我處以滅十族的刑罰,也不夠抵償我應受的懲罰。不過,假如您赦免我的過失,讓我陪您坐在車上,在都城里走一圈,老百姓看見了一定知道您不計較人往日的壞處,這樣,每個人自然都會安定下來。”晉文公聽了里鳧須這番話,非常高興,聽從他的建議,讓他在車上陪坐,在都城里走了一圈。老百姓看見了,都說:“像里鳧須犯了那么大的錯,君王還不殺他,還讓他在車上陪坐,我們還怕什么呢?”因此晉國得以安定。材料二:治國而不優(yōu)待賢士,國家就會滅亡。見到賢士而不急于任用,他們就會怠慢君主。沒有比用賢更急迫的了,沒有賢士就沒有可以商討國家大事的對象。怠慢遺棄賢士,卻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不曾有過。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卻為天下盟主,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后來卻稱霸諸侯;越王勾踐被吳王戰(zhàn)敗羞辱,卻終成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這三君所以能成功揚名于天下,是因為他們的國家陷于困境且自身蒙受恥辱。最上的是不遭失敗,其次是失敗而有辦法成功,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我聽說:“不是沒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的心;不是沒有滿足的財物,而是自己沒有滿足的心。”因此君子自己承擔艱難,將容易的事讓給別人;大多數人自己承擔容易的事,將艱難推給別人。君子受重用時不喪失自己的志向,被貶退時深入自我反??;即使夾雜在一般人之中,最終也無怨恨之心,那是因為君子很自信。因此去做艱難之事,一定得以實現自己的愿望;沒有聽說只做想要做的,而能避免所厭惡的。如果臣下只以爵祿為重,不對國事發(fā)表意見,近臣緘默不言,遠臣閉口暗嘆,怨恨就郁結于民心了。諂諛阿奉之人圍在身邊,好的建議被他們阻障難進,那么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天下之士嗎?結果身被殺而失天下。所以說:“贈送國寶,不如舉薦賢才和士人。”廣東省深圳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BDE11.B12.D13.D14.(1)我因此更相信剛直的人一定有仁愛之心,不仁愛怎么能用一句話讓十二人在必死之時活命呢!(2)種植時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種完后像丟棄它那樣放在一旁,那么它的天性得到保全,本性得以充分發(fā)展。【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您說錯了,一定要錄用比我強的人,像我這樣的人,也是不肯擔任條例司屬官的?!肮赃^矣”有獨立的主謂結構,句意完整,“矣”是句末語氣詞,所以B處斷開;“當求勝我者”是動賓結構,后面斷開;“若我輩人”表示假設,前面斷開,所以D處斷開;“則亦不肯為條例司矣”獨立成句,“則亦”引出后文的內容,表示結果,所以E處斷開。故選BDE。【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都是使用用法,使……脫離,使……投降。句意:凡是能使我脫離險境的。/想趁此時使蘇武投降。B.錯誤,相同,通“歿”,指去世。句意:見到老友,問起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秦孝公死后。C.正確,參與;/指與某物同在,引申為“等待”。句意:我還參與什么呢?/擔心年歲不等待我。D.正確。句意:可是世人然竟說“太剛直的人容易被折損”!/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是“鞠有罪之吏士”,句意:審問有罪的官吏與士兵。A.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是“不知句讀,不解惑”,句意: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B.省略句,“置”后省略了“之”,指“案”。句意:環(huán)顧四周,沒有地方可以安置桌子。C.判斷句,句意: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D.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是“鏗然有聲之石”,句意: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他們長期保全自身以期有所成就,唯恐不夠謹慎小心”錯,曲解文意,應該是士人要通過長期修養(yǎng)來成就剛直品德,就算這樣尚且擔心修養(yǎng)不夠。故選D。【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是”,因此;“益”,更加;“活”,使動用法,使(讓)……活命。(2)“蒔”,種植;“置”,放棄;“全”,保全。參考譯文剛說蘇軾孔子說:“剛直堅毅、樸實少言的人差不多是個仁愛的人?!笨鬃佑终f:“花言巧語、善于矯飾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笨鬃酉矚g那些剛直堅毅的人,并不是喜歡他們的剛直,而是喜歡他們的仁德??鬃佑憛捘切┗ㄑ郧烧Z的人,并不是討厭花言巧語,而是討厭他們不仁德。我這一生遭遇了許多磨難,往往能親身體會這件事。凡是能使我脫離險境的,都是平常那些我認為(剛直)可怕的人;凡是把我推到危險地步的,都是平常那些(花言巧語)討人喜歡的人。我因此知道剛直的人一定仁德,而花言巧語的人一定不仁德。建中靖國初年,我從海南回來,見到老友,問起活著的人,追憶評論平生見到的剛毅之人,有的已經不幸死去。像孫介夫(名立節(jié))那樣的人,真可以算是剛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擔任條例司的屬官,因為與同僚評議朝政觀點不同自請離開。王安石對孫介夫說:“我們條例司應該錄用像你一樣做事開明、機敏的人啊。”孫介夫笑著說:“您說錯了,一定要錄用比我強的人,像我這樣的人,也是不肯擔任條例司屬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進門里,孫介夫也快步離開。孫介夫擔任鎮(zhèn)江軍書記,當時我擔任錢塘通守之職,在常、潤間往來,和孫介夫在京口相見。正當新法剛剛開始實施,監(jiān)司都是剛入仕的年輕人,統(tǒng)御屬吏像捆扎濕物一樣嚴厲,不再對士大夫以禮相待,卻唯獨對孫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憚,說:“這是那位拒絕丞相不愿意擔任條例司屬官的人?!敝x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與蠻敵作戰(zhàn)陣亡,當時孫介夫擔任桂州節(jié)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審問有罪的官吏與士兵。謝麟于是將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給孫介夫審查,打算將他們全殺掉。孫介夫堅持不可以。謝麟用言詞威脅孫介夫。孫介夫說:“審案應當按實情辦理,官吏更應當奉公守法。軍隊駐留不前是幾位將領的過錯,他們已經認罪了,其他人(難道)可以全殺掉嗎!如果一定要不按法令殺人,那么經制司您自己做吧,我還參與什么呢?”謝麟于是上奏說孫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孫介夫也上奏說謝麟侵權管理審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孫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個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貶官。我因此更相信剛直的人一定有仁愛之心,不仁愛怎么能用一句話讓十二人在必死之時活命呢!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許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卻說“沒能見到剛直的人”,這是為了說明這種人很難遇到。可是世人竟然說“太剛直的人容易被折損”!士人擔憂的是不剛毅,通過長期修養(yǎng)來成就這種品德還擔心不夠,怎么擔心自己太剛直,害怕被折損呢!會不會被折損是天意,不是剛直的過錯。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唯恐損失的淺陋小人啊。廣東省梅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9.ACF10.C11.D12.B13.(1)處于坎坷不平的時候,而奮發(fā)寫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讀書人,與這有什么不同呢?。?)現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3)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千萬年來,江水用盡它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只能損壞巖石的一點皮毛,而終究不能啃動骨頭沖毀巨石?!扒f年來”是表示時間的狀語,置于句首,表示強調,應單獨成句,故A后斷開;“極其力之所至”中,“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所至”為所字結構,作謂語,整個句子是主謂結構,表意完整,故C處斷開;“其一毛一甲”作“損”的賓語,賓語后斷開,故F處斷開。故選ACF。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A.句意:水勢常受束縛不舒展。B.句意:石上覆蓋紅錦。C.:引申為“有”。句意:到處都有。D.句意:所以沒有誰能知道真相。故選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A.正確。凡,總共。句意:像這樣的江岸共幾百里/項脊軒一共遭了四次火。B.正確。所以,表示原因。句意:這就是它能成為一城的柱石的原因/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C.正確。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壯,認為豪壯。句意:心里對這很高興/單于欽佩他的氣節(jié)。D.錯誤。含義相同。向,指先前、以前。句意: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以前所喜歡的。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水不僅沒能侵蝕山石”錯誤,由“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可知,水可以把石劈為林,侵蝕為孔洞,沖刷為劍戟的形狀,削磨為虎和犀牛的種種形態(tài)??梢娝軌蚯治g巖石。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1)“值”,遇到,逢著;“坎稟”,坎坷不平;“垂”,流傳;“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是以“之、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士”。(2)“以”,拿;“雖”,即使;“鳴”,使之發(fā)出響聲。(3)“殆”,大概;“詳”,詳盡。參考譯文:材料一:長江從三峽向下奔流而來,所遇到的無非巖石,水勢常受束縛不舒展。到西陵以下,北岸多為沙泥,擋住江水的地方就會被沖垮,水才能表現它的剽悍的本性。像這樣的江岸共幾百里,都不敢與江水相爭,而到這里忽然與巖石相遇。水洶涌直下,沖擊屈曲的巖石,巖石危崖聳立,用力抵擋浪頭,而水和石像相持著戰(zhàn)斗。水與石搏斗,則廣闊浩大,洶涌澎湃,把石劈為林,侵蝕為孔洞,沖刷為劍戟的形狀,削磨為虎和犀牛的種種形態(tài),石好像也不能沒有稍微退讓的意思。而石與水搏斗,巖石像墻壁一樣雄偉聳立,憤怒兇猛而強健,任憑浪濤洗磨。浪濤激蕩而來,卻浪返濤回,原來是波濤觸到巖石就慢慢退回,像打敗了往回逃一樣。千萬年來,江水用盡它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只能損壞巖石的一點皮毛,而終究不能啃動骨頭沖毀巨石。于是,石常常取勝,而水常常不能取勝,這就是它能成為一城的柱石,而萬代依靠它的原因。我與長石等人登上山巔,望江上水光浩渺,黃山如舒展的旗幟,心里對這很高興。接著見山下亂石堆積,就到水邊大石上,各自占據一塊石頭坐下。靜聽水石相搏的聲音,大的像晴天的雷聲,小的像哀傷纏綿的曲子。仔細一看,有的形狀像鐘鼎,有的顏色像云霞,有的紋理像大篆。石得到水的幫助,產生它的美麗增加它的嫵媚,水對于石,不但不能危害它,反而為它提供了幫助。我感嘆說:“處于坎坷不平的時候,而奮發(fā)寫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讀書人,與這有什么不同呢!”繡林山因為劉玄德在這里迎娶孫夫人,石上覆蓋紅錦,所以取了這個名字。材料二:《水經》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注解認為,“這里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fā)出洪鐘般的聲響?!边@種解說,人們常有懷疑?,F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余音裊裊,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有,而單單這里的石頭用“鐘”來命名,這是什么原因呢?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石鐘”?!D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進港,發(fā)現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與風、水互相吞吐,發(fā)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如同奏樂一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無射鐘所發(fā)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fā)出的。古人不騙我們呀!”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一般士大夫們終究不愿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夫,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果。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BEG11.B12.B13.(1)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2)既然心里尚且不能知道,口中又怎么能說出來呢?14.(1)蘇軾坐船進入斷壁下,親眼看到水流涌進石穴和縫隙,親耳聽到風浪激蕩其中發(fā)出鐘聲。他親自前往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2)彭玉麟先觀察石鐘山洞穴的外部情況,然后他進入洞內,對其自然景觀和游人題字深入考察,還看到整座石鐘山是空的,像鐘倒扣在地上,由此認為石鐘山是以形狀,而不以聲音來命名,最后根據蘇軾聽到的“窾坎鏜鞳,噌吰如樂”的聲音,指出蘇軾只經過洞門而未進入洞室內。二人都不相信前人的論斷,都親自去實地考察,體現了邵雍反對“妄知”“妄言”的觀點?!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像鐘倒扣在地上,而鐘山內部也多空洞,且山勢上尖下寬,似乎應該以形狀來論,而不以聲音來論?!扮姟弊髦髡Z,“覆地”作謂語,主謂語齊全,應B處斷開;“鐘山”作主語,“多空洞”作謂語,應在E處斷開;“山勢”作主語,“上銳下寬”作謂語,應在G處斷開;故應在BEG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A.正確。到;/出嫁。句意: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剛出嫁不久便被趕回娘家。B.錯誤?!安挥嗥邸笔琴e語前置句;/“從余問古事”是一般陳述句,不是倒裝句。句意: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向我詢問一些古代的事情。C.正確。都是名詞做狀語,像蛇一樣。句意:石峽中有子洞,像蛇一樣蜿蜒進入。/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D.正確。句意:那里萬物與這個天地的萬物不同。/(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攻和守的形勢就變了。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B.“最上層平坦得像打開的扇子”錯,原文是“最上層,燭而登,平坦溫暖,老蝠如扇?!笨梢?,是老蝙蝠像扇子一樣掛在上面,而不是說最上層像打開的扇子。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當中流”,擋在水流的中央;“空中”,中間是空的;“竅”,窟窿。(2)“既”,既然;“尚”,尚且;“惡”,怎么。【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1)根據材料一《石鐘山記》中“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於熘?,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写笫斨辛?,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分析,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由來,蘇軾進行了失地考察。他在“暮夜月明”時坐船進入斷壁下,親眼看到水流涌進石穴和縫隙,親耳聽到風浪激蕩其中發(fā)出鐘聲。蘇軾不是僅僅依賴于傳說或他人的說法,而是親自前往石鐘山,通過自己的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來驗證石鐘山得名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石鐘洞敘》中“洞,濱江倚湖。冬,潮落則門出焉。透漏玲瓏,莫可言狀。蜿蜒行,屴崱如龍??莞驖M峭壁,儼然鱗甲,左右旁通,上下數疊,曲折寬敞,可容千人。最上層,燭而登,平坦溫暖,老蝠如扇。石峽有子洞,蛇而入,復廣,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題于壁……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而上鐘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勢上銳下寬,似宜以形論而不以聲論。蘇子所謂窾坎鏜鞳,噌吰如樂作者,乃過其門未入其室也”分析,彭玉麟先觀察石鐘山洞穴的情況,并進入石鐘洞內,對洞內的自然景觀和游人題字進行深入考察,還觀察到整座石鐘山是空的,像鐘倒扣在地上,山勢上尖下寬,認為石鐘山似乎應該以形狀來論,而不以聲音來論,并指出蘇軾聽到的“窾坎鏜鞳,噌吰如樂”的聲音,是因為蘇軾只經過洞門而未進入洞室內。蘇、彭二人都不相信前人的論斷,都親自去實地考察,體現了邵雍反對“妄知”“妄言”的觀點。參考譯文:材料一: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的響聲,我本來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噌吰地響著像鐘鼓的聲音連續(xù)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激蕩撞擊便產生這樣的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廣東省佛山市超盈實驗中學七下數學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個人職業(yè)目標提高溝通技巧計劃
- 法學概論各知識模塊的復習重點試題及答案
- 強化應變能力的自我提升計劃
- 快樂學習軟件設計師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藝術展覽安保工作的總結與反思計劃
- 商業(yè)智能基本概念試題及答案
- 班級活動評估與效果反饋計劃
- 主管年度創(chuàng)業(yè)精神任務計劃
- 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風險考量試題及答案
- 2025四川愛眾集團第一批次招聘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工業(yè)用地開發(fā)項目成本分析與資金籌措方案
- 2025年初中地理學業(yè)水平考試模擬試卷:地圖與地球知識綜合訓練試題卷及答案
- (人教2024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7.4 Section B 1a-2d課件(新教材)
- 2025閩教版英語三年級下冊單詞表
- 江蘇省建筑與裝飾工程計價定額(2014)電子表格版
- 配電變壓器調檔施工技術方案
- 預防性健康檢管理制度管理辦法
- 英漢語法對比研究
- CAAP2008X功能概述PPT課件
- 柴油發(fā)電機組檢查驗收表_word文檔免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