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年高考題分類訓練(生物)十二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_第1頁
2024五年高考題分類訓練(生物)十二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_第2頁
2024五年高考題分類訓練(生物)十二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_第3頁
2024五年高考題分類訓練(生物)十二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_第4頁
2024五年高考題分類訓練(生物)十二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十二生物的變異與進化題組一一、選擇題1.[2023廣東,2分]下列敘述中,能支持將線粒體用于生物進化研究的是(B)A.線粒體基因遺傳時遵循孟德爾定律 B.線粒體DNA復制時可能發(fā)生突變C.線粒體存在于各地質年代生物細胞中 D.線粒體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解析]孟德爾定律適用于能進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細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線粒體基因屬于細胞質基因,其遺傳不遵循孟德爾定律,A不符合題意;線粒體DNA在復制過程中可發(fā)生突變,若該突變能遺傳給下一代,則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符合題意;真核生物出現(xiàn)前,生物細胞中不存在線粒體,C不符合題意;有絲分裂為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線粒體不能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增殖,D不符合題意。2.[2023浙江6月選考,2分]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shù)據(jù)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大猩猩黑猩猩人猩猩96.61%96.58%96.70%大猩猩98.18%98.31%黑猩猩98.44%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A.表中數(shù)據(jù)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jù)B.猩猩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C.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解析]同源DNA序列的比對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研究,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jù),A正確;根據(jù)題干可知,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人在進化中出現(xiàn)最晚,而猩猩的堿基和人類相同的百分率最小,說明猩猩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確;由題意和題表信息可知,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堿基相同率是98.18%,黑猩猩與猩猩的堿基相同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近,D3.[2023湖北,2分]某二倍體動物種群有100個個體,其常染色體上某基因有A1、A2、A3三個等位基因。對這些個體的基因A1、A2、A3進行PCRA.52% B.27% C.26% [解析]分析題圖,該動物種群個體數(shù)為100,其中有2個個體的基因型為A3A3,15個個體的基因型為A1A3,35個個體的基因型為A2A3,則4.[2023浙江1月選考,2分]太平洋某島上生存著上百個蝸牛物種,但同一區(qū)域中只有少數(shù)幾個蝸牛物種共存。生活在同一區(qū)域的不同蝸牛物種之間外殼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不同蝸牛物種之間外殼相似性低。下列敘述正確的是(C)A.該島上蝸牛物種數(shù)就是該島的物種多樣性B.該島上所有蝸牛的全部基因組成了一個基因庫C.同一區(qū)域內的不同蝸牛物種具有相似的外殼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僅有少數(shù)蝸牛物種生存在同一區(qū)域是種間競爭造成生態(tài)位重疊的結果[解析]該島上蝸牛物種數(shù)是指該島上蝸牛的物種數(shù)目,而該島的物種多樣性是指該島上物種的數(shù)目,A錯誤。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該島上所有蝸牛不是同一物種,它們的全部基因不能組成一個基因庫,B錯誤。僅有少數(shù)蝸牛物種生存在同一區(qū)域是種間競爭造成生態(tài)位分化的結果,D錯誤。5.[2022湖南,2分]關于癌癥,下列敘述錯誤的是(C)A.成纖維細胞癌變后變成球形,其結構和功能會發(fā)生相應改變B.癌癥發(fā)生的頻率不是很高,大多數(shù)癌癥的發(fā)生是多個基因突變的累積效應C.正常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變成癌細胞,原因是抑癌基因突變成原癌基因D.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降低癌癥發(fā)生的可能性[解析]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變成癌細胞,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了突變,C項錯誤。【誤區(qū)警示】厘清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與細胞癌變的3個誤區(qū)(1)誤區(qū)一:正常細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沒有活性。糾正:正常細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有活性。(2)誤區(qū)二:細胞癌變的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被激活。糾正:細胞癌變的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本身在細胞內都有活性,環(huán)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3)誤區(qū)三:細胞發(fā)生癌變,生物體就一定會患癌癥。糾正:細胞發(fā)生癌變生物體不一定會患癌癥。癌變的細胞可以被免疫系統(tǒng)殺死,如果癌細胞不能及時被殺死,癌細胞會進行惡性增殖,生物體就會患癌癥。6.[2022廣東,4分]白車軸草中有毒物質氫氰酸HCN的產(chǎn)生由H、h和D、d兩對等位基因決定,H和D同時存在時,個體產(chǎn)HCN,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如圖為某地不同區(qū)域白車軸草種群中有毒個體比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D)A.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B.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種群的進化C.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h的基因頻率更高D.基因重組會影響種群中H、D的基因頻率[解析]草食動物和白車軸草之間的種間關系為捕食,據(jù)題干信息“H和D同時存在時,個體產(chǎn)HCN,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可知,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A正確;根據(jù)曲線圖可知,從市中心到市郊再到鄉(xiāng)村,白車軸草種群中產(chǎn)HCN個體比例增加,說明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種群的進化,B正確;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產(chǎn)HCN個體比例小,即基因型為DH的個體所占比例小,則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d和h的基因頻率更高,C正確;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不會影響種群中H、D的基因頻率,D錯誤。7.[2021湖南,2分]金魚系野生鯽魚經(jīng)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F(xiàn)有形態(tài)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tài)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chǎn)生可育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B)A.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B.人工選擇使鯽魚發(fā)生變異,產(chǎn)生多種形態(tài)C.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D.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解析]自然狀態(tài)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chǎn)生可育后代,表明金魚和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A項正確;變異不是選擇的結果,B項錯誤;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可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D項正確。8.[2021江蘇,2分]下列關于生物種群敘述正確的是(B)A.不同種群的生物之間均存在生殖隔離B.種群中個體的遷入與遷出會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C.大量使用農(nóng)藥導致害蟲種群產(chǎn)生抗藥性,是一種協(xié)同進化的現(xiàn)象D.水葫蘆大量生長提高了所在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多樣性[解析]不同種群的生物可能是同一物種,同一物種的生物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A項錯誤。害蟲種群的抗藥性在大量使用農(nóng)藥之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農(nóng)藥起的是選擇作用,C項錯誤。水葫蘆大量生長會破壞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降低所在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多樣性,D項錯誤。9.[2021湖北,2分]自青霉素被發(fā)現(xiàn)以來,抗生素對疾病治療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關注。下列關于抗生素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A)A.作用機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時使用,可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效果B.青霉素能直接殺死細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C.畜牧業(yè)中為了防止牲畜生病可大量使用抗生素D.定期服用抗生素可預防病菌引起的腸道疾病[解析]同時使用作用機制不同的抗生素,可增強殺菌效果,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效果,A項正確;青霉素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抑制細菌增殖,其不能直接殺死細菌,B項錯誤;畜牧業(yè)中如果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出現(xiàn)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因此,在畜牧業(yè)中,應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C項錯誤;定期服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耐藥菌的出現(xiàn),同時也會破壞腸道內與人共生的菌群,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D項錯誤。10.[2021福建,2分]物種甲和物種乙為二倍體植物。甲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懸崖頂,乙生活在懸崖底的林蔭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緩的地方,甲和乙分別沿著斜坡向下和向上擴展,在斜坡上相遇并雜交產(chǎn)生丙。若丙不能產(chǎn)生子代,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離B.甲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說明甲發(fā)生了進化C.甲、乙向斜坡的擴展可能與環(huán)境變化有關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構成一個種群的基因庫[解析]據(jù)題意,甲、乙雜交產(chǎn)生的丙不可育,說明二者仍然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說明種群發(fā)生了進化,B正確;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這個種群的基因庫,而甲、乙不是一個物種,D錯誤。11.[2021河北,2分]雄性縫蠅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蠅提供食物;②用絲縷簡單纏繞食物后送給雌蠅;③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以上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B)A.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種適應性行為B.④是一種儀式化行為,對縫蠅繁殖失去進化意義C.③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D.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解析]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對其繁殖后代有利,是一種適應性行為,A正確;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能求偶成功,這種行為對縫蠅繁殖有進化意義,B錯誤;把食物裹成絲球給雌蠅能求偶成功,這種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C正確;③是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兩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推測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D正確。12.[2020江蘇,2分]下列敘述中與染色體變異無關的是(B)A.通過孕婦產(chǎn)前篩查,可降低21三體綜合征的發(fā)病率B.通過連續(xù)自交,可獲得純合基因品系玉米C.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可獲得白菜—甘藍D.通過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培育出了小黑麥[解析]連續(xù)自交獲得純合基因品系玉米的過程中不涉及染色體變異,B符合題意;21三體綜合征屬于染色體變異遺傳病,植物體細胞雜交獲得白菜—甘藍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染色體變異,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培育出小黑麥屬于多倍體育種,原理是染色體變異,A、C、D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13.[2020全國Ⅰ理綜,9分]遺傳學理論可用于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卮鹣铝袉栴}:(1)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在不發(fā)生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情況下,產(chǎn)生基因重新組合的途徑有兩條,分別是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fā)生交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重組(4分)。[解析]互換型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過程中,在該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進行互換;自由組合型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伴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2)在誘變育種過程中,通過誘變獲得的新性狀一般不能穩(wěn)定遺傳,原因是控制新性狀的基因型一般是雜合的(2分),若要使誘變獲得的性狀能夠穩(wěn)定遺傳,需要采取的措施是通過自交篩選性狀能穩(wěn)定遺傳的子代(3分)。[解析]誘變育種過程中,突變體一般為雜合體,即控制新性狀的基因型是雜合的,不能穩(wěn)定遺傳;對于雜合體,可以采用連續(xù)自交和不斷選擇的方法,獲得純合體,即通過自交篩選性狀能穩(wěn)定遺傳的子代。題組二一、選擇題1.[2023廣東,2分]中外科學家經(jīng)多年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circDNMT1(一種RNA分子)通過與抑癌基因p53表達的蛋白結合誘發(fā)乳腺癌,為解決乳腺癌這一威脅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下列敘述錯誤的是(CA.p53基因突變可能引起細胞癌變B.p53C.circDNMT1D.circDNMT1[解析]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p53基因屬于抑癌基因,其發(fā)生突變可能引起細胞癌變,A正確;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能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故p53蛋白能夠調控細胞的生長和增殖,B正確;由題干信息可知,circDNMT1通過與抑癌基因p53表達的蛋白結合誘發(fā)乳腺癌,推測circDNMT1高表達會使乳腺癌細胞增殖加快,C錯誤;通過編輯circDNMT12.[2023浙江6月選考,2分]浙江浦江縣上山村發(fā)現(xiàn)了距今1萬年的稻作遺址,證明我國先民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野生稻馴化。經(jīng)過長期馴化和改良,現(xiàn)代稻產(chǎn)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成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創(chuàng)造水稻高產(chǎn)新紀錄,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杰出貢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A.自然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B.現(xiàn)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完全相同C.馴化形成的現(xiàn)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種性狀D.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組原理[解析]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工選擇,A錯誤;經(jīng)過長期馴化和改良后,現(xiàn)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不完全相同,B錯誤;馴化形成的現(xiàn)代稻與野生稻性狀不完全相同,如現(xiàn)代稻產(chǎn)量遠高于野生稻,C錯誤;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屬于雜交育種,利用了基因重組原理,D正確。3.[2022北京,2分]人與黑猩猩是從大約700萬年前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兩個物種成體的血紅蛋白均由α和β兩種肽鏈組成,但α鏈的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氨基酸不同,據(jù)此不能得出(D)A.這種差異是由基因中堿基替換造成的B.兩者共同祖先的血紅蛋白也有α鏈C.兩者的血紅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導致差別的變異發(fā)生在黑猩猩這一物種形成的過程中[解析]由于兩個物種成體的血紅蛋白均由α和β兩種肽鏈組成,但α鏈的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氨基酸不同,可判斷這種差異是由基因中堿基替換造成的,A正確;人與黑猩猩是從大約700萬年前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且兩個物種成體的血紅蛋白均由α和β兩種肽鏈組成,推測兩者共同祖先的血紅蛋白也有α鏈,B正確;人與黑猩猩的血紅蛋白都存在于紅細胞中,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C正確;人與黑猩猩的血紅蛋白均由α和β兩種肽鏈組成,但α鏈的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氨基酸不同,導致差別的變異發(fā)生在黑猩猩或人形成的過程中,D錯誤。4.[2022湖南,2分]大鼠控制黑眼/紅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某個體測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紅眼黑毛∶紅眼白化=1:1:1[解析]已知大鼠控制黑眼/紅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而某個體測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紅眼黑毛∶紅眼白化=1:1:1:1,則該個體最可能發(fā)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因為易位可使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分開,轉移到非同源染色體上。A項代表缺失,B項代表重復,C5.[2022浙江1月選考,2分]峽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導致新物種形成。兩個種的羚松鼠分別生活在某大峽谷的兩側,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峽谷形成之前;某高山兩側間存在有限的“通道”,陸地蝸牛和很多不能飛行的昆蟲可能會在“通道”處形成新物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C)A.大峽谷分隔形成的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B.能輕易飛越大峽谷的鳥類物種一般不會在大峽谷兩側形成為兩個物種C.高山兩側的陸地蝸牛利用“通道”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飛行的昆蟲在“通道”處形成的新種與原物種存在生殖隔離[解析]地理隔離導致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A正確;據(jù)題干“某高山……新物種”,推測高山兩側的陸地蝸牛間不能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錯誤;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D正確。6.[2021海南,2分]某地區(qū)少數(shù)人的一種免疫細胞的表面受體CCR5的編碼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受體CCR5結構改變,使得HIV?1A.該突變基因豐富了人類種群的基因庫B.該突變基因的出現(xiàn)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D.該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解析]基因突變可以產(chǎn)生新基因,能豐富種群基因庫,A項正確;該突變基因的出現(xiàn)是由于基因中發(fā)生了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項錯誤;HIV?1能夠與一種免疫細胞的表面受體CCR5特異性結合,以入侵該免疫細胞,若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7.[2020全國Ⅱ理綜,6分]關于高等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組的敘述,錯誤的是(C)A.二倍體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B.每個染色體組中的染色體均為非同源染色體C.每個染色體組中都含有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D.每個染色體組中各染色體DNA的堿基序列不同[解析]一個染色體組是指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xié)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遺傳和變異,B、D正確;二倍體植物的配子是經(jīng)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配子中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A正確;雌雄同體的高等植物如水稻、豌豆等沒有性染色體,C錯誤。二、非選擇題8.[2021廣東,12分]果蠅眾多的突變品系為研究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爾根等人選育出M?5品系并創(chuàng)立了基于該品系的突變檢測技術,可通過觀察F1和F(1)果蠅的棒眼(B)對圓眼b為顯性、紅眼R對杏紅眼r為顯性,控制這2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體上,其遺傳總是和性別相關聯(lián),這種現(xiàn)象稱為伴性遺傳(1分)。[解析]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的遺傳總是與性別相關聯(lián),這種現(xiàn)象稱為伴性遺傳。(2)圖1示基于M?5品系的突變檢測技術路線,在F1中挑出1只雌蠅,與1只M?5雄蠅交配。若得到的F2沒有野生型雄蠅、雌蠅數(shù)目是雄蠅的兩倍,F(xiàn)2中雌蠅的兩種表型分別是棒眼杏紅眼和棒眼紅眼(1分),此結果說明誘變產(chǎn)生了伴X圖1[解析]根據(jù)題中信息可知,F(xiàn)2沒有野生型雄果蠅,雌果蠅的數(shù)目是雄果蠅的兩倍,且該突變發(fā)生在X據(jù)圖解可知,F(xiàn)2中雌果蠅的表型為棒眼杏紅眼和棒眼紅眼,F(xiàn)2中沒有野生型雄果蠅,雌果蠅數(shù)目是雄果蠅數(shù)的兩倍,說明該突變?yōu)榘閄(3)上述突變基因可能對應圖2中的突變③(從突變①、②、③中選一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突變后的密碼子變?yōu)榻K止密碼子,蛋白質合成提前終止,蛋白質失去原來的功能,使胚胎死亡。圖2[解析]突變①:ACU(蘇氨酸)→ACC(蘇氨酸),突變后合成的蛋白質結構沒有改變;突變②:AAC(天冬酰胺)→AAA(賴氨酸),突變后合成的蛋白質中1個氨基酸發(fā)生變化;突變③:UUA(亮氨酸)→UGA(終止密碼子),突變后的密碼子變?yōu)榻K止密碼子,蛋白質合成提前終止,蛋白質的結構變化最大,故突變③最可能導致胚胎死亡。(4)圖1所示的突變檢測技術,具有的①優(yōu)點是除能檢測上述基因突變外,還能檢測出果蠅伴X染色體顯性基因突變;②缺點是不能檢測出果蠅常染色體和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選答1項)基因突變。(①、②選答1項,且僅答1點即可)[解析]圖1所示的突變檢測技術,具有的優(yōu)點是除能檢測伴X染色體隱性致死基因突變外,還能檢測出伴X染色體顯性基因突變,缺點是不能檢測出果蠅常染色體和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基因突變。9.[2020天津,10分]小麥的面筋強度是影響面制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優(yōu)質面包需強筋面粉,制作優(yōu)質餅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麥有三對等位基因A/a,B1/B2,D1/D2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合成不同類型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HMW基因基因的表達產(chǎn)物HMW親本F1育種目標小偃6號安農(nóng)91168強筋小麥弱筋小麥A甲++++-B1乙-++-+B2丙+-++-D1丁+-+-+D2戊-+++-注:“+”表示有相應表達產(chǎn)物;“-”表示無相應表達產(chǎn)物據(jù)表回答:(1)三對基因的表達產(chǎn)物對小麥面筋強度的影響體現(xiàn)了基因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小麥的三對等位基因A/a,B1(2)在F1植株上所結的F2種子中,符合強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所占比例為1/16[解析]由題中信息可知,小偃6號和安農(nóng)91168的基因組成分別為AAB2B2D1D1、AAB1B1D2D2,所要選育的強筋小麥的基因組成為AAB2B2D2D2,弱筋小麥的基因組成為aaB1B(3)為獲得純合弱筋小麥品種,可選擇F2中只含甲、乙、丁產(chǎn)物的種子,采用誘變、基因工程、將其與不含甲產(chǎn)物的小麥品種進行雜交[解析]弱筋小麥的基因組成為aaB1B1D1題組三一、選擇題1.[2023湖北,2分]DNA探針是能與目的DNA配對的帶有標記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檢測識別區(qū)間的任意片段,并形成雜交信號。某探針可以檢測果蠅Ⅱ號染色體上特定DNA區(qū)間。某果蠅的Ⅱ號染色體中的一條染色體部分區(qū)段發(fā)生倒位,如圖所示。用上述探針檢測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染色體上“-”表示雜交信號),結果正確的是(B)A. B.C. D.[解析]由圖可知,倒位區(qū)段將探針識別區(qū)段一分為二,因此發(fā)生倒位的染色體在間期進行DNA復制后,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探針識別的區(qū)段都位于著絲粒的兩側,而不發(fā)生倒位的另一條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上探針識別的區(qū)段都位于著絲粒同一側,B符合題意。2.[2022海南,3分]匍匐雞是一種矮型雞,匍匐性狀基因(A)對野生性狀基因a為顯性,這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某雞群中野生型個體占20%,匍匐型個體占80%,隨機交配得到F1,F(xiàn)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得到FA.F1中匍匐型個體的比例為12/25 B.與FC.F2中野生型個體的比例為25/49 D.F2中【高分必備】在一個進行有性生殖的自然種群(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中,假設有一對等位基因A、a,A基因的頻率用p表示,a基因的頻率用q表示,則遺傳平衡公式為:[解析]據(jù)題意可知,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基因型為Aa的個體表現(xiàn)為匍匐性狀,基因型為aa的個體表現(xiàn)為野生性狀。由于某雞群中野生型個體aa占20%,則匍匐型個體Aa占80%,A基因頻率為40%、a基因頻率為60%,隨機交配得到F1,理論上,F1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2×40%×60%=48%、aa個體占60%2=36%,由于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則F1中存活的匍匐型個體Aa的比例為4/7,野生型個體aa的比例為3/7,A錯誤;F1中A基因頻率=2/7,a基因頻率=5/7,F(xiàn)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得到F2,理論上,F2中AA個體占2/72=4/49,Aa個體占2×2/7×5/7=20/49,aa個體占5二、非選擇題3.[2022廣東,12分]《詩經(jīng)》以“蠶月條?!泵枥L了古人種桑養(yǎng)蠶的勞動畫面,《天工開物》中“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表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已擁有利用雜交手段培育蠶種的智慧,現(xiàn)代生物技術應用于蠶桑的遺傳育種,更為這歷史悠久的產(chǎn)業(yè)增添了新的活力?;卮鹣铝袉栴}:(1)自然條件下蠶采食桑葉時,桑葉會合成蛋白酶抑制劑以抵御蠶的采食,蠶則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劑的作用。桑與蠶相互作用并不斷演化的過程稱為協(xié)同進化(1分)。[解析]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協(xié)同進化。(2)家蠶的虎斑對非虎斑、黃繭對白繭、敏感對抗軟化病為顯性,三對性狀均受常染色體上的單基因控制且獨立遺傳?,F(xiàn)有上述三對基因均雜合的親本雜交,F(xiàn)1中虎斑、白繭、抗軟化病的家蠶比例是3/64[解析]由題意可知,家蠶的虎斑對非虎斑、黃繭對白繭、敏感對抗軟化病為顯性,三對性狀均受常染色體上的單基因控制且獨立遺傳,說明控制這三對性狀的三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將這三對基因均雜合的親本雜交,運用分解組合法,可得F1中虎斑、白繭、抗軟化病的家蠶所占的比例是3/4×1/4×1/4(3)研究小組了解到:①雄蠶產(chǎn)絲量高于雌蠶;②家蠶的性別決定為ZW型;③卵殼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基因控制;④黑殼卵經(jīng)射線照射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可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且能正常表達。為達到基于卵殼顏色實現(xiàn)持續(xù)分離雌雄,滿足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對雄蠶需求的目的,該小組設計了一個誘變育種的方案。如圖為方案實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結果。統(tǒng)計多組實驗結果后,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組別家蠶的性別比例與Ⅰ組相近,有兩組(Ⅱ、Ⅲ)的性別比例非常特殊。綜合以上信息進行分析:①Ⅰ組所得雌蠶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解析]分析題意和圖示方案可知,黑殼卵經(jīng)射線照射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可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且能正常表達,轉移情況可分為三種,即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常染色體上、轉移到Z染色體上、轉移到W染色體上。輻射誘變黑殼卵Bb,將誘變孵化后挑選的雌蠶作為親本與雄蠶bb雜交,統(tǒng)計子代的黑殼卵孵化后雌雄家蠶的數(shù)目,結合圖中的三組結果分析,Ⅰ組黑殼卵家蠶中雌雄比例接近1:1,說明該性狀與性別無關,即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常染色體上;Ⅱ組黑殼卵家蠶全為雌性,說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W染色體上;Ⅲ組黑殼卵家蠶全為雄性,說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Z②將Ⅱ組所得雌蠶與白殼卵雄蠶bb雜交,子代中雌蠶的基因型是ZbWB(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解析]Ⅱ組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W染色體上,親本雌蠶的基因型為ZbWB,其與白殼卵雄蠶ZbZb雜交,子代中雌蠶的基因型為③盡管Ⅲ組所得黑殼卵全部發(fā)育成雄蠶,但其后代仍無法實現(xiàn)持續(xù)分離雌雄,不能滿足生產(chǎn)需求,請簡要說明理由。[答案]Ⅲ組所得黑殼卵雄蠶為雜合子(基因型為ZBZ[解析]Ⅲ組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Z染色體上,親本雌蠶的基因型為ZBWb,其與白殼卵雄蠶ZbZb雜交,子代中雌蠶的基因型為ZbWb(白殼卵),雄蠶的基因型為ZBZb(黑殼卵)。再將黑殼卵雄蠶ZBZb與白殼卵雌蠶4.[2021湖北,15分]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瘧原蟲為單細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兩類宿主中繁殖。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隨著青蒿素類藥物廣泛應用,逐漸出現(xiàn)了對青蒿素具有抗藥性的瘧原蟲。為了研究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機制,將一種青蒿素敏感(S型)的瘧原蟲品種分成兩組:一組逐漸增加青蒿素的濃度,連續(xù)培養(yǎng)若干代,獲得具有抗藥性(R型)的甲群體,另一組為乙群體(對照組)。對甲和乙兩群體進行基因組測序,發(fā)現(xiàn)在甲群體中發(fā)生的9個堿基突變在乙群體中均未發(fā)生,這些突變發(fā)生在9個基因的編碼序列上,其中7個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發(fā)生了改變。為確定7個突變基因與青蒿素抗藥性的關聯(lián)性,現(xiàn)從不同病人身上獲取若干瘧原蟲樣本,檢測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與存活率正相關)并測序,以S型瘧原蟲為對照,與對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設為野生型“+”,不同的設為突變型“-”。部分樣本的結果如表。瘧原蟲存活率%基因1基因2基因3基因4基因5基因6基因7對照0.04+++++++10.2++++++-23.8+++-++-35.8+++--+-423.1++++527.2++++627.3+++-+--728.9+++831.3++++958.0+++-+--回答下列問題:(1)連續(xù)培養(yǎng)后瘧原蟲獲得抗藥性的原因是通過基因突變可產(chǎn)生抗青蒿素的個體,連續(xù)培養(yǎng)過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選擇作用下,瘧原蟲種群中抗青蒿素的相關基因的頻率升高,抗藥性個體數(shù)增多(3分),堿基突變但氨基酸序列不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是密碼子具有簡并性(或堿基突變前后,相應的密碼子決定的氨基酸種類不變)(2分)。[解析]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通過基因突變可產(chǎn)生抗青蒿素的個體,連續(xù)培養(yǎng)過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選擇作用下,瘧原蟲種群中抗青蒿素的相關基因的頻率會升高,抗藥性個體數(shù)增多。堿基突變但氨基酸序列不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是堿基突變前后,相應的密碼子決定的氨基酸種類不變,即密碼子具有簡并性。(2)7個基因中與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是基因6(2分),判斷的依據(jù)是與對照組相比,在有突變基因6和7的4~9[解析]分析樣本結果可知,與對照組相比,在4~9(3)若青蒿素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基因突變是導致瘧原蟲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將該突變基因恢復為野生型,而不改變基因組中其他堿基序列。經(jīng)這種基因改造后的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表現(xiàn)為S型(對青蒿素敏感)(2分)。[解析]將突變基因恢復為野生型且不改變基因組中其他堿基序列,改造后的瘧原蟲對青蒿素敏感。(4)根據(jù)生物學知識提出一條防控瘧疾的合理化建議: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3分)。[解析]瘧原蟲可在按蚊和人兩類宿主中繁殖,為有效控制瘧疾,需要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以阻斷傳播途徑,減少瘧疾的發(fā)生。5.[2020全國Ⅲ理綜,10分]普通小麥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糧食作物。普通小麥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種雜交和染色體加倍過程,如圖所示(其中A、B、D分別代表不同物種的一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均含7條染色體)。在此基礎上,人們又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出許多優(yōu)良品種?;卮鹣铝袉栴}:(1)在普通小麥的形成過程中,雜種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無同源染色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2分)。已知普通小麥是雜種二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普通小麥體細胞中有42(2分)條染色體。一般來說,與二倍體相比,多倍體的優(yōu)點是營養(yǎng)物質含量高、莖稈粗壯(2分)(答出2點即可)。[解析]雜種一AB含有一粒小麥的一個染色體組A和斯氏麥草的一個染色體組B,由于雜種一無同源染色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故其高度不育。普通小麥AABBDD有6個染色體組,結合題干信息“A、B、D分別代表不同物種的一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均含7條染色體”可知,普通小麥體細胞中有42條染色體。一般來說,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增加。(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細胞染色體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秋水仙素處理(2分)(答出1點即可)。[解析]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有: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低溫處理等。(3)現(xiàn)有甲、乙兩個普通小麥品種(純合體),甲的表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獲得抗病抗倒伏且穩(wěn)定遺傳的新品種,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答案]甲、乙兩個品種雜交,F(xiàn)1自交,選取F2[解析]若要以甲(抗病易倒伏)和乙(易感病抗倒伏)小麥純種為實驗材料,獲得抗病抗倒伏且穩(wěn)定遺傳的新品種,可通過雜交育種或單倍體育種的方法來實現(xiàn)。題組四一、選擇題1.[2023湖北,2分]現(xiàn)有甲、乙兩種牽?;?,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牽?;ㄩ_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ㄩ_白花。甲開白花,釋放的揮發(fā)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fā)物質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jù)上述材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甲、乙兩種牽?;▊鞣劾ハx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B.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huán)境下,甲有選擇優(yōu)勢,A基因突變加快C.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fā)生改變D.甲釋放的揮發(fā)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解析]由題可知,甲、乙兩種牽?;▊鞣劾ハx不同,不會使甲和乙之間相互傳粉,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A正確;蛾類多蜂類少,有利于甲傳粉,但是A基因突變頻率不會加快,B錯誤;甲開白花,說明甲中不存在A基因,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其基因庫會發(fā)生改變,C錯誤;據(jù)題干信息分析,將A基因引入甲后,甲花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是對蛾類的吸引下降,推測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甲釋放的揮發(fā)物,可能是植物的花色,D錯誤。2.[2022重慶,2分]人的扣手行為屬于常染色體遺傳,右型扣手(A)對左型扣手a為顯性。某地區(qū)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16、0.20、0.6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B)A.該群體中兩個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為3/B.該群體中兩個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為25/C.該群體下一代AA基因型頻率為0.16,aa基因型頻率為0.64D.該群體下一代A基因頻率為0.4,a基因頻率為0.6[解析]根據(jù)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16、0.20、0.64可知,人群中A基因的頻率為0.16+0.20×1/2=13/50,則a基因的頻率為1?13/50=37/50。該群體中兩個左型扣手的人(基因型均為aa)婚配,后代左型扣手aa的概率為1,A錯誤;該群體中兩個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右型扣手的個體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0.20÷0.16+0.20=5/9,后代左型扣手aa的概率為5/9×5/9×1/4=25/324,B正確;由分析可知,人群中A3.[2022湖北,2分]為了分析某21三體綜合征患兒的病因,對該患兒及其父母的21號染色體上的A基因A1~A4進行PCRA.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B.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C.不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D.不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解析]由圖可知,父親的兩條21號染色體所含的基因分別為A1和A4、母親的兩條21號染色體所含的基因分別為A2和A3、患兒的三條21號染色體所含的基因分別是A2、A3和A4。根據(jù)患兒21號染色體上的A基因組成可知,該患兒是由一個含有A4基因的精子與一個異常的卵細胞(含有2條21號染色體,含A2、A3兩種基因)結合后發(fā)育而來的,異常卵細胞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異?;蛘邷p數(shù)第二次分裂異常。如果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則異常卵細胞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卵原細胞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兩條21號染色體沒有分離且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正常,也可能是卵原細胞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發(fā)生互換后的21號染色體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未正常分離,A4.[2022湖南,2分]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D)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1624618精子傳送率%0000100100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A.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B.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解析]由題表可知,①日本稻蝗與③小翅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與③小翅稻蝗之間的交配率不為0,說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A正確。三種生物為三個物種,它們之間存在生殖隔離,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說明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②與③雖然可以交配并完成精子傳送,但由于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導致自然條件下無法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5.[2022山東,2分]野生型擬南芥的葉片是光滑形邊緣,研究影響其葉片形狀的基因時,發(fā)現(xiàn)了6個不同的隱性突變,每個隱性突變只涉及1個基因。這些突變都能使擬南芥的葉片表現(xiàn)為鋸齒狀邊緣。利用上述突變培育成6個不同純合突變體①~⑥,每個突變體只有1種隱性突變。不考慮其他突變,根據(jù)表中的雜交實驗結果,下列推斷錯誤的是(C)雜交組合子代葉片邊緣①×②光滑形①×③鋸齒狀①×④鋸齒狀①×⑤光滑形②×⑥鋸齒狀A.②和③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光滑形 B.③和④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鋸齒狀C.②和⑤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光滑形 D.④和⑥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光滑形[解析]①×③、①×④的子代全為鋸齒狀,說明①、③、④應是同一基因突變而來的,①×②、①×⑤的子代全為光滑形,說明①與②、⑤由不同基因發(fā)生隱性突變而來,因此②和③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光滑形,③和④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鋸齒狀,A、B正確;②與⑤可能是同一基因突變形成的,也可能是不同基因突變形成的,若為前者,則②和⑤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鋸齒狀,若為后者,子代葉片邊緣為光滑形,C錯誤;①與②由不同基因發(fā)生隱性突變而來,①與④由同一基因突變而來,②×⑥的子代全為鋸齒狀,說明②、⑥是同一基因突變形成的,則④與⑥是不同基因突變形成的,④和⑥雜交,子代葉片邊緣為光滑形,D正確。6.[2021湖南,4分](不定項)血漿中膽固醇與載脂蛋白apoB?100結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通過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將膽固醇運輸?shù)郊毎麅?,從而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含量。PCSK9基因可以發(fā)生多種類型的突變,當突變使PCSK9蛋白活性增強時,會增加LDL受體在溶酶體中的降解,導致細胞表面LDL受體減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引起LDL受體缺失的基因突變會導致血漿中膽固醇含量升高B.PCSK9基因的有些突變可能不影響血漿中LDL的正常水平C.引起PCSK9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