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西 中考模擬 語文試題(三)(原卷版+解析版 )_第1頁
2024年廣西 中考模擬 語文試題(三)(原卷版+解析版 )_第2頁
2024年廣西 中考模擬 語文試題(三)(原卷版+解析版 )_第3頁
2024年廣西 中考模擬 語文試題(三)(原卷版+解析版 )_第4頁
2024年廣西 中考模擬 語文試題(三)(原卷版+解析版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廣西中考模擬語文試題(三)(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廣西中考模擬語文試題(三)

時間:120分鐘滿分:120分

一、積累(21分)

根據(jù)提示,完成1——5題。(11分)

地面上的小草,它們是那樣卑微,那樣róu()弱,每個嚴寒的冬天過去后,它們依然一根根從土壤里鉆出來,歡樂地迎著春天的風,好像那剛剛過去的寒冷從未存在。一萬年前是這樣,一萬年以后也是這樣。在春天,我們以同樣感動的眼光看著山坡上那些小牛犢(),它們跳跳蹦蹦,炫____耀它們遍身金黃的róng()毛。

1.根據(jù)拼音在語段的括號內(nèi)寫出漢字。(2分)

2.在語段的橫線上給加點的字注音。(2分)

3.加點詞語“卑微"中的“卑”,與下列詞語中的“卑"同義項的是()(2分)

A.地卑山近B.卑以自牧C.卑鄙齷齪D.卑不足道

4.寫出語段中畫橫線句子的主語、謂語。(2分)

5.語段在錄入時,有一句標點符號錄錯,請你找出并訂正在下面橫線上。(3分)

【答案】1.柔;茸

2.dú;xuàn

3.D

4.主語:它們。謂語:鉆。

5.一萬年以后也是這樣!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漢字的部首與偏旁;詞義理解;主謂句;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

【解析】⑴本題考查根據(jù)拼音寫漢字。解答這類問題時,關鍵在于平時要做好字詞的積累,答題時聯(lián)系前后文認真辨析,規(guī)范書寫。

⑵本題考查重點詞注音。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點詞要準確辨別讀音,并能結合語境使用恰當。此題關鍵是平時的積累,積累生字詞的讀音書寫。

⑶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意思既要從詞語的本義出發(fā),又要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分析。

⑷本題考查提取句子的主干。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的格式提取即可。

⑸本題考查標點符號使用正誤的辨析。平時學習中,我們要用心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書寫過程中也要做到盡可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另外對于一些標點符號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積累。

【點評】1.本題考查字形的識記。“róu()弱"寫作“柔”;“róng()毛"寫作“茸”

故答案為:柔;茸

2.本題考查字音的識記?!靶∨?讀作“dú”;“炫____耀"讀作“xuàn”

故答案為:dú;xuàn

3.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卑微"中的“卑”的意思是“低、渺小"。

故答案為:D.

4.本題考查句子的主干。依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判斷。

故答案為:主語:它們。謂語:鉆。

5.本題考查標點符號的使用。此句表示語義的感嘆,應用感嘆號。

故答案為:一萬年以后也是這樣!

6.根據(jù)提示默寫詩句。(10分)

(1)王績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現(xiàn)詩人身處亂世,前途無望,孤獨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2)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情景交融,抒發(fā)了游子悲苦的思鄉(xiāng)之情的詩句是:___?___。

(3)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進行了刻畫,寫出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它被譽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這個名句是:,。

(4)《渡荊門送別》中以游動的視角寫出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象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俯視角度描寫花草的優(yōu)美的詩句是:___,___。

【答案】(1)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2)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5)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知識點】理解性默寫

【解析】要正確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記清詩文的原句,避免張冠李戴;理解詩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寫出詩句;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理解題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體的題型要求。此題都屬于理解性默寫,根據(jù)提示,寫出恰當?shù)木渥?。注意“圓"不要寫成“園”。古詩文書寫,要想不失分,關鍵在于平時強化記憶,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寫錯別字。

故答案為:⑴相顧無相似,長歌懷采薇;⑵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⑷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⑸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點評】本題考查古詩文名句默寫。平時學習中對于課本要求背誦的詩文內(nèi)容要熟記于心,做到背誦無誤,書寫無誤,理解無誤。連續(xù)性默寫,根據(jù)前后句的提示來填寫;理解性默寫一定要看清題目的要求。

閱讀(39分)

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3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趙州橋橫跨在漢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不但節(jié)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作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鷙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里刻著他的名字。

(選自茅以升《中國石拱橋》,有刪改)

【材料二】

港珠澳大橋為三座大跨度鋼結構斜拉橋,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人工島三個地區(qū)。大橋采用了“橋、島、隧三位一體”的建筑形式,全程段呈S形曲線,既能緩解司機駕駛疲勞,還能提升建筑美觀度。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在技術研發(fā)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建設前后創(chuàng)新項目超過1000個,形成63份技術標準,創(chuàng)造600多項專利(中國國內(nèi)專利授權53項),形成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核心技術。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具有劃時代意義。其建設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xiàn)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xiàn)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xiàn)了勇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材料三】

進入高鐵時代后,橋梁工程的更多優(yōu)勢逐漸凸顯。平原地區(qū)的高鐵,大量運用橋梁代替普通鐵路的路基,“以橋代路"每千米可少占地約43畝,列車調(diào)整運行對線路條件要求較高,通常需要較大的曲線半徑,要與一些地面無法繞避的障礙物進行交叉,而橋梁則能夠成功跨越它們。同時結合城市規(guī)劃,還能夠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分割,高鐵橋梁大量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材料性能穩(wěn)定,減少了后期維修養(yǎng)護的工作量。

(選自《中國青年報》,有刪改)

7.下列對【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趙州橋的技術水平和藝術價值都很高,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中國石拱橋的代表。

B.趙州橋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這樣可以減輕橋身的重量。

C.趙州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不但節(jié)約石料,減輕橋身重量,還使橋身更堅固耐用。

D.趙州橋橋洞設計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目的是使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

8.下列對材料中相關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材料一】引用了張嘉貞和張鷙的話,他們分別從藝術效果和施工技術的角度對趙州橋作出了高度評價。

B.【材料一】說明趙州橋的四個特點時,采用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從概括到具體。

C.【材料二】港珠澳大橋全程段呈S形曲線,這樣不單能提升建筑美觀度,而且還能緩解司機駕駛疲勞。

D.【材料三】高鐵橋梁大量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因為材料性能穩(wěn)定,能減少后期維護的工作量。

9.閱讀相關文段,請簡要概括出平原地區(qū)的高鐵大多數(shù)都建在橋梁上的原因。(3分)

【答案】7.C

8.D

9.①少占地;②可成功跨越障礙物;③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分割;④減少后期維修養(yǎng)護的工作量。

【知識點】中國石拱橋;事物性說明文;邏輯順序;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篩選、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做這樣的題,首先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內(nèi)容,然后把題目中各個選項與原文有關內(nèi)容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其說法是否與原文相符,最后選出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

8.本題考查閱讀說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分析說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品析說明文語言的能力;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這樣的題,要求學生:①認真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文章內(nèi)容;②掌握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并結合有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③掌握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簡明、嚴密的特點,并結合有關內(nèi)容進行賞析;④篩選與選項內(nèi)容有關的信息,并與選項進行比較,判斷選項是否與原文相符。

9.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做題時,應首先明確信息篩選的方向,有了明確的目的,就有了篩選的范圍和標準;其次是正確理解所找信息的內(nèi)涵,從而進行恰當取舍,避免有所偏頗或答非所問。

【點評】7.ABD正確。C.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不但節(jié)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可知,原文強調(diào)的是趙州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的創(chuàng)造

性設計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而不是“使橋身更堅固耐用"。

故答案為:C

8.A.材料一引用張嘉貞的話“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說明橋的結構奇特,施工技術巧妙絕倫;引用張鷙的話“初月出云,長虹飲澗"說明趙州橋形式優(yōu)美;分別從施工技術和藝術效果的角度對趙州橋作出了高度評價。B.材料一說明趙州橋的四個特點時,采用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從主到次。C根據(jù)材料二第一段“全程段呈S形曲線,既能緩解司機駕駛疲勞,還能提升建筑美觀度”可知,本項表述顛倒前后內(nèi)容,與原意表述不符。

故答案為:D

9.根據(jù)材料三“以橋代路每千米可少占地約43畝"可知,少占地;根據(jù)列車調(diào)整運行對線路條件要求較高,通常需要較大的曲線半徑,要與一些地面無法繞避的障礙物進行交叉,而橋梁則能夠成功跨越它們”可知,可成功跨越障礙物;根據(jù)“同時結合城市規(guī)劃,還能夠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分割,高鐵橋梁大量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材料性能穩(wěn)定,減少了后期維修養(yǎng)護的工作量"可知,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分割,減少后期維修養(yǎng)護的工作量。

故答案為:①少占地;②可成功跨越障礙物;③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分割;④減少后期維修養(yǎng)護的工作量。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

美麗墓園

劉月新

①在孟良崮戰(zhàn)役紀念館,我見到了有生以來所見過的最美的墳墓。

②最美的墳墓,不是一座,而是一個墓園。

③躍上47級臺階,跨過大門,鑲嵌在紀念館血紅色外墻上似乎還帶著聲響的彈殼,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戰(zhàn)的雕塑,構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書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幫你解讀此次戰(zhàn)役的驚心動魄。

④穿過紀念館的大門向里走,是一片松樹林??每盟蓸渫Π吻土?,整齊排列,一絲不茍,像列隊整裝待發(fā)的士兵。樹下靜靜地臥著一排排的墳墓。一個個剛離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邊,上面覆蓋一塊小長方形大理石臥碑,碑面中央鑲著一顆醒目的五星。沒有墓志銘,甚至沒有名字。

⑤這些數(shù)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著孟良崮戰(zhàn)役中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的軀體。他們遠離塵囂,靜靜地躺在林蔭里。這些墓冢只是一個個小長方形的土堆而已。墳墓周圍,開滿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鮮花。放眼望去,空曠遼闊,莊嚴肅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點點,點點五星就像一顆顆天上的星辰,每一顆都是一個永垂不朽的英靈。

⑥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了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聲,怕驚擾了這些棲息的靈魂。風撫摸著一座座無名者之墓,樹林颯颯作響,幾只蜂蝶在林中嬉戲。整個墓園透出一種大美、凄美和壯美,一種少有的樸素之美。

⑦60多年前發(fā)生在這里的那場血戰(zhàn),徹底扭轉了華東戰(zhàn)局,成為解放戰(zhàn)爭中振聾發(fā)聵的經(jīng)典之戰(zhàn)。然而扭轉戰(zhàn)局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孟良崮紀念館的烈士墓園,在蒼松翠柏間,就安葬著此次戰(zhàn)役中犧牲的我軍壯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戰(zhàn)友的身姿?”

⑨“烈士靈前我默默佇立。"

⑩這是參加過孟良崮戰(zhàn)役的一位將軍說的兩句話。然而將軍要佇立的陵墓其實不過是眼前的一個個土丘。他們原本是一個個熱血男兒,他們的英雄壯舉,成就了當年驚天動地的功績,而戰(zhàn)爭的慘烈致使他們成為一個個無名烈士,據(jù)說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與名對上號的只有138名。

來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論是什么時候來到這兒,人們都會想象得到,這每一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里,都安眠著一個最可愛的人,盡管你不知道他們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那些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他們是為人民的安寧幸福而死,雖死猶生;他們雖然沒有豪華墳墓和高大墓碑,可他們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詩人臧克家的著名詩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聲: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從這個墓區(qū)向左跨出幾步遠,又有幾座墳墓,給人的感覺同樣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當?shù)嘏笥褑栁?,你可知中國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0天。10天???!剛剛學會吃奶,剛剛睜開蒙眬的眼睛來看世界。當時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煙四起,抗戰(zhàn)的硝煙正濃。在她來到這個世界第10天時,母親行刑的時日到了。母親抱過她說,兒啊,你生下來就沒吃過媽一口奶,臨走了,就喝媽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兒,毅然咬破手指,剎那,仿佛給滿腔熱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鮮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這是何等的壯舉?又是何等的慘烈?人世間有多少豪華的墳墓能裝得下這種悲壯與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說得盡他們的英勇與偉大?

又一陣風吹過,在蒼松翠柏間留下一絲清涼,就像烈士的英靈在輕語。靜靜地站在這個墓園里,心,從未有過的平靜,從未有過的澎湃。這些整齊排列的小土堆,構成了最宏偉、最感人的風景,成為被后代懷著敬仰之情朝拜的莊嚴圣地。見過很多偉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給過我如此至純至美的感覺,都沒有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這樣能劇烈震撼人內(nèi)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園,再次看到門前那棵合歡樹,美美地靜靜地站立在那里。它撐起巨大的扇面形樹冠,是想用綠蔭和清涼來庇護裝點這本沉甸甸的史書?還是想陪伴撫慰長眠在這里的先烈們的英魂?

(選自《人民日報》2011年7月9日,有刪改)

10.本文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別是什么?(3分)

11.文章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試舉一例分析。(3分)

12.第段為什么要交代抗戰(zhàn)時期烈士母女臨刑前的場景?(3分)

13.賞析第段的表達效果。(4分)

【答案】10.明線:“我”瞻仰烈士墓園的過程。暗線:孟良崮戰(zhàn)役的血與火的歷史。

11.示例: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那些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通過對比突出烈士為國捐軀雖無名,但長留世人心中,永遠流傳;而有些刻意想要讓人注意的人,卻更易被人淡忘。

12.細寫這個場景,更能觸發(fā)人類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親,剛出來的嬰兒都沒有被放過,可見敵人是何等的殘忍和沒有人性。這更能激起人們對和平的珍愛,對戰(zhàn)爭殘酷的痛恨。

13.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歡樹表達了作者對那段英雄歷史的銘記,對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連用兩個設問,使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知識點】記敘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章線索;分析文段、人物、情節(jié)的作用

【解析】10.本題考查記敘線索的判定。解答此題關鍵要了解有關線索的知識.線索,是貫穿文章始終的脈絡.一般以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換、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等為線索.

11.本題考查分析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是一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準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準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12.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13.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nèi)容的闡述。

【點評】10.本題考查文章的線索。本文有明暗兩條線索。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本文標題“美麗墓園”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線索應該跟這個標題關系緊密。因為“美麗墓園"在文中并沒有什么變化點,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它作為線索。細讀后可以發(fā)現(xiàn),①段“見到”“見過"、③段“躍上”、④段“穿過"、⑤段“放眼望去”、②段“跨出幾步"、④段“走出烈士墓園”這些詞句詳細交代了“我"瞻仰烈士墓園的過程,可見貫穿全文的明線是:“我”瞻仰烈士墓園的過程。要找到暗線,相對難一些。整體感知后可以發(fā)現(xiàn),本文多次回憶跟“美麗墓園"相關聯(lián)的歷史事跡,孟良崮戰(zhàn)役的血與火的歷史也是貫穿全文,所以可以確定,本文的暗線是“孟良崮戰(zhàn)役的血與火的歷史”。

故答案為:明線:“我"瞻仰烈士墓園的過程。暗線:孟良崮戰(zhàn)役的血與火的歷史。

11.本題考查對比手法的運用。對比手法,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者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如選文第①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那些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蓖ㄟ^“不留姓名"和“挖空心思置辦奢華裝飾”的鮮明對比,突出烈士為國捐軀雖無名,但長留世人心中,永遠流傳;而有些刻意想要讓人注意的人,卻更易被人淡忘。

故答案為: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那些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通過對比突出烈士為國捐軀雖無名,但長留世人心中,永遠流傳;而有些刻意想要讓人注意的人,卻更易被人淡忘。

12.本題考查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作用一般有:1.在內(nèi)容上:刻畫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題;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節(jié)本身上的作用):a.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豐富故事情節(jié);b.設置懸念,引人注意(引起讀者關注),使讀者產(chǎn)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宕開一筆,使情節(jié)曲折起伏有波瀾,耐人尋味,造成情節(jié)發(fā)展的變幻莫測,使情節(jié)發(fā)展波瀾頓生。如文中抗戰(zhàn)時期烈士母女臨刑前的情節(jié),更讓讀者感受到敵人的殘忍和沒有人性,更能激起人們對和平的珍愛,對戰(zhàn)爭慘酷的痛恨!

故答案為:細寫這個場景,更能觸發(fā)人類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親,剛出來的嬰兒都沒有被放過,可見敵人是何等的殘忍和沒有人性。這更能激起人們對和平的珍愛,對戰(zhàn)爭殘酷的痛恨。

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段落在結構上和內(nèi)容上兩方面作用的能力。表達效果一般從藝術手法、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和讀者的閱讀感受三方面來分析。文本第段是文章的末尾段,藝術手法上采用了借物喻人和設問的手法;作者表情達意上,表達了對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對讀者的表達效果是:更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故答案為: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歡樹表達了作者對那段英雄歷史的銘記,對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連用兩個設問,使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5分)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14—15題。

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4.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該詩是現(xiàn)存較早的五言律詩,格律嚴整,開唐代律詩風氣之先河。

B.首聯(lián)借陶淵明“登東皋以長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后,嘗耕東皋之意。

C.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承接“望"字,描寫野望之景。頷聯(lián)寫動態(tài)、遠景;頸聯(lián)轉而寫人,寫靜態(tài)、近景。

D.這首五言律詩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光影相稱的田園秋景圖,卻更平添了作者孤獨寂寥的心緒。

15.詩歌尾聯(lián)運用了典故,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蘊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4.C

15.示例:尾聯(lián)運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抒發(fā)了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里苦悶孤獨的心情,表達其避世退隱的愿望。

【知識點】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野望

【解析】1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側重于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應對此類題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只有掌握了內(nèi)容,才能進一步地去分析。同樣,老師在教學中應重點關注此類重要的句子,從句意和作用兩方面向?qū)W生闡述,加深記憶和理解。

15.本題考查文章的寫作手法,側重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對寫作手法的掌握,針對此類題目,學生應在平時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礎之上,逐步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通過句子本意概括出寫作手法,其次,老師在教學時候,應重視此類題目,并為學生總結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修辭等。

【點評】14.A、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xiàn)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B、“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搬阋小笔桥腔驳囊馑?。“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C、“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意思是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描繪了動景和遠景,“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意思是牧人驅(qū)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是描繪了靜景;

D、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故答案為:C

15.采薇意思是周武王滅殷之后,“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故答案為:示例:尾聯(lián)運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抒發(fā)了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里苦悶孤獨的心情,表達其避世退隱的愿望。

(四)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

【甲】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①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②眾草,紛紅駭綠,蓊葧③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揚葳蕤④,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節(jié)選自柳宗元《袁家渴記》)

【注釋】①轇轕(jiāogé):交錯糾纏的樣子。②掩苒:風吹草靡的樣子。③蓊葧(wěngbó):香氣濃郁。④葳蕤(wēiruí):草木茂盛,枝葉下垂。

16.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3分)

A.《三峽》作者是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

B.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C.《水經(jīng)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書中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

D.“沿溯阻絕”中“沿"溯”的意思分別是“逆流而上"順流而下”。

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略無闕處___②乘奔御風___

③素湍綠潭___④屬引凄異

18.請用“/"給乙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

19.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20.《三峽》文章結尾處引用漁歌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6.D

17.同“缺”,空隙、缺口;這里指飛奔的馬;急流;延長

18.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

19.風景大多都是這樣的,我沒辦法都描述完。

20.結構上:漁歌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內(nèi)容上:再次點明三峽之長,猿聲之哀,進一步渲染了三峽秋季蕭瑟悲涼的氣氛。

【知識點】其他常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三峽/酈道元;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引用

【解析】16.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

17.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基礎,理解文言文中詞語的含義時,要聯(lián)系原句來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單個字詞的含義。另外,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異義詞、動詞的使動用法、通假字等,盡量做到翻譯準確、恰當。

18.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方法:①通讀文段,弄懂大意。斷句總則:牢記一個前提——領會大意。要通讀文段,領會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一步一步縮小范圍,然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對話的詞語進行斷句;③根據(jù)虛詞進行斷句;④根據(jù)固定句式斷句;⑤根據(jù)句子的結構成分斷句。

19.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20.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做此類題,一要通曉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簡要表達。

【附參考譯文】

【甲】三峽

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極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的確是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jīng)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顯得非常悲慘凄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

有座小山從水中露出來。山上都是好看的石頭,上面生長綠色的草叢,一年四季都濃密茂盛。山旁有許多巖洞。山下有許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樹木多是楓樹、柟樹、石楠、楩樹、櫧樹、樟樹、柚樹。小草則多是蘭草、芷草,又有許多奇異的花卉,類似合歡但是長出許多莖蔓,纏繞著水中石頭。

常常有風從四周山上吹下,吹動大樹,翻動著輕柔的眾草,使紅花和綠葉在紛亂中像吃驚似的,香氣濃郁;沖起波濤旋著水渦,從溪谷流進流出,搖動著繁密的花草,隨著季節(jié)而變換。風景大多都是這樣的。我沒辦法都描述完。

【點評】16.D“沿”“溯"的意思分別是“逆流而上”“順流而下"錯誤,改為“沿”“溯"的意思分別是“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故答案為:D。

17.①句意為: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闕:通假字,同“缺”,空隙,缺口。②句意為: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③句意為: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湍:急流。

④句意為:顯得非常悲慘凄涼。引:延長。

故答案為:同“缺”,空隙、缺口;這里指飛奔的馬;急流;延長

18.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此題抓住“山”作主語,再抓住謂語“出"皆”“生"蔚然”,可斷為: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故答案為: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

19.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大都:大多都是;無以:沒辦法;窮:盡。故答案為:風景大多都是這樣的,我沒辦法都描述完。

20.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手法的理解能力。

從全文來看,結尾處作者引用漁歌進一步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渲染出三峽秋季蕭瑟、凄清的氛圍,同時也暗含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結構上:漁歌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內(nèi)容上:再次點明三峽之長,猿聲之哀,進一步渲染了三峽秋季蕭瑟悲涼的氣氛。故答案為:結構上:漁歌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內(nèi)容上:再次點明三峽之長,猿聲之哀,進一步渲染了三峽秋季蕭瑟悲涼的氣氛。

三、綜合(10分)

21.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中,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對新時代的學生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為了更好地落實“愛國"思想教育,班級開展以“天下國家”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1)請你根據(jù)下列材料,任選一人寫一段推薦詞。要求:突出人物的事跡和品質(zhì),語言簡潔、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60字。(4分)

材料一:“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輕時就癡迷于雜交水稻育種工作,九十高齡仍沉醉其中,病危之際還在關心稻子的長勢。

材料二:谷愛凌一直把填補中國冬季運動空白當作自己的使命。她在風頭正勁的時候選擇回到祖國。即便帶病也要參加比賽,為中國取得一枚又一枚的獎牌,她所有的動力都源于一句話——我愛我的祖國!

(2)利用下面給出的詞語,對出下聯(lián)。(2分)

獻樹誓把祖國青春雄心

上聯(lián):立壯志,定讓河山換新貌。

下聯(lián):,___。

(3)你是否曾讀到某個愛國英雄故事時熱血沸騰?是否曾被某些愛國人物的事跡所感動?請在本學期學過的課文里或現(xiàn)實生活中舉一例,寫出人物名字及事跡?!荆?)題材料中提到的人物除外】(4分)

【答案】(1)示例1:袁隆平:他不忘初心,畢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他身體力行,一生與稻田為伴:他無私奉獻,留給人類珍貴的稻種:他獲獎無數(shù),始終保持儉樸的本色。示例2:十幾年的拼搏和期盼,這一刻絢麗綻放;不懼艱險,奮勇拼搏,玉汝于成,踏雪尋龍,谷愛凌就是首鋼大跳臺的玉蛟龍。

(2)樹雄心;誓把青春獻祖國

(4)鄧稼先:為新中國的核工業(yè)發(fā)展嘔心瀝血。

【知識點】詩歌對聯(lián);語言得體;名人事跡

【解析】(1)本題考查推薦詞。寫推薦詞,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跡或作出的重大貢獻,突出表現(xiàn)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表述時,語言要簡潔凝練、有感染力,表達出對該人物的崇敬和贊美之情,還要注意人稱、修辭和字數(shù)要求。

(2)本題考查對聯(lián)的補寫。對聯(lián)的要求有:①字數(shù)相等,斷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調(diào)和諧,傳統(tǒng)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lián)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lián)末句尾字用平聲;③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內(nèi)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lián)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3)本題考查文化積累。首先,通讀根據(jù)題干,確定要寫的人物和事跡是哪一方面的;然后回憶本學期學過的課文里出現(xiàn)的人物,挑選出符合要求的寫出來;或者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出符合要求的人物及事跡也可。表達時,語言要流暢、凝練。

【點評】(1)根據(jù)題干要求,結合材料一可知,材料一推薦的對象是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先生,他的突出事跡是研究雜交水稻育種工作,提升了糧食產(chǎn)量,促進了農(nóng)業(yè)科技進步。他有一種心懷蒼生的博大胸懷,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在具體工作中,他不畏困難,埋頭苦干。結合題干要求“突出人物的事跡和品質(zhì),語言簡潔、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60字”,運用第三人稱寫推薦詞:袁隆平:他不忘初心,畢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他身體力行,一生與稻田為伴;他無私奉獻,留給人類珍貴的稻種;他獲獎無數(shù),始終保持儉樸的本色。(排比)

結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推薦的對象是中國女子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她的突出事跡是出戰(zhàn)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并成功奪得2022年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金牌。她平時勤于練習專業(yè)技能,比賽時不懼艱險,奮勇拼搏。結合題干要求“突出人物的事跡和品質(zhì),語言簡潔、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60字”,運用第三人稱寫推薦詞:十幾年的拼搏和期盼,這一刻絢麗綻放;不懼艱險,奮勇拼搏,玉汝于成,踏雪尋龍,谷愛凌就是首鋼大跳臺的玉蛟龍。(比喻)

故答案為:示例1:袁隆平:他不忘初心,畢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他身體力行,一生與稻田為伴;他無私奉獻,留給人類珍貴的稻種;他獲獎無數(shù),始終保持儉樸的本色。

示例2:十幾年的拼搏和期盼,這一刻絢麗綻放;不懼艱險,奮勇拼搏,玉汝于成,踏雪尋龍,谷愛凌就是首鋼大跳臺的玉蛟龍。

(2)根據(jù)上聯(lián)可總結出對聯(lián)格式:動詞1+名詞2,程度副詞1+動詞1+名詞2+動詞1+名詞2。逗號前是主語,逗號后是賓語,整體意思是“......讓/把....怎么樣"。將給出的詞語“獻樹誓把祖國青春雄心”進行排列組合,可補寫出下聯(lián):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