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語文二模試卷湖南省婁底市2024屆高三語文二模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與“世界"構成怎樣的關系,文學為什么而作,為什么人書寫,關涉文學本質論。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在中國文學史上曾引發(fā)多次論爭,并形成多種不同的觀點。蘇軾在參透文學主客體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有為而作”的命題。
中國古代文論有從“世界"角度來理解文學本質的傳統(tǒng),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感物說”,認為文學源于創(chuàng)作主體對生活的感受,這一觀點影響深遠。蘇軾基本上遵循傳統(tǒng)詩學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論觀點,認為詩文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礎上內(nèi)在精神境界的藝術呈現(xiàn)?!赌闲星凹瘮ⅰ吩疲骸吧酱ㄖ忝?,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正是山川風物、賢人勝跡等自然與社會事物激發(fā)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鵑詩》中提出作詩應是“類有所感,托物以發(fā)”;在《題淵明〈飲酒〉詩后》中闡述了“境與意會"的妙處。
無論因物觸興、有感而發(fā),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詩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徑與手段。蘇軾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是主體情感體驗和內(nèi)在情結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離不開對客觀世界的感發(fā),這樣才能達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眼下,有些創(chuàng)作者忽視中國的現(xiàn)實土壤和傳統(tǒng)文脈,簡單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在此背景下,蘇軾的觀念對我們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紛繁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中辨清文學的本質,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于對文學與“世界”關系的清晰準確的認知,蘇軾提出的“有為而作"言之有據(jù)、內(nèi)涵深刻。他在《題柳子厚詩》中認為“詩須要有為而作”,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進行較為充分的闡釋:“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蘇軾用“療饑”“伐病"這一生動的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什么是詩文的“有為”?!洞痱び崂ā吩疲骸敖裼^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馭今,有意于濟世之實用。"在《王定國詩集敘》中評贊王定國的詩“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坝袨槎?就是強調(diào)詩文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
在當下,文學的本質要求是要對社會、時代和人民“有為”。新時代的文學需秉持“有為而作"的理念,用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來觀照世界,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時代中汲取營養(yǎng),反映人民改革創(chuàng)新的火熱實踐與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審美加工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要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動因、藝術構思與語言呈現(xiàn)等復雜過程?!盁o意為文”是古代詩學中一個影響深遠的命題,蘇軾極力倡導,體現(xiàn)出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重要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與體悟。
蘇軾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應“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強刻意為文,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創(chuàng)作妙境?!蹲铀颊摗酚性疲骸拔粽叻蜃又恼?,非有意于為文,是以未嘗立論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歸于至當,斯以為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說;孔子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說的都恰到好處。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應“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這樣就能達到心、手、器高度統(tǒng)一,以致“無思”而“辭達"。又《書黃子思詩集后》云:“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睆娬{(diào)詩文創(chuàng)作應以“無意"發(fā)之,在物與我、情與境悠然感會之際,自然而發(fā)、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情感性是文學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征。蘇軾的“無意為文"還表現(xiàn)在對情感表達的重視,特別強調(diào)真情實感的流露與抒發(fā)?!蹲x孟郊詩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穢,苦語余詩騷。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蘇軾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稱許孟郊的詩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詩人內(nèi)在情感與生命情結的真實流露?!朵浱諟Y明詩》又云:“言發(fā)于心而沖于口。”不難看出,蘇軾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論詩,認為詩文貴情真,不偽飾,不造作。當前,有些創(chuàng)作者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現(xiàn)模仿抄襲、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chǎn)等弊端。這類創(chuàng)作不可能寫出真情實感,也就很難激發(fā)讀者共鳴、促進情感交流。
那么,詩文創(chuàng)作如何才能做到“無意為文"呢?這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中復雜的精神活動,跟藝術直覺、藝術情感、藝術想象等密切相關。蘇軾對于詩文創(chuàng)作的心理機制有著準確的把握。
他認為,在創(chuàng)作中主體內(nèi)心必須“空”“靜”,以充分集納、感知外物并進而達到自由興發(fā)的直覺表現(xiàn)境界?!端蛥⒘葞煛吩疲骸坝钤娬Z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痹凇冻慌_記》中主張“游于物之外”,而反對“游于物之內(nèi)”,對外物采取超然靜觀的態(tài)度?!翱?靜”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擾,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狀態(tài)自由地進入主體內(nèi)心,主體就可以物我兩忘、心物合一,凝神觀照創(chuàng)作對象?!翱侦o"不但有助于創(chuàng)作主體感知外物,還能使主體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時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發(fā)軔,從而進入自由興發(fā)的直覺表現(xiàn)階段,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臻至得心應手與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
(摘編自姜春《有為而作·無意為文·美未忘箴——蘇軾詩學理論的當代價值》)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詩學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論觀點,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感物說”認為文學源于創(chuàng)作主體對生活的感受的觀點基本一致。
B.當今時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還是需要秉持“有為而作"的理念,對社會、時代和人民“有為”,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C.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復雜,蘇軾對其規(guī)律體悟深刻,極力倡導“無意為文”,認為創(chuàng)作應該做到“有所不能自已而作”,方可達到創(chuàng)作妙境。
D.要做到“無意為文”,創(chuàng)作主體內(nèi)心必須“空"靜”,必須做到外物不入內(nèi)心,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物我兩忘,以促使神思發(fā)軔。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按照由總到分的結構,從文學要有“濟世之實用"及“無意為文”兩方面論述了蘇軾詩學理論的當代價值。
B.文章在論述“無意為文"時,不僅論述了什么是“無意為文”,還論述了達到“無意為文"的具體措施,議論深刻。
C.文章主要運用了舉例、引用等論證方法,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使文章觀點更具說服力。
D.文中將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和某些模仿抄襲、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chǎn)等弊端的創(chuàng)作加以對比,孰是孰非顯而易見。
3.下列選項,能全面而準確概括文中“無意為文”內(nèi)涵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若單純片面地追求藝術性,完全不顧及其他價值因素,只是專注于炫技與玩弄技巧,就容易變得蒼白無力,流于形式,喪失精神。
B.“無意為文"是指不可勉強刻意為文,以“無意”發(fā)之,將外物、外在情境與自身感悟相融合,自然生發(fā)真情實感且無需偽飾地表達情感。
C.“無意為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以及后來的屈原和漢樂府古詩,這些作品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態(tài)度展現(xiàn)了“無意為文”的理念。
D.“無意為文"是指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不需要用心思考、設計,沒有特定的目的或意圖,而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達到一種藝術的高境界。
4.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
A.《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B.《屈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C.《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D.《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5.請結合蘇軾“有為而作”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分析《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的“濟世之用"。
【答案】1.D
2.A
3.B
4.A
5.①蘇軾的“有為而作”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強調(diào)文學作品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②《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③《五代史伶官傳序》這篇作品能夠針砭時弊,有教化的功能,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有“濟世之用”,稱得上是對社會、時代和人民的“有為之作"。
【知識點】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論據(jù)支撐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jù)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jù),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3)此題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研讀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體語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與其他相關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④要依據(jù)題干和選項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分析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nèi)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必須做到外物不入內(nèi)心”理解錯誤,文章最后一段是說“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狀態(tài)自由地進入主體內(nèi)心”,而不是“不入內(nèi)心”。
故答案為: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按照由總到分的結構"分析錯誤,文章只是寫了兩個方面,沒有總說。
故答案為: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無意為文”指不可勉強刻意為文。
A.強調(diào)文學作品不可片面地追求藝術性,單純炫技。
C.是“無意為文"思想的起源。
D.“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不需要用心思考、設計”,曲解文意,任何文章的創(chuàng)作都需要用心思考。
故答案為:B。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觀點:“離不開對客觀世界的感發(fā)"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A.凄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點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主客互融、天人合一,與第三段的觀點一致。
B.論述屈原做《離騷》的緣由。
C.是詩文的“有為而作"。
D.敘事中蘊含了作者的感情。
故答案為:A。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①結合材料第五段“‘有為而作’就是強調(diào)詩文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可知,蘇軾的“有為而作"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強調(diào)文學作品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
②《五代史伶官傳序》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于人事。然后便從“人事”下筆,敘述莊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由敘事轉入論理。從“《書》曰:‘滿招損,謙得益’"自然引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論點,又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樣一個論點,“憂勞”“逸豫"忽微”“所溺"皆為人事,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
③《五代史伶官傳序》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后對照,強烈感人,最后再輔以《尚書》古訓,針砭時弊,有教化的功能,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有“濟世之用”,稱得上是對社會、時代和人民的“有為之作"。
故答案為:①蘇軾的“有為而作”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強調(diào)文學作品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②《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③《五代史伶官傳序》這篇作品能夠針砭時弊,有教化的功能,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有“濟世之用”,稱得上是對社會、時代和人民的“有為之作"。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飛翔的戰(zhàn)馬
李春雷
農(nóng)歷四月,壩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著大黃風,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①張北縣西大淖村村頭,有一座寬大的宅院。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閉門了。
柴家當家人柴峻山,是壩上有名的大財主,家里良田數(shù)頃,騾馬成群。柴老爺子今年已經(jīng)60多歲了,自從日本人在附近建造兩座炮樓之后,他就明顯地衰老了,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飯桌前,剛要拿筷子,突然,馬倌小郭氣喘吁吁地跑進來對柴峻山說:“當家的,外面來了兩個人,什么話也不說,每人拉著一匹馬就進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驚,迅即整衣下炕。
來客跨進門檻,回身關上門,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著哭出聲來:“孩兒不孝,今兒個回來看望爹!”
這時,來人一把扯下假胡須,露出一張年輕英俊的面孔來。
柴峻山一看,天啊,競是自己多年不見的寶貝兒子柴書林!
10年前,柴峻山送兒子到北平讀書。自從“七七事變"之后,兒子就與家里斷絕了聯(lián)系。
柴書林被父親從地上攙起后,小心翼翼地攙扶著父親,訴說著自己這幾年從北平到延安的經(jīng)歷。接著,他又對父親說:“爹,我現(xiàn)在是八路軍了,這次是奉上級指示,回壩上打鬼子來了?!?/p>
老人一聽,自然是說不出的高興。他們這里是淪陷區(qū),日軍活動頻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樓。對八路軍,他自然從內(nèi)心欽佩。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就是八路軍。②他讓人趕緊把院門閂上。
柴書林回家,可樂壞了全家人,也忙壞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個年輕的后生讓到炕上,親自斟上一碗茶水。母親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們蓷了細薄細薄的莜面窩窩。這是柴書林小時候最愛吃的家鄉(xiāng)飯……
莜面窩窩蒸熟了,熱氣騰騰地端到了柴書林和年輕后生的面前。
柴書林一面喝著香噴噴的羊肉蘑菇湯,一邊問起家里近年來的情況。
這一問,柴峻山哀嘆道:“唉,這年頭,可讓小鬼子給害苦了……"
是啊,日本人侵占壩上不久,就讓人動員柴峻山出任維持會會長。他以年老體弱為由,婉言拒絕。從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協(xié)軍”的眼中釘。有一次,皇協(xié)軍為了威脅柴峻山,竟在他家門口殺死了兩個人,血漿濺滿了門前的臺階……
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說家里的情況,他急著想聽聽外面的事情,便說:“書林,你說說,內(nèi)地的戰(zhàn)事怎么樣了,戰(zhàn)爭什么時候能有個眉目?"
柴書林就等著爹問這句話了。他看看時機已到,就把剛夾起的莜面窩窩又放下去,壓低聲音說:“爹,經(jīng)過幾年抗戰(zhàn),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著,他又壓低聲音說:“八路軍的大部隊,馬上就到咱張北了,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向敵后挺進,開辟新區(qū),擴大根據(jù)地……"
隨后,柴書林又小聲地向家人介紹了延安和解放區(qū)的情況,還說到國際形勢……
燈油添了兩次,窗外的大黃風仍在呼嘯著,夜已經(jīng)很深了。
雞叫頭遍的時候,柴峻山看出了兒子還有肺腑之言。
這時候,柴書林才對父親說:“這次回來,一是看看二老,二來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嗎?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錢財來支援抗日騎兵支隊……”
老人點點頭:“是的,為了打鬼子,爹是應該出力氣……"
不知不覺,窗外已經(jīng)漸漸發(fā)亮。
老人覺得應該讓遠道奔波的兒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們帶到一間偏房,為他們蓋好被子,讓他們足足地睡一覺。
又是黃昏的時候,柴峻山把兒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遞過一個沉甸甸的褡漣:“書林啊,這里邊有洋錢,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幫助騎兵支隊解決些困難,算是爹的一點心意。記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來,我想法給你們弄到十來匹可以做戰(zhàn)馬的上等馬……”
老父親的一番話,讓柴書林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
當天夜里,柴書林又扮成一個紳士模樣,后邊跟著一名侍從,騎馬離開了柴家大院。
柴書林雖然走了,但這些日子里,柴家人明顯感到老當家人變得精神了,也年輕了。
吃過早飯,他對老伴說:“③我到東大淖走親戚,中午不回來吃飯。"說罷,就帶著小長工走出門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來?;貋頃r,小長工手里牽著一匹帶鞍子的上等馬,而跟來送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馬牽走了。
一連好幾天,均如此。
十天過后的一個清早,當長工們趕著馬群出去放牧時,柴峻山囑咐把那十幾匹上等馬夾在馬群中,一起趕到草灘上。
當天傍晚,果然有人敲響柴家大門。
走進門來的人,仍是紳士模樣。卸掉化裝,原來是前些天跟兒子回來的那個年輕后生。
年輕后生從衣服里掏出一封信,遞給柴峻山。
老人接過信看一看,點點頭,立即讓家人套好馬車。接著,他拉著年輕后生上車,悄悄地駛出了柴家大門。
柴家放牧的馬群,就在大黃風籠罩的黃蓋淖畔的大草灘里。④馬車到達時,天已經(jīng)完全黑下來了。
在年輕后生的引領下,十幾個奉了柴書林書記的指示,剛剛動員參軍的騎兵戰(zhàn)士,每人拉過一匹馬,一個跳步,輕盈跨上,隨即拍拍馬背。
老人微笑著,看著他們和他們的馬。
那些戰(zhàn)馬,如同生了翅膀一樣,披著夜幕,踩著四月的晚風,向著遠處的大囫圇山方向,飛去、飛去……
(選自《解放軍報》,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柴峻山在日本修炮樓后和兒子回家又離開后的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與柴峻山對待日本侵略者和八路軍的態(tài)度緊密相關。
B.陪伴柴書林的“年輕的后生”至關重要,他是柴峻山父子夜晚交談、傍晚約定的參與者,也是戰(zhàn)馬交接的最終完成者。
C.小說通過“燈油添了兩次"雞叫頭遍的時候”這些表現(xiàn)時間變化的語句,體現(xiàn)了柴峻山與兒子及小后生交談時間之長。
D.小說在敘事時詳略得當,詳寫了柴書林回家、與父交談、柴峻山十日找馬,略寫了柴書林北平讀書、與家人斷絕聯(lián)系。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中“寬大的宅院"為柴峻山出場造勢,顯示了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物的身份。
B.句子②中“趕緊”體現(xiàn)出了當時抗日形勢的緊張和兒子回來后柴峻山內(nèi)心的愉悅。
C.句子③在語意上體現(xiàn)了柴峻山出門去找上等馬時的保密性,即便對親人也是如此。
D.句子④中“天已經(jīng)完全黑下來"時間承接上文父子傍晚之約,便于戰(zhàn)馬交接與轉移。
8.“老人微笑著,看著他們和他們的馬”這個段落,寫出了柴峻山多重的身心感受。請加以梳理概括。
9.小說既有對過去的回憶,又有對現(xiàn)實的描寫;既有對壩上遭受日本侵略情況的交代,又有對外面抗日形勢的介紹……在眾多的內(nèi)容敘說中,小說是如何做到結構嚴謹?shù)??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6.D
7.B
8.①柴峻山完成了兒子交給他的任務之后的愉悅與高興;②柴峻山將戰(zhàn)馬平安交給騎兵戰(zhàn)士之后的輕松與愜意;③柴峻山對自己能為抗日做出一份貢獻的自豪與得意;④柴峻山對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的中國青年的欣賞與佩服。
9.①首尾呼應。結尾部分“就在大黃風籠罩的黃蓋淖畔的大草灘里"踩著四月的晚風”呼應文首“農(nóng)歷四月,壩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著大黃風”,使文章結構嚴謹。②線索貫穿。小說以柴峻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為線索,將文意貫穿起來,使文章結構嚴謹。③情節(jié)緊密關聯(lián),主旨明確突出。全文圍繞“抗日”這一主題,將兒子參加抗日隊伍、回家尋求父親的抗日支持、父親幫助抗日等情節(jié)巧妙地組織在一起,使文章結構嚴謹。
【知識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賞析文本的內(nèi)涵;欣賞文本的形象;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的賞析能力。語句賞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辭(比喻、擬人、夸張、反問、設問、排比等)、詞語(動詞、形容詞、副詞、疊詞等)、描寫方法(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句式、手法、內(nèi)容、情感等。不管從哪個角度,都要會結合語境作正確的賞析。
(3)此題考查對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理解能力。做題要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①結合人物活動的具體情境,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或情感變化。②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情節(jié)發(fā)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變化。③抓關鍵詞,結合外部表情體會人物內(nèi)心變化。
(4)本題考查把握作品敘述線索、結構技巧的能力。梳理寫作思路的題,通讀全文,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歸類,分段落層次,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然后概括,再指出這樣寫的作用。
6.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
D.“詳寫了……柴峻山十日找馬"錯誤,結合“吃過早飯,他對老伴說:‘我到東大淖走親戚,中午不回來吃飯。’說罷,就帶著小長工走出門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來。回來時,小長工手里牽著一匹帶鞍子的上等馬,而跟來送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馬牽走了”“-連好幾天,均如此"十天過后的一個清早”分析可知,關于“柴峻山十日找馬”,小說只是比較詳細地寫了第一天,其余幾天均為一語帶過式的略寫。
故答案為:D。
7.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詞語、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
B.第②句話體現(xiàn)“兒子回來后柴峻山內(nèi)心的愉悅”分析不當。結合前文“他們這里是淪陷區(qū),日軍活動頻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樓。對八路軍,他自然從內(nèi)心欽佩。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就是八路軍"分析可知,此處的“趕緊”閂上院門的動作反映了父親對兒子及家人的保護,體現(xiàn)了抗日形勢的緊張,和“兒子回來后柴峻山內(nèi)心的愉悅"無關。
故答案為:B。
8.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句子多重內(nèi)蘊的能力。
“老人微笑著,看著他們和他們的馬”是一個獨立段,是主人公柴峻山的神態(tài)描寫,出現(xiàn)在文字結尾處,前文寫“記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來,我想法給你們弄到十來匹可以做戰(zhàn)馬的上等馬……"在年輕后生的引領下,十幾個奉了柴書林書記的指示,剛剛動員參軍的騎兵戰(zhàn)士,每人拉過一匹馬,一個跳步,輕盈跨上,隨即拍拍馬背”柴峻山十日找馬,將戰(zhàn)馬平安交給騎兵戰(zhàn)士,此處的“微笑"看著他們和他們的馬”表明他完成了兒子交給他的任務之后的愉悅與高興;也體現(xiàn)了他完成任務后的輕松與愜意。
前文說“老人點點頭:‘是的,為了打鬼子,爹是應該出力氣……’"在與兒子的交談后,柴峻山明顯認識到應該為打鬼子做貢獻,而此刻送走了十匹戰(zhàn)馬就是為抗日做貢獻,他的神態(tài)動作表明能為抗日做出一份貢獻的自豪與得意。
前面說“剛剛動員參軍的騎兵戰(zhàn)士,每人拉過一匹馬,一個跳步,輕盈跨上,隨即拍拍馬背”,這些人都是和兒子一樣投身抗日戰(zhàn)爭的中國青年,如今騎上自己送給他們的戰(zhàn)馬,去保家衛(wèi)國,“看著他們和他們的馬"體現(xiàn)出柴峻山對他們的欣賞與佩服。
故答案為:①柴峻山完成了兒子交給他的任務之后的愉悅與高興;②柴峻山將戰(zhàn)馬平安交給騎兵戰(zhàn)士之后的輕松與愜意;③柴峻山對自己能為抗日做出一份貢獻的自豪與得意;④柴峻山對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的中國青年的欣賞與佩服。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敘述線索、結構技巧的能力。
①首尾呼應。小說有多處描寫壩上的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描寫前后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如結尾部分“就在大黃風籠罩的黃蓋淖畔的大草灘里”“踩著四月的晚風"呼應文首“農(nóng)歷四月,壩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著大黃風”。
②線索貫穿。小說以柴峻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為線索,如小說先寫壩上有名的大財主柴峻山,自從日本人在附近建造兩座炮樓之后,他就明顯地衰老了;再寫10年斷絕聯(lián)系的兒子突然回家來,帶來了抗戰(zhàn)的消息,父子徹夜長談,柴峻山愿意為抗日出錢出力,然后寫他十日找馬、送馬等,小說以柴峻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將文意貫穿起來,使文章結構嚴謹。
③情節(jié)緊密關聯(lián),主旨明確突出。全文圍繞“抗日"這一主題,寫兒子失去聯(lián)系的十年是參加抗日隊伍,回家來是尋求父親支持抗日,父親當即送洋錢、蒙疆票幫助抗日,有十日找馬、送馬,支持抗日,這些情節(jié)圍繞“抗日”的主題,巧妙地組織在一起,使文章結構嚴謹。
故答案為:①首尾呼應。結尾部分“就在大黃風籠罩的黃蓋淖畔的大草灘里"踩著四月的晚風”呼應文首“農(nóng)歷四月,壩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著大黃風”,使文章結構嚴謹。②線索貫穿。小說以柴峻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為線索,將文意貫穿起來,使文章結構嚴謹。③情節(jié)緊密關聯(lián),主旨明確突出。全文圍繞“抗日”這一主題,將兒子參加抗日隊伍、回家尋求父親的抗日支持、父親幫助抗日等情節(jié)巧妙地組織在一起,使文章結構嚴謹。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鬃颖佘嚩聠栐唬骸胺蜃臃怯袉室玻慰拗??”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聞三失。”丘吾子對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絕,三失也。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yǎng)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則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庇谑堑茏託w養(yǎng)親者十三人。
(選自《說苑·敬慎》)
材料二:萬章①問曰:“舜往于田②,號泣于旻天③,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④也?!比f章曰:“(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粍t舜怨乎?"曰:“長息⑤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蚬鞲咭孕⒆又?,為不若是恕,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p>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選自《孟子·萬章上》)
【注】①萬章:孟子的弟子。②舜往于田:相傳舜曾在歷山耕田。③旻天:即天。④怨慕:怨,怨恨;慕,思慕、依戀;朱熹注:(舜)怨己不得其親而思慕也。據(jù)《史記》記載,舜的父親不喜歡舜,和舜的弟弟象多次加害于舜,舜卻不計前嫌。⑤長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A百官牛羊倉廩B備C以事D舜于畎畝之中E天下之F士G多H就之者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指打開,《促織》中“唇吻翕辟”中的“辟"表示張開,兩者詞義相同。
B.不我愛,指不愛我,和蘇軾的《赤壁賦》中“而又何羨乎”句子結構相同。
C.遷,基本義指變動,本文中“遷之焉"是指堯將整個天下都禪讓給了舜。
D.妻子,和現(xiàn)在的“妻子”詞義相同,和“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不同義。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和弟子出行,聽到悲傷的哭泣聲,孔子前去探看,看到了抱著鐮刀哭泣的丘吾子。孔子詢問丘吾子,家中并非有喪事,為什么哭得如此傷悲。
B.丘吾子認為他的人生有三次過失,一是沒有來得及向親人行孝,二是沒有極力勸諫自己的君主不要驕奢,三是與朋友交情深厚但最終又絕交。
C.舜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歡心,而像困窮不得志的人一般心無歸所;即使堯帝將天下都交給舜來管理,但這也不能解除舜因為父母而生的憂愁。
D.樹想要靜下來而風卻不停止,孩子想要孝順父母而父母卻已離世,丘吾子感念于此;舜到了五十還依戀父母,舜和丘吾子都是重孝的偉大之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亡,一失也。
②不可得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
14.請分析孔子的弟子為什么要歸養(yǎng)親人?
【答案】10.ACE
11.D
12.B
13.(1)我年少時愛好學問,周游(遍游)整個天下,回去后,我的親人死了,這是第一個過失。
(2)不能夠再次見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
14.丘吾子因不能侍奉雙親而非常遺憾,孔子告誡弟子要以丘吾子為戒,弟子們感觸很深,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便決定歸家奉養(yǎng)親人。
【知識點】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解析】【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
(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diào)”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出行,半路聽到有人哭的聲音,聲音非常悲傷??鬃诱f:“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個不尋常(的)人的聲音。"走近一看,是丘吾子,(他)抱著鐮刀帶著繩索在哭泣??鬃哟蜷_車子下來,問道:“你家里并非有喪事,為什么哭得如此悲傷呢?”丘吾子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孔子說:“愿意傾聽這三個過失?!鼻鹞嶙诱f:“我年少時愛好學問,周游整個天下,回去后,我的親人死了,這是第一個過失;(我)侍奉的君王驕奢淫逸,勸諫不成功,這是第二個過失;和朋友交情深厚,后來卻和他絕交,這是第三個過失。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yǎng)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就不能回來的,是歲月;不能夠再次見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說完)就自殺身亡了??鬃诱f:“弟子們要記住這件事,它足以使你們引以為戒?!痹谶@個時候,(他的)弟子回家贍養(yǎng)雙親的有十三人。
材料二:
萬章問道:“舜到田地里去,向著蒼天哭訴,為什么要哭訴呢?"孟子答道;“對父母又怨恨又依戀啊?!比f章說:“(曾子說過)'父母喜愛,興高采烈,總不會忘記;父母厭惡,心勞力竭,卻不會怨恨。’那么,舜怨恨父母嗎?"孟子說:“從前長息曾經(jīng)問過公明高,他說:‘舜到田里去,我已經(jīng)聽你講解過了;他向著蒼天哭訴,這樣來對待父母,那我卻還弄不明白。’公明高說:‘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鞲叩囊馑迹詾樾⒆拥男睦硎遣荒苋绱藵M不在乎,我盡力耕田,好好地盡我做兒子的職責罷了,父母不喜愛我,我有什么辦法呢?帝堯打發(fā)他的孩子九男二女以及百官,一起帶著牛羊、糧食等東西到田野中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到舜那里去,堯也把整個天下讓給了舜。舜卻因為沒有得到父母歡心,便好像困窮不得志之人孤苦無依一般?!?/p>
“天下的士人喜愛他,是誰都希望獲得的,卻不足以消除憂愁;美麗的姑娘,是誰都希望娶到的,他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卻不足以消除恍愁;財富,是誰都希望獲得的,富而至于領有天下,卻不足以消除憂愁;尊貴,是誰都希望獲得的,尊貴而至于君臨天下,卻不足以消除恍愁。大家都喜愛他、美麗的姑娘、財富和尊貴都不足以消除憂愁,只有得到父母的歡心才可以消除憂愁。人在幼小的時候,就依戀父母;有了妻子兒女,便依戀妻子兒女;做了官,便依戀君主,不得君主歡心便心急得渾身發(fā)熱。只有最孝順的人才終身依戀父母。到了五十歲還依戀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帝堯打發(fā)他的孩子九男二女以及百官,一起帶著牛羊、糧食等東西,到田野中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到舜那里去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為主謂賓結構,其后A處斷開;
“百官牛羊倉廩備"與前面的“其子九男二女”為并列結構,為一個完整語意,其后斷開,且“以"是連詞,表目的,最好前面斷開,故C處斷開;
“事舜于畎畝之中”為介詞結構后置句,其后E處斷開。
故答案為:ACE。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孔子打開車子下來,問道。/嘴唇一張一合。
B.正確。賓語前置句,應為“不愛我";賓語前置句,應為“而又羨何乎”。句意:父母不喜愛我。/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
D.錯誤。和現(xiàn)在的“妻子"詞義不同,都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句意:有了妻子兒女。/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們來到這塊和外界隔絕的地方。
故答案為: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二是沒有極力勸諫自己的君主不要驕奢"錯誤,由原文“事君奢驕,諫不遂”可知,是丘吾子勸諫了,但沒有成功。
故答案為: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少”,年少時;“周遍”,周游,遍游;“亡”,死。
(2)“再見”,再次見到;“不可得再見者,親也”,判斷句;“辭”,離別人世。
故答案為:(1)我年少時愛好學問,周游(遍游)整個天下,回去后,我的親人死了,這是第一個過失。
(2)不能夠再次見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由原文“丘吾子對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亡,一失也’"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谑堑茏託w養(yǎng)親者十三人”可知,丘吾子因不能侍奉雙親而非常遺憾,孔子告誡弟子要以丘吾子為戒,弟子們感觸很深,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便決定歸家奉養(yǎng)親人。
故答案為:丘吾子因不能侍奉雙親而非常遺憾,孔子告誡弟子要以丘吾子為戒,弟子們感觸很深,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便決定歸家奉養(yǎng)親人。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小題。
子規(guī)
吳融①
舉國②繁華委③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
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
雨暗不離濃綠樹,月斜長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聲凄切,愁殺行人歸去船。
【注】①吳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昭宗時在朝任職,一度受牽累罷官,流寓荊南(湖南一帶),本詩大約就寫在這個時候。本詩從蜀帝杜宇離開故國死后魂化杜鵑的故事落筆。②國:指故國。③委:舍棄,丟棄。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運用典故,暗指杜宇離國之事,開篇就營造了悲涼、哀傷的氛圍。
B.頷聯(lián)中“花成血"極寫他山之花的衰落,和舊苑“草似煙”的繁茂對比鮮明。
C.頸聯(lián)中的“暗"字貼切地描繪出光線不足的情境,給人以壓抑的感受
D.詩人從正面和側面渲染子規(guī)鳥凄切的叫聲,避免了敘述的單調(diào)和死板。
16.閱讀全詩,針對詩人塑造的子規(guī)這個藝術形象的內(nèi)涵,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5.B
16.詩中的子規(guī)鳥離開故國,年復一年,漂泊無依,在濃綠的樹上,在月明的夜里,在日暮的江邊,執(zhí)著地凄切地叫著。這個孤苦、悲傷的形象寄寓著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的悲愁和無奈。
【知識點】形象、意象、意境類題目;古代詩歌鑒賞綜合練習
【解析】【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nèi)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詩歌鑒賞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詩歌中的事物形象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通過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xiàn)詩人的品格節(jié)操、思想感情。這些物象不僅是詩歌的表面描述對象,更是詩人情感、理想和追求的象征。
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花成血’極寫他山之花的衰落”理解有誤。頷聯(lián)寫杜鵑離開家鄉(xiāng)在異地花叢中悲哀啼叫的凄涼之景和舊苑春日綠草如煙的充滿生命的美景形成對比,更加強化了杜鵑鳥的悲情?!盎ǔ裳?運用了杜鵑鳥啼叫出血,鮮血染紅花朵的典故,突出了杜鵑的悲情,并未表現(xiàn)花兒的衰落。
故答案為:B。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子規(guī)就是杜鵑鳥,古詩常借以抒發(fā)悲苦哀怨之情。詩中首聯(lián)用“羽毛飄蕩一年年”來描寫子規(guī)的形象,寫子規(guī)鳥離開故國,年復一年,漂泊無依;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著重描寫子規(guī)的悲啼聲,濃綠的樹上,在月明的夜里,在日暮的江邊,執(zhí)著地凄切地叫著;尾聯(lián)中“愁殺行人歸去船"把子規(guī)這一形象與行人相聯(lián)系,點名了詩歌的主旨,結合注釋“一度受牽累罷官,流寓荊南(湖南一帶)”可知,寫子規(guī)實際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感受,這個孤苦、悲傷的形象寄寓著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的悲愁和無奈。
故答案為:詩中的子規(guī)鳥離開故國,年復一年,漂泊無依,在濃綠的樹上,在月明的夜里,在日暮的江邊,執(zhí)著地凄切地叫著。這個孤苦、悲傷的形象寄寓著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的悲愁和無奈。
17.(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賈誼《過秦論》中,“___,"兩句交代了秦孝公當政時在地勢上的有利形勢。
(2)《五代史伶官傳序》緊緊圍繞“人事”來談論五代后唐莊宗寵幸伶人帶來的后果,最后主題升華,得出兩句結論“___,___”,結尾“豈獨伶人也哉”發(fā)人深省。
(3)鮑照《擬行路難(其四)》中“,___"兩句,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中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答案】(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知識點】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寫易錯的字詞有:崤函、雍、溺、瀉。
故答案為:(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寫的能力。對于上下句的識記性默寫,難度不大,難在理解性默寫。需要理解背誦篇目的內(nèi)容,針對問題選對句子并默寫正確。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類只不過誕生了幾百萬年,為什么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nèi),就成了地球的主人呢?這主要是人類選擇的進化方向不同,在人類誕生之初,身體方面不僅不占任何優(yōu)勢,反而劣勢明顯。地球上面有很多生物種類從外形上面講可以完全碾壓人類,因此人類為了生存,必須A。
自從人類誕生開始,就知道自己身材太過矮小,很難敵過周圍的大的物種,因此,人類很早就開始了群居的生活。①在群居的過程中,②人們通過相互的交流與溝通,③慢慢地產(chǎn)生了語言,④學會了慢慢地制造工具。后來,⑤人們發(fā)現(xiàn)一個好的工具要比一個強大的身軀有用得多,因此,⑥恐龍的進化和人類不同,⑦人類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向,⑧開始向智慧生物進化,⑨從而放棄了向身材方面的進化。⑩這樣的結果大家都眾所周知了,人類慢慢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從古老的原始社會慢慢地過渡到了現(xiàn)在的科技社會。因此人類與恐龍相比,雖然最后都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類的身軀在恐龍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同樣的,B也可以說是忽略不計的。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8.A:尋找另外一種進化之路B:恐龍的智商在人的面前
19.④將“慢慢地”移到“學會了"之前;⑥將“恐龍”與“人類"互換位置;⑩將“眾所周知”改為“知道"
【知識點】語序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語句補寫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補寫句子的能力。閱讀語段,把握語段大意;分析語段的特征;檢查樣子是否符合要求,將擬寫句子寫在語段的相應位置。看是否前后連貫,是否有語病是否簡潔。如有問題進行修改,如滿意無問題,寫到答題卡上。
(2)此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應熟知病句的類型,最常用的判別方法是劃分句子結構成分,先看主謂賓,再看定狀補,判斷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殘缺贅余、搭配不當、結構混亂、語序不當?shù)葐栴}。
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A:前面說“在人類誕生之初,身體方面不僅不占任何優(yōu)勢,反而劣勢明顯”,所以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選擇另外的進化之路,應填:尋找另外一種進化之路。
B:前面說“人類的身軀在恐龍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強調(diào)恐龍身軀比人類大,后面“也可以說是忽略不計的”說的是恐龍的智商不如人類,應填:恐龍的智商在人的面前。
故答案為:A:尋找另外一種進化之路B:恐龍的智商在人的面前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語序不當,前面說“慢慢地產(chǎn)生了語言”,此處將“慢慢地”移到“學會了"之前;
⑥主客體顛倒,后面主要是說“人類”,此處將“恐龍"與“人類”互換位置;
⑩成分贅余,“大家都眾所周知"語意重復,將“眾所周知”改為“知道"
故答案為:④將“慢慢地”移到“學會了"之前;⑥將“恐龍”與“人類"互換位置;⑩將“眾所周知”改為“知道"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花瓣①地飄下來,像一層層的云,驛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說不清是雪還是梅。馨香隨著山風灌得滿懷,深吸一口,就吸進了梅嶺詩意盎然的早晨。
路前面出現(xiàn)了一個彎,而后又一個彎,拐過去就看到了融在風景中的風景。
能讓一個個朝代為之傾目的地方,一定有它的②之處。秦始皇派十萬大軍進入嶺南,漢武帝出兵征討南越,都是翻越梅嶺山隘。由于大運河的開鑿,中國運銷國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嶺進入韶關然后到達廣州入海。不管是出去還是進入,梅嶺都是當時的③,只是自秦漢開拓的山路險峻之極,需要拓展得更順暢。這項不大好干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唐代開元四年,唐玄宗安排給了老家在韶關的張九齡,艱難可想而知。寫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宰相詩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嶺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
梅嶺,是在梅中開了路,還是因路種了梅?不好找到確切的答案,路與梅就此相伴千年。堅硬與柔潤、古樸與馨香和諧地融為一體,一些梅老去,新的梅長出來,石頭將梅的根壓住了,會抬一抬身子,讓那些根舒展,抬起身子的石頭有一天走失。新的石頭還會補缺上去。
20.下列句子中的“安排"與文中加點的“安排”,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新來的領導很有一套,把單位里的刺頭安排得妥妥帖帖。
B.城市規(guī)劃局對那個地段作了整齊劃一的安排。
C.先師有遺訓,萬事忌安排?!巍り懹巍敦W蒙⒉揭吧帷?/p>
D.吃過了飯,鐵蛋的媽給鐵蛋安排日程:“今天夜里淘一點麥子……"——趙樹理《楊老太爺》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上恰當?shù)某烧Z。
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案】20.D
21.①紛紛揚揚②與眾不同③必由之路
22.①比喻。本體是梅嶺驛路,喻體是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把驛路比作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其中“仄仄平平”一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驛路的崎嶇險峻(或:開路艱難),“經(jīng)典"一詞體現(xiàn)了驛路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的重要作用。②引用。引用張九齡本人的詩句,既增加詩意與文化氣息,又表達對張九齡的崇敬、贊美之情。
【知識點】修辭手法的分析、運用;成語的使用;字詞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學生可以結合語境,首先理解畫橫線處的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然后再分別理解選項,找出其含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
(2)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詞語的運用的辨析能力。要結合積累的詞語來分析,在平時的學習中,首先我們對于遇到的詞語要做好積累,其次是注意可以從詞義、詞語的感彩、習慣用法等方面進行歸納。
(3)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辭手法的能力。修辭是為了修飾文字詞句而運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要對這些修辭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記于心。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不同語境中詞語含義的能力。
文中加點的“安排”與D項中的“安排”,都是動詞性的,意為“布置”。
A.“安排"意為“整治”;
B.“安排"意為“規(guī)劃”;
C.“安排”,意為“施以心思人力,與純?nèi)巫匀?、不加干預相對”。
故答案為:D。
2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①,語境形容花瓣紛紛飄落,可用“紛紛揚揚"。紛紛揚揚:形容雪、花等多而雜亂地在空中飄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廣為傳布。
②,語境形容梅嶺特別的地方,可用“與眾不同”。與眾不同:跟大家不一樣。
③,前面說“不管是出去還是進入"都要經(jīng)過梅嶺,可用“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必定要經(jīng)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故答案為:①紛紛揚揚②與眾不同③必由之路
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的能力。
“寫出……的宰相詩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嶺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運用比喻修辭,把梅嶺驛路比作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詩文中的平仄代表了起伏的聲調(diào)變化,而梅嶺驛路也是崎嶇不平的,“仄仄平平”形象地表現(xiàn)了開路的艱難;“經(jīng)典"是永恒的,強調(diào)突出了這條路從古至今,亙古不變的作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宰相詩人,此處引用張九齡的詩句,增加了語言的文學色彩,使文章有韻味,也表達了對張九齡的崇敬、贊美之情。
故答案為:①比喻。本體是梅嶺驛路,喻體是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把驛路比作仄仄平平的經(jīng)典,其中“仄仄平平"一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驛路的崎嶇險峻(或:開路艱難),“經(jīng)典”一詞體現(xiàn)了驛路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的重要作用。②引用。引用張九齡本人的詩句,既增加詩意與文化氣息,又表達對張九齡的崇敬、贊美之情。
四、寫作(60分)
23.(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2023年12月18日,第二十五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正式開園,開園首日剛3小時,當日的預約游玩人數(shù)就已達到4萬。如此龐大的游客規(guī)模,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始料未及,以至于“沒接住”,導致大量游客因排了長隊卻沒有玩到項目、園區(qū)內(nèi)部分設施尚未完備、游覽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在現(xiàn)場高喊退票。哈爾濱也因此被“罵上熱搜”,這極大可能會影響到珍貴而短暫的冰雪季旅游市場。
材料二:深陷輿論旋渦的哈爾濱,毫無抱怨之勢,而是以誠懇的姿態(tài)接納了所有的批評與建議。退票事件發(fā)生的當日,哈爾濱市文旅部門就第一時間來到冰雪大世界開展現(xiàn)場督導;次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向游客誠懇致歉,反思并連夜整改,為了讓大家都玩上大滑梯,取消了項目的預約制,現(xiàn)場直接排隊。同時為了讓游客們能夠盡興,還特地推出了延時服務。哈爾濱也因此開啟了走紅之旅。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真誠待客是最好的旅游名片
哈爾濱冰雪游曾深陷退票風波,圍繞退票引發(fā)的唇槍舌劍甚至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地域爭執(zhí),似乎陷入絕境。令人欣喜的是,哈爾濱很快用滿滿誠意重新贏得了認可。驕人成績的背后是哈爾濱獨特的城市魅力,更是這座城市的真誠擔當。
化危為機,以誠迎客,擦亮“金字招牌"。在危機中求先機,變局中勇“破局”。面對冰雪大世界退票風波,景區(qū)第一時間發(fā)布道歉信,領導趕赴現(xiàn)場督導辦公,致歉、整改、退票這一連串的應對措施,哈爾濱用真心和誠意,引來了八方網(wǎng)友聲援和支持。從不推諉不扯皮的退票態(tài)度,到后續(xù)跟進的各項舉措,以及號召“以客為先、以客為尊、以客為友、以客為親"的親民舉動,都體現(xiàn)了當?shù)亍岸Y迎天下客、冰雪暖世界”的擔當與誠意。
“爾濱"崇賓,以誠待客,拉高城市溫度。在這場以冰雪為媒介的“溫暖”奔赴中,我們看到當?shù)厝罕姷臒崆楹每?,市民組成愛心順風車隊免費接送游客,把澡堂讓給外地朋友,特色小吃凍梨擺盤,就連本地大哥大姐們說話都變成了“夾子音”,這些真誠舉行讓冰城充滿了溫度,讓游客倍感溫暖。哈爾濱市民給遠道而來的朋友讓路、讓景、讓利,全面展現(xiàn)了“濱濱有禮”的良好形象,在這個冬天與五湖四海的游客共赴美好之約、共享文明之美。
同歌共舞,以誠寵客,上演“冬季戀歌"。面對突如其來的游客潮,當?shù)馗鞑块T多方聯(lián)動,擰成一股繩,完善一張網(wǎng)。無論是通過12345熱線,還是網(wǎng)上的短視頻、評論,游客和網(wǎng)友的批評、意見和建議,當?shù)卣几叨戎匾?、真心感謝、逐一核實,放在“顯微鏡”下研究、解決、改進,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游客滿意度。圣索菲亞教堂上空升起的人造月亮,從遼寧借來的飛天鳳凰,路邊的暖心屋愛心茶,請出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上演民族大聯(lián)合……這些方方面面的真誠細節(jié)讓游客不禁感嘆“哈爾濱只有天冷,其余都是熱的”,備感受寵。
“潑天的富貴”輪到哈爾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從夏天的淄博到冬天的哈爾濱,一個個城市的爆火都充分說明了一點:真誠待客永遠是最硬的招牌!只有不斷加強優(yōu)質旅游產(chǎn)品、服務供給,打造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和服務標準,努力做好與網(wǎng)絡流量相匹配的公共服務,才能真正留住人心,不斷擦亮城市發(fā)展的“金字招牌”,助推文旅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知識點】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這是一道記敘性材料作文題。
【題干分析】
這個問題由兩個材料組成。材料一介紹2023年12月舉辦的第25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活動,因種種原因未能讓游客滿意,被批上熱搜。由于預訂量大,大量游客玩得不開心。同時,由于設施不完善、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游客可能會叫囂退款、被批評,甚至可能嚴重影響冰雪旅游市場,使哈爾濱深陷輿論漩渦,面臨巨大危機。材料二告訴哈爾濱深陷輿論漩渦后的行動。它沒有選擇抱怨,更沒有選擇躺平不理,而是真誠地接受批評和建議,并立即做出改進。它取消了預約制度,推出了延遲服務,化危為機,走上了一條受歡迎的道路,贏得了贊譽。
綜合分析這兩種材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屬于互補型。材料1說明了危機,而材料2指出了哈爾濱對危機的反應。通過將這兩種材料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危機應對,例如積極應對危機和真誠解決危機。
寫作時,開頭要緊扣材料,簡要地引述材料或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一定注意兩則材料的字數(shù)較多,不可能照抄材料內(nèi)容,一定要概括材料內(nèi)容,并在概括材料的基礎上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如提出“唯有以他人的批評為鏡,聽取他人的意見并加以反思才能走上成功之道”的觀點。主體部分在進行分析論證時,要緊扣材料作分析。如面對龐大的游客規(guī)模所帶來的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哈爾濱這種行為是對消費者負責的,是誠信且盡責的經(jīng)營;哈爾濱這種行為提供了旅游特有的附加體驗,體現(xiàn)了城市服務的真誠;哈爾濱這種行為態(tài)度負責,方法實際,成功將一次“危機"轉化為“機遇”,體現(xiàn)了政府的真誠。議論時要能辯證地看問題,體現(xiàn)出議論深刻的特點。最后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愿更多的城市用真誠接納游客,用真誠架起溝通的橋梁。
【立意提取】
1.逆風翻盤,變危為機。
2.危中有機,唯誠者勝。
3.抱誠守真。
4.真誠是最明智的選擇。
5.積極應對,以真誠化解危機。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讀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點,理清關系。然后立意要準確,力求新穎,立志好壞影響到作文的創(chuàng)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當巧妙,我們要在恰當?shù)牡胤街苯踊蜷g接引用一下題干材料,可以照應話題,否則容易造成與材料疏遠的感覺。
1/1湖南省婁底市2024屆高三語文二模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與“世界"構成怎樣的關系,文學為什么而作,為什么人書寫,關涉文學本質論。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在中國文學史上曾引發(fā)多次論爭,并形成多種不同的觀點。蘇軾在參透文學主客體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有為而作”的命題。
中國古代文論有從“世界"角度來理解文學本質的傳統(tǒng),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感物說”,認為文學源于創(chuàng)作主體對生活的感受,這一觀點影響深遠。蘇軾基本上遵循傳統(tǒng)詩學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論觀點,認為詩文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礎上內(nèi)在精神境界的藝術呈現(xiàn)?!赌闲星凹瘮ⅰ吩疲骸吧酱ㄖ忝溃L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正是山川風物、賢人勝跡等自然與社會事物激發(fā)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鵑詩》中提出作詩應是“類有所感,托物以發(fā)”;在《題淵明〈飲酒〉詩后》中闡述了“境與意會"的妙處。
無論因物觸興、有感而發(fā),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詩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徑與手段。蘇軾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是主體情感體驗和內(nèi)在情結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離不開對客觀世界的感發(fā),這樣才能達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眼下,有些創(chuàng)作者忽視中國的現(xiàn)實土壤和傳統(tǒng)文脈,簡單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在此背景下,蘇軾的觀念對我們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紛繁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中辨清文學的本質,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于對文學與“世界”關系的清晰準確的認知,蘇軾提出的“有為而作"言之有據(jù)、內(nèi)涵深刻。他在《題柳子厚詩》中認為“詩須要有為而作”,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進行較為充分的闡釋:“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蘇軾用“療饑”“伐病"這一生動的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什么是詩文的“有為”?!洞痱び崂ā吩疲骸敖裼^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馭今,有意于濟世之實用。"在《王定國詩集敘》中評贊王定國的詩“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坝袨槎?就是強調(diào)詩文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
在當下,文學的本質要求是要對社會、時代和人民“有為”。新時代的文學需秉持“有為而作"的理念,用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來觀照世界,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時代中汲取營養(yǎng),反映人民改革創(chuàng)新的火熱實踐與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文學創(chuàng)作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審美加工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要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動因、藝術構思與語言呈現(xiàn)等復雜過程?!盁o意為文”是古代詩學中一個影響深遠的命題,蘇軾極力倡導,體現(xiàn)出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重要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與體悟。
蘇軾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應“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強刻意為文,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創(chuàng)作妙境?!蹲铀颊摗酚性疲骸拔粽叻蜃又恼?,非有意于為文,是以未嘗立論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歸于至當,斯以為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說;孔子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說的都恰到好處。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應“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這樣就能達到心、手、器高度統(tǒng)一,以致“無思”而“辭達"。又《書黃子思詩集后》云:“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強調(diào)詩文創(chuàng)作應以“無意"發(fā)之,在物與我、情與境悠然感會之際,自然而發(fā)、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情感性是文學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征。蘇軾的“無意為文"還表現(xiàn)在對情感表達的重視,特別強調(diào)真情實感的流露與抒發(fā)?!蹲x孟郊詩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穢,苦語余詩騷。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薄霸姀姆胃觯鲚m愁肺腑。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蘇軾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稱許孟郊的詩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詩人內(nèi)在情感與生命情結的真實流露?!朵浱諟Y明詩》又云:“言發(fā)于心而沖于口。”不難看出,蘇軾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論詩,認為詩文貴情真,不偽飾,不造作。當前,有些創(chuàng)作者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現(xiàn)模仿抄襲、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chǎn)等弊端。這類創(chuàng)作不可能寫出真情實感,也就很難激發(fā)讀者共鳴、促進情感交流。
那么,詩文創(chuàng)作如何才能做到“無意為文"呢?這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中復雜的精神活動,跟藝術直覺、藝術情感、藝術想象等密切相關。蘇軾對于詩文創(chuàng)作的心理機制有著準確的把握。
他認為,在創(chuàng)作中主體內(nèi)心必須“空”“靜”,以充分集納、感知外物并進而達到自由興發(fā)的直覺表現(xiàn)境界。《送參寥師》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痹凇冻慌_記》中主張“游于物之外”,而反對“游于物之內(nèi)”,對外物采取超然靜觀的態(tài)度?!翱?靜”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擾,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狀態(tài)自由地進入主體內(nèi)心,主體就可以物我兩忘、心物合一,凝神觀照創(chuàng)作對象?!翱侦o"不但有助于創(chuàng)作主體感知外物,還能使主體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時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發(fā)軔,從而進入自由興發(fā)的直覺表現(xiàn)階段,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臻至得心應手與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
(摘編自姜春《有為而作·無意為文·美未忘箴——蘇軾詩學理論的當代價值》)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詩學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論觀點,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感物說”認為文學源于創(chuàng)作主體對生活的感受的觀點基本一致。
B.當今時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還是需要秉持“有為而作"的理念,對社會、時代和人民“有為”,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C.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復雜,蘇軾對其規(guī)律體悟深刻,極力倡導“無意為文”,認為創(chuàng)作應該做到“有所不能自已而作”,方可達到創(chuàng)作妙境。
D.要做到“無意為文”,創(chuàng)作主體內(nèi)心必須“空"靜”,必須做到外物不入內(nèi)心,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物我兩忘,以促使神思發(fā)軔。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按照由總到分的結構,從文學要有“濟世之實用"及“無意為文”兩方面論述了蘇軾詩學理論的當代價值。
B.文章在論述“無意為文"時,不僅論述了什么是“無意為文”,還論述了達到“無意為文"的具體措施,議論深刻。
C.文章主要運用了舉例、引用等論證方法,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使文章觀點更具說服力。
D.文中將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和某些模仿抄襲、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chǎn)等弊端的創(chuàng)作加以對比,孰是孰非顯而易見。
3.下列選項,能全面而準確概括文中“無意為文”內(nèi)涵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若單純片面地追求藝術性,完全不顧及其他價值因素,只是專注于炫技與玩弄技巧,就容易變得蒼白無力,流于形式,喪失精神。
B.“無意為文"是指不可勉強刻意為文,以“無意”發(fā)之,將外物、外在情境與自身感悟相融合,自然生發(fā)真情實感且無需偽飾地表達情感。
C.“無意為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以及后來的屈原和漢樂府古詩,這些作品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態(tài)度展現(xiàn)了“無意為文”的理念。
D.“無意為文"是指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不需要用心思考、設計,沒有特定的目的或意圖,而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達到一種藝術的高境界。
4.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
A.《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B.《屈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C.《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D.《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5.請結合蘇軾“有為而作”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分析《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的“濟世之用"。
(2024高三下·婁底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飛翔的戰(zhàn)馬
李春雷
農(nóng)歷四月,壩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著大黃風,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①張北縣西大淖村村頭,有一座寬大的宅院。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閉門了。
柴家當家人柴峻山,是壩上有名的大財主,家里良田數(shù)頃,騾馬成群。柴老爺子今年已經(jīng)60多歲了,自從日本人在附近建造兩座炮樓之后,他就明顯地衰老了,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飯桌前,剛要拿筷子,突然,馬倌小郭氣喘吁吁地跑進來對柴峻山說:“當家的,外面來了兩個人,什么話也不說,每人拉著一匹馬就進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英語主題閱讀-五年級英語
- 海外務工人員權益保護擔保合同模板
- 車間安全生產(chǎn)事故調(diào)查與處理合同
- 野餐食物承包方案
- 應急廣播拆除方案
- 特殊機構規(guī)劃方案模板
- 成都市長租公寓租賃合同書含租客入住前檢查
- 業(yè)務合作方案書
- 施工企業(yè)信貸支持方案
- 吳中數(shù)學面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國銅冶煉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應用需求現(xiàn)狀分析報告
- 農(nóng)業(yè)保險培訓課件
- 茶園租賃合同(含茶葉加工銷售)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國浮式液化天然氣行業(yè)產(chǎn)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規(guī)劃深度研究報告
- 藥品連鎖總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國家用清潔工具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數(shù)字時代親屬關系重構-洞察及研究
- 管理類本科論文
- 招商人員筆試題目及答案
- 全科規(guī)培考試試題及答案
- 沖壓模具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