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056-2016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規(guī)范_第1頁
DB61∕T 1056-2016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規(guī)范_第2頁
DB61∕T 1056-2016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規(guī)范_第3頁
DB61∕T 1056-2016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規(guī)范_第4頁
DB61∕T 1056-2016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53Codeforplantingdesignonexpressway2016-11-23發(fā)布2017-01-01實施I本標準由陜西省交通廳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陜西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馬保林、張社文、王永平、鄧晟輝、仝曉輝、李娜、安登奎、李玲、王力。本標準由陜西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負責解釋。單位:陜西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地址:西安市科技六路37號郵編:7100651DB61/T1056—2016高速公路綠化設計規(guī)范本標準規(guī)定了高速公路綠化設計的符號和術語、設計原則、設計流程、設計要點及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路測、邊坡、互通立交區(qū)、沿線設施、隧道洞口和取、棄土場及臨時占地的綠化設計、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綠化和已建成高速公路綠化提升以及綠化工程造價編制的要求。其他等級公路的綠化設計可參照執(zhí)行。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6000-1999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T15776—2006造林技術規(guī)程GB/T16453.2—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guī)范荒地治理技術GB/T16453.5—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guī)范風沙治理技術CJJ/T91園林基本術語標準CJ/T24-1999城市綠化和園林綠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JTGB04-2010公路環(huán)境保護設計規(guī)范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JTGM20-2011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投資估算編制辦法JTG/TB06—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JTG/TB06-01-2007公路工程概算定額(上、下)JTG/TB06-02-2007公路工程預算定額(上、下)JTG/TB06-03-2007公路工程機械臺班費用定額JTG/TM21-2011公路工程估算指標JTJ002-1987公路工程名詞術語JT/T643.1-2016公交通運輸環(huán)境保護術語第1部分:公路3符號和術語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表征植物材料規(guī)格的符號和涵義如表1所示。2表1表征植物材料規(guī)格的符號符號涵義備注H苗木高度、樹高、灌高—D喬木的干徑也稱胸徑d小喬木和單干型灌木的基徑也稱地徑W喬木的冠徑統稱冠幅P灌木的蓬徑統稱冠幅L攀緣植物的主蔓長度攀緣植物主莖從根部至梢頭之間的長度注:分枝點高、分枝數、土球直徑等苗木規(guī)格指標用文字表示。3.2術語GB6000—1999、CJ/T24-1999、CJJ/T91、JTGD81-2006、JTJ002-1987、JT/T643.1-2016所界定的術語適用于本文件。4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原則4.1應結合路基防護、安全設施設計,著重考慮行車安全。4.2應以利于沿線區(qū)域的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恢復和水土保持為重點。防護林帶、自然保護區(qū)、文物保護區(qū)等規(guī)劃之間的對接。4.4應符合高速移動情形下的視覺特點,充分考慮動態(tài)視覺與心理效果。4.5應充分考慮高速公路管理養(yǎng)護的特點,遵循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觀營造的理念。4.6應遵循適地適樹、鄉(xiāng)土植物優(yōu)先的原則。特定路段的植物配置應避免對人、畜、作物造成危害。5高速公路綠化設計流程5.1前期調查階段5.1.1設計前期應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包括外業(yè)調查和資料收集。5.1.2通過外業(yè)調查,應掌握地質、地貌、氣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條件狀況,充分調查市場苗木信息,了解沿線區(qū)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點,分析總結同類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效果。5.1.3應收集項目前期相關的技術文件及涉及區(qū)域的相關規(guī)劃文件,掌握項目環(huán)境影響評價報告、水土保持方案報告的相關內容及結論意見,了解項目前期策劃書或建議書的指導性內容。5.1.4應編寫詳細的調查報告,提出設計建議和注意事項,提出備選植物種類的范圍。5.2方案設計階段5.2.1應充分進行路域及周邊范圍的現狀調查,繪制現狀圖。5.2.2應提出總體的設計主題和方案意向,確定主要的區(qū)域段落和節(jié)點,擬定與之相應的綠化種植形式和植物配置。適用的植物種類參考附錄A。5.2.3應繪制典型路段的綠化設計效果示意圖,繪制重要節(jié)點如互通式立交區(qū)、服務區(qū)、隧道洞口等3DB61/T1056—2016時(包括分離式路基中間的分隔帶),宜采用規(guī)則式或自然式栽植形式。46.2設計要點6.2.1防眩植物的栽植密度應根據防眩角度、路線平縱線形的特點合理確定。單排列植時,苗木株距宜為1.5m~2.5m,修剪后樹冠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多排栽植時,苗木株距應適當增大。6.2.2中央分隔帶寬度不大于3.0m時,直線及平曲線路段防眩植物修剪后高出路面的高度宜為1.6m~1.8m,橫向不得超出中央分隔帶寬度;凹形豎曲線路段的防眩植物的高度應適當增加;凸形豎曲線路段的防眩植物的高度與平直路段的設計高度相同,考慮到底部的防眩效果,可增加栽植地被植物進行遮光,增加的地被植物高度宜為0.4m~0.6m。防眩植物的冠徑(蓬徑)宜不小于0.6m。6.2.3綠化區(qū)域一般應回填厚度60cm以上的種植土,栽植大喬木的區(qū)域應回填厚度不小于100cm的6.2.4宜在特定位置進行標志性栽植,有利于提高沿線景觀的可識別性。6.2.5分離式路基中間的分隔帶或隧道洞口聯絡線的可綠化區(qū)域,應根據所處地形及環(huán)境特點,結合可綠化區(qū)域的寬度和面積,靈活確定綠化種植形式。分離式路基中間的分隔帶寬度較小時,不宜栽植淺根性的高大落葉喬木,以免對行車安全造成影響。6.2.6在隧道進出口的中央分隔帶應栽植高大常綠喬木,以緩解隧道內外光線的急劇變化。7路側綠化設計7.1一般規(guī)定7.1.1路側綠化包括碎落臺、路肩外側、護坡道、隔離柵內側以及路基邊坡的綠化。7.1.2路側綠化應起到提升景觀、恢復生態(tài)、保持水土、穩(wěn)定路基、誘導視線等作用。7.1.3應形成與周圍自然及人文景觀環(huán)境相協調的景觀帶。針對沿線不良環(huán)境的路段,應進行遮蔽栽植;針對沿線具有特殊景觀風貌的路段,應進行通透式栽植。7.1.4路側綠化的布置應與路基防護工程、交通安全設施、環(huán)境保護等設施的布置相協調,綠化種植不得影響路基邊坡防護工程的穩(wěn)定性,綠化植物的枝條不得侵入道路凈空界限內,不得遮擋交通標志。7.1.5曲線路段的外側宜連續(xù)栽植喬木,使前方視野范圍的公路線形清晰,起到對行車進行視線誘導的作用;小半徑曲線路段的內側應考慮行車視距要求,合理確定綠化栽植位置及苗木高度。7.1.6位于風沙地區(qū)的路段,宜種植防風固沙林帶,防風固沙林帶的設計應符合GB/T15776-2006、7.1.7沿線分布有學校、醫(yī)院、療養(yǎng)院或居民聚居區(qū)等環(huán)境敏感點的路段,宜在路側栽植降噪防塵林7.1.8在隧道進出口的路側空地應栽植高大喬木,以緩解隧道內外光線的急劇變化。7.1.9在公路用地范圍內有特殊意義的植物應予以保護。7.1.10路基邊坡的綠化設計應符合本標準第8章的要求。7.2設計要點7.2.1碎落臺綠化7.2.1.1路塹邊坡坡腳處坡面宜修飾為圓弧形,碎落臺綠化可結合路側邊溝的設計。有條件的情況下7.2.1.2在碎落臺宜栽植灌木或小喬木,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搭配,可適當選用彩葉植物,宜采用列植行道樹、密植綠籬或兩者相結合的栽植形式。石質邊坡路段可在坡腳栽植攀緣植物。5DB61/T1056—20168.2.1.1一般路堤邊坡宜采用播種(包括人工撒播和噴播)為主、栽植為輔的方式進行坡面綠化68.2.2.2一般巖質路塹邊坡,以及錨桿或注漿加固的巖質邊坡,可采用客土噴播或厚層基質噴播技術a)坡面為強風化巖面的巖質邊坡,宜采用客土噴播工藝;b)坡面為弱風化巖面的巖質邊坡,宜采用厚層基質噴播工藝;c)對于采用錨桿框架梁加固的巖質邊坡,框架內宜用客土噴播綠化或植生袋綠化。同時可在坡腳及坡頂設置種植槽,種植槽內培土栽植常綠小喬木或攀緣植物進行輔助綠化;d)設計中應對噴播的施工方法提出明確要求;e)坡度過陡的巖質邊坡,不宜進行噴播綠化,應根據坡面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工程防護措施。8.2.2.3對于擋土墻、樁板墻、漿砌片石護面墻等混凝土圬工防護的邊坡,可在坡腳及坡頂設置種植槽,種植槽內培土栽植常綠小喬木或攀緣植物,結合碎落臺種植,形成“正擋、上爬、下垂”的綠化8.2.3邊坡平臺綠化挖方路段的各級邊坡平臺有種植條件時宜種植適生喬木、灌木及攀緣植物。苗木宜選用苗期生長9互通立交區(qū)綠化設計9.1一般規(guī)定9.1.1互通式立交區(qū)的綠化應包含立交設計范圍內的邊坡綠化、互通立交綠地綠化、主線及匝道的路9.1.2互通式立交區(qū)的綠化應達到誘導視線、提升景觀、恢復植被、弱化人工構筑物痕跡的要求。9.1.3互通式立交區(qū)的綠化宜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huán)境特點,選擇綠化栽植形式。位于城鎮(zhèn)及其周邊的互通式立交區(qū)可采取供人戶外活動的公園式綠地設計;位于山區(qū)和遠郊區(qū)的互通式立交區(qū)宜采取生態(tài)修復為主的設計,不宜做模紋圖案式綠化;位于風沙地區(qū)的互通式立交區(qū)應視植物的立地條件進行綠化,應同時考慮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不宜過度追求綠化景觀效果。9.1.4應考慮景觀分區(qū)與視覺感知的標識性,通過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常綠與落葉的結合以及季相變9.1.5可根據要求設置雕塑、景觀石或其他類型的標志性景觀小品。9.2設計要點9.2.1互通立交綠地的栽植應富有層次,總體布局不宜繁雜,植物品種不宜過多,中心位置宜布置高大喬木,外側及邊緣宜布置灌木或地被植物。9.2.2互通立交綠地的場地整理,宜盡量保留主線與匝道圍合區(qū)域內原有起伏的地形。有條件時宜對路基邊坡的坡面、坡腳以及三角區(qū)進行自然化的坡面修飾,放緩填挖形成的高陡邊坡,路基填方邊坡坡率按照高度逐漸變化,越接近地面坡率越緩,由1:1.5~1:2減緩至1:4左右,并在3m~4m寬度范圍內將路肩處修飾成近似圓弧形。9.2.3立交區(qū)車道合流處的通視三角區(qū)為限制栽植區(qū)域,不得栽植遮擋視線的植物。匯流鼻前匝道與主線間應具有如圖1所示的通視三角區(qū)。7匯流鼻前通視三角區(qū)9.2.4互通立交綠地在車道分流處、匝道外側及車輛駛出匝道處的路側宜進行誘導栽植,以利于對行車進行線形預告和視線誘導,栽植區(qū)域示意圖如圖2所示。互通式立交區(qū)栽植示意圖9.2.5橋梁的橋臺錐坡前宜通過栽植高大喬木或灌木來遮蔽人工構筑物痕跡,如圖2所示跨線橋兩端9.2.6除風沙地區(qū)外,互通立交綠地的地表均應植草,防止降雨造成水土流失。草種應根據當地氣候10沿線設施綠化設計10.1一般規(guī)定810.1.1沿線設施綠化包括服務設施的場區(qū)綠化和管理設施的站區(qū)綠化。沿線設施場(站)區(qū)綠化應能滿足基本功能需求,能改善環(huán)境、提升景觀效果。10.1.2沿線設施綠化應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場區(qū)功能與規(guī)模,結合場地條件、建筑布局、行車安全、視線誘導和景觀要求,通過合理布局綠化用地來劃分功能區(qū),確保場區(qū)內人流、車流的安10.1.3場(站)區(qū)宜采用園林式設計,突出對自然式植物群落的營造。綠化種植應形成豐富的層次,喬、灌、草、花相結合,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常綠與落葉相結合。沿線設施的場(站)區(qū)綠化應與場(站)區(qū)建筑風格相協調,各場(站)區(qū)綠化宜形成不同的特點,避免千篇一律。10.1.4應綜合考慮場(站)區(qū)內建筑、道路廣場、構筑物、地下管線等設施的布局。10.1.5應充分利用場地的自然地形,盡量保留原有水體和樹木。綠化種植應盡量選用鄉(xiāng)土植物,體現地方特色和生態(tài)效應。10.1.6服務區(qū)、停車區(qū)及觀景臺,可根據要求設置雕塑、景觀石或其他類型的標志性景觀小品。10.2設計要點10.2.1沿線服務設施場區(qū)的綠地率宜不小于20%,沿線管理設施站區(qū)的綠地率宜不小于30%。10.2.2應根據功能和視覺要求確定大中型喬木、小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的整體空間布局。10.2.3為短期內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形成宜人的場區(qū)環(huán)境,可適當選用較大規(guī)格的苗木。10.2.4場(站)區(qū)綠化用地中主要種植大喬木的區(qū)域應回填厚度100cm以上的種植土,主要種植小喬木、灌木的區(qū)域應回填厚度60cm以上的種植土,主要種植地被植物或種植草坪的區(qū)域應回填厚度30cm以上的種植土。10.2.5應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確定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種植比例。陜北地區(qū)場(站)區(qū)綠化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種植數量的比例宜不小于1:4,關中地區(qū)宜不小于1:3,陜南地區(qū)宜不小于1:2。10.2.6應區(qū)分服務區(qū)與高速公路連接處的綠化和高速公路主線路側綠化,宜通過連續(xù)的標志性栽植進行視線誘導,出入口不應密集栽植喬木及大型灌木以保證安全視距和通透的視野。10.2.7服務區(qū)加油站、加氣站周圍,不應種植有飛絮、含油脂的樹種。加油站、加氣站與周圍消防通道之間不宜栽植綠籬,加油站、加氣站罐組防火堤內的場地不得栽植喬木及灌木。10.2.8服務區(qū)停車場分隔帶綠化應以大喬木為主,搭配灌木或草花。停車場宜栽植高大庇蔭喬木,樹間距應能滿足大中型客貨車車位、通道、轉彎、回車半徑的要求。10.2.9服務區(qū)的休息區(qū)宜采用庭院式綠化設計,同時可布置景觀小品及遮蔭、避雨、休閑等服務設10.2.10收費站站區(qū)綠化種植還應考慮降噪、防塵等要求,收費廣場的邊緣與站區(qū)之間的綠化帶寬度宜不小于10m,并栽植高大常綠與落葉喬木。10.2.11綠化栽植時,喬木栽植與給排水、電力通信、熱力燃氣管線的間距應不小于1.5m,與道路路緣石邊緣的間距應不小于1.0m;喬木栽植位置與建筑有窗立面間距應大于5.0m,能滿足宿舍建筑對通風、采光的要求;喬灌木栽植位置與擋土墻、圍墻、排水明溝等設施的間距應不小于1.0m,與路燈桿柱、消防龍頭、測量水準點等設施的間距不小于2.0m。10.2.12所有可綠化區(qū)域的地表均應覆蓋適宜的地被植物,不應裸露土壤。10.2.13遠離城市的服務區(qū)、收費站可設置一定面積的蔬果種植區(qū)。10.2.14停車區(qū)、觀景臺的綠化應按服務區(qū)綠化的相關設計要求執(zhí)行。11隧道洞口綠化設計9DB61/T1056—2016DB61/T1056—2016DB61/T1056—2016氣候區(qū)主要地貌類型植被區(qū)行政區(qū)區(qū)域代碼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區(qū)陜北毛烏素沙地溫帶草原區(qū)榆林、延安北部I區(qū)陜北黃土高原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關中平原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南南部、商洛北部Ⅲ區(qū)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陜南秦巴山區(qū)北亞熱帶闊葉混交林區(qū)漢中、安康、商洛南部IV區(qū)區(qū)域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常綠落葉常綠落葉I區(qū)樟子松★

、側柏★、油松

、金葉榆

、金枝槐

、山桃、山杏、暴馬丁香沙地柏沙棘、檉柳、丁香、榆葉梅、金葉猶、黃薔薇、連翹沙打旺、早熟禾龍柏★、檜柏★、側柏★、圓柏★、云杉★、油松

、五角楓

、文冠果、山桃、山杏大葉黃楊★、沙地柏、鋪地柏丁香、榆葉梅、金葉獲、黃薔薇、連翹、花石榴、珍珠梅沙打旺、早熟禾、黑麥草、高羊茅、麥冬、波斯菊Ⅲ區(qū)龍柏★、檜柏★、側柏★、白皮松★

、油松

、大葉女貞國槐

、金枝槐

、香花槐

、銀杏

、青桐

、五角楓

、七葉樹

、櫻花、海棠、紫葉李大葉黃楊★、高山黃楊★、小蠟★、南天竹★、紅葉石楠★、小葉女貞★、八角金盤花石榴、木槿、紫薇、金葉女貞、紫葉小檗、玫早熟禾、黑麥草、高羊茅、麥冬、白三葉、紅花酢漿草、鳶尾、波斯菊、黑心菊IV區(qū)龍柏★、檜柏★、側柏★、白皮松★

、油松

、香樟

、廣玉蘭

、桂花、枇杷國槐

、櫻花、銀杏

、楓楊

、青桐

、五角楓

、七葉樹

、白玉蘭

、紫玉蘭

、鵝掌楸

、海棠、紫葉李夾竹桃、八角金盤、紅花機木花石榴、木槿、紫薇、金葉女貞、紫葉小檗、豐花月季、丁香、榆葉梅、珍珠梅早熟禾、黑麥草、麥冬、狗牙根、白三葉、黑心菊、結縷草、紅花酢漿草、鳶尾、萱草、蔥蘭、石竹注1:★表示防眩樹種,

表示中央分隔帶寬度不小于9m時的適用喬木樹種注2:分離式路基兩幅路基之間的分隔帶綠化適用種植參照表A.3。DB61/T1056—2016區(qū)域喬木灌木竹類草本植物I區(qū)樟子松、新疆楊、河北楊、刺槐、榆紫穗槐、沙打旺、沙棘、沙打旺、沙蒿、草木樨、早熟禾河北楊、刺槐、榆、白蠟、臭椿、文冠果紫穗槐、檸條、沙地柏、小冠花、紫花苜蓿、高羊茅、Ⅲ區(qū)小冠花、紫花苜蓿、早熟禾、IV區(qū)紫穗槐、連翹、胡枝子、苦竹、箬竹小冠花、早熟禾、狗牙根、中華結縷草、石竹、長春花、蘆葦、菖蒲表A.4高速公路路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