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記錄材料_第1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記錄材料_第2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記錄材料_第3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記錄材料_第4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記錄材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純干貨)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診者,按脈察色,先別陰陽。中醫(yī)學基本特點:整體觀念

和辨證施治。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

陰陽之間相對立,依存互根不分離,消長轉(zhuǎn)化并發(fā)展,陰平陽

秘為目的。人身陰陽為生理,陰平陽秘為和氣。調(diào)理陰陽救

偏弊,虛實寒熱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腦、脈、骨髓、膽、女子胞。五臟者藏精氣而不

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五

臟所主:

1、心位胸中外護包,血脈神志汗液曉,開竅于舌華在面,

君主之宮藏神要記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衛(wèi)氣外布皮毛間,通調(diào)水道開竅鼻,

古人又謂水上源。

3、脾為中焦主運化,統(tǒng)血肌肉四肢間,開竅于口華在唇,

后天之本倉縻官。

4、肝為脅部主藏血,疏泄又分兩種說,一說消化主情志,

一說消化主疏泄。其華在爪主筋健,開竅于目記心田。

5、腎為腰部主藏精,生殖發(fā)育是本能,納氣生髓又主骨,

主水開竅二陰經(jīng)。其華在發(fā)通于腦,開竅于耳記心中。左腎

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輕。

六腑:

中清之腑為之膽,水谷之海在胃間,受盛之腑為小腸,傳化糟

粕大腸間,氣化津液為膀胱,上焦如霧精氣漫,中焦如近浮

游谷,下焦如瀆水莫斷。

臟腑之間關系:心血肺氣緊相依,心血脾胃不可離,生成運

轉(zhuǎn)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離,

心火腎水相交濟,各少其位為不及,心中無水火上炎,腎中

無火水凌心,

肺氣脾血土生金,肺氣宣發(fā)脾健運。肝血肺氣相互根,肺腎

水病臥不穩(wěn)。

肝主疏泄脾統(tǒng)血,相互依賴病郁結(jié)。脾腎為本先后天,前因

后果必有緣,

肝腎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為本根。心與小腸熱必降,肺與

大腸咳不暢。

脾升胃降氣正常,膽與肝臟互影響,肝失疏泄?jié)駸嵬?,腎與

膀胱氣化常。

一有病變尿不利,氣化不利膀胱傷。腑與腑經(jīng)以通暢,一不

通暢即有傷。

氣血津液氣:真氣者受之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元氣

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積于胸中,出喉嚨,貫心脈,行

呼吸,肺吸入之氣與脾胃水谷之氣結(jié)合而成。

宗氣積胸出喉嚨,呼吸貫脈不留停。營氣脾胃水谷精,調(diào)和

五臟六腑經(jīng)。

衛(wèi)護肌表抗外邪,控制汗孔可見功。固攝血液不流失,氣血

津液氣暢通。

氣之功能主推動,溫煦防御水谷生。固攝血液不流失,氣血

津液不留停。

元氣原動主發(fā)育,主宰氣血推血液,生長發(fā)育原動力,生命

之根為元氣。

宗氣吸入新鮮氣,水谷精微司呼吸。生長發(fā)育原動力,營運

周身不可息。

營衛(wèi)注脈行營血,藏于胸中推血液。營氣后天水谷生,生化

血液養(yǎng)身形。

衛(wèi)氣水谷精微生,潤皮護外開汗孔。

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便為血。營

氣者注之于脈化為血,精血互化,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

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為清血。

血之功能:血循行于全身,內(nèi)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膚肌表,

對全身各組織起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

津液:津液,是機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gòu)成人體和維持人

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有賴于脾胃運化功能而產(chǎn)生。

津之作用散周身,滋養(yǎng)臟腑肌肉筋,組成血液之水分,津液

和潤化血陰。

液之作用填精髓,補腦潤膚增血液,滑利關節(jié)潤毛發(fā),滋養(yǎng)

五臟潤周身。

氣能生血,又行血、攝血,血為氣母,氣可以化水,水停則

氣阻,氣盛生津,氣隨液脫。十四經(jīng):手三陽,足三陽,手

三陰,足三陰,督任沖帶雙陰陽(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病

因病機:

人患疾病有十種,六淫疫疣病七情,飲食勞倦痰瘀血,外傷

蟲獸寄生蟲。

發(fā)病機理失平衡,正氣存內(nèi)邪不生,先天稟賦總有關,情志環(huán)

境不可輕。營養(yǎng)鍛煉需牢記,調(diào)理陰陽為根基。發(fā)病原因總有

三,內(nèi)因外因加中間,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六氣過盛為六

淫。

(1)風邪善行而數(shù)變,陽邪開泄向外邊,動搖不定分內(nèi)外,

寒熱風燥是病兼。

(2)寒為陰邪是特點,凝滯主痛是關鍵,傷人陽氣寒吸引,

內(nèi)寒外寒氣不宣。

(3)暑為陽邪其性炎,耗氣損津性升散,暑多挾濕身沉倦,

煩渴多汗嘔惡兼。

(4)濕邪重濁帶滯粘,濕為陰邪阻陽關,脾虛濕滯不運化,

風熱寒濕常兼連。

(5)燥邪干燥損真元,傷肺損津咳少痰,大便秘結(jié)皮干燥,

痰中帶血口鼻干。

(6)火為陽邪其性炎,消爍津液出血斑,常見虛實要分辨,

補瀉之法隨證選。

七情:

喜心怒肝思在脾,肺憂腎恐為根基。情志變化病情見,七情

調(diào)和身常安。

調(diào)理飲食充肌膚,饑飽偏食很沒益,飲食不潔毒物進,五谷

雜糧最養(yǎng)人。痰飲特點

咳吐多量稠痰涎,喉中痰鳴水脹滿,嘔吐頭眩兼心悸,癲狂

苔膩脈滑弦。

瘀血阻滯經(jīng)不通,腫塊瘀滯有行蹤,出血瘀點脈細澀,疼定

氣刺可分明。

發(fā)病機理邪正斗,虛實變化為根由。陰陽失調(diào)發(fā)其病,升降

失常病不休。診斷(望聞問切)

一、望診:

望神察色形姿態(tài),頭目耳鼻唇咽色。皮膚斑皰瘡腫毒,望舌

變化質(zhì)與苔。

排出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要關懷。小兒指紋需詳辨,婦女

帶下分其色。

此是望診一大要,寫出詩篇記心懷。

二、聞診:

聞聽聲音呼吸咳,呃逆曖氣在胸膈,二便排出嘔吐物,氣味

異常需分開。

三、問診: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睡眠,五問飲食六二便,七問

經(jīng)帶和扎產(chǎn)。

八問胸膈和舊病,九問痘疹十問因。

四、切診:

寸關尺為三部脈,三部九候細安排,弦洪毛石分四季,大人

小孩需分開。

正常脈象四至來,不大不小平和來,從容有節(jié)不快慢,神之

根基細推測。

左寸心經(jīng)與小腸,關部肝膽正相將,尺部膀胱合與腎,右寸

肺經(jīng)與大腸。

脾胃正在關部內(nèi),尺部命門三焦詳。心喜大散是本宮,肝弦

而軟無疾病,

腎部沉實帶滑象,肺脈浮澀短為平。脾胃本緩喜可見,命門

沉實是佳境。

27種脈象:浮洪濡散革,沉浮弱牢弦,遲緩又結(jié)澀,細數(shù)

動疾來,虛細微代短,滑實緊長開。

浮脈類:

浮舉之有余來,風寒表證外感得。洪脈來勢如洪水,熱盛陽

亢火炎開。

濡脈浮小細而軟,主濕主虛有關連。散脈浮散無根來,元氣

將脫臟腑弱。

我脈中空是蔥葉,大病津傷主失血。浮而搏指是革脈,精氣

血虛氣血弱。

沉脈類:

(1)沉脈輕取不可得,里證郁證水證來。

(2)伏脈推筋著骨得,邪閉厥證疼細弱。

(3)無力細弱是弱脈,氣血不足當安排。

(4)牢脈沉實弦長大,陰寒內(nèi)實疝瘤寒。

(5)弦脈弦長是弓弦,諸痛痰飲肝膽炎。

遲脈類:

(1)遲脈一息四至來,寒氣阻結(jié)脈道塞。

(2)緩脈急緩四至來,脾虛濕盛來安排。

(3)結(jié)脈緩時一至來,止有定數(shù)不規(guī)則。陰勝氣結(jié)病在里,溫

陽散結(jié)中焦開。

(4)澀脈往來又艱塞,循行不暢刮竹排,精傷血少氣血滯,調(diào)

和氣血定治則。

數(shù)爆:(1)數(shù)脈五至上,熱證元勝克。(2)促脈來急促,

止無定數(shù)來,陽盛熱實證,氣血痰氣塞。

(3)疾脈來急疾,一息七八排,陽急陰也竭,元氣將脫衰。

(4)動脈來如豆,滑數(shù)有力來,主痛也主驚,醫(yī)者來安排。

虛脈類:

(1)虛脈手按無力得,虛證多為氣血衰。

(2)細脈脈來如線來,應指明顯容易得,諸虛勞損也主濕,

細數(shù)必是陰虛脈。

(3)微脈脈來細極軟,似有似無不明顯,陰陽氣血諸是虛,

多為陽虛病危險。

(4)動而中止是代脈,止有定數(shù)良久來,臟腑虛弱風痛證,

七情驚恐跌撲摔。

(5)短脈首尾俱短來,不及本位是脈則。有力氣郁無力虛,

培補氣血來安排。

實脈類:

(1)實脈舉按有力來,實證熱結(jié)氣不衰。

(2)滑脈往來圓滑利,痰食實熱中焦克。

(3)緊脈繃急緊長開,狀如解索不規(guī)則,寒痰宿食中焦病,

散寒止痛把食排。

(4)長脈端長超本位,陽氣有余熱證來。此為二十八脈形,

寫出詩編記心懷。一、八綱辨證

表:表證發(fā)熱惡風寒,頭身疼痛是關鍵,舌淡苔白脈來浮,

分清寒熱把表散。

里:無表腹痛四肢倦,食少便澹舌質(zhì)淡,面黃體瘦脈沉緩,

詳細辨證臟腑篇。

寒:口淡不渴手足寒,面色恍白喜溫暖,小便清長大便澹,

舌淡白嫩脈遲兼。

熱:口渴喜冷大便結(jié),面紅目赤苔燥裂,小便短赤脈來數(shù),

此是熱證津液缺。

虛:身倦無力心煩熱,面色恍白氣短結(jié),心悸盜汗兼自汗,

便澹脈數(shù)細白杰。

實:精神亢奮氣息高,腹痛拒按苔蒼老,小便短赤脈來數(shù),

脈實有力瀉散消二、氣血津液辯證

①氣病辯證:

(1)氣類病分四型,虛滯逆陷且記清。氣虛呼吸聲低微,

自汗倦怠脈無力,

食欲不振苔少淡,脫肛下垂脈弱虛,四君六君湯可治,補中

益氣湯可醫(yī)。

補中益氣黃苗參,當歸白術升麻臨,柴胡陳皮加甘草,培補后

天效如神。(2)氣滯胸脅脹滿痛,曖氣矢氣后減輕,串痛不

定乳房脹,通氣散治有神功。

通氣散內(nèi)木香陳,山甲元胡牽牛根,甘草合并大茴香,通氣

散瘀有功勛。

五磨飲子用烏藥,大白沉香枳實殼,木香加入可理氣,中焦

氣滯可調(diào)和。

氣逆肺咳喘上氣,胃氣上逆則呃逆,肝氣上逆升太過,頭暈

目眩兼昏迷。

治則降氣需鎮(zhèn)逆,蘇子降氣諸可醫(yī)。蘇子降氣用半夏,川樸

前胡元桂加,

當歸陳皮加甘草,生姜降逆功宣發(fā)。旋覆代赭參復花,赭石

甘草配半夏,

生姜大棗作為引,調(diào)治中焦功力大。②血病辨證:血類病分四種,

虛熱出瘀要記清。血虛:

血虛萎黃兼心悸,口唇色淡頭暈俱,手足麻木舌質(zhì)淡,面色

蒼白脈無力,

人參養(yǎng)榮即十全,除去半夏五味添,陳皮遠志加生姜,脾肺

氣血補為先。血瘀:

血瘀腫塊疼刺俱,氣少瘦倦兼乏力,血瘀兼虛要失眠,頭目

暈花脈無力。

寒瘀熱瘀總有辨,寒熱虛實定大理,血瘀腫塊疼刺俱,面色

黎暗是不移,

口唇色紫舌瘀斑,腹脹腫塊穿瘦衣,復元活血桃仁紅,當歸

大黃加其中,

柴胡花粉加甘草,山甲破瘀不留停。血熱:

血熱妄行尿吐蝴,心煩口干不飲流,舌紅脈數(shù)夜熱重,犀角

地黃湯去憂,

清營湯是溫病方,熱入心包營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卷心

竹葉入心房。出血:

出血原因不相同,血熱妄行色鮮明,心煩脈數(shù)舌紅絳,涼血

養(yǎng)陰湯可用。

歸脾湯內(nèi)四君先,黃黃棗仁加龍眼,木香再加全當歸,遠志

生姜共入煎。

木灰散用側(cè)茅丹,棕桐茜草大薊兼,桅子大黃薄荷葉,小薊

切灰血自安。

③氣血同病:

(1)氣血同病也有變,氣滯血瘀氣不展,氣滯血瘀總體現(xiàn),

癌腫情志多不安。

(2)氣血兩虛少懶言,面色萎黃失眠兼,久病不愈氣血耗,

當歸補血湯可安。

(3)氣虛失血氣下陷,氣不攝血歸正元,體倦無力崩漏現(xiàn),

歸脾引血身自安。

(4)氣隨血脫危候現(xiàn),大汗淋漓神昏兼,四肢厥冷脈欲絕,

參附湯方速加減。

③津液病辨證:津液病分四種,多與少需分清。

(1)津液不足口渴干,皮膚干燥兼心煩,大便干燥小便赤,

脈數(shù)神倦增液愈。

增液沙參麥冬元,體液不足把此選,冬地二花苓柏連,二花

葛根甘草兼。

(2)水液內(nèi)停有兩種,脾肺腎臟失功能,咳嗽痰多便不通,

舌淡脈數(shù)身浮腫。

(3)常見痰病有三種,風熱寒濕燥兼中,各痰均有各種癥,

分清類別有奇功。

(4)飲證常見有四種,痰飲胃院有水聲,胸脅支滿兼短氣,

苔白而滑脈弦弓。

嘔吐痰涎必清稀,苓桂術甘有神功。(5)飲留滯胸脅

中,脅間脹滿兼引疼,氣短息促脈沉弦,發(fā)熱無汗心痞硬,

苔白脈沉或兼弦,十棗控涎有奇功。(6)溢飲干咳身

浮腫,苔白而黃弦數(shù)生,干咳而渴伴身痛,溢飲治法二青龍,

溢飲留滯四肢中,小便不利身浮腫,頭身沉重兼咳嗽,

身發(fā)寒熱弦緊生。

大小青龍湯

(7)支飲氣短不能平,苔白脈細身浮腫,倚息咳逆為支飲,

拿防大棗有神功。

支飲胸脅胃院中,咳喘上逆不能平,倚息胸滿苔白膩,

痰吐白沫面浮腫。

易感外邪久不愈,草防大棗有奇功。

三、臟腑辨證①心病辨證:1、心氣虛,需記牢,面色胱白

脈無力。舌淡胖嫩脈細弱,養(yǎng)心湯治是養(yǎng)心氣。心氣虛養(yǎng)心湯,

參芭五味棗仁當,柏遠桂半加茯苓,川茸茯神共煎嘗。2、

心陽虛肢寒冷,心胸憋悶面白青,舌淡紫暗脈細弱,桂枝

甘草把陽通。四逆湯(干姜、附子、甘草)。

3、心血虛,面無華,眩暈舌淡手發(fā)麻,舌淡脈細養(yǎng)心血,

四物加減效果大。心血虛補心丹,三參無味茯苓元秸,當二

冬柏子仁,棗仁生地共入煎。

4、心陰虛五心煩,低熱盜汗兼口干,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滋

養(yǎng)心陰補心丹。

5、心火亢盛五心煩,生地木通甘草煎,心火亢盛瀉心火,

加入大黃與苓連。火旺吐蚓失眠煩,口渴舌爛舌紅兼,細數(shù)

清心需瀉火,導赤瀉心湯可選。

6、心脈阻滯心不安,自汗面赤指青現(xiàn),胸悶憋氣不舒展,

急用瓜簍癱白散。心脈阻滯萩白散,枳桂瓜樸共細研,重

者必用活血散,血府逐瘀湯可選。

7、痰火擾心驚煩亂,苔黃而膩脈來弦,清心瀉火導痰結(jié),

滌痰牛黃可加減。痰火擾心導痰湯,偏濕阻瘀蘇和丸。

8、痰迷心竅神不清,自言自語喉痰鳴,重者仆倒苔白膩,

滌痰開結(jié)導痰靈。導痰湯半夏星,枳實陳皮加茯苓,甘草加入

可調(diào)和,導痰開結(jié)有神功。滌痰二陳菖蒲加,人參竹茹枳實

拿,膽星大棗生姜入,清心開竅功宣發(fā)。

②肺病辨證:

1、肺氣虛喘咳倦無力,氣短懶言聲低微,面色恍白自汗出,

舌淡保元脈弱虛。

肺氣虛用保元,參芭草桂生姜煎。

2、陰虛干咳聲啞痰,舌紅少津細數(shù)兼,火枉夜熱兼盜汗,

咳血百合滋陰選。百合固金用地黃,玄參貝母秸甘藏,麥冬芍

藥當歸配,咳嗽痰血肺有傷,滋陰降火用龜板,生地知母砂

仁兼,當歸白芍加二冬,黃柏甘草豬髓研。

3、風寒束肺發(fā)熱寒,頭身疼痛鼻塞兼,喘咳稀痰苔色白,

杏蘇華蓋湯可選。風寒束肺杏蘇散,蘇半桔杏陳枳前,茯苓

甘草生姜入,散寒疏肺把表散。

4、風熱犯肺痰黃稠,咽干聲粗痰腥臭,舌尖紅赤脈浮數(shù),

桑菊麻杏湯解優(yōu)。

5、燥熱傷肺發(fā)熱寒,鼻塞咽干咳無痰,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清燥救肺湯可選。清燥救肺用石膏,參茜桑葉加阿膠,麥杏

杷葉共麻仁,清燥瀉火將肺保。6、痰濁阻肺咳多痰,色白

咯出兼氣短,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燥濕二陳煎。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7、大腸濕熱腹痛兼,下痢膿血發(fā)熱寒,肛門灼熱兼后重,

葛根苓連湯可選。

8、大腸液虧大便難,傷津損液為根源,胃失降和兼頭暈,

潤腸通便麻仁丸。③脾病辨證

1、脾失健運食脹甚,腹脹便湯舌淡嫩,脾虛健脾需益氣,

六君參苓湯可醫(yī)。參苓白術四君全,扁豆陳皮山藥填,砂仁

玉米蓮子肉,桔梗大棗共入煎。

2、脾虛下陷下垂虛,舌淡苔白脈弱微,治法健脾需益氣,

補中益氣湯可醫(yī)。

3、脾不統(tǒng)血月經(jīng)多,出血舌淡脈細弱,補脾攝血是治則,

歸脾黃土湯有果。脾不統(tǒng)血歸脾湯,或用黃土急煎償,生白

附子加阿膠,大便下血是妙方。

4、陽虛泄瀉腹冷痛,完谷不化形寒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溫中健脾湯可用。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甘草。

5、寒濕困脾頭身重,倦怠便湯理不通,苔白膩厚脈濡遲,

健脾溫中用胃苓。(胃苓湯:五苓散合平胃散)。胃苓湯蒼草

樸,陳皮五苓共煎藥。6、脾胃濕熱肢困重,皖腹痞滿嘔惡

成,皮膚發(fā)黃身瘙癢,小便黃赤便不通。舌尖紅黃膩脈濡數(shù),清

熱利濕茵五苓。

7、胃病證分四型,胃寒胃熱食滯中,胃陰不足干嘔連,口

舌干燥兼心煩,饑而不食腹脹滿,便干尿少細數(shù)兼。益胃湯

方均可治,地冬沙參竹

8、寒滯胃院疼連綿,遇寒加劇得熱減,嘔吐清水苔白滑,

脈沉而遲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9、胃熱腹痛灼熱感,消谷善饑口臭兼,吞酸嘈雜心下煩,

牙齒1ft血大便干,口渴喜涼舌質(zhì)紅,脈滑而數(shù)玉女煎。

10、食滯胃皖皖腹?jié)M,嘔吐酸腐矢氣酸,不思飲食大便秘,

苔厚脈滑保和丸。

保和丸山查神曲,陳皮甘草配半夏,連翹卜子共同服,食滯

中焦可消伐。

④肝病辨證

1、郁胸脅脹滿痛,太息抑郁疼月經(jīng),舌淡白滑脈來弦,疏

肝解郁氣暢通,肝氣郁滯疏肝散,柴胡枳實白芍填,川茸陳

皮加甘草,香附散郁胸脅寬。

2、肝郁結(jié)塊鱉甲煎,軟堅散郁主非凡。山甲土元水蛭入,

元胡靈脂三棱兼。

3、肝血不足面不華,眩暈多夢手足麻,眼睛干澀物不見,

月經(jīng)量少不榮甲。舌淡脈細肌肉動,培補氣血力功大。

4、肝陽頭脹目干澀,失眠健忘手徘細,舌紅少津弦有力,

滋陰養(yǎng)血六味來,肝陽上亢六味丸,石珍龍牡懷牛填,鎮(zhèn)肝

滋腎急煎服,肝陽上亢把此選。

5、肝火尿赤目腫痛,吐螞口苦舌黃紅,脈弦清肝需瀉火,

當歸蘆薈丸可用。清肝瀉火蘆薈丸,四黃青黛只麝研,木香

加入姜和棗,清肝降火效果軒。

6、肝膽濕熱胸滿痛,黃疸尿赤帶下腥,苔黃脈數(shù)清肝熱,

龍膽瀉肝有神功。龍膽瀉肝桅子當,柴胡黃苓加地黃,木通

車前加甘草,澤瀉利水意深長。

7、肝陽有風陽總生,突然昏倒舌強硬,半身不遂言不利,

舌紅沫弦天麻靈。麻鉤騰石決明,桅苓益母桑寄生,杜仲茯

神懷牛膝,鎮(zhèn)肝安神夜交藤。

8、熱極生風腳反弓,高熱神昏兼舌紅,脈象弦數(shù)清肝熱,

羚羊鉤騰湯可用。羚羊鉤騰用地黃,菊花茯神共桑霜,貝草

竹茹同芍藥,高熱生風急煎嘗。

9、血虛生風物不清,面色萎黃手麻冷,舌淡少苔脈細數(shù),

養(yǎng)血息風復脈靈,復脈麻仁麥冬芍,生地炙草阿膠藥,養(yǎng)陰

復脈隨加減,參耆術草可協(xié)和。10、寒滯肝脈少腹痛,睪丸

脹墜陰囊冷,苔白而滑脈弦沉,暖肝散寒可通經(jīng)。寒滯肝脈暖

肝煎,歸芭茴當桂散寒,沉香茯苓加生姜,少腹脹墜疼可安。

⑤腎病辨證

1、腎虛腰痛膝酸軟,無力耳鳴頭暈轉(zhuǎn),牙齒松動發(fā)焦落,

尺脈重按無力宣

2、陽虛生殖功能減,面色淡白肢腫兼,苔白質(zhì)淡體胖嫩,

邊有齒痕精疲倦,

氣短懶言兼自汗,陽痿滑精便湯兼,小便清長或遺尿,

婦女帶下清稀淡,

脈遲細弱沉遲。

3、腎陰虧虛熱內(nèi)擾,面色憔悴形體消,質(zhì)紅少苔舌剝脫,

額紅顏面紅熱燒。

盜汗遺精兼早泄,健忘失眠多煩躁,口干咽燥大便秘,

尿赤崩漏經(jīng)閉少。

尺脈弦數(shù)有力,或細數(shù)。

4、陽虛形寒肢又冷,命門火弱陽不通,精神不振脈沉遲,

陽痿不孕藥冷痛。

溫補腎陽是治則,金匱腎氣丸可用。

5、腎氣不固滑泄精,尿數(shù)不禁舌淡形,細弱固攝益腎氣,

須沙疾利湯可用??s泉丸或秘精丸。

6、腎不納氣喘腫虛,呼多吸少動加劇,舌淡脈弱需理氣,

人參蛤蛇散可醫(yī)。

腎不納氣秘排,或用人參蛤蛇散,胡桃人參加生姜,

蛤蛉參桑杏云甘,

咳嗽重用知貝母,補腎納氣不平凡。

7、腎陰虛癥口咽干,五心煩熱兼躁煩,遺精失眠頭暈眩,

舌紅脈數(shù)六味丸。

8、腎虛水泛喘腫滿,腰酸肢冷身長寒,舌淡胖嫩有齒痕,

真武湯方可加減。

9、腎精不足男精少,女子不孕早襄克,發(fā)育遲緩身矮小,

河車大造丸可療。

10、膀胱濕熱便不暢,尿頻尿急痛難當,小便淋漓色渾濁,

脈數(shù)尖紅苔紅黃。

清熱利濕八正散,車通瞿扁滑桅甘,大便不通加大黃,

利水通淋把此選。

⑥臟與臟病辨證

1、心肺氣虛咳不已,氣短失眠兼心悸,面色胱白口純紫,

舌淡體少脈弱微。

心肺虛證

2、心脾兩虛怔忡悸,失眠多夢忘心意,腹脹便澹脈無力,

舌淡白嫩脈弱微。

歸脾湯

3、心腎陽虛形寒冷,尿少身腫心怔忡,舌淡紫暗苔白滑,

脈遲微弱真武功。

真武湯。

4、心腎不交心悸煩,失眠健忘口咽干,頭暈耳鳴腰酸軟,

多夢潮熱遺精兼。

交泰丸

5、肝腎陰虛頭暈眩,耳鳴脅痛膝酸軟,咽干額紅兼盜汗,

五心煩熱遺精兼。

月經(jīng)不調(diào)脈來數(shù),舌紅無苔一貫煎。一貫煎中用川楝,生地

杞果北沙參,

當歸麥冬齊加入,滋腎補肝益水源。一貫煎

6、肝脾不調(diào)脅胸滿,太息腸鳴腹脹兼,大便清瀉矢氣多,

精神抑郁急躁煩。

食少納呆苔白膩,舌淡白薄逍遙散。

7、肝火犯肺胸脅痛,咳嗽陣作鮮血咳,情志善怒口熱苦,

頭暈目眩舌質(zhì)紅。

舌質(zhì)干厚脈弦數(shù)。清肝瀉肺有神功。

瀉白散:

瀉白地骨桑白皮,甘草內(nèi)加白粳米,瀉肺清肝兼潤肺,清肝

瀉肺功績奇。

8、肝胃不和腹脹滿,太息皖腹疼脹兼,曖氣吞酸兼嘔惡,

嘈雜苔黃脈來弦。

小柴胡或平胃散

9、肺腎陰虛咳少痰,動則氣促咳血兼。膝腰酸軟體消瘦,

骨蒸潮熱兼盜汗,

遺精額紅脈細數(shù),滋補肺腎麥味丸。

10、肺腎氣虛動氣短,呼多吸少兼咳喘,聲低氣短兼遺尿,

舌紅脈細黑錫丹,人參核桃煎,都氣丸。

11、脾腎陽虛形身寒,氣短懶言身沉倦,大便清瀉五更瀉,

或見浮腫朦脹滿,舌淡質(zhì)暗苔白膩,脈數(shù)而微四神丸。

12、脾肺氣虛咳不已,表虛氣短兼無力,痰多清稀納減少,

腹脹便清浮腫,

苔白舌淡脈細弱,參苓白術散可醫(yī)。四、傷寒論六經(jīng)篇(六

經(jīng)辨證)①太陽病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1、太陽經(jīng)病發(fā)熱寒,頭項強疼風出汗,舌苔白薄兼惡風,

脈緩需把桂枝選,

頭身疼痛無汗喘,脈緊麻黃湯發(fā)汗。

2、桂枝湯中桂芍甘,姜棗加入營衛(wèi)安。麻黃湯中桂枝甘,

杏仁加入可平喘。

3、太陽府證

發(fā)熱汗出兼渴飲,渴欲飲水水入反,小便不利脈來浮,蓄水

證中五苓散。

小便不利精神狂,便利蓄血用抵擋湯。抵擋湯中水蛭牝,桃

仁破瘀并大黃,

太陽兼證項背強,不能自如葛根湯。肺氣上逆胸痰喘,桂枝

甘草杏仁湯。

即桂枝湯加杏仁厚樸。

4、太陽兼證

太陽項強難俯仰,經(jīng)絡不利葛根湯,外寒內(nèi)飲吐稀痰,內(nèi)挾

水飲小龍選。

外寒內(nèi)閉熱在里,大青龍湯療煩安。②陽明病提綱

陽明經(jīng)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陽明經(jīng)證身熱汗,口渴喜飲兼心煩,舌苔黃膩脈洪大,

清熱生津白虎選。

白虎湯:生石膏、粳米、知母。

2、陽明府證日莆熱,神志不清大便結(jié),煩躁澹語疼拒按,

脈實有力苔燥裂。

舌紅芒刺夜熱重,承氣湯用沖積結(jié)。承氣湯:大黃、芒硝、

枳實、川樸。

3、陽明身熱身發(fā)黃,身熱鮮明便不爽,心煩口渴小便赤,

苔黃脈數(shù)茵陳湯。

茵陳蒿湯治陽黃,桅子大黃組成方。

4、陽明兼證:

陽明蓄血人善忘,便硬易下色黑亮,濁熱上擾心神明,治法

選用抵擋湯。③少陽病提綱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少陽為病咽喉干,往來寒熱兼目眩,胸悶苦煩不欲食,

心煩喜嘔脈來弦,

苔白而薄食納少,和解少陽小柴煎。

2、少陽兼證太陽證經(jīng),發(fā)熱惡寒肢結(jié)疼,微嘔胃脫郁不通,

柴胡桂枝湯可用。

小柴胡桂枝湯合用

3、少陽陽明合病上

少陽陽明郁郁煩,嘔吐不止心下煩,陽明熱結(jié)有證象,大柴

胡湯可速選。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苓半白芍將,姜棗加入急煎服,少陽

府證是妙方。

4、少陽兼證中部寒,胸脅滿痛口苦煩,疼擾肩背不欲食,

大便澹瀉脈來弦。

脈遲無力苔現(xiàn)白,柴胡桂枝甘草選。

湯:柴胡桂枝湯姜用干,黃苓牡蠣花粉連,炙草加入急煎服,能

治少陽中部寒。④太陰病提綱

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疼。

太陰腹?jié)M嘔吐兼,食欲不振喜溫按,腹痛時疼口不渴,舌苔

白薄脈來緩。

理中散寒是治則,理中湯治效果軒。四君子湯去茯苓加干姜

為理中湯。⑤少陰病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1、少陰寒化重惡寒,欲寐手足不溫暖,自利而吐吐不吐,

小便色白兼心煩,

舌苔白薄脈來弦,四逆湯方可加減。四逆干姜附子甘,脈沉

細微主陰寒。

2、陰盛格陽手足寒,下利清谷面赤兼,脈微欲絕無惡寒,

通脈四逆湯可選。

3、陽虛水泛頭暈眩,心悸肉跳體不安,小便不利少腹痛,

肩背沉重面黑兼。

舌苔白滑脈沉弦,真武湯治效果軒。

5、少陰熱化陰虛熱,口燥咽干煩眠缺,小便黃赤舌紅降,

脈險而書豬苓湯。

豬苓湯治之。⑥厥陰病提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食,食則

吐蛔,下之里不止。

1、寒厥手足又厥冷,惡寒無熱舌淡形,脈微欲絕名陰厥,

當歸四泥湯可選。

2、熱厥手足也厥冷,面赤口渴便不通,舌苔黃燥脈來咸,

白虎四逆湯可用。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

3、蟲厥手足也厥冷,消渴氣上撞心疼,饑不欲食兼吐蛔,

下利不止烏梅靈。

此是傷寒各篇證,寫出詩編記心中。五、溫病辨證分類(衛(wèi)

氣營血辨證)①衛(wèi)分

1、衛(wèi)分發(fā)熱惡風寒,咳嗽少痰咽喉干,舌紅苔黃脈來數(shù),

渴或不渴銀翹散。②氣分

1、熱邪在肺胸痰舛,口渴汗出吐咳痰,苔黃脈數(shù)熱不解,

清燥救肺湯可選。

湯:清燥救肺用石膏,參耆桑葉加阿膠,脈杏杷葉增麻仁,

清熱瀉火將肺保。

2、熱在胸中胸中煩,陣陣煩熱睡不安,脈數(shù)苔黃大便秘,

表里兩解涼膈散。

湯:涼膈大便硝黃甘,桅子薄荷黃苓連,黃苓連翹齊加入,

竹葉入內(nèi)除心煩。

3、熱在胃中津液傷,四大心煩苔燥黃,脈數(shù)欲脫生脈散,

洪熱汗渴白虎湯。

4、熱在肝膽口苦煩,干嘔而渴脅疼兼,脈數(shù)苔黃夜不眠,

苓連玉枝湯可選。

湯:黃苓、黃連、郁金、淡豆豉。

5、熱在腸中便不通,潮熱汗出腸中疼,尿赤舌干脈沉實,

腹疼拒按承氣攻。

腸熱下利傷津液,葛根苓連湯可用。③營分

1、熱傷營陰夜熱重,心煩不眠澹語聲,舌質(zhì)紅絳脈來弦,

清營湯治有神功。

2、營衛(wèi)合邪惡風寒,神昏謔語發(fā)疹斑,舌質(zhì)紅絳脈來數(shù),

陰翹散方可加減。

3、熱入心包神昏澹,昏不知人澹語兼,邪閉心竅開心氣,

紫雪至寶牛黃丸。④血分

1、血熱妄行少眠煩,口渴壯熱或多汗,手足心熱脈來數(shù),

舌起芒刺敗毒散。

氣血兩清敗毒散,膏地犀桅桔參甘,知赤元連淡竹葉,涼血

解毒用丹連。

2、肝熱動風頭暈眩,發(fā)熱口苦兼心煩,項背強急陣陣搐,

舌質(zhì)紅絳脈來弦。

羚羊雙鉤湯可用,便結(jié)承氣湯加減。

3、血熱妄行傷陰口舌干,暮熱早涼兼心煩,手足心熱脈無

力,神倦無力青蒿煎。

青蒿鱉甲湯,知丹生地黃,養(yǎng)陰能透熱瘟病夜早涼。

4、亡陰失水體瘦干,唇萎舌縮目睛陷,齒燥積垢兼昏睡,

兩目紅赤抽搐兼,

肢端逆冷脈欲絕,三甲大定風珠選。三甲復脈牡鱉板,麻仁

阿膠麥冬連,

白芍生地炙甘草,滋陰復名補真元。大定風珠即三甲復脈湯

加五味子雞子黃。六、三焦辨證①上焦發(fā)熱重惡寒,發(fā)熱輕

微少笑言,無汗身重疼不食,頭暈沉重嗜睡兼。神志呆滯苔

白膩,脈濡無力正氣煎,身熱不暢午后熱,此是濕溫冰病邪

干。②中焦?jié)駸嵘沓辆耄绾鬅嵘醣沐ky,面目淡黃不饑食,

苔灰白黃脈濡兼,

身熱不暢胸脅滿咳嗽痰多身疼兼。白被神昏痰內(nèi)擾,菖蒲郁

金湯可選。

濕邪化熱寒熱悶,心煩欲吐連樸散。

(1)蕾樸半苓杏仁甘,豬苓澤瀉豆豉連,蔻仁玉米齊加入,

宣化中焦定中原。(2)清熱利濕三仁選,杏草通竹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