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知識點思維導圖和總結_第1頁
中圖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知識點思維導圖和總結_第2頁
中圖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知識點思維導圖和總結_第3頁
中圖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知識點思維導圖和總結_第4頁
中圖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知識點思維導圖和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本章思維導圖

天體天體系統(tǒng)普通性轉殊性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JL行星地球

能量來源

宇宙環(huán)境化石

分布及勤喻因素

太陽岫射陽地層

地地盾年代我

對地球的初響地

球地球

歷前寒式紀

太陽大氣房影

響古生代

演化歷程

主要臭型太陽活動

圈層結構中生代

對地球的劭響新生代

內部四縣外部圖層

地殼地慢地核大氣限水網(wǎng)生物圖

第一節(jié)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

1.宇宙

(1)何為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是時間利空間的統(tǒng)」

是萬事萬物的總稱。

(2)天體:宇宙由不同形態(tài)的物質組成,我們把這些物質統(tǒng)稱為天體。

天體類型: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恒星、

星云是最基本的天體,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比較各類自然天體

天體概念其他特征

星云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與恒星相比具有體積大顧量大

表的天體。其主要成分是氫密度小的特點

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能發(fā)光和熱溫度高,自己能發(fā)光,距地球非

的球狀天體常遙遠,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運

動和變化。

行星圍繞恒星運動的近球狀天體本身不發(fā)光,反射太陽光而發(fā)

衛(wèi)星繞行星運轉的質量根小的球狀天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

彗星在扁長軌道上饒?zhí)栠\行的一種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雪星一,其

質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公轉周期為76年

外貌

流星是星際空間數(shù)量較多的顆粒狀的數(shù)量眾多,大小不一

體碎片

天體判斷標準:

1)空間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氣層之外,進入大氣層或落回地面的物體不

屬于天體。

2)物質形態(tài):是否是宇宙間的物質。發(fā)生在地球大氣之內的自然現(xiàn)象不屬

于天體,如流

星雨。

3)運轉軌道:是否在一定的軌道上獨自運轉。依附在其他天體上的物質不

屬于天體,如

火星車。

(3)天體系統(tǒng):宇宙中的天體都在不停地運劾,臨近的天體相互吸引,形成以

質量大的天體為中心,其他天體圍繞這個中心旋轉的天體系統(tǒng)。

(4)天體系統(tǒng)層次:按規(guī)??煞譃榭捎^測宇宙(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

月系四個層次。

(河外星系

可觀測f⑦地月系

宇宙,太陽系1

[銀河系]I其他行星系

I其他恒星系

2.太陽系

巨行星:E木星、F土星

遠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運動特征:同向性:繞日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

近圓性:繞日公轉的軌道接近圓形的橢圓

共面性: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

(2)太陽系中的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行,衛(wèi)星分別圍繞著各自的中心天體

----行星運行,

彗暨則在扁長的橢圓形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

3.地球

(1)地球是一個普通的星球:

1)地球與其他行星相同,都是本身不發(fā)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狀的天體;

2)運動特征:地球與其他行星公轉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的

特征;

3)在距日遠近、體現(xiàn)等方面與其他類地行星相似。

(3)地球是一個特殊的星球;有生命存在

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這全的宇宙環(huán)境: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

道,互不干擾。

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

變化。

地球生命存在的自身條件: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一一適宜的溫度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一一存在適宜生物

呼吸的大氣層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適中一一存在液態(tài)水

思維拓展: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質存在可從“四看”入手分析:

行星存在生命的條件

行星自身的體積空間位置與地球宇宙環(huán)境與地球,

和質量等條件相似相似

1

形成相應的大氣層適宜的溫度、液宇宙環(huán)境安全、

態(tài)水穩(wěn)定

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能量來源:太陽內部在高溫、高壓狀態(tài)下,發(fā)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

大的能量。

(2)物質組成: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氫、氮,表面溫度6000K。

3

(3)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現(xiàn)象。

太陽輻射能主

要集中在可見光部分,是短波輻射:

(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能量來源:提供光和熱;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能源;

動力來源:維持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動力。

如:作為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后積

累的太陽能。

(5)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6)世界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

年太陽輒射總單位:億焦耳/(米,年)]

①總體分布特征:不均衡。

a.不同緯度地區(q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b.相同緯度地區(qū):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夏季太陽輻射強于冬季,海拔高的

地區(qū)強于海拔低的地區(qū)。

②全球年太陽輻射總量的最大值并不是出現(xiàn)在赤道地區(qū),青藏高原和回歸線

4

附近的沙漠地區(qū)年太陽輻射總量高于赤道地區(qū)。(原因:赤道地區(qū)終年受

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豐沛,大氣中水汽含量多,大氣對

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貧w線附近的沙漠地區(qū),

氣候干燥,晴天多,云霧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

陽輻射多。)

?溫馨提示:太陽輻射強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

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但由

于空氣稀薄,大氣吸收的地面長波輻射很少,大氣的保溫作用

弱,成為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qū)。

5.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各種活動和變化的總稱。太陽活動主要包括太陽

黑子、耀斑等,其中,太陽黑五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黑

子越多、越大,太陽活動越強。

(2)太陽活動有多種表現(xiàn),其在太陽大氣結構中的位置也有差異,具體如下圖:

①亮度越來越弱;②厚度越來越大;③溫度越來越高

、、

\-日

-冕

層u

部/

?

/,

‘黑子耀斑太陽風

1---1---'

太陽活動標志

(3)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光球層,B色球層,C日冕層。

(4)太陽活動類型:A層的黑子,B層的耀斑,其周期約為11年,它們

都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太陽黑子變多、變大的時候,耀

斑也頻繁爆發(fā)。

5

太陽黑子太陽耀斑日珥日冕物質拋射

位置光球層色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含義光球層上的黑斑色球表面大而色球層上呈弧日冕結構短時間向外拋射

點亮的斑塊狀的噴射氣體大量帶電粒子

特征溫度比周圍低,數(shù)產生能量巨大,會噴射大量帶破壞太陽風的流動,是規(guī)

量具有周期性大多數(shù)和太陽電粒子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

變化黑子活動有關陽活動現(xiàn)象

區(qū)別常有密切的聯(lián)系。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

聯(lián)系志;其他都是劇烈的太陽活動現(xiàn)象

(5)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

②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量”現(xiàn)象;

③高能帶電粒子流沖進兩極高空,產生“極光”

現(xiàn)象;

④影響天氣、氣候,許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太陽

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等。

?觀察極光的地點

極光產生的條件:在高緯度地區(qū);沒有光源污染的偏遠地帶;天氣晴朗無云。

故能看到極光的地方是高緯度地區(qū),并非只能在兩極地區(qū)看到,如我國東北漠河

一帶也可看到極光。

6

第二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圖層

地震波:當?shù)卣鸢l(fā)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強性震動,并以波的

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

(2)兩類地震波

傳播速度能通過的介質一共憶

A袤宗橫波較慢固體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的物質的性

B表示縱波較快固體、液體和氣體質而變化

(3)兩個不連續(xù)界面

C界面一一莫霍界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D界面一一古登堡界面,橫波完全消失,縱波傳播速度突然T

K_O

(4)三大圈層

圈層地殼(固態(tài))地幔(熔融固態(tài))地核

圖中莫霍界面以上部莫霍與占登堡兩界面之間古登堡界面以下部分,內部分

范圍分的部分為E外核和F內核

(5)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tài),被認為是巖漿的發(fā)源地。軟流層在巖石圈下部、

上地幔上部。

(6)巖石圈的構成: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兩部分,由

堅硬巖石組成。

7

圈層名稱不連續(xù)面深度/km主要特征

地大陸地殼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大洋薄,大陸厚

大洋地殼

一莫霍面一—>33km

地上地慢上地幔上部存在軟流

幔層,可能是巖漿的發(fā)

下地慢源地

百登堡面-—>2900km

外核壓力很大。主要成分

地為鐵和集,外地核是

核內核液態(tài),內地核是固態(tài)

2.地球的外部圈層

⑴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氣圈,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圈層是水圈,

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的是生物圈°

(2)大氣圈包圍著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中的水處于不間

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生物圈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巖石圈上部。這些圈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人類賴以

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三節(jié)地球的演化過程

1.原始大氣、海洋和陸地

(1)地球自形成到現(xiàn)在,大約經(jīng)歷了46億年的時間。

(2)填寫以下空白:

8

46億年前一隕石撞擊一地表溫度升高一冷卻凝固形由

地球誕生巖石煤融狀態(tài)ZZ1

原如地汽

_^地殼內部氣火山云層冷卻一I■"1

體溢出形成一噴發(fā)一成云致雨-----原始大氣

原始海洋

2.地質年代表

(1)地層:是指小噓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時代含義的成層的涉£

和堆積物。

(2)化石:是巖石形成過程中保存下來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遺體或遺跡。

在地層中保

存有各種化石,它是記錄歷史的“書頁”。同?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

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化石。

(3)地質年代表:按時代早晚順序把地質年代進行編年,形成地質年代表。

1)劃分基礎:地球演化呈現(xiàn)明顯的⑥階段性。

2)劃分方法:根據(jù)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把漫長的地球

歷史按照宙、代、紀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tǒng)性地編年。

冥古宙1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前寒武紀志泥石侏白新第

留盆炭i羅翼近近W

i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

4600541252662.6距今時間/

百萬年

3.地球的演化史

(1)前寒武紀

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5.41億年,包含⑧冥古宙、太古宙、

元古宙,約占地球歷史的90%。

2)演化特點

I.海陸演化:海洋和陸地慢慢形成。

n.大氣演化:由原始大氣的無氧環(huán)境演變?yōu)橛醒醐h(huán)境。

A.原始大氣主要成分是一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B.太古宙時期,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

9

in.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A.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機質,沒有生命的跡象。

B.太古宙:出現(xiàn)藍細菌等原核生物。

c.元古宙:藍細菌大爆發(fā),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w.地質礦產:重要的成礦時期,大量的鐵、金、銀、輅等礦藏出現(xiàn)在這一

時期的地層中。

(2)古生代——“遠古的生物時代”

(1)時間:距今5.41億年一2.52億年,可分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演化特點

地殼運動劇烈

海陸格局發(fā)生多次大的變遷

I.海陸演化后期各塊大陸匯聚成一個整體,

稱為聯(lián)合古陸

II.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如三脊椎動物,隨著海洋面積縮小和氣候變干旱,由

葉蟲、筆石、鸚鵡螺等魚類向兩棲類再向爬行類進化

植物陸上低等植物裸子植物開始出現(xiàn),蕨類植物繁盛,形成茂密

的森林

III.礦產:晚古生代是地質歷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IV.物種滅絕:古生代末期,發(fā)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幾

乎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終。

(3)中生代——“中間的生物時代”

1)時間:距今2.52億年一6600萬年,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

2)演化特點

I.海陸演化:板塊運動劇烈,聯(lián)合古陸開始解體,各大陸向現(xiàn)在的位置漂

移。

'動物:爬行動物盛行并后期一些爬行動

物開始向鳥類發(fā)展出現(xiàn)小型哺乳

、動物:裸子植物在陸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

H.生物演化

HI.地質礦產:是主要的成煤期

10

W.物種滅絕:中生代末期發(fā)生了物種大滅絕事件,絕大多數(shù)物種從地球上

消失,包括恐

龍,成為中生代結束的標志。

(4)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時代”

1)時間:距今6600萬年至今,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

2)演化特點

I.海陸演化

A.聯(lián)合古陸最終解體,各大陸板塊漂移到現(xiàn)在的位置,形成了現(xiàn)代海

陸分布格局。

B.地殼運動劇烈,形成了現(xiàn)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F(xiàn)在地球上一些高大山

脈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等都是在這一

時期形成的。

H.生物演化

A.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B.草原面積擴大。

C.哺乳動物快速發(fā)展。

D.第四紀出現(xiàn)了人類,這是生物發(fā)展史上的重大飛躍。

III.氣候演化:第四紀時期,全球出現(xiàn)數(shù)次冷暖交替變化。

A.氣候寒冷期:冰川范圍擴大,海平面下降,許多生物向較低緯度遷移。

B.氣候溫暖期:冰川范隹縮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沒了若干低洼的地方。

目前,地球處于一個溫暖期”

4.生物演化與環(huán)境演變簡史中的三條線索

(1)地質年代變化:太古宙一元古宙一古生代一中生代一新生代

(2)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

一魚類時代一兩棲動物時代一爬行動物時代一哺乳動物時代一人類時代。

(3)植物演化:海生藻類時代一陸上抱子植物時代一裸子植物時代一被子

植物時代。

11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現(xiàn)象

本章思維導圖

海陸間楠環(huán)風浪

海嗤

海上內跳環(huán)水戰(zhàn)環(huán)的臭5!

陸地內跳環(huán)風貳潮

人們在海淀及海上的活動

蒸發(fā)(靛悔)

海浪全遺海用地他

水汽輸送給人臭母來危害

降水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循修建海堤

環(huán)

徑流

指地種植海岸防護林

下淳

加強海浪領根

促使陸地水體更新成因

地變化規(guī)揖

維持全味水量的動態(tài)平衡水戰(zhàn)環(huán)的球

上旅游資祝

熨造地表形態(tài)地比意義潮汐

的發(fā)電

調節(jié)仝球熱量平衡彩響潮間帶來臬和養(yǎng)殖

航運

軍事作戰(zhàn)

海水的溫度

含義

窠流

海臭型

分布現(xiàn)掙暖流

劭響因素海水的H度瞿洋流分布

時人臭的蜀哈脂海洋生物、漁場

影響

海水的宙度污染物

冬桂

第一節(jié)主要地貌的景觀特點

1.地貌

(1)定義:是地球表面各種形態(tài)的總稱O

(2)分類:地貌有多種類型,它們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按成因分,地

貌有構造地貌、

流水地貌、海岸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黃土地貌和喀斯特地

貌等。

(3)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主要外力:風力、冰川、

流水、海浪等。

2.流水地貌

(1)定義:流水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圾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主

要包括溝谷地

貌和河流地貌。

(2)溝谷地貌:在廣大山區(qū),溝谷流水作用形成溝谷地貌。河流侵蝕作用以」^

E侵蝕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橫剖面呈“V”型。

12

洪積扇或沖積扇:水流流出溝谷,流速驟減、流水攜帶的物質沉積下來,

形成以溝口為頂點的洪積扇或沖積扇。洪積扇是干旱、

半干旱地區(qū)暫時性溝谷流水形成:沖積扇是濕潤、半

濕潤地區(qū)常年性河流形成O

(3)河流地貌

a出山口處洪積扇或沖積扇

河流泥沙

b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地貌堆積

c入??冢ê涌冢┖涌谌侵蕖_積島

“V”形河谷

(1)分布:多分布在山區(qū)。

(2)形成:河流的侵蝕作用。

(3)特點:河谷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見巨大

石塊和卵石。沖積平原

(1)分布: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河谷兩岸。

(2)形成:河流堆積作用。

(3)特點:山前部分坡度較大,沉積物顆粒較粗;主體部分坡度較緩,沉積物

顆粒較細,湖沼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緩,沉積物顆粒很細。河谷呈寬而

淺的槽形。

河曲

(1)分布:多分布在地勢平緩地區(qū),如平原或高原上。

(2)形成:河流的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

(3)特點:河道彎曲呈“S”形;會形成牛胡湖。

13

三角洲

(1)分布:多分布在河流入?;蛉牒帯?/p>

(2)形成:河流泥沙淤積。

(3)特點:地勢低平,組成物質顆粒較細,適合農耕。三角洲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

3.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按成因一般分為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

(2)海蝕地貌:主要是受海浪侵蝕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形態(tài)有海蝕穴、海蝕崖、

海蝕拱橋和海蝕柱。

(3)海積地貌:海浪、海水等搬運來的碎屑物質在海岸附近」形成,包括

海灘、沙嘴等。

4.風沙地貌

(1)風沙地貌是因為風力對地表物質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的地貌,一般

分為風蝕地

貌和風積地貌。

(2)風蝕地貌:是風沙對地表吹蝕、磨蝕形成的地貌,主要類型有石窩、風蝕

鹿菇、雅丹

貌等。形成:風及其攜帶的沙粒沖擊和摩擦巖石,天長日久而形

成的。

(3)風積地貌:是被風力搬運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堆積形成的各種沙丘地

貌,按其形

態(tài)差異可分為有新月形沙丘、長壟狀沙丘,蜂窩狀沙丘以多

分布在干旱的

沙漠地區(qū)、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

(4)新月形沙丘:因其平面形態(tài)如新月而得名,其弧形凸向主風向,迎風坡緩

而呈凸形,背

風坡陡而微凹.

(5)我國主要分布地區(qū):酉北_地區(qū);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砂質湖岸

和海岸。

風沙地貌的主要類型:

14

甲乙

丙丁

①甲為風蝕蘑菇,乙為風蝕柱,丙為雅丹地貌,是風及其攜帶的沙粒沖擊和

摩擦巖石形成的侵蝕地貌。②丁為風積地貌是沙漠中由風沙堆積形成的地貌,

以新月形沙丘較為常見。

?疑難辨析堆積作用的分選性:一般風力堆積、河流堆積的分選作用明顯,而

冰川沉積物不能體現(xiàn)分選性。因為冰川流屬于塊體運動,當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

移時,它會像推土機那樣把鏟刮的各類物質向前推進,故冰硬物與其他外力搬運

的沉積物明顯不同。

5.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是水對巖石的化學溶蝕作用和水中所含鹽類物質沉淀

作用的總和。在此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稱喀斯特地貌。

(2)名稱來源:源自克羅地亞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意為巖石裸露

的地方。

(3)分類:喀斯特地貌分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

貌主要有峰叢、峰林、溶溝、落水洞、喀斯特漏、等。地下喀斯特地

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五包里、五箜、五

柱等。

(4)我國主要分布區(qū):我國的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

(5)類型和景觀特點

類型景觀特點

地表喀斯特地溶溝呈長條形或網(wǎng)格狀,地面高低不平

貌洼地底部平坦,在廣西、貴州等地被稱為壩子,

是當?shù)刂匾霓r耕區(qū)

峰叢、峰林常常呈錐狀聳立

15

孤峰、殘丘

地下喀斯特地溶頂部:石鐘乳、石幔、石簾層狀分布

貌洞底部:石筍

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形成石柱

?特別提醒不同的喀斯特地貌類型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如溶洞、洼地等主要

是流水溶蝕而成,而石鐘乳和石筍等則是流水緩慢堆積的產物。

?知識拓展冰川地貌

類型U形谷

冰川谷地冰川對地面侵蝕形成的谷地,冰川地多呈“U”形,稱為冰川U形谷

刃脊兩條冰川谷地之間的陡峭山脊

冰斗在冰川源頭,由于冰雪侵蝕而形成的斗狀洼地

角峰多個冰斗之間的尖銳山峰

6.開發(fā)利用

對不同類型的地貌,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趨利避害:

地貌類型流水地貌海岸地貌風沙地貌喀斯特地貌

河流作用于地球海岸在海浪等在干旱地區(qū),在適當條件

概念

表面經(jīng)侵蝕、搬作用下形成的風力對地表物下,可溶性巖

運、和堆積過程各種地貌,統(tǒng)質的侵蝕、搬石的物質溶于

所形成的各種地稱為海岸地運和堆積過程水并被帶走或

貌。貌。中所形成的各重新沉淀,在

種地貌。地表和地下形

成的地貌。

上游形河谷,海岸侵蝕地風沙侵蝕地地表喀斯特:

形態(tài)V

中下游沖積平貌:海蝕崖、貌:風蝕柱、溶溝、洼地、

原、河曲、河口海蝕平臺、海風蝕蘑菇、雅峰叢、峰林、

三角洲。蝕穴、海蝕柱、丹。風沙堆積孤峰、殘丘。

海蝕拱橋。海地貌:新月形地下喀斯特:

岸堆積地貌:沙丘。溶洞、石鐘乳、

海灘、沙壩。石幔、石簾、

石筍、石柱。

16

上游、中游、下海岸邊。主要分布在干石灰?guī)r等可溶

分布

游、河口段,不旱半干旱地性巖出露地

同地段的地貌有區(qū)。如我國西區(qū)。

顯著差異。北地區(qū)。如我國云貴高

原和滇南谷

地。

發(fā)電、航運、農港口、養(yǎng)殖、綠洲、旅游旅游

開發(fā)利用方

耕、旅游圍墾、旅游

第二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1.大氣的組成

成分作用

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氧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元素;

干潔空氣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線,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水汽產生云、雨、霧、雪等一系列天氣現(xiàn)象,影響地面和大氣的溫度、濕度

固體雜質作為凝結核,是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大氣成分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如下:

002:城區(qū)〉農村,冬季)夏季,夜間〉白天,陰天》晴天;與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

用有關。

水汽:夏)冬,低緯度地區(qū)》高緯度地區(qū);與蒸發(fā)量有關。

固體雜質:陸海,城〉鄉(xiāng),早晚〉中午,冬)夏;與排放量和空氣穩(wěn)定與否有關。

2.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改變及影響

(1)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大氣,會影響大氣的成分和含量,產生X

氣污染,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生存造成不利影響。

(2)近1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原因有哪些?直接影響

是什么?

17

291>

IRX^1<)l宿l<n^1<>4^196、lOK^^M宿

答:不斷上升,1950年以來上升更明顯。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

其次是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3)空氣質量指數(shù)(AQI):是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狀況的數(shù)值,參與空氣質量評

價的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細顆粒物(PM10,PM

為顆粒物的英文縮寫)、可吸入顆粒物(PM2.5,指大氣中直徑

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6種。

(3)人類活動引起大氣成分的變化

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已導致大氣成分比例的變化,并造成了全球性

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

3.大氣的垂直分層

(1)讀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

層高度(km)

水汽

塵埃

氣壓大氣-80-60-40-2002°40溫度(七)

(2)各層主要特點以及粵圾類的關系

18

垂直分

高度范圍主要特點特點成因與人類的關系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地面是對流層大氣

低緯:

減的直接熱源

17~18千米

空氣對流運動顯著該層上部冷,下部熱人類生活在對

中緯:

對流層幾乎全部的水汽和流層底部,與人

10~12千米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

固體雜質集中在該類關系最密切

高緯:風、云、雨、雪現(xiàn)象多

層,對流運動易成云

8~9千米發(fā)生在該層

致雨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該層中的臭氧吸收

人類生存環(huán)境

升太陽紫外線

從對流層頂?shù)奶烊黄琳?;?/p>

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該層大氣上熱下冷,

平流層到50~55千天氣晴朗、氣流

氣流平穩(wěn)大氣穩(wěn)定

米高空平穩(wěn),適合高空

水汽、雜質少,氣流

天氣晴朗飛行

平穩(wěn)

從平流層頂存在電離層,影

rWj層大氣溫隨高度先增加后距地面遠,受到的引

到3000千響無線電短波

氣降低力小

米高空通信

第三節(jié)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huán)流

1.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黜上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

接熱源。

物體輻射規(guī)律:

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長越短;所以,太陽輻射是短這

輻射

物體溫度越低,輻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長越長。地面輻射、大氣輻射是

19

長波輻射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詢V、散射和反射。

①吸收: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

②反射:主要是大氣中的云層和較大顆粒的塵埃進行反射,云的反射作用

尤為顯著,云層越厚越多,反射作用越強。注意,別忽略地面反射,地面反射物

質有冰、雪、江河湖海等。

③散射:主要是空氣分子、塵埃、云滴等進行散射,如可見光中藍光最易

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現(xiàn)藍色。

(3)受熱過程

短波輜射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