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導學案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導學案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導學案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導學案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導學案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階段特征】明朝至清朝前中期(1368—1840年),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wěn)固,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fā)展。世界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但清朝統(tǒng)治者故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1.君主專制加強:明朝廢宰相、設內閣等;清朝實行奏折制度、設軍機處等2.國家鞏固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疆域的基礎林1.經濟發(fā)展:農耕經濟高度發(fā)達,商品經濟繁榮,新的經營方式出現(xiàn)并有所發(fā)展2.經濟局限:重農抑商、閉關自守等政策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fā)展,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1.儒學發(fā)展:傳統(tǒng)思想仍占統(tǒng)治地位,但出現(xiàn)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專制的傾向2.文化興盛:文學藝術繁榮興盛,小說和戲曲取得重要成就3.科技進步:出現(xiàn)總結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識也得到一定范圍的傳播【拔高練習】1.明代《大誥》規(guī)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xiāng)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對地方官員測評,“列姓名具狀”遞送朝廷,并各級官員都不得阻攔。這些舉措()A.意圖借助社會力量維護統(tǒng)治 B.有效地規(guī)范了官員從政行為C.推動民主評議朝政之風盛行 D.體現(xiàn)了監(jiān)察體系的逐步完善2.元朝的行中書省是中書省的分設機構,對地方“無所不統(tǒng)”,接受丞相指揮。明代廢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設在地方負責“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機構,掌一省行政和財政,直接受皇帝指揮。據(jù)此分析,明朝機構的這一變化,()A.強化了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力量 B.標志著明代中樞機構的變異C.提高了地方機構的行政效率 D.完善了地方的基層社會治理3.下表是嘉靖時期關于東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記載。由此可推知,嘉靖時期()《獻愚忠以圖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處之賊,名雖倭夷,而沿海奸民實居其半《虔臺倭纂》倭夷……其為中國患,皆潮人、漳人、寧紹人主之。其人眾,其地不足以供,勢不能不食其力于外《皇明四夷考》閩、浙、江南北、廣東人皆從倭奴,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太平縣志》昔之為寇,一謂倭也。今之為寇……率閩浙賈人耳A.海禁政策客觀上助推了倭患 B.人地矛盾導致了社會危機顯現(xiàn)C.商人社會地位呈現(xiàn)降低趨勢 D.日本海盜問題已得到有效解決4.明清時期,一些謫戍東北的流人著書立說,教書授徒。如胡世寧謫戍遼東沈陽衛(wèi),“嘗僑寓廣寧,訓誨生徒,學者宗焉”;陳夢雷曾指導修訂地方志,“諸公卿子弟執(zhí)經問字者踵接”。這反映出流入()A.推動了東北民族融合 B.促進了東北文化發(fā)展C.帶動了東北人口遷徙 D.穩(wěn)定了東北社會秩序5.明朝中后期,北部邊疆形勢日益嚴峻,蒙古騎兵時常襲擾劫掠邊地。1571年,明朝與韃靼俺答汗終于達成和議,冊封俺答汗等,恢復通貢關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邊鎮(zhèn)與漢族互市貿易,聽邊民自相貿易。此后,“邊境休息,……數(shù)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戈”。這可用于說明()A.經濟交流是蒙漢關系和諧的重要基礎B.明朝邊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C.蒙古草原地帶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D.明朝樹立起中央政府的權威6.《皇清職貢圖》是乾隆年間皇帝命沿邊總督、巡撫將所轄境內不同民族的衣冠狀貌,繪其圖像,集結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圖冊。圖冊繪圖三百種,以男女別幅,共計六百數(shù),并有文字題記,簡要說明其分布地區(qū)、歷史沿革、服飾飲食、社會生產及向清政府貢賦數(shù)額。這反映了清代()A.邊疆治理有較大提升 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日益鞏固C.開放包容的帝國形象 D.“中華天下觀”的最終形成7.在滿漢高官的對峙中,康熙往往偏護滿族陣營,而江南江西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的督撫互參案中,康醒卻將滿官噶禮革職,保全了漢官張伯行,這一舉措使得“滿漢之間積累了幾十年的緊張關系重新獲得平衡”。這反映了()A.地方機構的激烈沖突 B.滿漢民族矛盾不可調和C.君權至上的統(tǒng)治意志 D.執(zhí)政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降低8.有學者指出:“乾隆時代的制度猶如臺球那樣結實一它那么完整、精確、苛求,以至想不服從就會冒很大的風險。要擺脫它,要么靠貪污舞弊,要么依賴惰性——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參照慣例就夠了?!边@可用于說明,乾隆時代()A.制度僵化為社會危機埋下禍患 B.閉關自守無法適應新環(huán)境C.君主專制使官員貪污腐敗成風 D.思想專制阻礙了社會發(fā)展9.清朝廣州十三行的總商和行商們在貿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間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國政府同夷商之間的中介,他們是外國人的貿易對手,又是外國人在華期間的保人和管制人。這表明當時()A.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 B.清政府確保了控制外商的在華貿易C.銀絲之路大量白銀從美洲傳入中國 D.外貿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針10.下表為明清時期各地集市變化統(tǒng)計表,表中數(shù)據(jù)說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省區(qū)嘉靖至萬歷州縣數(shù)集市數(shù)順治至雍正州縣數(shù)集市數(shù)乾隆至道光州縣數(shù)集市數(shù)直隸山東14132421048252764112643537741583陜西(關中)161432123828264江西福建(不含臺灣)454591913151545152054397639511廣東——721270711959A.農民與市場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 B.南北長途貿易日趨頻繁C.清代北方經濟發(fā)展陷入停滯 D.北方集市密度超過南方11.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財計》中說:“夬銀力已竭,而賦稅如故也,市易如故也?;驶是筱y,將于何所!故田土之價,不當異時之什一,豈其壤瘠與?……百貨之價,亦不當異時之什一,豈其物阜與……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這一主張()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權威地位 B.體現(xiàn)對貨幣干預的思想C.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D.繼承和發(fā)展了宋明理學12.明中后期,巾幗英雄形象開始普遍流傳?!稐罴腋萘x》中和男性一樣保家衛(wèi)國、敢于反抗奸臣當?shù)?、追求婚姻自主的楊門女將,《說唐三傳》中掛帥出征平定邊患、敢愛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這些巾幗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A.主流價值觀變化影響生活觀念 B.商品經濟促進文化形式世俗化C.社會危機下人們對英雄的期待 D.文人借女性英雄題材抒發(fā)抱負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前期實行海禁政策,不許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許官方控制的朝貢貿易。從國外看,海外各國普遍希望獲得更多的中國絲綢、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閩粵地區(qū),人多地少,百姓以海為生,為了生計和謀求財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時,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都御史請開海禁,準販東、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許外國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廣東貿易。但明朝的開海貿易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適于開展對外貿易的地區(qū)并未開放?!幾詫O玉琴《中國對外貿易通史》材料二:自明中葉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際,歷時200余年的禁海與開海之爭,從本質上講是以閩廣兩省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qū)與全國主體部分經濟結構差異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則是閩廣江浙地區(qū)的經濟利益必然會程度不同地左右著中央關于海禁的決策。明中葉以來,在禁海問題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證明閩廣江浙地區(qū)經濟、政治實力絕不容許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國而制定的包括對外貿易政策在內的中央政策,為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觀念所制約,自然難于兼容東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經濟利益,不管出于何種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為國策,實在也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據(jù)。——摘編自郭成康《康乾之際禁南洋案探析——兼論地方利益對中央決策的影響》(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開海與禁海之爭持續(xù)多年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老百姓舉報貪官污吏的政策,尤其是鼓勵老百姓到朝廷來告御狀的政策,這些做法從根本上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A項正確;B項夸大了材料中政策的作用,排除B項;首先老百姓對地方官的測評不屬于民主評議朝政的范疇,其次材料中也無法看出評議朝政之風盛行,排除C項;材料中的政策不屬于監(jiān)察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A解析:依據(jù)材料和所學,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存在著地方權力過大的隱患;明朝布政司僅掌地方行政和財政,不掌刑獄和軍政,強化了中央的控制力量,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中樞體制變化,排除B項;與行省制度相比,明代初期這一制度的建設雖然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效率卻有所下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基層治理,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其人眾,其地不足以供,勢不能不食其力于外”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民眾生活來源被切斷,使他們不得不從事劫掠活動,由此可見,海禁政策的推行客觀上助推了倭患,A項正確;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倭患大部分是由中國人參與的,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商人地位變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倭患主要由中國人參與的,且得不出日本海盜問題是否解決,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從材料“著書立說,教書授徒”“訓誨生徒”“指導修訂地方志”“諸公卿子弟執(zhí)經問字者踵接”可知,明清時期流人的這些做法促進了東北文化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并非流人推動了東北民族交融,故A項排除;“帶動了東北人口遷徙”由材料無法得出,故C項排除;材料與穩(wěn)定東北社會秩序無關,故D項排除。5.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恢復通貢關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邊鎮(zhèn)與漢族互市貿易,聽邊民自相貿易”、“數(shù)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合議,并接受明朝的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經濟交流促進了蒙漢關系的和諧,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北部韃靼與明朝關系,但明朝邊患還有其他地區(qū),排除B項;元朝時,蒙古草原地帶已經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明朝與韃靼間的關系,與中央政府權威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B解析:《皇清職貢圖》描繪疆域內不同民族的衣冠狀貌,反映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日益鞏固,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邊疆的具體管理措施,故不能得出邊疆治理提升,排除A項;清代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實行八股取士、文字獄和閉關鎖國,趨向封閉保守,排除C項;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華天下觀”,但沒有“最終形成”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在滿漢高官的對峙中,康熙往往偏護滿族陣營。而江南江西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的督撫互參案中,康熙卻將滿官噶禮革職,保全了漢官張伯行”等信息可知,在滿漢高官對峙中,康熙往往偏護滿族,但在噶禮與張伯行的案中,康熙革職滿族官員噶禮,保全了漢族官員,在這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了皇權獨斷意志,即反映了君權至上的統(tǒng)治意志,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皇權獨斷意志,沒有涉及地方機構的沖突,排除A項;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滿漢民族矛盾不是不可調和,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根據(jù)材料“滿漢之間積累了幾十年的緊張關系重新獲得平衡”可知,康熙的措施使行政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提高,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A解析:“要么靠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什么都不干,只要參照慣例就夠了”表明學者認為乾隆時代制度僵化,導致清政府官員貪污腐敗和不作為,這反映出清代制度僵化使社會危機逐漸凸顯,A項正確;材料中學者的觀點與清政府內部的制度特征有關,與對外政策“閉關自守”無關,B項錯誤;封建社會厲行君主專制,其不是造成官員貪污腐敗的因素,C項錯誤;“停滯不前”說法絕對化,D項錯誤。9.答案:D解析:廣州十三行具有半官半商的性質。清政府設立廣州十三行是一種天朝上國思想的產物,并且對夷族保持蔑視與戒懼,政府要控制對外貿易,政府的官員又不能與夷商往來交際,因此這種矛盾不得不借助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的辦法來解決,D項正確。材料中未體現(xiàn)十三行商人的崛起,A項錯誤。確保了用語太絕對,B項錯誤。C項答非所問。10.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南北方各地的集市數(shù)量整體在上升,而集市是農村地區(qū)商業(yè)活動的主要場所,這說明明清時期農民和市場的聯(lián)系不斷增強,A正確;長途貿易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題干數(shù)據(jù)顯示當時北方地區(qū)集市數(shù)量也在增加,這說明北方經濟并未陷入停滯,排除C;從數(shù)量來看,北方的集市數(shù)量不及南方,排除D。11.答案:B解析:主張廢除以金銀作為主要貨幣的做法,體現(xiàn)對貨幣干預的思想,B項正確;黃宗羲屬于儒家知識分子,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權威地位,排除A項;黃宗羲屬于封建知識分子,其主張不是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排除C項;黃宗羲反思和批判,而非繼承和發(fā)展了宋明理學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C解析:明中后期,社會出現(xiàn)動蕩,能夠上陣殺敵、保家衛(wèi)國、敢于反抗奸臣當?shù)赖慕艹鼋韼叫蜗竽軌蚱毡榱鱾?,體現(xiàn)了在社會危機下人們對英雄的期待。13.答案:(1)變化:從實行海禁到部分開放。影響:商品大量出口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推動白銀貨幣化;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穩(wěn)定;密切中外交流,推動西學東漸局面形成;局部開放不利于對外貿易的擴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