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研究方法筆記_第1頁
社會學研究方法筆記_第2頁
社會學研究方法筆記_第3頁
社會學研究方法筆記_第4頁
社會學研究方法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學研究方法

課堂筆記整理

0錄

第一章導言.....................................................................1

第一節(jié)一般的人類探索......................................................1

第二節(jié)社會科學的基礎......................................................1

第三節(jié)社會研究取向........................................................2

第四節(jié)社會研究的倫理......................................................2

第二章范式、理論與研究.......................................................3

第一節(jié)、社會科學范式.......................................................3

第二節(jié)、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體系............................................3

第三節(jié)理論的建構..........................................................4

第四節(jié)因果關系的本質......................................................4

第三章社會研究的基礎.........................................................5

第一節(jié).社會研究...........................................................5

第二節(jié)社會研究方法體系...................................................5

第三節(jié)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6

第四節(jié)研究的過程..........................................................6

第四章研究設計................................................................7

第一節(jié)研究目的:..........................................................7

第二節(jié).研究方式...........................................................7

第三節(jié)分析單位............................................................7

第四節(jié)時間維度:..........................................................7

第五節(jié)具體研究方案........................................................8

第六節(jié)研究策劃書..........................................................8

第五章測量與操作化............................................................9

第一■節(jié)測量.................................................................9

第二節(jié)概念的操作化.......................................................10

第三節(jié)測量工具...........................................................11

第四節(jié)測量的信度與效度..................................................11

第六章抽樣...................................................................13

第一節(jié)抽樣的概念和類型..................................................13

第二節(jié)概率抽樣...........................................................13

第三節(jié)非概率抽樣.........................................................16

第四節(jié)確定樣本容量的辦法................................................18

第七章調查研究...............................................................19

第一節(jié)問卷設計的基本原理................................................19

第二節(jié)問卷設計的基本程序................................................20

第三節(jié)問卷設計具體方案..................................................20

考試題型:名詞解釋、填空、判斷、簡答、設計(方案)等

第一章導言

1、一般的人類探索2、社會科學的基礎3、社會研究取向4、社會研究的倫理

第一節(jié)一般的人類探索

1、我們一般用因果和概率的推理來進行預測;要區(qū)分預測和了解

2、間接經驗:二手知識的來源

(1)傳統(tǒng):已有的文化

(2)權威

3、探索中的錯誤及解決的辦法

(1)不確切的觀察

解決辦法:更謹慎的觀察;借助某些測量手段。

(2)過度概化

解決辦法:抽取足夠多的樣本量

(3)選擇性觀察

解決辦法:預先設定觀察事項并以此作為推論基礎

(4)非邏輯推理

解決辦法:科學的邏輯推理

4、關于“真實”的哲學觀點

(1)前現代觀點:眼見為實

(2)現代觀點:差異的存在是正當的

(3)后現代觀點:所謂真實來自自我觀點的想象,此觀點為科學家們帶來

了批判的困境。在觀察中,個人背景會影響到個人對事件的看法。

第二節(jié)社會科學的基礎

>科學的兩大支柱:邏輯與觀察

>科學研究的三大層面:理論(邏輯層面)、資料搜集(觀察層面)、資料分

析(比較邏輯預期和實際觀察)

>社會科學=理論+資料+搜集+資料分析

1、社會科學和其他觀察社會現象的方法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1)理論而非信仰:

社會科學理論處理的是“是什么”,而不是“應該如何”。社會科學必須探

究事情的真相和了解其原因。這意味著科學理論不能建立在價值判斷上。如果社

會科學研究要探究和價值有關的事情,公認的測量標準是非常重要的。

(2)社會規(guī)律:

社會科學理論的最終目的,在于尋求社會生活的規(guī)律性。

(3)總體而非個體

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是社會模式而不是個體行為。

(4)變量語言:

1

社會科學包含了對變量和構成變量的屬性的研究。社會科學理論是以變量語

言寫成的。理論所描述的是不同變量的屬性之間邏輯上可能有的關聯(lián)性。而個體

之所以涉及研究,是因為他們是變量的介質。

所謂屬性,指事物的特性或本性,變量則是兩個以上屬性邏輯的組合。

第三節(jié)社會研究取向

一、個案式和通則式解釋模式

1、個案式解釋模式:針對特定的個案進行全部的了解

2、通則式解釋:對許多案例進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的了解

二、歸納與演繹理論

1、歸納:從個別的觀察中尋求一般模式

2、演繹:根據一般理論推測個別事件

三、定量與定性資料

1、二者最簡單的區(qū)別在于數據化或者非數據化。

2、定量化可使我們的觀察更明確,也比較容易將資料進行集合或者總結,并且

為統(tǒng)計分析提供可能。

3、定性的資料比定量的資料含義更加豐富。定性研究傾向于與個案式解釋模式

結合,而定量研究也比較容易達到通則式解釋,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四、理論與應用研究

1,為了知識的發(fā)展

2.為了學以致用,改善現狀

第四節(jié)社會研究的倫理

1、對研究對象無害

2、自愿參與

3、不能以善的名義去做惡的事情,結果重要,過程也很重要

2

第二章范式、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jié)、社會科學范式

1、什么是范式

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一書中提出“范式”概念:范式是指某

一特定學科的科學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范式是由其特有的觀察角度、基

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構成的,它表示科學家看待和解釋世界的基本

方式。

2、社會學三種不同的研究范式

(1)社會事實范式(客觀)

以涂爾干的方法論思想和現代的結構功能理論為代表,強調社會現象的客觀

性,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事實,不能還原為個人的事實。

(2)社會定義范式(主觀)

以韋伯的思想為代表,強調社會現象的主觀性質,認為一些宏觀的社會現象,

如“國家”、“制度”、“階級”等都不是有形的實體,他們是由人們的主觀定

義建立的。因此社會現象是不可能與個人的動機、態(tài)度和行為相分離。

(3)社會行為范式(試驗方式)

是以行為科學的方法論為代表的,它強調對個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客觀精確的

分析,主張用經驗的或者實證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

項目社會事實范式社會定義范式社會行為范式

人際互動、心理社行為的原因及后果刺

研究范疇社會結構、社會制度

會情境規(guī)范激及反應

代表人物杜爾凱姆韋伯、米德斯金納、霍曼斯

結構功能學派、沖突

符號互動論、現象

理論學派學派、新馬克思主義行為理論、交換理論

學、民俗方法學

學派

歷史比較研究、統(tǒng)計

研究方式實地研究

調查

第二節(jié)、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體系

1、科學的傳統(tǒng)模式

傳統(tǒng)科學模式三大要素:理論、操作化、觀察

2、演繹與歸納的比較

演繹推理的科學準則是理論和研究之間的橋梁,而且是雙向的。實際的科學

探索是二者的交替使用。華萊士的科學之輪是對這一過程的描述。

3

第三節(jié)理論的建構

1、演繹式理論的建構

(1)開始

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主題,然后整理既有的知識和想法。一方面是自己的觀察

和想法,另一方面是其他學者的觀點。

(2)建構理論

詳細說明主題;

詳細說明理論關注的現象范圍。理論運用于所有人還是僅僅年輕人;

詳細說明主要概念和變量;

找出關于這些變量的關系的既存知識(定理或命題);

從這些命題邏輯推論你正在觀察的特定主題上。

2、歸納式理論的建構

歸納法建構理論,就是從觀察生活開始,然后尋找可以建立普遍性原則的模

式,被稱為草根理論。

第四節(jié)因果關系的本質

1、因果關系的標準

(1)個案式解釋模式

麥克斯維爾提出了解釋的有效性和衡量有效性的兩個指標:

①解釋的可靠性或可信性,必須言之有理,哪怕邏輯很復雜。

②是否考慮過“競爭性假設”并找到了替代解釋。只有當所有其它的可能性

都被排除時,剩下的解釋必定是真實的。

(2)通則式解釋

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了變量間因果關系的三個標準:

必要條件一:在時序上,現有因后有果

必要條件二:兩個變量間具有實證相關性

必要條件三:兩個變量間的實證相關不因為第三個變量的存在而存在。

2、因果推理中的幾種錯誤

(1)偏頗主義(2)草率的結論(3)可質疑的原因(4)被隱瞞的證據

(1)偏頗主義:在研究中,永遠存在這樣一種可能:調查者用自己的觀點解釋

他人的行為,特別是在跨文化研究中。

(2)草率地結論:當研究者解釋資料時,要確信你的解釋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料

支持

(3)可質疑的原因:競爭性假設是否全部排除

(4)被隱瞞的證據:資料的篩選(求真實,學術誠信)

4

第三章社會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jié).社會研究

一、概念

社會研究:以經驗的方式,對人的行為態(tài)度、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社會

現象、社會產物進行的科學的探究的活動

二、社會研究的特點

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價值判斷的。

三、社會研究中的困難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擾性

3.社會現象的復雜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約

5.保持客觀性的困難

第二節(jié)社會研究方法體系

一■、方法論

方法論是指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包括研究的基本假設、邏輯、

原則等問題

社會科學研究的兩種方法論

1、實證主義方法論

社會研究應向自然科學研究看齊,要通過具體客觀的觀察,通過經驗概括得

出結論。(孔德、涂爾干)

2、人文主義方法論

社會研究要考慮人的特殊性,要發(fā)揮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主動性。(韋伯的“投

入理解”、米爾斯“人對人的理解”)

二、研究方式

指研究采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

社會學常用研究方式:

調查研究(訪問,定量);實驗研究(心理學,定量);實地研究(觀察或

深入訪談,定性);文獻研究(圖書圖畫,定量)

三具體方法和技術

包括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各種操作程序和技術

1、資料收集方法:問卷、訪談、測驗、實驗、文獻等

2、資料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3、其他技術:問卷及量表制作技術、計算機技術、編碼技術等

5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

方法論:實證主義、人文主義

基本研究方式: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

基本方法技術:問卷法、訪問法、觀察法、抽樣方法

第三節(jié)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

一?、含義:

1、定量研究:關于事物數量方面的研究,依賴于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

2、定性研究:關于事物構成和性質方面內容的研究,依賴于對事物的含義、特

征的描述和理解。

二、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區(qū)別

-1、方法論基礎J定量研究:實證主義方法論

[定性研究:人文主義方法論

.2、研究方式[定量研究:標準化、系統(tǒng)化

[定性研究:靈活性、特殊性

3、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統(tǒng)計分析

一定性分析:文字描述

第四節(jié)研究的過程

(一)確定研究課題

(二)設計研究方案

(三)收集資料階段

(四)整理分析資料

(五)得出結論

6

第四章研究設計

第一節(jié)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探索研究可行性及應采取的方法

2、描述性研究:描述總體狀況和分布特征

3、解釋性研究:現象原因及規(guī)律,變量關系和理論檢驗

第二節(jié).研究方式

調查研究(問卷調查)

實臉研究(控制變量)

實地研究(深入實地)

文獻研究(間接資料)

第三節(jié)分析單位

1、分析單位的概念:是研究中被分析和被描述的對象,即研究對象

2、分析單位主要類型

個人:通過對個人的研究,描述由個人組成的總體狀態(tài)

群體:如家庭、班級、鄰里、團伙

組織:正式社會組織

社區(qū):按她理區(qū)域劃分的社會單位

社會產品:社會實體及其行為的產物

3、與分析單位有關的兩種錯誤:

(1)層次謬誤(區(qū)群謬誤):用高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研究,卻用低層次的分析

單位做結論。

(2)層次簡化論:用特殊的個體資料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與區(qū)群謬誤相

反。

第四節(jié)時間維度:

1、截面研究(靜態(tài))

也稱橫向研究、橫剖研究。指的是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并用以描

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民意測驗、人口普查)

2、歷時研究(動態(tài))

也稱縱向研究。指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fā)展

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

縱向研究主要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1)趨勢研究:指的是對一般總體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變化的研究(例如對

幾次人口普查結果的比較);

7

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tài)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

發(fā)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guī)律。

(2)同期群研究:又稱作人口特征組或共同特征組研究,指的是對某一特殊

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變化的研究。(高考“老三屆”研究)

(3)同組研究:又稱定組或追蹤研究,指的是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

的變化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tài)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

3、近似歷時研究

以截面的資料,對歷時的進程做出大致的說明。

第五節(jié)具體研究方案

一、說明研究目的和意義

二、說明研究內容記憶

三、說明理論假設

四、說明研究的分析單位和抽樣方案

五、說明資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六、說明研究人員的組成及培訓情況

七、研究時間進度和費用使用計劃

第六節(jié)研究策劃書

一、議題或目的

二、文獻回顧

三、研究對象

四、測量

五、資料收集方法

六、分析

七、時間表

八、經費

8

第五章測量與操作化

第一節(jié)測量

一、含義: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和特征用數字或符

生表示出來的過程。

二、測量的四要素:本節(jié)為重點

1、客體即研究對象(測誰);

2、內容即屬性和特征(測其什么);

3、法則即操作規(guī)則(怎么測);

4、數字和符號即用以表示結果的工具(如何表示):

三、社會測量的特征

1、測量時帶有主觀色彩;

2、測量行為本身會干擾測量對象(如霍桑實驗);

3、缺乏公認的測量標準,量化程度低。

四、測量層次(史蒂文斯1951)

1、定類測量

(1)也叫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本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即將研究對象的不同

屬性或性質加以區(qū)分,標以不同的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

(2)其數學特征主要是等于不等于(或屬于不屬于)。

(3)基本特征:用數字或符號表明分類。

2、定序測量

(1)也叫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

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

(2)其數學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它比定類測量高一層次,所獲得的信息更多。

(3)基本特征:數字或符號表明研究對象特征的差值之比。

(4)通常,研究者為了統(tǒng)計分析的需要,往往將這種高低、大小、強弱不同的

序列轉化為大小不等的數字(非實際數字意義,不可運算)。

3、定距測量

(1)也叫等距測量或區(qū)間測量,不僅能夠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qū)分為不同的類別、

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之間不同等級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

(2)基本特征:可以比較被測對象特性的差別程度(數據可加減運算)。

(3)注意,定距測量值“0”不具備常數。的意義,如0度,起始點0等。

4、定比測量

(1)也叫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了具備以上三種除了全部性質外,還具有一

個絕對零點。既可加減又可乘除。

(2)基本特征:有一個絕對零點,可以計算尺度的大小。

9

注:在測量時要注意的問題:

1、在選用測量層次時,首先要注意調查對象的特性,其次要考慮測量目的、研

究要求和條件。

2、高層次測量可作為低層次測量處理,但反之則不行;

可高層次的測量并不一定是必須的,有時會導致資源的浪費甚至容易造成誤差,

要根據實際需要,精準很難,可退而求真實。

第二節(jié)概念的操作化

一、辨析概念、變量與指標

1、概念:是對現象的抽象,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

2、變量: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自/因變量;連續(xù)/離散變量)

3、指標:表示一個概念或變量的含義的一組可觀察到的事物。指標是具體的,

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觀察和辨認的。

二、操作化的含義與作用

1、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

2、作用:是我們調研活動里中樞性的環(huán)節(jié),使得對模糊的現象、抽象的定義的

測量成為可能;使存在于胸海里的東西成為現實中可觸可測的東西。

三、操作化的方法

1、抽象定義和操作定義

抽象定義,就是對一個對象的內涵與外延的文字說明,是區(qū)分概念所指的現象與

其他現象的第一步。

下抽象定義的步驟:(1)概念分解,從不同角度對現象進行分類;(2)從不同

分類中提煉共同的屬性和特征。

操作定義:根據抽象定義所界定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用可觀測的指標來描述概念

所指的現象。

2、操作化指南

(1)了解概念內涵的范圍,并確定一個適合的定義

①厘定概念定義的范圍(可借鑒已有資料)

②選用定義形式(要以調查研究實際需要為基準)

③劃分概念的維度(劃分出概念所具有的不同維度,這樣做既是加深我們對所

要研究的事物現象了解的需要,也是明確研究變量,建立調查指標的起碼要求)

(2)建立指標

尋找與定義內涵相對應的經驗指標

①建立指標的兩種方式:借鑒前人,探索性調查

②建立指標的原則:客觀性,準確性,簡便性

四、指標選擇的多樣性

一個操作性定義,往往不能夠完全代表一個概念。

①一個抽象層次很高的概念,可以有很多套指標測量;

②用不同的指標來測量會有不同的結果。

指標互換性:就是如果多個不同的指標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同一個概念,而這個概

念既真實又可被觀察,代表這些指標的行為就會與代表這個概念的行為一致。

10

第三節(jié)測量工具

一、概念

1、指數:圍繞一個主題,由多個不同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

2、量表: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是按一定

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不同選項反映出變量變異程度的強弱。

3、指數與量表的區(qū)別:

異:賦值不同;標準不同。

同:對變量的定序測量;對變量的復合測量

二、指數的建立

1、項目選擇

(1)表面效度;(2)單一維度;(3)籠統(tǒng)或具體;(4)變異值

2、指標項目的相關性

(1)相關與不相關

(2)正相關與負相關;強相關與弱相關

注:一個合格的測量體系,要求各個指標之間是完全獨立的,即指標項目間

沒有相關性,但不同的指標項目均是反映調查對象特性的不同方面,它們之間存

在一定的關聯(lián)(都與研究對象相關)。

所以在多個指標項目的使用上,最好使每個指標項目都能如實、準確地反映

出研究變量的某一方面,提供更有意義的變量層次。

在通過指標項目的相關性來評估效度時,首先要考慮指標與變量間的關系問

題—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如果指數是變量的結果,則指數項目之間必然存在

某種關系;如果指數是變量的原因,則指數項目之間或正/負相關或不相關。

3、指標的賦值

(1)確定指標分值的范圍;

(2)給每個回答選項賦值。(確定賦值相同或不同的權重)

三、量表的使用

1、李克特量表

2、鮑格達斯社會距離量表

3、語義差異量表

第四節(jié)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一、信度(r)

1、含義: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進行重復測量時,其所得結

果相一致的程度。

2、基本類型

(1)再測信度:對同一對象采用同一種測量方法,先后測量兩次,根據兩次結

果計算出再測信度;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使用的工具要完全一樣,其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

素的影響。

11

(2)復本信度:同一群研究對象同時接受兩個復本測量所得分數計算r(真正

副本很難研究出來)。

(3)折半信度:將研究對象在一次測量中所得到的結果按測量項目的單雙號分

為兩組,計算出兩組分數之間的相關系數。

二、效度(v)

1、含義:也稱測量的有效度或準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

要測量的變量(事物屬性)的程度。

2、基本類型

(1)表面效度:也稱為內容效度或邏輯效度,指的是測量內容和測量指標與測

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和邏輯相符性。

(2)準則效度:也稱實用效度和經驗效度。如果新的測量方式或指標與原有的

作為準則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取得相同的測量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數越高,我們就

說這種新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具有準則效度。

(3)結構效度:也稱為構造效度,它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

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三、信度與效度的關系

信度低,效度低;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

效度高,信度高;效度低,信度不一定低

12

第六章抽樣

第一節(jié)抽樣的概念和類型

一、概念

1、總體:所有元素是構成它所有元素的集合。

2、樣本: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是總體的一個子集。

3、抽樣: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取樣本的過程。

4、抽樣單位:一次直接抽樣時所使用的基本單位。

5、抽樣框:一次直接抽樣時總體中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

6、參數值(總體值):關于總體中某一變量的綜合描述。

7、統(tǒng)計值(樣本值):關于樣本中某一變量的綜合描述。

8、抽樣誤差:用樣本的統(tǒng)計值去推算總體的估計值時所產生的偏差(不可避免)

二、抽樣的作用

1、抽樣作為人們從部分認識整體這一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基本作用是向人們提

供一種“由部分認識整體”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2、原因:(1)全面調查是很難實現的;(2)研究項目的資源是有限的:

(3)抽樣可以保證一定的調查質量且其誤差可以控制的很小。

三、抽樣的程序

1、界定調查總體2、制定抽樣框3、設計抽樣方案

4、實際抽取樣本5、評估樣本質量

四、抽樣誤差

1、原因:(1)總體的異質性;(2)抽取的樣本量;(3)調查的組織方式

2、控制:(1)準確選擇合適的抽樣方法;(2)合理確定樣本數目;

(3)加強調查的組織管理。

第二節(jié)概率抽樣

較適用于描述性研究

原理:保證總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已知的不為零的被選機會。

分類:等概率/不等概率抽樣

一■、簡單隨機抽樣

1、定義:又稱純隨機抽樣,按等概率原則直接從含有N個元素的總體中隨機抽

取n個元素組成樣本。(類似于抽簽)

2、實例:抽簽、隨機數表等

3、操作:(1)先取得一份總體所有元素的名單(即抽樣框);

(2)將總體中所以元素一一按順序編號;

(3)根據總體規(guī)模,較小時采取抽簽、較大時利用隨機數表。

4、優(yōu)缺:(1)優(yōu)點:形式簡單易行;(2)缺點:要把總體全部編號(N太大

時不易做)、樣本規(guī)模較大時(n較大)也不易操作、忽略了總體已有信息,降

低了樣本代表性。

5、其它:代表性較低

13

二、系統(tǒng)抽樣

1、定義:又叫等距抽樣、機械抽樣。把總體的單位進行編號排序后,在計算出

某種間隔,然后按這一固定的間隔依次抽取個體的號碼來組成樣本。

2、實例:門牌號、學號、工號、班級等

3、操作:(1)將總體的所有個體進行編號排序;(2)計算抽樣間距K=N/n:

(3)在頭K個個體中隨機抽取一個(起點A);(4)然后每隔K個抽取一個;

(5)將所有抽取到的個體放在一起組成樣本。

4、優(yōu):更簡便易行(只要抽一次);可利用已有編號(如學號,但已有編號要

是隨機的,不能有某種次序或等級上的先后,如成績排名,收入高低等序號則不

可以使用)

缺:總體收集及編號存有難度;抽樣距離與樣本某種循環(huán)近于重合,會出現

系統(tǒng)性偏差。

5、其他:較簡單隨機抽樣更簡單易行,尤其當總體較大時。

三、分層抽樣

1、定義:又稱類型抽樣,是將總體中的所有單位按某種特征或標志(如性別、

年齡、職業(yè)或地域等)劃分成若干類型或層次;然后再在每個類型或層次中采取

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tǒng)抽樣的辦法抽取一個子樣本;最后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

樣本框。

2、實例:抽取職工樣本、城鄉(xiāng)差別、學校比較等

3、操作:同定義

4、絲(1)在不增加樣本規(guī)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樣誤差,提高抽樣的精確度;

(2)非常便于了解總體內不同層次的情況,以及對總體中不同層次進行單獨研

究或比較。

"層的準確劃分并不容易;要求各層大小都是已知的,當這些因素信息不

可得時就需通過其它渠道進行估計(增加了誤差)

5、通常的分層原則:第一,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變量或相關的變量作為分

層的標準;第二,以保證各層內部同質性強、各層之間異質性強、突出總體內在

結構的變量作為分層變量;第三,以那些已有明顯層次區(qū)分的變量作為分層變量,

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等。

6、適合優(yōu)先采用分層抽樣的情況

(1)在調查中不僅需要對總體的參數進行估計,而且也需要對各層的參數進行

估計,且考慮它的精度。(2)保證樣本更具有代表性。(3)為了使調查的組織

及數據的收集匯總都比較方便。(分層抽樣中數據的收集,匯總和處理可按層獨

立進行。)

四、整群抽樣

1、定義: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一些小的群體,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個小群體內

的所有元素構成樣本。

2、實例:家庭、班級、車間、居委會等

3、操作:同定義

4、優(yōu):簡化抽樣過程,將低費用;可擴大抽樣規(guī)模;更容易取得抽樣框。

缺:樣本分布面不廣,尤其是當子群間異質性較強時,代表性較差。

為減小誤差:要求子群間差異小,子群內差異大【分層抽樣與之相反】

14

五、多段抽樣

1、含義:按抽樣元素的隸屬關系或層次關系,把抽樣過程分為幾個階段進行。

2、實例:大學一學院一(專業(yè))班級一學生

3、操作:先從總體中隨機抽取若干大群(組),再隨機從某一大群(組)中抽

取若干小群(組),這樣一層層抽取下來,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樣元素。

4、注意:在類別和個體之間保持平衡(保持合適的比例),考慮因素如下:

(1)各個抽樣階段中的子總體的同質性程度。

同質性程度越高的子總體,所抽的規(guī)模就應相對小一點,反之則應大一點。

(2)要考慮研究者所擁有的人力和經費。

多階段抽樣的方法適用于總體范圍特別大,對象的層次特別多的社會研究。

PPS抽樣:規(guī)模與概率成比例,方法:

六、戶內調查與PPS抽樣--------;子總體的排列順序;列出子總體的規(guī)模;規(guī)模累計,

根據規(guī)模累計數寫出子總體對應的號碼選擇范圍;依

【注】相關抽樣方法比較與注意點據等距抽樣選擇號碼,號碼所對應的子總體進入第一

(-)分層抽樣與定額抽樣的區(qū)別。階段抽樣;從第一階段抽取的子總體中抽取樣本。

1、目的不同:

定額抽樣要保證樣本與總體在結構比例形式上一致,即抽出一個總體的模擬物;

分層抽樣一方面要提高各層之間的異質性和同層中的同質性,另一方面是為了照

顧到某些比例較少的層次,使的抽樣的代表性進一步提高,誤差進一步減小。

2、方法不同:定額抽樣中各層樣本是按事先規(guī)定的條件,有目的尋找,是非隨

機抽取的;而分層抽樣中各層樣本是隨機抽取的。

(二)分層抽樣與系統(tǒng)抽樣的差別。

1、分層抽樣首先要對抽樣框中的各個單位進行分析研究,在對總體進行質的研

究的基礎上,然后才進行層的劃分。層數的多少完全是由抽樣總體本身性質所決

定的,所以每一層里的總體單位數也常常不相等,也有相等的情況。層與層之間

有質的區(qū)別。

系統(tǒng)抽樣是完全按照總體單位數與樣本容量n來確定抽樣距離k的,然后由抽樣

距離k來劃分層次,層次的多少完全是由調查所需樣本的數量來確定的,而且其

每層里所含的總體單位數一定相等。由于系統(tǒng)抽樣未對抽樣總體進行質的分析,

所以其層與層之間質的差別不是十分明顯。

2、分層抽樣抽取的每一個樣本都是按照隨機的原則進行的,樣本的取得是相對

獨立的,任意兩層之間的樣本的取得不受任何影響。

系統(tǒng)抽樣則是只有第一層內的樣本單位是按隨機的原則抽取的。一旦第一層樣本

單位確定下來,從第二層起,各層的樣本點完全是由第一層的樣本點和抽樣距離

k確定的,層與層之間的樣本單位的獲得并不是獨立的。

3、分層抽樣是在每一層中都要抽取一定數目的樣本單位,在每一層中抽取的樣

本數也常常因調查要求和分層性質的不同而異,而每一層中抽取等量且只有一個

樣本單位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即使出現這種情況也與系統(tǒng)抽樣有區(qū)別,位置不

穩(wěn)定。系統(tǒng)抽樣則是在每一層中抽取的樣本單位數一定是相等的,且每層

只取一個樣本單位。

4、要想得知分層抽樣的抽樣精確性,減少抽樣誤差,其途徑只有增加每層的樣

本容量;

提高系統(tǒng)抽樣的精確性,就得增加樣本容量,即把總體劃分為更多層,而每層所

含的總體單位卻減少。

15

(三)等概率抽樣與不等概率抽樣

1、等概率抽樣:每一層中所占的比例與總體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

不等概率抽樣:解決某些層的要素少的問題和費用一定情況下提高抽樣精度。

2、提高抽樣精確的方式:在各層單位調查費用相等時,層內單位標準差越大的

層,抽樣比例越高;在單位調查費用差異較大時,費用越低的層,抽樣比越高。

如果比較不同層/群間可以不用加權,但若描述所有層/群組成的總體情況,需要

加權。

(四)應用不等概率抽樣要注意的問題

1、要分析不等概率抽樣的適用性;

2、正確選擇作為衡量個體大小依據的相關輔助標志:

3、要根據調查對象的特點來決定是否采用不等概率抽樣。

(五)非概率抽樣與概率抽樣的比較

優(yōu)「1、抽樣框不完整時,非概率抽樣更適用;

_2、主觀判斷的非概率抽樣代表性更強;

勢3、非概率抽樣比隨機抽樣更節(jié)約調查成本和時間。

劣「1、不能計算抽樣誤差,不能進行區(qū)間估計,樣本指標估計總體指標的誤

-差難以計算;

勢2、依賴于調查人員的經驗判斷,若判斷失誤,調查結果將與實際不符。

第三節(jié)非概率抽樣

較適用于解釋性研究

定義:依據研究者的主觀意愿、判斷或是否方便等因素來抽取樣本的方法。

每個個體進入樣本的概率是不等且未知的。

主要類型:偶遇抽樣、判斷抽樣、定額抽樣、雪球抽樣

一、偶遇抽樣

1、定義:又叫方便抽樣或自然抽樣,是指研究者根據現實情況,以自己方便的

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為對象。(街頭攔人法)

2、優(yōu)缺:方便省力,但樣本的代表性太差。

二、主觀抽樣

1、定義:又叫判斷抽樣或目的抽樣,根據研究的目標或自己主觀的分析來選擇

和確定研究對象。

2、優(yōu)缺:充分發(fā)揮了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但樣本的代表性仍難以確定。

三、定額抽樣

1、定義:又叫配額抽樣,要求其主體類別比等于樣本類別比。

2、兩個假定:(1)只有劃分類別足夠細,則同一類中的個體都是同質的,因而

無需采用隨機抽樣;(2)只有類型劃分合理,且分配給各類型的名額符合總體

中各類元素的分布,則樣本可準確反映總體。

3、理論成立,但很難做到:

(1)在分層時不可能同時兼顧總體的眾多屬性,故而很難進行細致的劃分;

(2)有關總體分布變化的最新信息并不容易得到。

16

4、存在的問題:

(1)對于具體調查的對象缺乏控制,調查員容易排斥難以接近的調查對象;

(2)無法確知已調查者和未調查者存在差異的程度;

(3)調查對象的選擇概率是不清楚的。

四、雪球抽樣(推薦抽樣一邊緣人群的調查)

1、隱含前提:具有類似特征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2、適用于:當手頭僅有一部分有限的且很少的樣本架構時,而被采訪者又可以

提供給調查者可能有用的別的回答者的名單

3、缺陷:(1)初始種子的選擇不能做到隨機選擇,存在偏倚,趨向于方便抽樣;,

(2)調查傾向于一些愿意合作的調查對象,造成偏倚;(3)當一個群體具有更

大隱藏性,他們會為了保護自己的朋友而不愿做介紹;(4)推薦名單因個人社

交網絡的大小而具有不確定性,可能過多也可能過少。

4、解決辦法:(1)通過這些人的隸屬/日常接觸/團體組織;(2)各種廣告。

五、針對隱藏人口的抽樣:雪球抽樣、以機構為基礎的抽樣、目標抽樣、時間地

點抽樣、關鍵知情人抽樣、應答付費抽樣等。

17

第四節(jié)確定樣本容量的辦法

一、教條式方法

1根據經驗認為樣本容量至少應該是總體的5%或1%

2優(yōu)點:簡單易用

3然點:忽略了抽樣的精確度,不是一種高效率的經濟方法

二、約定式方法

1認為某一個約定或某一個數量是正確的樣本容量

2優(yōu)點:簡單易用

3缺點:忽略了所要進行的研究的相關的具體情況,費用也可能較高

三、成本基礎法

1將成本作為確定樣本容量的基礎的方法人財物等資源的考量。

2優(yōu)點:靈活,簡便易用

3缺點:把預算作為考察因素,受限制

四、置信區(qū)間法

1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樣本值與總體值之間的誤差范圍。它所反映的是抽樣

的精確性程度。誤差范圍越大,精確性程度越低;反之。

2運用差異性置信區(qū)間,樣本分布,平均數標準誤差或百分率標準誤差等概念來

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樣本。在理論上這種方法最正確。

注:抽樣誤差的控制:

1、選擇合適的抽樣方法:

2、正確確定樣本數目;

3、加強組織管理、加強領導;

4、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抽樣,采用專業(yè)人才專業(yè)手段。

【本章思考題】

1總體名單不能獲取時,怎么力、?

2在抽樣時如何考慮拒訪?拒訪怎么辦?

3找不到調查對象怎么力、?

4流動人口如何抽樣?

5網絡調查如何抽樣?

6電話調查如何抽樣?

18

第七章調查研究

第一節(jié)問卷設計的基本原理

1、調查研究的含義

一種采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辦法,系統(tǒng)的直接的從一個取自某種社會群

體的樣本那里收集資料,并通過對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社

會研究方法。

2、調查研究的特征

(1)要從某個調查總體中抽取一定規(guī)模的隨機樣本:

(2)資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3)量化整理(計算機輔助)

3、調查問卷的類型與結構

(1)定義:調查問卷指為了達到調查目的和收集相關數據而設計出的由一系列

問題、備選答案及相關說明組成的向被調查者收集的工具。

(2)類型:

i、根據使用方法不同:自填式問卷和訪問式問卷

①自填式問卷:由調查者發(fā)給或郵寄給被訪者讓其自己填寫的問卷。

②訪問式問卷:由調查者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卷或問卷提綱向被訪者提問,然后

根據被訪者的回答進行填寫的問卷。

二者的區(qū)別:

A、面向的對象不同,形式與設計要求也不同。自式從頭到尾只有對被調查者的

指導語;而訪式只有對調查員的指導語。

B、訪式較自式問卷的形式更為復雜(訪式對訪問員有更高的要求),自式要求

盡量簡單易懂(被調查者素質水平參差不齊)。

C、自式的封面信比訪式更為詳細。

D、自式的質量和形式要求更高。

II、根據出題方式的不同:結構型/半結構型/無結構型問卷

川、根據發(fā)放方式不同:留置/郵寄/報刊式問卷,面訪/電訪/網調式問卷

IV、根據調查所要實現的目的不同:主體型問卷和過濾型問卷

(3)結構

①標題;②問卷說明:封面信、指導語;③被訪者基本情況;

④調查主題和內容;⑤編碼(預編碼和后編碼);⑥作業(yè)證明的記載

三、調查問卷設計的標準四、調查問卷設計的原則

1、提供必要的決策信息:1、目的性原則

2、考慮到回答者;2、一般性原則

(避免問卷長問題多填答量大;

3、邏輯性原則

避免要求回憶和計算的難度大;

4、明確性原則

避免問題過于復雜)

3、問題少而精;5、便于整理分析原則

4、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6、可接受性原則

5、便于編輯和數據處理。7、效率原則

19

第二節(jié)問卷設計的基本程序

一、調查問卷的一般程序

1、準備階段

確定調查主題的范圍和項目

分析調查對象的各種特征

收集已有資料,征求有關人員的意見

2、初步設計

標明每項資料需要采用何種方式提問,并盡量詳細地列出各種問答題

對問答題進行檢查、篩選和編排

考慮問卷是否需要編碼,問題是否需要向被訪者說明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等

3、試答和修改

問題和目的要一致;內容要有效;

4、定稿印刷

內容的確定,應當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二、調查問卷設計的具體步驟內容應當保證對獲取信息分析的可能;

內容設計應當遵循效率原則,少而精。

1、確定調查目的和限制因素

2、確定數據收集方法(可行性、準確性、效率性原則)

3、確定問題的回答形式(封閉式等)盡可能為被調查者考慮預防由問題設計引起的

誤差;采用問題形式盡可能簡單化;保證問卷結

果的可比性;考慮被訪者的回答能力

4、確定問題的措辭(盡量簡明易懂、準確性原則、避免引導性詞句、考慮到回

答者答題意愿等)

5、確定問卷的編排流程(先易后難、熟前陌后、有趣前緊張后、封閉式前開放

式后、個人背景資料編排可前可后)

6、評估問卷》(D形式:專家評,用戶評,自評,多方同步評;(2)原則:是否

提供所需信息;問題是否必要;問卷是否過長;開放式答題空間是否

7、獲得各方認可充足;說明性文字是否清晰易懂__________

8、預先測試和修改(考慮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檢查填寫錯誤和填答不完整)

9、定稿和印刷

第三節(jié)問卷設計具體方案

一、調查問卷中的題型1、封閉式問答題優(yōu)點

可以減少訪問員誤差;應答者讀出選項,也許提醒了

1、直接性/間接性/假設性問答題

應答者記憶,從而提供一個更實際的回答。同時避免

、封閉式和開放式問答題------------

25了那些善于表達自己意見的個人傾向;標準化程度

3、特征性/行為性/態(tài)度/動機性問答題高,容易編碼;適用于文化程度更廣泛的人群;

回答率高,節(jié)省時間。

二、問卷中問題和答案的設計缺點:調研員必須花很長的時間來設計備選的答案;

(一)問題的設計封閉式問題選項范圍會帶來誤差;

1、形式:填空/列舉/二項選擇/多項單選選項的排列次序可能會帶來誤差。

或多選/多項排序/多項任選/矩陣式/表格式

2、問題的語言及提問方式續(xù)

(1)語言、陳述應簡明扼要接

(2)問題不能具有多重含義(一題一問)下

(3)問題不能帶有傾向性

20

(4)問題不應采用否定式2,開放式問卷的優(yōu)點:

(5)考慮答題者的知識水平及答題意愿給被調查者充分表現自己意見和看法的機會。

(6)依情況采用間接或假設性提問開放式問題能夠為研究者提供大量豐富的信息

(7)問題的參考框架應是確定的可以為封閉式問題提供額外的選項。

(8)問題不強迫那些無看法的回答者作答缺點:

標準化程度低,調查結果不容易處理,無法進行深

(二)答案的設計度定量分析;要求被訪者要有一定的文字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