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必刷卷02全析全解_第1頁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必刷卷02全析全解_第2頁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必刷卷02全析全解_第3頁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必刷卷02全析全解_第4頁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必刷卷02全析全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湖南專用)必刷卷02(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第Ⅰ卷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其來源如下表。由此可知,古代埃及()地區(qū)阿拉伯地區(qū)北非(除埃及)埃及本土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歐洲其它地區(qū)東亞數量(箱)1589017044124244111A.成為世界貿易交流的中心B.對外交流范圍呈擴大趨勢C.陶瓷器工藝處于領先地位D.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較為繁榮【答案】D【解析】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中,1704件來自埃及本土,這說明當時埃及的陶瓷制造業(yè)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而其他的一千多件則來源于亞洲、埃及之外的北非和歐洲地區(qū),這說明古代埃及與亞、非、歐等地的國家和地區(qū)有商業(yè)往來,所以上表信息反映出古代埃及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較為繁榮,故選D項;題干中的信息僅能推論出埃及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并沒有與其他地方作對比的信息,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古代埃及成為世界貿易交流中心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僅體現了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器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外,這是其對外交流的結果,但上面的數據并未體現出變化,所以并不能據此得出古代埃及對外交流范圍呈現擴大趨勢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只有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器的來源情況,并不能據此看出其陶瓷制造工藝水平,且并未與其他地方進行對比,也就不能得出其處于領先地位的結論,排除C項。2.新羅崛起,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不斷受挫,形成內憂外患的局勢。隨即日本向優(yōu)秀鄰國唐朝學習先進制度,興起社會變革運動。該社會變革運動()A.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B.旨在打擊地方割據勢力C.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D.樹立了幕府的絕對權威【答案】A【解析】結合材料中提及的“唐朝”、“新羅”時期,可知該社會變革運動為日本大化改新,借助《大寶律令》向唐王朝學習土地制度、賦稅制、中央集權制、軍事制度、身份制度和司法制度等,建立起了中央集權體制,故選A項;大化改新時期,日本的權臣主要出現在中央,影響皇權,排除B項;日本的這次大化改新主要是收到中國唐王朝文化的影響,此時日本還沒有收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幕府統(tǒng)治時間為1192—1867年,材料中涉及的時間為公元7世紀,排除D項。3.12世紀的西歐,佛爾達修道院在薩克森、條麟吉亞、萊茵蘭各有3000個莊園,在巴伐利亞和斯瓦比亞也有3000個。即使很窮的圣鳥爾立喜修道院也有203個莊園,每一個莊園擁有1至6個村莊。材料體現這一時期基督教()A.控制了下層民眾精神生活B.嚴重阻礙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C.在經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D.和世俗封建主爭奪統(tǒng)治權【答案】C【解析】據材料“佛爾達修道院……有3000個莊園”“在……也有3000個”“很窮的……修道院也有203個莊園”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在經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選C項;材料揭示的是基督教會的經濟地位,而不是“精神控制”,教會通過宗教戒律等控制民眾精神生活,排除A項;材料體現基督教會的經濟地位,但并沒有涉及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及基督教會對工商業(yè)的阻礙,排除B項;中古西歐二元并行,基督教權甚至凌駕在世俗權力之上,但材料側重基督教會的經濟特權而不是“統(tǒng)治權”,排除D項。4.菲律賓馬克坦島紀念碑的正反面同時刻畫了兩位敵對人物的事跡(如下表)。這可用來說明()出處碑文正面(1866年西班牙人建造)1521年4月27日,費爾南多·麥哲倫死于此地……(他的船隊)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第一次環(huán)球航海就這樣完成了反面(1951年菲律賓政府建造)1521年4月27日,(馬克坦島首長)拉普拉普和他的戰(zhàn)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成為擊退歐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賓人A.立場不同影響史學研究視角B.麥哲倫遠航目的的多元性C.大眾認知常與歷史事實相悖D.多種敘述可確認歷史事實【答案】A【解析】菲律賓馬克坦島紀念碑的正面刻畫的是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相關事跡,西班牙人對其船隊是褒揚的態(tài)度,而反面則是刻畫了馬克坦島首長率眾擊退歐洲人侵略的事跡,表達了菲律賓政府對反抗外來侵略的贊頌,由此可見,由于正反面紀念碑是由不同國家的人站在各自立場上態(tài)度的表達,說明立場不同會影響史學研究的視角,故選A項;題干反映的是麥哲倫遠航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存在不同,而不是強調麥哲倫遠航的目的的多元性,排除B項;紀念碑的正反面的記述和刻畫都是歷史事實,但由于所處立場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各異,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題干中的兩種敘述都是歷史事實,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多種敘述可確認歷史事實的結論,排除D項。5.1502年達·伽馬再次前往印度后,葡萄牙開始在印度實行貿易許可證制度。貿易許可證制度規(guī)定,在印度航線上,為葡萄牙王室保留的商品(特別是香料)運輸被禁止,而且其他國家的船只需要在一個或多個葡萄牙港口停靠并繳納關稅。貿易許可證制度()A.體現了重商主義經濟思想B.推動了葡萄牙壟斷組織形成C.符合工業(yè)資產階級的需求D.阻斷了印度商品的大量流通【答案】A【解析】據材料“其他國家的船只需要在一個或多個葡萄牙港口停靠并繳納關稅”可知貿易許可證制度利用關稅政策實行嚴格的貿易保護制度,注重積累資金,體現了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故選A項;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產物,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B項;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8世紀,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貿易許可證制度并未禁止對外貿易,只是自由貿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排除D項。6.下表為奧斯曼帝國1480—1629年阿克切(貨幣)含銀量和物價指數變化表。對表中數據變化解釋合理的是()年份消費價格指數(CPI)1469=1.0每克阿克切的銀含量1480—1489年1.300.681520—1529年1.870.661580—1589年3.350.391600—1609年5.430.291620—1629年5.560.25A.奧斯曼殖民地不斷擴張B.價格革命的影響外溢C.商業(yè)經營方式發(fā)生變化D.生產方式的逐漸變革【答案】B【解析】價格革命通常指的是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和美洲金銀的大量涌入歐洲,導致歐洲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現象。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奧斯曼帝國的物價指數持續(xù)上升,而貨幣(阿克切)的含銀量卻大幅下降,這與價格革命的特征相符??紤]到奧斯曼帝國與歐洲的經濟聯系,我們可以推斷其物價上漲和貨幣貶值可能是受到了歐洲價格革命的影響,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情況,不能體現奧斯曼殖民地的不斷擴張,排除A項;商業(yè)經營方式的變化可能會影響經濟,但通常不會直接導致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此選項與材料中的數據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生產方式的變革可能會影響生產效率和經濟結構,但通常不會直接導致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此選項與材料中的數據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7.15世紀的歐洲,人們的生活習俗發(fā)生了變化:“家世和出身不再發(fā)生影響,除非和有閑及繼承來的財產聯系在一起”“追求充滿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紛亂和冒險的生活”。該變化()A.摧毀了歐洲宗教神權B.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C.催生了新的民族國家D.迎合新生產關系需要【答案】D【解析】據材料“家世和出身不再發(fā)生影響,除非和……財產聯系”“追求充滿活力的……紛亂和冒險的生活”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5世紀的歐洲,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人文主義思想傳播,這些因素推動了生活習俗的變化,人們看重財富,追求進取、冒險的生活,迎合了新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的需要,故選D項;此時歐洲宗教神權并沒有被摧毀,16世紀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tǒng)治,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是在15世紀末,與題干時間不能完全吻合,排除B項;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fā)展為民族國家,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8.列寧評價某一改革時稱:“這是一場臭名遠揚的‘解放’,是對農民的無恥掠奪……使農民仍舊貧困,受人欺壓,愚昧無知,無論在法院還是在管理機關,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地方自治機關,農民都得聽從地主?!毕铝袑υ摳母锩枋龊侠淼氖牵ǎ〢.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了障礙B.加速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滅亡C.是一場自下而上的不徹底改革D.迎合了工業(yè)化時代發(fā)展需要【答案】D【解析】據材料“某一改革……是對農民的無恥掠奪”及所學可知,列寧評價的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沙皇采取各種措施刺激工業(yè)發(fā)展,迎合了工業(yè)化時代發(fā)展需要,故選D項;1861年農奴制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掃除了基本障礙,“掃清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雖然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并沒有加速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滅亡,排除B項;1861年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沙皇政府主導,排除C項。9.下圖是學者勾畫的工業(yè)革命和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演化示意圖該學者認為工業(yè)革命發(fā)生的原因是()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B.科技領域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C.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D.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答案】A【解析】據圖可知,圖中描述了工業(yè)革命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制度基因、組織基因的關系,制度基因、組織基因推動了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發(fā)展,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又推動了經濟增長,最終爆發(fā)了工業(yè)革命,而工業(yè)革命又反過來推動了制度基因、組織基因和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發(fā)展,因此,可以推斷工業(yè)革命發(fā)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故選A項;第一工業(yè)革命與工匠的經驗有很大關系,與科學關系不大,排除B項;圖中描述的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和組織基因的影響,這兩者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有關,屬單方面的因素,不是多方面因素,排除C項;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是工業(yè)革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項。10.巴黎公社推行普選制,由巴黎各區(qū)民眾通過選舉產生公社委員。公社委員多出自群眾組織,他們經常在各街區(qū)參加集會,一面?zhèn)鬟_市政廳的決議和法令,一面聆聽群眾組織的意見。此外,各類群眾組織也活躍于市政廳、區(qū)政府等公共場所,參與并監(jiān)督公社的工作。這表明巴黎公社()A.人民居于公社主體地位B.開辟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C.勾勒出理想社會的藍圖D.貫徹落實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答案】A【解析】巴黎公社通過普選產生委員,并且委員們與群眾組織保持密切的互動,傳達決議和法令,同時聽取群眾的意見。

這些都表明在巴黎公社中,人民居于主體地位,故選A項;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巴黎公社如何“勾勒”或“描繪”理想社會的藍圖,此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巴黎公社雖然發(fā)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之后,但公社的行動并沒有直接體現或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排除D項。11.實用科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西門子集工程師、發(fā)明家、大企業(yè)家于一身,他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西門子公司。此外,西門子還于1886年創(chuàng)辦了國立物理技術研究院。西門子的經歷體現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A.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B.歐美多個國家同時發(fā)生C.重化工業(yè)占主導地位D.壟斷組織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答案】A【解析】西門子集工程師、發(fā)明家、大企業(yè)家于一身,他創(chuàng)立的著名的西門子公司是從事生產的公司,而1886年創(chuàng)辦的國立物理技術研究院,則是將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研究型機構,他的這些經歷體現出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的特點,故選A項;題干只提到了西門子的經歷,并未體現不同國家的發(fā)展情況,所以不能據此得出歐美多個國家同時發(fā)生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并不是強調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工業(yè)部門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所以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題干強調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展的特點,而不是壟斷組織推動技術的創(chuàng)新,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12.就亞非地區(qū)而言,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民族解放運動處于自發(fā)的斗爭階段,19世紀晚期后,開始走上自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道路,并在20世紀初更是走向大覺醒時代。導致亞非地區(qū)民族解放運動發(fā)生顯著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B.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C.無產階級政黨的推動D.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答案】B【解析】在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深入和殖民地的開發(fā),亞非地區(qū)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這種經濟發(fā)展使得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壯大,他們開始要求在政治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從而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向自覺的民族民主運動轉變,故選B項;亞非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更多地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而不是無產階級政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并不是導致亞非地區(qū)民族解放運動顯著變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項;亞非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更多地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而不是無產階級政黨,排除C項;世界殖民體系在20世紀中期才開始逐漸崩潰,這與題目中提到的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的時間段不符,排除D項。13.1917年4月,列寧指出:“我們應當巧妙地、謹慎地、循循善誘地引導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前進,從‘兩個政權’進到工兵代表蘇維埃掌握全部政權。”9月,列寧又提出:“布爾什維克在兩個首都的工兵代表取得多數之后,可以而且應當奪取國家政權:只要立刻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兩地奪得政權,我們毫無疑問一定能取得勝利?!绷袑幍倪@一變化()A.開創(chuàng)了無產階級革命新途徑B.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C.反映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D.立足于國際政治形勢劇烈變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17年4月,俄國已經完成二月革命,推翻沙俄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這一背景下,列寧主張用和平的方式完成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9月,列寧卻開始主張使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xù)戰(zhàn),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矛盾,使得人民逐漸倒向布爾什維克,為社會主義革命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故這一變化既體現了列寧恪守馬克思主義的理念,又體現了其因勢利導的靈活性,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俄國革命由和平轉向暴力,而暴力革命在巴黎公社時已經出現,排除A項;二月革命后,俄國社會主要矛盾已成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排除C項;這一轉變立足于國內革命形勢的變化,排除D項。14.1942年1月10日,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向大城市的零售商店寄送卡片,要求他們參與并組織收集部分可回收材料——廢金屬、破布、橡膠,甚至一些特殊的食物廢料,如脂肪(油脂)等。這一回收行為逐漸發(fā)展成全國性的運動。這一回收運動的出現和發(fā)展可用于說明()A.美國戰(zhàn)爭動員能力的嚴重不足B.美國反法西斯情緒的日益高漲C.戰(zhàn)爭引發(fā)了國內社會經濟危機D.戰(zhàn)爭態(tài)勢改變了美國參戰(zhàn)態(tài)度【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行動實際上是美國戰(zhàn)時資源回收的一部分。這個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已經參與了對抗軸心國的戰(zhàn)爭,尤其是對日本的太平洋戰(zhàn)爭和對德國及其盟友的歐洲戰(zhàn)爭。廢金屬、破布、橡膠和其他材料是制造軍事裝備和供應品的重要原料,而脂肪(油脂)等食物廢料則可以用來制造肥皂和甘油等戰(zhàn)爭所需的化學品,故選B項;材料沒有講述“戰(zhàn)爭動員”,且“嚴重不足”的說法與史實相悖,排除A項;材料中的回收運動針對的是戰(zhàn)略物資,沒有講述“社會經濟危機”,排除C項;材料沒有講述美國對參加二戰(zhàn)態(tài)度的前后對比,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5.1945年,聯合國共有51個創(chuàng)始國,多為歐美國家;至1960年,增至100個會員國,其變化如下表。這一變化()時間新加入國家1946~1950年阿富汗、泰國、巴基斯擔,也門,以色列,印尼、緬句、冰島、瑞典1955年柬埔寨、斯里蘭卡、老撾、尼泊爾、利比亞、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奧地利、芬蘭、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1956~1958年日本、馬來西亞、摩洛哥、蘇丹、突尼斯、加納、幾內亞1960年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布)、剛果(金)、貝寧、加蓬、科特迪瓦、馬達加斯加、馬里、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索馬里、多哥、布基納法索、塞浦路斯A.得益于世界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B.表明發(fā)展中國家主導地位的增強C.反映出國際政治新秩序逐漸完善D.致使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答案】A【解析】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946年到1960年,新加入的會員國中有很多是之前被殖民的國家,如非洲的眾多國家。這些國家在二戰(zhàn)后紛紛獨立,成為了聯合國的會員國。因此,這一變化與世界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有著直接的關聯,故選A項;表格中我們并不能直接看出發(fā)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中取得了主導地位。雖然發(fā)展中國家數量增多,但主導地位還需要考慮其在國際組織中的決策權、影響力等多個方面,排除B項;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而聯合國會員國數量的增加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方面,不足以反映出整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變化,排除C項;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到多個大國的力量對比和國際關系的調整。聯合國會員國數量的增加雖然反映了國際社會的變化,但并不能直接導致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排除D項。16.二戰(zhàn)后初期,杜魯門欲推行“新政”式改革,呼吁修訂《社會保障法》,并增加醫(yī)保條款,由聯邦政府強制推行并普及,但此建議遭到猛烈抨擊,被指帶有“社會主義”色彩。1950年,國會雖修訂了《社會保障法》,卻未采納杜魯門的醫(yī)保建議。這反映出美國()A.總統(tǒng)擴權意圖遭到挫敗B.三權分立體制受到破壞C.社會保障事業(yè)止步不前D.醫(yī)療改革受到冷戰(zhàn)影響【答案】D【解析】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與蘇聯的冷戰(zhàn)關系已經開始,這會影響到國內的政策制定。特別是當醫(yī)保建議被指帶有“社會主義”色彩時,這很可能與冷戰(zhàn)背景下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有關。因此,國會可能出于對社會主義的警惕和擔憂,而拒絕了這個建議,故選D項;雖然杜魯門的醫(yī)保建議被國會拒絕,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總統(tǒng)的擴權意圖遭到了挫敗。因為總統(tǒng)的擴權意圖可能涉及多個方面,而醫(yī)保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項;國會拒絕總統(tǒng)的建議正是三權分立體制中權力制衡的一個體現,“三權分立體制受到破壞”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明確提到1950年國會修訂了《社會保障法》,這說明社會保障事業(yè)并沒有止步不前,排除C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西歐中世紀早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浇探虝榕囵B(yǎng)僧侶及為教會服務的人才,向群眾宣傳宗教,并設立了一些教育機構。其中水平較高的有僧院學校和大主教學校。僧院學校附設在僧院內,又分內學和外學。內學培養(yǎng)未來的僧侶,外學則旨在對俗人的子弟進行教民教育。兩種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教師由僧侶擔任,教學建立在盲目服從所謂圣書及其講解人——教師——的權威的基礎上,不許學生有任何探索和創(chuàng)造,強調背誦,也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所有的教會學校都奉行禁欲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幾詤鞘椒f、郭法奇《外國教育史》材料二中世紀中期時,在阿爾卑斯山北側,修院學校被城市教堂學校代替,在倫巴底則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學校代替。城市教堂學校和私立學校招生人數和教學隊伍日漸擴大,其中一部分發(fā)展成大學。13世紀時,大學在幾個大城市特別繁榮。巴黎、倫敦等北方地區(qū)的大學都由講師團體主持,這和現在的美國大學實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來設置課程,安排學位和講師。博洛尼亞的大學則由一群學生來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學也都采用類似制度,他們創(chuàng)立了一套嚴厲的規(guī)矩來規(guī)范講師的操行?!幾浴久馈恐斓纤埂·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早期西歐教育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世紀中期歐洲教育發(fā)展的表現及意義。(6分)【答案】(1)特點:教育目的宗教化;教學內容神學化;教育方法機械、嚴酷。(4分)(2)表現:城市學校地位提升;大學教育興起和發(fā)展;講師團體掌握學校教育主導權;學生的自主權增強;教學制度趨于規(guī)范。(3分)意義:沖擊了教會勢力的權威;適應了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高了歐洲市民階層的文化素養(yǎng),為歐洲社會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礎;對后世西方文化教育產生深刻影響。(3分)【解析】(1)據材料一“西歐中世紀早期……并設立了一些教育機構”可得出教育目的宗教化;據材料一“兩種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教師由僧侶擔任”可得出教學內容神學化;據材料一“教學建立……不許學生有任何探索和創(chuàng)造,強調背誦”“所有的教會……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可得出教育方法機械、嚴酷。(2)第一小問表現,據材料一“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材料二“中世紀中期……修院學校被城市教堂學校代替”可得出城市學校地位提升;據材料二“城市教堂……其中一部分發(fā)展成大學”、“13世紀時,大學在幾個大城市特別繁榮”可得出大學教育興起和發(fā)展;據材料二“巴黎、倫敦等北方地區(qū)的大學都由講師團體主持”可得出講師團體掌握學校教育主導權;據材料二“博洛尼亞的大學則由一群學生來管理”可得出學生的自主權增強;據材料二“他們創(chuàng)立了一套嚴厲的規(guī)矩來規(guī)范講師的操行”可得出教學制度趨于規(guī)范。第二小問教育發(fā)展的意義,據材料二“修院學校被城市教堂學校代替”可得出沖擊了教會勢力的權威;據材料二“城市教堂學?!徊糠职l(fā)展成大學”結合綱要下第3課中古時期的西歐的和選必一第9課近代西方宗教倫理與教化相關知識可知,中世紀中期歐洲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可以從經濟的角度,適應了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對當時和后世教育和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角度,提高了歐洲市民階層的文化素養(yǎng),為歐洲社會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礎,對后世西方文化教育產生深刻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但被控制在農村“土地貴族”和城市“工商業(yè)等級貴族”手中。19世紀英國開展了三次議會改革,如下表:改革時間簡介1832年19世紀2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工業(yè)資產階級也在各地成立政治聯合會,吸收工人群眾,并許諾改革將增進其福利。1832年,議會通過法案,取消和削減“衰敗市鎮(zhèn)”的議會代表名額,并將近半數名額分配給新興工業(yè)城市;選民資格仍受財產限制1867年19世紀60年代,英國工聯快速發(fā)展,在第一國際的領導下開展了普選權運動,并與資產階級激進派組成“改革同盟”。1867年,議會通過改革法案,降低了選民的財產限制,但全國成年男性的半數仍無選舉權,也未實現秘密投票制度1884年1867年改革后,部分工人階級接受馬克思主義,并成主“社會民主同盟”,提出:“一切官吏和行政人員都由平等的、直接的、普遍的選舉產生”,1884年,議會通過法案,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并重新劃分選區(qū),每5萬人可選派議員一名,“衰敗市鎮(zhèn)”不再選派議員——摘編自關勛夏《十九世紀英國的三次議會改革》材料二19世紀中葉,英國學者穆勒撰寫了《女性的屈服》,專門論述女性權利。1868年,英國全國婦女選舉權協(xié)會成立,整合各地婦女選舉權運動組織,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通過和平集會請愿向政府施壓。1903年,婦女社會與政治同盟成立,舉行了多次暴力游行及暗殺活動。一戰(zhàn)爆發(fā)后,婦女選舉權運動驟然停止,開始積極鼓勵婦女到工廠工作。此后,越來越多的重要工作崗位上出現了婦女的身影,甚至出現婦女后勤軍團,軍團人物的英勇事跡在媒體的報道下廣為流傳。1917年末,通過社會改革消除威脅社會和諧的不利因素的觀念在政客們心中快速萌發(fā)。1918年,議會以絕對優(yōu)勢通過了《人民代表法》,給予了部分婦女以選舉權,并贏得了婦女選舉權運動組織的支持?!幾匝τ郎墩撘粦?zhàn)與英國婦女選舉權的實現》(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戰(zhàn)期間英國婦女贏得選舉權的原因及其積極影響。(8分)【答案】(1)特點:漸進性(選舉權范圍日益擴大);進步性與保守性并存;自下而上;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核心;工人階級扮演了重要角色。(4分)(2)原因:與婦女權利相關理論和組織的出現和發(fā)展;婦女組織的長期斗爭;一戰(zhàn)期間,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的快速提升;十月革命對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沖擊。(4分)積極影響:推動了英國政治民主化進程;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客觀上維護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有利于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4分)【解析】(1)特點:從三次改革的進程來看,漸進性(選舉權范圍日益擴大);據材料一“議會通過改革法案,降低了選民的財產限制”“1884年,議會通過法案,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可知,進步性與保守性并存;據材料一“19世紀英國開展了三次議會改革"可知,自下而上;據材料一“工人運動興起,工業(yè)資產階級也在各地成立政治聯合會,吸收工人群眾,并許諾改革將增進其福利"可知,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核心;工人階級扮演了重要角色。(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19世紀中葉,撰寫了《女性的屈服》,專門論述女性權利"可知,與婦女權利相關理論和組織的出現和發(fā)展;據材料二“婦女社會與政治同盟成立,舉行了多次暴力游行及暗殺活動"可知,婦女組織的長期斗爭;據材料“重要工作崗位上出現了婦女的身影,甚至出現婦女后勤軍團"可知,一戰(zhàn)期間,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的快速提升;據材料二“1917年末,通過社會改革消除威脅社會和諧的不利因素的觀念快速萌發(fā)"并結合所學可知,十月革命對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沖擊。第二小問積極影響:據材料二“議會給予了部分婦女以選舉權,并贏得了婦女選舉權運動組織的支持"可知,推動了英國政治民主化進程;據材料二“通過社會改革消除威脅社會和諧的不利因素的觀念"可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客觀上維護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據材料二“一戰(zhàn)爆發(fā)后,婦女選舉權運動驟然停止,開始積極鼓勵婦女到工廠工作"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十月武裝起義勝利后的第二天,列寧親自起草《土地法令草案》,并領導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土地法令》。該法令文本中還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農民委托書為基礎而擬定的《農民的土地問題委托書》。該委托書提出,一切土地“成為全民財產并交給一切耕種土地的勞動者使用”,“土地應當平均使用”?!幾杂崃荚纭妒赂锩鼊倮跗诹袑帯跋蛏鐣髁x過渡”的思想》材料二1927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著重討論了農業(yè)問題,通過了加快農業(yè)集體化的決議,確定了農民自愿參加集體化的原則。1937年年底,93%的農戶已經加入集體農莊,集體化的耕地面積達99.1%。隨著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制造廠和哈爾科夫拖拉機制造廠等先后投產,到1937年,36萬6千多臺拖拉機被農民們迎入集體農莊。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谷物收割與播種的43%和56%、秋耕的71%、翻種的83%均是以機械化完成的。1928—1937年,蘇聯商品糧占糧食總產量比例成倍增加。然而,農業(yè)全盤集體化過程中的“左”傾冒進傾向和消滅富農運動,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幾灾醒霃V播電視總臺《世界歷史》(紀錄片文案)(1)根據材料一、指出蘇俄《土地法令》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蘇聯農業(yè)集體化運動。(8分)【答案】(1)特點:迅速起草、通過;領導人高度重視;充分反映民眾意愿;體現社會主義原則。(6分)影響: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需求;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推動了蘇俄土地改革;影響了蘇俄社會變革。(4分)(2)評價:加快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確立)推動了農業(yè)生產機械化和商品化;促進了國家工業(yè)化(為重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4分)集體化過程中沒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采用強制手段)農民利益受到一定損害(大部分農民生活并未得到改善)。(4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十月武裝起義勝利后的第二天,列寧親自起草《土地法令草案》……通過了《土地法令》”得出迅速起草、通過;領導人高度重視;據材料一“該法令文本中還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農民委托書……”得出充分反映民眾意愿;據材料一“一切土地‘成為全民財產并交給一切耕種土地的勞動者使用’”得出體現社會主義原則。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該法令文本中還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農民……《農民的土地問題委托書》”可分析得出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需求;據材料一“一切土地……,‘土地應當平均使用’”可分析得出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推動了蘇俄土地改革;結合所學可知蘇俄《土地法令》影響了蘇俄社會變革。(2)評價應從積極與消極角度進行分析,積極角度:據材料二“1937年年底,93%的農戶已經加入集體農莊,集體化的耕地面積達99.1%”并結合所學可知,蘇聯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加快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確立);據材料二“隨著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制造廠……均是以機械化完成的”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農業(yè)生產機械化和商品化;結合所學可知蘇聯農業(yè)集體化運動促進了國家工業(yè)化(為重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消極角度:據材料二“農業(yè)全盤集體化過程中的‘左’傾冒進傾向和消滅富農運動,侵害了農民的利益”結合所學可知集體化過程中沒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采用強制手段)農民利益受到一定損害(大部分農民生活并未得到改善)。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列是馬克垚主編的《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