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日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魯迅和胡適對孫悟空形象究竟是源自中國本土文化還是源自印度史詩的討論,在我國學術界引發(fā)了多次學術爭鳴,幾乎貫穿了20世紀初至今百余年的中印文學關系史,先后出現(xiàn)“本土說”“外來說”“混血說”等不同觀點。回顧與反思該話題百年來的流變軌轍,總結其間的得失,歸納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某些規(guī)律,或許比盲目評贊更有意義。1923年,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孫悟空形象出自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無支祁。同年,胡適在《西游記考證》中提出孫悟空形象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認為“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由此引發(fā)了有關孫悟空形象來源問題的第一次學術爭鳴。魯迅很快作出回應,1924年在西安暑期講學時,他提出《西游記》受唐人小說的影響很大,而受印度史詩的影響卻未可知,孫悟空襲取無支祁形象的可能性更大。學界也有贊成胡適觀點的,例如陳寅恪在《西游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1930)中,對漢譯佛經(jīng)里豬八戒形象、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以及高老莊招親故事進行了溯源,認為孫悟空大鬧天宮結合了《羅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及漢譯佛典《賢愚經(jīng)》中“頂升王升仙因緣”的故事。鄭振鐸的《西游記的演化》(1933)認為,孫悟空與哈奴曼非常相似。林培志的《拉馬耶那與陳巡檢梅嶺失妻記》(1934)也提出,孫悟空是哈奴曼的化身。這些學者的文章為胡適的孫悟空“外來說”觀點補充了證據(jù),使之成為之后三十年間關于該話題的主流觀點。以魯迅與胡適為代表的關于孫悟空身份來源問題的討論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學術論爭,他們研究的出發(fā)點、運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孰是孰非一時難有定論。20世紀50年代之后,吳曉玲重提魯迅的孫悟空形象“本土說”,通過考證十條與《羅摩衍那》相關的漢譯佛典內容,指出古代中國人對《羅摩衍那》故事所知并不多,《羅摩衍那》能影響到《西游記》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實,在吳曉玲重提“本土說”的同時,季羨林在1958年的《印度文學在中國》一文中就提出《西游記》中有大量印度成分,這篇文章在當時并未發(fā)表,直至1980才刊登在《文學遺產(chǎn)》雜志上。此外,季羨林在《〈羅摩衍那〉初探》(1979)、《〈羅摩衍那〉在中國》(1984)等學術論著中都表達過孫悟空形象基本上是從印度《羅摩衍那》中借鑒來的觀點。沉寂數(shù)十年的“外來說”在20世紀80年代又重新走入研究視野,并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如顧子欣就認為孫悟空這位猴王是萬里迢迢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當然,“本土說”也并沒有就此銷聲匿跡。金克木在《梵語文學史》(1964)中提出,有人以哈奴曼大鬧羅剎宮和孫悟空大鬧天宮相比照來佐證孫悟空的外來血統(tǒng),實則兩個神猴形象不同,且漢譯佛經(jīng)中并未提及哈奴曼大鬧魔宮的故事,很難證明兩個神猴故事有什么關系。劉毓忱的《關于孫悟空“國籍”問題的爭論和辨析》(1981)認為,《西游記》成書之前哈奴曼并沒有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渠道。龔維英在《孫悟空與夏啟》(1984)中考辨了夏啟與孫悟空形象上的繼承、發(fā)展和再創(chuàng)造關系,認為夏啟是孫悟空形象最古老的淵源。由此可見,20世紀70——80年代,“本土說”和“外來說”仍舊是兩種分庭抗禮的學術觀點,有關孫悟空身份的來源問題仍無定論。其實季羨林在提出“外來說”時并沒有徹底否定魯迅“本土說”的觀點,而是認為既要承認孫悟空和那羅、哈奴曼等猴子的關系,又要承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孫悟空是印度神猴與中國的無支祁結合的產(chǎn)物。這種折中的觀點逐漸演化為“混血說”,當時持這種觀點的也不乏其人。蔡國梁在《孫悟空的血統(tǒng)》(1981)一文中首次提出孫悟空為“混血猴”的說法。蕭兵的《無支祁哈奴曼孫悟空通考》(1982)考證了我國古代的猿猴傳說、無支祁神話故事以及中國神話中劫女妖猴、華光大帝、二郎神等形象對孫悟空形象的影響。同時梳理了哈奴曼與孫悟空形象之間的繼承關系,認為孫悟空“既有傳統(tǒng)的、繼承的、移植的、外來的因素,更有創(chuàng)造的、本土的成分”。趙國華在《論孫悟空神猴形象的來歷》(1986)中,對國內外學者有關孫悟空神猴形象來源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爬梳,并對各家觀點逐一考辨,指出“作為《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的神猴形象雖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簡單照搬,也不是生硬模仿。而是對印度文學的營養(yǎng)經(jīng)過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所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的神猴”。趙國華的觀點進一步佐證了孫悟空的“混血”身份,“混血說”也越來越被學界接受和重視,并以更加豐富和多元的形態(tài)繼續(xù)演進?!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形象來源問題長達百年的學術爭鳴是印度史詩與中國文學關系研究史上鼎鐺有耳的學術事件。今天,以文明互鑒的思想高度去觀照這一事件,是否能有定論似乎已不那么重要。我們也應看到,文明的對話不應僅僅包括追根溯源地去尋找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蛛絲馬跡,還應當包括在平等對話前提下觀照本民族文學是以何種獨特的面貌走進世界文學視野并豐富世界文學內容,又如何能在對等的地位上與他國文學共建世界文學格局。(摘編自楊劍《孫悟空形象本土與外來之爭》)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和胡適關于孫悟空形象源自本土、外來還是混血的爭論,引發(fā)了貫穿百余年中印文學關系史的學術爭鳴。B.在陳寅恪、鄭振鐸、林培志等人的文章的支持下,胡適關于孫悟空“外來說”的觀點在一定時期內占據(jù)了這場爭論的主流地位。C.金克木、劉毓忱、龔維英等學者分別從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作時間、形象溯源等角度進行分析,來證明孫悟空形象“本土說”的正確性。D.雖然季羨林的觀點在上世紀80年代又引發(fā)學者關注“外來說”,但本文認為,他其實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并演化為“混血說”。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存在爭議的學術話題,我們去厘清它流變的軌跡,在反思與總結中歸納其發(fā)展規(guī)律,比盲目反駁或贊同更有意義。B.在研究學術問題時,人們要提高自己研究的準確性和觀點的說服力,可以運用引用典籍、追根溯源、深入考證等方法。C.從文章對吳曉玲和季羨林兩位學者研究的介紹中可看出,《羅摩衍那》這本著作對研究孫悟空形象的來源有重要作用。D.相比研究文化間相互影響的蛛絲馬跡,在平等對話前提下研究本民族文學如何以獨特面貌走上世界文學舞臺作用更大。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本土說”觀點的一項是(

)A.唐代李公佐所著《古岳瀆經(jīng)》中記載的“無支祁”,其語音源頭是梵文Makara音譯在吳、粵方言中的變異。B.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無支祁是上古奇妖,“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水時,命應龍擒獲了無支祁,把它鎮(zhèn)壓在淮陰龜山腳下。C.“要想研究孫悟空的家譜,是比較困難的,不可否認,他身上有中國固有的神話傳統(tǒng);但是也同樣不可否認,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東西?!盌.有學者考證,《羅摩衍那》傳入中國的道路有:古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川、滇、緬的通道和青藏之間的麝香之路?4.同屬“混血說”,但蕭兵和趙國華的觀點并不相同。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

5.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土強調:“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闭埥Y合文本談談這一學術爭鳴的積極意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滿地莊稼付春生我以前從不知道一塊荒地是什么樣子。當我走進一塊地的時候,我看到的只是欣欣向榮和郁郁蔥蔥,種子和秧苗才是主旋律。那時,所有的田地都是光鮮的,溫和的,充滿生機的,有一種無聲的力量在上升——期待,讓一切為莊稼的付出都變得值得和不可阻擋。①從一道溝,到另一道溝,那時不管是水地,還是旱地,只要不下雨,到處都可以看到農(nóng)人的影子,他們不是在拔草,就是在間苗。陽光從他們額頭傾瀉下來,白皙的皮膚變成了土地的顏色,麥子的顏色。土聲土氣的一聲“到地里去呀”,這是農(nóng)人們經(jīng)常說的一句家常話。從修地開始,這樣的回答就從來沒有間斷過。祖先們看到任何一塊有開發(fā)價值的地,都舍不得扔下。就這么點溝溝嶺嶺,像裁縫師利用好一塊布一樣,精心設計,巧妙布局——②大的,能走手扶拖拉機;小的,還放不下一張犁。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反正不能讓任何一塊能利用的土地廢棄。農(nóng)人們也絕不會怠慢任何一塊土地。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嬰兒一樣,給予它們最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呵護。地餓了,就給它們追點肥。雜合了青草的土經(jīng)過了豬圈的發(fā)酵和醞釀,變成了激發(fā)土地激情的一種力量——原來板結無力的地,立馬變得暄騰起來,活躍起來,養(yǎng)分充足,像心情舒暢的人一樣。經(jīng)過精心規(guī)劃,農(nóng)人們懂得哪一塊地該種什么,多長時間輪換。播種的時候,農(nóng)人們總是滿懷著激情把每一個步驟、每一項程序都做得非常充分,扎實。等所有種子都種到地里,秧苗一點點長出、一點點變大的時候,整個溝溝岔岔都成了豐富的杰作,該開花兒的開花兒,該吐穗兒的吐穗兒,一個個極盡風情,生機勃勃的畫作豁然而出。那時滿山遍野呈現(xiàn)的是一種秩序和繁榮,一種精神和氣度。以山水為背景,花木為依托,鳥聲為伴奏,莊稼把人們的情思,都化成了寓意飽滿的意象。從山坡上往下看,黍子是柔的,麥子是密的,挨挨擠擠在一起。葉子手拉著手,一綹綹,把整個田地都裝飾一新。③當風兒刮來的時候,快樂生長的黍麥翩翩起舞,任意搖擺,站立,起伏,變換著各種姿態(tài),呈現(xiàn)一種舒緩之美,優(yōu)雅之美,韻律之美。玉米和黍麥都排列有序,葉子頎長,但不同的是玉米給人一種寬廣博大、沉郁厚重的感覺,充滿了英雄氣概。根根玉米也不似麥黍那樣纖細,它讓人感到一股力量,一種神秘。尤其是拔節(jié)的時候,急迫,緊促,急不可待,那是對豐收的渴望。低處的,是紅薯的舞臺。長大后,蔓匍匐在地上。這可不是柔弱,而是生存的另一種狀態(tài)。它們借助著大地的脈搏,延伸,爬行,讓更多的子孫在藤上立足,接受陽光和雨露。葉子層層鋪展,為紅薯提供了一個隱蔽空間,讓它們心無旁騖,不受任何攪擾。那時,不論黃豆、高粱、芝麻,還是紅薯、蘿卜、土豆,④這些莊稼長在地里,它們的氣息是溫和的,謙遜的,有教養(yǎng)的,不像滿地的荒草,為所欲為,由著性子生長。怎樣才能抑制住地里的草?唯有種莊稼。莊稼和草天生就是一對死對頭,但草欺軟怕硬,莊稼茂盛了,草就低下了頭。其實,草看似一時銷聲匿跡,但它們一刻也沒有放棄對土地的反撲。村里建廠后,年輕的農(nóng)人被招進了廠里,有著不菲的收入。他們開始慢慢懈怠,不管不顧土地了。莊稼開始無精打采,根本壓不住草,草終于占了上風。路上的草開始發(fā)威,幾乎蓋住了路以前的模樣。山里的野豬也憑著滿山遍野的草的護障,悄然跑了出來,在玉米棒子上啃,在紅薯地里刨,把本來收成不好的糧食糟蹋得更慘了。一年,也收不了多少糧食,年輕的農(nóng)人們后來干脆就不種地了,多少年祖輩們留下來的土地開始荒蕪,慢慢顯出了頹廢的模樣。岳父去世后,要葬回祖墳。我很多年前曾去過一次,當時岳父還健在,帶著我專門看了那個地方。那時,莊稼郁郁蔥蔥,祖墳的周邊還都種著地,墳頭突兀,非常顯眼。但后來,已完全荒蕪了。祖墳的位置很潤濕,曾是種稻子的地方。幾年不種,已長滿了蘆葦。雖然還不到最旺盛時節(jié),但已經(jīng)很高很高,超過了民房那么多。我們怎么也找不到祖墳了。是荒蕪讓我們迷失了方向,無法找到祖先的腳印。祖先,淹沒在野草里。岳父的老家已坍塌了,滿地雜草,有的已長到了一人多高。院子里堆滿了人們運來的塑料袋、破油桶、碎酒瓶等垃圾,有的還散發(fā)著難聞的氣味。妻子、岳母和大姐來回踱著步,回憶著曾經(jīng)住過的小屋,不禁感嘆:還是要把房子蓋起來呀。以后假如從城里回來,這里還是一個家,不蓋就是一堆廢墟了。是啊,不蓋會更加荒涼,曾經(jīng)的過往、回憶,父親的關懷,母親的疼愛,姊妹的游戲,一家人的快樂,都統(tǒng)統(tǒng)化成了廢墟。我近期回家路過一道溝的溝口時,意外發(fā)現(xiàn)農(nóng)人們又種上一塊紅薯地。土地清新,田埂整齊,一棵棵秧苗長在地里,看起來非常瘦小,但已有了足夠對付風雨的能力。我想,紅薯幾個月后,依然會蓬勃滿地。因為有莊稼在,大地就格外不同。農(nóng)人們已感受到了這種迥異,感受到了新農(nóng)村帶來的氣象——有莊稼的大地是詩意的、人文的,只要有它們在,農(nóng)人們就不會感到焦躁和不安,不會感到困惑和無奈。這是一種生活的充實、富足和愜意。(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到地里去呀”,這句話是農(nóng)人之間常用的一句招呼語,看似有些土氣,卻反映出農(nóng)人勞作的不間斷和對土地的熱愛之情。B.農(nóng)人按照規(guī)范的步驟、程序來播種,秧苗在溝溝岔岔中不斷生長,開花吐穗,生機勃勃,漫山遍野呈現(xiàn)出繁榮有序的景象。C.玉米和黍麥都是常見莊稼,但在作者看來,玉米更寬廣厚重,寄托著農(nóng)人對豐收的渴望,而黍麥太纖細,對收獲貢獻不大。D.在一道溝的溝口,有農(nóng)人新種的一塊紅薯地,雖然紅薯秧苗還比較瘦小,但是作者對它們能戰(zhàn)勝風雨、蓬勃生長充滿信心。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使用“從……到……”“不管……還是……”“只要……都……”等關聯(lián)詞,充分展現(xiàn)出農(nóng)人的勤勞。B.句子②選用“手扶拖拉機”和“犁”兩種常見農(nóng)業(yè)器械,作為比照田地大小的衡量物,就地取材,巧妙自然。C.句子③句式豐富多樣,長短錯落,整散結合,富于變化,活潑靈動地展現(xiàn)出黍麥快樂生長時的各種美好姿態(tài)。D.句子④運用對比手法,將溫和謙遜的莊稼和為所欲為的荒草進行對比,鮮明地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二者的褒貶態(tài)度。8.文中兩個加點詞“力量”的含意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9.有評論認為付春生的鄉(xiāng)土散文“在寫痛中體現(xiàn)出對生存意義的思考”。請談談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賢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祭,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答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材料二: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性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無以,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賢主入太學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孟夏紀》)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力不能①問②然后③語之④語之而不知⑤雖舍之⑥可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怨,文中指埋怨,與《<論語>十二章》中“可以群,可以怨”的“怨”詞義不同。B.記問之學,指記誦書本,以資應答問難的學問。文中說只懂這種學問不足為人師。C.益,指增多、增加,與《蘇武傳》“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的“益”詞義相同。D.強,文中指勉強、強迫,與《屈原列傳》中“博聞強志”的“強”詞義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在學習途徑中,最困難的是找到嚴厲的老師,只有老師嚴厲了,然后道才會受到尊重。B.善于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樹木,要先易后難,講究循序漸進,等到時間一長,問題就解決了。C.材料二認為,善于學習的人,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耳、眼、口等感官,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毀壞。D.材料二對教育和學習給予了極大肯定,認為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義的事,學習是一件非常聰明的事。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2)無以,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14.在尊師方面,兩則材料中賢君的做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請簡要概括。

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下面小題。春半久雨走筆方回萬事心空口亦箝,如何感事氣猶炎。落花滿硯慵磨墨,乳燕歸梁急卷簾。詩句妄希敲月賈,郡符深愧釣灘嚴[注]。千愁萬恨都消處,笑指鄰樓一酒簾。[注]嚴,即嚴光,漢光武帝劉秀的好友,拒絕劉秀做官邀請,隱于富春江畔垂釣。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首句直抒胸臆,說自己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以后,心里空了,想把嘴巴也閉起來,不再去評論多言。B.“感事”是感慨世事變遷,“氣猶炎”是心氣郁結,若灼若燒,詩人用反問語氣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寧。C.春已過半,久雨未晴,詩人望著飄零在硯臺的落花,心情慵懶,連墨也懶得去磨了,借景來抒發(fā)愁緒。D.詩人在頸聯(lián)化用賈島和嚴光兩個典故,委婉表達了自己想學賈島月下吟詩和嚴光隱居江邊垂釣的想法。16.詩歌的第四句和第八句都用了“簾”的意象,詩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適《燕歌行(并序)》中的“

”體現(xiàn)了士兵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精神,也展現(xiàn)出他們的拳拳報國之心。(2)古人常以史為鑒,總結經(jīng)驗教訓,如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是“

”,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則說“

”,用反問之句,推究盛衰之理。(3)小華在研究地方風物時發(fā)現(xiàn),古詩詞中有不少將地名與當?shù)靥厣锂a(chǎn)結合在一起的情況,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類似這種詩句還有:“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元旦期間,“冰城”哈爾濱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際上,這也正是當下最醒目的文旅新氣象。

A

,地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更加引人入勝,而這首先就體現(xiàn)在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以及一處處無微不至的關懷。從紅極一時的淄博燒烤,到火爆全網(wǎng)的“村超”“村BA”;從西安大唐不夜城,到洛陽漢服小姐姐……過去的一年里,①我們見到了太多文旅創(chuàng)意的優(yōu)秀,②也見證了太多網(wǎng)紅城市趁勢崛起的佳話。③這些成功案例傳遞出一個信息:④對于城市來說,⑤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雖然是一大優(yōu)勢,⑥況且這并不意味著全部。⑦科學謀劃能將優(yōu)勢替換為勝勢,⑧譜寫城市新的傳奇。其中的關鍵就在于,用走心的公共服務,將流量經(jīng)濟轉化為存量經(jīng)濟。近年來,文旅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品質化、特色化的旅游體驗,城市文旅市場也因此進入創(chuàng)意制勝的時代。在此過程中,文化屬性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哈爾濱的豪放、榕江的質樸、西安的豁達、洛陽的雅致……這些性格標簽,

B

。文化屬性不僅體現(xiàn)在獨特的風土人情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待人接物的具體細節(jié)上——對于初來乍到者而言,融入原汁原味的城市生活,本身就是最佳的旅游體驗。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從遠方吹進城的風,給城市帶來了【甲】不同尋常的禮物,只有少數(shù)一些敏感的人才察覺得到,就像對花粉敏感的人,聞到空氣中的花粉就會直【乙】打噴嚏。一天,不知道從哪里飄來一陣裹著孢子的風,吹到城里路邊的花壇里,于是幾簇蘑菇就在這里發(fā)了芽。沒有人發(fā)現(xiàn)這事,除了小工馬可瓦爾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電車。這個馬可瓦爾多,有著一雙不是很適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標志牌、紅綠燈、櫥窗、霓虹燈、宣傳畫,那些被設計出來就是為了吸引人注意力的東西,都從來挽留不住馬可瓦爾多的目光——他看這些東西就好似一眼掃過沙漠里的沙子。然而,樹枝上一片發(fā)黃的樹葉,纏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卻從來也逃不過他的眼睛:沒有一只馬背上的牛虻,沒有一個桌上的蛀蟲洞,沒有一塊人行道上被碾扁的無花果皮,是不會被他注意到的。通過它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季節(jié)的變化,心里的欲望,自身存在的渺小。于是一天早上,當他等著電車把自己帶到那個他做體力活的Sbav公司去時,在站牌附近,他找著了什么不同一般的東西,就在沿著林蔭道的那片沒有生育能力、生著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樹樁上面,好像都隆起了【丙】一堆堆腫塊,這邊一點兒、那邊一點兒地露出了那圓圓的地下部分。他蹲下身去系鞋帶,又仔細看了個清楚,然后高興地說【丁】:“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們正從城市的中心冒出頭來!”2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處成語“不同尋?!币部梢該Q為“異乎尋常”。B.【乙】處“打噴嚏”中“嚏”的讀音為“tì”。C.【丙】處“腫塊”是指蘑菇生長時頂起的鼓包。D.【丁】處冒號的用法是解釋說明。21.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22.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如改成:“他會注意到每一只馬背上的牛虻、每一個桌上的蛀蟲洞、每一塊人行道上碾扁的無花果皮?!闭Z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青年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有人列出很多“高分答案”如考名校、進體制、高收入等,說達到這些標準才算是優(yōu)秀人才;但有人認為應該做“滿分自己”,無論是志在高遠還是追求平淡,只要自己覺得滿意就算是優(yōu)秀。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A2.D3.B4.①蕭兵認為孫悟空形象的源頭傳統(tǒng)與外來兼有,但形象塑造以本土成分和作者創(chuàng)造為重。②趙國華則認為孫悟空前身猴行者形象的源頭在印度,吳承恩在消化吸收后進行了本土化再創(chuàng)造。5.①推動學者以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高度去看待中印文化,有利于開闊研究視野,歸納出中印文化交流的規(guī)律。②使學者對《西游記》《羅摩衍那》等中外作品的研究更細致、更深刻,新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xiàn)。③推動學者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更多的獨特和精彩之處,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豐富民族文學,助力世界文學格局建設?!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和胡適關于孫悟空形象源自本土、外來還是混血的爭論”錯,原文“蔡國梁在《孫悟空的血統(tǒng)》(1981)一文中首次提出孫悟空為‘混血猴’的說法”,可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沒有“混血說”。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作用更大”于文無據(jù)。原文“文明的對話不應僅僅包括追根溯源地去尋找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蛛絲馬跡,還應當包括在平等對話前提下觀照本民族文學是以何種獨特的面貌走進世界文學視野并豐富世界文學內容,又如何能在對等的地位上與他國文學共建世界文學格局”強調二者是并列關系,沒有比較誰作用更大。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其語音源頭是梵文Makara音譯在吳、粵方言中的變異”,支持的是“外來說”。B.所說無支祁的形貌和相關故事情節(jié)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相似,支持的是“本土說”。C.“不可否認,他身上有中國固有的神話傳統(tǒng);但是也同樣不可否認,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東西”,支持的是“混血說”。D.“《羅摩衍那》傳入中國的道路有”,支持的是“外來說”。故選B。6.C7.C8.①第一個“力量”含意是田地中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莊稼給予農(nóng)人的豐收的期待。②第二個“力量”含意是肥料所起的使土地變得暄騰活躍、養(yǎng)分充足的作用。9.①通過寫年輕農(nóng)人放棄種地使土地荒蕪的痛,體現(xiàn)對人們不應因追求收入而背棄土地的思考。②通過寫找不到岳父家祖墳的痛,來體現(xiàn)對人們不能丟失祖先腳印、迷失方向的思考。③通過寫快樂的回憶隨著岳父老家坍塌一起化為廢墟的痛,來體現(xiàn)對人們生存要有家和根的思考?!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C.“對收獲貢獻不大”,原文無此意。原文“但不同的是玉米給人一種寬廣博大、沉郁厚重的感覺,充滿了英雄氣概。根根玉米也不似麥黍那樣纖細,它讓人感到一股力量,一種神秘”突出的是玉米的給人寬廣博大、沉郁厚重的感覺,并沒有比較二者對收獲的貢獻。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C.“展現(xiàn)出黍麥快樂生長時的各種美好姿態(tài)”錯,應該是黍麥被風吹拂時的各種姿態(tài)。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①第一個“力量”,結合語境“所有的田地都是光鮮的,溫和的,充滿生機的,有一種無聲的力量在上升——期待,讓一切為莊稼的付出都變得值得和不可阻擋”可知,此處描寫田地莊稼欣欣向榮和郁郁蔥蔥,突出一種生命勃發(fā)的生機,這種田地讓農(nóng)人們對豐收充滿期待,力量是莊稼給予農(nóng)人的。②第二個“力量”,結合語境“地餓了,就給它們追點肥。雜合了青草的土經(jīng)過了豬圈的發(fā)酵和醞釀,變成了激發(fā)土地激情的一種力量——原來板結無力的地,立馬變得暄騰起來,活躍起來,養(yǎng)分充足”可知,在土地貧瘠、板結無力時,肥料讓土地重新煥發(fā)激情和活力,力量是肥料給土地的養(yǎng)料。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結合文本,理解“在寫痛中體現(xiàn)出對生存意義的思考”這句話的含義,分別指出“痛”和“思考”指什么。①原文“村里建廠后,年輕的農(nóng)人被招進了廠里,有著不菲的收入。他們開始慢慢懈怠,不管不顧土地了”“年輕的農(nóng)人們后來干脆就不種地了,多少年祖輩們留下來的土地開始荒蕪,慢慢顯出了頹廢的模樣”寫年輕農(nóng)人離開土地,外出務工,放棄種地使土地荒蕪,這是土地的痛,由此引發(fā)思考,人們?yōu)榱俗非蟾呤杖?,而背棄土地,這是一種對生養(yǎng)我們土地的背叛。②原文“幾年不種,已長滿了蘆葦。雖然還不到最旺盛時節(jié),但已經(jīng)很高很高,超過了民房那么多。我們怎么也找不到祖墳了”岳父去世后,要葬回祖墳,結果因為土地荒蕪,長滿了蘆葦,找不到岳父家祖墳,這是一種痛。由此引發(fā)我們思考,“是荒蕪讓我們迷失了方向,無法找到祖先的腳印。祖先,淹沒在野草里”體現(xiàn)對人們不能丟失祖先腳印、迷失方向的思考。③原文“曾經(jīng)的過往、回憶,父親的關懷,母親的疼愛,姊妹的游戲,一家人的快樂,都統(tǒng)統(tǒng)化成了廢墟”岳父老家坍塌,化為廢墟,從城里回來,再也找不到快樂的回憶,這是一種痛。由此引發(fā)思考,“還是要把房子蓋起來呀。以后假如從城里回來,這里還是一個家,不蓋就是一堆廢墟了”有家才有根,蓋了房子,家不再荒涼,一家人的歡樂才有了皈依。10.②④⑤11.C12.A13.(1)善于學習的人,老師閑適而效果加倍,學生又從而歸功于老師。(2)如果一定要說一說,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勤于教誨而不厭煩,大概僅此而已。14.①相同之處:都不把老師當臣子看待。②不同之處:材料二中的賢君不接納有叛師行為的人為官?!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學生有疑惑卻沒有發(fā)問的能力,他才主動為學生解惑;如果為學生講解了而學生仍然無法理解,即使先擱置一旁以后再講解也是可以的。“然后”是“這樣之后”的意思,一般在句首,其前②處斷開;兩個相同詞語“語之”之間④處斷開;“雖”是連詞,表假設,一般在句首,其前⑤處斷開。故選②④⑤。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埋怨;指諷刺時政。句意:學生又從而埋怨老師。/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諷刺時政。B.正確。C.錯誤。增多、增加;漸漸。句意:不是能夠增加什么。/單于漸漸傲慢,不是漢朝所期望的那樣。D.正確。勉強、強迫;好。句意:做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嚴厲的老師”錯誤,“嚴師”是“尊敬老師”的意思。參考譯文:材料一:凡是學習的道理,最難的就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敬,這樣以后道才會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這樣以后人們才知道尊崇敬重學問。因此有兩種情況國君是不把臣子當作臣子看待的:一種是當臣子代替死者被祭祀時,國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另一種是當臣子是自己的老師時,國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大學的禮儀,即使是給天子講學,老師也不必面向北方表示居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敬老師。善于學習的人,老師閑適而效果加倍,學生又從而歸功于老師。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辛勤而效果減半,學生又從而埋怨老師。善于發(fā)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樹木,要先從容易的部位開始,然后再砍伐堅硬的關節(jié)處,等到時間一長,木材就脫落分解了。不善于發(fā)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好比撞鐘,輕輕地敲打鐘聲就小,用力地敲打鐘聲就大,從容不迫地敲打,鐘聲就漸漸止息。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與此相反。這都是推進學習的方法。只靠預先記誦書中的內容來給學生講授,這不足以成為老師。一定要聽了學生發(fā)問后才加以解答吧!如果學生有疑惑卻沒有發(fā)問的能力,他才主動為學生解惑;如果為學生講解了而學生仍然無法理解,即使先擱置一旁以后再講解也是可以的。材料二:上天創(chuàng)造了人,并使人的耳朵能夠聽,若不學習,還不如聾子;使人的眼睛能夠看見,若不學習,還不如瞎子;使人的嘴巴可以說話,若不學習,還不如啞巴;使人的心可以感知事物,若不學習,還不如癲狂。所以,大凡學習,不是能夠增加什么,而是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毀壞它,這就叫作善于學習。君子學習,談論道理一定稱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去發(fā)揚光大。聽從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fā)揚它,這種行為叫做“背”;談論道理而不稱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這種行為叫做“叛”。有背叛行為的人,賢明的君主不接納他們在朝為臣,君子不跟他們交往為友。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義的事,學習是一件非常聰明的事。仁義的事沒有比給人帶來利益更大的了,而給人帶來利益最大的,沒有什么能超過教育;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yǎng)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yǎng)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么能超過學習。如果自身的修養(yǎng)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其中形勢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后代將用什么話稱道您呢?”孔子說:“我哪里值得稱道呢?如果一定要說一說,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勤于教誨而不厭煩,大概僅此而已!”賢明的君主進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那么,與曾經(jīng)做過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們做臣下看待,這是用來顯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15.D16.①第四句中的“簾”是門簾或窗簾,詩人在慵懶的心緒中看到乳燕歸來,急忙卷簾迎接它,體現(xiàn)出對乳燕的喜歡和想擺脫煩悶的想法。②第八句的“簾”是酒簾,人笑指酒簾,表達了想借酒澆愁、享受一時輕松的心情。③兩個“簾”的意象,共同體現(xiàn)出詩人心情煩悶、難以排遣的復雜情感?!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詩人化用典故,表達的意思是自認寫詩比不上賈島,出任官職覺得慚愧,比不上嚴光拒官隱居品德高潔。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意象、情感的能力。①“落花滿硯慵磨墨,乳燕歸梁急卷簾”,詩人在桌前望著這落花,一種倦世的心態(tài)讓他似乎無欲無求,更是慵懶而不想磨墨動筆舞弄文采。然而,乳燕在春雨的驅趕下不得不回巢,產(chǎn)生的喧囂卻使詩人重新煥發(fā)光彩,他急忙卷起那擋住外面春色的窗簾,興致勃勃地迎接燕兒們歸來?!昂煛笔情T簾或窗簾,“卷簾”卷起或掀起簾子,體現(xiàn)出對乳燕的喜歡和想擺脫煩悶的想法。②“千愁萬恨都消處,笑指鄰樓一酒簾”,正當由作詩詞和做官都不盡人意的矛盾產(chǎn)生的千愁萬恨無從發(fā)泄時,轉身便是消愁之處——酒樓。酒望子在春風里招搖著,仿佛呼喚著那些千愁萬緒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