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學復習9_第1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復習9_第2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復習9_第3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復習9_第4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復習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0道單選題;10道多選題(簡單的辯證型、治法);每題1分。選擇題共40分。

25道填空題X2分;填空共10分。

中風的病機卜虛(陰虛、氣虛)、火(肝火、風火)、痰(風痰、濕痰)、風(肝風、)、

氣(氣逆)、血(血瘀)。

消渴的病機:1.陰虛為本,燥熱為標;2.氣陰兩虛,陰陽俱虛;3.正氣不足,瘀血內(nèi)生;4.

臟腑虛損,變證百出。

風寒頭痛|的屋砒全頭痛,痛勢較劇烈,痛連項背,常喜裹頭。S3:疏風散寒。畫:

川茸茶調(diào)散。

35道名詞解釋X4分;名解共20分。

偏頭痛卜頭痛暴發(fā),痛勢劇烈,局限于頭部一側(cè),或痛連眼、齒,痛止如常人者稱偏頭痛,

亦稱偏頭風,多屬肝經(jīng)風火為患。治宜平肝熄風。方選天麻鉤藤飲加菊花、川茍、全蝎等。

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多伴瘀阻絡。血府逐瘀湯。

雷頭風|: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憎寒壯熱者稱為“雷頭風”,多屬風邪濕毒上攻頭目所

致。治宜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方選清震湯合普濟消毒飲。

多因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

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證,而見小便混濁如米潛水或滑膩如脂膏。稱為膏淋。

血證的總治財:治火、治氣、治血;逶:初期用“止血”治法;血止后用“寧血”治

療法:善后用“補虛”治法。

4問答題3道X7分;問答共21分。

物卜感寫內(nèi)傷咳嗽的鑒別:主要依據(jù)病因和臨床特征兩方面。病因是外感咳嗽為六淫邪氣所

致,其中尤以風、寒、燥、熱為多見;內(nèi)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其中尤以肺、脾、肝

為主。臨床特征是,外感咳嗽以起病急,病情短,常伴有表證:內(nèi)傷咳嗽起病緩慢,病情較

長,或反復發(fā)作,身無表證,多伴有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表現(xiàn)。

陽黃和陰黃的鑒別:陽黃的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多為肝膽或脾胃濕熱所引起。陰黃黃色晦

暗色如煙熏,多由脾胃虛寒所引起。陽黃日久可轉(zhuǎn)化為陰黃。

黃痘?萎黃與黃胖的鑒別|:黃疸具有傳染性病證,無間大小,皆相染易,癥狀相似。黃疸

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中尤以目黃為標志;萎黃以皮膚萎黃為特點,病

史一般較長,有慢性出血或脾胃虛弱的病史,常伴有納差、困倦、頭目眩暈等癥狀;黃胖除

皮膚蒼黃外,還伴有頭面四肢虛浮,有寄生蟲感染的病史。

尿血和血淋的懶:尿血和血淋都是小便有血,尿色紅赤。但尿血無小便灼熱刺痛之感,

而血淋常伴有小便淋漓灼痛、尿頻、尿急等癥。

巾風和癇癥:厥證的鑒別:都可出現(xiàn)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是,中風昏迷時可見口眼歪

斜,半身不遂,昏迷時間相對較長,清醒后多有后遺癥;厥證昏迷時多見面色蒼白,四肢厥

冷,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多在短時間內(nèi)蘇醒,醒后如常人;癇證昏迷時四肢抽搐,口吐

涎沫,或發(fā)出異樣叫聲,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多在短時間內(nèi)蘇醒,醒后如常人。

內(nèi)傷發(fā)熱和外感發(fā)熱的鑒別1.病因病機卜外感發(fā)熱:感受六淫外邪,疫毒之邪,正邪交爭;

內(nèi)傷發(fā)熱:臟腑之陰陽氣血失調(diào),郁而發(fā)熱;2.癥候卜外感發(fā)熱:實熱證,如面赤,口渴欲

飲,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內(nèi)傷發(fā)熱:虛證,如體形消瘦,神疲乏力,面色少華,

氣短納呆,舌質(zhì)淡,脈數(shù)無力。外感發(fā)熱:高熱;內(nèi)傷發(fā)熱:低熱或間歇熱。0

睡:外感發(fā)熱起病急,病程短;內(nèi)傷發(fā)熱起病緩,病程長。

5病例分析題1道,9分。

辯證分型:

治法:

治則:

方藥:

煎服法:

咳嗽:(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難截然分開,

故稱咳嗽。)(名解)

【診斷】1.咳逆有聲或伴喉癢咯痰。2.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惡寒發(fā)熱等表證;

內(nèi)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常伴其他臟腑失調(diào)的癥狀。3.聽診可聞及兩肺

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濕啰音。4.血常規(guī)化驗,胸部X線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辯證要點】1.辨外感與內(nèi)傷:2.分清寒熱虛實。

【治療原則】外感咳嗽:宣肺散邪為主。內(nèi)傷咳嗽:驅(qū)邪治咳,扶正補虛,標本兼治,分清

虛實主次處理。

外感咳嗽:(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引起的咳嗽,病性屬邪實。)(名解)

1.風寒襲肺:主癥: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方藥:三拗湯和止嗽散加減。

2.風熱犯肺:主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音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藥:桑菊飲加減。

3.風燥傷肺:主癥:干咳,連聲作嗆,無痰或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藥:桑杏湯加減。

內(nèi)傷咳嗽:(臟腑功能失調(diào),內(nèi)邪干肺引起的咳嗽,病性有邪實、正虛。)(名解)

1.痰濕薄肺:主癥:咳嗽痰多,咳聲重濁,痰白粘膩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間咳痰又甚,因

痰而咳,痰出則咳緩。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方藥:二陳湯和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2.痰熱郁肺:主癥: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zhì)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

熱腥味,或吐血痰。

治法:清熱化痰,肅肺止咳。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

3.肝火犯肺:主癥:氣逆作咳陣作,咳時面紅目赤,咳引胸痛,可隨情緒波動增減。

治法:清肺瀉肝,化痰止咳。方藥:黃苓瀉白散合黛蛤散。

4.肺陰虧耗:主癥: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夾血,或聲音逐漸嘶啞。

治法:養(yǎng)陰清熱,潤肺止咳。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濕痰咳嗽的癥狀、治法、方藥卜反復咳嗽,咳嗽發(fā)作時咳聲重濁,于早晨起床后或進食肥

膩之品后咳甚痰多,色白粘稠,胸悶,骯痞,納呆,便海,苔白膩,脈濡滑,治宜健脾燥濕,

化痰治咳,選方宜用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肺陰虧耗型咳嗽與肺跨之異同|:均有肺陰不足之表現(xiàn),如干咳、痰中帶血絲、低熱、午后

顆紅、盜汗、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不同之處在于:肺皆是正氣不足,感染癌蟲所致,以

咳嗽、咯血、潮熱、盜汗、消瘦為主要表現(xiàn),具傳染性,慢性消耗性疾病;肺陰虧耗型咳嗽

是由久病勞欲,肺腎虛弱,氣陰耗傷所致,雖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但不具傳染性。

哮病

【診斷】1.發(fā)作時喉中哮鳴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唇甲青紫。2.呈反

復發(fā)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累等因素誘發(fā)。發(fā)作前多有鼻癢、噴嚏、

咳嗽、胸悶、情緒不寧等先兆。3.多有過敏史或家族史。4.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羅

音。5.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痰液涂片、胸部X線檢查等有助診斷。

【辯證要點】1.辨已發(fā)未發(fā);2.辨證侯寒、熱、虛、實;3.辨痰性質(zhì)。

【治療原則】發(fā)時指標,平時治本為哮病治療基本原則。發(fā)時祛痰利氣“扶正氣者,須辨陰

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

發(fā)作期:1.寒哮:主癥: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痰情稀呈泡沫狀,形寒

怕冷。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藥:謝干麻黃湯。

2.熱哮:主癥: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不惡寒,汗

出。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方藥:定喘湯。

3.濁哮:主癥: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涌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嘔惡,納呆,

胃脫痞悶,便潺。

治法:化濁除痰,降氣平喘。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4.風哮:主癥:哮喘反復發(fā)作,時發(fā)時止,發(fā)時喉中哮鳴聲,呼吸急促不能平臥,止時有如

常人。發(fā)前多有鼻、喉癢。

治法:疏風宣肺,化痰平喘。方藥:華蓋散。

哮癥與喘證的鑒魏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xiàn),但哮必兼喘,而喘不兼哮;哮指聲響,喉中有

哮鳴音,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獨立性疾?。捍笟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

一個癥狀。

哮病緩解期:1.肺虛:主癥:氣粗聲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每因氣候變

化而誘發(fā)。平素自汗。

治法:補肺固衛(wèi)。方藥:玉屏風散。

2.脾虛:主癥:氣短不足以息,少氣懶言,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fā)。倦意乏力,面色萎黃。

治法:健脾化痰。方藥:六君子湯?

3.腎虛:主癥: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勞累后喘哮易發(fā)。腰膝酸軟,或畏寒

肢冷,或顫紅煩熱。

治法:補腎攝納。方藥:金匱腎氣丸(助陽)或七味都氣丸(滋陰、納氣)。

麗:哮病發(fā)作期的一種證型,臨床為氣粗息涌,喉中哮鳴,咳嗆陣作,咯痰黃稠,排吐

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塞遽]:由于陽氣不足而感受寒邪引起哮病發(fā)作,表現(xiàn)為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鳴音,喜喝熱

飲,形寒怕冷,面色晦暗,舌苔白滑,脈弦緊。

|喘證]:由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肺腎出納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鼻翼煽動,

不能平臥為特征的常見病證,嚴重者每致喘脫。

【診斷】1.以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或口唇青紫為典

型臨床表現(xiàn)。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痍、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勞累而誘發(fā)。

3.兩肺可聞及干、濕羅音。4.血常規(guī)、胸部X線片、心電圖等有助診斷。

【辯證要點】1.辨虛實;2.辨寒熱;3.辨病位。

【治療原則】虛實為綱。1.實喘治在肺,法以驅(qū)邪利氣,區(qū)別寒熱痰氣之不同而用溫宣、清

肅、祛痰、降氣等法。

2.虛喘治在腎,法以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采用補肺、納腎、溫陽、益氣、養(yǎng)陰、固脫

等法。

3.虛實夾雜,上虛下實者,當驅(qū)邪與扶正并舉,分清主次有所側(cè)重。

實喘:1.風寒閉肺:主癥: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色白,伴流清涕、無汗、

惡寒,口不渴等。

治法:宣肺散寒。方藥:麻黃湯。

2.表寒里熱:主癥: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痰粘稠,形寒,無汗,舌質(zhì)紅。

治法:宣肺泄熱。方藥:麻杏石甘湯。

3.痰熱遏肺:主癥: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粘稠色黃,或帶血,身熱,面紅,有汗,尿赤。

治法:清泄痰熱。方藥:桑白皮湯。

4.痰濁阻肺:主癥: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皖悶,嘔惡,

不渴。

治法:化痰降逆。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5.肝氣乘肺:主癥: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fā),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心煩易怒,不思飲食。

治法:開郁降氣平喘。方藥:五磨飲子。

6.水凌心肺:主癥: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臥。痰稀白,心悸,面部肢體浮腫。

治法:溫陽利水,瀉壅平喘。方藥:真武湯合拿茄大棗瀉肺湯。

虛喘:1.肺氣虛:主癥: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或痰少質(zhì)

粘,面色潮紅。

治法:補肺益氣。方藥:補肺湯合玉屏風散。

2.腎氣虛:主癥: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氣不得續(xù)。形瘦神憊,尿后

余瀝,或干咳,面紅煩躁。

治法:補腎納氣。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3.喘脫:主癥: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心慌動

悸,面青唇紫,汗出如珠。

治法: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方藥:參附湯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蛤蛇等。

0

肺脹(指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臟虛損,肺管不利,肺氣壅

滯,胸膺脹滿不能斂降。臨床表現(xiàn)為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滿、憋悶如塞、紫絹、心悸

浮腫。重者可見昏迷、喘脫等危重癥候。)(名解)

I.外寒里飲:主癥:咳逆喘滿不得臥,氣短氣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狀,胸部膨滿。口

干不欲飲,惡寒,無汗。

治法:溫肺散寒,滌痰降逆。方藥:小青龍湯。

2.痰濁阻肺:主癥:胸滿,咳嗽痰多,色白粘膩或呈泡沫,短氣喘息,稍勞即著。怕風易汗,

皖腹痞脹。

治法:化痰降逆。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3.痰熱郁肺:主癥:咳逆喘息氣粗,胸滿,咯痰黃或白,粘稠難咯。身熱,煩躁,漫黃。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藥:越婢加半夏湯。

4.痰蒙神竅:主癥:意識朦朧,表情淡漠,嗜睡,或煩躁不安,或昏迷,詢妄,撮空理線。

或抽搐,咳逆喘促,痰鳴。

治法:滌痰,開竅,熄風。方藥:滌痰湯、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5.肺腎氣虛:主癥:呼吸淺短難續(xù),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白如沫,咯吐

不利,胸滿悶窒。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平喘。方藥:補虛湯合參蛤散。

6.陽虛水泛:主癥:喘咳不能平臥,咯痰清稀,胸滿氣憋。面浮,下肢腫,甚則一身悉腫,

腹脹有水,尿少。

治法:溫腎健脾,化飲利水。方藥:真武湯合五苓散。

肺脹的治則:感邪時偏于標實,標實者根據(jù)病邪的性質(zhì),分別采取驅(qū)邪宣肺(辛溫、辛涼),

降氣化痰(溫化、清化),溫陽利水(通陽、淡滲),活血祛瘀。甚或開竅、熄風、止血等

法。本虛者,當以補養(yǎng)心肺,益腎健脾為主,或氣陰兼調(diào),或陰陽兼顧。

心悸: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致心失所養(yǎng),心脈不暢,心神不寧,引起心中

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

【治則】補虛瀉實,調(diào)理陰陽。虛證當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理陰陽,配合養(yǎng)心安神之品;實證宜化

痰、滌飲、活血化瘀,配合重鎮(zhèn)安神之品。

1.心虛膽怯:主癥:心悸不寧,善驚易恐,稍驚即發(fā),勞則加重。胸悶氣短,惡聞聲響。

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方藥: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脾兩虛:主癥: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思慮勞心則甚。神疲乏力,納少腹脹,便清。

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方藥:歸脾湯。

3.肝腎陰虧:主癥:心悸失眠,眩暈耳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酸軟。

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心安神。方藥:一貫煎合酸棗仁湯加山萸肉。

4.心陽不振:主癥:心悸不安,動則尤甚,形寒肢冷。胸悶氣短,面色院白,伴心痛。

治法:溫補心陽。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5.水飲凌心:主癥:心悸眩暈,肢面浮腫,下肢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臥。胸脫痞滿,渴

不欲飲,形寒肢冷。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利水。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

6.血瘀氣滯:主癥:心悸,心胸憋悶,心痛時作。兩脅脹痛,善太息,爪甲青紫。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藥:桃仁紅花煎。

7.痰濁阻滯:主癥:心悸氣短,胸悶脹滿。食少腹脹,惡心嘔吐,溟赤。

治法:理氣化痰,寧心安神。方藥:導痰湯。

8.邪毒犯心:主癥:心悸,胸悶,氣短,左胸隱痛。發(fā)熱,惡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

治法: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方藥:銀翹散或生脈散加減。

怔怯:心悸的一種,其內(nèi)因久病體虛,氣血耗傷,心神失養(yǎng)引起,臨床以|無驚而閽,心中

惕惕,悸動不已,稍勞即發(fā)為特征。

驚悸:心悸的一種,其外因偶受驚恐惱怒,氣機逆亂,心神不安引起,臨床以|因驚而闞,

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為特征

心痛|:(因心脈攣急或閉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為主癥的一類病證。輕者感胸

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突然疼痛圳刺、如灼、如絞,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溫者,

謂之心痛。)

【病因病機】1.寒邪內(nèi)侵;2.飲食不節(jié);3.情志內(nèi)傷;4.肝腎虧虛;5.消渴、眩暈等病人亦可

引發(fā)心痛。

【診斷】膻中及左胸膺部突發(fā)憋悶而痛,(悶痛、灼痛、絞痛、刺痛、隱痛)。疼痛可竄及肩

背、前臂、咽喉、胃脫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陰、手厥陰經(jīng)循行部位竄至中指或小指,呈發(fā)作

性或持續(xù)不懈。伴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因情緒波動、寒冷刺激、飽餐之后、

勞累過度而誘發(fā)。

【辯證要點】1.辨疼痛性質(zhì);2.辨氣、血、陰、陽虛;3.辨氣滯、血瘀、痰阻、寒凝;4.辨真

心痛舌苔脈象;5.辨真心痛病情順逆。

【治則】補、通。先治其標,后顧其本,必要時標本同治。

1.心血瘀阻:主癥: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胸悶心悸。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

2.痰濁內(nèi)阻:主癥:胸悶痛如窒,痛引肩背。肢體沉重,痰多。

治法:通陽泄?jié)?,豁痰開結(jié)。方藥:瓜簍雍白半夏湯。

3.陰寒凝滯:主癥:胸痛如絞,時作時止,感寒痛甚。四肢不溫。

治法:辛溫通陽,開痹散寒。方藥:瓜簍癱白白酒湯加減;寒盛痛重者,烏頭

赤石脂湯送服蘇合香丸。

4.氣陰兩虛:主癥:胸悶隱痛,時作時止。氣短,頭暈,或手足心熱。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方藥:生脈散合人身營養(yǎng)湯。

5.心腎陰虛:主癥:胸悶痛或灼痛,心悸心煩。不寐,盜汗,腰膝酸軟。

治法: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方藥:左歸飲。

6.心腎陽虛:主癥:胸悶痛氣短,遇寒加重。腰疲乏力,畏寒肢冷,面浮足腫。

治法:益氣壯陽,溫絡止痛。方藥:參附湯合右歸飲。

厥心痛|亦稱胸痹心痛,為心痛之輕證。(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

為主癥。)救急時均要口服芳香溫通藥,如冠心蘇合香丸1丸口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5粒口

含服。復方丹參滴丸10粒;麝香保心丸2粒。

真心痛|亦稱心厥。(胸痹的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的危重癥候,以左胸劇烈疼痛,持續(xù)不解,伴

汗出肢冷,面白唇青,手足青至節(jié),脈微細為特征。)因心脈閉塞,故屬臨床急危重癥,應

做如下救治:1.立即吸氧;2.絕對臥床;3.救治原則以通為主,兼顧正氣(含服冠心蘇合香

丸1丸或速效救心丸5粒)4.因心脈閉塞,氣滯血郁,要及時通便。5.肺氣郁滯,化熱灼津

生痰,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

胸痹與胃脫痛的麗:胸痹不典型者,疼痛可在胃院部。多數(shù)在左胸部,病位在心,常有

心病史,呈發(fā)作性胸悶胸痛,伴心悸氣短,喘息,脈結(jié)代。胃脫痛疼痛部在胃院部,病位在

胃,常有胃病史,發(fā)病表現(xiàn)為胃脫痛,伴納呆,曖氣,呃逆,泛酸等。

胸痹與懸飲的版:胸痹以左胸悶痛為主證,懸飲飲停左胸脅者也以左胸疼痛為主癥,故

當鑒別。胸痹病位在心,疼痛部在左側(cè)心前區(qū)與胸骨后;懸飲病位在胸脅,疼痛部位在左側(cè)

而胸脅部。胸痹常于勞累、飽餐、受寒、情緒激動后突然發(fā)生,歷史短暫,休息或用藥后緩

解,伴心悸氣短,喘息,脈結(jié)代等。懸飲胸脅脹痛持續(xù)不解,咳嗽、轉(zhuǎn)側(cè)、呼吸時疼痛加重,

多伴有咳嗽、氣喘,咯痰,發(fā)熱等。

0

恤■證|:(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n鼻諸竅,

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tǒng)稱為血證。)

【辨證要點】1.辨病證之不同;2.辨病位之不同;3.辨證候之虛實。

【治則】1.治火;2.治氣;3、治血。初期:“止血”;血止后用“寧血”;善后用“補虛”。

同時兼顧“消瘀”。

鼻穌

1.熱邪犯肺:主癥:鼻燥流血,血色鮮紅。身熱口干。

治法:清肺瀉熱,涼血止血。方藥:桑菊飲。

2.肝火上炎:主癥:鼻蚓目赤,煩躁易怒。口苦耳鳴。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方藥:桅子清肝湯加減。

3.胃熱熾盛:主癥:鼻血鮮紅,胃痛口臭。煩躁便秘。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方藥:玉女煎。

4.氣血虧虛:主癥:鼻蜘或肌蚓、齒此,血色淡紅。心悸神疲,氣短乏力。

治法:益氣攝血。方藥:歸脾湯。

齒虬

1.胃火內(nèi)熾:主癥:齒佃血色鮮紅,齒齦紅腫疼痛??诳视?,口臭便秘。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方藥:加味清胃散。

2.陰虛火旺:主癥:齒螞血色淡紅,齒搖齦浮微痛。腰痰耳鳴。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藥:知柏地黃丸合茜根散。

咳血:

1.燥熱犯肺:主癥:咳嗽痰血,鼻燥口干。發(fā)熱喉癢,咳痰不爽。

治法:清熱潤肺,寧絡止血。方藥:桑杏湯。

2.肝火犯肺:主癥:咳嗽陣作,痰中帶血,胸脅牽痛。煩躁易怒,目赤口苦。

治法:清肝瀉肺,涼血止血。方藥:黛蛤散合瀉白散。

3.陰虛肺熱:主癥:咳嗽少痰,痰中帶血,經(jīng)久不愈。血色鮮紅,兩額紅赤,潮熱盜汗。

治法:滋陰潤肺,降火止血。方藥:百合固金湯。

吐血:

1.胃中積熱:主癥:胃睨灼熱作痛,吐血色紅或紫暗??诔簦忝?。

治法:清胃瀉熱,涼血止血。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主癥:吐血色紅或紫喑,脫脹脅痛。煩躁易怒,寐少夢多。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3.氣虛血溢:主癥: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氣短聲低。

治法:益氣攝血。方藥:歸脾湯。

便血:

1.腸道濕熱:主癥:便血伴大便穢膩不暢。腹痛不適,口粘而苦。

治法:清熱化濕,涼血止血。方藥:地榆散。

2.脾胃虛寒:主癥:便血紫暗或黑色,脫腹隱隱作痛,喜溫喜按。怯寒肢冷,納差便清。

治法: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方藥:黃土湯。

尿血:

1.下焦熱盛:主癥: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面赤口瘡。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方藥:小薊飲子。

2.陰虛火旺:主癥:小便短赤帶血。頷紅潮熱,腰痰耳鳴。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藥: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tǒng)血:主癥:久病尿血,食少乏力。面色蒼白,或見皮膚紫斑、齒蚓。

治法:補脾益氣生血。方藥:歸脾湯。

4.腎氣不固:主癥: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紅,腰疲耳鳴。神疲乏力,頭暈目眩。

治法:補益腎氣,固攝止血。方藥:無比山藥丸。

紫斑:

1.熱盛迫血:主癥:感受風熱或火熱燥邪后,肌膚突發(fā)紫紅后青紫之斑點或斑塊。發(fā)熱口渴,

煩躁不安。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藥:清營湯。

2.陰虛火旺:主癥:肌膚出現(xiàn)紅紫或青紫斑點或斑塊,時作時止。手足心熱,潮熱盜汗。

治法:滋陰降火,寧絡止血。方藥:茜根散。

3.氣不攝血:主癥:紫斑反復出現(xiàn),經(jīng)久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

治法:補脾益氣攝血。方藥:歸脾湯。

畫畫:《內(nèi)經(jīng)》稱各種出血為血溢,有血溢脈外之意。

紫斑:亦名紫?;蚣⊙?由多種原因?qū)е缕は录∧w出血,皮膚青紫,壓之而不退色。

紫斑與皮疹的鑒別卜紫斑壓之不退色,一般無瘙癢、發(fā)熱等癥,常伴有口腔牙齦等部位出

血;而皮疹壓之褪色,且多伴有瘙癢或發(fā)熱等癥。

咳血與嘔血的朝:從病史、先兆癥、出血顏色、伴隨癥等方面進行鑒別。咳血多有肺磨、

久咳、喘證等病史;有喉癢、胸悶、口有血腥味、咳嗽等出血前征兆;血色鮮紅,常混有泡

沫痰涎;出血后可有數(shù)天痰中帶血,大便顏色多無異常。吐血多有胃痛、積聚等病史;有惡

心、胃脫不適、頭暈、心慌等出血前征兆:血色暗紅或呈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殘渣;無痰中

帶血,但出血后大便呈黑色。臨床鑒別還可借助X光、纖維胃鏡等檢測。

遠血與近血的鎏別:遠血與近血之說源于張仲景的《金匱耍略》,是以出血部位與肛門的距

離來劃分的,距肛門近者為近血,距肛門遠者為遠血。《景岳全書.血證》:“血在便前者,其

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后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于胃。”臨床

上還要根據(jù)出血的顏色、伴隨癥狀、既往病史等方面加以鑒別。遠血顏色黯黑或呈柏油樣,

血和大便均勻混合;近血則為鮮紅色,一般先有大便后出血或純血鮮紅。遠血者多有反復發(fā)

作的胃痛史和黃疸、鼓脹病史等,近血多有痔瘡等病史。遠血多由脾胃虛寒引起,近血多因

腸道濕熱所致。

胃痛H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diào)所引起的胃骯部疼痛,稱之胃痛,又稱胃骯痛。)

【病因病機】1.外邪犯胃;2.飲食不節(jié);3.情志不暢;4.脾胃虛弱。

【辯證要點】1.辨寒熱;2.辨虛實;3.辨氣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

【治則】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但須審癥求因,審因論治。

[通則不痛】散寒、消食、理氣、泄熱、化瘀、除濕、養(yǎng)陰、溫陽等法均可起到“通”的

作用。不單指“通下”。

1.胃氣壅滯:主癥:胃脫脹痛,食后加重,曖氣?;蛴袀呈罚蛴懈型庑安∈?。

治法:理氣和胃止痛。方藥:香蘇散化裁。

2.肝胃氣滯:主癥:胃脫脹痛,連及兩脅,攻撐走竄,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3.胃中蘊熱:主癥:胃脫灼熱,得涼則減,得熱則重。口舌生瘡。

治法:清胃瀉熱,和中止痛。方藥:瀉心湯合金鈴子散。

4.肝胃郁熱:主癥:胃院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

治法:清肝瀉熱,和胃止痛。方藥:肝熱移胃用化肝煎加減;灼痛、口苦、惡

心明顯時小柴胡湯化裁。

5.瘀血阻滯:主癥:胃脫疼痛,狀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病程日久.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

6.胃陰不足:主癥:胃院隱痛或隱隱灼痛。嘈雜似饑,饑不欲食。

治法:滋陰養(yǎng)胃,理氣止痛。方藥: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7.脾胃虛寒:主癥:胃脫隱痛,遇寒或饑時痛劇,得溫熨或進食則緩,喜暖喜按。食少便潺。

治法:溫中健脾。方藥:黃茜建中湯加減。

心下痞|:心下是心口下,胃的位置,心下痞是指胃脫部滿悶痞塞不適感,但按之虛軟不痛。

多見慢性胃炎所引起不適。

胃痛與真心痛的鎏馴:從病位,疼痛的程度,特征以及預后鑒別。胃痛病位在上腹胃院近

心窩處,以隱痛、脹痛為主,勢緩,常伴有惡心嘔吐,反酸嘈雜,任何年齦均可患病,預后

較好。真心痛病位在左胸前,極少部分在胃脫,以壓榨感疼痛,劇痛為主,勢急,常伴有心

悸氣短,汗出,中老年人多見,預后較差。

胃痛虛證和實證的鑒別|:實證起病急,痛而拒按,脹痛、刺痛為主,治療較易收效。虛證

起病緩,病程長,隱痛為主,痛而喜按,病情纏綿,往往難愈。

胃痛與胃痞的題:二者部位相同,均在心下胃脫。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滿悶,觸

之無形,按之不痛,以滿為患,且病及胸膈為特征;胃痛以痛為主,可有壓痛,二者不難鑒

別。

濕熱中阻胃痛與肝胃郁熱胃痛的臨床特點、治法及主方有何不同:濕熱中阻胃痛的臨床特

點為胃脫脹痛,嘈雜灼熱,口干口苦,渴不欲飲,頭重肢倦,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

暢,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療大法為清熱化濕,理氣和胃。主方為清中湯;肝胃郁熱胃痛的

臨床特點為胃院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

療大法為疏肝理氣,泄熱和胃。主方為丹桅逍遙散。

嘔吐|: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胃內(nèi)容物經(jīng)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種病證。有物有聲為嘔,

有物無聲為吐,無物有聲為干嘔。嘔和吐常同時發(fā)生,難截然分開,故并稱為嘔吐。

【病因病機】1.外邪犯胃;2.飲食不節(jié);3.情志失調(diào);4.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辨證要點】1.辨實與虛;2.辨嘔吐物;3.辨可吐與止嘔;4.辨可下與禁下。

【治則】和胃降逆為本。分清虛實。實者重在驅(qū)邪,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氣之法,輔以

和胃降逆。虛者重在扶正,以益氣、溫陽、養(yǎng)陰之法,輔以降逆止嘔,以求正復胃和嘔止之

功。虛實夾雜應適當兼顧治之。

1.外邪犯胃:主癥:發(fā)病急驟,突然嘔吐,有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伴胸脫滿悶,不思飲食。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方藥:蕾香正氣散。

2.飲食停滯:主癥:嘔吐酸腐,脫腹脹滿,曖氣厭食,得食益甚,吐后反快。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降逆。方藥:保和丸。

3.痰飲內(nèi)停:主癥:嘔吐多為清水痰涎,頭眩心悸。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

4.肝氣犯胃:主癥:嘔吐吞酸,曖氣頻作。情志不遂更甚。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嘔。方藥: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

虛證:

1.脾胃虛寒:主癥: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大便清薄,時作時止。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方藥:理中丸。

2.胃陰不足:主癥:嘔吐反復發(fā)作,時作干嘔。

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方藥:麥門冬湯。

Kwl:反胃也有嘔吐的臨床表現(xiàn),故屬嘔吐范疇,多由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于腐熟,

食入不化所致。臨床表現(xiàn)為食飲入胃,滯停胃中,良久盡吐而出,吐后轉(zhuǎn)舒。即所謂“朝食

暮吐,暮食朝吐

整:指胃中空虛,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病癥。病機

有胃熱、胃虛、血虛之不同。

實證嘔卜嘔吐由外邪、飲食、七情所引起,表現(xiàn)為發(fā)病急驟,病程短,嘔吐量多,嘔吐物

多酸腐臭穢,或伴有表證,脈實有力。

虛證嘔I:指嘔吐由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等因素引起,表現(xiàn)為起病緩慢,病程長,嘔而無力,

時作時止,吐物不多,酸臭不甚,伴有精神萎靡,倦意乏力,脈弱無力等癥。

呃逆與干嘔的版:呃逆是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的病癥,病位在膈,

病機是胃氣上逆動膈;干嘔是病人有惡心欲嘔之感,但有聲無物,病位在胃,由胃氣上逆所

致。兩者在臨床表現(xiàn)與病機病位上不同。

噎膈與反胃的麗:噎膈是噎塞格拒,甚至閉塞不通。輕者食物難下,水飲可入,重則水

飲不進,或食入即吐。病位在食道,病情重,預后差。反胃的特點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完谷不化,為脾胃虛弱引起,病位在胃,病情較輕,預后較好。

辨嘔吐物的疾病性質(zhì)卜嘔吐物的性質(zhì)反映病變的寒熱虛實、病變臟腑等,如酸腐難聞,多

為食積內(nèi)腐;黃水味苦,多為膽熱犯胃;酸水綠水,多為肝氣犯胃;痰濁涎沫,多為痰飲中

阻;泛吐清水,多屬胃中虛寒,或有蟲積;粘沫量少,多屬胃陰不足。

泄瀉:(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清,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多由脾胃運化功能

失職,濕邪內(nèi)盛所致。)

【辨證要點】1.辨暴瀉與久瀉;2.辨虛實;3.辨寒熱;4.辨證候特征。

【治則】病機為脾病濕盛,故治則為運脾化濕。急性暴瀉以濕盛為主,著重化濕,溫化寒濕、

清化濕熱、清暑祛濕;慢性久瀉以脾虛為主,健運脾氣為主,佐以化濕利濕:肝郁配合抑肝

扶脾:腎陽虛衰者,宜補火曖土

1.寒濕泄瀉:主癥:瀉下清稀,甚至如水樣,有時如鷲濤。

治法:芳香化濕,疏表散寒。方藥:蕾香正氣散。

2.濕熱泄瀉:主癥: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

治法:清熱利濕。方藥:葛根苓連湯。

3.暑濕泄瀉:主癥:夏季盛暑之時,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

治法:清暑化濕。方藥:黃連香需飲。

4.食滯腸胃:主癥:腹痛腸鳴,瀉后痛減,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夾有不消化之物。

治法:消食導滯。方藥:保和丸。

5.肝氣乘脾:主癥: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后痛緩,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而誘發(fā)。

治法:抑肝扶脾。方藥:痛瀉要方。

6.脾胃虛弱:主癥:大便時涯時瀉,反復發(fā)作。稍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shù)即增多,夾見水谷

不化。

治法:健脾益胃。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

7.腎陽虛衰:主癥:每于黎明之前,臍腹作痛,繼則腸鳴而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方藥:四神丸。

五更瀉卜由于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胃,每天早晨黎明之前,出現(xiàn)腹部作痛,腸鳴即瀉,

完谷不化,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為特征的病證。

痢疾與泄瀉的鑒麗痢疾與泄瀉兩者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病變均在腸胃,皆由外感時邪,

內(nèi)傷飲食而發(fā)病。均有大便次數(shù)增多,腹痛的特點。但病機和臨床特征不同。泄瀉的病機主

要是脾虛濕盛,臨床特征是瀉下爽利或完谷不化,腹痛與腸鳴同見;而痢疾的病機主要是腸

中有壅滯之邪,氣血凝滯,腐敗化為膿血.,臨床特征是便而不爽,滯澀難下,里急后重,便

下赤白膿血,腹痛與里急后重同具。治療上,泄瀉可以分利,通過利小便而實大便,痢疾不

可分利,主要是調(diào)氣行血。

黃疸|:指因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或血敗不華于色,引發(fā)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臨

床表現(xiàn)的病證。

【病因病機】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內(nèi)傷飲食勞倦或繼發(fā)于他病之后。病機關鍵在于“濕”。

時邪外侵,或自內(nèi)生,壅阻中焦,脾失健運,肝膽失于疏泄,膽汁外溢,則發(fā)為黃疸。濕以

熱化,濕熱交蒸,發(fā)為陽黃,由于濕、熱偏盛,又有熱重于濕、濕重于熱之分。疫毒偏重,

內(nèi)陷心肝,侵入營血,卒然發(fā)黃,稱為急黃。濕從寒化,寒濕郁滯則為陰黃。病位主要在脾、

胃、肝、膽。

【辨證要點】1.辨陽黃、陰黃、急黃、虛黃;2.辨陽黃之濕熱輕重;3.辨陰黃之寒濕與血瘀。

【治則】初期實證,攻逐邪氣;中末期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防止轉(zhuǎn)生積聚、鼓脹,先

安未受邪之地。

陽黃,清熱利濕,通利二便。急黃以清熱解毒涼血為主,隨證擇用攻下、開竅法。虛

黃以健脾生血柔肝為原則。

陽黃:1.熱重于濕:主癥: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瀉下。方藥:茵陳蒿湯。

2.濕重于熱:主癥:身日俱黃,然不及熱重于濕者鮮明。頭身困前,胸脫痞悶,食欲減退,

惡心嘔吐,腹脹,便清,

治法:利濕化濁,佐以清熱。方藥: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急黃:主癥:發(fā)病急驟,,黃疸顏色如金并迅速加深。伴高熱煩渴,脅痛腹?jié)M,皮膚出現(xiàn)瘀

斑。神昏。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方藥:犀角散。

陰黃:1.寒濕阻遏:主癥:身目發(fā)黃而晦暗。脫悶腹脹。

治法:溫化寒濕,健脾退黃。方藥:茵陳術(shù)附湯。

2.血瘀肝郁:主癥:身目發(fā)黃而晦暗,面色薰黑。脅下或有臧塊或隱痛不休。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藥:鱉甲煎丸。

虛黃:主癥:面目肌膚發(fā)黃,黃色較淡。氣短乏力,納呆便海。

治法:補氣養(yǎng)血,健脾柔肝。方藥:小建中湯。

疫癰: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疫毒邪氣,能引起黃疸或者急黃的發(fā)生,來勢兇猛異常。

陽黃與陰黃各自時:陽黃的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多為肝膽或脾胃濕熱所引起。陰黃黃色

晦喑色如煙熏,多由脾胃虛寒所引起。陽黃日久可轉(zhuǎn)化為陰黃。

為何說陽黃易治而陰黃難治|:陽黃多為新病暫病,病史不長,主要是肝膽脾胃濕熱所引起,

臟器未虛,故易治;陰黃多為久病,病史長,多為脾胃陽虛,臟氣已虧,故難治。

為何說:“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小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篇》里指出:“諸病

黃家,從濕得之”。一語道破了黃疸發(fā)病的關鍵所在。主要因為膽汁外溢所引起的。而膽汁

的外溢又是因為肝膽的疏泄功能失常所致。六淫中濕邪最容易阻遏中焦,導致脾胃運化失調(diào),

肝膽疏泄失常,以至膽汁外溢。無論是濕從熱化導致陽黃,還是濕從寒化導致陰黃,或者濕

邪化熱內(nèi)陷心營導致急黃,都與濕邪有關。古云“從濕得之”。

頭痛:頭部靜脈細急或失養(yǎng),清竅不利所引起的頭部疼痛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分太陽、少

陽、陽明、厥陰、全頭痛。

【病因病機】1.外感六淫;2.內(nèi)傷不足;3.久病入絡,跌仆腦損。“風、火、痰、瘀、虛”。

【診斷】1.以頭痛為主癥,或全頭痛,或局部疼痛,性質(zhì)分劇痛(外邪)、隱痛(虛)、脹痛

(肝陽亢)、搏動痛(風火)。

2.外感頭痛起病急,病程短,內(nèi)傷頭痛兼有內(nèi)傷證候,起病緩,反復發(fā)作。(辨外感內(nèi)傷;

所屬部位;疼痛性質(zhì)。)

【治則】頭痛是由于脈絡痹阻或輕竅失養(yǎng)而成,治以調(diào)神利竅、緩急止痛為原則。外感祛風

散邪為主;內(nèi)傷補虛為要。

因國:羌活、蔓荊子、葛根;畫:葛根、白芷;|少陽經(jīng)|:柴胡、川萼;

厥陰經(jīng)|:藁本、吳茱萸;太陰:蒼術(shù);畫:細辛。次痛不愈|選用搜風通絡之蟲類藥。

外感頭痛:(突然發(fā)作,其痛如破,痛無休止,脹痛、跳痛、灼痛。)證候特征

1.風寒頭痛:主癥:全頭痛,痛勢較劇烈,痛連項背,常喜裹頭。惡風寒,口淡不渴。

治法:疏風散寒。方藥:川茸茶調(diào)散。

2.風熱頭痛:主癥:頭痛而脹,甚則如裂。發(fā)熱惡風,口渴喜飲。

治法:祛風清熱。方藥:可芷石膏湯加減。

3.風濕頭痛:主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身熱不揚。

治法:祛風勝濕。方藥:羌活勝濕湯。

內(nèi)傷頭痛:(緩慢發(fā)病,痛勢綿綿,時痛時止,空痛、昏痛、隱痛。多與“肝、心、腎、

三臟有關”。)證候特征

1.肝陽頭痛:主癥:頭脹痛,或抽掣而痛,頭痛多為兩側(cè)。頭暈目眩,心煩易怒。

治法:平肝潛陽。方藥:天麻鉤藤飲。

2.氣虛頭痛:主癥:頭痛隱隱,時發(fā)時止,遇勞加重。氣短懶言。

治法:益氣升清。方藥:順氣和中湯。

3.血虛頭痛:主癥:頭痛隱隱,纏綿不休。面色少華,心悸怔忡。

治法:滋陰養(yǎng)血。方藥:加味四物湯。

4.腎虛頭痛:主癥:頭痛而空。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畏寒肢冷(腎陽虛)或無心煩熱(陰虛)。

治法:補腎填精。大補元煎。陽虛加鹿茸、鹿角膠;陰虛加女貞子、旱蓮草。

5.痰濁頭痛:主癥:頭痛昏蒙重墜。胸脫痞悶,納呆嘔惡。

治法:燥濕化痰,降逆止痛。方藥: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6.瘀血頭痛:主癥:頭痛劇烈,或刺痛,經(jīng)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日輕夜重。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藥:通竅活血湯。

不獨外感頭痛,內(nèi)傷頭痛亦是多配伍治風藥。如川茍、荊芥等。久病及腎,補腎。久病入絡,

配蟲類藥。

頭痛與眩暈的區(qū)別:均屬內(nèi)科雜病,頭痛是以病人自覺頭部疼痛為特征,病因由外感或內(nèi)

傷引起:偏于實證者居多。眩暈以頭暈眼花為特征,病因以內(nèi)傷為主;偏于虛證者居多。頭

痛與眩暈可單獨出現(xiàn),亦可同時并見。

中風:又名卒中,由于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口舌咽斜,語言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xiàn)。老年人多見。分中臟腑和中經(jīng)絡。

(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

【病機特點】虛、火、風、痰、氣、血、

【辯證要點】1.中經(jīng)絡和中臟腑;2.辨分期(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3.辨病勢順逆;

4.辨閉證與脫證。

中經(jīng)絡:(中風的一種類型,指病情較輕,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無

神志改變者。)

1.肝陽暴亢:主癥: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咽斜,言語不利。眩暈頭脹痛。

治法:平肝熄風潛陽。方藥:天麻鉤藤飲。

2.風痰阻絡:主癥:半身不遂,肢體拘急,口舌咽斜,語言不利,肢體麻木。頭暈目眩。

治法:化痰熄風通絡。方藥:化痰通絡湯。

3.痰熱腑實:主癥:半身不遂,肢體強痙,言語不利,口舌咽斜。腹脹便秘。

治法:通腑泄熱化痰。方藥:星簍承氣湯。

4.氣虛血瘀:主癥: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舌咽斜。氣短乏力,偏身麻木。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方藥:補陽還五湯。

5.陰虛風動:主癥:半身不遂,口舌咽斜,言語不利。五心煩熱,眩暈耳鳴。

治法:滋陰潛陽,鎮(zhèn)肝熄風。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

中臟腑:(中風的一種類型,指病情嚴重,有神志不清,不省人事者。)(名解)

1.風火閉竅:主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咽斜。兩眼斜視或直

視,面紅耳赤。

治法:清熱熄風,醒神開竅。方藥:天麻鉤藤飲配合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鼻飼。

2.痰火閉竅:主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舌咽斜。鼻鼾痰鳴,

或見抽搐,躁擾不寧。

治法:清熱滌痰,醒神開竅。方藥:羚羊角湯配合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鼻飼。

3.痰濕蒙竅:主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松懈,口舌咽斜。痰涎涌盛,

治法:燥濕化痰,醒神開竅。方藥:滌痰湯配合蘇合香丸鼻飼。

脫證:元氣衰敗:主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張,肢體癱軟,手撒肢厥。

瞳神散大。

治法:益氣回陽,扶正固脫。方藥:參附湯。

后遺癥:

1.半身不遂:主癥:偏身癱軟不用,伴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則感覺完全喪失;口舌咽斜。

少氣懶言,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藥:補陽還五湯。

2.語言不利:主癥:言語騫塞或失語。舌強,口舌咽斜,口角流涎。

治法:祛風化痰,宣竅通絡。方藥:解語丹。

真中風:中風的一種類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