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1頁
【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2頁
【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3頁
【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4頁
【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升高系列】專題17文言文閱讀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專題17文言文閱讀

《初中課程要求》《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能理解淺易文言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意思;翻譯淺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領會淺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寫作意圖。

《高中課程要求》1.理解(1)理解文中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2.分析綜合(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初中知識復習

1、【文言實詞題】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2、【性格表現(xiàn)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3、【內(nèi)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傮w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lián)系全文。

高中知識預習

【文言實詞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技巧解釋

聯(lián)想推斷法我們可以聯(lián)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不以外夷見忽。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來推斷。見相當于第一人稱代詞我,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jù)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其實,在《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中,見也是這種用法。

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lián)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勢拔五岳掩赤城。我們可以聯(lián)系成語出類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們平時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句中拔的詞義了。

成分分析法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基本上還是一致的。除了一個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分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xiàn)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所以我們翻譯實詞時就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shù)某煞菹扰卸ㄋ脑~性,進而推知它的義項。比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絕前面是主語群響和一個畢字,這里畢不可能是謂語而只能是修飾絕的狀語,否則結(jié)合上下文講不通,由此可推知這個絕在句中的語法成分當是謂語,譯為停止。

句式推斷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我們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出另一個詞的含義。例如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②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③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④時濃霧半作半止(《游黃山記》)①②兩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分別都相同,可以互為釋義。它們的意思分別是: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釋為沿用、沿襲,由此再結(jié)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斷蒙為繼承義。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應該相反,止是停止義,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當為起來義。

字形推斷法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lián)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jù)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范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jù)。例如:①金就礪則利(《勸學》)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③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④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識日(《日喻》)①礪,石旁。推斷它可能與一種石有關,得到礪:磨刀石。②騏驥,馬旁,可能是一種馬,準確義項為駿馬。③昳,日加失,聯(lián)系上下文形貌昳麗,聯(lián)想到昳可能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美麗,這種美麗讓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當與水有關,水邊義。⑤眇,由目與少,聯(lián)想到少目的含義,可推知為眼盲。

【文言虛詞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技巧解釋

句意推斷法根據(jù)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jù)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代入推斷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幾乎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那么我們可以把它的每個意義和用法都帶入到這個句子中來試一試,如果某個用法和意義講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這個意義和用法。

語法推斷法文言文中講究句子對稱,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駢體文中,一般來說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大致相同。我們可以由上一個句子中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下一句話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词欠裰v得通,如果講的通,那么他們的意義和用法可能相同。

標志推斷法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標志。比如判斷句中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中的“見”“于"見……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頓等。其意義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標志,就能知道它的意義和用法了

【文言文斷句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技巧解釋

句末語氣詞判斷法句末語氣詞標示著句子或分句的結(jié)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幾個: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嘆、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⑵矣——可以表示強調(diào)、感嘆、推測、祈使等語氣。⑶耳——通??梢员硎鞠拗?、肯定語氣。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贊嘆等語氣。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⑺哉——表示感嘆、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嘆等語氣。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種樹郭橐駝傳》)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游》)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句首虛詞判斷法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⑴夫:“/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見的有:⑶于是:“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單獨使用的嘆詞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jié)構(gòu)”,與常規(guī)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嘆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借。例如: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本紀》)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

句式——對偶和排比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其它例如,⑴借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jié)構(gòu);等等

【文言句式技巧點撥】

句式類型判斷技巧

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⑴用"者……也"表判斷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斷⑶用"者"表判斷⑷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⑸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斷⑺無標志判斷句。

被動句古代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⑴用"于"表示被動關系。⑵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⑶用"為"表示被動關系。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

省略句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xiàn)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xiàn)代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⑴承前?、泼珊笫、亲允鍪、葘υ捠?、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6、分句的省略總之省略句需要我們根據(jù)文意進行判斷。

倒裝句(☆)一、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狀語后置1、動+以+賓。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豆讶酥趪病?、動+于(乎,相當"于")+賓。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駥W》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盾髯印駥W》3、形+于+賓。例如: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4、介詞賓語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短語。這種介賓短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shù)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邊充當補語。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稁熣f》主謂倒裝古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東阿。《晏子治東阿》三、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舉例: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應為"沛公在安")以"是之"為標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應為"有何陋之")四、定語后置1、"之…者…"為標志,即"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心詞+數(shù)量詞。如:⑴"聞道百"(莊子《秋水》)⑵"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文言文翻譯技巧點撥】

(1)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如:

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昂谩痹概拥拿裁?,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質(zhì)。(詞義擴大)

②丈夫亦愛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稱,今指妻的配偶。(詞義縮?。?/p>

(2)注意詞類活用的翻譯方法。

如: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影從。“云、響、影”是名詞作狀語,譯時加“像……一樣"。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洲之地?!肮獭笔切稳菰~活用為名詞,譯為“堅固的地方"。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俺?、入”動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財物"。

(3)注意句子的主謂關系。

如:

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賓語,應譯為“記載言論的書籍”。

鑿城數(shù)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怒"為“?!钡闹^語,應譯為“發(fā)狂"。

(4)注意固定結(jié)構(gòu)和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是固定結(jié)構(gòu),應譯為“與……比,那一個……"。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固定句式,應譯為“恐怕嗎"

(5)注意古代漢語修辭格及翻譯。

如: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藩籬”譯為“邊防"(比喻)

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萬鐘”譯為“高官厚祿"(借代)

吾與大王會獵于此“會獵”譯為“交戰(zhàn)"(委婉)

時維九月,序?qū)偃镒g為“時值深秋九月”。(互文)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譯為“進去”。(偏義復詞)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及翻譯

判斷句——譯出“是";

被動句——譯出“被”

疑問句——譯出疑問語氣

省略句——補出省略成分

變式句——還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內(nèi)、句間對稱的特點,學會推斷詞義。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根據(jù)“用"推斷“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根據(jù)“擇”推斷“簡"的意思是“選拔”

(8)注意翻譯字字落實,句句對應的特點

①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譯:現(xiàn)在形勢危急求你幫助,是我的過錯了。

以上兩句翻譯都未做到字字落實,①句的“以"字未翻譯,②句的“是”字未翻譯。

注意專用名詞不譯的原則。

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

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10)注意譯時句不離篇的原則。(見五步驟“審”)

分析譯句前后內(nèi)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xiàn)象??上瘸鰜?,圈注。

【文言文文意理解與分析題型技巧點撥】

(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nèi)容。

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qū)域。

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

(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nèi)涵,琢磨內(nèi)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nèi)容。

(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chǎn)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

(5)聯(lián)系全文,整體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

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jié)概括,結(jié)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上幸武惠妃,惠妃泣訴于上曰:“太子陰結(jié)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鄙洗笈哉Z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圣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用賈后之譖廢愍懷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納獨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遂失天下。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上不悅。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蒎苁构倥YF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炅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言于九齡曰:“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壬寅,以耀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并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嚴挺之貶洺州刺史。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珪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三十》)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B.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C.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D.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社,廟指宗廟、太廟,社是土地神,廟社即宗廟社稷,用以代指國家。

B.涂炭,涂是泥塘之意,炭是火坑之意,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中。

C.戶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科舉的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

D.足下,對同輩、朋友一種敬稱,古時也用于對上,如“謹拜大將軍足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九齡之所以不支持李林甫為相,主要是因為宰相權責太過重大,關系國家安危,擔心李林甫上位會損壞國家利益。

B.武惠妃受到玄宗的寵愛,趁機進讒言陷害太子,說太子網(wǎng)羅黨羽,要謀害她們母子,玄宗因此大怒,想要廢除太子。

C.蕭炅不學無術,卻被李林甫推薦到戶部擔任侍郎一職;挺之向張九齡揭出了蕭炅白學先生的丑態(tài),蕭炅被貶出了京城。

D.玄宗即位后,重用過的各個宰相各有所長,但自張九齡獲罪之后,朝廷再也找不到直言之人,人人都只知道容身保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2)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敵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

5.試簡析張九齡通過哪些努力,暫時保住了太子。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噴。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1.下列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C.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D.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荀況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這里指比較小的距離。

D.“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如《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觀點,然后運用形象的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

B.文章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習的重要作用。

C.從“積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個層次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D.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但也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在“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武技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崩钕玻^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鄙Γ钤嚻浼?。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cè)唤蝗硕ⅰI中υ唬骸翱梢?。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崩钜哉浦碌?,慚沮請教。又數(shù)日,僧辭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cè),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奔磫枺骸白饚熀稳??"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崩钫堉偎?,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B.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C.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D.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缽,是指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制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

B.少林,是中國武林的泰斗,是中國人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一個武術體系。

C.尼僧,在佛教中,女子出家為尼,梵語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眾,俗稱尼姑。

D.《聊齋志異》,明代短篇小說集,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

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憨和尚與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xiàn)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2)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

5.作者想借以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貞觀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上曰:“朕昔受委專征,民間遂有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yè)由茲而成,不敢忘本?!狈獾乱驮唬骸氨菹乱陨裎淦胶?nèi),豈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钡乱皖D首謝。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zhí)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钡乱蛻M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諸司文案,恐有稽失,請令御史就司檢校。"上以問封德彝,對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果有愆違,御史自應糾舉?!毖湍?。上問淹:“何故不復論執(zhí)?"對曰:“天下之務,當盡至公,善則從之。德彝所言,真得大體,臣誠心服,不敢遂非?!鄙蠍?,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復何憂。"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shù)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二十九·貞觀君臣論治》)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B.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C.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D.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所用年號,計23年。年號由漢文帝首創(chuàng)。

B.海內(nèi),泛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C.郎中,官名,唐時各部都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侍郎之下的官員。

D.流,流放,即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xiāng)土的地方,對其懲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大宴群臣,讓人演奏《秦王破陣樂》,當封德彝夸贊他以神武平定天下豈是文德能比時,能清醒地意識到文才武功應各隨其時。

B.唐太宗因候選官假冒資歷和門蔭,就發(fā)布敕令讓其自首,否則處死;戴胄犯顏勸諫,他先是發(fā)怒,后聽了戴胄的解說,唐太宗對此表示認可。

C.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賢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沒有舉薦一人,后來回復說沒有奇才,太宗告訴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長。

D.御史大夫杜淹認為,部門公文滯留丟失的情況,御史有責任檢舉揭發(fā);而封德彝卻認為,各部門應該主動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定。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读鶉摗?/p>

5.面對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文本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p>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B.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C.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B.寡人,古代諸侯王的謙稱,文中指鄭國的國君。

C.“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為婚姻,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后泛指兩家聯(lián)姻。

D.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晉文公當時為侯爵,故稱“晉侯";秦穆公當時為伯爵,故稱“秦伯”;鄭文公當時為伯爵,故稱“鄭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國家危難時,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恩怨,主動求見秦伯,可見其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愛國精神。

B.面對秦穆公撤軍并派遣三位大夫守衛(wèi)鄭國的局面,晉文公并沒有聽從大夫子犯的建議,而是冷靜地選擇了退兵。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qū)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但他一點也聽不進去。

D.蹇叔哭師,可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會敗于鄭國而會敗于晉國,可見其老謀深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5.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勸退秦師,你認為其游說的妙處何在?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孝祥,字安國,歷陽烏江人。讀書過一目不忘,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年十六,領鄉(xiāng)書,再舉冠里選。紹興二十四年,廷試第一,考官已定塤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讀塤策皆秦檜語,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塤第三,諭宰相曰:“張孝祥詞翰俱美。"

上之抑塤而擢孝祥也,秦檜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與胡寅厚,檜素憾寅。于是風言者誣祁有反謀,系詔獄。會檜死,魏良臣密奏散獄釋罪,遂以孝祥為秘書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湯思退之門,思退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與澈同為館職,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氣銳,往往陵拂之,至是澈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盧杞②下,孝祥遂罷。

尋除知撫州。年未三十,蒞事精確,老于州縣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劇,孝祥剖決,庭無滯訟。屬邑大姓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數(shù)萬。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張浚自蜀還朝,薦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上嘉之,會金再犯邊,孝祥陳金之勢不過欲要盟。宣諭使助孝祥落職,罷。復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治有聲績,復以言者罷。俄起知潭州,為政簡易,時以威濟之,湖南遂以無事。復待制,徙荊湖北路安撫使。筑寸金堤,自是荊州無水患,五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

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請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盡之嘆。孝祥俊逸,文章過人,尤工翰墨,嘗親書奏札,高宗見之,曰:“必將名世?!?/p>

(節(jié)選自《宋史·張孝祥傳》有刪節(jié))

【注】①塤(xūn):秦檜的孫子秦塤。②盧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楊炎、顏真卿等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B.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C.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D.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廷試又稱殿試,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中選者才能參與,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主持。

B.詔獄,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監(jiān)獄,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詔書才能拘捕人詔獄。

C.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劃名稱,宋代的路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此處“路"與“烽火揚州路”的“路"含義有別。

D.致仕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官員也可自請退職,如“乞骸骨”。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孝祥才思敏捷,頗受賞識。他讀書過目不忘,十六歲時,在鄉(xiāng)試中入圍,又被鄉(xiāng)里推薦為第一名,故高宗稱贊他的詩詞必將名世。

B.張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擔任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組織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荊州水患,又設立萬盈倉來儲備漕運的糧食。

C.張孝祥仕途坎坷,屢遭罷官。金兵入侵時,他認為金國是想締結(jié)盟約,被宣諭使彈劾而丟官;擔任靜江府知府時,又因諫官的意見被罷。

D.張孝祥年輕有為,能力出眾。他擔任撫州知府時,處理事情精明、準確;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務繁重艱巨,沒有留下積壓的案件。

4.把相關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p>

(2)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5.汪澈擔任御史中丞時,他為什么首先彈劾張孝祥,使其被罷職?請簡要說明。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王,是楚王的謚號。中國古代帝王除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

B.《離騷》,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政治敘事詩。

C.三閭大夫,是楚國官職,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屈原曾擔任該職務。

D.漁父,意思是以捕魚為業(yè)的人?!案浮笔枪糯Q呼從事某種行業(yè)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博聞強志,明治亂善外交。與楚王商議國事,應酬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器重。

B.屈原正道直行,為世人所不容。上官大夫因奪取屈原草擬的憲令未成功,就發(fā)怒疏遠他。

C.屈原忠君愛國,希望力挽狂瀾。雖被流放,仍多次表示輔佐君王、振興楚國的愿望。

D.屈原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雖明知舉世混濁世人皆醉,卻寧愿赴死以保持節(jié)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2)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5.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對屈原的描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概括作答。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C.“是寡人之過也”中,“寡人"是諸侯謙稱,意為寡德之人。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相傳為戰(zhàn)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曾經(jīng)給予晉恩惠,割讓焦、瑕二邑;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lián)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l)以其無禮于晉。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秦國在燭之武的勸說下撤軍,子犯建議攻打,晉侯為什么沒有采納?請用原文中語句回答。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憂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2.下列對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著作,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級別最大。由此可見,齊桓公的位次高于晉侯。

C.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諸侯或帝王的謙稱,他們有時也自稱“孤”,謂自己不能得眾;稱“不轂”,即不善。

D.執(zhí)事,辦事的官員,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文中指秦穆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出使秦國的重任。

B.燭之武膽小怕事。他初見秦穆公,就承認面對秦晉包圍的局勢,鄭國只能接受滅亡的命運了。

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

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鄭,不失本國尊嚴。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乙文中呂祖謙認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并作簡要分析。

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宋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性敏悟好學,工詞賦。弱冠,領薦書試禮部,有名于時。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太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先是,實每令人請事于朝,托近侍奏決,不經(jīng)中書,因與丞相耶律楚材有違言。子貞至,勸實致禮丞相,通殷勤,凡奏請,必先咨稟。丞相喜,自是交歡無間,實因此益委信子貞。太宗四年,實戍黃陵,金人悉力來攻。與戰(zhàn)不利,敵勞頗張,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敵中逃歸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洶懼。子貞請于實,斬揚言者首以令諸城,境內(nèi)乃安。汴梁既下,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見周給,且薦用之。拔名儒張?zhí)亓?、劉肅、李昶等于羈旅,與之同列。四方之士聞風而至,故東平一時人材多于他鎮(zhèn)。歲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貞至濮州,問以方略。對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爾,若投降者不殺,脅從者勿治,則宋之郡邑,可傳檄而定也?!笔雷嫔破溲浴V薪y(tǒng)元年,授益都路宣撫使。未幾,入覲,拜右三部尚書。時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貞裁定。李璮叛,據(jù)濟南,詔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子貞單騎至濟南,觀璮形勢,因說丞相史天澤曰:“璮擁眾東來,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絕,不攻自破矣。"議與天澤合,遂擒璮。又請建國學教胄子,敕州郡提學課試諸生,三年一貢舉。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帝頗悔用子貞晚。三年十一月,懇辭,乃得請。特敕中書,凡有大事,即其家訪問。子貞私居,每聞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卒年八十一。

選自《元史宋子貞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B.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C.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D.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不能用于女子。

B.禮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國家的典章祭祀、學校科舉、官員任免等事。

C.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D.貢舉,古時地方官府薦舉人才有鄉(xiāng)里選舉諸侯貢士之制,明、清則泛指科舉制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子貞才華卓著,且為官有道。他悟性極高,擅長詞賦,并且在做僚屬時規(guī)勸長官合理處理好與同僚關系,并贏得雙方喜歡。

B.宋子貞殺伐決斷,能恩威并行。面對惑亂軍心的逃歸士兵,果斷進言斬殺來安民心,而投降者卻可以從寬處理以彰顯仁德。

C.宋子貞精通典章,也重視教育。在省部初建的時候裁決制定制度,后來又奏請建立學校來教育貴族子弟,規(guī)定考試和舉薦制度。

D.宋子貞洞察形勢,有軍事才能。在征討李璮叛亂時,他單獨出行觀察形勢,進言的建議和宰相的想法不謀而合,最終擒獲李璮。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余人。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5.東平地區(qū)的人才多于別鎮(zhèn)的原因有哪些?

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shù)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shù)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fā)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趙午等皆自殺。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趙王敖得出,乃進言田叔等十余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余年。后數(shù)歲,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有之?!鄙显唬骸捌涫掳苍冢?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也?!鄙显唬骸昂我??"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本暗鄞筚t之,以為魯相。魯相初到,民自言相,訟王取其財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發(fā)中府錢,使相償之。相曰:“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于是王乃盡償之。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shù)使人請相休,終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獨何為就舍!"魯王以故不大出游。數(shù)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

(節(jié)選自《史記·田叔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