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3宋明理學課時分層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3宋明理學課時分層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3宋明理學課時分層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3宋明理學課時分層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3宋明理學課時分層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時分層作業(yè)(三)(建議用時:35分鐘)1.甘肅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經(jīng)》是由唐代中國本土僧人編寫的佛經(jīng),該經(jīng)借佛陀之口,講解并描述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提倡子女感恩、孝順父母。這表明()A.佛教思想沖擊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B.宣揚“孝道”成為佛經(jīng)主要內容C.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趨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動適應中國文化傳統(tǒng)D[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傳入后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不是沖擊,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出佛經(jīng)留意孝道,不能據(jù)此得出宣揚“孝道”成為佛經(jīng)主要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傳入適應了中國傳統(tǒng),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項錯誤,D項正確。]2.宋代,儒學家們起先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索人世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角度是()A.從沖突對立轉換動身B.從天人感應動身C.從萬事萬物本原動身D.從人的本性動身C[理學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本體論、心性論和相識論。所謂本體論,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問題。盡管理學家們的相識各有不同,但他們都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這是理學相識的根本動身點。]3.以下觀點中屬于程顥、程頤的是()A.“克己復禮”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C.“心即理也”“心外無物”D.“萬物只是一個天理”D[本題考查識記實力。A項為孔子的主見;B項為孟子的主見;C項為王陽明的主見;D項為“二程”的主見。]4.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是指()A.天體運行法則B.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C.“天人感應”理論D.封建道德規(guī)范和等級秩序D[朱熹作為地主階級學問分子,其所宣揚的“天理”只能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D項正確。理學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A、B兩項則是唯物主義思想,解除;C項是董仲舒的觀點。]5.陸九淵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不用學習也能夠體會,認為“求理”應當是()A.格物致知 B.探討圣人之道C.進行內心反省 D.致良知C[陸九淵是心學的重要代表,他認為“心”即“理”,天地萬物都在心中,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6.宋淳熙二年,朱熹與陸九淵兄弟有一場“鵝湖之會”的聞名學術論。讀下表可知,兩派的分歧在于()學術人物各自主見朱熹論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陸九淵、陸九韶二陸之意,欲先獨創(chuàng)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A.世界本原之爭 B.治學方法之爭C.唯物唯心之爭 D.知行合一之爭B[依據(jù)材料可知,朱熹主見“格物致知”,陸九淵兄弟主見“獨創(chuàng)本心”,即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治學方法,故選B項;二者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解除A項;二者都是唯心思想,解除C項;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思想主見,解除D項。]7.理學家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說。這里“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B.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學問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規(guī)律A[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8.“因念圣人此處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边@說明王陽明A.認為天理就在每個人心中B.主見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繼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為圣賢A[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心就是理”的思想,認為事理無窮無盡,故應從自己內心去找尋“理”,認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為A項。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陽明強調的是找尋“理”的方法,B項與材料不符,可以解除;王陽明反對朱熹通過對事物的探討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解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致良知”的內容,解除D項。]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程頤:“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滅人欲?!辈牧隙祆洌骸耙皇虏桓F,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們認為“天理”與“人欲”是什么關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和王陽明關于貫穿明理的途徑有何差異?[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以依據(jù)所學學問回答;其次小問可依據(jù)“存”“滅”兩字分析。第(2)問,“差異”可依據(jù)朱熹和王陽明的主見分析作答。[答案](1)“理”指儒家倫理道德。關系:對立的關系。(2)朱熹主見“格物致知”,即通過實踐、學習明事理;王陽明主見“致良知”,即通過自我反思,回復良知,天理就在心中。10.佛教傳入中國后,佛經(jīng)譯文屢遭改動,例如,“丈夫供給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愛護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學成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C.儒學汲取了佛教基本教義D.佛教借助儒學實現(xiàn)中國化D[依據(jù)材料“丈夫供給妻子”變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愛護丈夫”變成“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經(jīng)譯文的改動可知,體現(xiàn)出佛教漸漸與儒學的三綱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學實現(xiàn)中國化,故D項正確。]11.以下是依據(jù)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中統(tǒng)計的歷代節(jié)婦烈女人數(shù)繪制的柱狀圖。由圖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數(shù)增加較快,這跟下列哪一史實聯(lián)系最為緊密()A.理學成為官方哲學B.明清出現(xiàn)進步思潮C.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D.專制皇權的加強A[宋以后節(jié)婦烈女人數(shù)增加較快,主要是受強調三綱五常和名分等級制度,壓抑、扼殺人們自然欲求的理學的影響,故A項正確;明清進步思潮批判綱常禮教,追求特性發(fā)展,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宋以后烈女人數(shù)增加較快,與“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關聯(lián)度不大,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專制皇權的加強,故D項錯誤。]12.(2024·江蘇卷)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A.儒學統(tǒng)治地位動搖 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B[材料“程頤、程顥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表明北宋時期存在儒學與佛教融合的現(xiàn)象,故選B項;材料表明儒學與佛教的融合,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儒學統(tǒng)治地位沒有動搖,解除A項;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解除C項;陽明心學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解除D項。]13.王陽明與友人的書信中說:“近世所謂道德,功名而已;所謂功名,富貴而已?!彼懈杏凇笆浪ニ捉怠?,發(fā)出“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的感慨,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論題。據(jù)此可知其心學理論()A.核心是強調相識與實踐相統(tǒng)一B.根植于小農(nóng)經(jīng)濟主導的社會現(xiàn)實C.主旨是培育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從哲學高度論證儒家倫理合理性C[依據(jù)題干信息可知王陽明心學理論主要強調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自身就確定道德法則和倫理規(guī)范,使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凸現(xiàn)出來,故C項正確。]14.儒、佛、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間的關系經(jīng)驗了漫長演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佛法為中國患千余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ブ畷浩贫鷪裕瑩渲礈缍鸁?。遂至于無可奈何。是果不行去邪?蓋亦未知其方也。……然則禮義者,勝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禮義者,尚能不為之屈,使天下皆知禮義,則勝之矣。此自然之勢也?!獨W陽修《本論》材料二然以釋氏所見,較之吾儒,彼不行謂無所見,但卻只是從外面見得個影子,不曾見得里許真實道理,所以見處則盡高超脫灑,而用處七顛八倒,無有是處?!祆洹洞痍愋l(wèi)道》(1)材料一中,歐陽修是如何看待佛、儒關系的?(2)材料二中,朱熹對佛學持何種看法?對他的思想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解析]第(1)問,從“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