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1-寡人之于國也[文本落實]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專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薄安贿`農(nóng)時,谷不行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行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行勝用也。谷與魚鱉不行勝食,材木不行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答案:B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姓魏,名罃。魏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稱梁惠王。B.河東,指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內,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東。C.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見。D.庠序,庠、序都是學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解析:D項,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答案:D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梁惠王雖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與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在實質上沒有區(qū)分,是“百步”與“五十步”的關系。B.孟子的“王道”志向是“不違農(nóng)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夠解決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問題。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和“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對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餓莩”的現(xiàn)狀歸罪于荒年,猶如把殺人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D.《寡人之于國也》一文具有雄辯的氣概,表現(xiàn)在語言上留意排比的運用,如在論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通過排比的運用,使文章音節(jié)鏗鏘,氣概充足。解析:B項,“王道”志向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內容”。答案:B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谷與魚鱉不行勝食,材木不行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只是不到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2)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使百姓供給活著的人、安葬死去的人而沒有缺憾了。(3)這種說法和殺死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二、類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孟子將朝王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行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行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yī)來。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學習)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shù)人要于路,曰:“請必無歸,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痹唬骸皭海∈呛窝砸?!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本白釉唬骸胺?,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虒⒊?,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像然?!痹唬骸柏M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行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日下地丑德齊[注]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行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注]地丑德齊:意為“地相等,德相齊”。5.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有寒疾,不行以風風:吹風,受風B.鄉(xiāng)黨莫如齒齒:痛恨C.今日下地丑德齊丑:相等D.吾何慊乎哉慊:不足,少解析:齒:年齡。答案:B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B.“堯舜”是唐堯和虞舜的并稱,遠古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古史傳聞中的圣明君主。舜將自己的首領位置傳給堯。C.“大倫”即倫常大道,指古代統(tǒng)治階級所規(guī)定的關于君臣、父子關系的行為準則。D.《禮記·曲禮》:“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薄拔ā焙汀爸Z”都表示應答,急時用“唯”,緩時用“諾”。“父召,無諾”的意思是說,聽到父親叫,不等說“諾”就要起身。解析:B.應改為“堯將自己的首領位置傳給舜”。答案:B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今日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行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B.今日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行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C.今日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行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D.今日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行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解析:本段文字斷句主要依據(jù)句義和陳述對象的改變來推斷。另外,句式特點也可幫助斷開個別句子。如“無他”為固定句式,“其所教”與“其所受教”句式接近。答案:C8.下面是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A.本文的標題是“孟子將朝王”,它與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一樣,均是以首句做標題?!懊献訉⒊酢币彩切形牡木€索。B.在景子看,禮不僅是人安家立命的關鍵,也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C.本文的可讀性強,在于孟子采納了一波三折、層層推動的說理方法,且融敘事與說理為一體。D.孟子認為國君不能因為自己的地位高就輕慢臣子的年齡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解析:B.“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在文中沒提到。答案:B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輔世長民莫如德。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齊國人沒有一個拿仁義的道理去說給齊王聽的,莫非是認為仁義不好嗎?(2)協(xié)助君王、管理百姓,沒有比道德更尊貴的。(3)所以湯王對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學習,然后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勁氣就統(tǒng)一了天下。[參考譯文]孟子剛要去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探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風。您假如來朝見,我將臨朝聽政,不知能否讓我見見您呢?”孟子回話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逼浯翁欤献映鲩T到東郭家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推說有病,今日卻去吊喪,或許不合適吧?”孟子說:“昨天有病,今日好了,怎么不能去吊喪?”齊王派人來詢問病情,醫(yī)生也來了。孟仲子應付來人說:“昨天有王的詔令,他不巧有點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日病好了點,急匆忙趕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現(xiàn)在到了沒有?”孟仲子隨即派了幾個人到路上去攔截孟子,告知他:“請您肯定不要回家,趕快到朝廷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景子說:“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這是人世間最重大的倫理關系。父子關系以慈祥為主,君臣關系以敬重為主。我看到了齊王對您敬重,卻沒看到您怎么敬重齊王?!泵献诱f:“咳!這是什么話!齊國人沒有一個拿仁義的道理去說給齊王聽的,莫非是認為仁義不好嗎?(只是)他們心里在想‘這個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談仁義!’那么,(對齊王的)不敬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在齊王面前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一個像我這樣敬重齊王的?!本白诱f:“不,不是說的這個?!抖Y》的規(guī)定說:‘父親呼喚,兒子不能用‘諾’應答,(而要敬重地用‘唯’應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車子駕好就動身?!瓉泶蛩闳コ?,聽了君王的詔令卻不去了,這唯恐與《禮》的規(guī)定不大符合吧?!泵献诱f:“莫非能這么說嗎?曾子說過:‘晉國、楚國的財寶,沒法比得上。不過,它們憑借財寶,我憑借我的仁德;它們憑借爵位,我憑借我的道義,我欠缺什么呢?’莫非這話沒有道理而曾子隨意說說的嗎?這或許是另有一種道理吧。天下普遍看重的東西有三樣:爵位、年紀、道德。在朝廷里,沒有比爵位更尊貴的,在鄉(xiāng)里,沒有比年齡更尊貴的,協(xié)助君王、管理百姓,沒有比道德更尊貴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種(爵位)而輕視另兩種(年齡、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為的君王,必定有他不能召見的臣子,要有事情協(xié)商,那就(親自)前去請教。假如他不像這樣(誠意實意)地崇尚道德、寵愛仁義,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湯王對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學習,然后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勁氣就統(tǒng)一了天下;桓公對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學習,然后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勁氣就稱霸諸侯?,F(xiàn)在天下(大的諸侯國)土地相等,德行相像,誰也超不過誰。(之所以如此)沒有別的緣由,是因為(君王)寵愛任用聽從他們使喚的人做臣子,而不寵愛任用教化他們的人做臣子。湯王對于伊尹,桓公對于管仲,就不敢隨意召見。管仲尚且不能隨意召見,何況不愿做管仲的人呢?”[探究拓展]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中國古代儒家對道德情感的培育有許多深刻的論述,孟子便對道德情感,尤其是惻隱之心做了細致的闡述。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說明任何一個路遇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chǎn)生憐憫,這種憐憫并非為了結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為了邀譽于鄉(xiāng)黨摯友。由此看來,惻隱之心是純然的善,是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這意味著,儒家學者不會同意盧梭的認為憐憫心源于自愛的觀點。按儒家的觀點,惻隱與自愛迥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或源流的關系。惻隱當然也須要對自身感受的關切,因為惻隱之心是經(jīng)由的苦痛而感知他人的苦痛,但用自愛卻無法說明一個人為什么肯定要從自己推及他人、憐憫他人的苦痛,更無法說明那種自我奉獻的意愿和行為。那么,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概括地講,可以這么說,但還須要做些詳細分析。完整意義上的道德包括三種現(xiàn)象——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學問。對道德心理而言,惻隱之心無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推動著其擴展和深化;對道德行為而言,惻隱只是一種最初的動力,且不肯定是最主要的動力;對于道德學問來說,惻隱則是形成它們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動力,必需經(jīng)過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惻隱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細流,雖不洶涌澎湃,但卻源源不斷。人類歷史上雖不乏以所謂“原則”“主義”扼制甚至殲滅惻隱之心的企圖,但最終都歸于失敗。在一個基本的底線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惻隱之心肯定無誤。“原則”“主義”可能會出錯,會遺忘生命的根本,而惻隱之心對待生命的基本狀態(tài)卻不會出錯,它是人類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終一道防線。假如連這一防線也守不住,假如人類連至少的惻隱之心也丟失殆盡,那就很難想象人類會成為什么樣子。當然,從另一方面看,作為源頭,惻隱之心還有必要發(fā)展,它不能滿意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發(fā)展當然是和理性結合,使單純個人主觀的惻隱之心轉向普遍客觀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轉向法治。在當今的社會,理性規(guī)則、道德義務都是必要的,但規(guī)則和義務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僅僅是規(guī)則和義務的普遍履行,我們還須要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憐憫。它會讓規(guī)則與義務不至于硬化干枯,會提示我們道德與生命的深刻聯(lián)系。道德也會與時俱進,只要人類還有惻隱之心,我們就可以對它的改變基本放心。(摘編自何懷宏《道德情感》)10.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惻隱之心讓我們憐憫他人的苦難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為人的道德行為。B.儒家認為惻隱與自愛不同,兩者雖都關注自身感受,但它們之間并無必定聯(lián)系。C.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學問的推動作用呈漸漸減弱的趨勢。D.惻隱是人類抵擋不道德行為的最終一道防線,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為人的底線。解析:A項,說法肯定,從原文第一段和其次段看惻隱之心并不肯定能讓人產(chǎn)生舍己為人的道德行為;B項,張冠李戴,這不是儒家的觀點,而是作者依據(jù)儒家觀點提出來的看法;D項,“惻隱是人類抵擋不道德行為的最終一道防線”理解錯誤,原文的意思是說惻隱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類情感,失去了惻隱就等于丟失了基本的人性。答案:C11.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證明惻隱是純粹的善,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B.闡述道德這一概念,是探討“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這一問題的重要前提。C.惻隱之心肯定無誤是基于它對待生命的基本看法而言的,否則就不肯定能成立。D.文章主要依據(jù)提出論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義這一基本邏輯對惻隱之心綻開論述。解析:A項,結合文本內容“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說明任何一個路遇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chǎn)生憐憫,這種憐憫并非為了結交孩子的父母”分析,孟子舉例是為了證明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答案:A12.依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惻隱會推己及人,憐憫他人的苦痛,因此從人類生存的角度看,惻隱比自愛更重要。B.僅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假如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發(fā)展,其意義就會打折扣。C.假如社會的治理者只是從惻隱之心動身施政,那么這種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D.只有保持惻隱之心,道德規(guī)范才會具有人性的溫度,道德的演化才不會違反人性。解析:A項,無中生有,“惻隱比自愛更重要”不當。其次段比較了惻隱與自愛,但并未指出哪一個更重要,從文中也推斷不出。答案:A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泵献訉υ唬骸皻⑷艘澡琚倥c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②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③;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桑 盵注]①梃,棍棒。②灑(xǐ),通“洗”,洗雪。③耨(nòu),鋤草。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B.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C.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D.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解析:解答文言文斷句,要在通讀原文的基礎上,留意文中的句首發(fā)語詞、句間停頓詞、句末語氣詞等。答案:D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諸侯王的謙稱。B.餓莩,餓死的人。C.叟,老頭兒,是對老年人不太敬重的稱呼。D.孝悌,即孝順父母,敬重兄長。解析:C項,“叟”在文中是對老年人的尊稱。答案:C1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梁惠王一再戰(zhàn)敗,一心一意只想雪恥報仇,“愿比死者一灑之”體現(xiàn)了其愛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認為只有法治清明,減輕刑罰,降低稅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家立業(yè)。C.孟子提出的“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體現(xiàn)了其“仁政”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過“彼奪其民時”一語道破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會無敵于天下的結論。解析:A項,報仇雪恨的基礎就是動員民眾為他打仗,這是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百姓的死活的行為;“愿比死者一灑之”的真實意圖是稱霸。答案:A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么區(qū)分嗎?(留意“以”“異”的意思)(2)我為此感到羞愧,希望能替全體死難者雪恥報仇,您說我該怎么辦才好?(留意“恥”“比”“如之何”的意思)(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長敬上,這樣,即使是手里拿著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銳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留意“事”“長”“以”的意思)[參考譯文]梁惠王說:“我情愿興奮地聽您指教?!泵献诱f:“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么區(qū)分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差別。”(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區(qū)分嗎?”(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差別?!?孟子又)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欄里有健壯的馬,(而)百姓面帶饑色,郊野橫陳著餓死的尸體,這就(等于)率領著野獸一道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吞噬,人們尚且厭惡它;身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卻不免也率領獸類一道吃人,哪里配當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說過:‘第一個制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唯恐理該斷子絕孫吧!’正是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原因。(試想連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許)又怎能讓這些百姓活活地餓死呢?”梁惠王說:“(想當年,我們)晉國,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的國家,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當政,東邊被齊國戰(zhàn)勝,連我的大兒子也陣亡了;西邊又丟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讓給秦國;南邊又(失掉八個城邑)被楚國所欺侮。我為此感到羞愧,希望能替全體死難者雪恥報仇,您說我該怎么辦才好?”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圓百里的小國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國土推行王道。大王假如肯對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提倡精耕細作,剛好鋤草;又使健壯的青年利用閑暇時間加強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德修養(yǎng),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長敬上,這樣,即使是手里拿著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銳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因為)他們(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農(nóng)時,使他們無法耕種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們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假如興師前往討伐它,有誰能跟大王較量呢?有道是:‘實行仁政者無敵于天下?!埓笸醪灰龠t疑徘徊!”[語言運用]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兇:谷物收成不好B.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通“撿”,撿拾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罪、歸咎解析:C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意思是“(諸侯貴族家)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卻不知道制止”。“檢”,應說明為“制止、約束”。答案:C18.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填然鼓之 名詞作動詞,鼓噪起來。B.樹之以桑 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D.謹庠序之教 形容詞作動詞,仔細從事。解析:考查詞類活用:A項,“填然鼓之”的“鼓”作動詞,敲鼓。答案:A19.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過。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C.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戴,通“載”,擔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國開計算機文化基礎第2章形考客觀題題庫3及答案
- 高中英語語法
- 2024屆陜西榆林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試數(shù)學試題理試題
- 5年中考3年模擬試卷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03第一單元素養(yǎng)綜合檢測
- 人教版六年級音樂教案
- 參芪飲料深加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立項拿地
- (統(tǒng)考版)2023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課時作業(yè)30常見儀器的使用和實驗基本操作
- DB11-T 1832.11-2022 建筑工程施工工藝規(guī)程 第11部分:幕墻工程
- 供水工程渣土清運合同
- 住宅整裝大包合同范本
- 5.1 法不可違(課件) 2024-2025學年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統(tǒng)編版)
- 政府采購-課件
- 倉庫提案改善方案
- 地球和地球儀─經(jīng)線和緯線 說課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地理上冊
- 2024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必考題庫及答案
- 2024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高中音樂》真題及答案
- 期中+(試題)+-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六年級上冊.1
- (人衛(wèi)版第九版?zhèn)魅静W總論(一))課件
- 4.11.1 探問人生目標-2024-2025學年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上課課件
- 2024年云南省中考生物卷試題解讀及答案詳解(精校打印版)
- 2024中國移動招聘在線統(tǒng)一筆試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