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總結(jié)資料_第1頁
方劑學總結(jié)資料_第2頁
方劑學總結(jié)資料_第3頁
方劑學總結(jié)資料_第4頁
方劑學總結(jié)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劑學總結(jié)

《方劑學》總結(jié)1

2010年04月21日23:21

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都是需要牢記的!

方歌部分參考了很多資料?,這里就不一一寫出來源了。

關(guān)于方歌在我的總結(jié)中有三種情況:

1.有【組成】,而沒有【方歌】的——藥味比較少,直接簡單記

住即可。

2.有【組成】,有【方歌】的——按照方歌來記即可。

3.沒有【組成】,沒有【方歌】的——我認為就不用記組成了。

一、辛溫解表

1.麻黃湯

【組成】麻黃三兩(9g)桂枝二兩(6g)杏仁七十個(6g)甘

草(炙)一兩(3g)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表實證。

麻黃得桂枝,一發(fā)衛(wèi)分之郁,一除營分之澀,合而為發(fā)汗峻劑。

2.桂枝湯

【組成】桂枝三兩(9g)芍藥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

生姜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3枚)

【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

桂、芍相合,一治衛(wèi)強,一扶營弱,合則調(diào)和營衛(wèi)。

3.九味羌活湯

【組成】羌活、防風、蒼術(shù)各一兩半(各9g)、細辛五分(3g)、

川號、白芷、生地黃、黃苔、甘草各一兩(各6g)

【方歌】防止秦瓊藏草地,細灑九味羌活湯。(防、芷、苓、鶯、

蒼、草、地、細、羌9味藥)

【功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

4.香蘇散

【組成】香附子紫蘇葉陳皮炙甘草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

蘇葉發(fā)表散寒,理氣和中為君。

5.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三兩(9g)、桂枝三兩(9g)、細辛三兩(6g)、干

姜三兩(6g)芍藥三兩(9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

甘草(炙)三兩(6g)

【方歌】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佳。(8味藥)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證候】風寒客表,水飲內(nèi)停證。

麻黃、桂枝發(fā)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氣為君。

6.止嗽散

【組成】桔梗、荊芥、紫苑、百部、白前各二斤,陳皮一斤、

甘草(炒)十二兩

【方歌】陳庚借錢百草園。(陳、梗、芥、白前、百部、草、荒

7味藥)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證候】風邪犯肺證。

紫苑、百部止咳化痰為君。

外感內(nèi)傷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較久而表證不著者

為宜,陰虛勞嗽非宜。

二、辛涼解表

1.銀翹散

【組成】連翹一兩(30g)銀花一兩(30g)薄荷六錢(18g)牛

著子六錢(18g)芥穗四錢(12g)淡豆豉五錢(15g)竹葉四錢(12g)

桔梗六錢(18g)生甘草五錢(15g)+蘆根

【方歌】豬吃金,牛喝銀,草根更俏。(竹、豉、荊、牛、荷、

金、草、蘆根、梗、翹10味藥)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

銀花、連翹透邪解毒,辟穢解毒為君。

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穢,清熱解毒;二是于辛涼清透之中

配以小量辛溫發(fā)散之品,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

2.桑菊飲

【組成】桑葉二錢五分(7.5g)菊花一錢(3g)杏仁二錢(6g)

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錢(6g)連翹一錢五分(5g)蘆根二錢(6g)

生甘草八分(2.5g)

【方歌】桑菊荷杏,草根更俏。(桑、菊、荷、杏、草、蘆根、

梗、翹8味藥)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

桑菊飲與銀翹散兩方中都有連翹、桔梗、薄荷、蘆根和甘草。

本方為“辛涼輕劑”,銀翹散為“辛涼平劑”。

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麻黃四兩(9g)杏仁五十個(9g)石膏半斤(18g)

甘草(炙)二兩(6g)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

麻黃、石膏一溫一寒,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合用則相

反之中寓有相輔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調(diào)理肺的宣發(fā)功能,共用

為君。石膏用量倍于麻黃、使本方不失為辛涼之劑。

4.柴葛解肌湯

【組成】柴胡6g葛根9g黃苓6g石膏5g羌活3g白芷3g芍藥

6g桔梗3g生姜3片大棗2枚甘草3g.

【方歌】柴葛三更起,指說秦腔高。(柴、葛、三即姜棗草、梗、

芷、芍、琴、羌、膏11味藥)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感冒風寒,郁而化熱證。

5.升麻葛根湯

【組成】升麻10g葛根10g芍藥6g炙甘草3g.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三、扶正解表

1.敗毒散

【組成】羌活、獨活、柴胡、川鶯、桔梗、枳殼、前胡、茯苓、

人參、甘草各三十兩(各900g)生姜、薄荷各少許

【方歌】獨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錢財少。(獨,參,生姜,羌活,

梗,川苜,茯,荷,枳,前胡,柴胡,草12味藥)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

羌活、獨活疏風散寒,除濕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為君。

喻嘉言用本方治療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氣疏

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止。此種治法,稱為“逆流挽舟”法。

2.參蘇飲

【組成】人參、紫蘇葉、葛根、姜半夏、前胡、茯苓各三分,橘

紅、桔梗、枳殼、木香、炙甘草各半兩,生姜7片,棗一枚。

【方歌】申訴陳根,目前只辦三更令。(參、蘇、陳皮、葛根、

木香、前胡、枳、半、三即姜棗草、梗、苓13味藥)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證。

參蘇飲偏于理肺化痰,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阻氣滯者;敗毒散

則偏于解表,主治風寒濕邪在表之證。

3.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二兩(6g)附子一枚(9g)細辛二兩(3g)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

4.加減蕨蕤湯

【組成】生蕨蕤二錢至三錢生蔥白二枚至三錢淡豆豉三錢至

四錢蘇薄荷一錢至錢半桔梗一錢至錢半東白薇五分至一錢大棗

二枚炙甘草五分

【方歌】玉竹姐為何早操吃蔥。(玉竹、桔、薇、荷、棗、草、

豉、蔥8味藥)

【功用】滋陰解表。

【主治證候】陰虛外感風熱證。

生蕨蕤(玉竹)滋陰潤燥,滋而不膩,既資汗源,又潤肺燥;薄

荷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共為君。

蔥白、豆豉雖性溫,得威蕤、白薇之寒,則無助熱劫陰之慮;M

蕤之滋潤,得蔥白、豆豉、薄荷、桔梗之宣散,而膩滯無戀邪之憂。

《方劑學》總結(jié)2

2010年04月23日23:32

一、清氣分熱

1.白虎湯

【組成】石膏一斤(50g)知母六兩(18g)硬米六合(9g)甘

草(炙)二兩(6g)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

臨床運用本方,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使用依據(jù)。

2.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二把(6g)石膏一斤(50g)麥門冬一升(20g)

人參二兩(6g)半夏半升(9g)甘草(炙)二兩(6g)硬米半升(10g)

【方歌】竹竿下十人麥米。(竹葉、甘草、半夏、石膏、人參、

麥冬、粳米7味藥)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

二、清營涼血

1.清營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黃五錢(15g)玄參三

錢(9g)麥冬三錢(9g)銀花三錢(9g)連翹二錢(6g)竹葉心

一錢(3g)黃連一錢五分(5g)丹參二錢(6g)

【方歌】西單賣竹簾,皇帝用銀元。(犀角、丹參、麥冬、竹葉、

連翹、黃連、生地、銀花、玄參9味藥)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

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清透泄,使

營分熱邪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之具體應用。

2.犀角地黃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兩(30g)生地黃半斤(24g)芍

藥三分(12g)牡丹皮一兩(9g)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

三、清熱解毒

1.黃連解毒湯

【組成】黃連三兩(9g)黃苔、黃柏各二兩(各6g)桅子十

四枚(9g)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證。

2.清瘟敗毒飲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主治】瘟疫熱毒,充斥內(nèi)外,氣血兩燔證。

3.普濟消毒飲

【組成】黃苓、黃連各五錢(15g)陳皮、甘草(生用)、玄參、

柴胡、桔梗各二錢(各6g)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芳子、薄荷各

一錢(各3g)僵蠶、升麻各七分(各2g)

【方歌】秦河牛馬俏連城,玄湖甘橘殘根深。(黃苓、薄荷、牛

著子、馬勃、連翹、黃連、陳皮、玄參、柴胡、甘草、桔梗、僵蠶、

板蘭根、升麻14味藥)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

方中黃苓、黃連清熱瀉火,祛頭面熱毒,為君藥。

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寓“火部發(fā)之”之意,并可引藥上行為佐

使藥。

4.涼膈散

【組成】川大黃、芒硝、甘草(炙)各二十兩(各600g)山桓

子仁黃苓薄荷各十兩(各300g)連翹二斤半(1250g)竹葉3g,

蜜少許

【方歌】苓桅調(diào)胃,連喝竹蜜。(苓、桅、調(diào)胃承氣湯、連翹、

薄荷、竹葉、蜜9味藥)

【功用】瀉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熱證。

方中重用連翹清熱解毒,透散上焦之熱,為君藥。

5.防風通圣散

【功用】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

6.仙方活命飲

【組成】白芷六分(3g)防風貝母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赤

芍藥當歸尾乳香沒藥甘草節(jié)各一錢(各6g)金銀花陳皮各三

錢(9g)

【方歌】北國風光甲天下,赤芍乳沒金銀花。當用陳皮造白紙,

解毒活血潰堅夸。(貝母、國老即甘草、防風、穿山甲、天花粉、赤

芍、乳、沒、金銀花、當歸尾、陳皮、皂角刺、白芷13味藥)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陽證癰瘍腫毒初起。

本方為治癰瘍腫毒陽證之主方。

方中金銀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熱解毒,為治瘡瘍腫毒之要藥,故

重用為君。

《醫(yī)宗金鑒》譽本方為“瘡癰之圣藥,外科之首方”。適用于一

切陽證腫毒而體質(zhì)壯實者以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使用依據(jù)。已潰非

宜,陰證忌用。

四、清臟腑熱

L導赤散

【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份,竹葉五分。

【方歌】竹竿通地。(竹葉、生甘草梢、木通、生地4味藥)

【功用】清心養(yǎng)陰,利水通淋。

【主治】心經(jīng)火熱證。癥見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或

口舌生瘡,或漫赤澀痛,舌紅,脈數(shù)。

2.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6g)黃苓(9g)桅子(9g)澤瀉(12g)木通

(6g)車前子(9g)當歸(3g)生地黃(9g)柴胡(6g)生甘草(6g)

【方歌】龍車通黃山,當?shù)匦恫癫荨?龍膽草、車前子、木通、

黃苓、桅子、當歸、生地、澤瀉、柴胡、生甘草10味藥)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jīng)濕熱。

【主治】1.肝膽實火上炎證。2.肝經(jīng)濕熱下注證。

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jié)駸?,為君藥?/p>

生地、當歸滋陰養(yǎng)血,既補肝膽實火所傷之陰血,又可防方中苦

燥滲利之品損傷陰液;柴胡疏暢肝膽,與生地、當歸相伍,恰適肝“體

陰用陽”之性,共為佐藥。

3.左金丸(原名回令丸)

【組成】黃連六兩(180g)吳茱萸一兩(30g)

【功用】瀉火清肝,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

吳:連=1:6

4.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錢(9g)黃

連六分(6g)升麻一錢(9g)

【方歌】當?shù)啬档どS連。(5味藥)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

方中黃連苦寒瀉火,清胃中積熱,為君藥。

臣以升麻清熱解毒,治胃火牙痛,有“火郁發(fā)之”之意。

5.玉女煎

【組成】石膏三至五錢(9?15g)熟地三至五錢或一兩(9?30g)

麥冬二錢(6g)知母、牛膝各一錢半(各5g)

【方歌】十畝麥地一頭牛,胃熱陰虛玉女愁。(石膏、知母、麥

冬、熟地、牛膝5味藥)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為君藥。

6.芍藥湯

【組成】芍藥一兩(30g)當歸黃苓黃連各半兩(各15g)檳

榔木香甘草(炒)各二錢(各6g)大黃三錢(9g)官桂二錢半(5g)

【方歌】貴將軍敢要秦香連當兵。(肉桂、大黃、甘草、白芍、

黃苓、木香、黃連、當歸、檳榔9味藥)

【功用】清熱燥濕,調(diào)氣和血。

【主治】濕熱痢疾。

方中黃連、黃苓苦寒入腸,苦以燥腸胃之濕,寒以清腸胃之熱,

二藥配伍,以清腸中之濕熱,為君藥。

重用芍藥苦酸微寒,養(yǎng)血和營,緩急止痛,配以當歸養(yǎng)血活血,

即“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diào)氣則后重自

除”,四藥相配,調(diào)和氣血,為臣藥。

大黃苦寒瀉熱祛滯,兼破瘀活血,既可助黃連、黃苓清熱燥濕,

又可蕩滌積滯,屬“通因通用”之法。

7.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二兩(15g)黃柏三兩(12g)黃連三兩(6g)

秦皮三兩(12g)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

白頭翁湯主治熱毒深陷血分之痢疾,芍藥湯主治濕熱壅滯腸道,

氣血不和之痢疾。兩方主要區(qū)別在于: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

濕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濕與調(diào)和氣血并用。

8.葛根黃苓黃連湯

【組成】葛根半斤(15g)甘草(炙)二兩(6g)黃苓三兩(9g)

黃連三兩(9g)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協(xié)熱下利。

方中重用葛根為君,甘辛而涼,入脾胃經(jīng),既能解表退熱,又能

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

9.瀉白散

【組成】地骨皮桑白皮各一兩(各30g)甘草(炙)一錢(3g)

翔米一撮【功用】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肺熱喘咳證。

10.葦莖湯

【組成】葦莖二升(60g)慧菽仁半升(30g)瓜瓣(冬瓜仁)

半升(24g)桃仁三十枚(9g)

【方歌】葦莖湯中有三仁,桃仁慧葭冬瓜仁。(4味藥)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熱毒壅滯,痰瘀互結(jié)證。

方以葦莖甘寒輕浮,善清肺熱,為治肺癰要藥,用以為君。

五、清虛熱

1.青蒿鱉甲湯

【組成】青蒿二錢(6g)鱉甲五錢(15g)細生地四錢(12g)知

母二錢(6g)丹皮三錢(9g)

【功用】養(yǎng)陰透熱。

【主治】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

方中鱉甲咸寒,直入陰分,滋陰退熱,入絡搜邪;青蒿苦辛而寒,

其氣芳香,清熱透絡,引邪外出。兩藥相配,滋陰清熱,內(nèi)清外透,

使陰分伏熱宣泄而解,共為君藥。即如吳理自釋:“此方有先入后出

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

青蒿領之出也?!?/p>

2.清骨散

【組成】銀柴胡一錢五分胡黃連秦無鱉甲地骨皮青蒿

知母各一錢甘草五分

【方歌】二胡請教老母甲骨文。(銀柴胡、胡黃連、青蒿、秦無、

國老即甘草、知母、鱉甲、地骨皮8味藥)

【功用】清虛熱,退骨蒸。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內(nèi)擾證。

3.當歸六黃湯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苓黃柏黃連各等份黃

芭加一倍

【方歌】三黃二帝一黃歸。(7味藥)

【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旺之盜汗。

《方劑學》總結(jié)3

2010年05月01日21:04

一、寒下

1.大承氣湯

【組成】大黃(酒洗)四兩(12g)芒硝三合(9g)厚樸半斤(24g)

枳實五枚(12g)

【功用】峻下熱結(jié)。

【主治】1.陽明腑實證。2.熱結(jié)旁流證。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

病或發(fā)狂等由里實熱證所致者。

大黃蕩滌腸胃,泄熱瀉結(jié)為君。芒硝軟堅潤燥,瀉熱通便為臣。

二藥相須為用,峻瀉熱結(jié),急下存陰。

大承氣湯硝、黃并用,大黃后下,且加枳、樸,故攻下之力頗峻,

為“峻下劑”,主治痞、滿、燥、實四癥俱全之陽明熱結(jié)重證;小承

氣湯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樸用量亦減,故攻下之力較輕,稱

為“輕下劑”,主治痞、滿、實而燥不明顯之陽明熱結(jié)輕證;調(diào)胃承

氣湯不用枳、樸,雖后納芒硝,但大黃與甘草同煎,故瀉下之力較前

二方緩和,稱為“緩下劑”,主治陽明燥熱內(nèi)結(jié),有燥、實而無痞、

滿之證。

2.大黃牡丹湯

【組成】大黃四兩(12g)牡丹皮一兩(3g)芒硝三合(9g)桃

仁五十個(9g)冬瓜仁半升(30g)

【方歌】大黃牡丹忙東逃。(大黃、牡丹、芒硝、冬瓜仁、桃仁

5味藥)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

3.大陷胸湯

【組成】甘遂大黃芒硝

【功用】瀉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

二、溫下

1.溫脾湯

【組成】大黃五兩(15g)干姜、當歸各三兩(各9g)附子、芒

硝、人參、甘草各二兩(各6g)

【方歌】姜大人歸附草肖。(干姜、大黃、人參、歸、附、草、

芒硝7味藥)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陽虛寒積證。

附子配大黃為君藥。

2.大黃附子湯

【組成】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功用】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陽虛寒積里實證。

三、潤下

1.麻子仁丸(脾約丸)

【組成】麻子仁二升(500g)杏仁一升(250g)芍藥半斤(250g)

枳實(炙)半斤(250g)大黃一斤(500g)厚樸一尺(250g)白

蜜適量

【方歌】小承氣來勺麻杏蜜。(枳、樸、大黃、白芍、麻、杏、

蜜)

【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

2.濟川煎

【組成】肉灰蓉二至三錢(6?9g)當歸三至五錢(9?15g)牛

膝二錢(6g)澤瀉一錢半(4.5g)枳殼一錢(3g)升麻五分至七分

或一錢(1.5?3g)

【方歌】從容擇馬只當牛。(灰蓉、澤瀉、升麻、枳殼、當歸、

牛膝6味藥)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腎陽虛弱,精血不足證。

方中肉次蓉甘咸而性溫,溫腎益精,暖腰潤腸,為君藥。

四、逐水

L十棗湯

【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棗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1)懸飲。(2)實證水腫。

方中甘遂善行經(jīng)隧水濕,是為君藥。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

消胸脅伏飲痰癖,均為臣藥。

然三藥峻猛有毒,易傷正氣,故以肥大棗十枚為佐,煎湯送服,

寓意有三:既可益氣護胃、培土制水以邪正兼顧,又可緩和諸藥的毒

性及峻烈之性,使下不傷正,且可減少藥后反應。

五、攻補兼施

1.黃龍湯

【組成】大黃(9g)芒硝(12g)枳實(6g)厚樸(3g)當

歸(9g)人參(6g)甘草(3g)桔梗3g,生姜3片,大棗2枚

【方歌】大承氣人參歸三姐。(大承氣+人參、歸、三即姜棗草、

桔梗10味藥)

【功用】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

【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

《方劑學》總結(jié)4

2010年05月01日21:10

一、和解少陽

1.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半斤(24g)黃苓三兩(9g)半夏半升(9g)生

姜三兩(9g)大棗(掰)十二枚(4枚)人參三兩(9g)甘草(炙)

三兩(9g)

【歌訣】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苓生姜棗,

少陽為病此方宗。(7味藥)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2.熱入血室證。3.黃疸、瘧疾以及內(nèi)傷

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本方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

2.大柴胡湯

【組成】柴胡半斤(15g)黃苓三兩(9g)大黃二兩(6g)枳

實(除寒熱結(jié))四枚(9g)芍藥三兩(9g)半夏半升(9g)生姜

五兩(15g)大棗十二枚(4枚)

【功用】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

大柴胡湯系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

3.蒿苓清膽湯

【組成】青蒿錢半至二錢(4.5?6g)黃苓錢半至三錢(4.5g?

9g)淡竹茹三錢(9g)生枳殼錢半(4.5g)仙半夏錢半(4.5g)陳

皮錢半(4.5g)赤茯苓三錢(9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

三錢(9g)

【方歌】蒿苓如碧玉,半夏只服皮。(蒿、苓、竹茹、碧玉散即

3味藥、半夏、枳殼、茯苓、陳皮10味藥)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證。

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陽邪熱;黃苓苦寒,善清膽熱,并能

燥濕,合青蒿既可內(nèi)清少陽濕熱,又能透邪外出,共為君藥。

4.達原飲

【功用】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

二、調(diào)和肝脾

L四逆散

【組成】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藥各十分(各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陽郁厥逆證。2.肝脾氣郁證。

2.逍遙散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藥茯苓(白者)白術(shù)各一兩(各30g)

甘草(微炙赤)半兩(15g)薄荷少許,燒生姜一塊

【方歌】逍遙歸江湖,臨河要筑槽。(當歸、燒生姜、柴胡、茯

苓、薄荷、白芍、白術(shù)、甘草8味藥)

【功用】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歸、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和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

柔。

為調(diào)肝養(yǎng)血之名方。

3.痛瀉要方

【組成】白術(shù)三兩(gOg)白芍藥二兩(60g)陳皮一兩五錢(45g)

防風一兩(30g)

【方歌】陳藥防蛀。(陳皮、白芍藥、防風、白術(shù)4味藥)

【功用】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脾虛肝旺之痛瀉。

方中白術(shù)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

三、調(diào)和腸胃

1.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半升(12g)黃苓、干姜各三兩(各9g)黃連一

兩(3g)人參三兩(9g)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三兩(9g)

【方歌】琴連姜夏參棗草。(7味藥)

【功用】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

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jié)除痞,又善降逆止嘔。

綜觀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

施以顧其虛實,全方體現(xiàn)寒熱并用,辛開苦降,補瀉兼施的配伍特點。

《方劑學》總結(jié)5

2010年05月01日21:15

一、溫中祛寒

1.理中丸

【組成】人參干姜白術(shù)甘草(炙)各三兩(各9g)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1.脾胃虛寒證。2.陽虛失血證。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

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方中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

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shù)以助益氣健脾;二為

緩急止痛;三為調(diào)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本方作湯劑,在《金匱要略》中稱人參湯。

用治胸痹,丸劑緩調(diào)則藥力不及,宜改作湯劑服用(參《金匱要

略》人參湯)。

2.小建中湯

【組成】膠飴一升(30g)桂枝三兩(9g)芍藥六兩(18g)生

姜三兩(9g)大棗十二枚(6枚)甘草(炙)二兩(6g)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

方中重用甘溫質(zhì)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

其中膠飴、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膠

飴、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

組成就是桂枝湯加膠飴。

3.大建中湯

【組成】蜀椒干姜人參膠飴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nèi)盛證。

4.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一升(9g)人參三兩(9g)生姜六兩(18g)大

棗十二枚(擘)(4枚)

【歌訣】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

厥陰頭痛皆能保。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

二、回陽救逆

1.四逆湯

【組成】附子一枚(15g)干姜一兩半(6g)甘草(炙)二兩

(6g)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

方中以大辛大熱之生附子為君,入心、脾、腎經(jīng),溫壯元陽,破

散陰寒,回陽救逆。生用則能速達內(nèi)外以溫熱逐寒。

附子與干姜同用,一溫先天以生后天,一溫后天以養(yǎng)先天,相須

為用,相得益彰,溫里回陽之力大增,是回陽救逆的常用組合。

甘草之用有三:一則益氣補中,使全方溫補結(jié)合,以治虛寒之本;

二則甘緩,以緩和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陰回陽而無暴散之虞;三

則調(diào)和藥性,并使藥力作用持久,是為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2.回陽救急湯

【功用】回陽固脫,益氣生脈。

【主治】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

三、溫經(jīng)散寒

1.黃黃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

【功用】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組成就是桂枝湯中甘草換成黃黃。

2.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三兩(12g)桂枝三兩(9g)芍藥三兩(9g)細

辛三兩(3g)通草二兩(6g)大棗(擘)二十五枚(8枚)甘草

(炙)二兩(6g)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

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

“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

全在養(yǎng)血通脈起見。”

3.陽和湯

【組成】熟地黃一兩(30g)鹿角膠三錢(9g)肉桂一錢(3g)

炮姜炭五分(2g)麻黃五分(2g)白芥子二錢(6g)生甘草一錢(3g)

【方歌】陽和熟地鹿角膠,姜桂芥麻甘草熬。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

方中重用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

二藥合用,溫陽補血,共為君藥。

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

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

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diào)諸藥。

《方劑學》總結(jié)6

2010年05月10日22:52

一、補氣

1.四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g)甘草(炙)(6g)各等分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

四君子湯加陳皮即異功散,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氣滯證。

再加半夏即六君子湯,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痰濕證。

再加香附(現(xiàn)代多用木香)、砂仁即香砂六君子湯,適用于脾胃

氣虛,痰阻氣滯證。

2.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人參二斤(1000g)白術(shù)二斤(1000g)白茯苓二斤(1000g)

山藥二斤(1000g)蓮子肉一斤(500g)白扁豆一斤半(750g)慈

菽仁一斤(500g)縮砂仁一斤(500g)桔梗一斤(500g)甘草炒

二斤(1000g)

【歌訣】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山藥甘蓮砂慧仁,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

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

參苓白術(shù)散有益氣健脾之功,兼有滲濕行氣作用,并有保肺之效,

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xiàn)“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

3.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黃一錢(18g)人參三分(6g)甘草(炙)五分(9g)

白術(shù)三分(6g)當歸二分(3g)橘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

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

【方歌】黃黃參術(shù)草,當歸陳升柴。(8味藥)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1.脾虛氣陷證。2.氣虛發(fā)熱證。

方中重用黃黃,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

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xié)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

佐藥。

4.生脈散

【組成】人參五分(9g)麥門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

證。

方用人參為君藥,大補元氣,并能止渴生津。

佐以五味子之酸收,配人參則補固正氣,伍麥冬則收斂陰津。

5.玉屏風散

【組成】防風一兩(30g)黃黃、白術(shù)各二兩(各60g)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

方用黃黃益氣固表為君,白術(shù)健脾益氣為臣,二藥相須為用,固

表之力尤著。

佐以防風入脾而走表,既可協(xié)脾中清陽達表以實衛(wèi),又疏散風邪,

與黃黃、白術(shù)相配,補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傷正。

本方補而兼疏,寓散于補,既可實衛(wèi),又可御風,雖為止汗之方,

卻不用收澀斂汗之藥,是“以補為固”之義。

6.完帶湯

【組成】白術(shù)一兩(30g)山藥一兩(30g)人參二錢(6g)蒼

術(shù)三錢(9g)車前子三錢(9g)白芍五錢(15g)陳皮五分(2g)柴

胡六分(2g)黑芥穗五分(2g)甘草(炙)一錢(3g)

【方歌】深山燒柴草,車臣借兩豬。(人參、山藥、白芍、柴、

草、車前子、陳皮、黑芥穗、白術(shù)、蒼術(shù)10味藥)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郁,濕濁帶下。

方中重用白術(shù)、山藥為君,意在補脾祛濕,其中山藥尚有固腎止

帶之功。

二、補血

1.四物湯

【組成】熟干地黃(12g)當歸(9g)白芍(9g)川苜(6g)

各等分

【功用】補血調(diào)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

本方治證由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

方中熟地長于補腎填精,滋養(yǎng)陰血,為補血要藥,故為君藥。當

歸為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要藥,兼具活血作用,為臣藥。佐以白芍養(yǎng)血益陰;川

茸活血行氣。四藥配伍,共奏補血調(diào)血之功。

加人參、黃黃即圣愈湯,適用于氣血兩虛而血失所統(tǒng)的月經(jīng)先期

量多等。

加桃仁、紅花即桃紅四物湯,適用于血虛兼血瘀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等。

加阿膠、艾葉、甘草即膠艾湯,既可用于沖任虛損,血虛有寒的

月經(jīng)過多、產(chǎn)后下血不止,又可用治妊娠胎漏下血。

2.當歸補血湯

【組成】黃黃一兩(30g)當歸二錢(6g)(比例5:1)

【功用】補氣生血。

【主治】血虛陽浮發(fā)熱證。

本方證為勞倦內(nèi)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致。

方中重用黃黃(用量五倍于當歸),其義有二:一為補氣而專固

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二為大補

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

3.歸脾湯

【組成】白術(shù)當歸白茯苓黃黃遠志龍眼肉酸棗仁各一錢

(3g)人參一錢(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

加生姜、大棗【方歌】四君騎龍遠鄉(xiāng)歸,帶來姜棗一大堆。(四君即

參術(shù)苓草、黃黃、龍眼肉、遠志、木香、當歸、生姜、酸棗仁、大棗

12味藥)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2.脾不統(tǒng)血證。

三、氣血雙補

1.八珍湯(八珍散)

【組成】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甘草(炙)當歸川可白芍藥熟

地黃各一兩(30g)加生姜3片,大棗5枚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

本方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復方。

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益氣養(yǎng)血,共為君藥。

用法中加入姜、棗為弓I,調(diào)和脾胃,以資生化氣血,亦為佐使之

用。

加黃甚、肉桂,即《局方》十全大補湯。

2.炙甘草湯(復脈湯)

【組成】生地黃一斤(50g)甘草(炙)四兩(12g)人參二兩

(6g)大棗三十枚(10枚)阿膠二兩(6g)麥門冬半升(10g)麻

仁半升(10g)生姜三兩(9g)桂枝三兩(9g)清酒【方歌】阿媽

賣草地,貴大人生(氣)°(阿膠、麻仁、麥冬、炙甘草、生地、桂枝、

大棗、人參、生姜9味藥)

【功用】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L陰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