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語法例說_第1頁
文言語法例說_第2頁
文言語法例說_第3頁
文言語法例說_第4頁
文言語法例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文言語法例說主講吳東(高級教師)通假字漢語通假是說原本表示這個意義是有一個相應的漢字的(所謂“本有其字”),寫文章的時候卻沒有用那個字,而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所用別字和原本表示這個意義的字就通用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保ā队薰粕健罚┦褂谩盎荨比ケ硎局腔?,“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所謂“假借字”是原本沒有表示這個意義的字(所謂“本無其字”),靠借來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這個意義。所謂“古今字”是古時只有某一個字,后來為了把這個字(稱作“古字”)所表示的幾個意義用不同的字形來區(qū)別,就造出另一個或幾個新字(稱作“今字”)。這些今字大多數(shù)以原來的古字為聲旁,讓原來的古字表示另一個或另幾個意義。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那時,“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古字,“版”就是“板”的今字。嚴格意義上的“通假字”與“假借字”與“古今字”三者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通假字的讀音大致有三種情況:1.通假字與本字完全同音。如:“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保ā睹献印罚芭稀蓖ā芭选薄白笫忠幸缓饽尽保ā逗酥塾洝罚昂狻蓖ā皺M”2.通假字與本字聲母相同,稱作雙聲通假。如:“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聲母都是w?!笆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聲母都是sh。3.通假字與本字韻母相同,稱作疊韻通假。如:“日扳仲永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韻母都是an。通假字 本字 字義 例句扳 攀 牽,引 日扳仲永謁于邑人(《傷仲永》)暴 曝 曬 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辟 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魚我所欲也》)徧 遍 遍及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辯 辨 辨別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裁 才 僅僅 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倉 蒼 青色 倉鷹擊于殿上(《唐睢不辱使命》)曾 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唱 倡 倡導,號召 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厝 措 放置 一厝朔東(《愚公移山》)詞的活用第一組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第二組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作則飛砂走礫。(《滿井游記》)第三組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州》)第四組此三子者……與臣而將四矣。(《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詞的活用的含義。詞的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實詞的靈活用法。以動賓結(jié)構(gòu)為例,在現(xiàn)代漢語中,賓語前一般要用及物動詞。文言卻常見這樣的用法:王天下,哀婦人,善其身,能一之。用現(xiàn)代漢語的眼光看,這是名詞、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帶了賓語。有數(shù)量不少的實詞,意義和作用都不像現(xiàn)代漢語那樣單純,例如“鼓”,現(xiàn)在看是名詞,可是文言中也說“一鼓作氣”,這里“鼓”作動詞:敲鼓;《詩經(jīng)》中還有“鼓瑟吹笙”,擊其他樂器也可以說“鼓”了。第二,詞的活用的類別。一、名詞的活用(一)名詞活用為動詞1.活用為一般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罷了。如“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本為名詞,表示“洞穴”,這里用作動詞,作謂語,表示“打洞”。(1)處處志之(《桃花源記》)志,作標志。(2)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鉆洞。(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4)處處志之。(《桃花源記》)志:作標志。(5)不用,則以紙?zhí)?。(《活板》)帖:用標簽標出。?)用訖再火令藥熔。(《活板》)火:用火燒。(7)婦撫兒乳。(《口技》)乳:喂奶。(8)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口技》)目:用眼睛看。(9)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名:說出。(10)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童趣》)鞭:用鞭子打。(11)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記》)椎髻:梳著椎形發(fā)髻。(12)策之不以其道。(《馬說》)策:用鞭子打。(1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蔓:長出藤蔓,蔓延。枝:生出技節(jié)。(1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域:限制。(15)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暉:陽光照耀。(16)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臘:原意是肉干,這里的意思是:把肉晾干。(17)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名:命名。(1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福:賜福,保佑。(19)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鼓:擊鼓。(20)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目:用眼睛看。2.活用為有“以……為……”意思的動詞,稱作“意動用法”。其特點是必帶賓語,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并不構(gòu)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guān)系,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譯格式:主+以(或“把”)+賓+為(或“看成”或“當作”)+表意動的名詞?!百e客其父”,就是“以其父為賓客”(《傷仲永》),或“把他的父親看成(或‘當作’)賓客”。(1)父利其然也。(《傷仲永》)利:以……為利。(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大道之行也》)第一個“親”意動用法,親:以……為親。第一個“子”意動用法,子:以……為子。(二)名詞用作狀語1.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1)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朝:在早晨。暮:在傍晚。(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3)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捕蛇者說》)歲:用在動詞前,有年年、每年的意思。(4)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時:放在動詞前,表示按時的意思。2.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在古漢語里,方位名詞可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承動作的趨向。(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岳陽樓記》)北:向北。南:向南。(2)泰山之陽,漢水西流。(《登泰山記》)西:向西。(3)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外:對外。(4)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核舟記》)右:在右邊。左:在左邊。(5)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東西,名詞作狀語,向東或向西,充當省略主語的謂語。(6)孔子東游。(《兩小兒辯日》)東:到東方。3.直接用作狀語現(xiàn)代漢語,除時間、處所名詞有時可直接作狀語外,其他名詞作狀語時,后面要帶上助詞“地”,或者前面有介詞,構(gòu)成介賓短語。但在古漢語中,名詞直接作狀語卻很普遍,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1)道遇水,定伯令鬼先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先:在……之前。后:在……之后。表示動用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1)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名詞,這里直接修飾謂語句,作狀語,表示工具,意是用箕畚裝運土石。(2)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是名詞,法令、法律的意思,修飾謂語“斬”,表示行為的憑依,用作狀語,意思是依著法令、按著法令。(3)火燒令堅。(《活板》)火:用火燒。(4)手自筆錄。(《送東陽馬生序》)筆:用筆。表示動作行為特征、狀態(tài)。如:(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名詞用作狀語,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tài),意思是像狗一樣坐。(2)與余舟一芥。(《湖心亭看雪》)芥:像小草一親的微小。二、動詞的活用(一)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出:本是動詞,出產(chǎn)。入:本指收人為動詞,這里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錢財。(l)夫大國,難測也,俱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伏:活用為名詞,表示與“伏”這種行為有關(guān)的人,意為“伏兵”。(2)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本是動詞,這里活用作名詞,意為射箭的本領(lǐng)。(3)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奔:動詞作名詞,充當“若”的賓語。(二)動詞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guān)系,而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翻譯時要采用兼語式的形式。一般來說,凡是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多屬使動用法。(1)臥右膝。(《核舟記》)臥:使……臥,平放。(2)詘右臂支船。(《核舟記》)詘:使……屈,彎曲。(3)作則飛砂走礫。(《滿井游記》)飛:使……飛。走:使……走。三、形容詞的活用(一)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在句中表示具有這一性質(zhì)狀態(tài)的人或物,一般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數(shù)詞。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作定語。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堅”和“銳”本是形容詞,這里也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分別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1)義不殺少而殺眾。(《公輸》)少:很少的人;眾:很多的人。(2)四美具,二難并。(《騰王閣序》)美:美好的事物。難:難得的賢主嘉賓。(3)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長:長處;短:短處。(4)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zhàn)》)舊:舊交。(5)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活用為名詞,意為善良誠實的人。(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故:指舊的知識,學過的東西。新:指新的知識,新學的東西。(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1.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1)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記》)多、少:都用作動詞。(2)此教我先威眾耳。(《陳涉世家》)威:威服。(3)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盡、走完。(4)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多:長了很多。(5)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6)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盡:竭盡。(7)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愛蓮說》)遠:遠播。(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威:威震、威懾。(9)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專:專享,獨享。(10)以盡吾齒。(《捕蛇者說》)盡:過完。(11)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恢弘:發(fā)揚光大。(12)涉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臧:表場。否:批評。臧否:褒貶。(13)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親:親近。遠:疏遠。(14)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出師表》)廣:擴大。益:增加。(1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昭:顯示。(16)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遠:離人遠。2.形容詞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使得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1)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生:動詞使動用法,使……活下去。(2)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竭: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盡。(3)殫其地之出。(《捕蛇者說》)殫: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盡。(4)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富貴:使……富貴。(5)無案犢之勞形?!堵毅憽罚﹦冢盒稳菰~使動用法,使……勞累。(6)必先苦其心志。(《孟子》)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7)勞其筋骨。(《孟子》)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8)餓其體膚。(《孟子》)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饑餓。(9)空乏其身。(《孟子》)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資財缺乏。(10)動心忍性。(《孟子》)動: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堅韌。(1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凄:使……凄涼。寒:使……寒泠。(12)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盡:使……盡,竭盡。3.形容詞意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表示當事者(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含有“意味性”,即“認為(賓語)怎樣”,可譯為“以……為……”或“把……當作……”。(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之文也。(《論語》)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不以……為恥。(2)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異: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有異。(3)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為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4)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毒: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毒。(5)又安敢毒也?(《捕蛇者說》)毒:形容詞使動用法,以……為毒,怨恨。(6)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怪: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7)忿恚尉,令辱之。(《陳涉世家》)忿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惱怒。(8)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苦: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苦。(9)邑人奇之。(《傷仲永》)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常見文言句式一、判斷句在現(xiàn)代漢語里,判斷句一般要用判斷動詞來聯(lián)系,如“我是中學生”。而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形式為“……者,……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記》)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2.把“者也”放在句子末尾,形式為“……者也”,如: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3.主語后面用“者”,謂語后面不用“也”,形式為“……者……”,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4.主語后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形式為“……也”,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魚,我所欲也。(《孟子》)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5.“者”“也”全不用,如: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6.用“乃”、“為”、“即”等表示判斷,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即公大兄無奕女,作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7.用“蓋”表判斷,形式為“蓋……也”、“蓋……”,如:蓋一癩蛤蟆也。(《童趣》)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8.用“是”作判斷動詞是較為晚起的,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9.用否定副詞表示,可譯作“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非死則徒爾。(《捕蛇者說》)卿太重,將非鬼也。(《宋定伯捉鬼》)二、被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1.用“于”表示被動,如: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不拘于時。(《師說》)2.用“為”、“為……所……”、“……為所……”表示被動,如: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周處》)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觀潮》)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3.無標志的被動句。帝感其誠。(《愚公移山》)即“帝感于其誠”。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即“天下苦于秦久矣”。三、倒裝句(一)主謂倒裝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謂語“甚矣”前置,有強調(diào)作用。(二)賓語前置現(xiàn)代漢語中,賓語在動詞謂語或介詞后面,而文言文中有些賓語常在動詞謂語或介詞前面,這叫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把前置的賓語移到動詞或介詞后面。1.在疑問句中,常把疑問代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來表示疑問,如果出現(xiàn)“疑問代詞+介詞或動詞”,其后又無賓語,就是賓語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沒有這種人,我和誰一道呢?問女何所思?(《木蘭詩》)譯: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譯:老兄看事情的變化為什么這么晚呢?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譯:憑什么作戰(zhàn)呢?2.在反問句中,常把“疑問代詞+名詞”組成的偏正短語和“之”一起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反問,“疑問代詞+名詞+之+動詞謂語”就構(gòu)成賓語前置句,“之”不翻譯,如:宋何罪之有?(《公輸》)譯:宋國有什么罪呢?何陋之有?(《陋室銘》)譯:有什么簡陋呢?3.在否定句中,常把代詞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面以示強調(diào),“否定副詞+代詞+動詞謂語”構(gòu)成賓語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譯: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4.在陳述句中,常把賓語放在謂語前面,謂語后面用“之”填位,以示強調(diào),因而構(gòu)成賓語前置句。所以遇見動詞謂語前面的詞或短語和謂語后面的那個詞或短語要移到“之”處,“之”不翻譯。如果前置的賓語后面有逗號,詞序也可不動,“之”翻譯為“它”。如: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孟子》)譯:那么不辨禮儀就接受萬鐘厚祿。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譯:這種說法,人們常懷疑它。5.在文言文的感嘆句中,常把賓語“之”前置,放在動詞謂語前面,以強調(diào)賓語,因而構(gòu)成賓語前置句。所以在感嘆句中遇見“名詞或代詞+之+動詞”時,而其中名詞或代詞非句中主語,即可判別是賓語前置句,翻譯時將賓語移到謂語后面,“之”則不翻譯,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不懂得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不問罪之有無,必械其手足。(《獄中雜記》)譯:不問他有無罪,一定用刑具束縛他的手腳。6.在文言文中,感嘆句和祈使句,不能強調(diào)賓語,還用“唯+賓語+是+動詞謂語”來表示,強調(diào)賓語,因而構(gòu)成賓語前置,如:唯才是舉。(《求賢令》)譯:只要舉出有才能的人。(三)定語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里,定語是用在名詞(中心詞)前面,來修飾、限制或說明后面的名詞,文言文中的定語也多在中心詞的前面,但有時,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來強調(diào)中心詞,我們把它當作定語后置。1.“者”字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動詞或動詞性的短語+‘者’”時,前面的不是后面的定語。如: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譯:大概是挑選了一個又長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僧富者即“富僧”。馬之千里者。(《馬說》)即“千里馬”。2.數(shù)量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數(shù)詞+量詞”作定語時常后置。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譯:于是帶領(lǐng)幾個能挑擔的子孫。(四)狀語后置狀語和補語倒置,是古代漢語的特征之一。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是在謂語前面,用來修飾限制謂語。在文言文中,有些狀語卻放在謂語后面,即補語的位置上,我們就叫它狀語后置。但不是所有的狀語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某一部分狀語后置。因此我們要注意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把它移到謂語的前面去。1.介詞“于”字結(jié)構(gòu)作狀語常后置。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譯:在長勺打仗。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譯:山神聽說這件事,害怕愚公等人不停地挖山,向上帝告訴了這件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譯: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譯:墨子先生聽說了這件事,從魯國出發(fā)。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譯:冰,是水結(jié)成的,卻比水冷。放之(于)山下。(《黔之驢》)譯:(在)山下放牧它。省略“于”,再后置。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譯:急速的水流比飛箭還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飛奔的馬。省略“于”,再后置。2.介詞“以”字短語作狀語,有時后置。有三種情況:何不試之以足?(《鄭人買履》)譯:怎么不用他的腳來試試鞋呢?屠懼,投以骨。(《狼》)投以骨即“以骨投之”。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夢溪筆談》)譯:采草藥哪能一切都用固定的時間限制呢?三顧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時之事。(《出師表》)譯:三次到草屋里看我,把當代的大事拿來問我。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