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9/27/wKhkGWcq-62Advs6AARp65p3Jf8932.jpg)
![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9/27/wKhkGWcq-62Advs6AARp65p3Jf89322.jpg)
![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9/27/wKhkGWcq-62Advs6AARp65p3Jf89323.jpg)
![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9/27/wKhkGWcq-62Advs6AARp65p3Jf89324.jpg)
![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19/27/wKhkGWcq-62Advs6AARp65p3Jf893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復習要點參考(基礎知識部分)心理咨詢師國家鑒定考試即將來臨,我們對近幾年心理咨詢師國家鑒定考試的試卷進行了綜合分析,提供下列重點內容,僅供大家復習參考。我們提供的內容希望對您的鑒定考試有所幫助,然而對于通過國家鑒定考試來說還遠遠不夠,希望大家在掌握這些內容的基礎上,有重點的閱讀教材,同時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注重歷年鑒定真題的練習,尤其是近3年的真題;二是心理測量學知識、心理測驗技能主要是復習好《心理咨詢師輔導習題集》的相關部分;三是在真題練習中不僅要熟悉鑒定考試的題型和內容,而且要在填卡準確性的技巧和速度上進行訓練,符合國家鑒定考試理論考試90分鐘、技能考試120分鐘的時間規(guī)定。第一章《基礎心理學》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規(guī)律的科學。2.心理是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神經系統(tǒng)是心理活動的器官。3.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看作是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志。4.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心理學要拋開意識,徑直去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只有確定了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預測行為,并可以通過控制環(huán)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這一學派是典型的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5.奧地利的精神病醫(yī)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6.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和馬斯洛)提出:心理學家應該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反對貶低人性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中,心理學的三大勢力: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重視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充分發(fā)揮人的潛能。7.外周神經系統(tǒng)是聯(lián)系感覺輸入和運動輸出的神經機構?包括由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組成的軀體神經系統(tǒng)及自主神經系統(tǒng)。8.在腦神經和脊神經中,都有支配內臟器官運動的纖維,分布于心臟、血管、呼吸器官、胃腸平滑肌和腺體等內臟器官,稱為自主神經,或叫植物神經。根據植物神經的中樞部位和形態(tài)特點,可將其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9.腦干在顱腔內,與脊髓相連,包括延腦、腦橋和中腦三部分。是腦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活動的主要機構。10.腦干網狀結構:調節(jié)著腦結構的興奮性水平,是睡眠與覺醒的神經結構。它使有機體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和清醒狀態(tài),維持注意并激活情緒。11.丘腦是大腦皮層下除嗅覺外所有感覺的重要中樞。12.下丘腦是內臟系統(tǒng)活動的調節(jié)中樞。區(qū)域功能部位額葉軀體運動中央前回是軀體運動中樞頂葉軀體感覺中央后回是軀體感覺中樞枕葉視覺枕葉的枕極顳葉聽覺顳上回和額中回13.顳葉以聽覺功能為主,聽覺中樞位于顳上回和顳中回。14.枕葉以視覺功能為主,視覺中樞位于枕葉的枕極。15.頂葉以軀體感覺的功能為主,中央后回是軀體感覺中樞。16.額葉以軀體運動功能為主,中央前回是軀體運動中樞。17.非條件反射是動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學而會的反射。18.條件反射是個體通過模仿、學習,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的反射。19.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條件反射叫經典條件反射;斯金納所研究的條件反射稱操作條件反射,或工具條件反射。20.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覺閾限。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閾限值低感受性高,閾限值高感受性低。21.在外界刺激持續(xù)作用下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叫感覺適應。22.一個刺激不僅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xiàn)象叫聯(lián)覺。23.視覺的適宜刺激是波長在380納米~780納米之間的電磁波。24.視細胞層上有兩種視覺神經細胞: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錐體細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窩及其附近,呈圓錐狀,在強光下起作用,叫明視覺器官。它能分辨物體的細節(jié)和顏色。?桿體細胞呈桿狀,集中在視網膜邊緣及其附近,對弱光敏感,叫暗視覺器官。25.彩色有色調、明度和飽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種特性。26.按照色覺異常的程度,把色覺異常分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覺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別來辯認顏色的,明度相同色調不同的顏色他就分辨不出來。27.色覺異常絕大多數是遺傳的原因造成的。遺傳的途徑是,男孩是外祖父通過媽媽傳給自己的。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數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數。28.聽覺的適宜刺激:16~20000赫茲的空氣振動,在聽閾范圍內,人們對1000~4000的聲音最敏感,對這一范圍聲音的耐受性也比較高。29.聲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三種性質。音調由聲波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響度由聲波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聲音越響;音色由聲波的波形決定。?我們平常聽到的聲音大多是多種聲波混合出來的,參與混合的聲波的性質決定了最終的波形。30.皮膚痛和內臟痛之間的區(qū)別:內臟痛的性質不清,定位不準,而且具有放射的現(xiàn)象。皮膚感覺中的痛的性質很清楚,定位也很準確。痛覺最難于適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痛覺對機體具有保護的作用。31.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物體的整體在腦中的整體反映。32.時間知覺是對物質現(xiàn)象的延續(xù)性和順序性的反映。33.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很多,如用視覺、聽覺和觸覺來估計時間。聽覺估計的準確度最高,視覺最低,觸覺居中?;顒觾热葚S富容易對時間低估,活動內容貧乏容易高估。對所發(fā)生的事件的態(tài)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緒也影響對時間的估計,看一部有吸引力的電影和在火車站等人,同是一個小時,但等人會顯得漫長得多。34.錯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知覺,這種歪曲往往帶有固定的傾向。因而錯覺具有三個基本特性:歪曲性、固定傾向性和難以克服的性質。35.錯覺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用眼肌運動來解釋線段長短錯覺;有用對比的原因來解釋面積大小錯覺的;有用心理定勢的作用來解釋形重錯覺的等。36.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又叫再現(xiàn))和再認三個環(huán)節(jié)。37.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是對記憶與遺忘進行實驗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他用無意義音節(jié)作記憶材料。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的。38.表象的特征:表象的直觀形象性,表象的片斷不穩(wěn)定性,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概括性。39.表象在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是從感知向思維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沒有表象,思維也難于發(fā)展起來。40.將記憶分作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系統(tǒng)。名稱保持時間編碼方式容量能否意識到轉換方式瞬時記憶不長于4秒刺激物的形象9~20大,時間短意識到,轉變注意,轉入短時短時記憶小于1分鐘聽覺編碼7±2有限,記憶廣度被意識到復述,轉入長時長時記憶大于1分鐘語義、形象種類、數量都無限意識不到,想遺忘41.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思維作為一種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間接性和概括性。42.輻合思維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規(guī)則進行的思維。43.發(fā)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又叫求異思維。44.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對自然概念的模擬。人工概念只是模擬自然概念,它與實際生活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5.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遷移的作用(遷移是指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遷移有兩類,即正遷移和負遷移)、原型啟發(fā)的作用(從現(xiàn)實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啟發(fā)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法叫原型啟發(fā)。對解決問題具有啟發(fā)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勢的作用(定勢是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的心理準備對后邊所從事的活動的影響。已有的知識經驗,或者剛剛發(fā)生的經驗都會使人產生定勢。)46.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通用的問題解決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啟發(fā)式策略。47.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言語則是心理現(xiàn)象,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語言是以語音或文字為物質外殼,以詞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guī)則的符號系統(tǒng)。?言語要借助于語言才能實現(xiàn),離開了語言人們之間進行交際只能通過表情、動作,而這種方式的交際所能交流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語離不開語言,只有借助于語言才能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流。語言是在人們相互交際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語言也只有發(fā)揮它的交際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價值,才是活的語言,離開了人們的交際活動,語言也就變成了死的語言,它將被社會淘汰。所以,語言也離不開言語。48.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言語運動中樞在左半球額下回靠近外側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區(qū)(表達性失語癥);言語聽覺中樞位于頂枕顳葉交會的顳上回,又稱威爾尼克中樞(接受性失語癥);視覺性言語中樞位于頂枕葉交會處的角回(失讀癥);書寫性言語中樞位于額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失寫癥)49.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想象以表象的內容為素材,來源于表象,卻和表象有了本質上的差別。50.兩種特殊的意識狀態(tài):睡眠和做夢。51.根據腦電波的變化,可以將睡眠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在這一階段,身體放松,呼吸變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驚醒,大約持續(xù)10分鐘;?第二階段偶爾會出現(xiàn)短暫爆發(fā)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在這一階段,個體很難被叫醒,大約持續(xù)20分鐘;?第三階段腦電波的頻率繼續(xù)降低,波幅更大,出現(xiàn)Δ波,大約持續(xù)40分鐘;?大多數腦電波呈現(xiàn)Δ波時,進入了第四個階段,肌肉進一步放松,身體各項功能指標變慢,此階段被稱為深度睡眠階段。這四個階段大約經過90分鐘左右。此后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這一階段Δ波消失,類似于清醒狀態(tài)下的高頻低幅腦電波出現(xiàn),眼球開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動,夢境開始出現(xiàn)。52.夢有很多特點,如夢境的不連續(xù)性、不協(xié)調性和認知的不確定性等。53.注意穩(wěn)定性是指對選擇的對象注意能穩(wěn)定地保持多長時間的特性叫注意的穩(wěn)定性。?注意維持的時間越長,注意越穩(wěn)定。但是,在穩(wěn)定注意的條件下,感受性也會發(fā)生周期性地增強和減弱的變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動搖。54.能夠分配注意的條件是,所從事的活動中必須有一些活動是非常熟練的,甚至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所從事的幾種活動之間應該有內在的聯(lián)系;兩種活動如果是在同一感覺道,用同一種心理操作來完成的話,這兩種活動也很難做到注意的分配。55.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有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條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對象,沒有對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需要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需要是不斷發(fā)展的,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56.從需要產生的角度對需要加以分類的話,可以把需要分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與有機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xù)有密切的關系,如飲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會需要(社會需要是反映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會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過學習得來的,所以又叫獲得性需要。)。57.就滿足需要的對象而言,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物質需要是對社會物質產品的需要,如對食品的需要,對工作和生活條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對各種社會精神產品的需要,如對文化科學知識的需要,對美的欣賞的需要等)。58.馬斯洛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59.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xiàn)的越早;層次越高的需要出現(xiàn)的越晚。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它們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層次需要的滿足有益于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所以這些需要又叫生長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發(fā)展是次要的。60.要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界,成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人,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這種人只能是少數。61.情緒、情感的功能: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信號功能。62.詹姆士-蘭格的情緒外周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觀點相同的情緒理論。詹姆士認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即當外界刺激引起身體上的變化時,我們對這些變化的知覺便是情緒。照他的說法,人并不是因為愁了才哭、生氣了才打、怕了才發(fā)抖,而是因為哭了才愁、因為動手打了才生氣、因為發(fā)抖了才害怕。蘭格強調血液系統(tǒng)的變化和情緒發(fā)生的關系。詹姆士和蘭格都強調情緒與機體變化的關系,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在情緒發(fā)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稱作情緒的外周理論。這種理論很荒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它強調情緒和植物神經系統(tǒng)活動的關系,引起了人們對情緒機制研究的廣泛興趣。63.沙赫特的情緒認知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由外界環(huán)境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的認識過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認知過程又起著決定的作用。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說明,生理變化在情緒的發(fā)生中肯定是會出現(xiàn)的,但對情緒體驗來說卻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因素是對外界刺激和對身體變化的認知。沙赫特將認知因素納入到對情緒發(fā)生的解釋,這對情緒的認識又是一個進步。64.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可把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列為情緒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緒)和復合情緒(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如由憤怒、厭惡和輕蔑組合起來的復合情緒可叫做敵意;由恐懼、內疚、痛苦和憤怒組合起來的復合情緒可叫做焦慮等等)。65.按情緒發(fā)生的速度、強度和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可以把情緒劃分為心境(是一種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彌漫性的情緒體驗狀態(tài),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fā)式的、持續(xù)時間較短的情緒狀態(tài),這種情緒狀態(tài)具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和外部行為表現(xiàn))和應激(是在出現(xiàn)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險情景時出現(xiàn)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66.意志是有意識地確立目的,調節(jié)和支配行動,并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動叫意志行動,所以,意志行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行動的目的要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才能達到。67.動機沖突一般有如下四種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雙重趨避式沖突。68.意志的品質:意志的自覺性、意志的果斷性、意志的堅韌性、意志的自制性。69.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特性:獨特性、整體性、穩(wěn)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70.人格的結構:包括人格的傾向性(包括需要和動機)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兩個方面。第二章《社會心理學》1.F·H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個人的社會行為與社會意識的學科。2.G·W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是設法了解與解釋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是怎樣受到他人存在的影響;這個他人的存在包括實際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隱含的存在。3.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系統(tǒng)。4.勒溫的:(P,E)B——行為P——個體E——個體所處情境f——函數關系?行為是個體及其情境的函數。5.價值中立原則即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臆測,客觀的描述關于問題的全面資料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結論,而無論這些資料和結論是否與研究主體、他人或社會的價值觀念相沖突。價值中立原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也很重要,對一些反社會的價值觀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礙的價值觀念,咨詢師應該進行積極干預和引導。6.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fā)展為社會人的過程。7.由于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叫再社會化。再社會化還包括對早期社會化及繼續(xù)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人體的再教化。8.社會化的條件: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人類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9.社會化的載體: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介;參照群體。10.個體社會化從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11.性別角色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學會按照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規(guī)范行事的過程。12.社會角色分類:按角色獲得方式——先賦角色,成就角色;按角色行為的規(guī)范化程度——規(guī)定型角色、開放型角色;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現(xiàn)型角色;按角色承擔者的心理狀態(tài)——自覺角色、不自覺角色。13.個體在不同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與角色,如果它們互不相容,出現(xiàn)矛盾,個體在心理上就會感到角色沖突。角色沖突有角色間沖突、角色內沖突。14.角色失敗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臺,放棄原有角色。15.自我或自我意識(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人際關系、社會角色的認知。16.主我與客我(詹姆斯(機能或功能主義代表人物)的觀點):自我具有兩重性,即自我是由主觀的我(I是自我的動力部分,是認識的主體,是主動行動者。)和客觀的我(是自我認識的對象,是被觀察者,它包括一個人所持有的關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識與信念。他是通過接受別人(社會)對自己的有組織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形成的。是社會的我,通過角色獲得??臀抑萍s著主我的活動。)兩方面構成。17.鏡我:是由他人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們周圍的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18.羅杰斯的觀點: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行為及人格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個體自我知覺的體系與認識自己的方式。你是誰不重要,你怎么看自己才重要。19.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解釋經驗;決定期待。20.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三階段:從生理的自我到社會的自我,最后到心理的自我。21.自尊:個體對社會角色的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每一種角色單獨評價的總和。22.自尊是一種高級需要,自尊需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成就、優(yōu)勢與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對名譽、支配地位、贊賞的欲望。23.詹姆士提出的自尊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24.影響自尊的因素:家庭中親子關系的影響;成功行動的反饋;選擇參與揚長避短;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25.影響社會知覺的因素:認知者的經驗;認知者的動機和興趣;認知者的情緒。26.光環(huán)效應:最初傾向性的印象如同光環(huán),籠罩了其他品質。暈輪效應。名人效應即典型的光環(huán)效應。27.刻板印象:以自己的經驗對一類人形成較為固定的看法。28.所謂重要的他人是指和自己有密切聯(lián)系和利益關系的人,如家人、朋友和同事等。2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會常模,隨大流:不被排斥或笑話(2)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偽裝、戴面具;留下好印象(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30.協(xié)變原則根據三維理論,個體歸因時需要同時考慮的三種信息:特異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個體從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協(xié)變得出結論,如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們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歸因。如果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內部原因的歸因。特異性共同性一致性歸因高高高刺激客體低低高行為主體高低低情境31.影響歸因的因素:社會視角;自我價值保護;觀察位置;時間因素(隨著時間的流逝,歸因會越來越具有情境性。人們會對過去很久的事件解釋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為主體和刺激客體的原因)。32.親合是個體害怕孤獨,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種心理傾向。親合動機是人際吸引的最低層次。親合起源于依戀。33.影響親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壓力、痛苦的情境);情緒因素(恐懼情緒越強烈,親合傾向越明顯;高焦慮者親合傾向較低);出生序列。34.抱負水平:個體對自己可能達到的成就目標的主觀估計。影響抱負水平的因素:成就動機;過去的成敗經驗。35.影響成就動機的因素:目標的吸引力;風險與成敗的主觀概率(過高、過低都不利);個體為實現(xiàn)目標施展自己才干的機會。36.侵犯的構成:?傷害行為—侵犯動機—社會評價(依據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37.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情緒喚醒水平道德發(fā)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會角色與群體(社會對一種社會角色較為容忍,那么擁有這種社會角色的個體的侵犯性就會明顯增加。群體活動時,個體的侵犯性也傾向于增加)大眾傳媒的影響38.去個性化(是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tài))與侵犯行為正相關。39.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外部因素: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責任分散與社會冷漠);時間壓力;利他的對象特點(與利他者相似的人:登三輪捐款例,未傷害過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利他者的心理特點:心境;內疚;人格。?利他的技能40.社交焦慮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41.嫉妒:?通過與他人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劣勢而產生的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的情緒。嫉妒具有針對性、持續(xù)性、對抗性和普遍性的特點。42.態(tài)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的總的評價和穩(wěn)定性的反應傾向。43.態(tài)度的特點:內在性;對象性;穩(wěn)定性。44.態(tài)度的成分(態(tài)度的模式):(1)態(tài)度的情感成分()(2)態(tài)度的行為成分()(3)態(tài)度的認知成分:()45.海德的平衡理論:是一種人際關系和態(tài)度變化的社會認知理論。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人與社會因素(事件、他人、文化觀念等)相互作用中實現(xiàn)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海德提出P—O—X模型。(P:認知個體?O:他人?X:另一個人或事)海德認為,如果P—O—X關系相適應,則該體系呈現(xiàn)均衡狀態(tài),P的態(tài)度無須變化;反之,如果不相適應,P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從而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在模型中,之間的關系最重要。聯(lián)系為肯定時的平衡為強平衡;不平衡為強不平衡。而聯(lián)系為否定時,平衡為弱平衡,不平衡為弱不平衡。46.常用的態(tài)度測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為反應測量法等。行為反應的測量是測謊儀的工作原理。47.溝通的定義: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包括人際溝通與大眾溝通。48.現(xiàn)實溝通是溝通雙方對對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較清楚的把握的溝通,面對面的溝通是最普遍的現(xiàn)實溝通形式。49.虛擬溝通是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溝通形式,溝通的進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想象來引導。50.網絡成癮是過度利用網絡,對網絡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賴的現(xiàn)象。網絡成癮會使個體角色混亂,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學習工作受到極大影響。極端情況下,成癮者不再清楚虛擬空間和現(xiàn)實世界的區(qū)別,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變得混亂不堪,往往選擇逃避現(xiàn)實生活,在虛擬世界越趨越深。51.目光接觸是最重要的體語溝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種可完成精細信息溝通的體語形式。52.觸摸是人際溝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觸摸和身體接觸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53.姿勢是個體運用身體或肢體姿態(tài)表達某種情感及態(tài)度的體語。54.人際距離是人溝通的時候,個體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包括公眾距離12-25英尺、社交距離4-12英尺、個人距離1.5—4英尺、親密距離0—18英寸。55.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聯(lián)系。特點是:個體性、直接性、情感性。56.自我暴露的四個層次:?1、興趣、愛好?2、態(tài)度、價值觀?3、個人的自我概念、人際關系、家庭?4、隱私、陰暗的想法57.良好人際關系原則1.相互性原則;2.交換性原則;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4.平等原則。58.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子、夫妻、親密朋友之間等關鍵的人際關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59.人際吸引是個體與他人之間感情上的相互親密的狀態(tài),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肯定形式。按程度不同分為:親和(是較低層次的人際吸引形式)、喜歡(是中等程度的人際吸引形式)、愛情(是最強烈的人際吸引形式)。60.影響喜歡的因素:熟悉性和鄰近性;相似性;互補;外貌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質。61.社會影響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個體的思想、情緒和行為變化的現(xiàn)象。62.從眾是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愿與群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xiàn)象。63.從眾的原因:尋求行為參照;避免對偏離的恐懼;群體凝聚力。64.社會促進的效應:結伴效應;觀眾效應;性別助長(性別促進)。65.模仿的意義:?模仿是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適應作用;?促進群體形成。66.塔爾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幾何級數律;?先內后外律。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xiàn)象,一切事物不是發(fā)明就是模仿。67.愛情是人際吸引的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68.愛情和喜歡主要區(qū)別:1、依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2、利他(王菲:“我什么都愿意,為你”)3、親密(想你到無法呼吸)。69.激情和浪漫愛會隨著時間而冷卻,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寬容和習慣等因素在維持感情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印度學者普塔研究發(fā)現(xiàn)由愛情結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的臏情感會不斷減少。70.婚姻動機:現(xiàn)代社會愛情第一、繁衍后代第二、經濟因素第三。第三章發(fā)展心理學第一節(jié)概述第一單元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二、心理發(fā)展的基本性質(二)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P182)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發(fā)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進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進的。一般的發(fā)展趨勢是,從出生到幼兒期屬于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童年期為平穩(wěn)發(fā)展期,青春發(fā)育期是第二個發(fā)展加速期,成人期處于緩慢發(fā)展變化階段,老年期的心理變化呈下降趨勢。(五)心理發(fā)展進程中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tǒng)一(P182)個體心理隨時間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呈現(xiàn)出發(fā)展的連續(xù)性進程。就發(fā)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發(fā)展的質的規(guī)定性區(qū)分為數個發(fā)展階段,稱為階段性。心理發(fā)展過程是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相結合、兩者統(tǒng)一的過程。第四單元心理發(fā)展的理論問題一、遺傳與環(huán)境在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三)相互作用論(P186187)相互作用論認為,在心理發(fā)展中,遺傳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制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互動關心;遺傳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受到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相互作用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他認為人的認識既不是來源于主體之外的客體,也不是來源于獨立于客體的主體,而是來源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論注重的是遺傳和環(huán)境在心理發(fā)展中以什么關系發(fā)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之間的復雜關系,企圖揭示其間的內在機制。二、各主要學派的心理發(fā)展理論(一)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187頁-190頁)皮亞杰認為心理發(fā)展是認知結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認知結構的發(fā)展涉及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概念。皮亞杰認為成熟、經驗、社會環(huán)境和平衡是影響心理發(fā)展的基本因素。皮亞杰把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14、15歲)。皮亞杰把兒童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前道德判斷階段(4-5歲)、他律道德判斷階段(4、5歲-8、9歲)、自律道德判斷階段(8、9歲以后)。(二)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7)成年中期(25-50歲):這個時期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關心品質。(P190)(8)成年后期(50歲以后):這一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賢明品質。(P191)(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191頁)社會學習理論的特點是:突破了傳統(tǒng)行為主義的研究領域,探索認知和思維等心理活動在行為調節(jié)中的作用;強調行為與認知結合;突出主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調主體的自我調節(jié)作用。其中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具有典型性。(五)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193頁-194頁)柯爾伯格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道德判斷隨年齡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趨勢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為3種水平,6個階段:一、前習俗水平(第一階段: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第二階段:相對論者的快樂主義定向階段);二、習俗水平(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第四階段: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定向階段);三、后習俗水平(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第二節(jié)嬰兒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一單元嬰兒期的動作發(fā)展一、嬰兒期動作發(fā)展對心理發(fā)展的意義(P194195)(一)動作發(fā)展是心理發(fā)展的源泉或前提、(二)嬰兒動作是心理發(fā)展的外部表現(xiàn)、(三)嬰兒動作發(fā)展促進了空間認知的發(fā)展、(四)嬰兒動作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二、嬰兒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P195)一、從整體動作向分化動作發(fā)展;二、從不隨意動作向隨意動作發(fā)展;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頭尾原則、近遠原則、大小原則)。第二單元嬰兒期的認知發(fā)展一、感知覺發(fā)展(五)空間知覺的發(fā)展(P197198)包括形狀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三、思維的發(fā)展(P198199)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嬰兒期的思維處于感覺運動階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思維活動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也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即嬰兒思維依靠動作進行,而不能離開動作在動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動作所觸及到的事物。嬰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直觀性和行動性;間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對行動結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思維的狹隘性;思維與語言開始聯(lián)系,開始出現(xiàn)形象性特點。四、言語的發(fā)展,“2.先天成熟理論”。(P199)先天成熟理論強調先天因素對言語發(fā)展的決定作用,認為兒童言語的發(fā)展決定于成熟,所以也稱自然成熟說。其代表人物是喬姆斯基。第三單元嬰兒期的社會性發(fā)展一、情緒的發(fā)展(一)笑的發(fā)展(P200201)嬰兒笑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自發(fā)性微笑(0-5周)、無選擇的社會性微笑(5周-4個月)、有選擇的社會性微笑(4個月以后)。三、社會性依戀(二)嬰兒依戀的類型(P202)艾斯沃斯將嬰兒對母親的依戀表現(xiàn)分為:安全型依戀(占6570%)、回避型依戀(占20%)、反抗型依戀(占1015%)。安全型依戀是積極依戀,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均屬消極的不安全依戀。第三節(jié)幼兒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一單元幼兒的游戲:游戲是幼兒期兒童的主導活動。(P204)一、關于游戲的理論(P204)重點是(二)精神分析論:主要指通過游戲主動控制情緒,以調節(jié)情緒、釋放焦慮、補償愿望;(三)練習論:游戲是對未來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聯(lián)系;(四)重演論:通過游戲重演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六)認知論:游戲是一種同化過程,兒童的認知水平反映在游戲活動中,如幼兒前運算階段的特點反映在象征性游戲中。三、游戲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意義(P205)(一)游戲是促進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二)游戲是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三)通過游戲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能力;(四)培養(yǎng)健全人格;(五)增強體質。第二單元幼兒期的認知發(fā)展二、記憶的發(fā)展(二)幼兒記憶特點的發(fā)展趨勢(P207)1.無意識記與有意識記(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2.機械記憶與意義記憶。3.形象記憶與詞語記憶(幼兒期以形象記憶占主要地位,詞語記憶薄弱)。(三)記憶策略形成(P207)兒童運用記憶策略經歷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沒有策略,多為5歲以前的兒童;二是過渡階段,一般為5-7歲的兒童,其特點是自己不能主動運用策略,但經過誘導可以運用;三是能主動而自覺地采用策略,10歲以后記憶策略穩(wěn)定發(fā)展。第三單元幼兒期的社會性發(fā)展三、性別角色社會化(P210)兒童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就必須知道自己的性別和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望。兒童性別偏愛最早表現(xiàn)在對玩具的選擇上。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鼓勵那些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行為,制裁那些不適當的行為。社會生物學理論強調性激素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性別角色是兒童對同性別父母認同的結果。社會學習理論提出兒童獲得性別化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觀察學習的結果。五、第一反抗期(P211)第一反抗期,大約在幼兒三四歲時出現(xiàn)。對父母的反抗行為的表現(xiàn)是發(fā)展中的正?,F(xiàn)象,不能因為受此煩擾而祈求沒有反抗期。第四節(jié)童年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一單元童年期的學習(P212213)學生學習的一般特點:(1)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2)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和強制性。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xiàn)以下特點:(1)最初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更感興趣,以后逐步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2)最初的學習興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有不同的興趣;(3)游戲因素在低年級兒童的學習興趣上起著一定作用,中年級以后,這種作用就逐漸降低。第二單元童年期的認知發(fā)展一、記憶的發(fā)展(三)童年期記憶策略的發(fā)展特點(P214)小學兒童能采用多種記憶策略,其中主要的記憶策略是復述和組織。復述(背誦)是注意不斷指向輸入信息、不斷重復記憶材料的過程,也是為了達到識記目的而主動作出的意識活動。組織是把要識記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項目,按其間的意義聯(lián)系歸類成系統(tǒng)以幫助記憶。組織策略一般可分為歸類和系列化兩種。(四)童年期元記憶的特點(P214215,屬二級考試范圍)元記憶是關于記憶過程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即對什么因素影響人的記憶過程與記憶效果、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人的記憶的以及各因素之間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弗拉維爾把記憶的元認知知識分為三個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關于記憶任務的知識、關于記憶策略的知識。二、思維的發(fā)展(一)童年期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P214)(1)經歷一個思維發(fā)展的質變過程(變?yōu)橐孕蜗筮壿嬎季S為主導);(2)不能擺脫形象性思維的邏輯思維;(3)10歲左右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第三單元童年期的社會性發(fā)展三、同伴關系的發(fā)展(一)同伴交往中兒童的人氣特點(P219220)研究者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氣特點將兒童分為三種:受歡迎的兒童、不受歡迎的兒童、受忽視的兒童。影響兒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歡迎的因素有多種,基本的因素還是兒童本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四、友誼的發(fā)展(四)影響兒童選擇朋友的因素(P220221)(1)相互接近;(2)行為、品質、學習成績和興趣相近;(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4)人際交往中的協(xié)同關系。第五節(jié)青春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一單元生理發(fā)育與心理發(fā)展的矛盾性二、心理發(fā)展的矛盾性特點(P224226)(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xiàn)狀之間的矛盾;(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3)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4)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單元青春期的認知發(fā)展(P226227)初中生的記憶容量達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時記憶容量。青春期記憶的主要特點:(1)自覺地運用意義記憶,同時有效地運用機械記憶;(2)多方面的記憶效果達到個體記憶的最佳時期;(3)有效地運用各種記憶策略。第三單元青春期的社會性發(fā)展二、情緒變化特點(P228)(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緒波動、(二)青春期躁動。三、第二反抗期(P228229)第一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爭取自我主張和活動與行為動作的自主性與自主權;第二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則是全面性的,從外部因素滲入到內部因素,從行為表現(xiàn)到要求人格的獨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1)硬抵抗;(2)軟抵抗;(3)反抗的遷移。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第六節(jié)青年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二單元青年期的認知發(fā)展(P232233)卡特爾把智力的構成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大類。在青年期以前兩種智力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在成人階段,流體智力呈緩慢下降的趨勢,而晶體智力則一直保持相對穩(wěn)定,并隨經驗和知識積累而呈上升趨勢??偟膩碚f,青年期之前的思維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知識的獲得上,而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維主要表現(xiàn)在知識的應用上,辯證的、相對的、實用性的思維形式逐漸成為重要的思維形式。美國心理學家帕瑞研究發(fā)現(xiàn),青年期的思維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二元論階段;(2)相對性階段;(3)約定性階段。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拉勃維維夫把成人的思維看作是一種“實用性思維”。第三單元青年期的社會性發(fā)展四、社會關系的變化(P235)戀愛和結婚是親密感建立的中心任務,親密感建立還包括與家庭成員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心理學家安托露絲將這三重關系稱為“人生護航艦”,是青年人面對人生挑戰(zhàn)的保護層。第七節(jié)中年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二單元中年期的認知發(fā)展(P238)中年前期人的感覺比較靈敏和穩(wěn)定,中年后期各種感覺能力都開始減退。人過40歲以后,視敏度和視覺感受性逐漸下降,聽覺閾限也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在中年期,視覺和聽覺處理信息的過程都隨年齡增加而呈遞減的趨勢。視聽覺對信息和處理能力可以通過反應時來說明,反應時在青年時達到高峰期,約在20歲左右為最強,中老期逐漸下降。自然科學和數學領域的創(chuàng)造力在青年期達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學領域的創(chuàng)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第三單元中年期的社會性發(fā)展二、人格的變化(P239)中年人的人格特質相對保持穩(wěn)定,人格變得較為成熟,具體表現(xiàn)為:(1)內省日漸明顯;(2)性別角色日趨整合;(3)心理防御機制日漸成熟;(4)為人處事日漸圓通。三、職業(yè)的發(fā)展(P239)(1)工作滿意度。中年人的工作滿意度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2)工作績效。對于依靠體力和反應速度的工作,中年期的工作績效開始下降;對于依靠認知技能的工作來說,在整個中年期中,工作績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第八節(jié)老年期的心理發(fā)展第二單元老年期的認知變化二、記憶的年老變化(P243244)一般來說,成人記憶從50歲開始明顯減退,70歲以后減退更顯著,過了80歲,記憶減退尤其迅速。老年期記憶力下降表現(xiàn)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的減退或下降。從編碼過程來說,老年人不善于運用記憶策略。從提取過程來說,和回憶相比,老年人的再認能力下降的不是太多。有關老年期記憶力下降的機制,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記憶加工過程的速度變慢是老年期記憶力下降的根本原因,這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老化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工作記憶容量變小是老年期記憶力下降的根本原因。第三單元老年期的社會性變化三、人格的變化(P246247)(1)不安全感、(2)孤獨感、(3)適應性差、(4)拘泥刻板性,速度減退、(5)趨于保守、(6)回憶往事。第四章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知識(P249 )第一節(jié)關于變態(tài)心理學(P249)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之間,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在人群中永遠并存的依據。第二單元學科簡史(P250)(一)精神分析的理論解釋(P251)是從兩個命題出發(fā)的,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話來說就是1)精神分析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命題是: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2)第二個命題也是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見之一,認為性的沖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癥。2、依據上述兩個命題,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斷:(1)人類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動的動力,“力比多”;(2)“力比多”自出生起到發(fā)展結束,有三個發(fā)展階段:口腔欲、肛門欲和生殖器欲階段。(3)人的心理結構由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構成;與此相對應的人格則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4)本我是按“快樂原則”活動,“自我”是按“現(xiàn)實原則”活動,“超我”是按“道德原則”活動。(5)人們?yōu)榱藳_突引起焦慮,具有防止焦慮的能力,這種能力叫做“防御機制”。3、精神分析的理論對心理異常現(xiàn)象的說明4、弗洛伊德的歷史功績不在心理方面,而是在哲學方面。(三)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解釋(P255)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首先提出“潛能”概念,并同時賦予它一種性質,即“潛能”不論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趨向完善的性質和特點。之后,便斷定心理問題和心理異常就是由于“潛能”趨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礙,是“自我”無法實現(xiàn)的結果。第二節(jié)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的概念第一單元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的概念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動,具有三個功能:(P257)1、能保障人作為生物體順利地適應環(huán)境,健康地生存發(fā)展;2、能保障人作為社會實體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機構中正常地肩負責任,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組織正常運行;3、能使人類正常地、正確地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與其規(guī)律性,以便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第二單元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區(qū)分心理學的區(qū)分原則(P259)確定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依據的三條原則:(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性原則(二)心理活動的內在協(xié)調性原則(三)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性原則第三節(jié)常見異常心理的癥狀第一單元認知障礙感知障礙(P261)(一)感覺障礙1、感覺過敏: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覺閾限降低而對外界低強度刺激的過強反應。2、感覺減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覺閾限增高而對外界刺激的感受遲鈍。3、內感性不適:軀體內部性質不明確、部位不具體的不舒適感,或難以忍受的異常感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二)知覺障礙1、錯覺: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正常人偶有錯覺發(fā)生,但經現(xiàn)實驗證后,可加以糾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錯覺不能接受實現(xiàn)檢驗,在意識障礙的譫妄狀態(tài)時,錯覺常帶有恐怖性質。2、幻覺:無對象性的知覺。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糜X時一種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癥狀。根據感受器官不同,幻覺可分為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和內臟性幻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是幻聽,幻視次之,其他種類的幻覺較少出現(xiàn)。(1)幻聽:包括言語性和非言語性的幻聽。言語性幻聽又可分為:命令性幻聽、評論性幻聽、爭論性幻聽??梢娪诙喾N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器質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礙。(2)幻視:可見于精神分裂癥,腦器質性疾病和高熱患者。(3)幻嗅:患者嗅到的異味感。常見于精神分裂癥,顳葉癲癇或顳葉腫瘤時也有時可見。(4)幻味:患者在事物或水中嘗到某種特殊的怪味道。主要見于精神分裂癥。(5)幻觸:患者感到皮膚或粘膜上有蟲爬、針刺、電灼等異常感覺。常見于精神分裂癥和癲癇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6)內臟性幻覺:患者軀體內部有性質很明確,部位很具體的異常感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或嚴重抑郁癥發(fā)作。按幻覺體驗的來源,有真性幻覺和假性幻覺兩種。(1)真性幻覺:患者的幻覺形象清晰、生動、位置精確,與客觀事物一樣,并引起相應的情感和行為反應。(2)假性幻覺:幻覺形象模糊、不生動、位置不精確,與客觀事物不一樣。按幻覺產生的特殊條件,又有功能性幻覺、思維鳴響、心因性幻覺等。(1)功能性幻覺:在某個感覺器官處于功能活動狀態(tài)的同時發(fā)現(xiàn)的幻覺。功能性幻聽與正常知覺同時出現(xiàn)、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兩者互不融合。多見于精神分裂癥。(2)思維鳴響:又叫思維回響,是特殊形式的幻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1)心因性幻覺:是強烈的精神刺激引發(fā)的幻覺?;糜X內容與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聯(lián)系。僅僅見于應激相關的精神障礙、癔癥等。(三)感知綜合障礙該癥狀分為“視物顯大癥”“視物顯小癥”。統(tǒng)稱為視物變形癥。二、思維障礙(P263)(一)思維形式障礙1、思維奔逸:一種興奮性的思維聯(lián)想障礙,主要指思維活動量的增加和思維聯(lián)想速度加快而言?;颊弑憩F(xiàn)為語量多,語速快,多見于狂躁狀態(tài)或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發(fā)作。2、思維遲緩:一種抑制性的思維聯(lián)想障礙,與上述思維奔逸相反,以思維活動顯著緩慢,聯(lián)系困難,思考問題吃力,反應遲鈍為表現(xiàn),語速慢,多見于抑郁狀態(tài)或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郁發(fā)作。3、思維貧乏:患者思想內容空虛,概念和詞匯貧乏,對一般性的詢問往往無明顯的應答性反應或回答得很簡單。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或器質性精神障礙癡呆狀態(tài)。4、思維松弛或思維散漫:患者的思維活動表現(xiàn)為聯(lián)想松弛,內容散漫?!按鸱撬鶈枴笨梢娪诰穹至寻Y。5、破裂性思維:患者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思維聯(lián)想過程破裂,談話內容缺乏內在意義上的連貫性和應有的邏輯性。6、思維不連貫:嚴重的破壞性思維。多見于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有意識障礙時。7、思維中斷:患者無意識障礙,又無明顯的外界干擾等原因,思維過程在短暫時間內突然中斷,常常變現(xiàn)為言語在明顯不應該停頓的地方突然停頓。多見于精神分裂癥。8、思維插入和思維被奪:患者在思考的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意外聯(lián)想,患者對這部分意外聯(lián)想有明顯的不自在感,認為這種思想不是屬于自己的,是別人強加給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稱思維插入。若患者在思考的過程中突然認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奪走了,稱思維被奪。兩者多見于精神分裂。9、思維云集:又稱強制性思維,是指一種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強制性地大量涌現(xiàn)在腦內,內容往往雜亂多變,毫無意義,毫無系統(tǒng),與周圍環(huán)境也無任何聯(lián)系。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也可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10、病理性贅述:患者在與人交談過程中不能簡單明了、直接了斷地回答問題,在談話過程中夾雜了很多不必要的細節(jié)。多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11、病理性象征性思維:指患者主動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詞句或動作來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經患者解釋別人無法理解的含意。12、語詞新作:患者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文字、圖形成符號,并賦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見于精神分裂癥。13、邏輯倒錯性思維:以思維聯(lián)想過程中邏輯性的明顯障礙為主要特征。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二)思維內容障礙(P266)1、妄想:妄想是一種脫離現(xiàn)實的病理性思維?;恼Q離奇、毫無根據、堅信不移、不可說服。臨床上主要按妄想的主要內容歸類,常見的有:(1)關系妄想:患者把實際與他無關的事,認為與他本人有關系。多見于精神分裂癥。(2)被害妄想:患者堅信周圍某人或某些團伙對他進行跟蹤監(jiān)視、打擊、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飲水中放毒等。多見于精神分裂癥和偏執(zhí)性精神分裂癥。(3)特殊意義妄想:患者認為周圍人的言行,日常的舉動,不僅與他有關,而且有一種特殊的含義。(4)物理影響妄想:患者認為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行為活動受到外界某種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作,患者不能自主,稱影響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癥。(5)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財富、地位、能力、權利等。可見于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發(fā)作、精神分裂癥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6)自罪妄想:又稱罪惡妄想?;颊吆翢o根據地認為自己犯了嚴重錯誤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惡極,死有余辜,應受懲罰,以至拒食或要求勞動改造以贖其罪。主要見于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郁發(fā)作,也可見于精神分裂癥等其他精神疾病。(7)疑病妄想:患者毫無根據地堅信自己患了某種嚴重軀體疾病或不治之癥,因此到處求醫(yī),即使通過一系列詳細檢查和多次反復的醫(yī)學檢證都不能糾正其歪曲的信念,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也可見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礙。(8)嫉妒妄想:患者堅信配偶對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患者跟蹤監(jiān)視配偶的日?;顒?,甚至檢查配偶的內褲等,想法設法尋找所謂的證據。多見于精神分裂癥、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更年期精神障礙等。(9)鐘情妄想:這一種妄想實際是一種被鐘情妄想,患者堅信某異性對自己產生了愛情,即使遭到對方嚴厲拒絕,反而認為對方是在考驗自己對愛情的忠誠。多見于精神分裂癥。(10)內心被揭露感:又稱被洞悉感?;颊哒J為其內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之間的隱私,未經患者語言文字的表達,別人就知道了。多見于精神分裂癥。(11)其他如被竊妄想、變獸妄想、非血統(tǒng)妄想等。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與其他精神癥狀的關系分類,將妄想分為(1)原發(fā)性妄想是突然發(fā)生,內容不可理解。(2)繼發(fā)性妄想是指以錯覺、幻覺、邏輯推理障礙等在某些幻想的基礎上產生另一種妄想。2、強迫觀念:又稱強迫性思維,是指某一種觀念或概念,反復地出現(xiàn)在患者的腦海中?;颊咦约褐肋@種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謬的,并力圖加以擺脫。但事與愿違,想擺脫,又擺脫不了,患者為此而苦惱。強迫觀念可以表現(xiàn)為反復回憶某些事情經過(強迫性回憶)、反復思索某些毫無意義的問題(強迫性窮思竭慮)、反復對高層樓層進行計數(強迫性計數)、總是懷疑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強迫性懷疑)、腦中總是出現(xiàn)一些對立的觀念(強迫性對立的觀念)。強迫觀念常伴有強迫動作。強迫觀念多見于強迫癥,強制性思維多見于精神分裂癥。3、超價觀念:是一種在意識中占主導地位的錯誤觀念。有一定事實基礎,但觀念是片面的,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多見于人格障礙和心因性精神障礙患者。三、注意、記憶與智能障礙(P268)(一)注意障礙(二)記憶障礙:1、記憶增強:是一種病理的記憶增強,表現(xiàn)為病前不能夠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憶起來。見于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發(fā)作或抑郁發(fā)作,也可見于偏執(zhí)狀態(tài)。2、記憶減退:臨床上較多見,可以變現(xiàn)在遠記憶力和近記憶力的減退。主要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3、遺忘:對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時期內的經歷不能回憶,稱遺忘。4、錯構:是記憶的錯誤,對過去曾經經過的事情,在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情節(jié)上出現(xiàn)錯誤的回憶,并堅信不移。多見于腦器質性疾病。5、虛構:患者在回憶中將過去事實上從未發(fā)生過的事情,說成是確有其事。當患者同時出現(xiàn)記憶減退、錯構、虛構以及定向力發(fā)生障礙時則稱為柯薩可綜合癥,又稱遺忘綜合癥。多見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以及其他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三)智能障礙1.精神發(fā)育遲滯: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使大腦發(fā)育不良或發(fā)育受阻,使其智能明顯低于正常的同齡人。2.癡呆:是一種綜合癥,是意識清楚情況下后天獲得的記憶、智能的明顯受損。四、自知力障礙:自知力是指患者對其自身精神病態(tài)的認識和批判能力。第二單元情感障礙(P270)一、以程度變化為主的情感障礙1情感高漲:患者經常面帶笑容,自訴心理高興,就像過節(jié)一樣。多見于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發(fā)作?;颊咭准と?。2情感低落:患者經常面帶愁容表情痛苦悲傷。自訴精力不足,失眠。原因是患者由于思維遲緩對社會交往變得顧慮重重。3焦慮: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實根據和客觀因素的情況下,對其自身健康或其他問題感到憂慮不安,緊張恐懼,顧慮重重,猶如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多方解勸也不能消除其焦慮。多見于焦慮癥、驚恐障礙。4恐怖:患者遇到特定物時,隨即產生一種緊張恐懼的心情,明知沒必要,卻無法擺脫。多見于恐怖癥。二、以性質改變?yōu)橹鞯那楦姓系K(一)情感遲鈍:患者對一般情況下能引起鮮明情感反應的事情反應平淡,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見于精神分裂癥早期以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二)情感淡漠:指患者對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動的事情以及與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多見于精神分裂癥衰退期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三)情感倒錯:患者的情感反應與現(xiàn)實刺激的性質不相稱。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三、腦器質性損害的情感障礙(一)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為一些細小或無關重要的事情而傷心落淚或興奮激動,無法克制。(二)易激怒:患者很容易因為一些細小的事情而引起強烈的情感的情感反應。常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持續(xù)時間一般較短。也可見于躁狂狀態(tài)等功能性精神疾病。(三)強制性哭笑:患者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突然出現(xiàn)不能控制的、沒有絲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四)欣快:是在癡呆基礎上的一種“情緒高漲”??梢娪诼楸孕园V呆和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第三單元意志行為障礙(P272)一、意志增強:意志活動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礙變現(xiàn)不盡相同。二、意志缺乏:表現(xiàn)為患者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行動被動,生活極端懶散,個人及居室衛(wèi)生極差。三、意志減退:患者的意志活動減少。四、精神運動性興奮:常區(qū)分為協(xié)調性和不協(xié)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兩種。五、精神運動性抑制:(一)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語、不吃不喝、不動,言語活動和動作行為處于完全的抑制狀態(tài)。(二)違拗:患者對于別人要求他做的動作,不但不執(zhí)行,反而做出與要求完全相反的動作。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三)蠟樣屈曲:患者不僅表現(xiàn)為木僵狀態(tài),并且患者的肢體任人擺布,即使被放在一個很不舒服的姿勢,也可在較長時間內像蠟塑一樣維持不動。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四)緘默:患者緘默不語,也不回答問題,但有時可以用手勢或點頭、搖頭示意,或通過寫字與別人進行交流。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和癔癥患者。(五)被動性服從:患者被動地服從醫(yī)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是完成別人所要求的動作對他不利,會使他難受,患者也絕對服從。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六)刻板動作:指患者機械刻板地反復重復某一單調的動作,常與刻板語言同時出現(xiàn)。多見于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七)模仿動作:指患者無目的的模仿被人的動作,常與模仿言語同時出現(xiàn),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多見于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八)意向倒錯:患者的意向活動與一般常情相違背,導致患者的行為活動無法為他人所理解。見于精神分裂癥青春型。(九)作態(tài):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動作、步態(tài)與表情。多見于精神分裂癥青春型。(十)強迫動作:是一種違反本人意愿,反復出現(xiàn)的動作。多見于強迫癥。第四節(jié)常見精神障礙(P278)第一單元精神分裂癥及其他妄想性障礙(P278)一、精神分裂癥:具有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的不協(xié)調或脫離現(xiàn)實為特征。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完好,患病期自知力基本喪失。分青春型、偏執(zhí)型、緊張型、單純型。二、偏執(zhí)性精神障礙:以系統(tǒng)妄想為突出臨床表現(xiàn)的精神性障礙。內容有一定現(xiàn)實性,并不荒謬。三、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第二單元心境障礙(P279)一、躁狂發(fā)作:特點是情緒高漲、思維奔逸、精神運動性興奮。二、抑郁發(fā)作:特點是情緒低落、思維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公司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范本
- 2024年春八年級生物下冊 23.1 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說課稿 (新版)北師大版
- 2025寫字樓租賃合同寫字樓租賃合同模板
- Unit 6 Jobs Lesson 6 story time.(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新起點版英語四年級上冊
- 7 《包身工》 說課稿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 Unit5 What do they do(說課稿)-2024-2025學年譯林版(三起)英語五年級上冊
- 西班牙瓦鋪貼施工方案
- 迎春燈飾施工方案
- 20美麗的小興安嶺說課稿-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12《富起來到強起來》(說課稿)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
- 2024年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樓梯 欄桿 欄板(一)22J403-1
-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與職業(yè)規(guī)劃的關聯(lián)性分析
- 2025云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限公司面向高校畢業(yè)生專項招聘144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石家莊市長安區(qū)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特殊家長課后溝通技巧培訓
- 【MOOC】數字攝影技術與藝術-西南石油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心內科心衰一病一品護理成果匯報
- 2025檢驗檢測中心年度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 2024年總經理助理年終工作總結(3篇)
- 2024年考研英語(二)真題及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