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撁?rdquo;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A) 含解析_第1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A) 含解析_第2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撁?rdquo;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A) 含解析_第3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撁?rdquo;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A) 含解析_第4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A)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秋”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撁恕备叨谥新摽細v史試題(A卷)命題學校:荊門市龍泉中學命題人:董艷蓉董英芝審題人:王玉蘭聯合審題單位:圓創(chuàng)教育研究中心考試時間:2024年11月13日考試用時: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從湖北屈家?guī)X文化遺址選出炭化種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盤(水稻加工殘留物)、33粒粟、27粒小麥及6粒大豆。據測年材料反映,農作物遺存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該發(fā)現可以佐證A.中國原始農業(yè)領先世界B.區(qū)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動C.稻作農業(yè)源于中原地區(qū)D.長江流域出現貧富分化2.“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釋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鄰,不以禮出也”。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接受貴族出奔者次數為:魯國37人次,楚國33人次,晉國38人次,宋國20人次,鄭國19人次,齊國36人次,衛(wèi)國18人次。這反映出當時A.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B.社會階層流動逐漸增強C.傳統(tǒng)政治秩序受到沖擊D.生產關系發(fā)生重大變革3.據統(tǒng)計,《史記》《漢書》所載西漢前期酷吏,籍貫屬于今陜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屬于今山東省的則較少。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是A.歷史文化的延續(xù)B.治國理念的調整C.加強集權的需要D.經濟發(fā)展的差異4.明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舉行朝會、慶賞等大典的場所,漢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自稱拓跋氏源于黃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舉旨在A.踐行儒家治國理念B.借鑒漢族政權經驗C.促進民族文化認同D.彰顯政權的合法性5.西晉時,洛陽的正音“南染吳越,北雜夷虜”,東晉時揚州則“僑吳混合之語音最盛行”,而且“此種相互通化作用范圍甚廣”。南北朝間國書往來,本來的套話是“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后來為了表示不分彼此,而改成”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這些可用于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A.經濟重心南移趨勢的加強B.分裂中蘊含著大一統(tǒng)趨勢C.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D.少數民族封建化成效顯著6.圖1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人口分布圖,據此判斷這一時期應是圖1A.西周B.秦朝C.唐朝D.北宋7.兩宋之際,士人的心態(tài)和職業(yè)取向發(fā)生變化,士人流向漸趨多元,追求功名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歷史記載中多有士人經營田產、經營工商、開辦學堂、充任吏僚等記載。他們的“關注點和自我觀念”也從國家層面轉向地方領域,如開渠、鋪路、發(fā)掘鄉(xiāng)賢、推行教化等。這說明當時①鄉(xiāng)紳社會已然萌發(fā)②階層流動漸趨固化③政治環(huán)境相對開明④士人群體報國無門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8.圖2為西夏時期甘肅榆林窟中的局部壁畫《玄奘取經圖》。在該圖中,玄身披袈裟,雙手合十,和孫悟空一起做祈禱狀,展示了玄奘西游的故事。據此可知圖2A.佛教在中原地區(qū)備受推崇B.唐后期對外交流頻繁C.《西游記》在西夏廣為流傳D.西夏受中原文化影響9.急遞鋪屬于元代官方郵驛系統(tǒng),1015里或1025里設一鋪,設專人傳遞文書或軍事情報。傳遞速度按一晝夜計算,一晝夜400500里,加急時可以達到一晝夜700800里。元朝這一制度的設立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有效維持了地方治安C.完善了中央行政體制D.確保了政務信息暢通10.明初發(fā)行“大明寶鈔”,朱元璋規(guī)定“凡鈔一貫準一千”。表1反映了大明寶鈔折成銅錢比值的變化情況,表中變化表1年份1375年1390年1470年1470年1488年大明寶鈔一貫折錢數1000文250文12文2文1文A.表明政府權威的不斷下降B.根源于銅錢數量的不斷減少C.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D.抑制了商品經濟的良性發(fā)展11.有學者指出,“承旨書渝”“只供撰述于其間”以及“議復”展現了軍機大臣們的不同面相…尤其在“議復”過程中,封疆大吏所奏之事被軍機大臣否決的情況時常發(fā)生,皇帝一般支持軍機大臣的意見。該學者旨在強調清代A.皇權專制發(fā)展到頂峰B.軍機處在決策中有重要話語權C.軍機處并非法定機構D.強化對中央官員的控制與監(jiān)察12.表2是兩首明清時期的民間歌謠。據此可推知,明清時期表2歌名內容迎闖王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世上官多不太平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魚多攪濁水,世上官多不太平。A.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文學創(chuàng)作脫離社會現實C.西學東漸沖擊理學權威D.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危機嚴重13.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近謀”;徐繼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提出師法泰西文明以自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遠略”。這反映了A.傳統(tǒng)華夷觀念得以徹底轉變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共識C.民族危機下救國方案的探索D.中體西用思想付諸實踐14.表3反映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租界華人數量變化情況表3時間1853年1860年1862年1865年人數約500人30萬人最多曾達到70萬人13.7萬導致這段時期上海租界華人數量驟變的主要原因是A.租界范圍的擴大B.農民運動的影響C.侵華戰(zhàn)爭的發(fā)生D.洋務企業(yè)的開辦15.1884年中法《簡明新約》規(guī)定:“此約繕中法文各兩份,各執(zhí)一份為據,應按公法通例以法文為正?!?885年續(xù)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簽署的中法《越南條款》沒有“以法文為正”字樣。這表明清政府A.極度缺乏國際公法意識B.意圖抵御外國在華話語權C.繼續(xù)堅守中越宗藩關系D.有效遏制了西南邊疆危機二、非選擇題:本小題共4小題,共55分。16.【中國古代的糧食安全】(14分)糧食作為國計民生的最基本物資,在唐朝的盛衰榮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蕪。為此,唐朝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各級官吏都可能因戶口脫漏而被追責。地方官轄區(qū)內婚姻及戶口增多者,予以嘉獎晉升,反之予以懲戒。《唐律》特別規(guī)定:“諸部內田疇荒蕪者,一分答三十。”政府還不斷縮短成丁為國家服役的年限。經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政府較好地實現了土地與勞動力的緊密結合,結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來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關中地區(qū)久有“天府之國”的稱號,但隨著社會發(fā)展,“關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給帝王宮衛(wèi)百官俸食之需”,需通過唐運河調運各地糧食入關中。安史之亂后,從關中至整個黃河中下游“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同時為防范藩鎮(zhèn),唐朝軍隊擴張到了“兵額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一兵”的地步,這又導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匿戶的頻繁發(fā)生,朝廷只得將供應軍糧的任務轉向地方?!皯毐R、甲仗、器械、糧賜等,并于本路自供”。黃巢起義平定后,朝廷與淮南節(jié)度使鬧翻,東南地區(qū)基本處于獨立狀態(tài),唐朝廷就只能靠著關中的賦稅茍延殘喘。907年,唐亡?!幾岳罹S才《唐朝糧食問題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唐朝前期促進糧食生產的舉措。(6分)(2)有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唐朝亡于糧食危機”。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對此觀點加以說明。(8分)17.【中國古代的文人“治生”現象】(14分)材料一治生,即通過授徒、游幕、行醫(yī)、經商等手段謀生。文人從事治生活動,可上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從事治生已成十分普遍的現象,這一時期他們的治生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南宋的義利思想和元代理學家許衡的治生思想,將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認為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違背義理,治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王守仁認為“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官員沈德符也認為“士大夫贖貨無厭者,固云齷下流,然為子孫計,或是一理”。思想家陳確認為“唯真志于學者,則必能讀書,必能治生”。清代文人張履祥在前代治生思想的影響下,提出“治生以稼為先”的主張。他一邊治學,一邊身體力行,從事農業(yè)實踐,并不斷地總結經驗,著成對后世影響很大的農學巨著《補農書》。材料二明清時期,重視治生思潮的興起,對于世風和士風的影響很大,如浙東、浙西的風俗不同,浙西好貨食利,尚奢華,浙東則比較淳樸,重氣節(jié)。清嘉、道之際,烏程人沈堯云對社會上文士汲汲于治生獲利的現象予以深刻揭示,認為當時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從事治生本無可厚非,但也出現了一些為人不齒的個別現象,戴名世對社會上出現的文士鉆營利祿之途,所謂的好士者偏離正道的傾向予以抨擊,王應奎也對一些文人為了追求物質財富而將道德拋諸腦后的現象頗為憂慮,“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謂之能措大事可乎”?——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徐永斌《明清時期文人的治生觀念》(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的“治生”主張,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時期“治生”思想興盛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要評價明清時期的“治生”觀念。(6分)18.【中國歷史上的翻譯活動】(15分)材料一從周朝的翻譯活動算起直至鴉片戰(zhàn)爭前為止的近3000年間,我國翻譯活動經歷了兩次高潮。第一次翻譯高潮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東漢到唐宋時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開始大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對哲學、文學、藝術甚至對外交往等產生深刻影響。明末清初,許多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不僅帶來了西方的宗教,還帶來了西方的科學,由此引發(fā)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二次翻譯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譯為主的翻譯活動?!幾詮堄乐小墩撝袊鴼v史上翻譯高潮產生的成果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材料二1862年6月,京師同文館正式開館,設立初期只是為了培養(yǎng)為朝廷效力的專業(yè)外交翻譯人才。洋務派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真正的西學乃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學等科學技術,于是1867年陸續(xù)增設天文、算學、化學和公法等館舍,學習西方自然科學。京師同文館存續(xù)期間(1862-1902年),師生們以翻譯國際法為肇端,漸及外交、天文、歷史、醫(yī)學、數學等不同領域,印刷出版《萬國公法》《富國策》《化學闡源》等多部西方著作?!幾杂砣逝蟆稄奈髡Z到西學:清末京師同文館創(chuàng)辦始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別分析第一、二次翻譯高潮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京師同文館教學內容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7分)19.【專利保護和中國的救亡圖存】(12分)材料19021903年,根據《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清政府派代表在上海與英、美、日等國分別談判修訂商約事宜。三國提出中國應從速設法保護其有關知識產品在華產權,如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使從未對知識立法保護的中國政府第一次面對知識產權交涉。以下是1903年張之洞針對中美商約談判給中國談判代表的電文:“美國允許中國人將其創(chuàng)制之物在美國領取專利牌照云云,此時中國人豈有能創(chuàng)制新機在美國設廠者?不過籍此餌我允保護美人專利耳,真愚我也。所謂保護者,即禁我仿效之謂也?,F中國各省局廠仿用外洋新機,仿造專利機件不少,且正欲各處推廣制造以挽權利。此款一經允許,各國無不援照此約。一經批準之后,各國洋人紛紛赴南北洋掛號,我不能拒,則不獨中國將來不能仿效新機新法,永遠不能振興制造,即現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槍彈炮藥各廠仿效外洋新法新機者,必須立即停工,中國受害實非淺鮮。若準保護美國專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摘編自邵科《傳統(tǒng)中國文化與晚清以來中美知識產權爭議》《張文襄公電稿》評述張之洞有關專利保護的主張。(要求:贊成或反對該觀點,或另提出一個觀點均可,并闡述理由。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2024年秋“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撁恕备叨谥新摽細v史試題(A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A D B C B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B D C B B 二、非選擇題:本小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1)通過加強戶籍管理、鼓勵生育,保障農業(yè)生產的基本勞動力;制訂法律,打擊田疇荒蕪行為;推行均田制,使農民擁有小塊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縮短農民服役年限、租庸調制“納庸代役”,保證了農民比較充分的生產時間等。(一點2分,任答三點6分)(2)安史之亂導致關中地區(qū)及黃河流域勞動力嚴重不足,嚴重破壞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關中平原糧食儲量不能滿足政府的需求,加劇了糧食危機,危及統(tǒng)治;糧食危機影響中央軍隊的擴張與軍糧的供應;災荒連年帶來的糧食奇缺,引起農民反抗,沉重打擊了唐王朝;糧食危機加重地方人民的負擔,人口大量逃亡,階級矛盾尖銳;糧食危機引起均田制、租調制的瓦解,中央對人口、土地的控制減弱,影響糧食供應與政權穩(wěn)定;中央對東南地區(qū)控制力減弱,江淮漕運數量大大減少,加劇糧食危機,唐朝最終在缺糧的危機中走向滅亡。(一點2分,任答四點8分)17.(14分)(1)主張:“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重要作用;“治生”以不違背義理為前提;“治生”是士農工商異業(yè)而同道的體現;文人士大夫好貨食利的行為大體符合義理;讀書、“治生”都是真正學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治生”以從事農事為急要。(一點2分,任答兩點4分)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前代文人“治生”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傳統(tǒng)義利觀的轉變;文人和政府官員等的參與和支持。(一點2分,任答兩點4分)(2)評價:明清時期的“治生”觀念提升了工商業(yè)的地位,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文人由“重義輕利”的正統(tǒng)觀念轉向“重利趨利”的功利價值觀,工商皆本的思潮興起,促進了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社會經商風氣濃厚;有利于社會基層治理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一點2分,任答兩點4分)但是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等現象,對社會風氣造成不利影響。(2分)18.(15分)(1)影響:第一次:①隨著佛經被譯成中文,佛教更加盛行,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②對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等產生深遠影響。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第二次:①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但影響有限,局限于部分士大夫。(兩點4分)(2)變化:教學內容由單一的語言類發(fā)展到西方各國的自然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知識,涉及領域日益廣泛。(2分)原因:民族危機加深;西學不斷傳入;洋務運動發(fā)展;國人救國方案探索的深入。(4分,兩點4分,三點5分。)19.(12分)示例:觀點一:張之洞主張不對外國人專利實行保護。不贊成張之洞的觀點。評述:(可從以下角度闡述)世界近代科技發(fā)展史上,專利制度推動英國等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專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fā)展起來,19世紀下半葉以來,知識產權保護走向國際化。專利保護有利于國家保護利權、發(fā)展民族工業(yè)及推行“新政”的需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張之洞的觀點體現其保護中國經濟權益和發(fā)展的愿望,但不合世界潮流,長期而言會阻礙中國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中國應該制定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知識產權戰(zhàn)略,逐步積累各方面實力,以推動自身發(fā)展。觀點二:張之洞關于反對保護外國人的專利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可從以下層面進行闡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科技落后,尚不具備與外國競爭的能力,所謂的專利保護其實是對西方利益的保護。美國等國家用其已經推廣的技術來獲得中國的專利保護,其實是對科技落后的中國進行經濟訛詐。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借助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fā)展。美國所謂的“專利保護”將不利于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fā)展。張之洞關于專利保護的主張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救亡圖存、推動近代化的探索,體現了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意識。觀點三:應該辯證看待張之洞關于不對外國人專利實行保護的觀點(評分標準:觀點2分,論述兩個角度8分,結論2分。其他觀點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湖北屈家?guī)X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化遺址,位于長江流域,遺址出土了大量水稻炭化種子,也有粟、小麥等作物種子。粟、麥是外來傳入該地區(qū)的作物,說明不同區(qū)域有經濟物質交流,B項正確;稻作農業(yè)起源于長江流域,材料無法體現古代農業(yè)領先世界,排除A、C項;該遺址的農作物種子無法佐證貧富分化現象的出現,排除D項。故選B項。2.C【解析】春秋各國的政治非常不穩(wěn)定,國君或掌權者更換頻繁,一派得勢時,失勢的一派在國內便不能容身,只有逃亡他國避禍保命或圖東山再起。出奔者可以是有勢力的貴族或者權臣,可以為依附的士人,也可以是一國之君。主要諸侯國接受貴族出奔頻繁,說明當時宗法分封體制遭到破壞,故選C項。出奔不能體現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B。A、D項也明顯錯誤。3.A【解析】西漢前期黃老之治的治國理念取代秦的嚴刑峻法,陜西、山西省為秦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故酷吏多分布于此;河南、山東等地以前為六國故地,故酷吏較少。故選A項,排除BC項。材料所涉及地區(qū)均為黃河流域,在漢初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不大,排除D項。4.D【解析】明堂作為國家禮制的象征,歷來與講求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理論相呼應,一方面以祭天配祖等神圣的儀式來維護天子作為人間之主與上天的緊密關系,進而強調君權神授的神圣性。孝文帝的禮制改革,在政治上為北魏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找到了歷史與儒家經學的理論依據。A、B項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表現而非目的,C項為客觀效果。故D項正確。5.B【解析】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短暫的大一統(tǒng)外是中國大分裂時代,但是正因為分裂割據戰(zhàn)爭促使統(tǒng)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動語言文字的交流與融合,語言文字的交融往往成為政治統(tǒng)一的前奏,B項正確;南北方區(qū)域文化交融加強,與經濟重心南移關系不大,排除A項;南北地區(qū)文化交融并非根源于民族征伐,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封建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6.C【解析】據人口分布圖可知,該時期疆域面積廣闊,包含西北新疆地區(qū),故排除A、B、D項。人口的密集反映該地經濟發(fā)達,唐朝黃河流域為經濟重心,且江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迅速,故選擇C項。7.B【解析】據材料“士人流向漸趨多元”“從國家層面轉向地方領域……發(fā)掘鄉(xiāng)賢、推行教化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士人流向呈多元化和地方化,這為明清時期地方鄉(xiāng)紳階層的活躍作了鋪墊,反映出當時鄉(xiāng)紳社會已然萌發(fā),這也與當時兩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放松,政治環(huán)境相對開明有關,故①③正確,選擇B項。結合所學可知,兩宋時期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排除②項;士人轉向地方后依然有所作為,不能說“報國無門”排除④。8.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取經的經歷,隨著佛教在中原地區(qū)的盛行,玄奘取經的事跡被編為話本、故事等,隨著西夏與北宋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原文化對西夏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在壁畫中得以彰顯,D項正確。西夏位于西北地區(qū),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唐后期的對外交流,排除B項;材料中的《玄奘取經圖》并不等同于《西游記》,且《西游記》成書于明朝,排除C項。9.A【解析】元朝政府設立專門用來傳遞緊急文書的急遞鋪,方便了軍政機要文書的傳遞,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急遞鋪傳遞文書主要是為了行政管理,與維護治安關系不大,B項錯誤;急遞鋪“傳遞軍政機要”與“中央行政體制”的完善無關,C項錯誤;“急遞鋪”作為元代傳遞“緊急文書”的特殊郵驛制度,并不能“保證”所有政務信息的暢通,且郵驛也不僅限于政務,D項錯誤。10.D【解析】據材料可知,大明寶鈔由1375年的1000文到1488年的1文錢,大明寶鈔折錢數越來越低,體現了大明寶鈔的貶值,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故選D項。明朝前期政府權威較強,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大明寶鈔不斷貶值源于政府對經濟規(guī)律認識不足、濫發(fā)紙幣等,而非銅錢數量不斷減少,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了大明寶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