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語文《師說》教案_第1頁
2024年高二語文《師說》教案_第2頁
2024年高二語文《師說》教案_第3頁
2024年高二語文《師說》教案_第4頁
2024年高二語文《師說》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

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

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過程與方法:

自瀆、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2、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教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

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潮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

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

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者隋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種

"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為人

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

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一《師說》,當時被人視為"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

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

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jīng)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

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T立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

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

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

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

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

元、歐陽修、蘇洵、方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劃王國子博士時寫的。"說"是古代的

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

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

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通讀熟悉課文,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

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

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jīng)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茯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4浮校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⑶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調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言(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4.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測并指導學生研讀第1段的學習效果。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

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xiàn)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一傳道、受業(yè)、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一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一"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tǒng)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

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

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

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

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

"受業(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

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二、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三、教師檢測學生研讀第2段的學習效果。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ǚ终擖c)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硬時弊,從反面論

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自身恥師4浮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一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

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

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tài)度。說他便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

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

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

提賓的標志)

四、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

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檢測并指導學生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鄭子,訪樂于茯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

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

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E殳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

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

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

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

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

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檢測并指導學生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城”的有力批判;既針硬

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杰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

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

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

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

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

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

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

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

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居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jù)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

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而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

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正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jù))(立)

立反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xiàn)象)(破)

結對(三層對比)

合比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立)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2

作者韓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

(今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是"唐宋八大

家”之首。

背景可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話中可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

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

飲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這種不怕時人恥笑,敢于

反抗流俗不良風氣,批駁錯誤觀點,建立新的師道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是議論體裁的一種。

"師說"——即"說師",解釋為"說說(議議)有關老師的問題"。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

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

1、對比論證,正誤分明。本文第二段寫得很精彩,運用的三組對比:

(1)縱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猶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而恥學于師。

(2)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大遺。

(3)橫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通過這三組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違背常理,而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

不言自明。

2、引用論證,無碉駁。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不僅

比前文籠統(tǒng)的.說“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會的圣人證明"學必有師""有道即

師",這就把論敵置于無可爭辯的地步。

3、看似閑筆,實為論據(jù)。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數(shù)字,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說明寫作緣起,實

際上遠非如此,韓愈是借對李蟠的夸贊:"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來再一次

證明"學必有師”的重要性。

4、語言表達,氣勢飛動。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

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遠矣,猶且從U幣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練習。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

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

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捌屯動故裰希阌晟偃?,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

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

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

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1.對下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A。益:更。輒:就。犯:冒犯。

B.暇:空閑。挈挈:孤獨。而東:到東邊去。

C.仆:我。恒:常。幸:慶幸。

D.被:披。已:已經(jīng)。吾子:我的兒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A。有,則嘩笑之,以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對"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不僅僅(我)會遭到(世俗)責怪,也會因此使你受到非議。

B。不僅我會病的,你也會病的。

不僅見到他會生病,也會見到你病的。

Co

D。不僅僅(他)會遭到(世俗)責怪,你也會遭到責怪。

。。

10D2AB3A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3

教學目的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1、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

風氣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

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fā)法、、拓展

延伸法。要以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shù)募右渣c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

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杳預習: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出示內容見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云: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xiàn)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

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

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

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

于師"的陋習。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韓潮蘇海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

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

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

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

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

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③“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

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居,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

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

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蘊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容

(1)設疑討論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在研討

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fā)的情感)

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潟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

說》?

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

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

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

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

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

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

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救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p>

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擇師的原則:

①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

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tǒng)觀念,認為老師

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

細地展現(xiàn)了擇師的原則。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

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fā)的。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夫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p>

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含義。"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

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

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

說》,即"說師",含義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

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

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

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

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懈棄只講形式不重

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

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

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

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

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

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

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

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

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稁熣f》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

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

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

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

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

見解突破了孔夫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

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

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

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

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

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

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

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

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

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

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

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

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

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

刃阪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

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含義是不知句讀

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

明智的呢。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

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颼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

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

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yōu)槲榈摹?,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

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夫子曾經(jīng)以鄭子、茯弘、師襄、老聃為師。郊子這一類人,他們的

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夫子??追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

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

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

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使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

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

句。

(3)一個含義,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

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

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使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

好幾處使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

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

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

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

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八本課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5

一、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

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B、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學重點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與"道"儂際內涵.

3.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

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4.多媒體投影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幻燈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

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節(jié)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讓學生看過投影后進行翻譯,然后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

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匡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

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

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

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幻燈片放映)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xiàn)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

五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xiàn)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

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

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

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

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

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名字的傳說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O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

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

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

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

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

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

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

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p>

嫂嫂聽后,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jīng)書,從三歲起就

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shù)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

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jīng)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茯B氏為他打點行裝,

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

考中樂,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

之后,又一連經(jīng)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

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

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

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

所做為,現(xiàn)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guī)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

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

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

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后,頻頻點頭,心

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

請小姐賜教J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隨即展紙揮筆,

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怨诺莉湵財?,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

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jù)。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

了個新名字。

三、文體簡介

我們來看一下題目,師說是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呢?(提問學生)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段恼卤骟w

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

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

要隨便些。"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

《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說》,

《愛蓮說》,《馬說》等。

四、朗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根據(jù)書下注釋,讀準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

出標記。

2.請全體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

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

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翻譯:請T立同學將第一段翻譯一遍。

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一助詞,的;學者一求學的人;所以一用來……的;之一(弋詞,指道理;固一本來;師(之)

一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一哪里,管、過問;無一不論,不分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讓學生齊聲朗讀,加深印象。

(二)、其他幾段與第一E殳講解類同

第二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一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一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一超出;焉

一之于(向他);下T氐于;恥一以……為恥;圣一圣明的人,圣明;愚一愚昧的人,愚昧?;?/p>

一糊涂;句讀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一小的學習方面;族

一類;不齒一不屑一顧;歟一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一固定;攻一學習研究;已一罷了;通一普通

語法:被動句

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

而恥學于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三)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六、知識歸納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

業(yè)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

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鄭子之徒""巫醫(yī)樂

賄工*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裒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V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

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