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材全解】2020年秋高中物理必修一課時學案: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5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_第1頁
【中學教材全解】2020年秋高中物理必修一課時學案: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5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_第2頁
【中學教材全解】2020年秋高中物理必修一課時學案: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5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_第3頁
【中學教材全解】2020年秋高中物理必修一課時學案: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5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精確?????含義,會用它解決有關問題。3.能區(qū)分“一對相互平衡的力”與“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后一物體確定同時對前一物體也施加了力。我們把兩個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稱為與。2.一對平衡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方向,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的一對力稱為一對平衡力。3.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方向,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4.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的物體上,它們同時、同時,是同種的力。5.“一對相互平衡的力”與“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區(qū)分(1)相同點:“一對相互平衡的力”與“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都是大小,方向,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2)不同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定是性質的力,而一對平衡力性質可以不相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產生、消逝。一對平衡力卻不具有同時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的物體上,但一對平衡力作用在物體上;就作用效果而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對個物體起作用,而一對平衡力對一個物體起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1.(單選)關于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確定同時產生,同時消逝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可以不同時產生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D.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果可以相互抵消2.(單選)關于兩個物體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產生反作用力B.只有兩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D.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性質確定相同3.(單選)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滑行的木塊,與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有幾對()A.1對 B.2對 C.3對 D.4對圖4-5-14.(單選)如圖4-5-1,質量為QUOTE的物體QUOTE以確定的初速度QUOTE沿粗糙斜面上滑,物體QUOTE在上滑過程中受到的力有()圖4-5-1A.向上的沖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對下的摩擦力B.重力、斜面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對斜面的正壓力、沿斜面對下的摩擦力D.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對下的摩擦力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做以下試驗,并回答問題。(1)問題情景①用手拉彈簧,彈簧受到手的拉力,彈簧發(fā)生形變。手也因受到彈簧拉力的作用而發(fā)生形變。②(課件呈現(xiàn))安靜的湖面上停著兩只小船。一只船上的人用船槳用力去推另一只小船,結果兩只小船同時從靜止開頭向相反的方向運動。③讓同學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讓他們體會有何感覺。(2)問題探究①以上狀況中,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各是什么?②各實例中,力的挨次有先、后之分嗎?2.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舉例說明其他性質的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3.總結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特點。什么叫作用力?什么叫反作用力?二、牛頓第三定律圖4-5-2圖4-5-2用傳感器顯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演示試驗1:把A、B兩個彈簧測力計連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彈簧測力計A,如圖4-5-2所示。現(xiàn)象:演示試驗2:先把一個力傳感器連在計算機上,在傳感器的鉤子上掛上鉤碼。鉤子受力的大小隨時間變化狀況可由計算機屏幕顯示。如圖4-5-3所示,把兩個力傳感器同時連在計算機上,其中一個系在墻上,另一個握在手中。圖4-5-3中橫坐標軸上、下兩條曲線分別表示兩個傳感器受力的大小。圖4-5-3兩個鉤子受力的狀況可以由計算機屏幕顯示。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力的大小。現(xiàn)象:結論:2.觀看演示試驗,分析、總結牛頓第三定律成立的條件。演示試驗:把一個傳感器系在一個物體上,另一個握在手中。如圖4-5-4所示,當通過傳感器用力拉物體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隨著力的變化而變化。但在任何時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圖4-5-4用傳感器顯示運動中兩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結論:3.總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和特征。4.在生活和生產中涉及牛頓第三定律的例子很多,請舉例說明。圖4-5-5例1(單選)甲、乙兩人質量相等,分別站在質量也相同的兩條小船上,如圖4-5-5圖4-5-5A.甲所在的船先到達中點 B.乙所在的船先到達中點C.兩船同時到達中點 D.無法推斷圖4-5-6例2如圖4-5-6所示,質量M=60kg的人通過光滑的定滑輪用繩拉著m=20kg的物體,當物體以加速度a=5QUOTE上升時,人對地面的壓力為多少?(QUOTE取10QUOTE)圖4-5-6 三、物體的受力分析1.由牛頓其次定律可知,爭辯物體的運動,必需對物體的受力狀況進行分析。完成例3,通過例3總結受力分析的方法、步驟和留意事項。例3一個物體靜止在粗糙的斜面上,試分析物體的受力狀況并畫出受力分析示意圖。說明各力的反作用力。總結: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留意事項(1)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①隔離爭辯對象②按挨次分析力(2)受力分析的留意事項2.我們曾經(jīng)學過平衡力的概念,若二力平衡,則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由于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一對平衡力均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力,那么一對相互平衡的力與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區(qū)分呢?圖4-5-7例4如圖4-5-7圖4-5-7圖圖4-5-8例5(多選)如圖4-5-8所示,水平力F把一個物體緊壓在豎直的墻壁上靜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作用力F跟墻壁對物體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B.作用力F與物體對墻壁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C.物體的重力跟墻壁對物體的靜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D.物體對墻壁的壓力與墻壁對物體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1.(單選)一物體受繩拉力的作用,由靜止開頭前進,先做加速運動,然后改為勻速運動,再改為減速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加速前進時,繩拉物體的力大于物體拉繩的力B.減速前進時,繩拉物體的力小于物體拉繩的力C.只有勻速前進時,繩拉物體的力才與物體拉繩的力大小相等D.不管物體如何前進,繩拉物體的力與物體拉繩的力大小總相等圖4-5-92.(多選)如圖4-5-9所示,兩物體QUOTE、QUOTE疊放在一起,靜止在水平面上,在下列各對力中,屬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有()圖4-5-9A.QUOTE所受的重力和QUOTE對QUOTE的支持力B.QUOTE所受的重力和QUOTE對QUOTE的壓力C.QUOTE對QUOTE的壓力和QUOTE對QUOTE的支持力D.QUOTE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QUOTE的支持力3.(單選)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現(xiàn)用一水平力拉木箱勻速前進,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拉力與地面對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B.木箱對地面的壓力與地面對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C.木箱對地面的壓力與地面對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D.木箱對地面的壓力與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圖圖4-5-104.(單選)如圖4-5-10所示,為雜技“頂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立著一質量為QUOTE的豎直竹竿,當竿上一質量為QUOTE的人以加速度QUOTE加速下滑時,竿對“底人”的壓力大小為()A.QUOTE B.QUOTEC.QUOTE D.QUOTE圖圖4-5-115.如圖4-5-11所示,質量分別為QUOTE=3kg和QUOTE=5kg的兩個物體,用細繩通過輕質光滑的定滑輪相連,并靜止在水平托板上,細繩被拉緊?,F(xiàn)突然撤去托板,求繩子所受的拉力及物體的加速度。6.跳起摸高,是體能訓練的一個項目。某同學質量為60kg,身高為1.75m,站在地面伸直右手可以摸到2.20m,他彎曲雙腳,原地蹬地加速起跳,可以摸到2.70m。假設他蹬地加速的時間為QUOTE。求他蹬地的平均作用力。1.噴氣式發(fā)動機獲得動力是靠推動空氣,從而得到空氣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