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歷史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課件_第1頁
人教版必修3歷史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課件_第2頁
人教版必修3歷史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課件_第3頁
人教版必修3歷史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課件_第4頁
人教版必修3歷史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求生存謀發(fā)展人口遷徙文化交融文化認同重要途徑動態(tài)載體文化認同:文化層面的身份認同,也是人類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符號。它體現在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自我意識中,也體現在各個區(qū)域文化特征的識別中,是人類文化交流、傳播和融合進程中的一種歷史現象。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第7課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區(qū)轉移第8課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農業(yè)社會(區(qū)域文明)工業(yè)社會(整體世界)

信息社會(全球化)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選擇性必修三第三單元

通過了解古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qū)不同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疚ㄎ锸酚^】認識古代人類兩次大遷徙的特征和影響,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所處的特定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臼妨蠈嵶C】探究古代人類兩次大遷徙的發(fā)展歷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練v史解釋】認識游牧生活及經濟和軍事水平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培養(yǎng)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炯覈閼选空J識歐亞政治版圖的重大變化,培養(yǎng)家國情懷。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導入游牧世界農耕世界按照吳于廑先生的看法,人類歷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對農耕世界發(fā)起沖擊:第一次:公元前2千紀初印歐人的遷徙第二次:3-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第三次:13世紀蒙古西征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歐人的起源印歐人(印度歐羅巴人):指的是說“印歐語”的人,包括印度語、伊朗語、斯拉夫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希臘語,便取歐洲和印度兩詞,構成“印歐語”一詞。印歐人起源于東歐平原,游牧民族,在體型上屬于歐羅巴人種,主要以畜牧業(yè)為主。1、概念解釋2、文明成果馴養(yǎng)馬匹,制造了馬拉戰(zhàn)車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二)印歐人的遷徙1、遷徙的原因材料1:由于動物必須追逐水草為生,因此以馴化動物來獲取主要生活資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條根據季節(jié)的變化和牧草的茂盛情況而遷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印歐人沒有掌握農業(yè)種植技術,食物匱乏且來源不固定,使得印歐人無法進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遷徙是印歐人的顯著特征。對馬的馴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其遷徙過程。

游牧民族驍勇強悍……長期的簡樸生活使其頑固的保持著傳統的氏族公社制度,遷徙不居的游牧習性則使得這些民族喜好馬背上的營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趙林《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

①習性:游牧民族從事畜牧業(yè),具有流動性②根本:生產力低下,食物匱乏和來源不穩(wěn)定,不能滿足人口增長需要③性格:驍勇好戰(zhàn),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二)印歐人的遷徙1、遷徙的原因材料2:如果沒有技術和運輸上的保障,他們也是難以進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體性遷徙的。在擁有了輪式車和馬作為交通工具后,古印歐人大遷徙開始了。

材料3:歐亞大陸邊緣地區(qū)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游牧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倉糧、城市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

材料4:公元前2000年開始的地球小冰河期,東歐平原的伏爾加河和頓河流域變得天寒地凍,生活在這里的游牧民族古印歐人,由于缺乏農業(yè)種植技術,無法獲取足夠的食物,為了生存,他們開始了漫長的大遷徙。④技術:輪式車和馬作為交通工具⑤外部:相對發(fā)達富庶的農耕文明的吸引⑥環(huán)境:氣候惡化形成多種新族群: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發(fā)展影響深遠。

武力征服、與被征服者融合

區(qū)域廣泛,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qū)。

持續(xù)時間長,延續(xù)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二)印歐人的遷徙2、遷徙的概況(1)時間:(2)范圍:(3)方式:(4)影響:約BC2000年希臘人約BC17世紀赫梯人約BC3000年波斯人約BC1500年雅利安人形成希臘文明建立赫梯帝國建立波斯帝國進入列國時代(三)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1、赫梯帝國(1)發(fā)展歷程:①建立:②鼎盛:③衰落: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公元前14世紀,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與埃及爭霸。公元前13世紀末,陷于內戰(zhàn)。(2)文明成就:①赫梯人使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②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技術的民族,傳播了馬車和鐵器?!蚝仗萑藨?zhàn)車想象圖(3)影響:

對舊的文明造成沖擊,推動了西亞與北非文明的交流融合。

將西亞和北非文明區(qū)首次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fā)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三)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2、波斯帝國

公元前4世紀晚期,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滅掉。(1)發(fā)展歷程:①建立:②滅亡:

公元前6世紀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廣大地區(qū),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2)影響:(三)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3、希臘文明(1)發(fā)展概況:希臘人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文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歐人進入巴爾干地區(qū)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希臘人。(2)文明成就:◎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3)影響: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三)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4、雅利安人(1)發(fā)展概況:①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南亞次大陸,帶去馬和鐵。②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亞地區(qū)形成一系列國家,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2)社會狀況: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3)影響:對周邊尤其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三)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印歐人遷徙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材料1:游牧民憑借馬和鐵質武器,掀起了兩次席卷諸文明中心的大規(guī)模的入侵浪潮……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其他地方的帝國都迅速地、接二連三地崛起和崩潰。隨著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的頻頻入侵,希臘墜入“黑暗時代”。為什么雅利安人能發(fā)展起一個與他們西面的親戚如此根本不同的文明。簡單而似乎可能的解釋是,雅利安人印度化了……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視,但由于他們人數眾多,文化又很先進,所以不能被滅絕、趕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來、改營農業(yè)時,他們不得不與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這樣和平共處和胡同婚姻達數世紀以后,其必然結果是文化融合。

——斯塔夫理阿羅斯《全球通史》》材料2: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歷史之發(fā)展為世界史帶來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學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在公元前500年,歐亞大陸內大規(guī)模的古印歐人部落大遷徙浪潮漸漸平息,而此時的歐亞大草原已經被古印歐人的大遷徙完全改變了面貌。他們將遷徙到的地方帶入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并且融合當地的文化習俗,建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國度,如希臘、羅馬、波斯、印度文明以及后續(xù)西歐諸國的前身。至此整個歐亞大陸真正地走出了蒙昧的時代。

——吳于廑《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qū)的動蕩、文化的浩劫,摧毀了舊的文明。(如克里特文明、西亞的巴比倫文明;赫梯人滅掉古巴比倫,多次與埃及發(fā)生爭霸戰(zhàn)爭;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臘。)②通過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③促進了不同種族、區(qū)域之間交流,推動文化的融合。(如冶鐵技術傳播、馬拉戰(zhàn)車和騎兵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作戰(zhàn)方式。波斯首次將西亞和北非文明區(qū)域統一起來;雅利安人把馬和鐵帶到印度,其種姓制度和佛教對周邊地區(qū)產生重大影響)④整體上推動了新的區(qū)域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對后世影響深遠。(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典例分析】孫振民在《印歐種人的遷徙與古羅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只要發(fā)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里遷移”。材料旨在強調印歐人遷徙的()A.武力優(yōu)勢 B.技術條件

C.經濟因素 D.路線方向【答案】C根據材料“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可知,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是為了獲取食物,屬于經濟因素,故選C項;材料無法體現印歐人遷徙的武力優(yōu)勢、技術條件、路線方向,排除A、B、D三項。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典例分析】波斯帝國相繼征服了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等廣大地區(qū)。波斯人統治期間,希臘、小亞細亞和波斯的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這反映了()A.希臘文明產生得益于波斯帝國的征服B.戰(zhàn)爭客觀上加速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C.戰(zhàn)爭深刻影響了東西方歷史發(fā)展進程D.波斯帝國是東方文明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一、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qū)域文化的形成【答案】B根據材料“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可知,波斯帝國征服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地,以其發(fā)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加速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B項正確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一)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原因材料1: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中,無論是中東、印度還是遙遠的中國,所有的古代文明紛紛崩潰。歐亞大陸邊緣地區(qū)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游牧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倉糧、城市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馬的馴養(yǎng)和較遲出現的冶鐵技術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發(fā)明,他們使游牧民獲得新的能力。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2:據前蘇聯史學家古米廖夫考證,在公元2世紀下半期到三世紀,大草原上發(fā)生了特大旱災,這次大旱災綿延了一個世紀,把旺盛的草原變成了沙漠。

——吳興勇《匈奴與世界民族大遷徙》①農耕文明的動蕩與衰落為游牧民族遷徙提供契機;②馴馬與冶鐵技術的掌握提高了游牧民族的遷徙作戰(zhàn)能力;③匈奴人的西進推動其他民族遷徙;④氣候變遷,游牧民族需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二)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概況1、第一輪遷徙: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羅馬安息貴霜東漢大月氏西遷日耳曼人南遷匈奴擴張◎貴霜帝國的金幣◎犍陀羅風格佛教塑像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2、第二輪遷徙:(1)中國①五胡內遷:匈奴、羯內遷,轉為定居在中原建立政權;鮮卑、氐、羌遷徙到中原,形成北方地區(qū)民族大交融。②北民南遷:部分北方人民因戰(zhàn)亂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二)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概況公元3世紀—6世紀。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2、第二輪遷徙:公元3世紀—6世紀。(2)歐洲日耳曼人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西羅馬帝國。日耳曼人陸續(xù)建立的國家在自身歷史發(fā)展和羅馬因素的雙重影響下,創(chuàng)造了西歐的封建社會。(二)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概況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二)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概況2、第三輪遷徙:7世紀622年

632年

8C中期1258年

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建立起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公元7世紀—8世紀。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三)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影響

西羅馬帝國滅亡,一批日耳曼國家興起。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帝國建立。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大量人口南遷。材料:在沖擊的過程中(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兩者間的聯系增強,彼此都從對方學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那些在沖擊以后在農耕世界定居下來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幾乎都放棄了以游牧為主的經濟,走上了農耕化道路。

西羅馬內部新生的封建因素與日耳曼人社會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過民族大遷徙這一時代契機,發(fā)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漸結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歐的封建制度。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生成的一個重要特點。

①改變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例:大月氏西遷建立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