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茶文化考核大綱_第1頁
茶與茶文化考核大綱_第2頁
茶與茶文化考核大綱_第3頁
茶與茶文化考核大綱_第4頁
茶與茶文化考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茶與茶文化考核大綱(TeaandTeaCulture)課程基本信息課程編號:19011062課程學時:32課程學分:2一、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茶與茶文化》是—門茶學與文化學相互交叉又滲透的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本課程主要講授關于茶葉的知識,包括茶樹起源,茶樹的特征與特性,茶葉的分類與加工,茶葉的品質與審評,代用茶,茶與健康等;講授關于茶文化的知識,包括飲茶方式的變更,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茶與社會,茶事藝文,民族茶俗,外國茶文化等。承擔著增強對茶葉與茶文化的認知和培養(yǎng)園藝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雙重任務。二、理論教學部分的考核目標通過本課程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掌握從事茶葉生產與加工、茶葉營銷及茶文化傳播等職業(yè)崗位群工作所必須具備或掌握制茶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在茶業(yè)實踐中具備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內涵的認識和文化鑒賞能力;同時了解國內外茶文化的區(qū)別,為進行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精髓奠定基礎。第一章

茶樹的生育、品種及栽培(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茶樹的一生,茶樹的品種資源,茶樹的種植和管理。2.一般掌握:茶樹對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二)考核內容茶樹的生育期、茶樹的品種資源、茶樹對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三)考核要求1.識記:茶樹的生育期、茶樹的品種資源、茶樹對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第二章

基本茶類及其加工(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黑茶、白茶和黃茶的初制工藝及品質特點。2.一般掌握:茶葉加工的基本原理。3.熟練掌握:綠茶、紅茶和烏龍茶的初制工藝及品質特征。(二)考核內容茶葉加工的基本原理、各茶類的初制工藝、各茶類的關鍵工藝、各茶類的基本品質特點、各茶類的分類。(三)考核要求1.識記:黑茶、白茶和黃茶的初制工藝及品質特點2.領會:茶葉加工的基本原理3.應用:綠茶、紅茶和烏龍茶的初制工藝及品質特征第三章

再加工茶類概述(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再加工茶類的概念與范疇2.一般掌握:粉茶和速溶茶的基本制法,花茶和緊壓茶的分類及品質特征3.熟練掌握:茉莉花茶與緊壓茶的基本制法,花茶窨制的基本原理(二)考核內容再加工茶類的概念和范疇,花茶、緊壓茶、粉茶、速溶茶的基本制法、花茶窨制的基本原理,花茶、緊壓茶的分類及品質特征。(三)考核要求1.識記:再加工茶類的概念與范疇,花茶、緊壓茶、粉茶、速溶茶的基本制法。2.領會:花茶窨制的基本原理,花茶、緊壓茶的分類及品質特征。3.應用:茉莉花茶的基本工藝。第四章

茶葉品質審評(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真茶與假茶、陳茶與新茶,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等名優(yōu)茶的鑒定。2.一般掌握:茶葉品質化學。3.熟練掌握:茶葉品質審評的基本方法。(二)考核內容茶葉品質化學;茶葉色、香、味、形的由來;茶葉品質審評的基本方法;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等名優(yōu)茶的品質特點。(三)考核要求1.識記:真茶與假茶、陳茶與新茶,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等名優(yōu)茶的鑒定。2.領會:茶葉品質化學;茶葉色、香、味、形的由來。3.應用:茶葉品質審評的基本方法。第五章

代用茶概述(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代用茶的概念和范疇,常見代用茶及其功效。2.一般掌握:代用茶的分類。(二)考核內容代用茶的概念和范疇,代用茶的分類,常見代用茶及其功效。(三)考核要求1.識記:代用茶的概念和范疇,常見代用茶及其功效。2.領會:代用茶的分類。第六章

茶與健康(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科學的飲茶方法。2.一般掌握:茶葉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及茶葉的保健功能。(二)考核內容茶葉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的主要生理功能,咖啡堿的主要生理功能,氨基酸的主要生理功能,茶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氟的主要生理功能,茶葉的保健功能,適時飲茶,因人飲茶,適度飲茶。(三)考核要求1.識記:科學的飲茶方法。2.應用:茶葉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及茶葉的保健功能。第七章

茶具與茶葉的沖泡(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茶具的形成與發(fā)展。2.一般掌握:茶具的分類,泡茶用水的選擇。3.熟練掌握:紅茶、綠茶和烏龍茶的沖泡方式。(二)考核內容茶具的形成與發(fā)展,茶具的分類,水的分類,泡茶用水的選擇,綠茶的玻璃杯上、中、下投法沖泡,烏龍茶的紫砂壺雙杯泡法,紅茶的壺泡法。(三)考核要求1.識記:茶具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2.領會:茶具的分類,泡茶用水的選擇,綠茶、紅茶及烏龍茶的沖泡方式。第八章

飲茶方式的變更(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2.一般掌握:唐代煮茶法、宋代點茶法和明代以后的泡茶法。(二)考核內容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唐代飲茶與制茶的方式和工具,唐代煮茶法,宋代的制茶與飲茶方式和工具,宋代點茶法,,明代以后的制茶方式變化,,明代以后的泡茶法。(三)考核要求1.識記: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2.領會:唐代飲茶與制茶的方式和工具,唐代煮茶法,宋代的制茶與飲茶方式和工具,宋代點茶法,,明代以后的制茶方式變化,,明代以后的泡茶法。第九章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茶文化的孕育與成長2.一般掌握: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二)考核內容唐代以前茶文化的孕育與成長,“茶”字的出現(xiàn)和確立,唐代陸羽與《茶經》,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文人士大夫階層在茶文化發(fā)展中起的積極作用。(三)考核要求1.識記:茶文化的孕育與成長2.領會:“茶”字的出現(xiàn)和確立,唐代陸羽與《茶經》,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第十章

茶與社會(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歷代的茶政與茶法,茶與儒釋道的關系,茶館文化的發(fā)展。2.一般掌握:“茶馬互市”和“榷茶制”的確立與發(fā)展。(二)考核內容歷代的茶政與茶法;“茶馬互市”和“榷茶制”的確立與發(fā)展;儒釋道三家在茶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茶館的發(fā)展與變遷;現(xiàn)代茶館的分類與特征。(三)考核要求1.識記:歷代的茶政與茶法,茶與儒釋道的關系,茶館文化的發(fā)展。第十一章

茶事藝文(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歷代的茶事詩詞、茶事書畫、茶事楹聯(lián)及其他文學藝術作品2.一般掌握:歷代茶事藝文的代表作。(二)考核內容歷代茶事詩詞;唐代元稹《一至七字詩茶》、盧仝《七碗茶歌》等詩詞作品;歷代茶樹書畫;唐代《宮樂圖》、《蕭翼賺蘭亭圖》,宋代《文會圖》、《茗園賭市圖》,明代《惠山茶會圖》等書畫作品中展現(xiàn)的茶文化;歷代茶事楹聯(lián)及其他文學藝術作品;《紅樓夢》等作品中的茶文化。(三)考核要求1.識記:歷代的茶事藝文作品。第十二章

民族茶俗(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漢族不同地區(qū)的飲茶習慣與茶俗,不同少數民族的茶俗。(二)考核內容漢族不同地區(qū)的茶俗;;茶在漢族婚儀、祭祀、喪葬等習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少數民族的茶俗;藏族酥油茶、內蒙古咸奶茶、傣族竹筒香茶、白族“三道茶”、回族“三炮臺蓋碗茶”、南疆北疆不同飲茶習慣、基諾族吃茶、拉祜族飲烤茶、土家族擂茶、罐罐茶、打油茶、九道茶等飲茶習俗。(三)考核要求1.識記:漢族不同地區(qū)的飲茶習慣與茶俗,不同少數民族的茶俗。第十三章

外國茶文化(一)學習目標1.一般了解:不同國家的茶文化。(二)考核內容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下午茶,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美國、俄羅斯,摩洛哥等國家的茶文化。(三)考核要求1.識記:不同國家的茶文化。三、考核方式過程性評價:在章節(jié)學習的過程中針對每一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布置課前、課中、課后任務讓學生完成,通過任務完成度、教學活動參與度、作業(yè)、定期進行隨堂測驗來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同時學期中進行期中考試、學期末進行期末考試來對學生進行階段式評價。終結性評價:期末進行閉卷考試來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四、成績評定1.平時成績的評價方法:平時成績以現(xiàn)場簽到10%+作業(yè)成績30%+任務成績30%+項目成績30%進行評價。2.最終成績評價方法:以期末理論考試(50%)+期中考試(20%)+平時成績(30%)計算最終成績。五、考核結果分析反饋學生的作業(yè)、任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