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課件.pptx_第1頁
北京市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課件.pptx_第2頁
北京市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課件.pptx_第3頁
北京市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課件.pptx_第4頁
北京市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課件.ppt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高考歷史 (北京專用),1.(2018北京文綜,14,4分)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 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B.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 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五年高考,A組自主命題北京卷題組,答案D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而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的權力更大,這表明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因此D項符合題意。由材料中的“內閣宰輔名存而

2、已”可排除A項;軍機處的設置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排除B項;軍機大臣不同于宰相,且宰相一職在明太祖時已被廢除,排除C項。,2.(2017北京文綜,13,4分,0.7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民間尊稱他為“包相爺”。他曾擔任過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職務,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轉運使B.兵部員外郎 C.知府 D.樞密副使,答案D本題考查宋代的集權措施。轉運使和知府都屬于地方官員,排除A、C兩項;兵部是尚書省的下屬機構,兵部員外郎屬于六部官員,是宰相的下屬,由此排除B項。宋代為了加強皇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

3、的財政權。因此,宋代的樞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題選D項。,方法技巧解題時要善于抓住關鍵信息,并以關鍵信息為突破口,逐一分析四個備選項,從而得出正確答案。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位同宰相”,實質上是問哪一職務的職責相當于宰相。,3.(2016北京文綜,13,4分,0.76)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朝廷與地方矛盾尖銳。某節(jié)度使派人到中書省辦事,因其態(tài)度惡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東門被該節(jié)度使派人刺殺。此事發(fā)生在() A.漢長安B.唐長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題干信息表明,這一時期地方勢力膨脹,再結合題干材料中的“中書省”“節(jié)度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發(fā)生在唐朝,中書省宰相被刺殺的

4、地點應在都城長安,故B項正確。漢朝無中書省機構,故A項錯誤;北宋行使宰相職權的是中書門下,地方節(jié)度使的權力已被剝奪,故C項錯誤;元朝在地方設行省,長官聽命于中央,故D項錯誤。,解題關鍵本題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較小。解題關鍵是把握中國古代重要王朝專制集權制度的特點及其都城。,4.(2016北京文綜,14,4分,0.88)“神宗既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安石為帝言天下財利所當開辟斂散者,帝然其說,遂創(chuàng)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以通天下之利”。這說明,王安石變法初期的改革重點在于() A.分散宰相權力B.加強皇權 C.加強軍事實力D.增加財政收入,答案D由題干材料中“天下財利

5、”“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知,王安石變法初期的改革重點在于增加財政收入,故D項正確。其余三項與題干“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方法技巧本題為文字材料型選擇題。文字材料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理解題干材料含義,把握題干材料主旨,仔細推敲四個備選項,找到最符合題干材料本意的選項。,5.(2015北京文綜,13,4分,0.78)某朝官員王鍔通過賄賂企圖兼任宰相?;实弁饬送蹂姷恼埱?并下詔“鍔可兼宰相”。時任給事中的李藩行使職權,駁回詔書。由此推斷,給事中隸屬于 () A.唐朝的門下省B.宋朝的樞密院 C.明朝的內閣 D.清朝的軍機處,答案A根據題干材料可知給事中可以駁回皇帝詔書,屬于審議官員,結合所

6、學可知唐朝的門下省有封駁權,故正確選項為A項。B項宋朝的樞密院屬于軍事機構,可排除;C項明朝的內閣與D項清朝的軍機處都沒有封駁權,不符合題意,可排除。,知識拓展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歷史悠久,中樞機構的權力分工與相互牽制也有一個發(fā)展演化的過程。隋唐時期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三省之間既互相牽制,又互為補充,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皇權的加強。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評析權力的制約與監(jiān)督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作深入、全面的分析。,6.(2014北京文綜,1

7、4,4分,0.58)唐末五代,中央集權大為削弱。為扭轉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設三司使 C.設樞密院 D.施行將兵法,答案A唐末五代時期藩鎮(zhèn)割據,地方勢力強大,中央集權大為削弱。宋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辦法,故A項符合題意。B、C兩項主要是宋代為削弱相權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樞密院分別削弱的是宰相的財政權、軍事權,故B、C兩項錯誤。D項主要是為了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出現于王安石變法時期,不符合題意。,疑難突破該題以宋朝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入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及其階段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卮鸨绢}首先要理解中

8、國古代中央集權這一概念,然后依據試題要求,辨析四個選項中屬于宋朝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一般指中央削弱地方的權力,使地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均受制于中央政府。具體來說,從秦漢至隋唐,經過近千年的探索,在地方權力分配上,到宋朝形成了分割地方權力,地方官之間相互制約,上下相維、內外相制的局面。,7.(2014北京文綜,15,4分,0.73)在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中經常出現的錯誤是,使用單一或不充分的論據得出普遍性的結論。下列選項中沒有這類錯誤的是() A.授時歷的頒行比現行公歷早300年,所以中國古代科技水平領先世界 B.西游記是明代的一部優(yōu)秀小說,所以明代文學

9、蓬勃發(fā)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來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來源存在地域差異 D.南宋揚州的城市人口占揚州總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來自北方,這一論據反映出唐代宰相大多來自北方,但同時也說明還有17%的宰相不是來自北方,從而得出結論:唐代宰相的來源存在地域差異。C項論據充分,結論正確,符合題意。A、B、D三項都存在使用單一的或不充分的論據得出普遍性的結論的問題,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方法技巧邏輯思維訓練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與態(tài)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題以新課改倡導的研究性學習入手,通過四則簡短的史料及相應結論,考查考生通過理解和分析材料推導出正確

10、結論的能力,其關鍵是歷史學科的史料處理及邏輯思維能力。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論從史出,從史料到結論的推導要概念清晰、論據充分、邏輯嚴密,切忌以偏概全。具體到該題,即“孤證不立”或“孤證不為定說”。,8.(2013北京文綜,12,4分,0.9)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塊文字殘缺的九域守令圖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國,天下分而為七。并四海,變易古制,始為縣。更、分裂,至滅陳,天下方合為一?!薄啊碧幦笔У奈淖謶撌?) A.周B.秦C.漢D.唐,答案B碑文大意是:戰(zhàn)國時期天下一分為七,秦滅六國,變分封制為郡縣制,又經過魏晉時期的分裂,直到隋滅陳,天下重新統(tǒng)一。據此判斷,“”處缺失的文字應是秦

11、。,命題評審該題以四川省博物館九域守令圖碑文為素材,為考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探究、考證歷史問題的情境,回應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該情境涉及中國古代政治的重大演變,借以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與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通讀碑文內容,將所學知識與試題內容建立聯(lián)系。,9.(2012北京文綜,13,4分,0.24)下圖是中國某一朝代都城內中樞機構的分布示意圖。該都城是() A.唐長安B.宋開封C.元大都D.明北京,答案 C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同時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準確記憶能力以及解讀圖片信息并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根據圖中的信息“中書省”“樞密院”及中軸線可判斷出該都城

12、為元大都,因為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分別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和最高軍事機構。,方法技巧可用排除法解答本題。唐代的中樞機構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圖中只繪有中書省,并出現了宋代才成為中樞機構的樞密院,因此A項排除。宋代的中樞機構為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圖中僅有樞密院,沒有中書門下和三司,B項排除。明代遷都北京之后,中樞機構主要為內閣及六部,圖中沒有體現,D項排除。本題易錯選B項,錯因在于缺乏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排除錯誤選項的能力。,10.(2011北京文綜,13,4分,0.72)中國古代常常通過分割和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下列表述準確的是() A.西漢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分化相權 B.北魏

13、實行三長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權 C.宋代設立三司使來分割丞相的財權 D.清設軍機處消除了皇權與相權矛盾,答案C宋初設置“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其長官為宰相。但完整的相權已被分割,軍政歸樞密院掌管,樞密院長官稱樞密使,財政則歸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管,三司的長官為三司使,宰相僅有行政權。這樣,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故應選C。西漢削弱諸侯王勢力和北魏實行三長制都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非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由此排除A、B兩項;清朝時已不設丞相,故D項表述有誤。,命題評審本題題干簡潔明了,四個選項涵蓋了西漢至清朝政治制度的重大演變,將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融合在一起,時間和知識跨度較大,很

14、好地考查了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掌握,突出學科主干知識,測試效果良好。,11.(2018北京文綜,37,12分)(節(jié)選)史學: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材料一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魯國及各諸侯國二百余年的歷史,內容以諸侯、大夫的政治、軍事活動為主。 史記成書于西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古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1)比較史記與春秋的不同之處。從“篇目舉例”中任選兩則,分別簡述其反映的西漢社會狀況。(12分),答案參考答案要點: (1)不同之處: 春秋為編年體;史記為紀傳體。春秋記錄了春秋時期二百余年的歷史;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到漢武

15、帝時期的歷史。春秋主要關注諸侯等社會上層的政治、軍事活動;史記還關注了商業(yè)活動、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學者、商人、少數民族等群體的歷史。 簡述社會狀況(答案要點示例): 高祖本紀:記載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生平。西漢建國初,劉邦在經濟上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有利于經濟恢復;在政治上推行郡國并行制,以維護其統(tǒng)治。 儒林列傳:記載重要儒家學者的事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國家正統(tǒng)思想。 大宛列傳:記載漢朝通西域的歷史。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貿易發(fā)展。,解析(1)第一小問,可從兩部史書的編寫體例,記載的時間范圍、內容等方面比較得出答案。第二小問,可根據篇目內

16、容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作答時要著重關注括號中的提示信息,根據提示來歸納。,命題評審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塑造民族精神。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確定了漢朝之后,歷代正史的寫作模式,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產生了深遠影響。本問以春秋和史記為切入點,多角度、多層面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考查,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話。,12.(2017北京文綜,37,10分,0.60)(節(jié)選)兒童:成長、保護與發(fā)展 材料一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古代兒童稱謂簡表,(1)禮樂制度是維護宗法社會的重要基礎。表中能夠反映禮樂制度對兒童要求的稱謂有哪些?簡析在先秦社會禮樂制度是如何滲透到兒童

17、成長過程中的。(10分),答案參考答案要點: (1)稱謂:幼學、舞勺、束發(fā)、及笄、舞象、弱冠。 簡析:先秦有嚴格的禮樂制度;貴族根據禮樂制度培養(yǎng)子弟;依據兒童年齡劃分學習階段;男女要求不同;學習禮樂目的在于更好地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第一小問旨在考查考生對禮樂制度概念的理解,分析材料可知,孩提和孺子兩階段均不涉及禮樂制度;幼學、舞勺、束發(fā)、及笄、舞象、弱冠則體現了禮樂制度對兒童的要求。第二小問,通過對第一小問的回答可知,先秦時期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統(tǒng)治秩序,形成了較為嚴格的禮樂制度,貴族根據這套制度培養(yǎng)子弟,兒童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同時

18、對男女的要求也不同。,知識拓展先秦時期的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guī)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神權、君權、族權、夫權。荀子禮論中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所謂“禮之三本”,即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后來統(tǒng)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13.(2016北京文綜,40,8分,0.55)(節(jié)選)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墓和江

19、西南昌劉賀墓都是近年來的重大考古發(fā)現。,目前學術界基本上一致認為?;韬钅沟哪怪骶褪莿①R,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為曹操這一問題上還存在爭議。 (1)閱讀上表,對比劉賀墓資料,說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爭議的原因。(8分),答案(1)原因:與?;韬钅褂嘘P的資料都沒有引發(fā)爭議,結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證明其墓主為劉賀。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時代以及墓葬規(guī)制分別與曹操所處時代及其身份相符,但這一時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獻中關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種記載。綜合來看,雖然西高穴墓的墓主為曹操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相關資料說服力不如?;韬顒①R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爭議。,解析(1)根據表格中有關?;韬钅沟奈恢?、形制特

20、征、出土器物及其上面的文字即可判定墓主身份。由西高穴墓“只符合部分文獻記載”“與當時王侯級墓類似”及該時期有三位“魏武王”等信息可知難以斷定墓主的身份。,方法技巧歷史文獻、歷史文物、文學作品等作為史料的價值判斷:歷史文獻由于受記錄者的影響,其真實性需要佐證;歷史文物是歷史的遺存,史料價值最高;文學作品能夠反映歷史,但其可靠性需要多方印證。,14.(2013北京文綜,37,8分,0.52)(節(jié)選)計時記時紀史 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軍隊入侵普拉提亞。關于此事發(fā)生的年代,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記為:征服優(yōu)波亞后締結“三十年和約”的第15年,即阿爾哥斯的克里西斯擔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達的埃

21、尼希亞斯擔任監(jiān)察官之年,雅典的執(zhí)政官皮托多魯斯的執(zhí)政任期內 公元前431年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如下記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趙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紀年特點。(2分)結合所學,分析這一特點所反映的歷史狀況。(6分),答案(1)特點:沒有通行、統(tǒng)一的紀年方式。 歷史狀況:當時各區(qū)域政治分裂,邦國林立;經濟交流范圍相對狹小;文化發(fā)展相對多元。社會缺乏對統(tǒng)一紀年的需求。,解析第(1)問要綜合中外紀年的方法歸納出共性的特點,不要分別歸納各自的特點。“歷史狀況”要結合古代中國和希臘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整合歸納。,命題評審本題首先要求考生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紀年特點

22、。今天通行和為人熟知的“公元紀年法”不是天然就有的,在它之前、甚至與之并行的還有其他紀年方法。這明顯地體現在兩段材料中。其次,要求考生對材料中反映的紀年特點進行歷史闡釋。考生需要抓住古希臘城邦林立、小國寡民的政治狀況及戰(zhàn)國七雄競爭的政治局面進行深入思考,開拓思維,聯(lián)系當時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程度缺乏對統(tǒng)一紀年方式的內在需求等進行回答。 本題要求考生具備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較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意識。發(fā)現當下與過去之間的差異是培養(yǎng)歷史意識的重要途徑,當下所使用的各種概念、工具、價值觀念,往往具有一個生成演化的歷程,不是向來如此。這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面,應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15.(2

23、011北京文綜,37,8分,0.49)(節(jié)選)國家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其演變歷程與豐富內涵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 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 于是先從在下者(平民)起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tǒng)之局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最高統(tǒng)治者仍由王族世襲)也。 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變局,至是始定。 趙翼廿二史札記 (1)分析材料,說明“天之變局”是指什么。(4分)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由西周至秦漢國家政治體制發(fā)生的變化。(4分),答案(1)統(tǒng)治階層在西周由世襲貴族組成,到西漢建立時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

24、衣。 變化:從分封制到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逐步建立。,解析第(1)問,要從材料中“天之變局,至是始定”判斷西漢時形成布衣將相局面,再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組織答案。,命題評審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盡管很常見,但要求學生歷史概念清晰,邏輯嚴密,表達準確。難度較大。第一小問要求學生判斷的是材料情境中的“天之變局”,而不是學生自己頭腦中的“天之變局”,要堅持有一分材料得一分認識的原則。第二小問國家政治體制的變化體現在多個方面,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全面考慮作答。,B組統(tǒng)一命題、省(區(qū)、市)卷題組 考點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1.(2018課標,24,4分)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

25、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chuàng)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商湯見獵人所設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會將鳥獸殺絕,“乃去其三面”,顯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從而得到諸侯擁護,并最終取得天下。史記中的這一記載意在說明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項正確。農業(yè)生產是夏商時期的主要經濟活動,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商湯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統(tǒng)治者的治國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項錯誤。,名師點睛文獻史料的主

26、觀性 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屬于典型的文獻史料。這類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反映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歷史解釋。我們在閱讀此類史料時,一定要理解作者在敘述這段史料時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2.(2017課標,24,4分)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答案A材料中分封的衛(wèi)、魯和燕都位于周的東部,原屬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區(qū)。周將王室成員分封到這些地方,推動了殷商文化與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

27、進了這些地區(qū)對周文化的認同。故選A項。周代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故B項錯誤;分封制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周王室并未實現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項錯誤;早在夏商時期,貴族世襲特權已經確立,故D項表述不當,排除。,錯因分析本題易錯選D項。對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熟悉導致失誤。隨著早期國家的出現,貴族世襲特權已經確立。,3.(2017江蘇單科,1,3分)國語講“祀,國之大節(jié)”。有學者認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被視為“政治的權力”。可推斷,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用作() A.農具B.禮器C.食具D.貨幣,答案B材料信息顯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是政治權力的象征,再聯(lián)系材料中“祀,國之大節(jié)”,可知青銅器主要用作禮

28、器,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與“政治的權力”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4.(2016江蘇單科,1,3分)中國傳統(tǒng)家族有“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的說法。這些說法體現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級秩序C.貴族世襲D.宗法觀念,答案D“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的說法,反映了“長子”“長孫”在家族中的地位至關重要,這體現了宗法觀念的影響,故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家族和睦、等級秩序和貴族世襲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項。,評析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影響,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解題時注意從“長兄”“長孫”在家族中的地位角度分析。,5.(2015江蘇單科,1,3分)

29、禮記記述了貴族朝會的列位禮節(jié):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階之前;諸侯,阼階(東臺階)之東;諸伯,西階之西;諸子,門東九夷,東門外;八蠻,南門外。與此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縣制D.郡國并行制,答案A從材料信息看,貴族朝會時,天子、三公、諸侯、諸伯、諸子、九夷、八蠻等都有嚴格的列位禮節(jié),這種禮儀規(guī)定體現了分封制下的等級特征,故選A項。B、C、D三項均與材料中的“貴族朝會”特征不符。,評析本題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梢詮牟牧现小百F族朝會”時的禮儀規(guī)定的角度分析回答。,6.(2015浙江文綜,14,4分)下列選項不能體現宗法

30、制及其影響的是()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B.“譜牒不立,則傳久而失宗” C.“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D.“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答案D“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體現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依托的,故A項體現了宗法制的影響;B項“譜牒不立,則傳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響下的家譜意識;C項“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反映了統(tǒng)治權在家族內的繼承,折射出宗法制觀念。“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反映了一種用人觀念,不能體現宗法制及其影響,故D項符合題意。,7.(2014課標,24,4分,0.25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

31、應起源于現在的() A.河南B.河北C.陜西D.山東,答案C周是由興起于今陜西岐山一帶的周部族建立的,題干中的“雅言”是由當地語言發(fā)展而來的,故C項符合題意。其他三個省份均與周的起源無關。,考點二秦的統(tǒng)一與中央集權制度 1.(2016上海單科,6,2分)讀通鑒論曰:“兩端爭勝,而徒為無益之論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處應填入() A.分封之制B.郡縣之制 C.郡國并行D.行省制度,答案B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郡縣制,后世基本沿用了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這一信息,故B項正確。雖然分封在秦漢以后的王朝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體,郡國并

32、行制僅存在于西漢,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與題干材料不符,故A、C、D三項錯誤。,2.(2015上海單科,4,2分)在中央集權體制初創(chuàng)的秦朝,選用嗇夫的是() A.太尉B.皇帝C.郡守、縣令D.丞相,答案C嗇夫是鄉(xiāng)吏之一,由郡守、縣令選任,故C項符合題意。,3.(2015重慶文綜,1,4分)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的主張。此主張旨在() A.廢除世卿世祿制B.整頓官場風氣 C.削弱王室的特權D.廢除分封制度,答案B材料的大意是:要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說無原則附和別人的話,不做無原則討好別人的事,做正確的事而不去考慮別人的評價。這反映

33、了吳起變法中強調整頓官場風氣,故選B項。A、C、D三項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評析本題考查了戰(zhàn)國時期吳起變法的主張,主要考查考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信息,分析各備選項的內涵。,4.(2015江蘇單科,2,3分)據秦瑯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東有東海。但西漢學者編寫的淮南子等書說顓頊帝即已“西濟于流沙”,大禹“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上述差異最能說明() A.淮南子等書以傳說貶抑秦始皇 B.年代久遠導致歷史記述莫衷一是 C.歷史材料的運用首先要辨別真?zhèn)?D.石刻與文獻形成證據鏈印證歷史,答案C由題干材料

34、可知,秦瑯邪石刻稱頌秦始皇功績,“皇帝之土,西涉流沙,東有東?!?但西漢學者編寫的淮南子等書說在秦始皇很久之前,顓頊帝即已“西濟于流沙”,大禹“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這種差異說明,歷史材料的運用首先要辨別真?zhèn)?故選C項。A項表述與材料信息主旨無關;B項表述明顯錯誤;材料中石刻內容與文獻記載并不是相互印證的,故D項錯誤。,5.(2014四川文綜,1,4分)下列改革中,實現了富國強兵,“傾鄰國而雄諸侯”的是() A.商鞅變法 B.漢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變法,答案A商鞅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傾鄰國而雄諸侯”,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國家統(tǒng)一,因此不

35、存在“傾鄰國而雄諸侯”,排除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北魏已通過武力統(tǒng)一北方,不存在“傾鄰國而雄諸侯”,排除C項。王安石變法并未使宋朝實現富國強兵,排除D項。,6.(2015山東文綜,47,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于是先從在下者起,游說則范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zhàn)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會關系變化,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與這一變化的關系。(10分),答案變化:部分社會下層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趨勢。

36、 關系:社會關系的變化推動了變法的產生。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取得政治統(tǒng)治地位,商鞅變法順應了這一要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打擊了舊貴族勢力,為新社會階層崛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化。,解析依據材料信息概括出社會關系的變化,然后再從社會關系變化與商鞅變法之間的關系角度加以闡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將商鞅變法中與材料所述現象有關的措施說清楚。,評析本題考查社會關系變化與改革之間的關系,考查學生闡述歷史現象、論證歷史事件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商鞅變法的哪些措施對材料中社會關系的變化產生了影響。,考點三

37、從漢至元的政治演變 1.(2018課標,25,4分)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zhèn)基本情況表,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答案D本題主要考查對唐代后期中央集權統(tǒng)治特點和影響的理解。觀察表格,從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類型、數量、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等基本情況看,除河朔型藩鎮(zhèn)公開與唐中央對抗外,其他幾類藩鎮(zhèn)至少在表面上仍服從唐中央的政令,說明唐朝“安史之亂”后,雖然藩鎮(zhèn)割據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統(tǒng)治并未結束,這表明唐后期的藩

38、鎮(zhèn)割據延續(xù)了唐朝的政治統(tǒng)治,故選D項。從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鎮(zhèn)占大多數,但并不能據此得出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控制朝廷財政收入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藩鎮(zhèn)之間的爭戰(zhàn),B項錯誤;藩鎮(zhèn)割據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權統(tǒng)治,C項錯誤。,知識拓展唐朝“藩鎮(zhèn)割據”的影響 (1)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愈演愈烈,致使中央集權嚴重削弱,社會動蕩不安,這是唐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2)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實際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直到北宋建立后加強中央集權,消滅各地割據政權,藩鎮(zhèn)割據局面才得以結束。,2.(2018課標,26,4分)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

39、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 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答案C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專權亂政的風險,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項正確。武則天改變了中書、門下二省的名稱,并未擴大其職權,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中樞機構名稱的變化,與為官員晉升提供機會無關,B項錯誤;D項中“強化”表述有誤。,思路點撥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 第一種是駕空相權,如漢武帝設立的中朝,其成員由皇帝挑選的親信組成,重大決策由皇帝

40、和中朝商議作出,這樣就駕空了宰相的決策權。第二種是分散相權,如唐朝時期的三省六部制,通過增加宰相的數量來分散相權,從而削弱相權。,3.(2018課標,25,4分)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上表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從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員家庭的宰相人數減少,出自無官職記錄家庭擔任宰相的人數增加,說明社會階層流動加強,故選B項。從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級官員家庭的宰相人數明顯減少,說明世家大族影響力下降,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宰相權力的變化,排除C項;許多寒門子弟是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擔任高官的

41、,因此科舉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知識拓展科舉制的積極影響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史上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改變了以往門閥士族把持選官權的弊端,重才學而輕門第,從而擴大了招攬人才的門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參政,適應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權??婆e制將選官權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必然也削弱了地方的士族勢力??傊?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顯示了封建皇權的上升和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士族勢力的削弱。它有利于選拔封建統(tǒng)治人才,適應了大一統(tǒng)帝國的統(tǒng)治需要。,4.(2018江蘇單科,3,3分)有學者認為,唐代前期中央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書省。

42、“有事皆申尚書省取裁聞奏,不能徑奏君相;詔令制敕亦必先下尚書省詳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見,尚書省() A.剝奪中書與門下省的權力 B.擁有起草詔令制敕的職權 C.阻隔皇帝與各州府的聯(lián)系 D.成為全國行政運行的樞紐,答案D從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機關皆“承受于”尚書省,“有事皆申尚書省取裁聞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見,唐代前期,尚書省成為全國行政運行的樞紐,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中書省、門下省的信息,排除A項;起草詔令是中書省的職權,排除B項;尚書省管轄全國行政,有利于加強皇帝與各州府的聯(lián)系,故C項錯誤。,知識拓展三省六部制的運作 軍國大事,由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審核,然后交皇帝裁決,皇

43、帝下詔后尚書省正式實施。,5.(2018天津文綜,2,4分)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 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 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答案A元朝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地方官吏的選用由中央負責,軍隊調動須皇帝批準,說明元朝地方擁有適度權力,而非缺乏實際權力,A項正確,B項錯誤;地方官吏由中央負責選用,軍隊調動須皇帝批準,說明行省權力沒有集中專斷,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能體現君

44、主專制的加強,D項錯誤。,解題方法解答本題,一要準確把握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二要注意理解中央制約地方的方式。,6.(2017課標,25,4分),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答案C觀察表格可知,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國”和郡一樣成為朝廷直接管轄的政區(qū),這反映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漢武帝時期,朝廷直接管轄的郡、國數量大幅度增加,說明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據此可知,到漢武帝時,隨著王國問題的逐步解決,內部分裂勢力消除,朝

45、廷解決匈奴等邊患問題的條件更加成熟,故選C項。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王國實力,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縮小,諸侯王國與朝廷的矛盾逐漸緩和,故A、D兩項錯誤;朝廷直接管轄郡、國反映了地方行政體制的調整,故B項錯誤。,知識歸納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 (1)分化地方事權,使地方機構互相牽制。 (2)劃分適當的行政區(qū)域。 (3)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權力或設置專門機構進行直接管理。,7.(2017課標,26,4分),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

46、戰(zhàn)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答案C從材料信息看,四則史料都記述了唐朝軍隊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唐軍戰(zhàn)敗的事實,故C項符合題意。舊唐書高祖本紀和新唐書高祖本紀中均稱李世民為“秦王”而非“皇帝”,故A項錯誤;新唐書高祖本紀中記述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將領而非主帥,故B項錯誤;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有記載,孤證不立,故D項錯誤。,解題思路分析史料時要注意綜合分析,孤證不立。,8.(2017課標,27,4分)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xù)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A.歷史

47、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 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 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 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答案B本題以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辨析歷史事實與歷史敘述的能力。從材料信息看,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動,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記載,這說明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的歷史記載,故B項正確。歷史敘述是歷史事實的呈現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現方式,A項錯誤;有的歷史敘述也可以客觀準確地再現歷史事實,C項錯誤;歷史事實的確認需要經過多種手段的驗證,如古跡考證、史書辨?zhèn)蔚?綜合多種歷史敘述是確認歷史事實的可能條件,D項錯誤。,方法技巧

48、史學素養(yǎng)類試題的解法 對史學素養(yǎng)類試題,考生應分辨?zhèn)溥x項的內涵,排除過于絕對的選項。,9.(2017江蘇單科,2,3分)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指定專門官吏負責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這一舉措() 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首次實現了國家統(tǒng)一 C.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D.空前強化了君主專制,答案A本題考查漢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漢武帝將鑄幣權由地方收歸中央,這削弱了地方權力、加強了中央權力,故A項正確。B項本身表述有誤。鑄幣權收歸中央并不會加重百姓的賦稅負擔,故C項錯誤。D項混淆了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這兩個概念。,10.(2017江蘇單科,3,3分)唐初,

49、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后來發(fā)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二是執(zhí)掌行政職能的尚書省地位下降,與決策職能相關聯(lián)的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廢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極大提高 C.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 D.中書省、門下省決策權擴大,答案C本題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題干材料顯示,唐代時宰相的行政級別有所降低,行政權力有所下降,這意味著皇權進一步打壓了相權,說明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故C項正確。A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故排除。材料所述變化并不會極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項錯誤。中書省、門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決策權擴大,故D項錯誤。,11.(2016課標,2

50、5,4分)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答案D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兩漢察舉制采用地方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方式選拔官吏,具有范圍小、任人唯親的缺陷,魏晉九品中正制以門第高低為選用標準,會導致官員素質良莠不齊,隋唐“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既可以擴大選官范圍,又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鼓勵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士人從政,由此可見科舉制有利于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故選D項。最優(yōu)秀的官吏未必能夠由科舉制選拔出來,A項錯誤;官員道德水平

51、并不能通過科舉考試得到鑒別,排除B項;科舉制向社會開放,世家子弟可以通過科考入仕,C項錯誤。,12.(2016課標,25,4分)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題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滅亡后,蕭何重視整理秦朝的國家檔案文獻,并為漢所用,即“漢承秦制”,因此西漢統(tǒng)治全國,靠的是繼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應選B項。漢初崇尚黃老之學,排除A項;漢初充分發(fā)揮了文書的功能,排除C項;材料意在

52、表達漢初對秦朝典章制度的繼承,而非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項。,13.(2015課標,25,4分,0.518)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答案A漢宣帝強調皇帝與優(yōu)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這一觀念被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這說明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皇帝對地方吏治的重視,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B項錯誤;題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來的帝王認同漢宣帝的一種治國

53、理念,C、D兩項與題干材料所述不符。,14.(2015天津文綜,2,4分)秦漢時期設立了朝議制度,凡遇軍國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議”于群臣,議定的結果,通常由宰相領銜上奏,最后必須經皇帝裁決,方能施行。這一制度() A.表明軍國大事最終由朝臣議定 B.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監(jiān)督皇權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答案D本題考查秦漢朝議制度。依據材料可知朝議制度有利于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故D正確?!氨仨毥浕实鄄脹Q,方能施行”說明A、C錯誤;朝議制度未反映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故B不正確。,15.(2018課標,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漢武帝的諸多統(tǒng)一政

54、策中,包含年號的制定。此前的紀年方法是,將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為元年,以在位年序紀年?;实墼谖粫r沒有特定的名號,如漢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稱為“二年”,與其他皇帝的“二年”難以區(qū)分。此外,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更易產生混亂。漢武帝首次“封禪”泰山時,創(chuàng)制了“元封”年號,將當年稱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號通用于全國所有地方,后世根據年號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號制都被沿用,且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據日宮崎市定中國史等 (1)根據材料,說明漢武帝改革前后紀年方法的區(qū)別。(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武帝年號制改革的歷史意義。(9分),答案(1)原紀年法以

55、君主在位年序紀年,皇帝、諸侯王各自紀年;年號制以年號紀年,年號全國各地通用。 (2)方便紀年;有利于君主集權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長期使用,影響深遠;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年號制改革的特點及影響。第(1)問,根據材料中“將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為元年,以在位年序紀年”“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概括漢武帝改革前紀年方法的特征,根據“創(chuàng)制了元封年號年號通用于全國所有地方”概括漢武帝改革后紀年方法的特征。第(2)問,據材料信息,結合西漢初至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背景,從政治統(tǒng)治和國家統(tǒng)一、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等方面歸納。,知識拓展?jié)h武帝統(tǒng)治時期的新財經政策 (1)改革幣制,禁止

56、郡國鑄錢,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鑄造五銖錢,鑄幣權收歸中央,利于消除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 (2)推行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政策,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消除分裂割據勢力的經濟基礎。 (3)頒布算緡、告緡令,限制和打擊了富商大賈、豪強地主貴族的經濟勢力,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16.(2018課標,47,15分)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唐朝“安史之亂”后,一些藩鎮(zhèn)跋扈割據,朝廷力弱不能制。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開始好轉。他任用主張“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先后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劍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與浙西鎮(zhèn)(今蘇南、浙西地區(qū)),取得勝利,

57、割據多年的魏博鎮(zhèn)(今冀南、豫北)主動歸順。814年,朝廷發(fā)兵討伐反叛的淮西鎮(zhèn)(今河南南部),仍沿舊例以宦官監(jiān)軍,將帥不肯出力,戰(zhàn)而無功。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jiān)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迫于此戰(zhàn)之威,原割據的藩鎮(zhèn)主動投附,一些藩鎮(zhèn)被分割裁減。藩鎮(zhèn)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因憲宗年號“元和”,史稱“元和中興”。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概括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zhèn)的原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憲宗作為中興之君,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6分),答案(1)開源節(jié)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態(tài)度堅決、重用主張加強中

58、央集權的官員;靈活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 (2)維護國家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解析本題考查唐憲宗這一歷史人物,主要考查考生客觀公正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第(1)問,據材料從唐憲宗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采取的舉措概括歸納。第(2)問,據材料信息并聯(lián)系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從政治、經濟方面宏觀概括說明。,方法點撥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是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是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如本題從唐憲宗維護國家統(tǒng)一、努力實現社會穩(wěn)定及經濟發(fā)展等方面評價其歷史功績。,17.(2017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

59、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華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總結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融合進程的迅速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tǒng)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概括指出“胡樂、胡舞”等所反映的現象。(4分) (2)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3分) (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3分),答案答案要點: (1)內容:遷都洛陽;變制度(改官制);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通婚姻;改籍貫)。 現象: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 (2)特點:漢化為主;相互學習;方式多樣。 (3)作用: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與發(fā)展;為隋唐時期重新統(tǒng)一奠定基礎。,解析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1)第一小問,概括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第二小問,“胡樂”“胡舞”等的出現是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的結果,據此可直接作答。 (2)依據材料中“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可得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