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敘事散文《國語》.ppt_第1頁
先秦敘事散文《國語》.ppt_第2頁
先秦敘事散文《國語》.ppt_第3頁
先秦敘事散文《國語》.ppt_第4頁
先秦敘事散文《國語》.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第一編 先秦文學,第三章 先秦敘事散文國語,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教材講下面四個問題: 國語是一部什么書,多少卷,記載幾國的歷史? 國語的思想傾向 國語的記言特征 國語的記事特征,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一、國語是一部什么書,多少卷,記載幾國的歷史? 國語是一部國別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 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 成書約在戰(zhàn)國初年。 國語體制: 記言為主,記事為輔。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 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周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政記言。 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歷史,很少記錄重大 歷史事件,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fā)議論。 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 管仲和桓公的論政之語。 晉語篇幅最長,共有九卷,對晉國歷史記錄較為全 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于記述晉文公的事跡。 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 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也較少記重要 歷史事件。 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國滅亡。 越語僅記勾踐滅吳之事。,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二、國語的思想傾向:儒家的崇禮重民。(教材) 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的思想傾向。雖然國語許多地方都強調天命,遇事求神問卜,但在神與人 的關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對天命的崇拜,轉向對人事的重視。 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1、民本思想。 這一點與左傳相同。國語中所記的許多統(tǒng)治者,其中的明智者都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的利益,不能傷民。如周語中“邵公諫厲王弭謗”的故事,記載邵穆公勸戒厲王弭謗的主張,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雍也?若雍其口,其與能幾何?”,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2、肯定和贊揚了有卓識遠見的政治家、愛國者和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 如齊語一卷,幾乎全寫管仲佐桓公稱霸諸侯之事,全文皆贊管仲功績。 又如越語中“勾踐滅吳”一篇,敘述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處心積慮,臥薪嘗膽,務求報仇雪恥,經(jīng)過長期的奮斗,終于達到目的的故事,贊揚了勾踐堅韌頑強、鍥而不舍的精神,肯定了他的遠見卓識。,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3、揭露統(tǒng)治者爭權奪利、爾虞我詐、骨肉相殘的丑惡殘暴行為。 國語對于統(tǒng)治者的揭露,毫不隱惡。 如晉語中的“驪姬之亂”,主要寫晉侯家族內部的故事,他們?yōu)榱藸帄Z太子之位,互相殘殺,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骨肉之情蕩然無存,作者深刻揭露了統(tǒng)治者兇殘的本性,可見思想的進步性。 這是全書對統(tǒng)治階級丑惡行徑的描寫最為精彩、最為規(guī)模宏大的故事。,三、國語的記言特征 國語所記之言:多為朝聘、饗宴、諷諫、辯詰、應對之辭。 國語記言特點如下: 1、具有極強的政論性。所記大多是各國臣僚的諫詞和進策,以及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對話,多是歷史人物就歷史事件所發(fā)表的議論和看法,具有極強的政論性。,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2、具有極強的議論性 結構模式的議論性:先提出一件事情,然后記載對該事的議論,最后用事情發(fā)展的結局證明議論的正確。不是在敘述中插入議論,而是以議論作為結構篇章、組織材料的重心。 文字說理的議論性:國語 中一些說理文字,精辟嚴密,層次井然,邏輯性極強。 如周語上邵公諫厲王弭謗,晉語八叔向賀貧,楚語下王孫圉論楚寶,都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3、富有形象性。 國語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 生動活潑而富于形象性。 4、具有差異性。由于國語是各國史料的匯編,素材來源不一,其記言水平參差不一,風格也頗有差異。比如: 周語多長篇大論,行文委婉,旨 在說教。 魯語篇幅不長,語言雋永。 楚語吳語越語文字流暢整飾,頗有氣勢。,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6、國語的辭令:國語中的應對辭令,有的 與左傳相同,但文字不如左傳精彩,有的則難分高下。 如吳語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越王勾踐求成于吳,辭卑氣低,是很有特色的辭令。,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并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將率領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這段話是文種“行成于吳”時說的,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對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驕橫的吳王夫差聽了更加得意,自然就不必殺盡這些俯首貼耳、甘愿任人擺布的臣服者了。 其實,這番話當然不是越國君民甘心情愿地說出來的,更不是文種的本意。這番甜言蜜語無非是迷魂湯而已,一般人都能識破;而好大喜功的人無不喜歡這類奉承。 這段話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選中了對象。緊接著上面這段甜言蜜語之后,下面的軟中帶硬、硬中有軟的外交辭令更為傳神:,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 如果您大王認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么我們將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帶領現(xiàn)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一死戰(zhàn),那時一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于是拿一萬人的軍隊來對付您大王了,結果不免會使越國百姓和財物都遭到損失 (是情愿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花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這段話也是文種說的。 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說:吳王如果不饒恕越國的君民,那么將有全副武裝的萬名兵士伺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實際上是拼死戰(zhàn)斗),那豈不是傷害了您所鐘愛的越國兵士了么?明明是要與吳國拼命使雙方都有損失,卻偏偏說吳國的損失還包括他們殺死的越國兵士,因為越國兵士也是吳王所鐘愛的。 說恭維別人的話,說到如此,真是巧妙至極。,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四、國語的記事特征 國語雖然記言多于記事,但在記言的同時,國語也間以敘事,有時敘事的比重還相當大。 1、國語的敘事是以事件作為基本的結構單元,重心在記言;敘事是為突出言論,所以不顧及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整體性;采用一事一議和夾敘夾議的方式。,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2、國語也有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敘述,但 不及左傳普遍、完整。國語中許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經(jīng)過都是一筆帶過, 而把重點放在大段的議論文字上。 3、國語也有情節(jié)生動曲折,極富戲劇性的 敘事。如晉語前四卷寫晉獻公諸子爭位的故事。其中有虛擬 的情節(jié),也有精彩的描寫,更有一些滑稽的小插曲,寫得生動活潑。,第三節(jié) 國語的文學成就,4、 國語集中篇幅寫一 人。國語有時的記敘某一國事件時,集中在一定篇幅寫 某個人的言行,如晉語三寫惠公、晉語四寫晉文公、晉語七專記 悼公,吳語主要寫夫差、越語上主要寫勾踐等等。 這種方式,有向紀傳體過渡的趨勢。 總之:由于國語以記言為主,雖然敘事和刻畫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學成就比左傳還是稍遜一籌。,作品講析,勾踐滅吳 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委婉 人物形象的鮮明生動 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作品講析,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作品講析,原文: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譯文: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公開批評指責他。召公告訴厲王說:“國民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很生氣,找來衛(wèi)國的巫師,讓(他)監(jiān)視那些指責朝政的人。根據(jù)(衛(wèi)國巫師的)報告,厲王殺掉那些人。國人都不敢說話,在路上遇見,也只是用眼神(示意)。,作品講析,這段: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厲王虐,國人謗王?!?“虐”是“謗”的原因,“謗”是“虐”的結果。 下文的“民不堪命矣”,也源于“虐”和“謗”。 而王的“怒、監(jiān)、殺”是聽了召公勸告后的反應,由怒而監(jiān),由監(jiān)而殺,具有內在聯(lián)系。 “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監(jiān)、殺”的結果。,作品講析,原文: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譯文:周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百姓的指責議論,(人們)不敢說什么了?!?召公說:“這是阻塞人們的言論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嚴重。河流阻塞就會崩潰泛濫,傷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作品講析,原文: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 (g)獻曲,史獻書,師箴,瞍 (su)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q)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i)。,作品講析,譯文:因此,治理河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通暢,治理百姓的人也應開導百姓使(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公卿直至士人進獻諷諭歌謠,樂官進獻樂曲,史官進獻史籍,少師進獻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有眸子的盲人誦讀,百官進諫,平民傳達意見,近臣盡力規(guī)勸,王室成員彌補、監(jiān)察(天子的過失),樂師和史官教導,年高望重的人勸戒,然后天子斟酌處理,因此,事情可以(順利)施行,不違背事理。,作品講析,原文: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x),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玻茢∮谑呛跖d。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譯文:人民有口,就像土地有山水,財物用物都從這里出產;如同土地有高原、洼地、低平地和水澆田,衣服、食物也從這里出產。百姓發(fā)表言論,國家治亂就可以從這里發(fā)現(xiàn)。推行(百姓認為)正確的做法,防范(百姓認為)錯誤的做法,才是用來增加財物衣食的辦法。,作品講析,原文: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譯文:百姓在心里考慮一件事,然后從嘴里說出來,思慮成熟,自然要在言談中表現(xiàn)出來,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堵住了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能有幾個呢?”,作品講析,這段:召公諫言。 可分四個層次:1以治河為喻,說明治理人民必須使其暢所欲言;2以前代統(tǒng)治者施政成功的做法為例,說明君王要廣開言路;3以土地生財為喻,說明依據(jù)人民的言論可以制定利民興國的政策;4以言論是思想的自然流露為由,說明堵嘴將導致眾叛親離。,作品講析,這四個層次,不僅比喻鮮明,富于變化,而且邏輯嚴謹。第一層提出論點,二、三層論證,第四層結論。 從內容上看,先就周厲王的做法,從反面說明堵口的危害,在否定周厲王“障之”的基礎上,提出“宣之使言”的論點,緊接著以例證說明怎樣宣之使言,再以比喻說明為什么要宣之使言,最后照應第一層對堵口的否定,得出不可堵口的結論。,作品講析,原文: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 譯文:周厲王不聽。于是百姓再也不敢說話了。過了三年,百姓就把厲王放逐到彘。,作品講析,周厲王: 周厲王是西周末年的一個殘暴君主。他酷愛財貨,實行專利政策,想方設法把平民公用的土地山川據(jù)為己有。這引起了以平民為主體的國人的怨憤。他們街談巷議,指責他是暴君。厲王不但沒有引起警覺,反而變本加厲地對人民進行迫害,人民幾乎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作品講析,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周王朝的第二大貴族、王室重臣的召公,清醒認識到民眾的力量,憂慮王朝前途,多次勸諫周厲王重視百姓,發(fā)揚先王們敬天保民的思想傳統(tǒng),開張視聽,采納人民意見,制定順應歷史潮流和民眾要求的政令法度。然而周厲王仍不以為然,自行其是。終于,釀成了大暴動。參加暴動的有普通百姓、手工業(yè)奴隸、王宮衛(wèi)士等,其勢迅猛,如狂濤巨瀾,不可阻擋。這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人民大起義。起義的人們把他趕出王宮。他倉皇渡過黃河,逃到彘。公元前828年死在那里。,作品講析,整體把握: 本文記敘周厲王暴虐無道,用高壓手段乃至殺戮來鎮(zhèn)壓人民的批評,他不聽召公的勸諫,結果被人民放逐,遭到滅亡的下場。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厲王弭謗的方法,寥寥幾筆,便寫出王虐民怨的狀況。 第二段,寫召公諫弭謗,從正反兩面反復闡明不可“防民之口”,懇切有力。 第三段,寫弭謗的結果,“流王于彘”,完全應驗了召公的諫言。,作品講析,本文的寫作特色,作品講析,(1)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比喻生動形象。 召公針對厲王的暴政,以“為川”為喻,警誡厲王要尊重民意,體察民情,弭謗猶如壅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寓說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 把“民之有口”比喻為“土之有山川也”,從積極的方面指出,應當正確認識民“謗”,才能做到“行善而備敗”。,作品講析,(3)詳略得當。 主要寫召公的兩次進諫,但詳略不一。 前一次進諫,只用“民不堪命矣”五個字,是略寫;后一次進諫,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和類比、對比等論證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灑灑,是詳寫。 對諫辭詳寫,對勸諫的原因和結果則略寫。詳者不嫌其繁,略者不顯其簡,恰到好處。 就人物來說,召公詳寫,厲王和國人略寫。,作品講析,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作品講析,召公:召公即召穆公,是西周開國同姓功臣的后代,這時任厲王的卿士。作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厲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亂局面,他仗義直言、遠見卓識、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反對鎮(zhèn)壓措施。召公把以民為本的思想用于具體的弭謗之事,運用獨特的方法進行勸諫,表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秀政治家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作品講析,第一次進諫:“民不堪命矣”,雖只有簡短的五個字,卻包含著召公內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哪知厲王變本加厲,采取了嚴厲鎮(zhèn)壓的措施,造成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這時,周王朝的統(tǒng)治危如累卵,在眾大臣不敢言的情況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進諫。,作品講析,他的第二次諫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喻,說明統(tǒng)治者如何對待百姓言論,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先用“川壅必潰”,指出弭謗的危險性。再用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猶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讓人民講話,可以“行善而備敗”,達到“阜財用衣食”的目的。這段諫言,表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社稷重臣的遠見卓識,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當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點,顯然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為維護周王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服務的。但他能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主張“宣之使言”,反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