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論文-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doc_第1頁
政治哲學論文-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doc_第2頁
政治哲學論文-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doc_第3頁
政治哲學論文-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doc_第4頁
政治哲學論文-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哲學論文-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內容提要】同盟歷來是國際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傳統(tǒng)現實主義者的同盟理論以勢力均衡論為基礎,其許多內容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近十幾年來,同盟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主要體現在新現實主義的同盟理論中,代表性成果有“同盟困境”理論、“威脅均衡理論”以及對導致體系不穩(wěn)定的兩種同盟模式的研究等。與傳統(tǒng)理論相比,這些理論具有更強的系統(tǒng)性和實證性。近年來,面對新的國際政治現實,自由制度主義和建構主義也開始進軍同盟研究。它們分別從制度層面和規(guī)范、認同層面來解釋同盟,為同盟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自由制度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同盟理論可以彌補現實主義的某些不足,但新的理論綜合仍然需要以現實主義的同盟理論為基礎?!娟P鍵詞】國際政治/同盟/同盟理論同盟(Alliance)是國際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注:漢語中與“同盟”同義的還有“聯盟”一詞,為行文統(tǒng)一,本文一概使用“同盟”一詞。)。自多國體系存在以來,國家之間結盟與反結盟的斗爭便貫穿了國家間關系的歷史。合縱連橫和同盟交鋒的結果往往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衰,而大國間的結盟狀況又常常對各個歷史時期國際格局的塑造和嬗變產生直接和深遠的影響?;蛟S因為同盟與國際政治的聯系過于緊密,由此增加了將其作為單獨對象來分離、界定并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難度。但近十幾年來這一狀況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當今西方國際政治學的主流理論現實主義的系譜中,在漢斯摩根索、阿諾德沃爾弗斯(ArnoldWolfers)和肯尼思沃爾茲等著名學者有關同盟論述的基礎上,學術界圍繞同盟的起源、分類、結構、功能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陸續(xù)推出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如格倫施奈德(GlennH.Snyder)的“同盟困境”理論(注:GlennH.Snyder,TheSecurityDilemmainAlliancePolitics,WorldPolitics,Vol.34,No.3,July1984,pp.461495.),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M.Walt)的“威脅均衡論”(balance-of-threattheory)和對“制衡”(balancing)與“看風使舵”(bandwagoning)兩種同盟類型的比較分析,柯慶生和杰克施奈德(ThomasJ.Christensen&JackSnyder)對一戰(zhàn)前“被拴在一起的囚犯”型(chain-ganging)同盟和二戰(zhàn)前“推卸責任”型(buck-passing)同盟這兩種導致體系不穩(wěn)定的同盟模式的研究等(注:ThomasJ.ChristensenandJackSnyder,ChainGangsandPassedBucks:PredictingAlliancePatternsinMultipolarity,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4,No.2(Spring1990),pp.137-168.chain-ganging一詞筆者在國內尚未見到有人使用,本文暫按字面譯出,待方家匡正。),都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同盟的認識。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新的現實進一步刺激了學術界在同盟問題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新的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下,冷戰(zhàn)時期針對蘇聯而形成的各種同盟(最突出的當數北約)將扮演何種角色?這個問題理所當然地引起各國領導人和專家學者的關注。一般而言,現實主義者對這類同盟的命運大多抱悲觀和懷疑態(tài)度,其中肯尼思沃爾茲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在論及冷戰(zhàn)后北約的前途時,他說,“從歷史和勢力均衡理論我們得知,贏得戰(zhàn)爭勝利后的同盟很快便會解體,越是決定性的勝利便越是如此北約(的解體)還沒到按日計算的時候,但是已經可以按年計算了。(注:KennethN.Waltz,TheEmergingStructureofInternationalPolitics,inMichaelE.Brownetal.(eds.),ThePerilsofAnarchy:ContemporaryRealismandInternationalSecurity(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5),pp.73-74.)”然而,至少到目前為止,現實的發(fā)展似乎與沃爾茲等人的預測有很大出入。冷戰(zhàn)后的北約不僅沒有因對手的消失而壽終正寢,卻走上了不斷擴大、作用不斷增強的道路。東亞的情況與此相類似。1996年4月,日美兩國發(fā)表了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對日美安保進行了再定義。1997年9月,兩國又推出了新的“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日美同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冷戰(zhàn)后同盟理論與現實之間出現的這種反差該如何理解呢?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現實主義的同盟理論受到質疑,而自由制度主義(liberalinstitutionalism)和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同盟理論則顯示出其內在的價值。與現實主義同盟理論注重權力和系統(tǒng)結構因素有所不同,自由制度主義的同盟論強調作為一種制度(institution)的同盟建立后其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建構主義的同盟論則從規(guī)范(norm)、認同(identity)和文化的角度來認識同盟。它們對冷戰(zhàn)后同盟現實的解釋為同盟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實主義同盟理論的某些缺陷。由于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主要集中于現實主義理論當中(注:奧利霍爾斯蒂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共統(tǒng)計了417項關于同盟的國際政治學命題,其中絕大部分屬于現實主義的范疇。參見OleR.Holstietal.,UnityandDisintegrationinInternationalAlliances(NewYork:JohnWiley&Sons,1973),pp.249-283.),所以筆者介紹的重點也在于此。一、同盟的定義同盟的含義似乎人人皆知,但要找到一種為大家普遍接受的定義卻并非易事。本文在此僅介紹幾種在學術界經常被引用、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阿諾德沃爾弗斯認為,“同盟一詞表示兩個或多個主權國家之間所作出的關于相互間進行軍事援助的承諾?!边@種承諾與那些松散的合作協(xié)定不同,一旦簽定包含這種承諾的軍事協(xié)定,國家便正式許諾和他國一起與共同的敵人戰(zhàn)斗(注:SeeArnoldWolfers,Alliances,inDavidL.Sills(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SocialSciences(NewYork:Macmillan,1968),pp.268-269.)。格倫施奈德則將同盟明確定義為“為維護成員國的安全或擴大其權勢而組成的關于使用(或不使用)武力的正式的國家聯合(associations),這種聯合針對其他特定國家,不論這些國家是否已被予以明確確認。(注:GlennH.Snyder,AllianceTheory:ANeorealistFirstCut,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Vol.44,No.1(Spring1990),p.104.)”相比之下,斯蒂芬沃爾特對同盟的界定要寬松一些,在他看來,“同盟是兩個或多個主權國家之間在安全合作方面所作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與前兩者不同的是,沃爾特將非正式的安全安排也看作是同盟的一種形式,換言之,締結正式的條約或協(xié)定并不是建立同盟的必要條件。沃爾特在解釋他這樣定義的原因時說,由于當代許多國家都不愿意與其盟國締結正式的條約,如將研究局限于正式的同盟將會喪失一大批有價值的研究個案。況且,嚴格區(qū)分正式和非正式的同盟還可能會使人誤入歧途。例如,美國和以色列之間并不存在正式的同盟條約,但沒有人懷疑它們彼此之間的承諾;而1971年“蘇埃友好合作條約”的簽定實際上是蘇聯和埃及緊張關系加劇的標志,而非雙方彼此承諾加強關系的證明(注:Walt,TheOriginsofAlliances,p.12.)。沃爾特的觀點應該說有一定道理,正如羅伯特奧斯古德(RobertOsgood)所言,“同盟的全部實質和意義很少在正式的軍事合作協(xié)定或條約中表露,就象婚姻的實質很少在婚姻證書中得到表現一樣。(注:RobertOsgood,AlliancesandAmericanForeignPolicy(Baltimore:TheJohnsHopkinsPress,1968),p.18.)”但問題是,正如沒有婚姻證書便無法確定一個人的婚姻狀況一樣,在沒有正式協(xié)定的情況下,以什么來衡量一國是否已經結盟了呢?這是同盟定義中的一個難題。為此,格倫施奈德建議再對同盟進行進一步的分類,以便使同盟定義更加明晰(注:Snyder,AllianceTheory:ANeorealistFirstCut,p.105.)。盡管存在這樣一些分歧,上述幾種同盟的定義畢竟還是共同之處居多。這表現在,首先,構成同盟的主體是主權國家,而不是其他各種形式的組織。其次,同盟的核心內容是成員國在安全和軍事領域內的合作與承諾,它通常使成員國在特定情況下負有使用或考慮使用武力的義務。這使得同盟有別于那些國家間的經濟組織,如歐佩克;也有別于那些國家間的政治組織,如英聯邦。再次,同盟通常針對其他某一或某些特定國家,這使得同盟迥然有別于那些普遍性的集體安全組織,如國聯和聯合國等。這些共識可以使人們對同盟的內涵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二、傳統(tǒng)現實主義的同盟思想國際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于一次大戰(zhàn)剛剛結束之后。在當時反思戰(zhàn)爭的社會氛圍和學界理想主義盛行的環(huán)境下,同盟被當作將列強拖入戰(zhàn)爭的罪魁之一而遭到廣泛的指責。但伴隨著同盟在二戰(zhàn)取得最終勝利過程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對同盟的評價又轉向積極的方面。戰(zhàn)后,在西方國際政治學界居主流地位的現實主義理論對同盟研究十分重視。一些傳統(tǒng)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摩根索、沃爾弗斯、李斯卡等都對同盟問題作過專門論述,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思想。摩根索在其經典著作國家間政治以及同盟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對同盟的一般性質進行了考察(注: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中譯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250頁;HansJ.Morgenthau,AlliancesinTheoryandPractice,inArnoldWolfersed.,AlliancePolicyintheColdWar(Baltimore,MD:TheJohnsHopkinsPress,1959),pp.184-212.)。他認為,同盟與勢力均衡二者密不可分。一個國家或一個同盟與另一個同盟之間的勢力均衡是歷史上勢力均衡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多國體系中,互相競爭的A國和B國為確?;蚋纳扑鼈兿鄬Φ臋嗔Φ匚?,可作出3種選擇:其一,增加自己的權力;其二,把其他國家的權力添加在自己的權力上;最后,它們可以阻止其他國家的權力添加到對手的權力上。當它們作出第一種選擇時,會進行軍備競賽,當它們作出第二和第三種選擇時,便執(zhí)行同盟政策。一國是否采取同盟政策不是一個原則問題,而是權宜之計(expediency)。通過締結盟約,可以使國家間既存的共同利益以及相應的政策及實施步驟明確化,而同盟能否維系則取決于盟國間的基本利益是否一致。摩根索還根據5種不同的標準對同盟進行了分類,并援引史實作了相應的說明(注:漢斯摩根索:前引書,第235237頁。)。后來,另有學者又按同盟的攻守態(tài)勢和制度化的程度將同盟分為進攻性同盟(或改變現狀的同盟)和防御性同盟(或維持現狀的同盟),以及制度化的同盟和非制度化的同盟(注:SeeWolfers,Alliances,p.270;andOsgood,op.cit.p.18,25.)。關于同盟的功能和作用,奧斯古德認為一般可以分為4個并不互相排斥的方面,即對外權力的增加、國家內部的安全、對盟國的約束以及對國家秩序的影響。其中第一項是同盟最基本、最顯而易見的功能;第二項功能對小國的重要性有時甚至會超過第一項,因為同盟對其政權的穩(wěn)定性往往會產生很大影響;第三項功能的突出性僅次于第一項。同盟可用來約束和控制盟國的行動,特別是防止盟國間采取損害彼此利益和安全的行動;維持國際秩序是同盟在最廣泛意義上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達到的功能,拿破侖戰(zhàn)爭后的英俄奧普四國同盟曾發(fā)揮過這種功能,這種功能的最終形式便是集體安全(注:SeeOsgood,ibid.,pp.21-22.)。沃爾弗斯則清醒地指出,“任何同盟都不可能是一件絕對的好事:在某些情況下,同盟對國家力量而言可能是一種耗費而不是一種補充,而且任何將來提供援助的承諾都具有不確定性?!苯Y盟帶來的最顯著的好處是,一旦需要,一國可以指望獲得盟國的軍事援助,并可以在沖突到來之前便給敵人以威懾;不利之處則主要在于,一國有義務在一場沖突中援助其盟國,即使嚴格地從本國立場來看,該國并不應該介入這場沖突(注:Wolfers,Alliances,p.269.)。同盟與集體安全的關系是傳統(tǒng)現實主義同盟理論關心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方面分析最為精辟的大概還要數沃爾弗斯。在沃爾弗斯看來,雖然同盟和集體安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處,如成員國都承諾要援助遭受攻擊的其他成員國,而遭受攻擊的國家也指望依靠他國的援助來增強自身抵御侵略的能力,但“這兩種政策就其意圖和行動方式來看卻迥然不同,它們之間相互補充的情況大多只是一種幸運的巧合。(注:ArnoldWolfers,DiscordandCollaboration:EssaysonInternationalPolitics(Baltimore:TheJohnsHopkinsPress),pp.182-183.)”同盟和集體安全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針對成員國的某一對手(盡管出于外交方面的考慮,對手的名字可能并未出現在同盟協(xié)定中),而且成員國之間可以在地緣方面界定其所要化解的危險,從而能夠在沖突到來之前便制定出戰(zhàn)略并進行相應的軍事準備。相比之下,集體安全則是在任何地點反對任何有侵略行為的國家,即使在這樣做時一國不得不與本國最直接的對手攜手合作或者開罪于一個可靠的盟國(注:Ibid.,pp.183-189.)。沃爾弗斯認為,由于在實踐中,“各國還沒有準備不考慮自身的國家利益而與侵略者戰(zhàn)斗,”所以,那種希望以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來替代雙邊援助協(xié)定的想法只是一種幻覺(注:ArnoldWolfers,Alliances,p.270.)。此外,傳統(tǒng)現實主義者還就同盟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同盟與中立和不結盟的關系、核武器對同盟政策的影響、小國和大國在同盟戰(zhàn)略上存在的差異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命題(注:SeeLiska,op.cit.,pp.61-69,202-254,pp.269-284;Wolfers,DiscordandCollaboration,pp.217-229;andRobertL.Rothstein,AlliancesandSmallPower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8).)。總的來說,傳統(tǒng)現實主義者對同盟的討論大多是從勢力均衡理論出發(fā)來進行的。所以李斯卡斷言,“同盟是用來對付某人或某事的,支持某人或某事只是從中引申出來的?!蹦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