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觀.doc_第1頁
淺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觀.doc_第2頁
淺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觀.doc_第3頁
淺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觀.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觀摘 要:本文闡述了中外古代頗具代表性的自然觀,中國古代選取老莊的自然觀思想,展現出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中樸素辯證法的因素;而西方自然觀展現出科學的雛形,逐漸脫離了神話和宗教的范疇,尋求隱含的自然法則;同時指出中西方自然觀的特點及意義。關鍵詞:古代自然觀;老莊思想;古希臘樸素自然觀自然觀,是指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人們對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運動變化及動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自然觀也不盡相同。中國老莊的自然觀中國的自然思想的發(fā)端當推老莊,老子中最先出現“自然”一詞,指的是自然而然,與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的具體概念不同,而是指“天地萬物形成的自然本質以及天然形態(tài)”。我們都曾好奇萬物從何而來,對于宇宙萬物的演變,老子給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道”這個概念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無形確是萬物之始,這個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古希臘哲學家說的“水”“火”之類的元素,然后依據道經所說,“道”這個本原的概念,是通過“觀其徼”得到的,是通過對于萬物發(fā)生發(fā)展的細致觀察中得出的,道也蘊含著萬事萬物的種種特性,相互聯系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老子的自然觀中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因素,老子意識到正如光影相伴一樣,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兩面的對立,同時對立面還可以互相轉化,并且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即此即彼。很經典的一個想法就是無是有,有也是無,萬物生于有,而有又生于無,只是其中的“無”是表示混沌無絕對規(guī)律性,而“有”表示客觀存在性。老子沒有直接描述“道”的形狀,而是通過類比和寓言來描述“入道”的生命境界,例如經典的無用之用理論,“桂可食,故伐之。椿樹無所可用,所以不夭斤斧,無所困苦,生長不衰”,對于這句話,我翻開了不少解讀,有的說人生價值沒用才是最有用,感覺是將老子的話直譯了,仍然玄而又玄。后又看到另一種解釋,“人死后,化為土壤,重回造化的大冶重新熔造,具有無限可能,有大用。”乍一看十分信服,仔細推敲,若有用是回歸造化的大用,那哪個人最后無大用?結合老莊思想的生死觀,我覺得這里所說的無用之用是一種逍遙的態(tài)度,不去追求特定的用處,人是氣聚而生,氣散而亡,順應自然,化解世人對活著的執(zhí)念,同時也反對人們用造作來毀滅生命,或是抗拒逃避命運。在老子的理論中,“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種不仁,反而是順應自然的大仁。雖然這句話經常被許多電視劇用作臺詞,在天災人禍之后,總有一個人在廢墟中背手而立,悲涼地嘆出這句話,其實是誤用了。天地并沒有以仁愛之心來生育萬物,它好的生,壞的也生,食物生,毒藥也生,并沒有對哪一方面特別仁慈。因為對一方面仁慈,就是有私心,就是對其對立方的殘忍。萬物只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即使是人類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無私才是真正的仁慈。順其自然,才能達到老莊思想中的無為的境界。老子常常以自然界的水來講述他的思想,“水善利萬物而不幸,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這一句話體現水的兩大特質,滋養(yǎng)萬物卻無私欲,隨物賦形,與物無爭,人好高惡下,好潔惡污,但水卻不改自然本性,合于他對于“自然”的理解,自己如此,無為而為。所以自然界在老莊的思想體系中成為悟道,言道的載體,透過自然界來體察其背后更深的自然規(guī)則。中國的“自然”論的思想的源頭在于老莊,提出一個最高的概念“道”,其自然觀以及其對自然的觀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古代自然觀最早的希臘哲學家有時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他們認為世上必定有某種“東西”,萬物皆由此衍生并且回歸于此,他們想要尋求隱含的自然法則,而不是將這些現象歸之于神話。我們所知的第一位哲學家是泰利斯,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這也許并非是普通的水,而是為存在尋求一個最明顯的形象。隨后古希臘著名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又提出一種觀點萬物皆數,可以由數學原理推演洞悉處不可見的實在本身和真理本身。巴門尼德認為世界是一個“靜止的一”,不可能存在虛空,變化和差異,有些東西是必然存在的,這是我們一切言談中摸索著的唯一真理,同時存在本身和思想本身也 同樣是不可分割的,這就是“一”。柏拉圖,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自然觀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柏拉圖提出理念論的自然觀,即存在兩個世界: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用一個經典的比喻來闡明這個概念,這就是“洞穴說”,他認為人是洞穴式地下室的囚徒,洞穴對的后壁是全部的視野,人在現實世界可見可聽可觸的萬物,其實是后壁上看到的影子,只是理念的投影,即我們在現實世界看到的一切事物純粹只是更高層次的概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型世界的根源是“善”,善產生了真理、知識與認識的精神,他將善比喻成太陽,就像眼睛無法直視強烈的陽光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直面善本身,然而靈魂可以沐浴善的光輝。亞里士多德用“四因說”(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形式因)來說明事物存在的原因。拿蓋房子作比喻,形式因是蓋房子的原理,質料因是泥土和石塊,動力因是設計師和工人,目的因是人需要居住。他認為自然界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物質從“潛能”轉變?yōu)椤皩崿F”的結果,而質料則致力于實現一種內在的可能性。他猜測星球的運轉都受到某種力量的操控才能實現,他稱這種宇宙各種活動的目的因 “最初的推動者”或“上帝”。亞里士多德的世界不是偶然的世界,而是一個有序的、有組織的、有目的的世界。中世紀的自然哲學顯著特征是它在基督教的理論背景中展開,初期,奧古斯丁將柏拉圖“基督教化”,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之前,那些理型存在于神的心中,提出自己的“雙城論”,依據人類的原罪的理論,區(qū)分了所謂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上帝之城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組成,雖然在現實中所有人混在一起,到了末日審判的時候會徹底地分開,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們在其中享受著永生,他提出的教會和國家關系的主張也成為中世紀教會的基本信條。而后托馬斯.阿奎那將亞里士多德基督教化,認定上帝(或目的因)是造成各種自然現象的力量,認為我們可以透過理性的思考和感官的證據推知一部分的真理。同時將法分為四類,最高的是永恒法,適用于整個宇宙,是上帝的理性;之后是自然法,自然法適用于全人類,是上帝的理性在人類理性中的體現;再后是人法,是統(tǒng)治者頒布的法律條文。還有神法,也就是教會法,是上帝賦予人類的法律。神法指導人法,人法需要服從自然法,然而自然法需要服從永恒法。西方古代自然觀的基本特點是直觀性、思辨性和猜測性。首先認定某一種東西是一直存在的,任何變化都必定來自于某種物質,最初的幾位米雷特斯的哲學家相信,所有事物的源頭是宇宙中的一種基本物質。柏拉圖出現了,他試圖掌握永恒不變的“真理”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背后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模式,有一種實在存在,稱之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