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機械手式水稻有序行拋機的設計研究機械手式水稻有序行拋機的設計研究馬瑞峻 指導教師:區(qū)穎剛 邵耀堅(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摘要:為了適應水稻拋秧移栽這種新的種植模式,研制了一種機械手式水稻有序行拋機,該機可將工廠化穴盤育秧秧苗自動拔起并按株行距有序地定植于田間。介紹了行拋機整機結構和工作過程。借鑒工業(yè)通用機器人原理,設計了一種夾子式機械手,該機械手只有兩個自由度,利用單片機編程可進行全自動控制。研究設計出一組空間曲線滑道用來分秧,以達到秧苗在田間種植的農(nóng)藝要求。關鍵詞:水稻 行拋機 機械手 設計0 前言發(fā)展與解決水稻機械化已成為中國當前農(nóng)業(yè)機械化的重點問題。實現(xiàn)水稻種植機械化是水稻生產(chǎn)全過程機械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水稻用塑料軟盤工廠化育秧后進行人工拋栽是水稻移栽種植體系中的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已經(jīng)在廣東省及全國得到大面積推廣。人工拋栽的秧苗在田間分布的無序性給后續(xù)田間管理和收獲帶來了困難,人工難以實現(xiàn)的水稻有序拋栽種植必須由機械完成。水稻拋秧機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有序化栽植,二是穴盤中秧苗的自動供給。因此,在仿人工拋秧的全過程研究基礎上,設計了一種由單片機編程控制的全自動機械手式新型水稻有序行拋機,可自動完成從穴盤中拔起取出秧苗并按固定的行、株距進行有序栽植。本文對機械手式有序行拋機主要工作部件進行了設計研究。1 機械手行拋機專用育秧穴盤設計在中國,水稻工廠化育秧用的塑料軟盤,穴孔形狀均為上大下小的傳統(tǒng)的倒圓錐臺形狀,穴孔分布呈三角形交錯布置,這種布置的秧盤優(yōu)點是單位面積上可分布更多的穴孔數(shù),充分利用了塑盤面積空間,適宜于人工拋秧時供秧用,但對機械化自動從秧盤中拔秧后拋植來說,顯然增加了機械復雜程度,需要有秧苗橫向錯位進給機構,且相鄰兩行秧苗穴數(shù)不同,難以達到有序地按株行距定植的農(nóng)藝要求。因此對機械化拔秧拋植作業(yè)而言,三角形布置的穴孔秧盤是不可取的,矩形布置顯然較好。針對機械手式行拋機設計了穴孔為四方形布置的專用穴盤,其結構如圖1所示。605330171810圖1 機械手式行拋機專用穴盤機械手式行拋機專用穴盤外形尺寸與通用561穴秧盤一致,為330mm605mm,其余尺寸穴孔上徑為17mm,高18mm,底徑為10mm,底部正中開2mm小孔。穴盤上共有1426=364個穴孔,秧盤橫向穴孔外邊緣之間間隙為6mm,兩邊穴孔邊緣距秧盤邊緣6.5mm;縱向中間兩行穴孔外邊緣之間間隙為10mm,其余穴孔外邊緣之間間隙為6mm,距兩邊秧盤邊緣距離為5mm,這樣秧盤從中間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是7行秧苗,與機械手秧夾一次夾取7穴秧苗種植相一致。所以該秧盤穴孔縱橫向中心距均為23mm,這樣設計是由于利用滑道分秧和機械手打開插入秧行夾取秧方式所限制,致使相鄰穴孔間距離不能進一步減小。2 機械手行拋機結構和工作原理 機械手式行拋機結構如圖2所示,采用插秧機機頭作為動力源驅(qū)動。其工作原理為:育好秧的秧盤由人工放在送秧機構上后,行拋機在動力源驅(qū)動下前進,按下自動控制按鈕,機械手開始工作。首先送秧電動機將秧苗送至拔秧位,被傳感器檢測到后電機停,秧盤一側的機械手動作插入秧行夾持住秧盤中半行秧苗(7穴)并拔起,此時秧盤另一側機械手動作插入秧行夾持住秧盤中另半行秧苗拔起,于是兩機械手先后相繼有序地將各自拔取的秧苗送至相應落秧滑道處,秧夾打開,秧苗沿滑道下落定植于田間。至此秧盤中一行秧被兩只機械手拔取拋植完畢,送秧機構繼續(xù)動,繼續(xù)下一行秧的拔取種植。工作中暫?;蚪Y束機械手動作,可按相應按鈕控制。17901 送秧機構 2 機械手 3 落秧滑道 4 放秧架 5 駕駛座6 操縱手柄 7 變速箱 8 發(fā)電機 9 發(fā)動機 10 驅(qū)動輪 11 牽引架 12 機械手支架 13 船板 14 回收箱圖2 拖板式機械手行拋機所設計的拔拋秧機械手只有2個自由度,包括一個水平送秧運動和一個垂直拔秧運動;采用的秧夾為夾子式秧夾,秧夾夾指長為160mm,寬15mm,可一次夾起7穴秧,秧夾開啟與閉合通過24VDC電磁鐵吸合一個鍥形塊作升降運動來實現(xiàn)。機械手工作過程示意圖如圖3所示。右移左移下降上升放秧夾秧1321 秧盤 2 機械手秧夾 3 落秧滑道圖3 拔拋秧機械手工作示意圖秧盤由電機通過皮帶輸送進給,當傳感器檢測到秧盤中秧苗到達拔秧位置時,送秧電機停,機械手水平運動機構左移使秧夾從一行秧側部行間間隙順著秧苗插入,到位后水平移動電機停,夾秧電磁鐵通電,鍥形塊上升,秧夾在彈簧力作用下夾住秧,垂直運動機構上升,拔起秧苗到位后電機停,水平運動機構右移到落秧滑道正上方停,垂直運動機構下移過程中電磁鐵斷電鍥形塊下行迫使秧夾打開,秧苗落入落秧滑道中定植于田間。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上述動作。水平、垂直運動機構到位均由位置傳感器檢測控制電機停。為提高生產(chǎn)效率,將秧夾垂直下降和電磁鐵通電放秧兩互不干擾又相互關聯(lián)的動作同時進行,這樣節(jié)省了動作時間,縮短拔拋秧動作周期,而前幾個動作,必須一個執(zhí)行完才能執(zhí)行另一個,要求次序進行。該機械手動作過程由AT80F51單片機編程控制實現(xiàn)。3 秧夾的結構設計和受力分析設計的機械手秧夾如圖4-a所示。最終其結構尺寸為:H=130mm,a=15mm,b=47mm,c=10mm,h=50mm,d=7mm,=30。秧夾指面粘貼有軟性材料。NdHchbaB1BA1AK+NGPF(a)秧夾結構尺寸圖 (b)秧夾受力分析圖圖4 機械手秧夾結構及受力分析秧夾受力如圖4-b所示。夾秧時,電磁鐵通電,鐵心吸合上升,帶動鍥形塊上升,此時電磁力QF(包括鍥形塊自重mg及彈簧壓縮力f1=k1x1)。F力不對秧夾作用,秧夾在自身彈簧力作用下夾住秧,則有: (1)秧夾放秧時,電磁鐵斷電,鍥形塊在重力mg和彈簧力f2=k1x2作用下下行,合力設為F,此合力的分力N作用在秧夾上,克服秧夾的壓縮彈簧力K及秧夾自重作用將秧夾打開,秧夾打開時夾秧力P=0。所以秧夾打開時受力方程如下: (2) (3)4 分秧滑道的設計育秧穴盤中秧苗間距為23mm,必須分成200mm距離才能達到水稻田間種植的農(nóng)藝要求。因此需要設計一組分秧滑道。機械手將秧苗從秧盤中夾持拔取出來,送到滑道上端,由滑道進行分秧與限位落秧。分秧機構由7條滑道組成,每條滑道均勻分布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滑道上端7個開口部分緊密排列在一起,與機械手夾持的7株秧苗一一對應,相鄰滑道中心距等于育秧穴盤中相鄰穴孔中心距,即23mm;滑道下端7個開口之間間隔距離為秧苗行距,為200mm?;勒w安裝于拋秧機中心線偏外側,故每條滑道呈不規(guī)則放射狀固定于豎直平面內(nèi)?;榔x送秧機構中心線越遠,則滑道下落傾斜角度越小,越難于落秧。最后確定距送秧機構中心線250mm處開始安置滑道。理論上講,每條滑道中心線為平面平滑曲線時最有利于秧苗滑行,考慮到實際加工制造時的困難,將每條滑道中心線改成圓弧與直線相連?;乐行木€從上到下為“垂直線過渡圓弧傾斜直線過渡圓弧(垂直線)”連接。圓弧段與滑道直線段全部相切。見圖5所示。圖5 落秧滑道設計計算示意圖在7條滑道中,滑道1直線段下滑(傾斜)角度最小,故只研究秧苗在滑道1中傾斜直線段中受力情況。設秧苗質(zhì)量為m,與滑道壁摩擦系數(shù)為f,保證秧苗下滑需有:arc tg f,即只要保證滑道傾斜角大于秧苗營養(yǎng)土缽與滑道壁摩擦系數(shù)的反正切值即可。設計滑道高為1035mm(如需加高,滑道下部直接加長直線段即可),另一組機械手落秧滑道與其反向?qū)ΨQ布置。7條滑道計算公式如下。令:H滑道垂直高度,1035mm;a垂直段滑道中心線距對稱中心線間距離,管形滑道外徑等于穴盤中一行秧苗相鄰兩穴中心距,a=250+c/2+c(i-1),滑道外徑c=23mm;i=1,2,7為滑道序號;b滑道末端中心線與對稱中心線間距離,b=nd,d=200mm為秧苗在田間行距(滑道數(shù)為奇數(shù),為偶數(shù)時b=d/2+nd),n為整數(shù);r1垂直段與傾斜直線段之間過渡圓弧半徑,mm;r2滑道末端過渡圓弧半徑,通常將其選為田間行距大小,r2=200mm;L傾斜直線段長度,mm;傾斜直線段傾斜角度;過渡圓弧圓心角;則可知末端過渡圓弧圓心角和直線段與傾斜直線段之間過渡圓弧圓心角均為,且: (4)r1和L的計算公式為: (5) (6)或 (7)傾斜方向與其余滑道相反的第7條滑道,計算時將a+b換為b-a代入公式即可。表1為7條滑道按上述方法設計而得的各參數(shù)理論計算值。第6條滑道無過渡圓弧段。表1 7條滑道設計參數(shù)理論計算值滑 垂直段 過渡圓弧段 傾斜直線段 過渡圓弧段道 長度 圓心 半徑 弧心角 長度 傾斜角 圓心 半徑 弧心角號(mm) (mm)( )(mm)( ) (mm)( )1 90 (135.7,-90)125.8 47 1032.2 43 2處 200 472 90 (129.4,-90)155.1 40 935.6 50 3處 200 503 100 (-10.6,-100)318.1 33 788.3 57 4處 200 574 100 (-71.3,-100) 401.8 22 765.3 68 5處 200 685 110 (143.8,-110) 209.7 10 848.1 80 6處 200 106 110 925.3 88.54 7 110 (695.7,-110) 296.2 13 834.8 77 6處 200 13所設計的滑道,利用外徑為25和32的PVC工程塑料管制作的實物模型,通過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土槽臺車試驗,秧苗通過性良好。秧苗按行有序排列,但同一次落下的秧苗不按整齊的列排列,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成空間曲線滑道來解決。5 結論為適應水稻拋秧種植新模式,提出了一種機械手式有序行拋機,可自動完成從育秧穴盤中拔起秧苗并定植于田間的全過程。所設計的拔拋秧機械手只有2個自由度,采用夾子式秧夾,結構簡單,其工作過程利用單片機編程經(jīng)過調(diào)試可以實現(xiàn)。設計了一組曲線滑道用來分秧,根據(jù)給出的設計方法制作的實物模型經(jīng)過實驗室土槽臺車試驗證明秧苗的通過性良好,解決了工廠化育秧穴盤中秧苗自動分秧的難題。參考文獻1 邵耀堅.水稻工廠化育秧拔苗拋植機械手及仿生機理的研究.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0,21(1):78812 李允文.工業(yè)機械手設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6THE STUDY ON THE MANIPULATOR TYPE RICE ORDER THROWING MACHINEMa ruijun Ou yinggang Li zhiweiShao yaojian(College of Polytechnic,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bstract:Based on the bionics-analysis of hand gripping and throwing of rice seedlings in the paddy, a manipulator type of orderly throwing machine is designed to adapt the new planting model of rice seedlings throwing transplant. The manipulator can automatically pull up the rice seedlings sprouted in the cell-tray at industrial nursery and orderly plant the rice seedlings into padd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lanting rice seedlings. The whole construction and working processing of orderly throwing machine are introduced.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industrial robot for reference into agriculture machine, a kind of clip gripper of manipulator is designed. The manipulator arm has two degree of freedoms. The manipulator is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by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using assembled language program. A group of space curve chutes 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速凍丸類制品合作協(xié)議書
- 智慧城市發(fā)展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 2025年紫外固化材料項目發(fā)展計劃
- 創(chuàng)新教育心理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動力
- 情緒心理學與課堂氛圍的營造
- 醫(yī)療培訓中的教育政策與效果評估研究
- 以數(shù)據(jù)為支撐的學生行為心理分析實踐
- 在線教育在商業(yè)領域的廣泛應用及未來前景
- 混合式學習模式在醫(yī)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
- 中職教育課件
- 全員安全生產(chǎn)責任制度建立
- 2025貴州省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公需科目考試題庫(2025公需課課程)
- GB 27954-2020 黏膜消毒劑通用要求
- 中考《紅星照耀中國》各篇章練習題及答案(1-12)
- (完整版)ECRS培訓課件
- 外輪理貨工作英語
- 華中師范大學輔導員隊伍建設實施辦法
- kr法脫硫工藝介紹
- 新生兒沐浴室醫(yī)院感染管理制度
- 初中記敘文閱讀訓練十五篇含答案
- 【003-2量化標準】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履職考核記錄評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