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第1課時 種群的特征 作業(yè).docx_第1頁
蘇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第1課時 種群的特征 作業(yè).docx_第2頁
蘇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第1課時 種群的特征 作業(yè).docx_第3頁
蘇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第1課時 種群的特征 作業(yè).docx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 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種群第1課時種群的特征 一、選擇題1調查某菜園蚯蚓數(shù)量的適宜方法是()a直接計數(shù)法 b樣方法c目測估算法 d標志重捕法解析:選b蚯蚓為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的動物,適合用樣方法調查。2下列實驗中,最適合標志重捕法的是()a調查農田中田鼠的種群密度b調查農田中田螺的種群密度c調查土壤中蚯蚓的種群密度d調查土壤中大腸桿菌種群密度解析:選a標志重捕法適合于活動范圍大、活動能力強的動物個體,適合于調查農田中田鼠的種群密度。3海洋漁業(yè)生產中,合理使用網眼尺寸較大的網具進行捕撈,有利于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下列不正確的解釋是()a更多幼小的個體逃脫,得到生存和繁殖的機會b減小捕撈強度,保持足夠的種群基數(shù)c維持良好的年齡結構,有利于種群數(shù)量的恢復d改變性別比例,提高種群出生率解析:選d海洋漁業(yè)生產中,合理使用網眼尺寸較大的網具進行捕撈,保證較多的幼小個體得以生存,維持良好的年齡結構,有利于種群數(shù)量的恢復。控制網眼尺寸并不能改變性別比例。4.右圖曲線a、b表示兩類生物種群密度與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曲線a代表的種群個體一般體型較大b依據(jù)曲線b,人工養(yǎng)蜂時種群密度中等最好c對大型動物遷地保護,遷移的種群密度不宜過大d種群密度為d時,曲線b代表的種群個體間斗爭最劇烈解析:選da種生物種群密度較小時,存活率最高,說明一般個體較大;對于生物b來說,種群密度中等(d)時,存活率較高,此時種內斗爭并不是最劇烈的。5農業(yè)科技人員在對草原鼠害進行調查時,隨機選定某區(qū)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個鼠籠,捕獲68只鼠,標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時間后在相同位點放置了100個鼠籠,捕獲54只鼠,其中標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該區(qū)域中鼠的種群數(shù)量,約為306只b這種調查方法稱為樣方法c草原上鼠與牛、羊等是競爭關系,鼠害嚴重會影響畜牧業(yè)發(fā)展d如果在兩次捕鼠期間發(fā)生草原大火,統(tǒng)計結果是不準確的解析:選b本題中的調查方法是標志重捕法,而不是樣方法。6下圖甲表示某一經濟魚類的種群特征,圖乙是某時期該魚類種群的年齡結構曲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圖乙為c點后該經濟魚類年齡結構曲線b在b點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c統(tǒng)計一個種群的遷入率和遷出率,即可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dd點時種群數(shù)量達到最大值解析:選d由圖甲可以看出:b點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時種群的增加量最大;d點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種群密度達到最大;圖乙代表衰退型年齡結構,而超過d點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的數(shù)量會越來越少;維持在b點,有利于該種群的持續(xù)增長,維持在d點時,捕撈魚類得到的日捕獲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密度和種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別比例、年齡結構等也影響著種群密度和種群大小,因此,僅統(tǒng)計一個種群的遷入率和遷出率,并不能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二、非選擇題7下面為種群年齡結構3種類型的示意圖,請據(jù)圖作答:(1)據(jù)圖分析,a、b、c各為什么類型?a_;b_;c_。(2)種群c的密度會_,在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是因為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是圖_(填代號)所示的類型,若不實行計劃生育,我國人口密度會逐年_。人口控制的目標是力爭使人口年齡結構趨于圖_(填代號)。(3)瀕于絕滅的生物其年齡結構的類型可能是_。(填代號)。解析:圖示表示的是種群年齡結構的三種類型,a屬于增長型,b屬于穩(wěn)定型,c屬于衰退型,據(jù)此可判斷出種群密度的發(fā)展趨勢。答案:(1)增長型穩(wěn)定性衰退型(2)越來越小a增大b(3)c8實驗探究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對于不同種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著差異。(1)植物樣方法。某同學采用樣方法對一種植物進行調查,如圖是其中一個樣方中該植物的分布情況(注:圖中黑點表示該種植物),對樣方中該種植物進行計數(shù)時,應記錄的數(shù)目是_。在取樣時應注意哪些因素對調查結果的影響?_。(2)動物標志重捕法。在對某池塘內鯽魚種群數(shù)量調查時,第一次捕獲200尾,全部進行標志后放生;第二次捕獲160尾,其中有標志的鯽魚有10尾,則該池塘內鯽魚的總數(shù)為_尾。若上述結果成立,那么前提條件是_。(3)昆蟲去除取樣法。對于某些隔離帶的穩(wěn)定種群,可以通過連續(xù)捕捉一定次數(shù),根據(jù)捕獲量的減少來估計種群大小,由于每次捕獲后不放生,理論上種群數(shù)量應越來越少,因此,我們把每次捕獲數(shù)加到前面所捕獲的總數(shù)上,得到捕獲積累數(shù),以推算種群數(shù)量。(以捕獲次數(shù)為x軸,每次捕獲數(shù)為y軸,根據(jù)數(shù)據(jù)描點作曲線向上延伸與y軸的交點即為種群估計數(shù))假如在某田塊(120 m2)連續(xù)捕蟲8次,得到下表數(shù)據(jù):捕獲次數(shù)12345678每次捕獲數(shù)(y)7263443223171615捕獲積累數(shù)(x)72135179211234251267282依數(shù)據(jù)作圖。如果你捕獲到的昆蟲數(shù)并不是遞減的,請分析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_。解析:(1)樣方法適用于植物或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在樣方中計數(shù)時,對位于邊線上的個體只計相鄰兩邊及頂角處即可。取樣時要考慮樣方的大小、數(shù)量及隨機取樣。(2)標志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其中第一次捕獲并標志的數(shù)為n1200尾,第二次捕獲數(shù)為n2160尾,其中有標志的數(shù)為n310尾,則種群總數(shù)n(n1n2)/n33 200尾;在調查過程中標志個體不能死亡、外遷等,否則結果誤差很大。(3)若種群的數(shù)量是穩(wěn)定的,則捕獲量隨捕獲次數(shù)的增加而減少,如題干中的數(shù)據(jù);若數(shù)目不隨次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