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與墨的關系.doc_第1頁
筆與墨的關系.doc_第2頁
筆與墨的關系.doc_第3頁
筆與墨的關系.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的繪畫藝術從設色畫發(fā)展到純水墨畫,沒有筆墨是不成其為作品的。 關于筆墨的問題,梁(南朝)肖繹首先提到“筆精墨妙”,而且特別強調筆墨在繪畫上所起的作用。在唐朝末年,荊浩批評吳道子和項容的作品時說:吳道子有筆無墨,而項容有墨無筆。所謂有筆無墨、有墨無筆,不能從有無的本義來理解。它是指繪畫中用筆、用墨的技法功力夠與不夠、好與不好。由此可見,筆墨在中國畫藝術表現(xiàn)上所起的作用。 這里,略舉數(shù)幅作品從筆墨的特點上加以說明。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用筆多以細長圓潤線條,中鋒行筆,形如披麻,皴擦后用墨破色渲染,再層層點苔,深淡適宜,充分表現(xiàn)出南方山水景色。宋梁楷潑墨仙人圖,作者向以減筆畫法著名,此畫用筆精煉到不能再少,縱筆豪放,潑墨淋漓,筆墨技法獨具一格。又如北宋米蒂春山瑞松圖,以水墨橫點作山巒皴筆,又以雙勾或空白表現(xiàn)浮云,且專以云雨山水為主題。有時只以水墨作深淡暈染,幾乎找不到下筆蹤跡,他強調筆與墨所表現(xiàn)的氣韻。這些是米家山水的特點。再如元王蒙青卞隱居圖,作者以卷曲的解索皴筆,擴展了董、巨體態(tài),這一畫法形成一種特殊面目,其特點是,用筆平淡皴擦較多,有時用粗壯的焦墨干筆擦或點,起到一種奇特的變換效果。再如元倪林贈周伯昂溪山圖,作者善用側鋒干筆皴擦,也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技巧。他在理論上提倡抒寫“胸中逸氣”,“繪畫不求形似”。許多名畫家,他們的藝術地位取得正是體察生活、描繪又能筆精墨妙的結果。因此說,在中國畫的表現(xiàn)技法上應特別強調筆墨技法,要講究用墨。比如在臨摹古人真跡時,往往就可能發(fā)現(xiàn)內容與筆墨之間的難易與高低的問題。因為內容形象還比較容易依樣畫葫蘆,而以筆墨神態(tài)來看一幅畫就難于一致。由此可見,藝術作品的形成,相當重要的是依靠精妙的筆墨技法來表現(xiàn)。我們經常出去寫生,往往用鉛筆或炭筆能畫出較好的寫生作品,而不易用毛筆在宣紙上畫出滿意的作品,其中關鍵問題就是“筆墨”技法還不過硬。這說明從事中國畫的人如不從筆墨這個基本功方面刻苦用功,作品就不可能具有中國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特征,更不用說取得造就了。故通常欣賞或評論一幅畫,要形似,也要神似,這種生動的神態(tài)與神情,就要依靠精妙的筆墨進行表現(xiàn),否則就生動不起來。 歷來許多畫家,對筆墨這一基礎技法的研究所積累的經驗,結合對具體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效果,從理論上總結和發(fā)展了各種流派和風格。清代布顏圖在所著在畫學心法問答中,有這么一段畫論:“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奪人;又云:筆能奪境,終不如筆、境兼奪為上。蓋筆即精工,墨即煥彩,而境界無情,何以暢觀者之懷。境界入情而筆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賞鑒。吾故謂筆墨情景,缺一不可,何分先后?!笨梢娪忻利惖木拔铮阉嫵梢环袊?,沒有精妙的筆墨來表現(xiàn),作品是不可能耐看的,也絕不是一幅高雅的藝術品。無論是寫意畫、工筆畫,寫意畫要遠看如工筆、近看則筆墨分明,其法不亂為上品。工筆畫要遠看如粗筆、近看不柔媚造作。故好畫雖粗而不亂,雖工而不弱,都須得以筆墨之功,方成造化之妙。 石濤畫論也提到所謂“有法比有化”。這“化”字,是指筆墨技法在繪畫上具體運用和表現(xiàn)要融會貫通。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第三章變化篇,其中一段話說得非常中肯:“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勢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陰陽氣度之流行也。今人不明乎此,動則曰:某家皴點,可以立腳,非似某家山水,不能傳久;某家清淡,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祗足娛人。”又:“是我為某家役,非某家為我用也??v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殘羹耳?!睆倪@里可以看出,石濤通過幾十年繪畫實踐總結出了一條經驗:學畫主要學古人之法,得其法而后能達于化,自成一家,臻于妙境。 我們學習古人傳統(tǒng)技法要運用于自己作品的筆墨之中,力求在畫面上顯現(xiàn)出神采奕奕、氣韻生動的美感效果。如果一味模仿、跳不出來,其結果勢必是食而不化,不得其法。 中國畫筆墨技法中的筆與墨原不可分割,所謂筆中有墨,墨中有筆,在用筆中要體現(xiàn)出墨氣,在運墨中要見到筆勢。因而論及用筆法,比兼用墨,墨法之妙又全從筆出,二者必然兼得,而且化合成一種極其自然和諧、表現(xiàn)可視形象的繪畫藝術規(guī)律。為了闡述方便分作用筆、用墨兩方面談點認識。 用筆。首先必須執(zhí)筆得法,以撥鐙法為最妥,坐、立須兩腳平穩(wěn)端正。運筆時需指實掌虛。運用腕力、臂力,筆鋒可以上下左右,使轉靈活自如。氣從腳跟拔起得力注于筆端著紙。行筆以中鋒、藏鋒為主,兼以側鋒。作畫用筆要求應以書法相同,要平、圓、留,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金之柔,如屋漏痕。使畫的線條直而不直、圓而藏鋒,處處有含蓄而不是信筆涂寫。為什么有些畫看上去象水彩畫、水粉畫而不象中國畫,就是因為沒有或者缺乏中國畫的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緣故。 繪畫用筆,最好先在書法方面下一番功夫,要得真草隸篆之筆趣于畫法,用筆才能流暢自如,渾厚沉郁,取得傳統(tǒng)筆墨的效果。 用筆須有輕有重,重如高山墜石、輕如蛛絲飄蕩。我們看宋元山水如董、巨,倪、黃,或明代沈石田等,每點都點的沉著。作畫打點,應運用實中有虛法。這全憑腕力,必要時還須兼用腕力,方顯出靈空而不刻板。當用筆須重時,要重而不死,要按得下,提得起。寫字畫畫都要懸腕,腕力的妙處就在于此,使用筆輕、重都能得力。 行筆應無往而不回、無垂而不縮。往而復之,可以使筆墨沉著不虛浮。作畫運筆應該多以中鋒,以求墨痕線劃呈立體感,畫好樹木、巨石之類。側鋒畫的線劃呈扁形,如今也有不少人用以畫石,也有一定的效果。吳昌碩先生深諳書法,最得力于石鼓文、漢隸、草書,包括金石篆刻,并能融會書法金石氣貫通在畫面點劃之間。缶翁畫藤蘿用筆遒勁、蒼辣,沒有篆、草之功是畫不出的。吳昌碩題畫藤蘿常見此題句:“悟出草書藤一束,人間何處問張顛?!奔袋c出了他的繪畫與書法的關系。 畫石用筆有勾有勒(沒骨法、潑墨法當例外),然后加皴擦,再以淡墨破之,使有變化。勾勒用筆要有波折。波是掌握用筆起伏的形態(tài),折是行筆運轉的方向變化,隨畫意對象的表現(xiàn)要求而起伏變化。要自然,切忌造作。如王蒙畫山水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任伯年畫人物衣褶線條即以此得法。畫石筆須留得住,畫樹筆須放得開。此法于山水畫和花卉畫都適宜。我們從石田畫中尤可見此功。筆應有枯、有濕,從枯濕之中求得變化自然。作畫打點也不可忽視筆力和墨氣變化,打點還須注意到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古人論畫花卉,稱為“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畫山水畫也應如此??傊栌诿?、虛與實是處理章法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畫在起稿時,先要有一番經營,不然畫面就會發(fā)生畫面平板的弊病。 用墨,古人強調用筆,尤重用墨。論用筆法,必要用墨。墨法之妙全從筆出。所以評畫時通常稱謂筆墨如何,即指筆墨技法程度如何。筆與墨結合的好不好,直接影響到整個畫面的神采。在談用墨技法之前,先談一下墨的選用。這個問題,蘇東坡曾講過:“世人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猶如小兒目睛。古人用墨必擇精品,蓋不特借美于今,更得傳美于后。晉唐之書皆傳數(shù)百年,墨色如漆,神色賴以保全。若墨之下者,用濃見水則沁散湮污、未及數(shù)年墨跡盡脫;蓄古精品之墨,以備隨時致用,或參合上等清膠,新墨研之,是亦用濃墨之一法也。”如今書畫家選用之墨多以漆煙,貢煙、頂煙為主,也有人習慣用松煙墨,其實松煙墨色在裝裱時容易走墨。 古人歷來重視墨法。山水畫中最妙者,可推董源、巨然開先,米家父子繼之,梅道人吳鎮(zhèn)等則在墨法上有研究。花卉畫中徐青藤、陳白陽、石濤、八大、金冬心、吳昌碩等均在墨法上有獨到功力。人稱“三高僧”中的漸江山水清逸、石溪結構嚴整、石濤放縱。他們在筆墨上都有特長。又,畫家在用墨上也各有見長,如善用焦墨者有程穆倩,號垢道人;近代齊白石用墨勝于用筆,深得破墨之法,常以濃墨潑淡墨,少見以淡墨破濃墨。 我們縱觀前人墨跡,每多不敢用重墨重色,皆因專從閉門臨摹學畫造成,如清初四王畫山水不敢用重墨,所作山巒幾乎全白。后來也有不少人專門從事臨摹學畫,不重視深入其境進行寫生,更有甚者專門臨摹珂珞版,以致筆墨無法生動,跳不出古人窠臼。近代許多畫家之所以能夠跳出古人藩籬,均與深入生活、筆墨大膽創(chuàng)新分不開。如花卉畫家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山水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應野平等,他們在用墨上都有獨到之處。 書與畫都講究筆力透入紙背。此系用筆之第二步功力,第一步還在于筆到紙上,能壓得住紙。所謂壓得住紙絕非用死力將筆硬“按”。即使你硬“按”把紙搗通也不行?!巴浮弊?,要透得活。不論是墨色、彩色或是彩墨都要透得活。這一點,不少老畫家如朱屺瞻、唐云、王個簃、謝雅柳、李苦禪等有在長期實踐中獲得很高的造詣。中國畫的特色,就是在于運用我國傳統(tǒng)的紙、墨、筆、硯的特定工具,繪畫出中國特色筆墨效果的可視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出通情達意的藝術境界,并求得墨色滲透的特有效果。這也是我國繪畫歷史傳統(tǒng)中寫意畫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因而學畫中國畫,最忌描、涂、抹。描者,筆無起伏收尾,也無波折頓挫,根本談不上筆法。涂者,僅見其墨而不見其筆,即墨中無筆。抹者,即橫拖直拉,甚至將筆睡倒,不是人使筆,而是人為筆所使。 用墨之法,有濃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淡墨法、潑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畫家每作畫,可按各自的擅長巧妙運用,使筆墨結合得體,極盡自然之態(tài),在用墨上得其神髓,備盡法度。 積墨之法,可推米家父子為最長,渾點叢樹,自淡增濃,墨氣爽朗,霞蒸云騰。董其昌題米畫云起樓圖“元章多鉤云,以積墨輔其云氣,至虎兒全用積墨法畫云”。清康熙王東莊謂:“作水墨畫,墨不礙墨;作沒骨法,色不礙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積墨法者也?!边@說明用積墨法,可于墨色中求得更多層次和變化,如畫山水可得山川渾然之氣,畫花卉可得渾厚潤澤之妙。 破墨之法,淡以濃破、濕以干破,如畫沙灘、平坡,用淡墨皴染,再以濃墨畫草于淡墨未干之際。此即破墨之法。大凡用破墨須掌握干濕程度,酌情破之。若等干后再用墨點染,就成為積墨之法。不論破墨或積墨,都應特別注意墨色,絕不能使墨氣死板,而這又關系到水分的掌握??傊?,要墨色求其活,有靈氣。 關于干筆和濕筆的作用,濕筆主要是取其韻味,枯筆主要是取其氣質。但是,濕筆不可過濕,過濕將會失掉筆趣;枯筆又不可過枯,過枯則沒有墨韻。古人作畫,都非常重視墨色的靈氣,要濃的不凝滯、淡的不浮薄。目前用墨汁的人特多,而寫字、畫畫最好都用磨墨,或加些許墨汁再磨,不要貪圖方便全用墨汁。書與畫作為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品,用上墨汁,即使畫的再好,也往往失去墨色的光澤,更談不上有靈氣。 作書寫畫,要取得墨色靈活,先以筆蘸濃墨,然后將筆略蘸清水,則墨色自然滋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可看清行筆之跡。蘸墨與蘸水之多寡,全憑作者根據(jù)創(chuàng)作意圖和經驗而定。中國畫論中所指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指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而言的。 中國畫自明代,許多文人、詩人寫詩詞歌賦的同時,以書法的筆墨作畫。創(chuàng)立了“文人畫派”。唐代的“工筆重彩”,宋代的“界畫”,畫界的主流并非如此。明代的文人繪畫從此深深的影響了后來的各個時期,直到今天。 明代文人畫家許多本來就是大詩人,唐寅、祝枝山。飲酒賦詩作畫,作品往往一半是詩書,一半是繪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中國畫特別強調“構思立意”。畫家在創(chuàng)作之前先要“打腹稿”,先打腹稿后落筆。古人作畫前必先磨墨,一邊磨墨一邊構思。對將要繪畫的作品的內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