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教案030.doc_第1頁
藥理學教案030.doc_第2頁
藥理學教案030.doc_第3頁
藥理學教案030.doc_第4頁
藥理學教案030.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洛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案首頁課程名稱藥理學專業(yè)班級2010級藥學班授課教師 趙晉授課序次30授課類型理論授課學時2 授課題目 (章節(jié))第二十八章 抗微生物藥概論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抗菌藥物的基本概念、作用機制及合理應用原則;2.熟悉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3.了解機體、藥物和病原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基本概念難點:抗菌藥物作用機制教學方法與手段 講授 使用教材及參考書 1、使用教材:王迎新 彌曼主編,藥理學,第一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年6月2、參考書:(1)王開貞 于肯明主編,藥理學,第6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年7月(2)彌曼主編,藥理學,第2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教 案 續(xù) 頁教 學 內 容輔助手段 時間分配第一節(jié) 抗菌藥物基本概念1. 化學治療:抗微生物感染、寄生蟲病和惡性腫瘤的治療。2. 化療藥:抗微生物藥、抗寄生蟲藥和抗惡性腫瘤藥的統(tǒng)稱。3. 化療指數(shù): LD50/ED50 比值,比值,化療藥安全性高。4. 抗菌藥:是一類能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藥物。5. 抗微生物藥:對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6.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產生的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化學物質。7. 抗菌譜:藥物的抗菌對象或范圍。8. 抑菌藥:僅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藥物。9. 殺菌藥:能殺滅微生物繁殖生長的藥物。10.耐藥性:長期反復用藥,使化學治療藥的抗菌作用減弱或消失。11.后效應:藥物對細菌抑制作用,持續(xù)到藥物與細菌脫離接觸之后的作用。12.抗菌活性:指抗菌藥物抑菌或殺菌的能力。 第二節(jié) 抗菌藥作用機制 1抑制細菌胞壁的合成: 細菌胞壁的基礎成分是胞壁粘肽,粘肽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與N-乙酰胞壁酸-10肽,交叉聯(lián)接而成。多種抗菌藥可影響細菌細胞壁合成的不同環(huán)節(jié)。(1)內酰胺類抗生素 胞漿膜的PBPS 抑制轉肽酶(粘肽合成酶)阻止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10肽聚合物的交叉聯(lián)結阻礙粘肽合成抑制細胞壁合成細菌破裂溶解死亡。 (2)萬古霉素,阻止N-乙酰胞壁酸-5肽與五個甘氨酸結合,阻止N-乙酰胞壁酸-10肽生成;并阻止N-乙酰胞壁酸-10肽向胞漿膜外的轉運,使之不能與受體結合,抑制細胞壁合成。(3)桿菌肽,抑制焦磷酸酶,阻礙10肽聚合物的焦磷酸化合物的磷酸化反應,影響胞漿膜中的磷脂循環(huán)。(4)磷霉素,在膜內阻止N乙酰胞壁酸形成。(5)環(huán)絲氨酸,阻礙N-乙酰胞壁酸5肽聚合物形成。2改變胞漿膜的通透性:(1)多粘菌素,與G- 細菌胞漿膜中的磷脂結合;(2)兩性霉素B、制霉菌素與真菌胞漿膜上的固醇結合;使胞漿膜通透性增加,菌體內重要成分外漏,導致細菌死亡。 3.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 (1)氨基苷類:影響蛋白質合成的全過程,起到殺菌作用。抑制30s亞基和70s亞基始動復合物形成; 與30S亞基A位結合,使A位扭曲,tRNA譯碼錯誤;抑制終止因子進入30s亞基A位;(2)四環(huán)素類:與30s亞基A位結合,阻止氨基酰tRNA進入30s亞基A位;(3)大環(huán)內酯類:與50s亞基P位結合,抑制移位酶,阻止肽鏈延長;(4)氯霉素:與50s亞基A位結合,抑制肽酰基轉移酶,阻止肽鏈延長。(5)林可霉素:與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鏈合成。 4抑制細菌核酸合成:(1)影響葉酸代謝:磺胺類: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甲氧芐啶: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妨礙葉酸代謝,導致核酸合成受阻,細菌生長繁殖受抑制。(2)抑制核酸的合成:喹諾酮類: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復制受阻;利福霉素類:抑制RNA多聚酶,轉錄過程受阻,阻礙mRNA合成。 第三節(jié) 病原菌的耐藥性(一)抗藥性產生的機制 1.細菌產生滅活酶:包括水解酶和合成酶。1)水解酶:-內酰胺酶,水解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內酰胺環(huán)。青霉素酶:水解青霉素-內酰胺環(huán);頭孢菌素酶:水解頭孢菌素和青霉素的-內酰胺環(huán)。(2)合成酶:包括乙酰轉移酶、磷酸轉移酶。使氨基苷類抗生素的化學結構改變,喪失其抑制蛋白質合成的作用,引起耐藥性。 2細菌改變藥物作用的靶位結構:(1)細菌改變30s亞基上的靶位P10蛋白構象,使氨基苷不能與之結合;(2)細菌改變PBPS的結構,使-內酰胺類藥物不能與之結合。 3細菌胞漿膜通透性改變:(1)對四環(huán)素耐藥菌株,是細菌產生了蛋白質,阻塞了細胞壁的水孔,使藥物無法通過。(2)陰性桿菌,細胞外膜對青霉素G產生屏障作用,青霉素G不能進入。(3)綠膿桿菌,細胞壁水孔改變,對廣譜青霉素、第三代頭孢菌素抗藥。(4)陰性桿菌,產生合成酶外,也使細胞壁水孔改變,對氨基苷抗藥。 4細菌改變了代謝途徑:如細菌對磺胺類藥物的抗藥性。 (二)細菌獲得抗藥性的方式 1.天然抗藥菌株:在用藥過程中,敏感菌株被清除,而抗藥菌株則存活。 2.染色體基因突變:遺傳基因DNA變異。 3.質粒傳播:質粒是染色體的基因物質。攜帶抗藥基因的質粒,稱R因子。其通過結合、轉化、轉導方式,將R因子在細菌細胞之間傳遞,產生抗藥性。第四節(jié) 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一)嚴格按照適應證選藥: (1)根據(jù)病原菌選藥:(2)根據(jù)感染部位選藥:(3)根據(jù)生理、病理特點選藥:(二)抗菌藥的用法、用量、療程: 療程:控制急性感染,持續(xù)用藥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7292小時。如果4872小時內,療效不顯著,應考慮換藥,或調整劑量。(三)抗菌藥的預防性應用:預防性用藥的指征(1)芐星青霉素用于風濕性心臟病,防止鏈球菌感染;(2)青霉素G用于某些心臟病患者需進行口腔、尿路、心臟手術前;(3)青霉素防止氣性壞疽;(4)甲硝唑慶大霉素,用于結腸手術前,防止厭氧菌感染;(5)接觸過流腦、結核病、白喉者。 (四)抗菌藥的聯(lián)合應用:1.聯(lián)合目的: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延緩抗藥性發(fā)生。2.抗菌藥聯(lián)合應用的指征:(1)單一藥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性感染;(2)病因不明的嚴重感染;(3)單一藥物不能控制的心內膜炎或敗血癥;(4)長期用藥容易產生抗藥性的慢性感染;(5)為了減少不良反應或增強療效。 3. 聯(lián)合方法: (1)抗菌藥分類:類,繁殖期殺菌藥,青霉素、頭孢菌素。類,靜止期殺菌藥物,氨基苷、多粘菌素。類,快速抑菌藥,大環(huán)內酯類、四環(huán)素類、氯霉素類。類,磺胺類。 (2)聯(lián)合用藥的效果: 類類增強; 類類拮抗; 類類青霉素SD協(xié)同;其它聯(lián)合無關; 類類相加; 類類協(xié)同; 類類相加; 類類毒性相加; 類類相互競爭,作用減弱。小結: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