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炎 癥.ppt_第1頁
第三章 炎 癥.ppt_第2頁
第三章 炎 癥.ppt_第3頁
第三章 炎 癥.ppt_第4頁
第三章 炎 癥.ppt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0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炎 癥,病理學教研室,第一節(jié)概述,一、炎癥的概念 活體組織對致炎因子所致的局部損害發(fā)生以防御為主的反應。 (以局限和消滅損傷因子,清除和吸收壞死組織、細胞,并修復損傷。),二、炎癥的原因,三、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一、變質(zhì),炎癥局部組織發(fā)生的變性壞死稱變質(zhì)。 致炎因子的直接損傷作用 炎癥中發(fā)生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 炎癥反應產(chǎn)物的間接作用,局部組織變質(zhì),變質(zhì)的形態(tài)學改變,實質(zhì)細胞:細胞水腫、脂肪變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壞死等。 間質(zhì):結締組織粘液變性、纖維素樣壞死等。,二、滲出,炎癥局部組織血管內(nèi)的液體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體腔、體表或粘膜表面的過程稱為滲出。 滲出液與漏出液的區(qū)別。,滲

2、出為炎癥最具特征性的變化。,滲出液 漏出液 原因 炎癥 非炎癥 蛋白含量 較高 低 比 重 1.020 1.012 細胞數(shù) 多 少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混濁 澄清,注:是鑒別診斷炎癥和非炎癥疾病的重要依據(jù),三、增生,慢性炎癥和炎癥后期表現(xiàn)突出。,局部表現(xiàn),基本病理變化,紅,動脈性充血,靜脈性充血,鮮紅,暗紅,腫,液體滲出,局部增生,熱,動脈性充血,代謝增強,產(chǎn)熱增加,痛,炎癥介質(zhì)刺激神經(jīng)末梢,壓迫或牽引,功能障礙,組織損傷,四、炎癥的局部表現(xiàn)和全身反應,二、全身反應,發(fā)熱:感染性炎癥。 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在細菌感染時,可達1510920109/L,甚至更高,而且出現(xiàn)“核左移”。 某

3、些病毒性疾病和傷寒等炎癥還能出現(xiàn)末梢血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第二節(jié) 急性炎癥,一、急性炎癥的病理變化 (一) 血流動力學改變 1、細動脈收縮; 2、血管擴張,血流加速 動脈性充血;,(一) 血流動力學改變 3、血流速度減慢 管壁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 血流停滯,軸流增寬細胞滲出。,血流動力學變化模式圖,正常血流,血管擴張, 血流加快,血管進一步擴張,血流 開始變慢,血漿滲出,血流變慢, 白細胞游出血管外,血流顯著變慢,除白細 胞游出外,紅細胞漏出,(二)液體滲出,可引起炎性水腫、炎性積液。 液體滲出的機制: 1、血管流體靜壓升高 ; 2、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組織內(nèi)膠體滲透壓升高; 3、血管通透性升高

4、。,(二)液體滲出,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機制如下: 1、內(nèi)皮細胞收縮 ; 2、內(nèi)皮細胞穿胞作用增強; 3、內(nèi)皮細胞直接損傷; 4、白細胞介導的內(nèi)皮損傷; 5、新生毛細血管的高通透性。,1,3,2,(1)稀釋、中和毒素,減輕損傷; (2)輸送營養(yǎng)物質(zhì),帶走代謝產(chǎn)物; (3)所含抗體、補體利于消滅病原體; (4)纖維素網(wǎng)限制病原微生物擴散;利于吞噬細胞吞噬作用;后期可成為修復的支架; (5)刺激機體產(chǎn)生細胞和體液免疫.,液體滲出致炎性水腫的意義:,(三)白細胞滲出,白細胞從血管內(nèi)穿過管壁到達損傷部位的過程稱為白細胞滲出。 白細胞的滲出是炎癥反應最重要的特征。,經(jīng)過邊集、滾動、粘著、游出和趨化作用等階段

5、到達炎癥灶。,白細胞滲出,白細胞的滲出,1白細胞邊集和滾動 隨著血流緩慢,白細胞離開軸流靠近管壁發(fā)生邊集,并沿內(nèi)皮滾動,此時內(nèi)皮細胞表面襯覆一層滾動的白細胞。,2白細胞粘附,3白細胞游出和趨化作用,炎癥不同階段游出的白細胞不同,急性炎癥早期,中性粒細胞首先游出。24-48小時后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原因: (1)中性粒細胞壽命短,而單核細胞存活時間長; (2)中性粒細胞停止游出后,單核細胞仍可持續(xù)游出。 (3)不同階段趨化因子不同。,葡萄球菌、鏈球菌:中性粒細胞 病毒感染:淋巴細胞 過敏性炎、寄生蟲感染:嗜酸性粒細胞,炎細胞滲出的規(guī)律,趨化作用,趨化作用是指白細胞沿著濃度梯度向著化學刺激物作定向

6、移動,這些化學刺激物稱趨化因子。,4、白細胞在局部的作用,1、吞噬作用,指白細胞游出到炎癥灶,吞噬病原體及組織碎片的過程。,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吞噬過程,1、識別和粘著 2、吞入 3、殺傷和降解,中性粒細胞吞噬肺炎球菌,2、免疫作用,抗原進入機體后,巨噬細胞將其吞噬處理,再把抗原遞呈給T和B細胞,使其致敏。 免疫活化的淋巴細胞產(chǎn)生淋巴因子和抗體,發(fā)揮其殺傷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免疫功能,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3、組織損傷作用,白細胞激活后可釋放產(chǎn)物,包括溶酶體酶、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和白細胞三烯等。,5、白細胞功能缺陷,(1)黏附缺陷 (2)吞入和脫顆粒障礙 (3)殺菌活性障礙

7、(4)骨髓白細胞生成障礙,二、炎癥介質(zhì)的作用,炎癥介質(zhì):指一組參與炎癥反應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學物質(zhì)。 共同特點: (1)來自血漿和細胞; (2)多與受體結合或直接發(fā)揮作用; (3)引起靶細胞產(chǎn)生次級炎癥介質(zhì); (4)精細調(diào)節(jié)。,(一)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zhì) 1、血管活性胺,包括組胺和5羥色胺(5HT)。 組胺:存在于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血小板。 5HT:由血小板釋放。 作用:細動脈擴張; 血管通透性升高; 對嗜酸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2、花生四烯酸(AA)代謝產(chǎn)物,AA、前列腺素(PG)和白細胞三烯(LT)。 作用:導致發(fā)熱、疼痛、血管擴張、通透性升高及白細胞滲出等炎癥反應。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8、和類固醇激素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減輕炎癥反應。,花生四烯酸的代謝,3、溶酶體酶和氧自由基,活性氧代謝產(chǎn)物: 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滅活抗蛋白酶,導致蛋白酶活性增加,可破壞組織結構成分。 損傷紅細胞或其它實質(zhì)細胞。 溶酶體成分:溶酶體成分可外釋,介導急性炎癥。其中中性粒細胞蛋白酶,如彈力蛋白酶、膠原酶和組織蛋白酶可介導組織損傷。,4、細胞因子,主要由激活的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產(chǎn)生,可調(diào)節(jié)其他類型細胞的功能,在細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在介導炎癥反應中亦有重要功能。,5、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由嗜堿性粒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產(chǎn)生。 PAF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促進白細胞聚集和粘

9、著及趨化作用。,6、一氧化氮,由內(nèi)皮細胞、巨噬細胞產(chǎn)生。 作用:使血管平滑肌舒張(擴管)。,(二)體液中的炎癥介質(zhì),血漿中有三種相互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 激肽系統(tǒng) 補體系統(tǒng) 凝血系統(tǒng),1、激肽系統(tǒng),激肽系統(tǒng)的激活最終產(chǎn)生緩激肽。 緩激肽的作用: 細動脈擴張; 細靜脈通透性增加; 引起疼痛。,(2)補體系統(tǒng),補體系統(tǒng)中C3和C5是最重要的炎癥介質(zhì)。 C3a和C5a能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血管擴張; C5a引起中性粒細胞粘著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并且是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趨化因子; C3b結合于細菌細胞壁時具有調(diào)理素作用,可增強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吞噬活性。,(3)凝血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因子激活不僅能啟動激肽系統(tǒng)

10、,而且同時還能啟動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溶解兩個系統(tǒng)。 凝血酶在使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過程中釋放纖維蛋白多肽,后者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又是白細胞的趨化因子。 Xa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白細胞滲出。,纖維蛋白溶酶通過如下三種反應影響炎癥的進程: 激活第因子啟動緩激肽的生成過程; 裂解C3產(chǎn)生C3a片斷; 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主要炎癥介質(zhì)的作用,三、急性炎癥的類型及病理變化,(一)漿液性炎,特征:漿液滲出為主(白蛋白,少量白細胞和纖維素)。 好發(fā)部位:皮膚、疏松結締組織、漿膜和粘膜。 表現(xiàn):水皰、炎性水腫、積液、漿液性卡他。 后果:一般較輕,易于吸收。大量積液,影響器官功能

11、。,(二)纖維素性炎,特征:以纖維蛋白原滲出為主。 原因:多由細菌毒素或毒物所引起。血管壁損傷較重。 病變部位:粘膜、漿膜和肺。, 粘膜的纖維素性炎,又稱假膜性炎。纖維素、白細胞和壞死的粘膜上皮?;旌显谝黄穑纬苫野咨哪钗?,稱為假膜。,心包的纖維素性炎,由于心臟的搏動,使心外膜上的纖維素形成無數(shù)絨毛狀物,覆蓋于心表面,因而又有“絨毛心”之稱。,肺纖維素性炎:見于大葉性肺炎。 少量的纖維素可以被中性粒細胞釋放的溶蛋白酶溶解吸收。 若纖維素滲出過多,發(fā)生機化,則引起漿膜增厚和粘連或肉質(zhì)變。,以大量中性白細胞滲出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和膿液形成為特征。,(三)化膿性炎癥,特征:,化膿與膿液

12、中性粒細胞釋放蛋白溶解酶,將壞死組織溶解液化的過程叫化膿。所形成的液體叫膿液。,膿液的成分與性狀,化膿菌、漿液、纖維素、壞死組織、膿細胞,成分,性狀,混濁的凝乳狀液體、灰黃色或黃綠色,粘稠,1.表面化膿和積膿 2.蜂窩織炎 3.膿腫,類型,1.表面化膿和積膿,表面化膿是指漿膜或粘膜組織的化膿性炎。 中性粒細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滲出,深部組織沒有明顯的炎性細胞浸潤.,化膿性腹膜炎,當發(fā)生在漿膜或膽囊、輸卵管時,膿液則在漿膜腔或膽囊、輸卵管腔內(nèi)蓄積,稱為積膿.,1.表面化膿和積膿,心包腔積膿,2.蜂窩織炎,概念(特征): 疏松組織中彌漫性化膿性炎。 好發(fā)部位: 皮膚、肌肉和闌尾。 病因及機制: 溶血性

13、鏈球菌(透明質(zhì)酸酶,鏈激酶),3. 膿腫,特征:局限性化膿性炎,伴膿腔形成。 好發(fā)部位:皮下或內(nèi)臟。 病因和機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漿凝固酶)。 結局: 小膿腫吸收消散,如癤。 大膿腫可致膿毒敗血癥,需切開排膿。,附: 癤:指皮膚單個毛囊及其附屬器發(fā)生的化膿性炎。 癰:指皮膚多個癤的融合。需切開引流,(四)出血性炎癥,特征:滲出物中出現(xiàn)大量紅細胞。 原因:炭疽桿菌、鼠疫桿菌、鉤端螺旋體及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等感染 。,血管壁損傷嚴重造成漏出性出血,四、急性炎癥的結局,1完全愈復:在炎癥修復過程中,細胞再生完全恢復原來的組織結構和功能。 2不完全愈復:如炎癥灶的壞死范圍較廣,則由肉芽組織修復,留下

14、瘢痕,不能完全恢復組織原有的結構和功能。,(一)痊愈,(二)遷延為慢性炎癥,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內(nèi)清除、或在機體內(nèi)持續(xù)存在,造成炎癥過程遷延不愈,轉化為慢性炎癥。,(三)蔓延擴散,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強、數(shù)量多的情況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斷繁殖并直接沿組織間隙向周圍組織、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擴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擴散 3.血道擴散,1. 局部蔓延,炎癥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經(jīng)組織間隙或器官的自然通道向周圍組織和器官擴散。 如腎結核可沿泌尿道下行播散,引起輸尿管和膀胱結核。,局部蔓延可形成糜爛、潰瘍、竇道、瘺管、空洞。 竇道是指只有一個開口的病理性盲管。瘺管是指連接于體外與有腔器官之間

15、或兩個有腔器官之間的、有兩個以上開口的病理性管道。,2.淋巴道擴散,急性炎癥時,病原微生物可隨淋巴液擴散,引起繼發(fā)性淋巴管炎及所屬淋巴結炎,進一步可引起血道擴散。,炎癥灶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毒性產(chǎn)物可侵入血循環(huán)或被吸收入血,引起: (1)菌血癥 (2)毒血癥 (3)敗血癥 (4)膿毒血癥,(1)菌血癥:血中有菌,無中毒癥狀。 (2)毒血癥:毒素入血,血中無菌。 中毒癥狀,實質(zhì)器官損害。 (3)敗血癥:細菌入血繁殖,產(chǎn)生毒素。 (4)膿毒敗血癥:敗血癥栓塞性膿腫。,3. 血道擴散,第三節(jié) 慢性炎癥,原因: 病原微生物持續(xù)作用; 內(nèi)源性或外源性毒性因子作用; 自身免疫反應。,一、一般慢性炎癥的病理變化特點,(一)一般慢性炎癥的特點 1、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 2、組織破壞主要由炎細胞引起。 3、組織細胞增生變化明顯。 (二)主要慢性炎癥細胞 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噬酸性粒細胞。,二.慢性肉芽腫性炎,(一)概念:巨噬細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結節(jié)狀病灶。 以肉芽腫形成為基本特征的慢性炎癥,稱為肉芽腫性炎。,(二)肉芽腫性炎的常見病因,類型:異物性肉芽腫和感染性肉芽腫. 1.細菌感染:如結核病、麻風。 2.螺旋體感染:梅毒 3.真菌和寄生蟲感染:組織胞漿菌病和血吸蟲病。 4.異物:如手術縫線、石棉和滑石粉等。,(三)肉芽腫的形成條件和組成,條件:病原體或異物不能被消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