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粵教必修四講義第四單元第14課孔孟兩章Word含答案_第1頁
高一語文粵教必修四講義第四單元第14課孔孟兩章Word含答案_第2頁
高一語文粵教必修四講義第四單元第14課孔孟兩章Word含答案_第3頁
高一語文粵教必修四講義第四單元第14課孔孟兩章Word含答案_第4頁
高一語文粵教必修四講義第四單元第14課孔孟兩章Word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14課孔孟兩章 第15課勸學(節(jié)選) 第16課過秦論 第17課師說 第18課晏子治東阿 第19課諫太宗十思疏第14課孔孟兩章本課話題量力而行一、從課文中積累“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對于領導而言,要量才錄用;對于個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二、從生活中積累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應當對自己有一個準確恰當?shù)陌盐?,不保守,也不冒進,否則前途一片漆黑,絕望深不見底。量力而行就是這樣的一把前行的利劍,將萬千困難斬于馬下;量力而行就是這樣一簇陽光,將萬千陰霾驅(qū)散殆盡。三、從歷史中積累公元前712年,鄭莊公借口許莊公不聽周天子的命令,聯(lián)合齊、魯兩國消滅許國,在處置問題上齊歷公提議讓魯國管轄,魯隱公則提

2、議讓鄭莊公管轄。鄭莊公量力而行,將許國分成東西兩塊,東部由許莊公之弟許叔管轄,西邊交大夫公孫獲管轄。一、作者簡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鬃拥娜寮宜枷雽χ袊?、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區(qū)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qū)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亞圣孟子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

3、今山東鄒城)人。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最偉大的儒學大師,被認為繼承了孔子學說的正統(tǒng),后世將他和孔子合稱“孔孟”??鬃颖蛔馂椤笆ト恕?,孟子被尊為“亞圣”。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fā)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誘,反對征伐季氏將伐顓臾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勢力最大,他要征伐顓臾。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籌劃。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行不通的“仁政”寡人之于國也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賢”,

4、應邀來到魏國,魏王迫不及待地討教救國治國之策。梁惠王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恢復并擴大疆土。而孟子反對“霸道”“虐政”,主張施行“仁政”,用仁義治天下。本文記載的只是孟子在魏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三、相關知識1論語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后人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孟子孟子是孟子

5、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3文化常識1“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代指國家。2“庠”“序”都是指學校。商(殷)代稱學校為庠;周代稱學校為序。一、通假字1無乃爾是過與“與”通“歟”,表揣測的句末語氣詞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3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勿”通“毋”,不要4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5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涂”通“途”,路上二、古今異義1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古義:指有軍事行動。今義:

6、有事情。2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古義:讓擔任。 今義:認為。 3不患貧而患不安 古義:社會不安定。今義: 不安定,不安寧;客套話,表示歉意和感激。三、一詞多義1相2過3是4發(fā)5數(shù)6為四、詞類活用(一)名詞的活用1名詞用作動詞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栽種填然鼓之 鼓:敲起戰(zhàn)鼓王無罪歲 罪:歸罪(二)動詞的活用1動詞用作名詞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憂:憂患(的事)養(yǎng)生喪死無憾生:活著的人 死:死去的人2動詞的使動用法則修文德以來之 來:使來既來之,則安之來:使來 安:使安定(三)形容詞的活用形容詞用作動詞謹庠序之教 謹:認真從事五、文言句式(一)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也”表判斷)非我也,兵也(“也,也”表

7、判斷)(二)倒裝句1賓語前置何以伐為(現(xiàn)代漢語語序:以何伐為)未之有也(現(xiàn)代漢語語序:未有之也)2狀語后置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現(xiàn)代漢語語序:季氏將于顓臾有事)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現(xiàn)代漢語語序:而于邦內(nèi)謀動干戈)虎兕出于柙(現(xiàn)代漢語語序:虎兕于柙出)申之以孝悌之義(現(xiàn)代漢語語序:以孝悌之義申之)(三)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省略賓語)蓋(財)均(則)無貧,(上下)和(則)無寡,(上下)安(則)(國)無傾(省略主語)可以(之)無饑矣(省略賓語)1季氏將伐顓臾本文是一篇語錄體的議論文。通過孔子與冉有和季路的對話,體現(xiàn)了孔子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敏銳的政治眼光。孔子雖然歷來主張溫、良、恭、儉、讓,但是面

8、對原則問題時,他卻又有“當仁不讓”的精神,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人格。2寡人之于國也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一、閱讀季氏將伐顓臾,回答問題。1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示孔子認為“攻打顓臾錯誤”的一組是()是社稷之臣也顓臾,固而近于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且在邦域之中矣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ABC D解析:選C是冉有的話,是孔子批評冉有的話。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達出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

9、方略,而且可使人見到冉有文過飾非、最后理屈詞窮的窘態(tài)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義正詞嚴的態(tài)度。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為為目標的,主張“持危扶顛”。冉有幫助季氏專權,不幫助季氏走正道,違背其主張,所以孔子說:“求!無乃爾是過與?”C論語在記言之中,能顯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極其鮮明,他善于文過飾非和狡辯。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但子路的責任更大,從“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可看出來。解析:選D從文中看,對話主要在孔子與冉有之間展開,孔子對冉有的責備大于子路??梢酝茢?,孔子認為冉有的責任更大。二、閱

10、讀寡人之于國也,回答問題。3下列各句內(nèi)容都符合孟子主張的一組是()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斧斤以時入山林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A BC D解析:選C是孟子反對的做法。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B孟子針對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與百姓而自得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使梁惠王認識到自己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生計問題。C針對梁惠王渴望使民加多的心理,孟子解決了梁惠王的認識問題后,很自然地轉(zhuǎn)入了對施行仁政的闡述。D孟子在最后

11、直接批評了梁惠王的虐政,從正面證明了自己主張的正確。全文結構嚴謹,在語言上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辯的氣勢。解析:選DD項,孟子在最后批評了統(tǒng)治者的虐政,但并不直接針對梁惠王。季氏將伐顓臾 寡人之于國也季氏將伐顓臾1善于在對話中刻畫人物的神態(tài)氣質(zhì)。通篇雖無人物心態(tài)、表情、動作的刻畫,但我們讀后,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心理特征如在眼前。如對冉有,孔子三次直呼“求”,語氣急促,緊張嚴肅,孔子那種深惡痛絕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2善于使用反問語句來加強語氣,再現(xiàn)當時聲色俱厲的嚴峻場面。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四個反詰句,如暴風急雨,使冉有理屈詞窮,無招架之力。寡人之于國

12、也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語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jīng)書,也不妨當閑書讀

13、。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圣人之言,發(fā)現(xiàn)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于功利的態(tài)度頗為淡泊,對于倫理的態(tài)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鬃訁s坦然地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

14、自嘲地說:“那么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吧?!逼鋵?,孔子對于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fā),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diào),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于“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復了四次。“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jīng)濟家和外交家,唯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fā),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圣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圣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個什么器、做個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zhí)狂妄?!靶拧笔撬H自規(guī)定的“仁”的內(nèi)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硁硁然小人哉”)。其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余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