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yī)皮膚病的鑒別診斷;_第1頁
西醫(yī)皮膚病的鑒別診斷;_第2頁
西醫(yī)皮膚病的鑒別診斷;_第3頁
西醫(yī)皮膚病的鑒別診斷;_第4頁
西醫(yī)皮膚病的鑒別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西醫(yī)皮膚病的鑒別診斷1、皰疹樣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瘙癢性、多形性皮疹的皮膚病,以水皰最為突出,無明顯的過敏原因;本病多在青壯年時期發(fā)病;病起緩急不一,瘙癢顯。損害為多形性,開始為紅斑,在其基礎上出現丘疹、風團、水皰等,而以水皰最為突出。偶亦可見大皰。水皰自綠豆至葡萄大小,排列成群、環(huán)形或不規(guī)則形,皰壁緊張,不易擦破,棘細胞松解癥陰性。水皰抓破后即成剝蝕面,愈后常有色素沉著。長期搔抓可使皮損濕疹化或苔癬化。皮損常對稱分布于四肢伸側,特別是膝、肘、臀,亦可累及腋、肩、軀干、頭皮等處,口腔粘膜罕見。診斷要點是全身情況良好,多形性皮損以簇集性水皰為突出,分布于四肢伸側;劇烈而持久的瘙癢;病程較長,

2、反復發(fā)作。本病應與大皰性多形性紅斑鑒別,后者亦多為多形性損害,但常有特征性的靶樣紅斑及大皰,皮損分布呈泛發(fā)性,粘膜常受侵犯,瘙癢不是特征。病程一般在2月左右,愈后無疤痕。2、急性蜂窩織炎多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癥可深入皮下組織,故損害界限不清,并可化膿壞死。多發(fā)生于下肢、面部、外陰等處?;继幤つw紅腫、灼熱、堅實、表面緊張,擴展迅速,邊界不清,可有大皰形成。局部淋巴結常腫大,有時形成膿腫、出血及壞死。主覺疼痛。全身癥狀有發(fā)熱及白細胞增高等。硬結性蜂窩組織炎好發(fā)于下肢,常圍繞踝上部,有時見于頸部、腹部或上肢。損害是板樣硬化,暗紅色并有色素沉著。久之有皮膚萎縮。3、接觸性皮炎有明顯的接觸致病物史,

3、發(fā)病部位多局限于接觸部位,境界比較清楚,去除病因后即迅速痊愈。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粘膜接觸某些外界物質后所發(fā)生的淺在性炎癥,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大皰甚至壞死等。本病應與濕疹相鑒別。濕疹的原因復雜,不易發(fā)現,皮疹呈多種疹形,境界不明顯,常全身泛發(fā)或對稱分布,反復發(fā)作,易慢性化。下肢濕疹呈對稱性,局部無靜脈曲張的表現,也無下肢水腫。4、淤積性皮炎又名靜脈曲張性濕疹,早期癥狀主要是小腿下三分之一輕度水腫,以后踝部和脛前可出現凹陷性水腫,脛前內側常有紅斑和褐色素沉著,局部搔抓繼發(fā)改變,有糜爛滲出結痂的皮膚病。5、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特點為多種疹形的皮損,有滲出傾向,瘙癢較劇,常泛發(fā)或對

4、稱分布,病程較長,易遷延而慢性化。本病的表現有紅斑、腫脹、丘疹、丘皰疹、小水皰、滲出、糜爛、結痂、鱗屑及苔癬樣變等,常同時有多種形態(tài)的發(fā)疹。 急性濕疹:先在皮膚上出現彌漫性紅斑及小丘疹,若發(fā)生在皮膚松弛部分,可伴有局部水腫,病變較快發(fā)展為小水皰,由于搔抓可形成點狀滲出或淺在糜爛面,病變中心部癥狀多較重,易融合成片及滲液,邊緣部炎癥較輕,可見散在的小丘疹或丘皰疹。好轉時皮損干燥結痂、潮紅及腫脹消退。自覺癥狀可有灼熱及瘙癢感,急性濕疹的滲出面繼發(fā)感染時,皮損往往潮紅,分泌物呈黃稠狀,附近淋巴結可腫大,可伴有發(fā)熱和全身不適等癥狀。 亞急性濕疹:皮疹主要是小丘疹、丘皰疹及小片糜爛滲出,可有結痂或落屑,

5、多由急性期的潮紅、水皰及滲出等明顯消退所形成。 慢性濕疹:皮損多呈局限性,有浸潤、增厚、粗糙、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病變中心部常有搔痕、血痂及點狀滲出等,周圍可見散在的小丘疹。伴有皸裂。 診斷:濕疹呈多形性發(fā)疹,分布常對稱,有瘙癢,易滲出,常慢性發(fā)復發(fā)作,不難診斷。急性濕疹應與接觸性皮炎相鑒別,后者有明顯的接觸致病物史,發(fā)病部位多限于接觸部位,境界比較清楚,去除病因后即迅速痊愈。慢性濕疹應和神經性皮炎相鑒別,后者先有瘙癢,再發(fā)扁平丘疹,后呈苔蘚樣變,不易滲液;常局限于頸、肘、膝等及易摩擦部;可耐受多種治療,不易對外用藥過敏。6、神經性皮炎:開始先覺局部瘙癢,由于搔抓和摩擦,出現多數米粒至高粱大淡

6、紅色、黃褐色或皮色的園形或多角型堅實而有光澤的扁平丘疹,逐漸融合成片,表面有輕微鱗屑,可有抓痕和血痂。皮損以中央最顯著,邊緣較輕。時久,由于搔抓刺激,皮膚浸潤肥厚,形成苔癬樣變,觸之堅韌,類似皮革。尤發(fā)生于下肢者,久后可呈疣狀。偶有呈條狀排列者。好發(fā)于頸側、項部、肘、骶等部位。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分布廣泛,泛發(fā)全身各處,為多數彌漫性苔癬樣斑片。自覺陣發(fā)性劇癢,以夜晚及神經過度興奮時為著,常因此影響患者睡眠。經過緩慢,時輕時重,易反復發(fā)作,不傾向濕潤,好對稱發(fā)生。鑒別:慢性濕疹:由急性濕疹眼變而來,經過中傾向濕潤變化,發(fā)病部位不定。扁平苔蘚:皮損多為暗紅或紫紅色、圓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有蠟

7、樣光澤,表面有wick-ham紋。亦可發(fā)生頰粘膜、龜頭。組織病理象具有特點,可資鑒別。皮膚淀粉樣變;本病常對稱,好發(fā)于小腿伸側。損害為圓形、半圓形高粱至綠豆大棕褐色密集性丘疹,外觀有蠟燭樣光澤。皮損處皮膚粗糙曾厚?;顧z用結晶紫染色,有診斷價值。遺傳過敏性皮炎;皮損亦多為苔蘚樣斑片。好發(fā)于肘、腘窩、頸部等處,與神經性皮炎不宜鑒別,但本病在嬰兒期有嬰兒濕疹,結合實驗室檢查,可以鑒別。7、帶狀皰疹:本病發(fā)病前常先有輕度全身不適,低熱,食欲不振,局部皮膚刺痛或感覺過敏,繼即出現成簇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疹,很快成為水皰,皰壁緊張發(fā)亮,周圍有紅暈。水皰少則一、二簇,多則十余簇,常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簇與簇

8、間隔以正常皮膚。一般發(fā)生在身體一側。本病須與肋間神經痛、急性闌尾炎及坐骨神經痛等鑒別。8、點滴狀類銀屑?。撼醢l(fā)損害為帽針頭至米粒大紅斑或扁平丘疹,漸漸增大呈園形或橢圓形,顏色為淡紅色、黃褐或紅色,表面有少量粘著細薄鱗屑,剝離后,表面光亮,無點狀出血。9、玫瑰糠疹:特點為多數大小不等帶園形或橢圓形玫瑰紅或黃紅色鱗屑斑,其長軸與皮紋一致,好發(fā)于軀干及四肢近心端。皮疹表面附有環(huán)狀糠樣鱗屑,中心呈細薄皺紋紙狀。10.蕁麻疹:又名風疹塊,是在皮膚上突然出現的暫時性水腫性風團,有劇癢,可反復發(fā)作,可發(fā)生在身體任何部位。11.毒性紅斑:也稱中毒疹,根據發(fā)病急,面頸部、軀干及四肢等處多見,初起為孤立的小丘疹及

9、斑疹,很快融合成大片,壓疹可退色,粘膜也可發(fā)疹。12.銀屑?。夯緭p害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銀白色鱗屑。尋常型銀屑病:損害初起為粟粒至綠豆大紅色丘疹或斑丘疹,上覆銀白色鱗屑。在損害中央,部分鱗屑附著較牢固,刮除鱗屑后,下露紅色光亮的薄膜,稱薄膜現象。刮破薄膜即可出現散在的露珠狀小出血點,稱點狀出血現象或auspitz征。損害邊界清楚,周圍有0.2-0.5cm淡色暈。13.環(huán)形紅斑:是指皮膚上出現環(huán)狀紅斑性損害的總稱。皮疹多發(fā)生在軀干和四肢,損害呈多數鮮紅或淡紅色環(huán)狀紅斑。邊緣較窄,無浸潤,1-2日內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跡,無明顯自覺癥狀。有時皮疹時隱時現,遷延很久。14.離心性環(huán)狀紅斑:是一種慢

10、性復發(fā)性游走性環(huán)狀紅斑,皮疹可見于軀干和四肢,好發(fā)于臀部及大腿內側。對稱分布。初起為玫瑰色紅斑、丘疹或風團樣丘疹,逐漸離心性擴大,中心消退,呈環(huán)形、弧形或多環(huán)形,有時一日內即可看出明顯擴展,直徑可達10cm以上。1-2周后紅斑可部分消退,但又有新疹出現。有時在原環(huán)狀紅斑內又出現新的紅斑而呈同心圓的靶樣。堤狀隆起的邊緣部內側可有輕度脫屑,偶見小水皰及結痂。病程慢性,可持續(xù)數月或數年,有輕度癢感。預后良好,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易復發(fā)。本病應與多形性紅斑鑒別,后者皮疹較小,多有虹膜狀典型損害,重癥者有大皰及糜爛,常侵犯粘膜。15.持久性圖狀紅斑:也稱持久性回狀紅斑,本病有家族發(fā)病史,故又稱家族性環(huán)形

11、紅斑,多在嬰兒及兒童時期發(fā)病。皮疹可發(fā)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以肩、臀、大腿部多見。初起為多數小紅斑及風團樣紅斑,數日內擴大成直徑數厘米的環(huán)狀損害,邊緣有橡皮樣硬度。擴展的邊緣內側有領圈樣鱗屑。進行期可出現小水皰,伴有劇烈瘙癢。數日后,部分皮疹消退,留下色素沉著斑。新皮疹斷續(xù)出現,呈慢性病程。一年可復發(fā)數次,有持續(xù)數年者,侵犯舌部時呈地圖舌樣外觀。本病多見于小兒,紅斑呈環(huán)狀,反復不愈,有家族史,診斷時應與匐行性回狀紅斑鑒別,后者皮疹疣木紋樣外觀,常伴有乳腺或內臟的惡性腫瘤。16.匐行性回狀紅斑:是一種少見的以播散性回狀紅斑為特征的皮膚病,也屬于慢性多形紅斑類,可能是對腫瘤組織的一種過敏反應。皮疹為主

12、要分布在軀干及四肢近端部位的紅斑,有輕度浸潤,呈環(huán)狀,波浪狀或螺旋狀條紋,象木材的紋理,邊寬1-2cm。皮疹形態(tài)變化很快,初起時呈蕁麻疹樣,以后呈離心性向外擴展,有細小鱗屑及色素沉著,可有癢感,常伴有鄰近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可增多。17.多形性紅斑:又稱多形滲出性紅斑,是一組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的急性炎癥皮膚病。臨床分為輕重兩型:輕型丘疹型多形紅斑或稱單純性多形性紅斑,前驅癥狀可有頭痛、食欲不振、乏力或咽痛等。皮疹多對稱分布于手足背、腕、肘及膝部,也可見于掌跖、面、頸,較少見于軀干部。開始為風團樣丘疹或紅斑,1-2日后呈暗紫色,有時紅斑呈一亮環(huán),與暗紫色中心之間有一蒼白帶,所謂

13、虹膜樣紅斑,為本病的特征。有時紅斑中心出現小水皰或血泡。出血性損害增多時,稱出血性多形紅斑,很似過敏性紫癜。可有輕度瘙癢,一般于2-3周自行消退,可有暫時性色素沉著。預后良好,可有季節(jié)性復發(fā)。重癥大皰型多型紅斑,亦稱多腔口糜爛性外胚層病。較少見,發(fā)病急,突然寒戰(zhàn)、高熱,全身泛發(fā),紅斑上有水皰及大皰,或伴有紫癜及血性水皰,口唇及口腔粘膜糜爛,上有灰白色偽膜及血痂,疼痛影響飲食??捎锌ㄋ越Y膜炎、結膜水皰及偽膜,重者可有角膜炎、角膜潰瘍和穿孔,或發(fā)展成全眼球炎。眼瞼皮膚常疣紅斑、水皰、糜爛、結痂??砂橛心虻姥?、龜頭炎、肛門周圍糜爛、關節(jié)炎腎衰竭等。18.慢性遷移性紅斑:是一種蟲咬后引起的環(huán)形紅斑雷

14、疾患,主要見于背歐。皮疹常從小腿等叮咬處開始,多為單已損害,初起為浸潤性紅色斑片,漸向四周蔓延,呈0.5-2cm寬的浸潤硬結環(huán),以后逐漸向周圍擴大,數周或數月后直徑可達20-30cm以上。中心消退,不留痕跡,偶呈淡紫色。紅斑圓形,也可呈不整形,隨皮疹擴展色漸變淡,無鱗屑,病程可達數月至一年以上。自覺灼熱及瘙癢,全身癥狀不顯。19.持久性色素障礙性紅斑又稱著色性紅斑或灰色皮膚病,是一種以皮疹變灰色為特征的慢性紅斑性皮膚病。開始為紅色斑疹,逐漸擴大,中央漸變?yōu)榛疑?,邊緣呈紅色,略高出皮面。損害大小不一,直徑從數mm至數cm,可融合成片,有時呈帶狀。分布不對稱。多見于軀干、四肢,也可見于面部。皮疹經

15、久不退,可反復加重,再發(fā)時可擴大。偶見在同一斑片中色素增加及色素減退并存者。20.酒紅斑:患者在飲酒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在口唇、面頰、頸項、耳部、上臂及大腿內側、龜頭等處發(fā)生紅斑,自覺灼熱和瘙癢。較重者全身皮膚粘膜潮紅,似腥紅熱樣紅斑,也常疣結膜充血及過敏性鼻炎。一般于數小時至1-2日后即可自行消退。21.丹毒:本病好發(fā)于下肢、面部及外耳等部位,常先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疾科つw潮紅、腫脹、灼熱、緊張,有觸痛及壓痛。紅腫的邊緣清楚隆起,擴展較快。局部淋巴結腫大。嚴重時可發(fā)生大皰、出血及壞死。全身癥狀包括發(fā)熱、倦怠及納差等。本病須與接觸性皮炎鑒別。后者有接觸刺激性或致敏性無物質史,損害表面有密集

16、丘疹、丘皰疹或水皰。有癢感,無全身癥狀。急性蜂窩組織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癥可深入皮下組織,故損害界線不清,并化膿壞死。22.臁瘡(深膿皰瘡):是由化膿性球菌引起的膿皮病。本病多見于成人,常發(fā)于小腿,其次為臀部、面部。初起為小膿皰,基底充血及浸潤較著,以后逐漸擴大,層層堆積呈蠣殼狀污褐色結痂,痂下有不規(guī)則潰瘍,常多發(fā)、對稱分布。自覺瘙癢及疼痛。愈后留有萎縮性瘢痕。本病應與硬紅斑鑒別,后者為身在硬結性浸潤,有時形成潰瘍,常見于小腿后內側,無蠣殼狀結痂。23.癤與癤?。喊X是毛囊及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復發(fā)及多發(fā)者稱癤病。損害初起為紅色丘疹或小結節(jié),中心貫穿毛發(fā),數日內腫脹和浸潤顯著,其直

17、徑可達1-3cm左右,有疼痛感。此后化膿,中心形成膿栓,頂端出現黃色膿頭,破潰后排除膿栓和膿血。癤與癰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炎癥浸潤大而較深、有多個膿頭,疼痛更重及全身癥狀顯著。囊腫性痤瘡損害呈半球形囊腫,可有急性或慢性炎癥,無膿頭及膿栓,與毛囊無關。假性癤腫是小汗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常為紅痱及膿痱的并發(fā)癥,多在夏季發(fā)生于小兒頭部,無膿頭及膿栓。24.癰:是由數個癤腫聚集并為皮下纖維組織分膈及包圍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好發(fā)于上背、項部等皮下組織致密部位。全身癥狀顯著。損害初起時是局限性浸潤、呈紫紅色、表面緊張發(fā)亮、疼痛劇烈。以后深部組織壞死化膿,形成多個膿頭和膿孔。25.頭部毛囊周圍炎:是一種以穿掘性

18、膿腫、瘺孔為特征的慢性化膿性皮膚病。初起為毛囊炎性丘疹,常兼有黑頭粉刺,逐漸擴展成浸潤性結節(jié),繼而形成膿腫。膿腫柔軟呈半球形隆起,常與鄰近膿腫融合而呈長圓形。表面毛發(fā)脫落,但愈后可再生。數周后膿腫穿破,形成慢性瘺孔。常有增生性瘢痕及瘺孔同時存在。26.穿通性毛囊炎:多見于青壯年,好發(fā)于四肢,尤其上臂伸側多見,偶見于臂部及股外側。皮疹特點為毛囊角栓性丘疹,色紅,直徑約為2-8mm,除去角栓有出血現象,遺留凹陷性小疤痕,自覺瘙癢。27.正圓形糠疹:又名連圈狀糠秕疹,原因未明,有認為系與魚鱗病相類似的疾病。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斑,淡褐色至深褐色,中央與邊緣色調一致,皮損愈小,顏色愈濃;皮損愈大,顏色愈

19、淡。基底無炎癥,表面附有淡褐色菲薄糠樣鱗屑,基底較固著,輕輕剝離后可呈現灰白色魚鱗樣光澤,表面可出現多數皺紋,極似蛇皮樣魚鱗病。境界明顯,邊緣稍高于皮膚或與皮膚平齊。大小不一,小者僅有4-5mm,大者可達10-20cm或更大,通常以4-5cm為多見。數目單發(fā)或多發(fā),一般多在10個以下,但有達150個者,數個皮損可相互融合呈花瓣形,好發(fā)于軀干,初發(fā)多在腰、背、胸、腹部,其次為臀、大腿、上臂內側等部,小腿、腋窩、腹股溝及露出部位少見。一般缺乏自覺癥,亦可有輕重不等瘙癢。本病多發(fā)于青壯年,但亦有發(fā)于兒童及老年者。經過緩慢,可自然消退,但也有再發(fā)傾向。可存在數年甚至終生無變化,亦有短期內迅速發(fā)展者。根

20、據圓形褐色鱗屑斑,好發(fā)于軀干,邊緣境界清楚,缺乏自覺癥,慢性經過等,可以診斷。須與魚鱗病鑒別,魚鱗病可呈指蓋大灰褐色或灰色角化性有光澤性鱗屑,但皮損一般較圓形糠疹小,邊緣境界不明顯,系先天遺傳性,幼時發(fā)生,持續(xù)終生。28.石棉狀糠疹:又稱石棉狀癬,癥狀為頭部發(fā)生厚積粘著性鱗屑,堆積如板狀,呈銀白或灰白色,帶有光澤,類似石棉。初起時發(fā)根部形成銀白色鱗屑,逐漸包裹頭發(fā),形成鞘狀角質套,頭發(fā)可因厚積鱗屑而集成束狀,但毛發(fā)本身不受侵犯,間或有形成暫時性脫發(fā)者。基底一般無炎癥,搔抓或繼發(fā)感染時可發(fā)生潮紅、濕潤、滲液,散發(fā)難聞臭味??删窒抻诓糠诸^皮,亦可蔓延全頭皮,甚至延及頸部。本病經過緩慢,常持續(xù)多年,

21、預后良好。根據頭皮有厚積石棉狀灰白色鱗屑、炎癥輕微,不侵犯毛發(fā)等,易于診斷。應與以下病鑒別:1.頭皮銀屑病:基底炎癥浸潤較明顯,不傾向濕潤,身體其它部位常證明有銀屑病損害。2.脂溢性皮炎:臨床表現類似,但脂溢性皮炎炎癥明顯,有油性鱗屑,可波及發(fā)際外皮膚,易繼發(fā)濕疹化,瘙癢顯著。3.頭癬:鱗屑較少,不呈堆積板狀,有斷發(fā)。29.玫瑰糠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自限性炎癥皮膚病,臨床特點為多數大小不等帶圓形或橢圓形玫瑰紅或黃紅色鱗屑斑,其長軸與皮紋一致,好發(fā)于軀干及四肢近心端,常先由一個母斑在胸、腹、大腿等部出現一個直徑2-3cm或稍大的黃紅色斑疹,略呈橢圓形,表面復有灰白色細薄鱗屑,稱為先驅斑或母斑。

22、經1-2周后,全身開始出現多數皮疹。繼發(fā)疹初發(fā)時為帽針頭或稍大的圓形或橢圓形斑疹,可逐漸擴大如指蓋大小,皮損顏色可因膚色不同而呈鮮紅,玫瑰紅或黃紅色,發(fā)于胸背者與肋骨走向平行。邊緣不整,略呈鋸齒狀,表面附有環(huán)狀糠樣鱗屑,中心呈細薄皺紋紙狀。須與以下疾病相鑒別:1.泛發(fā)性體癬:炎癥較明顯,邊緣除鱗屑外可見有小皰,鏡檢可查見霉菌2.藥物性皮炎:可出現玫瑰糠疹樣,有用藥史,皮損部位廣泛,不限于軀干及四肢近心端,停藥后易于消退。30.體癬:除頭皮、胡須、掌跖、腹股溝等處外,其它平滑皮膚的癬菌感染,統(tǒng)稱體癬,原發(fā)損害為丘疹、水皰或丘皰疹,損害為針頭到綠豆大小。從中心等距離向外發(fā)展,產生中心痊愈、外圍擴張

23、的圓形損害,幾個損害可互相融合成多環(huán)形,邊緣隆起而狹窄,由散在的丘疹、水皰、丘皰疹、痂和鱗屑連接而成,具環(huán)狀傾向與活動性、瘙癢。復發(fā)的體癬常在原發(fā)部位呈散發(fā)的鱗屑狀紅色丘疹和丘皰疹,沒有環(huán)狀排列的明顯邊緣。服大量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后發(fā)生的體癬,有以下特點:1.分布常較廣泛呈大片形,可累及軀體大部分,即使在冬季,也大片發(fā)生,反復發(fā)作2.無明顯的紅色線狀邊緣和丘疹、丘皰疹3.頑固難愈。31.關節(jié)型紫癜:發(fā)病前常有發(fā)熱、咽痛、乏力等全身不適,皮疹除紫癜外,還可有風團、水腫性紅斑、水皰、血皰、壞死和潰瘍也不少見?;继幙捎型锤?。皮損亦可發(fā)生于粘膜或局限于關節(jié)附近。本型關節(jié)疼痛顯著,其中膝關節(jié)最易受累,

24、其次為肘、踝及腕關節(jié)等,呈固定性或游走性,尤以皮疹發(fā)展時為重,以致關節(jié)變形、功能受嚴重影響。常伴小腿下13腫脹。32.胃腸型紫癜:腹痛為本病最常見的癥狀,位于臍周或下腹部,隱痛或疼痛,可伴有納差,惡心嘔吐、嘔血、便血、便秘或腹瀉。嚴重者因腸蠕動亢進或麻痹而發(fā)生腸套疊,或因腸壁出血導致腸穿孔。部分病例僅有腹痛而無皮疹,易誤診為闌尾炎、腸套疊等而施手術。皮疹同關節(jié)型。亦可伴發(fā)關節(jié)癥狀及不規(guī)則發(fā)熱。33.腎型紫癜:特點是皮損與腎臟病變同時或先后發(fā)生。血尿有時肉眼可見,蛋白尿、管型尿以致腎功能不全皆可發(fā)生。紫癜腎病分三類:局灶性腎炎型,最常見;急性彌漫性腎小球腎炎型,少見,病情重;慢性腎小球腎炎型,以

25、慢性反復發(fā)作為特征。34.單純性紫癜又稱皮膚型紫癜。損害局限于皮膚。起病突然,為針尖至黃豆大的瘀點或瘀斑,對稱分布于兩下肢,尤以小腿伸側為多,有時發(fā)生于臀部及前壁,在兒童中也常發(fā)生頸部及軀干,分批陸續(xù)出現,消退后易復發(fā)。少數伴有疲乏,低熱及頭痛不適。35.老年性紫癜:易發(fā)生在手背、前額、小腿、上胸以及前臂伸面,偶也發(fā)生于面部,特別是鼻背與眼鏡架接觸壓迫處。紫癜形狀不規(guī)則,從帽針頭至掌大。由于缺乏炎癥反應,紫癜的色澤很少變化,常呈暗紫色。境界鮮明。紫癜退后遺留長條形色素沉著。反復發(fā)作。36.瘀積性紫癜:損害為瘀點,可融合成1-幾個cm大小,不規(guī)則的瘀斑??蔀槊倚?。黃至褐色,表皮正常或由輕度濕疹

26、性改變??砂橛兴[、潰瘍、硬化和其他靜脈功能不全體征。好發(fā)于下肢,可蔓延至足背、腳趾。37.中毒性紫癜:又可稱藥物性紫癜,有氯霉素、氯丙嗪、阿托品、非那西丁、水楊酸等,其紫癜大小與輕重不一,可從少數瘀點至廣泛瘀斑,并可累及重要臟器。藥物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fā)病迅速而嚴重。損害初為瘀點、瘀斑,或為大片大皰性出血性壞死和口腔粘膜出血性大皰,6-12小時后可有胃腸道和泌尿道出血。亦可伴發(fā)溶血性貧血和多種神經及精神癥狀。38.暴發(fā)性紫癜又稱壞死性紫癜、壞疽性紫癜。是以突然發(fā)生對稱的大面積觸痛性瘀斑為特征,病情險惡,形成一種綜合征。起病突然,發(fā)展迅速,病情危重。損害常對稱發(fā)生于下肢、臀部、軀干

27、及面部,偶可累及,為大片觸痛性瘀斑,傾向融合,在瘀斑上可出現大皰和嚴重壞死,亦可造成肢端缺血性壞疽?;颊叱0楦邿?、寒戰(zhàn)、痙攣、嘔吐、腹瀉等嚴重中毒癥狀,以致2-3天內迅速進入休克狀態(tài),常因循環(huán)衰竭或腦出血而死亡。根據暴發(fā)性、泛發(fā)性、觸痛性大片瘀斑,進展迅速,病情險惡等特點,若在感染后發(fā)生,診斷較易確立。39.高球蛋白血癥性紫癜:本病以血清中球蛋白異常高值及紫癜性損害為特點。好發(fā)于小腿以及易受壓迫處。發(fā)病前患處先由輕度腫脹感,繼而出現不規(guī)則分布之瘀點,消退后留色素沉著。由于反復發(fā)作而遺留顯著色素斑。一般情況良好。偶可侵犯唾液腺、淚腺等而出現眼、口腔異常干燥。部分病例淋巴結合肝、脾腫大,有時伴發(fā)癌

28、腫、淋巴瘤、骨髓增值綜合征及慢性感染等。40.色素性紫癜性皮疹:包括進行性色素沉著病、毛細管擴張性環(huán)狀紫癜、色素性紫癜性苔癬樣皮炎、濕疹樣紫癜。 進行性色素沉著病:初起損害為針頭大的紅斑及瘀點,成群出現,融合成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的斑片。片狀皮疹邊緣不斷有新損害出現,中央逐漸消退而留有棕黃色色素沉著,偶亦見毛細管擴張和輕微的萎縮。損害主要發(fā)生在小腿,常為單側,也可為對稱性,并可累及股、臀、腹和前臂。 毛細管擴張性環(huán)狀紫癜:病變分三期毛細管擴張期:在兩小腿、足背對稱地發(fā)生毛細管擴張性紅斑點,并可伴少量瘀點。出血性色素沉著期:損害融合成片,呈環(huán)狀,大小不一,中央色素沉著,邊緣瘀點密集,偶可呈線狀、星

29、狀、匐行狀排列。萎縮期:色素沉著逐漸消退,遺留輕微萎縮,毳毛可脫落。損害除小腿外,可累及股、臀、腹及前臂。偶有輕微瘙癢。色素性紫癜性苔癬樣皮炎:損害為光滑的圓形小丘疹,直徑約1-2mm,可為紫癜性,毛細管擴張性或色素沉著性,呈現不同顏色,由鮮紅、橘紅至鐵銹色,數目較多,融合成苔蘚樣斑片,邊界不清。好發(fā)于小腿,但股、臀、腹、上肢也可累及,常對稱分布,伴瘙癢,病程慢性。濕疹樣紫癜:又稱瘙癢性紫癜。主要損害為紫癜性斑點。有特征性的桔紅色,散在分布,偶可融合成片,由于劇烈瘙癢而使皮損呈濕疹樣或苔蘚樣變。常初發(fā)于踝部伴水腫,數周后蔓延整個小腿,也可累及身體其他部位,尤以衣著摩擦部位為多。主要見于男性,好

30、發(fā)于春、夏季節(jié)。本組疾病基本損害為瘀點、毛細管擴張性斑點及色素沉著,主要發(fā)生在下肢,病程慢性。進行性色素沉著病以色素沉著為主;毛細管擴張性環(huán)狀紫癜以毛細管擴張為主,呈環(huán)狀。色素性紫癜性苔蘚樣皮炎以苔蘚樣變化為突出;濕疹樣紫癜以濕疹樣變?yōu)橹?。主要與下列疾病相鑒別:匐行性血管瘤:損害為血管瘤性紅色小丘疹,無紫癜和色素沉著,青年女性多發(fā)。高球蛋白血癥紫癜:主要與小腿反復出現出血性斑點,無毛細管擴張,病程慢性,女性對見。伴多株峰高球蛋白血癥,血沉快,貧血。郁滯性皮炎:以小腿下1/3為主,皮膚呈青紅色,伴浸潤肥厚濕疹樣變,常有潰瘍。多伴靜脈曲張。41.血栓性靜脈炎:皮損多發(fā)生在小腿,偶也見于手、臂、腹壁

31、等處的表淺靜脈,損害成批發(fā)生,為綠豆至棗核或更大的結節(jié),常沿靜脈行徑呈條索狀或卵圓形,并迅速游走或緩慢移行,呈階段性分布,數個或數十個,質地較硬,表面皮膚可正?;虻t色。2-4周后漸消退,可殘留輕度色素沉著,最終不留疤痕,常反復發(fā)作數周至數年。急性發(fā)作時,結節(jié)疼痛,并有明顯局限性觸痛,患肢可輕度腫脹和彌漫性潮紅,局部淋巴結腫痛,常有低熱。需與本病鑒別的有變應性結節(jié)性皮膚血管炎、結節(jié)性紅斑等。42.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常發(fā)于成人,有發(fā)熱、疲乏、頭痛,關節(jié)疼痛等全身癥狀,但一般不重。損害分布于臀及兩下肢,特別是小腿,有時在上肢或其他部位,損害呈多形性,急性者成批發(fā)出,分布廣泛,而以紅斑、瘀斑、丘疹、

32、風團、壞死等為主,??蓮桶l(fā);慢性者以丘疹、斑塊、結節(jié)、壞死潰瘍等為主。43.結節(jié)性血管炎:是發(fā)生在兩下肢的慢性結節(jié)性損害,多見于青壯年女性,小腿后側是主要發(fā)病部位,大腿及臀部亦可累及。損害為小結節(jié)或較大斑塊,幾個至幾十個不等,兩側多少不一,不完全對稱。病程緩慢有疼痛和壓痛。一般不產生潰瘍,發(fā)病史“血沉”、抗“o”、粘蛋白和血清丙種球蛋白可升高。本病須與結節(jié)性紅斑及硬紅斑鑒別:前者一般較急性,損害為在小腿前面,病程短,不破潰;后者系慢性,損害為在小腿后面,可以發(fā)生潰瘍,并可能與結核有關。44.結節(jié)性紅斑:是一種發(fā)生于小腿脛前、大腿和前臂的結節(jié)性血管炎性皮膚病,病程急性,一般經3-6周消退自愈。本

33、病多見于20-25歲的青年女性,發(fā)疹前發(fā)熱、寒顫、頭痛、乏力、喉痛、肌肉或關節(jié)痛、惡心、嘔吐或腹瀉等,以后成批發(fā)出圓形或橢圓形鮮紅色結節(jié),葡萄到楊梅大小,稍高出皮面,帶水腫性,光滑發(fā)亮,中等硬度,散在分布,數個至數十個,互不融合,皮疹好發(fā)于小腿伸側,其次是大腿和前臂、偶發(fā)于面、頸部。有顯著疼痛及壓痛,常伴踝部腫脹。結節(jié)持續(xù)數天后逐漸變軟,顏色由鮮紅變暗紅、紫紅,最后呈黃綠色如烏青的色素變化,終至消失,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無化膿或形成潰瘍傾向。本病應與結節(jié)性血管炎鑒別,后者結節(jié)分布于小腿兩側和屈面,較小且質稍堅,經數周后各個相繼消退,遺留皮膚凹陷或纖維化。45.變應性系統(tǒng)性血管炎:是多臟器受累的

34、急性細小血管炎性疾病,發(fā)病前常疣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皮膚損害可發(fā)生于全身各處而以下肢為多,對稱分布,表現為紅斑、瘀斑、風團、水皰、結節(jié)、斑塊、壞死、潰瘍以及下肢水腫等。急性發(fā)作時損害呈多形性,如紅斑、瘀斑、水皰、壞死等,慢性者以結節(jié)為主。內臟受累時,臨床表現更為復雜,可有血尿、蛋白尿或管型,甚至腎功能衰竭或腎性高血壓。心血管受損時可有心肌炎、心包炎、靜脈炎,周圍血管功能不全等。關節(jié)疼痛或紅腫,類似風濕性關節(jié)炎,但愈后無畸形。肌肉有疼痛和壓痛,活動受限?;颊呤秤徽瘛盒膰I吐,嚴重者發(fā)生腸出血,粘膜壞死潰瘍。肺部有彌漫性浸潤或結節(jié),或并發(fā)胸膜炎。此外,尚可發(fā)生周圍神經炎,視網膜出血等。本病需與過

35、敏性紫癜和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鑒別,前者是以毛細管病變?yōu)橹鞯陌准毎扑樾匝苎?,常累及皮膚、關節(jié)、胃腸道或腎臟,皮膚損害主要是紫癜。后者是以中小動脈病變?yōu)橹鞯膲乃佬匝苎?,常累及腎、心、周圍神經、肌肉、消化道等產生多系統(tǒng)疾病,病情嚴重,預后較差。46.亞急性結節(jié)性遷移性脂膜炎:其特點為:在小腿前或側面出現向四周擴展,多數為女性,開始時在小腿近踝處的前或側面散發(fā)小結節(jié),直徑1-3cm,逐漸各向四周擴大,邊緣鮮紅,中心漸變淡白,互相融合成10-20cm的扁平斑塊,觸之堅硬。本病需與結節(jié)性紅斑及硬紅斑鑒別。47.脂膜炎:是一類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脂肪組織炎癥,臨床上以出現皮下結節(jié)或斑塊為特征,皮損一般不破潰。

36、常見的有: 結節(jié)性脂膜炎出現于四肢軀干的皮下脂膜炎癥性疾病,臨床上以發(fā)復發(fā)作的皮下結節(jié)和斑塊,消退后脂肪組織萎縮,遺留凹陷為特征。大多為婦女,發(fā)病除多數有低熱、乏力、胃納差和關節(jié)痠痛等,少數有高熱或無熱,在軀干四肢脂肪較多的部位如乳房、臀、大腿等出現皮下結節(jié)或斑塊,直徑從0.5-10cm不等,一般2-3cm,上覆皮膚稍隆起,輕度充血,界限不明,質硬如樹膠,對稱分布,有壓痛,幾周后損害變軟縮小消失,患處皮膚塌陷;但新損害又可分批出現,如此反復發(fā)作,可持續(xù)幾年。損害一般不破潰。少數可液化變軟,觸之有波動感,與皮膚粘連,以后變黑、破潰流出棕黃色脂性液體,然后愈合稱為液化性脂膜炎;病損偶可累及內臟和骨髓如網膜、腸系膜、臟器周圍的脂肪發(fā)炎,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胸痛等癥狀,若內臟廣泛受累稱為系統(tǒng)性脂膜炎。 皮下脂質肉芽腫病為特發(fā)性局限性脂膜炎:多數為兒童,皮損出現于軀干四肢,為發(fā)硬或有彈性的皮下小結節(jié),對稱分布,多發(fā)在大腿前側和脛前,偶發(fā)于臉部,一般結節(jié)不大,但融合后可成10-15cm直徑斑塊,表面充血或正常膚色,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