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上冊期中教學反思_第1頁
四年級數學上冊期中教學反思_第2頁
四年級數學上冊期中教學反思_第3頁
四年級數學上冊期中教學反思_第4頁
四年級數學上冊期中教學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梅花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反思擬寫人:何東學反思一:除法、角和混合運算這三個單元的經驗總結經過半學期的教學,通過學習“除法”,“角的度量”,“混合運算”,三個單元的教學,感到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是促成學生知識形成的一劑“良藥”?,F就這半期來教學工作作個小結。一、教學上比如在教學“乘法”時,我遵循了以下教學原則:1、復習溝通,建立聯系。在教學新知識前,先復習一節(jié)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筆算和驗算試題,目的在于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溝通。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

2、題,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題。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角的度量”時,首先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理解,從實際操作中,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感悟到有些測量不能得到結果,從中體會到圖形的產生是生產、生活中測量和計算的需要。那么,學好“角的度量”的有關知識,就能更好地為生產、生活實際服務,從而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培養(yǎng)

3、濃厚的學習興趣。二、進度上 鑒于教學中學生學習接受情況,不得不在具體教學中做了很大的教學進度調整,本來能在七周左右就能學完的內容。不得不重新調整教學進度延長至九周。三、提高策略這是對這三單元教學的反思情況總結。在下半學期里,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及時跟蹤追進,了解其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反思二: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合作探究中,通過觀察,展開大膽猜想,在練習中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掌握余數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開放”“民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時空保證

4、。在教學本節(jié)課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按教材編排順序進行教學,打破了教材束縛,不再做教材的復制者,力求做到教學設計的開放和教學過程的開放,讓學生在“體悟”中學習“有余數的除法”。1、數學知識總是滲透著實際問題,只有聯系生活實際,才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其整體素質的提高。上課時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維方式,沒有安排任何的復習鋪墊,而是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談話的方式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并且通過活動使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數是怎樣產生的,而且對余數產生的感受特別深。2、實踐操作,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注意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促使學生

5、主動探究數學規(guī)律,本節(jié)課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使學生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現剩余的情況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時,剩下的不夠再分的數就是余數,從而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余數”這個概念,又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對比,使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結構特征有所了解和認識。在學習“余數一定要小于除數”這一結論時,也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來檢驗了學生歸納出的結論的正確性,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積累一些感性認識,然后再讓學生寫出算式,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各抒已見。學生經歷了觀察-發(fā)現-驗證這一過程,盡量做到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做到規(guī)律讓學生去發(fā)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充分發(fā)揮了學

6、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fā)現,在概括探索中發(fā)現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3、雖然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了開放性的設計,并盡可能對學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面對一群“活生生”的學生,依舊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有很多地方會出乎意料,這時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要特別關注學生,更要有目標的調控,和組織開放教學的能力,萬萬不能用預設的答案去套學生。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創(chuàng)生過程,教師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生積極地思維,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向教師質疑,做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激活,會反作用于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生生間積極思維的互

7、動中,不斷閃耀智慧的光芒。當學生得出結論的時候,我總要問他們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見或想法,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新觀點、新方法、新創(chuàng)意的生成。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發(fā)現學生完全可以自主發(fā)現并掌握余數的概念以及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當然和諧的課堂氣氛需要老師去創(chuàng)建,我和學生是師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很民主,師生之間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這一點。反思三: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反思 一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位數除整百、整十數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法則,學會了有余數除法驗算方法,也學會了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的

8、除法,懂得了在求商過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夠商1要用0占位的處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作了知識上的鋪墊。本節(jié)課內容又是學習兩位數除多位數、三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礎。 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有層次地呈現“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識結構,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導學生復習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兩個例題:例11教學沒有余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例12教學有余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練一練除了安排單一的練習外,還特別注意安排商中間有0、末尾有0、中間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況的綜合練習。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9、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和養(yǎng)成認真驗算的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辨別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商末尾是0的處理方法?!皩⒄n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北@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探底鋪墊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探底鋪墊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準備題讓學生口述

10、80除以4的思考過程,觀察幾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點: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課。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了解學生的起點,把握教學起點,找準新舊知識遷移點與生長點,便于學生知識遷移。此處我在學生回答完了結果后,沒有及時讓學生找出商的共同點:商末尾都有0,這里應該就復習舊知點明新課課題。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計算方法上沒有新內容,只是末尾0的處理,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中心環(huán)節(jié),為了突出重點,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安排獨立探究、交流驗證、歸納概括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例11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探究。在試算中學生有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組織學生進行驗證。得到正確商

11、后,針對難點展開討論:(1)哪一步可以省略?(2)個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使學生明確個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得0,添0起到補位的作用。試一試讓學生試算后討論“除到百位上的數正好除盡后面0怎么辦”引導學生將例11與試一試比較討論概括得出:一個數除多位數,當被除數前面的數除盡,末尾有0時,有幾個0商末尾就補上幾個0。此處在具體實施時,我沒有問學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寫嗎?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對比驗證得出商的末尾寫0起到占位的作用。例2的教學仍按上述三個層次進行學習探究,在關鍵處設問:除到十位正好除盡,個位上不是0,但比除數小,怎么辦?通過討論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被除數十位上的數

12、就是余數,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道例題說說商末尾有0的幾種情況,在第二組試一試中邊計算、邊議論、邊小結、邊鞏固,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我在前面沒有讓深入讓學生說商末尾有0的情況,所以在總結的時候學生就說不到點子上。 三、鞏固內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1、 基本練習 ,鞏固商末尾有0的練習,通過反饋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2、綜合練習主要防止思維定勢與惰性思維,練習3是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且有余數的對比練習,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機

13、智性與靈活性;3、提高練習讓學生試編式題,既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時間關系,提高練習沒來得及處理,顯得課堂結構不夠完整。四、拓展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整節(jié)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fā)展。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

14、缺憾、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有待完善。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反思四“量角”教學反思師:“通過討論,大家都認為要知道角的大小,必須要用一種像量長度一樣的尺子,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睅煟骸安贿^介紹量角器前,我要考一考大家的閱讀能力。請大家閱讀第18頁內容,看誰能找出自己所看不明白的句子。”幾分鐘后,學生說:“都看懂了。”師:“那好。請說一說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度,記作1。你是怎么理解的?!睂W生想說又止,試著讓幾名學生說一說理解,也不能說出所以然。師:“半圓分成180份怎么分?每一份所對的角在哪?”我于是出示一個圓,然后擦去半個圓,接著介紹如

15、何將半圓平均分成兩份,同時畫出這一份所對的角。師:“大家觀察一下,把半圓平均分成兩份,一份所對的角是什么角。”生:“直角。”師:“直角是多少度?“生:“90度?!皫煟骸拔依^續(xù)等分半圓,將半圓平均分成四等份,一份所對的角你也能畫出來嗎?”學生們躍躍欲試。我讓一學生完成畫此角。師:“你們能算出是多少度嗎?”生:“45度?!睅煟骸安诲e。如果我就這樣分下去,將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有多大你能想象出來嗎?大家想一想1度的角有多大,角的兩邊叉開多大?”生:“1度角的兩邊叉開的很小的,兩邊都好像要粘到一起了。”師:“大家說得不錯,現在大家觀察一下教材第18頁的1度角,是不是和你們想象的一樣?!睅?/p>

16、:“現在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量角器,與同伴說一說你的發(fā)現好嗎?想一想,你能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嗎?試著量一量第37頁下的兩個角。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在小組里互相商量解決。”學生討論、操作。最后讓學生對一些角進行測量,檢測教學效果,居然學生全部通過。這次的教學為什么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我思考之后,覺得原因有二:一、其實在以往的教學中,不是我對教材的不理解,也不是不能創(chuàng)設很好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本的是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了解,不知學生對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度。理解不透,通過觀察和聽教師的講解并不能讓學生清楚量角器的結構。在教學中,往往將教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學生被動地來了

17、解量角器,識記量角器,運用時必然造成學生無從下手的狀況。而這次的教學,我僅是在介紹量角器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改動,給了學生認識量角器的一些思維支點,將角與量角器的關系一并介紹,既是介紹量角器,也是介紹角,不是孤零零地就量角器說量角器,角與量角器共生。這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理所當然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去發(fā)現探索角的度量方法,也理所當然能發(fā)現用量角器量角大小的方法。2、 在教學中,不管學生的自主探究,還是合作探究,僅僅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充滿熱情和智慧的指點。學生的思維如果缺少支點,缺少足夠的生活體驗是不能很好完成探究任務,或者完成的探究任務也是有缺陷的。而這些支點的提供是需要教師沉入學生

18、,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學生的交流語言,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問題,我們才有可能找到與學生交流的最好語言,找到我們能夠創(chuàng)造的最佳教學情境。反思五:混合運算1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從教學目標來看,應該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首先,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練習了不少,但收獲

19、卻不大(但有個別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對于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了然于胸了)。其次,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不少一線教師都清楚現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學生錯誤:1、還是列分步算式,不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2、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3、學困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空間: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對于題意,既要理解透徹,又要搞清題目中的內在聯系;也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然后再列出綜合算式。教學方法:多鞏固練習,熟能生巧。反思六: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

20、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chuàng)新,學生學得扎實而又愉快。本節(jié)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jié)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本

21、節(jié)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復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仡櫾诖怪迸c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

22、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fā)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能力,發(fā)現垂直與平行現象。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系 “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

23、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扎實不是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后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后進生。2、有一名學生的發(fā)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3、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小環(huán)節(jié)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傊?,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

24、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fā)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chuàng)新。反思七:找規(guī)律: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教學反思從四年級開始,各冊教材都設置了“找規(guī)律”的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探尋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guī)律,并應用規(guī)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今天學習的內容著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規(guī)律。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動手擺一擺、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大膽說一說。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1、課始,我沒有創(chuàng)設復雜的情境,而是開門見山,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兩組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使學生初

25、步體會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為研究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數量之間的關系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也為后面探究規(guī)律留出了時間。2、探究規(guī)律時,我讓學生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實物來擺出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這樣做使學生加深了對一一間隔排列的認識,又方便了“一個對著一個”的教學操作。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用一個對著一個的方法尋找規(guī)律,抓住了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之間關系的本質,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也能有序地進行觀察、比較。3、在大量圖片的展示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表象,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交流和總結。學生初步得出規(guī)律后,我重視讓學生通過操作來驗證規(guī)律,使學生更加確信規(guī)律的一般性,

26、從而體會數學思維的嚴密性。4、對于“想想做做”中的習題,我能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發(fā),重視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像“每兩根電線桿之間有一個廣告牌”這樣的說法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在理解時可能會有困難,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使學生明確:電線桿和廣告牌是一一間隔排列的,而且兩端都是電線桿,這樣教學對學生理解下面的習題掃除了障礙。另外,對于鋸木頭這樣的題目,我并沒有停留在用畫圖或想象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與本課所學的內容有機結合,通過直觀的圖示,讓學生明確:鋸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兩端物體,每一個鋸口都可看作中間物體。這樣做,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反思八:觀察物體教學反思本

27、次有幸參加市小學數學“關注常態(tài)課堂,聚集有效教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共展示了46年級段3個課題、12節(jié)課。我執(zhí)教的是四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本節(jié)內容是在三年級觀察由3個、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成的物體,分別從正面、上面、側面三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的基礎上,添加一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所擺成的物體,從正面、上面、側面所看到的形狀不變。通過實際教學有如下反思:一、課前預熱、激情涌動、妙趣橫生。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觀察和實際動手操作、比較發(fā)現拼擺中蘊藏著的規(guī)律,根據這一特點,我巧妙設置預熱和課前復習回顧。因為恰好本次活動在我校舉行,我首先采取以學生為小導游帶領各位客人老師領略我們的美麗校園風光(錄像),貼近學生

28、生活,親切自然。小導游根據錄像作同步介紹,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數學殿堂。學生欣賞完這一段視頻后定格在四張圖片上,分別是:主體教學樓、圓形報告廳、幼兒園、鳥瞰圖,通過我的引導,回憶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課已始,趣已生。剛上課,我為大家?guī)砹艘患⌒〉亩Y物,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學生思維很發(fā)散,思路很開闊,一下子說出了很多。我對學生的回答作了充分肯定:“孩子們的想像力真豐富,太聰明了?!钡降渍l說的對呢?我并沒有立刻公布答案,留有懸念。只是問:“你們想看嗎?”逐步提供相關信息:這個物體是由4個完全相同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讓學生思考會是

29、怎樣拼擺的?同桌交流。從正面看形狀是 ,可以利用身邊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一擺,學生興趣很濃,通過各自獨立的操作,出現了很多種不同的擺法,當出示下一個條件,從側面看到的形狀是 ,孩子們顯得都很開心,因為他們都擺對了,到第3個條件出示時,從上面看是 ,孩子們的答案漸漸趨于一致。緊接著,我神秘地揭開了小禮物的面紗,他們發(fā)現自己擺的和老師所拼擺的形狀相同,孩子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復習回顧了三年級觀察由3個、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拼成的物體。二、知識建構、大膽放手、扎實有效。在學習新知識的開始,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所擺物體的正面的形狀,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添加一

30、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想一想,該怎樣擺?這當中強調要有各自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里討論,待有結果以后,再嘗試拼擺,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驗證自己的設想,這樣設計一是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猜想,富于實踐。二是親身經歷數學學習歷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由猜想、假設到操作驗證,既掌握了知識,又形成了能力。在得出各種不同擺法以后,進行了成果展示匯報,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很有一種成就感、自豪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讓學生借助媒體,課前設計了課件小動畫;把添加的小正方

31、體拖動到你需擺放的位置,學生興趣盎然,每個人都充滿激情,都想上臺拖一拖,親身體驗一下。一個展示完接著展示另一種不同的擺法,學生共展示了6種不同的擺法。提問:你們也怎樣擺的?分別擺在了什么位置?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不難發(fā)現擺在原物體某一個正方體的前面或后面,對齊著擺就行了。擺在后面,如果允許不對齊,就會出現更多不同的擺法。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體了嗎?學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個?1個、2個、3個一直到無數個。學生的思維很發(fā)散,很有創(chuàng)意,真了不起,他們已經發(fā)現拼擺中的規(guī)律:只要在原某一個小正方體的前面或后面即可。從上面、側面看形狀不變,改變了教學的策略,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先研

32、究側面,后研究上面。是因為,側面的擺法和正面擺法有相似之處,仍然有無數種不同的擺法,在教學中直接讓學生拼擺,再借助多媒體演示多種不同的擺法。當研究從上面看時,要求學生直接通過展開豐富想象無需拼擺,直接借助電腦上拖動小正方體展示不同的擺法,同時還提問:有不同的擺法嗎?學生舉出了多種不同的擺法。三、訓練拓展、牛刀小試、高屋建瓴。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5道習題:分別是連一連、找一找、擺一擺、猜一猜、想一想。連一連是教材中53頁第一題,充分利用教材,直接在書上連線。找一找:小明、小華、小娟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選出他們所看到的形狀,其中有兩個人觀察到的,形狀是相同的。可見不同位置可以看到

33、相同的形狀,同一物體從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也不完全相同。而后,我把本題進行了延伸,因為本節(jié)課中都是添加小正方體,如果從小明角度(正面看)形狀不變,去掉一個小正方體,可以去掉哪一個呢?學生說出了多種答案,后又進一步拓展,最多可以去掉多少個?問題充滿挑戰(zhàn),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推理的能力。猜一猜:是書中53頁第4題的改編,書中是直接給出了拼好的物體,讓學生數一數共有多少個?而我對這道題進行了改編,遮住上面一部分,猜一猜,可能有多少個?為了幫助學生解題,我設計了一系列有層次性的問題:能看到的有多少個?因為有個別小正方體被壓在下面,所以引出了第2個問題; 能確定的有多少個?因為上面有

34、一部分被遮住,所以出現了第3個問題; 上面可能還有多少個?學生在這3個問題的逐層深入下,對猜正方體的個數已是水到渠成,此刻,學生引起爭論,個數不一,而后出示溫馨提示:從側面看到的形狀是 ,進而引發(fā)第4問;到底有多少個?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提升。想一想:要求同桌兩人合作,拼出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都是“ ”,需多少個小正方體?絕大部分用的是8個,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至少需多少個?”學生思維很發(fā)散,引出認知沖突,通過兩人合作,探索出只需6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四、全課小結、不拘形式、提綱挈領課末,我把小結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反思,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談自己

35、的收獲,通過相互補充,呈現出本節(jié)課完整的脈絡,提綱挈領的文字,對本節(jié)課作了真實寫照。最后以伽得略的名言“一切推理必須都從觀察和實驗中得來”與生共勉。反思九: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fā)現或創(chuàng)造出來。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數學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以上教學過程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tài)出發(fā),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

36、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jié)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ǜ嗟臅r間關注學生

37、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進行調適,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敖粨Q律”這節(jié)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

38、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jié)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fā)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guī)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guī)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jié)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

39、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jié)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圣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學習環(huán)境,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jié)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

40、: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后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3、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內容;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

41、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交換律這節(jié)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fā)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勵探究欲望。本節(jié)課,首先引導學生用“變與不變”的眼光觀察身邊的教學環(huán)境,進而采擷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問題,從而引起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這樣安排,既幫助學生消除了思維上的心理障礙,為新知的獲得切實做好了心理和知識、能力的雙重準備,又達到了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引起注意期待、誘發(fā)

42、學生參與意識的目的,使教學始終處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中。(2)引導學生探索,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自組算式,整理、觀察、分類、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結論,并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探索與創(chuàng)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矯正與調換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fā)現、自主探索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并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3)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后,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

43、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4)提倡教學相長,鼓勵開拓創(chuàng)新。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教師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不懂的知識提出疑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yǎng)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 總之,本節(jié)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生的親歷性,盡量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

44、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反思十:加法結合律教學反思課堂是師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把課堂教學當作一種理想狀態(tài)來設計,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課堂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1、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是最真實的課堂。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實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時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意愿。不管是多數學生的想法,還是個別學生的“怪論”,都有機會加以重視。一位教師上加法結合律,快下課了,教師開

45、始答疑,一名學生舉起手:“老師,我有個問題。我覺得書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不科學:(a+b)+c=a+(b+c)。等號左邊(a+b)+c只要寫成a+b+c就可以了,本來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號。”一席話引起了全班的議論:“對呀,咱們學混合運算時曾討論過,老師,書上錯了!”“你們覺得該怎樣表示加法結合律呢?”教師反問生:“a+b+c=a+(b+c)”“我覺得加法中誰和誰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這樣一來,算式中還運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換律!”同學異口同聲?!皩?又有交換又有結合,看來不能叫結合律了?”“叫加法運算定律吧!”“怎樣用文字表述呢?”“三個數相加,把其中任意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和不變?!薄拔矣X得不止三個數,更多也可以,幾個數相加,先把幾個數相加,再和一個數相加,和不變?!薄安缓貌缓?,不夠準確”?!翱梢赃@樣說:幾個數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