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城市化水平預測分析——基于ARIMA模型論文_第1頁
云南城市化水平預測分析——基于ARIMA模型論文_第2頁
云南城市化水平預測分析——基于ARIMA模型論文_第3頁
云南城市化水平預測分析——基于ARIMA模型論文_第4頁
云南城市化水平預測分析——基于ARIMA模型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云南城市化水平預測分析基于arima模型摘 要 時間序列分析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數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描述和探索事物隨時間發(fā)生變化的數量規(guī)律性。時間序列的分析模型主要有arma 模型和arima 模型。近幾年,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對此及相關領域進行了研究,并且建立了相應的時間序列分析模型。本文根據云南統計年鑒19872010 年的非農人口和總人口人口數據,建立了基于arima模型,實驗結果表明該模型的預測效果較好。通過該模型對1993年和2006年云南城鎮(zhèn)人口比重進行預測,得出預測結果的所有預測誤差的絕對值都小于1%。而且,用該模型預測未來2011年的云南城市化水平,從對2011年的預測結果36.9

2、5%來看,預測結果與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在2011年前后云南城鎮(zhèn)化水平將接近36.8%的預期目標基本一致。關鍵詞:城市化;arima模型;預測yunnan province urbanization level forecast analysis, based on the arima modelabstract:the number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a widely used analytical method, it is mainly used to describe and explore things change over time the num

3、ber of regularity.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models mainly include arma model and arima model. in recent years, many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related fields have been research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ime sequence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1987

4、 to 2010 in yunnan population data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based on arima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good prediction effect. of 1993 and 2006 through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urban population proportion in yunnan, the forecasting

5、 results of all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prediction error is less than 1%. and use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futur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1, from the forecasting results of 2011 36.95%, predicting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by the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in 2011, before a

6、nd after the yunnan province urbanization level will be close to 36.8% of the expected goal. key words: urbanization;arima model; prediction目錄1 引 言11.1 選題背景及選題意義11.1.1 選題背景11.1.2 選題意義22 文獻綜述32.1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研究32.2 全球化視角下對中國城市化動力的研究52.3 對國內外研究狀況的評述73 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演變過程73.1 城市化水平的趨勢73.2 城市化水平描述性分析84 云南城市化水平模型的

7、構建94.1 原序列的平穩(wěn)性判定94.2 一階差分后序列平穩(wěn)性的判定104.3 arima模型的建立104.4 arima模型的檢驗124.5 模型的預測135 提升云南城市化水平的策略146 結論166.1 主要發(fā)現166.2 啟示和努力方向16參考文獻171 引 言所謂城市化便是伴隨經濟增長城市數量增多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過程。首先, 城市化是工業(yè)化推動的結果, 即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形成聚集經濟、進而產生對農村勞動力的持續(xù)不斷的需求; 其次, 城市預期收入遠比農村要高, 生活條件和個人發(fā)展條件比農村優(yōu)越, 因而吸引農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 再次, 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將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排擠出了

8、農業(yè)生產領域, 于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就不得不去非農業(yè)領域特別是城市尋找就業(yè)機會??梢? “ 在一個連續(xù)均衡的國民經濟中, 城市化可能表現為因果鏈條上的各類事件的最后結果, 以導致工業(yè)化的貿易和需求的變化為開端, 以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就業(yè)的平緩移動為結果。但是,從農村向城市定居遷移的發(fā)生早于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 并越來越由期望的收入所決定, 而不是現在的工資。因此, 除了把城市化看成是生產結構變化的結果以外, 還必須把它看成是某種程度上分散的發(fā)展過程。此過程受未來收入和對就業(yè)的期望, 以及政府支出的分配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1 此外, 城市化也受到了政府人口流動、遷移和城市就業(yè)相關政策的制約,

9、在我們分析中國的城市化問題時必須特別強調這一點1.1 選題背景及選題意義1.1.1 選題背景1978 年后,我國確立以經濟發(fā)展為重心的戰(zhàn)略后,全國城市化發(fā)展迅速,城市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的提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已經成為我國下一階段提高經濟總值的重要因素,它也是解決許多經濟問題的關鍵所在,如:市場需求不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模式轉變等。世界城市發(fā)展的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 30以上時,城市化將進入高速發(fā)展的時期。根據國家統計局 2006 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3.9,應該說我國已近進入城市化的高速發(fā)展階段。經濟學家 stiglit

10、ize(2000 年)說,“21 世紀初期影響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國的城市化”(轉引自:于春,新時期的都市圈建設為郊區(qū)城市化帶來新動力以南京市江寧區(qū)為例 南京社會科學,2002 年第 5 期)。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及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加深,市場機制和全球化經濟開始對我國城市化產生明顯的作用。尤其在中國加入 wto 之后,城市化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中國的城市化正面臨著嶄新的外部環(huán)境。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大型跨國公司的增多,以及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等都使城市化的外部環(huán)境趨于擴大,城市化進程中可利用的要素、信息越來越多,城市的發(fā)展形式也趨于更加的多樣化。所有這些都對城市

11、化的推進工作提出了更嚴格,更迫切的要求;為城市化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和提出更多全新的研究課題。中國獨特國情使中國的城市化有著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不一樣的路徑和特點: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艱難摸索后,現已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2005年中國城市化水平超過發(fā)展中國家,實現了階段性提高;中國沒有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出現的工業(yè)化嚴重滯后于城市化的現象;中國地區(qū)差異明顯,東、中、西部地區(qū)呈現出不同的城市化路徑,中國城市化面臨更多更嚴峻的問題。近十多年,國內外學者對我國城市化有關問題進行了廣泛地探討,中國的城市化問題也成為了學術熱點和學術難點,這些討論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理解,在一定

12、程度上幫助了中國城市化建設,但很多議題仍然存在很大爭議,至今沒有定論,城市化發(fā)展的取向還不清晰,發(fā)展道路也不十分明確。在我國城市化加速發(fā)展時,我國經濟也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1998-2007 年的近十年間我國的 gdp 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高達 9.96。一般研究表明,在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城市化和經濟增長往往是相伴相隨的。城市化既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進器。目前,絕大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正處于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階段,城市化和城市發(fā)展成為各國促進經濟增長和消除貧窮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措施。我國的城市化在經歷了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城市化抑制階段,以及

13、改革開放以來至 20 世紀 90年代中期的以小城鎮(zhèn)為主導的城市化階段后,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的階段,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彰顯越來越重要。1.1.2 選題意義城市化成為下一階段提高經濟總值的一大關鍵,它是解決市場需求不足,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模式轉變,與國際經濟接軌等一系列迫切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中國城市化的研究不僅理論意義重大,而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它能指導我們今后的城市化的建設實踐,提供有意義的指導意見,避免再走以前發(fā)展中的彎路。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對城市化問題的涉及越來越廣泛,關于城市化的研究也不再是簡單的城市化動力機制的研究,而出現了多元化多層面的趨勢。但在很多研究中,城

14、市化的背景研究仍是封閉的,學界對于全球化與城市化關系的諸多問題的研究遠遠不夠。國外學者大多側重于對發(fā)達國家世界城市的研究,甚少考查中國城市化問題的;國內部分學者的研究對象也只僅限于針對東部地區(qū)城市,甚少有研究涉及中部或西部地區(qū)城市化問題。從理論意義上來看,本文在全球化視角下進行云南城市化研究,對經濟增長與城市化的相關關系、外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以及外國直接投資對云南城市化的影響等方面加以研究。由于城市化研究主題的復雜性和定量指標選擇的一定程度上的人為主觀性,既需要進行靜態(tài)剖析,又需要從動態(tài)角度來考察其發(fā)展演變的全過程。這種深刻尋找云南城市化動力機制,預測云南城市化發(fā)展是一個全新的嘗試。1.

15、2 文獻綜述城市化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對城市化問題學者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城市化基本問題 、戰(zhàn)略選擇、城市化的社會學、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發(fā)展關系以及城市化體制和政策等方面。作為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城市化的動力機制,中外學者對此都作了一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2.1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研究對中國城市化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都主要在傳統視角下進行的如:農業(yè)發(fā)展與城市化,工業(yè)化與城市化,政策制度與城市化等方面。早期西方經典城市化動力機制理論是建立在對工業(yè)化國家城市化的歷史過程基礎上的,這些研究者認為:工業(yè)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動力。davis(1965)2經過研究指出,工業(yè)化國家

16、的城市化過程可以用一條扁平的“s”型曲線表示,在“s”型的底端,城市化過程緩慢,“s”型的中間城市化速度急劇上升,“s”型的頂端城市化速度持平。kaldor(1966)認為:工業(yè)化是增長的發(fā)動機,工業(yè)化導致城市化的發(fā)展,以及白領工人比率提高。h錢納里和m 塞奎因于 1975 年在發(fā)展型式 19501970一書中提出城市化率與工業(yè)化率比較的世界發(fā)展模型,該模型通過對上百個國家的數據統計指出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關系經歷的是由緊密到松弛的發(fā)展過程 :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推動了最初的城市化發(fā)展,它通過調整生產的供給結構來滿足、適應城市化所引起的各種需求。城市化一旦受到工業(yè)化的初始推動,就會以越來越快于工業(yè)化的速度

17、發(fā)展。形成這種格局,主要是由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引起了需求多樣化。城市化帶來人均收入的增長,城市居民對服務需求的種類、數量也相應增加。要適應這一趨勢,單憑工業(yè)結構的內部調整已無法完成,這時工業(yè)化的速度開始滯后于城市化進程3。rogerc k.chan&yao shimou(1999)4在研究中發(fā)現,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國家的工業(yè)化發(fā)展形成的,尤其是在中國建國后的 10 多年,工業(yè)的優(yōu)先發(fā)展形成城市人口發(fā)展畸形模式。由上,可以看到,國外的研究側重于認為:中國的工業(yè)化是城市化的動力。關于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關系,中國的經濟學家肯定工業(yè)化對城市化的作用,同時也指出了其他的推動力量,如:第三產業(yè)、

18、人口遷移等。石憶邵5(1999),在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工業(yè)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工業(yè)化進程與城市化進程往往呈現明顯的正相關系;但到了城市化的高級階段 ,第三產業(yè)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它對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貢獻份額將大于第一產業(yè)的貢獻份額。因此,在城市化的初級和中級階段,會形成工業(yè)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格局,而到了城市化的高級階段,則會形成城市化率高于工業(yè)化率的格局。顧朝林6(2003)中國城市化過程不與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過程相吻合,也不同于第三世界國家工業(yè)化明顯滯后于城市化;中國農村人口眾多,流動人口數量巨大,城市化滯后于工業(yè)化過程。他并且還認為,適合中國城市化模式和機理研究還沒有可借鑒的理

19、論。彭榮勝(2007)7承認,城市化的實質就是農村勞動力及其供養(yǎng)人口向非農產業(yè)轉移并向城市積聚的過程,定量分析研究了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第三產業(yè)與城市化的關系,提出第三產業(yè)內部構成不合理所導致的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拉力不足,是制約河南城市化進程的最主要的因素。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人口遷移對中國城市化起到重要作用。二元主義者把城市經濟的二元結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動力機制的研究基礎,認為城鄉(xiāng)差異,農村城市人口的遷移是中國城市化的動力。劉易斯8通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及剩余勞動力從農業(yè)部門向城市工業(yè)部門的流動進行分析,最早建立關于發(fā)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模型。比較好地解釋了發(fā)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表現形式和特

20、征,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指出在勞動力彈性充分的情況下,資本主義領域和傳統領域不同的制度和收入及資本主義剩余的使用,促使人口的遷移,勞動力從傳統部門轉移到現代部門,從而推動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城市化。kevin(2003)9用實證說明,農村-城市人口遷移是中國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城鄉(xiāng)收入又對省際間的人口遷移有推進作用。制度經濟學家的看法又有不同,他們認為制度對經濟行為的相關分析應該居于經濟學的核心地位?,F實的人是在有現實的制度所賦予的制度約束中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生產要素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內才能發(fā)揮作用。管理制度、城鎮(zhèn)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和市鎮(zhèn)設置的有關法律制度,間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包括民間

21、資本積累機制、企業(yè)制度、投融資體制和財政稅收制度。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制度變遷是推動中國城市化的最根本的因素。國內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約束中國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戶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 。黃雪麗10認為,城市化是交易費用為正的過程,并通過對我國城市化實踐的分析說明: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一方面既使城市化的交易成本降低,又節(jié)省了組織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推動工業(yè)化,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她從而得出結論:制度安排是我國城市化的重要動力機制。葉裕民11認為,制度對城市化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直接對城市化的作用和影響,包括戶籍制度、就業(yè)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投融資體制等等;二是通過工業(yè)化的作用直接對城

22、市化產生作用和影響。包括如:投資的激勵機制、企業(yè)制度、財稅制度等等。michael c. seeborg12(2000)等認為政策是促進中國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1978 年后一系列的農村體制的改革政策使農民收入增加,產生大批剩余勞動力;之后的城市改革政策及發(fā)展,特別是合同用工制度形成及民營經濟的大力發(fā)展為農村遷移人口提供了就業(yè)機會。楊虹、劉傳江13立足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視野,分別從制度安排的憲法秩序、制度供給主體和制度安排方式、制度安排的動力機制和調控機制討論了政府在制度安排、勞動力轉移和人口流動方式、資金轉移和投入方式中的角色和作用。由此,在傳統視角下對中國城市化的研究,中、外學者普遍認為

23、推進中國城市化的動力有工業(yè)化、人口遷移、和制度政策等。1.2.2 全球化視角下對中國城市化動力的研究在20世紀的學界,城市化被認為是對人類社會產生最大影響的社會過程。近些年來,城市化更是幾乎被唯一看作是現代化發(fā)展和經濟增長的直接指標14。中國的城市化發(fā)展是經歷著既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過程,也不同于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yè)化明顯滯后于城市化的特點。中國農村人口眾多,流動人口數量巨大,城市化滯后于工業(yè)化過程。新世紀以來,很多城市經濟學者都把研究的目光指向了中國,中國城市化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化的研究也開始萌芽。楊小凱15(1990 年)等人建立的新興古典城市化理論認

24、為,城市的起源和發(fā)展是分工演進的結果。工農之間的分工產生了“城”與“市”;隨著分工的繼續(xù)發(fā)展,市場會自發(fā)的形成最優(yōu)的分層城市結構。城市合理的分層式對集中交易帶來的效率和費用進行折中的結果。集中交易的效率使市場規(guī)模擴大,城市的擁擠又使集中交易的費用提高。這樣,兩者的平衡結果就是,形成大小規(guī)模不同的城市布局。全球化可以說是分工演進的必然結果。專業(yè)化水平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由于受制于國內市場規(guī)模及企業(yè)追求最大利益,而內生的將市場規(guī)模推到全球范圍。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生產分工和市場跨國界的一種趨勢,它既是分工演進的結果又是帶動下一輪分工發(fā)展的動因。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考慮中國城市化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25、1996 年后,中國城市化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經濟全球化和經濟轉型是其基本特征。而推動城市化發(fā)展力量是多樣化的,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主導力量,傳統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一一對應關系,已經不能解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動力模式16。國內外一些學者也開始研究在經濟化全球下的中國城市化問題。趙燕菁17在對解放后我國城市化歷程作了回顧與深思后,指出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它受到不同時期國際戰(zhàn)略格局的制約與影響,各項政策的制定都與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分不開。寧越敏18從政府、企業(yè)、個人三個城市化主體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認為當前中國正出現新城市化趨勢,即多元城市化替代以往的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寧登

26、19(2000)在研究中提出市場因素的作用,并指出全球化等力量加速城市化進程。他認為,經濟轉型對現階段城市化機制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生系統的變革所產生的力量,如農村工業(yè)化的興起帶來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從而產生空間結構的演變,形成小城鎮(zhèn)空間這樣一種新的城市-鄉(xiāng)村過渡地域。這樣產生的城市效果叫內生城市化。二是外生系統的輸入,如全球化的力量,信息時代,交易革命,生產體制變化等等。這些加速了沿海地區(qū)的城市化和區(qū)域化、國際化,形成城市網絡和巨型城市這樣一種城市化動力機制叫外生城市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城市化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全球市場來促進中國生產要素市場建設,越來越多的

27、學者在思考中國城市化問題的時候,開始從更多市場的因素和開放的因素,研究市場機制怎樣進行資源配置、平衡供求關系,實現資金、勞動力、技術的合理流動,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推進城市化發(fā)展。其中,作為重要的全球化生產要素的外資,它對中國城市化的作用受到各界的重視。fulong wu20(2001)在研究發(fā)現,自 1978年改革開發(fā)以來,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城市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在城市土地和房地產領域,也成為中國城市化改革和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跨國公司在新興科學和新興技術的推動下,生產活動全球化,促使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格局成立,世界產業(yè)發(fā)生重構和轉移。在制造業(yè)的全球轉移

28、中,中國吸收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制造業(yè)轉移的重要接受地之一。產業(yè)結構升級也成為中國城市化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胡序威21(2007)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及對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和中國城市發(fā)展的影響,指出中國經濟的起飛和城市的發(fā)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抓住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機遇,采取有效對策,放手從境外引進資金和技術,接納產業(yè)轉移,加速自己的發(fā)展。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資本、技術、產業(yè)的跨國轉移,必將推動和加速發(fā)展中國家及中國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同時,還就當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達地區(qū)的現代制造業(yè)向中國內陸轉移,對城市化發(fā)展提出建議:一些跨省區(qū)的中心城市及省會城市,應當遵循產業(yè)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鼓勵高度集中于

29、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逐步向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中西部轉移。在中國工業(yè)化中期的發(fā)展進程中,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生產體系構造,成為中國城市化產業(yè)基礎分析出發(fā)點和研究的基礎。對中國城市化產業(yè)基礎的研究也和中國正在進行的產業(yè)結構、經濟結構轉型緊密聯系。1.2.3 對國內外研究狀況的評述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城市化發(fā)展迅速,對西方經典的城市化理論和傳統的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假說提出了挑戰(zhàn)。對于全球化視角下中國城市化的研究,以及外資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影響的研究國內外起步都較晚,并主要集中在外資對于中國城市化的作用,肯定外資是城市化的新動力。國外學者的研究側重于定量分析和實證檢驗,但主要將亞太地區(qū)作為一個

30、整體,很少專門論及中國城市的。國內學者在過去也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的成果,但也主要側重于外資對城市化關系的定性分析和經驗總結,并將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其他地區(qū)外資與城市化的研究剛剛開始。有關全球化對中國生產要素市場建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以及生產要素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則鮮少論及,對于外資對城市化發(fā)展的影響也缺乏較深入的探析。3 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演變過程3.1 城市化水平的趨勢 在1973年到1980年這8年的時間里,云南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平均值只有19.48%,年增長率在1%左右,增長比較緩慢。從1981年到2000年,云南城市化水平將近增長了

31、10%左右,在這一段時間里,城市化增長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這一段時間的跨度比較大,所以相對而言這段時間的城市化水平的增長幅度也相對較小。從2001年到2010年,云南城市化水平增長的腳步有所放緩,年增長率只在1%左右,增長幅度很小。從云南省城市化水平發(fā)展的整個歷程來看,云南的城市化率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發(fā)展的速度也很緩慢,究其原因,與云南的工業(yè)、地理位置、人口等因素有很大關系。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交通阻塞,工業(yè)欠發(fā)達,農村人口基數大。這些有利于城市化發(fā)展的因素都制約了云南城市化的發(fā)展,所以從1973年到2010年,云南城市化的發(fā)展曲線比較平緩。圖1 云南城市化發(fā)展圖3.2 城市化水平描述

32、性分析本文中采用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該比重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本文選取了19732010年云南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數據全部來源于云南統計年鑒),該比重用csht表示,其中t表示時期。變量csht的統計描述如表2所示。由表2 可知,變量csht的最小值是處于1977年的0.1921,而最大值是2010年的0.3609,這說明云南的城市化水平從1973年到2010年的提高并不大。并且從其樣本均值只有0.2464,也可以看出云南的城市化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明顯的提高。另外,變量的標準差為0.053535,說明云南城市化水平雖然有一定的波動幅度,但一點也不顯著

33、。表1:變量的統計描述變量樣本量樣本均值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csht380.24640.0535350.19210.36094 云南城市化水平模型的構建時間序列模型的識別由于用非平穩(wěn)序列來建立模型會出現虛假回歸問題,所以在建立時間序列模型之前需要確認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性。本文采用adf檢驗法來檢驗變量csht的水平及其一階差分dcsht的平穩(wěn)性。4.1 原序列的平穩(wěn)性判定我們運用eviews軟件得到原序列的線性圖(圖2),從圖2 可以看到,從1973年以來,云南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呈上升趨勢,由1973年的0.1921提高到2010年的0.3069。雖然原序列的線性圖基本上一直呈上升趨勢,但也不能就判斷

34、云南城市化水平時間序列是否平穩(wěn),因此我們對原序列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從表2我們可以得到在p值為0.6227,置信水平為10%下,原序列沒有通過adf檢驗,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地得出云南城市化水平時間序列非平穩(wěn)的結論。圖2 云南城市化發(fā)展曲線圖表2:原序列(csh)的adf檢驗 t-statistic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1.9204600.6227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4.2436445% level-3.54428410% level-3.204699*mackinnon (19

35、96) one-sided p-values.4.2 一階差分后序列平穩(wěn)性的判定接下來我們在對原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差分圖見圖3.從圖3我們可以看到,經過一階差分后,序列基本在一個值上下波動,由此,我們可以簡單的判斷經過一階差分后的云南城市化水平時間序列大致平穩(wěn)。為了更準確地得出序列的平穩(wěn)性,我們在對經過一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進行adf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3.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經過一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在1%顯著性下接受原假設,即通過adf檢驗,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因而csh是1階單整。圖3 序列(csh)的一階差分圖表3:原序列(csh)一階差分后的adf檢驗t-statisticprob.*au

36、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6.8093290.0000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537305% level-2.95711010% level-2.617434*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4.3 arima模型的建立接下來分析經過一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dcsh1的相關圖和偏相關圖,如圖4。從圖4 來看,經過一階差分后的序列dcsht1的相關圖顯示,其自相關函數衰減得比較快, 所以可知該序列是平穩(wěn)序列,這支持了上文對dcsht1平穩(wěn)性的檢驗。通常情況下,時間序列模型

37、的識別和定階可以通過樣本的相關和偏相關函的觀察獲得。所以從對圖4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該序列對象的自相關系數在2階后趨于0,偏自相關系數在1階后趨于0,則可以判斷arma模型的p=1,q=2.則可以建立arma(1,2)模型,模型輸出圖5。圖4 dcsh的偏相關和自相關圖模型一輸出結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0.4163332.306551-0.1805000.8579ar(1)1.0047660.01664860.354150.0000ma(1)0.3724350.1573992.3661820.0242ma(2)0.4650

38、960.1652612.8143120.0083r-squared0.997344mean dependent var0.244257adjusted r-squared0.997096s.d. dependent var0.042595s.e. of regression0.002296akaike info criterion-9.211224sum squared resid0.000169schwarz criterion-9.035278log likelihood169.8020f-statistic4006.097durbin-watson stat1.758863prob(f-

39、statistic)0.000000inverted ar roots1.00estimated ar process is nonstationaryinverted ma roots-.19+.66i-.19-.66i圖5模型一: s.e. 2.307 0.017 0.158 0.165 t (-0.181) (60.354) (2.366) (2.814)=0.997 , f=4006.097 , d.w.=1.759.由圖5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常數項c沒有通過t檢驗,因而應該將常數項剔除,得到圖6所示結果。根據d.w.分布表可以判斷出序列對象消除了自相關。剔除c后可以得到模型二。剔除c

40、后模型二輸出結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ar(1)1.0127090.002797362.03600.0000ma(1)0.3735610.1557142.3990200.0222ma(2)0.4600070.1629332.8232850.0080r-squared0.997325mean dependent var0.244257adjusted r-squared0.997163s.d. dependent var0.042595s.e. of regression0.002269akaike info criterio

41、n-9.259421sum squared resid0.000170schwarz criterion-9.127461log likelihood169.6696durbin-watson stat1.760224inverted ar roots1.01estimated ar process is nonstationaryinverted ma roots-.19-.65i-.19+.65i圖6模型二: s.e. 0.003 0.156 0.163 t (320.036) (2.399) (2.823) =0.997 , d.w.=1.760.4.4 arima模型的檢驗接下來對建立

42、的arima模型進行檢驗,檢驗殘差序列是不是白噪聲過程。如果殘差序列非白噪聲過程,則需要進一步改進模型,檢驗結果如圖7。 根據圖7中殘差序列的自相關系數和偏自相關系數可知,ac與pac顯著趨于0,因而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是白噪聲序列。 圖7 dcsh的殘差圖4.5 模型的預測通過該模型對1993年和2007年云南城市化水平進行預測,得出預測結果的所有預測誤差的絕對值都小于1%,(見表3 )這說明本文建立的模型作為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時間序列模型是優(yōu)良的,其的預測是可信的。而且,用該模型二對2011年的云南城市化水平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見表4.從對2011 年的預測結果來看, 該模型的預測結果與云南

43、省政府提出的在2011年前后云南城鎮(zhèn)化水平將接近36.8 %的預期目標基本一致。這進一步說明本文建立的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實際參考價值。表3:云南省1993年和2006年城市化水平的預測值及實際值對比表年份實際值(%)預測值(%)預測誤差(%)199324.03%24.04% 0.01%200630.65%30.67%0.02%表4:云南省2011年城市化水平預測值年份預測值%201136.95%5 提升云南城市化水平的策略城市化是工業(yè)化伴生的必然現象, 城市化水平與地區(qū)經濟發(fā)達程度成正比關系。只有經濟發(fā)展了, 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崗位, 吸納更多的富余勞動力, 不

44、斷提高城市化水平, 反過來又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從我國近年來的實踐看, 一些地方城市化出現了急功近利和盲目無序的發(fā)展傾向。要汲取國內外城市化發(fā)展的經驗教訓, 正確把握經濟發(fā)展與城市化的關系, 健康有序的推進云南省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一項系統工程, 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加快云南城市化進程, 應切實采取以下措施:(1)以人為本, 科學發(fā)展城市化的過程是人口、市場、企業(yè)、生產要素、基礎設施等在地理上的集中過程, 推進城市化發(fā)展就是要從空間上最大限度地推動那些從事農村經濟的過剩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由從事第一產業(yè)轉移到第二三產業(yè)上來。在城市化進程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 就是要通過推進

45、城市化來轉移農村人口, 增加農民收入, 根本解決“三農”問題, 縮小城鄉(xiāng)差別, 擴大消費需求, 促進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fā)展。最終實現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促進經濟社會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目標。(2)加強規(guī)劃, 繪制發(fā)展藍圖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而規(guī)劃是這個系統工程的龍頭。科學規(guī)劃是建設好城市化的前提, 是指明城市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制訂規(guī)劃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展眼光, 面向21世紀, 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fā)展的新趨勢和云南省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加快城市化的要求, 立足高起點, 編制出具有超前性、分階段性和科學性的發(fā)展規(guī)劃。要注意城市化規(guī)劃與區(qū)域規(guī)劃相結合、靜態(tài)規(guī)劃與動態(tài)規(guī)劃相結合, 搞

46、好城市發(fā)展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城市短期發(fā)展與中長期發(fā)展的有機銜接和協調。要廣泛聽取專家、群眾的意見, 集思廣益, 反復修改和完善城市化規(guī)劃。規(guī)劃經按程序審查批準后, 應具有相對的法律效應, 堅持予以實施, 堅決杜絕長官意志、行政命令干預規(guī)劃的現象, 堅決杜絕一任一改的短期盲目行為。(3)改革舊體制, 消除體制障礙, 形成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制度基礎從中國當前的制度特征看, 直接影響城市化進程的制度主要包括就業(yè)制度、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鎮(zhèn)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市鎮(zhèn)設置的有關法律制度。由于城市化本質上是人口在城市空間積聚的過程, 而對這種積聚過程影響較大的是就業(yè)制度與戶籍制

47、度。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就業(yè)制度與戶籍制度是服務于重工業(yè)超前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城鄉(xiāng)分割制度。這種制度阻礙了農民向非農產業(yè)和城鎮(zhèn)轉移, 從而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 就必須打破這種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和就業(yè)制度。首先, 要消除戶籍管理制度障礙。可按放開中小城市, 積極發(fā)展小城鎮(zhèn), 適度發(fā)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原則, 來改革完善城市的戶籍管理。逐步放棄農村和城市戶口分離的作法, 建立城鄉(xiāng)統一的戶口制度。進一步放開對農民進城落戶的限制, 實行按居住地劃分城鄉(xiāng)人口、按職業(yè)確定身份的戶籍登記制度, 逐步用身份證制度代替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打破長期限制勞動力流動、影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約束。其

48、次, 就就業(yè)制度而言, 應無差別地對待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 徹底消除對農村勞動力的歧視, 建立統一的開放的全國勞動力市場。盡管.勞動法. 已經明確了這一點, 但體現在地方政府政策條文中的地方性勞動力保護政策對農村勞動力的歧視和體現在企業(yè)招聘職工中的歧視還普遍存在。要真正建立全國性勞動力市場, 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和城市化進程, 就必須盡早根除對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就業(yè)上的歧視, 消除城市和農村勞動力就業(yè)機會在事實上的不平等。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 使進城務工農民進得來、留得住, 并逐步轉變?yōu)槌擎?zhèn)居民。同時要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 加快產業(yè)結構調整, 為人口的集聚創(chuàng)造機會, 真正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zhèn)的轉移,

49、 從而不斷提高云南省城市化的整體水平。(4)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 多渠道籌措城市建設資金資金問題是制約城市化加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解決這一問題, 要充分依靠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 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新的投資體制。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城市建設。一是要通過市場運作方式, 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市設施建設投入巨大, 政府的財力難以承受, 只能以有限的財政支出為引導, 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yè)、個體、外商等社會投資主體的積極性, 集聚資金用于城建, 開辟城市建設較為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二是對城市存量土地和其他存量資產實行有償開發(fā), 通過開發(fā)升值, 增加城建資金, 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對于屬

50、于城市非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部分基礎設施如專用道路、橋梁等, 實行有償使用, 回收資金, 實現城建滾動投資。四是對城市無形資產和部分有形資產如公交路線的營運權、公共停車場、街道橋梁冠名權等引入競爭機制, 通過轉讓、拍賣、出租等方式, 鼓勵省內外企業(yè)、個人等社會民間資金參與現代化城市建設。(5)改善和加強對城市化的宏觀調控促進城市化, 主要靠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同時,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城市化工作的指導和協調, 真正把城市化工作擺到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 提到重要議事日程, 制定好城市化方針政策,提出戰(zhàn)略目標, 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協調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城市化工作目

51、標責任制,強化目標管理, 狠抓工作落實。加大人才培養(yǎng), 對于分管城建、建設、規(guī)劃部門的領導要全面輪訓一次,并堅持實行崗前培訓。以改變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人才短缺狀況。為了有效的搞好城市化的組織協調工作, 省地市州可以成立城市化工作領導小組, 定期召開會議, 交流情況, 部署檢查工作, 更好地加快城市化發(fā)展。6 結論6.1 主要發(fā)現 本文運用19732010 年云南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數據,建立了一個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時間序列模型。模型顯示,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受到模型滯后一期的隨機誤差的影響,且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著較大的影響。從對2011 年的預測結果來看,該模型的預測結果與云南省政府提

52、出的在2011年前后云南城鎮(zhèn)化水平將接近36.8%的預期目標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建立的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實際參考價值。6.2 啟示和努力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ma中,要求時間序列是平穩(wěn)的,但在實際研究中許多經濟時間序列是非平穩(wěn)的,是一個隨即游走過程。在自回歸單整移動平均模型arima中可以通過差分方法將不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變?yōu)槠椒€(wěn)序列,然后在構建模型,但是差分后的序列會損失許多信息,不利于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并且,預測并不能消除未來時期的高度不確定性,它只是按過去和現在的變化規(guī)律發(fā)展下去或假定了某些變化條件的前提下向決策者提供了時間序列將會導致何種結果。參考文獻1 汪東梅. 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5:45-462 davivs,k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