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學復習資料: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_第1頁
細菌學復習資料: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_第2頁
細菌學復習資料: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_第3頁
細菌學復習資料: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_第4頁
細菌學復習資料: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第一節(jié) 感染與致病1感染(infection):微生物侵入宿主機體后,進行生長繁殖、與機體防御機制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2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3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4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腸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著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的微生物。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這些微生物對宿主無害,有些對人還有利。常居菌群(resident flora):亦稱原籍菌(autochthonous flora),由相對固定的微生物組成,有規(guī)律地定居于特定部位,是宿主不可缺少的組成

2、部分。失調(diào)時可迅速重建。過路菌群(transient flora):亦稱外籍菌(allochthonous flora),由非致病菌或機會致病菌組成,來自周圍環(huán)境或宿主其他生境,可在皮膚或黏膜上存留數(shù)小時、數(shù)天或數(shù)周。如宿主免疫功能損傷或常居菌群紊亂,過路菌可定植、繁殖和引起疾病。正常菌群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生物屏障、化學屏障、營養(yǎng)競爭2.營養(yǎng)作用:產(chǎn)營養(yǎng),如大腸埃希菌產(chǎn)生的Vitamin B和K 3.免疫作用:促進免疫系統(tǒng)的正常發(fā)育4.排毒作用:雙歧桿菌5機會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機會致病性微生物(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微生物,

3、正常情況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況下導致疾病 致病條件 定位轉(zhuǎn)移(translocation):寄居部位的改變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調(diào)(dysbacteriosis):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種間的比例發(fā)生較大幅度變化而超出正常范圍的狀態(tài)。此時常引起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或重疊感染。6微生態(tài)學(microecology):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結構功能,以及與其宿主相互關系的學科微生物群、宿主與外部環(huán)境處于動態(tài)平衡時,稱為微生態(tài)平衡(microeubiosis)。正常微生物群之間及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之間的微生態(tài)平衡,在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由生理性組合轉(zhuǎn)變?yōu)椴±硇越M合的狀態(tài),稱為

4、微生態(tài)失調(diào)(microdysbiosis)。由于菌群失調(diào)導致的疾病稱菌群失調(diào)癥(dysbacteriosis)。第二節(jié) 致病機制細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pathogenicity)是指細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病的性能。是細菌的重要特性之一。各種病原菌致病性強弱程度不一,并可隨不同宿主而異。同一病原菌不同菌株的致病性也有差異。病原菌的致病機制與細菌的毒力強弱、侵入數(shù)量的多少以及侵入部位是否適當密切相關。 細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稱為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 (質(zhì)) 致病菌的致病性強弱程度稱為毒力(virulence),即致病性的強度(量)1細菌的毒力毒力(virulence):病原菌

5、致病能力的強弱。毒力是量的概念,常用半數(shù)致死量(50%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數(shù)感染量(50% infection dose, ID50)表示。感染致病步驟:I. Adhesion 粘附II. Penetration and spread 滲透和擴散III. Survival and propagation in the host 生存繁殖IV. Tissue injury 組織損傷細菌毒力的物質(zhì)基礎(毒力因子)由致病島(PAI)編碼l 侵襲力l 毒素1.1侵襲力(invasiveness):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膚、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機制,進入機體定植、生長繁殖和擴散的能力。

6、 在感染早期或初始階段起關鍵作用。 細菌的侵襲力由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物質(zhì)組成。1.1.1菌體的表面結構1.1.1.1粘附素adhesin或黏附因子(adhesive factor):大多數(shù)細菌表面具有有黏附作用的特殊結構及相關物質(zhì),黏附是細菌與宿主細胞接觸、定植、引起感染的第一步。這些表層結構或組分稱為黏附因子或黏附素。菌毛黏附素:多存于G-菌,如志賀菌、淋病奈瑟菌等非菌毛黏附素:多存于G+菌,如A群鏈球菌脂磷壁酸;G-菌的外膜亦具有黏附作用。黏附素與宿主上皮細胞表面受體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異性,從而決定感染的組織特異性。1.1.1.2莢膜與微莢膜等抗吞噬結構:M蛋白、Vi抗原、K抗原1.1

7、.1.3鞭毛:鞭毛運動利于黏附和定植,如幽門螺桿菌1.1.1.4細菌形成的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由細菌、胞外多糖、藻酸鹽等多種成分組成,具有屏障作用,對抗菌藥物、消毒劑表現(xiàn)出更強的抗性,同時還可抵御機體免疫防御機制的清除。1.1.2. 侵襲性物質(zhì)1.1.2.1侵襲素(invasin):致病菌與宿主細胞黏附后啟動侵襲過程,有的可直接由黏膜上皮細胞包裹而侵入;有的須經(jīng)一系列的信號轉(zhuǎn)導、細胞骨架重排等復雜過程才能進入宿主細胞;有的被吞噬細胞吞噬后,不被殺死,隨吞噬細胞轉(zhuǎn)移至淋巴液和血液,而擴散。1.1.2.2侵襲性酶類:如凝固酶、透明質(zhì)酸酶(透明質(zhì)酸)、鏈激酶(纖維蛋白)、

8、鏈道酶(DNA)等。1.1.3. 逃避宿主的防御機制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莢膜和微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胞內(nèi)菌逃避免疫殺傷的機制包括:避免進入吞噬溶酶體、阻止吞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抑制吞噬溶酶體的酸化、產(chǎn)生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歧化酶。2)產(chǎn)生IgA蛋白酶:淋病奈瑟菌3)抗原變異:淋病奈瑟菌的菌毛和外膜蛋白PII抗原的變異4)干擾補體活性:銅綠假單孢菌分泌的蛋白酶可滅活C3a、C5a等,抑制趨化作用。1.2毒素外毒素(exotoxin)多數(shù)革蘭陽性菌和少數(shù)革蘭陰性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蛋白質(zhì)。內(nèi)毒素(endotoxin)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菌體死亡崩解時游離出來1.2.1外毒素神經(jīng)

9、毒素細胞毒素腸毒素分子結構:1)A-B型毒素A:活性亞單位,毒性部分B:結合亞單位,免疫原性強 2)單肽鏈毒素(金葡菌a溶素):損傷細胞膜1.2.2內(nèi)毒素的生物學作用:毒性作用相同由脂質(zhì)A決定(主要毒性部分),免疫原性弱發(fā)熱反應 白細胞反應 內(nèi)毒素血癥與內(nèi)毒素休克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2細菌侵入的數(shù)量病原菌侵入機體造成感染,要有足夠的數(shù)量。所需細菌的多少與該菌的毒力有關,毒力強,所需細菌數(shù)量少;毒力弱,所需細菌數(shù)量較大。也與機體免疫力有關3細菌侵入的部位細菌必須通過合適的部位侵入機體,才能造成感染。適當?shù)那秩氩课皇菢嫵筛腥镜闹匾h(huán)節(jié)。如破傷風梭菌的芽孢必須進入深部傷口才能感染。第三節(jié) 細菌感染的發(fā)生

10、與發(fā)展1傳染源 1.1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病原體來源于宿主體外病人:是傳染病的主要來源帶菌者:攜帶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傳染病恢復期仍排菌者(重要傳染源)病畜和帶菌動物:人畜共患病1.2內(nèi)源性感染來源于宿主體內(nèi)或體表,大多為正常菌群,少數(shù)為致病菌 內(nèi)源性感染已成為臨床細菌感染中的常見病,是細菌感染的新動向,也是醫(yī)院內(nèi)感染的常見現(xiàn)象之一。2傳播途徑經(jīng)黏膜感染:呼吸道(結核分枝桿菌、白喉棒狀桿菌等)消化道糞口途徑(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泌尿生殖道(大腸埃希菌、淋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體等)經(jīng)皮膚感染:如破傷風梭菌、致病性葡萄球菌 性接觸:如淋病奈瑟菌,性傳播疾病

11、(STD)多途徑感染:結核分枝桿菌、炭疽芽孢桿菌3感染的類型病原菌侵入機體與宿主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兩者作用力量的對比及其變化,決定著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結局。不同的臨床感染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帶菌狀態(tài)3.1隱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侵入的病菌毒力較弱、數(shù)量不多,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力較強,感染后對機體損害較輕,不出現(xiàn)或出現(xiàn)不明顯的臨床癥狀。 特點:機體獲得足夠的特異免疫力,是傳染源。 3.2顯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傳染病)宿主細胞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生理功能發(fā)生改變,并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根據(jù)感染部位不同分為: 1局部感染(lo

12、calized infection): 癤、癰 2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菌血癥(bacteremia)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的一過性或間斷性侵入血循環(huán) 傷寒(2次菌血癥)、立克次體(2次菌血癥)、螺旋體(梅毒、鉤端)、波浪熱(布魯菌病)。毒血癥(toxemia)只在機體局部生長繁殖,病菌不進入血循環(huán),但其產(chǎn)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破傷風、氣性壞疽內(nèi)毒素血癥(endotoxemia)革蘭陰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釋放出大量內(nèi)毒素;也可由病灶內(nèi)大量革蘭陰性菌死亡、釋放的內(nèi)毒素入血所致 急性中毒性菌痢敗血癥(septicemia)致病菌侵

13、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 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傷寒后期、膿毒血癥(pyemia)化膿性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至宿主的其他組織或器官,產(chǎn)生新的化膿性病灶。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癥3.3帶菌狀態(tài)(carrier state)在感染后(隱性感染、顯性感染),病原菌未被完全清除,而繼續(xù)在體內(nèi)存留一段時間,并不斷被排出體外,即為帶菌狀態(tài)。處于帶菌狀態(tài)的人稱為帶菌者。帶菌者是重要的傳染源之一第四節(jié) 抗細菌感染免疫1固有免疫1.1屏障結構皮膚黏膜屏障:機械阻擋和排除、分泌殺菌物質(zhì)、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血腦屏障:由軟腦膜、脈絡叢的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星形膠質(zhì)細胞組成胎盤屏障:由母

14、體子宮內(nèi)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1.2吞噬細胞吞噬殺菌過程:游走(migration)識別: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TLR、甘露糖受體、清道夫受體,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吞入(ingestion):內(nèi)體(endosome)、吞噬體(phagosome)殺滅吞噬細胞殺菌機制:l 氧非依賴性殺菌系統(tǒng):溶酶體酶、酸性pH等l 氧依賴性殺菌系統(tǒng):O2存在,產(chǎn)生活性氧中介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ROI),或通過MPO

15、系統(tǒng)殺菌l 氮依賴性殺菌系統(tǒng):NO、NO2-、 NO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1.3免疫分子補體:細胞毒作用、調(diào)理作用(C3b、C4b)、炎癥和趨化作用(C3a、C5a)細胞因子:IL-1、IL-6和TNF-a介導發(fā)熱和炎癥反應,IL-8趨化和激活中性粒細胞。急性期蛋白:LPS、IL-6等刺激肝細胞產(chǎn)生的一組血漿蛋白,包括CRP(C反應蛋白)、LBP(脂多糖結合蛋白)、MBL(甘露糖結合凝集素)發(fā)揮激活補體和調(diào)理吞噬的作用。2適應性免疫2.1黏膜免疫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有MALT黏膜免疫的誘導部位:Peyers patches黏膜免疫的效應部位:上皮內(nèi)和LPM細胞:轉(zhuǎn)運

16、捕獲的抗原sIgA:1)阻止病原菌的黏附和定植 2)中和病原菌產(chǎn)生的毒素和侵襲性酶類2.2體液免疫(抗菌抗體調(diào)理素,抗外毒素抗體抗毒素)中和細菌外毒素:主要為IgG抗毒素調(diào)理吞噬:IgG、IgM調(diào)理素抑制病原體黏附:Ab與細菌表面結構結合激活補體:殺傷和溶解細菌,C3b的調(diào)理作用ADCC: NK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2.3細胞免疫某些胞外菌能激活CD4細胞和CD8細胞,產(chǎn)生CKs,輔助B細胞產(chǎn)生抗體。CD4+Th1:分泌細胞因子,并激活巨噬細胞的吞噬和殺菌功能。CTL:殺傷胞內(nèi)菌感染的靶細胞3抗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感染的免疫胞外菌:寄居于宿主細胞外的組織間隙、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等體液中。胞外菌的致病機制:產(chǎn)生內(nèi)、外毒素引起炎癥反應,可有二三型的超敏反應主要免疫機制:中性粒細胞吞噬、殺滅,黏膜免疫和體液免疫4抗胞內(nèi)菌感染的免疫對人致病的兼性(facultative)胞內(nèi)菌:結核分枝桿菌、傷寒沙門菌、布魯菌、嗜肺軍團菌、產(chǎn)單核細胞李斯特菌等。專性(obligate)胞內(nèi)菌:只可活細胞,立克次體和衣原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