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隔震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_第1頁
減隔震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_第2頁
減隔震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_第3頁
減隔震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_第4頁
減隔震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減隔震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 二C一五年六月 2 / 19 目次 一. 總則0矚慫潤厲釤瘞睞櫪廡賴賃軔。 二. 技術審查要點 1聞創(chuàng)溝燴鐺險愛氌譴凈禍測。 1.隔震結構設計文件審查1殘騖樓諍錈瀨濟溆塹籟婭驟。 1.1隔震結構設計說明及圖紙內容審查1釅錒極額閉鎮(zhèn)檜豬訣錐顧葒。 1.2隔震結構計算書內容審查6 2消能減震結構設計文件審查錯誤!未定義書簽。彈貿攝爾霽斃攬磚鹵廡詒爾。 2.1消能減震結構設計說明及圖紙內容審查9謀蕎摶篋飆鐸懟類蔣薔點鉍。 22消能減震結構計算書內容審查12廈礴懇蹣駢時盡繼價騷巹癩。 總則 本要點僅用于把減隔震技術措施作為主要結構技術措施之一的房屋建筑的施工圖設計

2、文件的技術審 查。 本要點規(guī)定的內容依據(jù)現(xiàn)行相關法規(guī)(法規(guī)指: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門規(guī)范性文件的總稱)和工程建 設標準編寫。要點既包含上述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的內容,也包含對結構主體、地基基礎安全有 重大影響的內容。設計減隔震技術的行業(yè)性標準(指CESC系列標準)未列入要點,只作為參考性文 件。煢楨廣鰳鯡選塊網羈淚鍍齊。 按照隔震結構和減震消能結構兩類主要結構技術措施在設計中的使用對審查要點進行了分類編寫。要 點中 審查內容要點及說明”內容是按常規(guī)設計做法,根據(jù)規(guī)范、標準條文內容,給出的施工圖審查工 作應關注的細節(jié)。這是一個審查工作提示性內容表述,是參考性的、提示性的,不是對規(guī)范條文的解 釋。

3、鵝婭盡損鶴慘歷蘢鴛賴縈詰。 減隔震技術對房屋建筑結構,僅屬于結構設計內容的一部分,結構設計和施工圖審查應包含結構的全 部內容,本要點僅規(guī)定了涉及減隔震技術的內容,結構設計和審查的其他部分應按照住建部已頒布的 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執(zhí)行?;[叢媽羥為贍債蟶練淨櫧撻。 設計和審查均應按規(guī)范要求執(zhí)行。對審查中發(fā)現(xiàn)的其他問題,如設計未嚴格執(zhí)行本要點的規(guī)定,應有 充分依據(jù)。審查時應根據(jù)相關標準的用詞說明”,按其用詞的嚴格程度予以區(qū)別對待。預頌圣鉉儐歲齦訝 驊糴買闥。 對于超限高層建筑工程,不論是否采用了減隔震技術措施,均應依據(jù)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 理規(guī)定(建設部令111號)、超限高層建筑

4、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建質2010109號)要 求執(zhí)行。滲釤嗆儼勻諤鱉調硯錦鋇絨。 3 / 19 技術審查要點 1隔震結構設計文件審查 1.1隔震結構設計說明及圖紙內容審查 規(guī)范名稱 條文號 條文內容 審查內容要點及說明 1.結構設計說明及圖紙一般性內容 詳見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技 術審查要點相關章節(jié) 2.隔震結構設計說明及圖紙專項技術內容 隔震結構應專門寫一個隔震結構專項設計說明。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12.1.3 建筑結構米用隔震設計時應符合下

5、列各項規(guī)定: 結構高寬比宜小于 4,且不應大于相關規(guī)范規(guī)程對非隔震結構 的具體規(guī)定,其變形特征接近剪切變形,最大咼度應滿足本規(guī) 范非隔震結構的要求;高寬比大于4或非隔震結構相關規(guī)定的 結構采用隔震設計時,應進行專門研究。 建筑場地宜為I、 n、川類,并應選擇穩(wěn)定性較好的基礎類型。 隔震層應提供必要的豎向承載力、側向剛度和阻尼;穿過隔震 層的設備管線、配線,應采用柔性連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適應 隔震層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對建筑物高寬比復核: 一般建筑物控制值:4; 不應超過相應非隔震結構的高寬比 砌體結構:見抗規(guī)第7.1.4條; 鋼結構:見抗規(guī)第 8.1.2條; 高層混凝土結構:見高規(guī)第3.3.2

6、條; 高層混合結構:見高規(guī)第11.1.3條; 其他結構體系要求見國家現(xiàn)行相關規(guī)范及規(guī)程要 求。 超過4或上述條文規(guī)定的咼寬比, 設計文件中應有 專門研究的結果(或結論)。 1)設計文件應提供隔震層(構件)豎向承載力驗 算、側向剛度、阻尼的數(shù)值。 2)設計說明中應提供隔震層罕遇地震水平位移值, 并核查設計說明中罕遇地震水平位移是否與計算 文件一致。 3)圖紙中需注明穿過隔震層的設備管線、配線, 應采用柔性連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適應隔震層罕 遇地震水平位移。 12.1.5 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時,隔震裝置和消能部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裝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參數(shù)應經試驗確定。 隔震裝置和消能部件的設置部

7、位,應采取便于檢查和替換的措 施。 設計文件上應注明對隔震裝置和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裝 前應按規(guī)定進行檢測,確保性能符合要求。 說明中應詳細列出隔震裝置 (隔震支座)和消能部 件(消能器)的性能參數(shù)。 說明中應注明隔震裝置和和消能部件在安裝前應 按規(guī)定進行檢測,并應根據(jù)產品標準給出檢測值的 誤差限值。應給出產品的總數(shù)及檢測的數(shù)量。 設計文件中應注明定期檢查及更換要求,如產品維 護更換年限、檢查的周期、特殊檢查條件(過火、 強風、中震、大震)、檢查要求及合格標準等。 隔震裝置和消能部件周邊一般不再設置永久性結 構構件,若設置,施工圖紙說明中應注明隔震裝置 和消能部件周邊應留有足夠空間以便于檢

8、查和替 換。 12.1.6 建筑結構的隔震設計和消能減震設計,尚應符合相關專門標準 的規(guī)定;也可按抗震性能目標的要求進行性能化設計。 1 隔震和消能減震結構設計的專門標準有: 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guī)程 建筑消能阻尼器 建筑隔震施工與驗收規(guī)范 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guī)程 建筑橡膠隔震支座 建筑工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 應根據(jù)設計類型將以上規(guī)范規(guī)程列入設計文件(設 計說明)中 2 是否按性能目標設計由設計單位和業(yè)主確定, 如采用抗震性能目標,其目標應符合抗規(guī)第 3.10.3條,計算應符合抗規(guī)第 3.10.4條。 12.2.3 隔震層的橡膠隔震支座應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支座在表12.2.3所列的壓應力下的極限

9、水平變位,應大于 當隔震采用橡膠隔震支座時,審查內容要求如下: 設計文件中應給出在壓應力作用下水平極限變形 其有效直徑的0.55倍和支座內部橡膠總厚度3倍二者的較大 值。 在經歷相應設計基準期的耐久試驗后,隔震支座剛度、阻尼特 性變化不超過初期值的戈0% ;徐變量不超過支座內部橡膠總厚 度的5%。 參數(shù); 本條文的第2款內容是對橡膠隔震支座的技術性 能要求保證,應在設計圖紙(如總說明)中注明。 這是對產品采購的技術要求。 1227 隔震結構的隔震措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隔震結構應采用不阻礙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發(fā)生大變形的下列 措施: 上部結構的周邊應設置豎向隔離縫,縫寬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 在罕遇

10、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對 兩相鄰隔震結構,其縫寬取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且不小于 400mm。 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之間,應設置完全貫通的水平隔離縫,縫 咼可取20mm,并用柔性材料填充;當設置水平隔離縫確有困 難時,應設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墊層。 穿越隔震層的門廊、樓梯、電梯、車道等部位,應防止可能的 碰撞。 應在圖紙(設計說明)中列出隔震層在地震作用 (大 震)下的位移值; 圖紙中應對結構的豎向、水平隔離縫有明確的表 示,其寬度應符合本條文規(guī)定; 穿越隔震層的門廊、 樓梯、電梯、車道等部位,圖 紙中應有防止可能的碰撞措施。當采用設置隔離縫 的措施時,這些部位的縫寬、位

11、置應在圖紙中有明 確表示,且縫寬應滿足本條要求。 2.隔震層以上結構的抗震措施,當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大于0.4時 (設置阻尼器時為 0.38)不應降低非隔震時的有關要求;水平 向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 0.4(設置阻尼器時為 0.38),可適當降低本 規(guī)范有關章節(jié)對非隔震建筑的要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過 1度, 與抵抗豎向地震作用有關的抗震構造措施不應降低。此時,對 砌體結構,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L采取控制構造措施。 1. 在考慮水平地震作用時,當上部結構的抗震措 施較本地區(qū)非隔震建筑的要求降低,應復核水平向 減震系數(shù)是否滿足可以降低的規(guī)定,所降低程度是 否滿足本條規(guī)定不低于 1度的要求;圖紙說明中應 列出水平向

12、減震系數(shù),冋時應核查相關參數(shù)與計算 書是否相符。 2. 檢查在考慮豎向地震作用時,圖紙中結構抗震 構造措施是否降低了。 如降低則違反規(guī)范要求。有 關豎向地震作用的抗震構造措施見規(guī)范本條下的 附注。 1228 隔震層與上部結構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隔震層頂部應設置梁板式樓蓋,且應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支座的相關部位應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梁板結構,現(xiàn)澆板厚度 不應小于160mm ; 隔震層頂部梁、板的剛度和承載力,宜大于一般樓蓋梁、板的 剛度和承載力; 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應計算沖切和局部承壓,加密箍筋并根 據(jù)需要配置網狀鋼筋。 隔震支座和阻尼裝置的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支座和阻尼裝置應安裝

13、在便于維護人員接近的部位; 外露的預埋件應有可靠的防銹措施。預埋件的錨固鋼筋應與鋼 板牢固連接,錨固鋼筋的錨固長度宜大于20倍錨固鋼筋直徑, 且不應小于250mm。 檢查圖紙中相關構件的構造是否滿足本條文的規(guī) 定,如隔震支座部位的樓板是否為梁板結構等。 1.2隔震結構計算書內容審查 規(guī)范名稱 條文號 條文內容 審查內容要點及說明 1 結構計算書一般性內容 詳見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技 術審查要點相關章節(jié) 2 .隔震結構計算書專項技術內容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12.1.3 建筑結構采用隔震設計時

14、應符合下列各項規(guī)定: 風荷載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標準值產生的總水平力不 宜超過結構總重力的 10%。 設計文件中應提供風荷載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 平荷載標準值產生的總水平力的計算結果,審查予 以復核。 12.2.1 隔震設計應根據(jù)預期的豎向承載力、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和位移控 制要求,選擇適當?shù)母粽鹧b置及抗風裝置組成結構的隔震層。 隔震支座應進行豎向承載力的驗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驗 設計文件(計算書)中應給出結構隔震層的驗算結 果。 設計文件(計算書)中應給出隔震支座豎向承載力 抗震規(guī)范 GB50011-2010 算。 隔震層以上結構的水平地震作用應根據(jù)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確定; 其豎向地震作用

15、標準值,8度(0.2g)、8度(0.3g )和9度時分 別不應小于隔震層以上結構總重力荷載代表值的20%、30%和 40%。 驗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 隔震層以上地震作用計算: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范第 12.2.5條計算; 應按照本規(guī)范第 12.2.5-4條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豎向 地震作用計算,計算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滿足本 條要求。 12.2.2 建筑結構隔震設計的計算分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隔震體系的計算簡圖,應增加由隔震支座及其頂部梁板組成的 質點;對變形特征為剪切型的結構可米用剪切模型(圖12.2.2); 當隔震層以上結構的質心與隔震層剛度中心不重合時,應計入 扭轉效應的影響

16、。隔震層頂部的梁板結構,應作為其上部結構 的一部分進行計算和設計。 一般情況下,宜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計算;輸入地震波的反應 譜特性和數(shù)量,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5.1.2條的規(guī)定,計算結果宜取 其包絡值;當處于發(fā)震斷層10km以內時,輸入地震波應考慮 近場影響系數(shù),5km以內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 1.25。 砌體結構及基本周期與其相當?shù)慕Y構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L簡化計 算。 通常情況,隔震結構的整體計算分析建議采用程序 計算,對于砌體可按附錄采用手算”; 對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計算時,應復核其計算所采 用的地震波的技術要求是否符合抗規(guī)第5.1.2-3 條要求。選取地震波時應采用符合隔震結構的地震

17、波。 地震波應符合規(guī)范相關要求。 近斷層的隔震結構,地震作用應按要求放大。 12.2.3 隔震層的橡膠隔震支座應符合下列要求: 橡膠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豎向壓應力不應超過表 12.2.3的規(guī)定。 本條第3款對橡膠支座的平均壓應力提出控制性 要求,是隔震設計的關鍵之一。 當隔震采用橡膠隔震支座時,審查內容要求如下: 設計文件中應給出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載代表值的 壓應力驗算,其結果應滿足抗規(guī)表12.2.3的限 值; 1224 隔震層的布置、豎向承載力、側向剛度和阻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隔震層應設置在結構的底部或下部,其橡膠隔震支座應設置在 受力較大的位置,間距不宜過大,其規(guī)格、數(shù)量和分布應根據(jù)

18、豎向承載力、側向剛度和阻尼的要求通過計算確定。隔震層在 罕遇地震下應保持穩(wěn)定,不宜出現(xiàn)不可恢復的變形;其橡膠支 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豎向地震作用下拉應力不應大于 1MPa。 隔震層的水平等效剛度和等效黏滯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公式-1224-1、12.2.4-2 隔震支座由試驗確定設計參數(shù)時,豎向荷載應保持本規(guī)范表 12.2.3的壓力限制;對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計算,應取剪切變形 100%的等效剛度和等效黏滯阻尼比;對罕遇地震驗算,宜采用 剪切變形250%的等效剛度和等效黏滯阻尼比,當隔震支座直 徑較大時可采用剪切變形100%的等效剛度和等效黏滯阻尼比。 當采用時程分析時,應以試驗所得回滯曲線作

19、為計算依據(jù)。 設計文件(計算書)中應給出以下內容: 罕遇地震作用下各隔震支座對應的拉應力,且不大 于 1MPa; 罕遇地震下的抗拉驗算應考慮豎向地震作用; 計算文件中應給出計算模型所采用的隔震支座等 效剛度值并滿足規(guī)范要求。 1225 隔震層以上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對多層結構,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按重力荷載代表值分布。 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計算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可按本規(guī)范第 5.1.4、第5.1.5條確定。其中,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可按下 列式計算: a maxl= 3 a max/Y 隔震層以上結構的總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結構在6度 設防時的總水平地震作用,并應進行抗

20、震驗算;各樓層的水平 地震剪力尚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5.2.5條對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最小 地震剪力系數(shù)的規(guī)定。 9度時和8度且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0.3時,隔震層以上的結 構應進行豎向地震作用計算。隔震層以上結構豎向地震作用標 本條文主要為計算內容的要求,計算書中應給出 (單列)以下內容: 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a maxl的計算、水平 向減震系數(shù); 對多層建筑,為按彈性計算所得各層隔震和非隔震 各層剪力的最大比值; 對高層建筑,為按彈性計算所得各層隔震和非隔震 各層剪力最大比值和傾覆力矩最大比值一者較大 值;(各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尚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 5.2.5條對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的

21、規(guī)定,按隔震結構實際周期選?。?準值計算時,各樓層可視為質點,并按本規(guī)范式(5.3.1-2 )計 算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沿高度的分布。 當9度和8度時且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 0.3時, 隔震層以上結構應進行豎向地震作用計算, 并應給 出相應計算結果; 上述計算結果應滿足本條文規(guī)定以及對應的相關 其他條文規(guī)定。 1226 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應根據(jù)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 各隔震支座的水平等效剛度分配;當按扭轉偶聯(lián)計算時,尚應 計入隔震層的扭轉剛度。 隔震支座對應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應符合卜列要 求:ui ui (12.2.6-1)ui = n iuc (12.2-6) 本條文主要為

22、抗震計算內容的要求,審核計算書中 各隔震支座水平位移計算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 1228 隔震層與上部結構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隔震層頂部應設置梁板式樓蓋,且應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層頂部梁、板的剛度和承載力,宜大于一般樓蓋梁、板的 剛度和承載力; 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應計算沖切和局部承壓,加密箍筋并根 據(jù)需要配置網狀鋼筋。 隔震支座和阻尼裝置的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2)隔震支座與上部結構、 下咅B(yǎng)結構之間的連接件, 應能傳遞罕 遇地震卜支座的取大水平剪力和彎矩; 1 .設計文件(計算書)中應有隔震支座附近的梁、 柱沖切和局部承壓的驗算; 2 .隔震支座與上部結構、下咅B(yǎng)結構之間的連接件

23、的抗剪、抗彎驗算(罕遇地震下)。 12.2.9 隔震層以下的結構和基礎應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層支墩、支柱及相連構件,應米用隔震結構罕遇地震下隔 震支座底部的豎向力、水平力和力矩進行承載力驗算。 隔震層以下的結構(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樓下的底盤)中直接 支撐隔震層以上結構的相關構件,應滿足嵌固的剛度比和隔震 后設防地震的抗震承載力要求,并按罕遇地震進行抗剪承載力 驗算。隔震層以下地面以上的結構在罕遇地震下的層間位移角 本條文主要審查計算書內容的完整性、符合性。 應有罕遇地震工況的整體計算分析,給出各支座底 部反力(包括豎向力、水平力和力矩)并以此反力 進行隔震層支墩、支柱及相連構件的承載力驗算; 隔震層以下結構中直接支撐隔震層的相關構件應 滿足下列要求: 嵌固的剛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