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蘇的導游詞范文精選_第1頁
2021年江蘇的導游詞范文精選_第2頁
2021年江蘇的導游詞范文精選_第3頁
2021年江蘇的導游詞范文精選_第4頁
2021年江蘇的導游詞范文精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江蘇的導游詞范文精選 江蘇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給大家 _幾篇關于江蘇的范文,希望你們喜歡。謝謝閱讀,歡迎借鑒。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棲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南京棲霞寺 棲霞山位于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xx年發(fā)現(xiàn)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游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跡,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

2、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qū)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 _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

3、佛教三論宗的發(fā)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qū)最大的佛寺,現(xiàn)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鑒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筑。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fā)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間,規(guī)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于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現(xiàn)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qū)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 _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

4、鑿三圣像以紀念明僧紹。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龕上出現(xiàn)佛光,驚動齊梁貴族,于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jiān)十年(484-520xx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chuàng)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于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圣”,該殿也稱“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于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后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

5、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于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 _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說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fā)現(xiàn)“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皷|飛天”位于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么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fā)現(xiàn)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跡”。最近又傳來消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fā)現(xiàn)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

6、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20xx年),始為木塔,后毀于唐武宗會昌年間?,F(xiàn)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墻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tài)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游、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yǎng)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

7、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guī)r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xiàn)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qū)有19處,分布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劉宋,距今約1520xx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

8、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zhèn)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zhèn)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tài)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后交錯,神態(tài)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于帝陵,辟邪則專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棲霞區(qū)獅子沖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致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于仙鶴門張家?guī)齑宓牧号R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

9、蕭詹墓的碑文保存最為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杰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于棲霞鎮(zhèn)獅子沖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

10、它的出現(xiàn),往往被附會為圣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寧陵現(xiàn)存石天祿、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好,游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地點:南碼頭張繼 _ 時間: 歡迎各位到楓橋景區(qū)江楓洲參觀游覽。 各位可能從小就會背一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故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唐代的這位張繼夜泊在楓橋揮就的。千百年來,無數游子來到楓橋尋覓這美妙的詩境,唐宋明清的文人都曾經來追尋過,他們續(xù)寫了數百首楓橋。如唐代的白居易、劉禹錫,宋代的范成大、陸游,明代的唐伯虎、王寵,清代的沈德潛、吳偉業(yè),還有乾隆皇帝等等都寫

11、過楓橋的詩,于是楓橋的月光照耀了神州大地,鐘聲響徹在五湖四海。 楓橋的聞名還因為它是一個歷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景區(qū),素有五古之稱,那就是古河、古橋、古寺、古鎮(zhèn)、古關。這里我先給大家介紹古河、古鎮(zhèn),其它三古參插在景點中介紹。 我們面前的這條河,就是古代京杭大運河中的江南運河蘇州段。 中國的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大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最早的運河就是春秋時期(公元前 _年)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溝,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斷開鑿,到了隋代隋煬帝終于將它連成了一條長達1782公里,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它比巴拿馬運河(1920xx年竣工,全長81。3

12、公里)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1869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10倍,比這兩條運河開鑿時間要早兩千多年。運河不但是古代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2520xx年的深厚積淀,培育出兩岸許多繁榮的城市,北京、天津、臨清、濟寧、徐州、揚州、蘇州、杭州等。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最豐富的文化長廊、博物館和百科全書。 大運河流至蘇州滸關到楓橋,分兩路,一路向東叫楓橋塘,穿過閶門、入南濠;一路從寒山寺前流過稱作楓江,向南入胥門,匯合在護城河,再經盤門、覓渡橋,與吳江段運河相連,趨向浙江。 楓橋跨越在運河至蘇州的要塞處,古驛道也恰巧在此交匯,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水陸兩驛道的中轉站。江浙、湖廣、安徽、

13、福建一帶的皇糧和土特產都集中在楓橋運往京都和各地,于是這里各類商人如云聚集,各種貨物如山堆積,水中船只密布,商店人家鱗次櫛比一直連到閶門。支撐起整個閶門一帶(楓橋、虎丘山塘街、石路)的繁榮昌盛,明代唐伯虎用詩閶門即事將它進行了描述:世間樂土是吳中,內有閶門又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運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將它說成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之地。繁盛的程度一度超過號稱天下四大鎮(zhèn)的河南朱仙鎮(zhèn)、江西景德鎮(zhèn)、廣東佛山鎮(zhèn)、湖北漢口鎮(zhèn)。是全國的米豆集散地。官府專門派員在此駐扎,設有標準糧斗楓斛,民間有探聽楓橋價,買貨不上當的俗語,市場標準

14、價都楓橋,當時市民對楓橋米價的 _,不亞于現(xiàn)代人對股票的 _。 可惜的是楓橋這一繁榮商貿古鎮(zhèn),在1860年太平軍與清兵的戰(zhàn)火里燒了幾天幾夜,閶門、山塘至楓橋化為一片灰燼。從此往日的繁榮消失了,美妙的詩境朦朧了,近百年來,無數游人來到這里,看到古橋孤獨的愁眠著,古寺敲響著無奈的鐘聲,周圍危房破敗,雜亂無章,于是把深深的遺憾寄托于一首歌濤聲依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年的夜晚。 蘇州人不安了, _和建設楓橋景區(qū)成了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1986 年楓橋景區(qū)列為省級風景區(qū),環(huán)境逐年得到改善,20xx年在市委、市 _的關心指導下,對極富景觀效果的江楓洲進行了規(guī)劃建設,將這里臟亂差的148戶

15、居民全部拆遷,20xx年規(guī)劃建成了江楓洲景區(qū),共投資了1億元人民幣,9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 江楓洲歷是楓橋古鎮(zhèn)的西塘,有法華庵、聽鐘橋等古跡。1954年為了避免大運河嘈雜的船聲對寒山寺的影響,古運河向西改道后,將其圍成了一小島。建成的江楓洲,占地3.5公頃,分三個景區(qū),北部是古鎮(zhèn)街市,中部反映民俗風情,南部以生態(tài)植物造景?,F(xiàn)已成為蘇州大門和古運河上一道亮麗地風景線。 現(xiàn)在憑著你手中的這張舊船票,通過這座美麗的亭橋、南碼頭,就能登上你的客船-江楓洲,使千年江楓情重又溫暖你的雙眼。 地點:漁隱橋 時間: 這座跨越在大運河上的亭橋,全長22米,設計者將橋的功能和造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_矗立著重檐

16、古亭,橋面可以通車,以不凡的風姿和體量成為江楓洲南部主要景觀、蘇州的可通車亭橋。因為東側清代原是袁延壽的漁隱小圃,園中由山水、廳臺樓閣組成洗硯池、五硯樓、楓江草堂,吟暉亭、稻香廊、漢學居、紅蕙山房等十八景,園景之勝和當時的樂圃、南園并美,是蘇州名流、遠方賢士經常造訪和雅集的地方。所以為橋取名漁隱橋。站在橋上,如同乘上停泊在水上的客船中,面對江楓兩座古代石拱橋,可以細細體會當年張繼的月落烏啼、江楓愁眠那悠遠的惆悵。 地點:唐燈前 時間: 這里是景區(qū)的南部生態(tài)植物區(qū),種植一百多種數千棵植物,以紅楓為主,點綴水驛長廊、報春軒建筑,詣在營造水上綠洲的浪漫情調,秋季泛紅的楓葉,營造楓橋夜泊的詩情畫意。

17、我們面前的這座銅燈完全按照唐燈實樣制造,用掉6噸紫銅。燈高6米,暗示了六六大順。燈的下面是蓮花座,上部為六角形燈柱,刻如意花紋、民間崇拜之獸麒麟,頂部鎏金,顯示出大唐雍容華貴和典雅莊重的風格,成為江楓洲的標志性景觀,和唐鐘、唐塔、唐詩時空相系,豐富了景區(qū)的古文化。 唐燈實是佛教的法物,佛教認為燈可破除黑暗,帶來光明,這正是佛教的宗旨。楓橋有古老的寒山寺,江楓洲上原有法華庵,是的佛教勝地。這座唐燈開園時請寒山寺方丈性空方師 _了開光儀式,所以很有靈氣。大家摸一下,許個愿,就能消除往日的煩惱,為今后的生活帶來光明。 地點:江楓草堂 時間: 楓橋的繁榮不僅吸引了許多商人,同時還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這

18、里白天熱鬧非凡,信息通達,生活方便,能充分滿足人的社會欲;夜晚安詳寧靜,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將它的空靈與深沉揮灑得淋漓盡致,有徹人心扉的震撼力,使人的心靈的到洗練。在這里隱居,似乎有中國禪宗的境界大隱隱于市。因此歷代都有名人名園集中于楓橋一帶。如文征明,王寵結吟的凝翠樓,殷斐促的松鶴堂,戈載、戈宙襄的廣居,惠磐卿的冷香別館,段玉裁的一枝園,顧廣圻的思適齋,袁延壽的漁隱小圃,趙宦光的寒山別業(yè)等等。 楓橋還是文人經常造訪、雅集的地方,中國傳統(tǒng)文人是最懂得生活的一族,他們聚在一起吟詩作畫,聽琴飲酒,下棋品茗,可謂瀟灑而又高雅,所以有許多楓橋、寒山寺的詩。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王漁洋夜雨題古寺的故事。王漁

19、洋原名王士禎,清代順治年間進士,詩人,創(chuàng)立詩歌神韻說,喜歡游山玩水、吟風頌月,因喜歡太湖邊的漁洋山,而自稱漁洋山人。順治 _(1661年)春天的一個雨夜里。王漁洋乘船來到楓橋,他不能像張繼那樣欣賞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時興來,提起衣服,手持燭火,登上岸來到寒山寺門前,題了二首絕句: 夜雨題寒山寺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蓬泊處雨瀟瀟。 疏鐘野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寄西樵、禮吉 西樵、禮吉是他的兩個兄弟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第二天早上,和尚開門,一看兩首詩,知道詩人王漁洋昨夜造訪過,一時傳遍了蘇州城。可見古代文人的放浪不羈和性情豪放。 江楓草堂就是再

20、現(xiàn)文人雅集的場所,園中假山流水自然幽雅,主廳中高掛文征明書寫的江楓草堂四個飽滿而秀雅的大字,布置了一堂竹節(jié)家具,有琴桌、棋桌、酒桌。中國傳統(tǒng)文人認為竹子正直,有氣節(jié),凌寒不屈,是他們崇尚的精神象征,竹節(jié)家具雕刻講究,是富有濃厚中國情節(jié)和傳統(tǒng)工藝的家具。 南側是一個書房,里面布置了一堂明代書齋家具,有畫桌,文椅,書柜、平頭案、條幾等,在這里可以欣賞到明代家具流暢的線條,簡潔的風格,明代家具是了中國家具發(fā)展到藝術成就時期的代表。 地點:江楓 _ 時間: 吳門古韻戲臺是景區(qū)中部主建筑,以精致的雕鏤為特色,頂部為龍鳳雕刻棚頂,垂透雕花籃掛柱,門窗皆雕刻成 花窗。臺上背景刻老書畫家謝孝思的梅花圖,后面是

21、傳統(tǒng) ,兩邊出將、入相耳門雕一根藤掛落。是一個觀賞性較強的江南民俗建筑。臺上如演出江南古樂與歌舞,使古橋、古關、古寺、古河交相輝映,升華出濃濃的古韻。 戲臺又和寒山古寺互為對景,從寒山寺門前看過來,戲臺高矗于江楓 _前,居高臨遠,氣勢恢弘,張充和老先生書寫的吳門古韻匾額莊重大氣,點出了景區(qū)的主題。從這里隔河看寒山寺,黃墻掩映在綠樹叢中,唐塔高聳出林,能較完整地欣賞到古寺優(yōu)美的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氣氛。 _東邊的這條沿河古街,由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過街樓等組成,取名半硯巷。名字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原來楓橋西部有個叫吳岑渚的文人,居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居室中,讀書的齋室只有幾步之大,除了放一些書籍、筆墨紙硯

22、之外,沒有其它任何物品,書房雖簡陋,卻是門臨溪流,朝暉夕陰,云煙變幻。正所謂室雅何許大,花香不在多。有一天,吳先生不小心將硯臺打破,仍然用半只硯臺寫字,最后成為書畫詩皆能的文人,索性就以半硯作齋名?,F(xiàn)在將半硯用于文化街,由蘇州幾個的中青年書畫家在此創(chuàng)立了江楓書畫院,決意將中國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外貌素樸簡陋的風格傳承下去??荚嚧笫占?東面這座橋就是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江村橋,它橫跨在楓江上,與楓橋遙相呼應,從唐代以來一直和楓橋對愁眠著。 江村橋為單孔石拱橋,經始年代不詳。清康熙四十五年(1720xx年)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1984年,蘇州市 _撥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橋記。橋長38。7

23、米,寬3米,跨度9。8 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漕運展示館 時間: 地點:漁隱村 時間: 前面已經介紹過楓橋是最適合隱居的地方,中 _隱居生活有四種,那就是耕(耕種農田),讀(讀書寫字),漁(垂釣江湖),樵(上山砍柴),這四種生活是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但最簡單的生活可以寧心靜氣,不勞神傷心,人的本來性情在平靜的生活中得到修養(yǎng),從而延年益壽。楓橋水多,最適合漁隱生活。這里建造了一組簡樸的江南小木房,并設平臺挑出水面,展示了漁隱生活的氛圍,大家可以在這里體會一下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境界。 地點:聽鐘橋 時間: 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廊橋,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間軒屋,和橋面組成了蘇州傳統(tǒng)的廊橋,它

24、橫臥于運河水灣,視野開闊,是觀賞楓橋、鐵鈴關的處;涼風習習,體現(xiàn)了江南小橋流水特點。沿用了歷古橋的名字聽鐘橋。和漁隱橋一起豐富和發(fā)展了景區(qū)橋文化。 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漫步橋上,會感覺到唐時的明月今日又還。故書畫家吳 木為其書匾心洲步月。 地點:唐寅詩碑 時間: 唐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明代大才子唐伯虎,29歲的鄉(xiāng)試第一名,后得南京解元,因涉及科場舞弊案,而斷送了仕途。于是潛心學藝,詩書畫無所不精,民間傳說他畫的蝦,往水里一丟,畢剝畢剝全活了。不順的生活經歷使他有點玩世不恭,年少才高又使他羈驁不馴,自刻一章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因為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而家喻戶曉。 唐伯虎居住在閶門桃花塢,喜歡游山玩水

25、的他,楓橋是他常來的地方。也寫了不少有關閶門楓橋的詩,都非常形象生動,他在這塊生活的土地上是用了心思認真寫的。前面介紹過他的閶門即事,這里是一首楓橋有感 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 譙閣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鐘聲度。 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 霜華滿天人怯冷,江城欲曙聞啼鳥。 這首詩描寫出楓橋傍晚到深夜,不斷變幻,朦朧迷人的景色。清末以來的荒蕪,已失去了這樣的詩意,江楓洲的建成,使唐寅這首詩的美妙詩境重又浮現(xiàn)在楓橋景區(qū)。 地點:一枝園 時間: 一枝園原來是段玉裁在楓橋寄居的宅園。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曾官為四川巫山縣知縣。園中經韻樓是他的書房,他在這

26、里完成了許多文學著作,最有名的就是說文解字注,是訓詁學的重要參考書,許多文章都收錄在經韻樓集中。 這里以湖石、小池互相依傍建成小園,臨水筑軒,取張繼詩意名愁眠,北側的攢尖小園亭,移楊瓚故宅內亭名水月亭,這里是一處紀念名人名居的景點。 地點:夜泊處 時間: 這里就是當年張繼夜晚停泊小船的地方,也就是產生楓橋夜泊這首詩靈感的地方。 張繼,生卒年代沒有記載。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86年)進士。曾仕鹽鐵判官、檢校祠部郎中等官職。寫過許多詩,集為張祠部詩集,多為紀行登臨之作,以楓橋夜泊最為傳名。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暴發(fā),張繼避亂南下來到蘇州,但江南也因為

27、官軍平定劉展判亂的戰(zhàn)爭,也是一遍荒蕪凄涼。張繼看到這一切,首先寫下了閶門即事: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看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夜晚孤舟停泊在楓橋前,寒冷中看著天上的霜月、水中漁火,聽到凄涼的烏鴉叫聲、沉重的寒山寺鐘聲,和心中的鄉(xiāng)愁國憂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于是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故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的真情實感和那空靈而闊大的意境,千百年來震撼了無數人,流傳之久、之廣,遙遙于浩浩蕩蕩的唐詩。童叟皆能誦,不僅中國人會背,東南亞一帶的人也都會背, _還將它收錄在小學 _上,所以每一個 _人都知道中國有個蘇州,蘇州城外有江楓兩座古橋,

28、橋畔有個寒山古寺。都認為元旦凌晨(0點)前聽寒山寺敲響的108記鐘聲,來年就沒有煩惱,平安幸福。因此,每年元旦都會有許多 _人從 _專程來到寒山寺聽鐘聲。 大家都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鮮為人知的是,張繼后來又來過楓橋,并且還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白發(fā)重來舊夢中,青山不該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 地點:楓橋勝跡模型陳列室 時間: 這幅楓橋勝跡立體畫卷。畫卷全長20米,以楓橋鎮(zhèn)、寒山寺、楓橋、江村橋、古運河、鐵鈴關這楓橋五古為主題,藝術地再現(xiàn)了明末清初楓橋一帶秀麗地風景,繁華的商市、淳樸的民俗和古老的文化。 畫卷隨江南運河展開,自鎮(zhèn)江、常州、無錫經滸墅關,十里亭、三里亭進入楓橋地區(qū),可見

29、這一帶,市廛鱗列、商賈云集、貨物如山積,行人如水流,其間亭臺樓閣、深宅大院、門面店鋪,各類建筑二千多幢;士農工商、男女老少二千多人;楓、桔、柳、竹各類花木近千株。從楓橋往南,過橫塘、驛亭、江南運河從寶帶橋折流向吳江、杭州。 這里是閶門,城頭上建有飛檐樓閣,吊橋外熱鬧非凡,列肆招牌,燦若云錦,沿河街市人群川流不息。米行、綢莊、銀樓、雜貨鋪等或面河而設,或夾岸遍衢。南北川貨、東西雜品在此會聚交流,穿過上津橋、下津橋、來鳳橋蜿蜒直至模型中心楓橋鎮(zhèn)。 楓橋鎮(zhèn)是商貿中心。這里水路四通八達,船只往來如梭,有四鄉(xiāng)的農船,河港的漁船,外地的貨船和游春玩景的樓船畫舫。街巷道路修筑整齊,房屋粉墻黛瓦,曲檻回廊,臨

30、街傍水,錯落有致。房屋內的桌椅床榻及門簾窗惟都安當時民俗布置,洋溢著濃郁的姑蘇水鄉(xiāng)風味。如果細看,可一一辨認出粥店、米行、書鋪、茶館、酒樓、裱畫作、綢緞莊等商行店鋪??芍^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反映。其中江村草堂,來鳳堂茶館、蟈蟈行、三星堂中藥鋪、王家祠堂等,地方志書上都有過記載。有名的楓橋大面店招風接客,糕團店陳列各式香糕,還有小吃擔沿街兜售,這里一群人正在圍觀江湖藝人的雜技表演。人物雖僅盈寸,全是浙 _田玉石所雕,神態(tài)各異、細膩逼真,飲酒、買貨、挑水、洗衣、垂釣、作畫、洗馬桶、撐船、購物、抬轎,各式人物神態(tài)逼真,組成了一幅市井風情圖。 請看其中一大戶人家張燈結彩,披紅扎綠,正準備迎親拜堂,大街上

31、迎親的隊伍使百姓沿途駐足觀賞,大紅燈籠開刀,花轎后面,有手捧拜盒的,有肩挑盤匣的,有扛箱提籃的,一路上鼓樂喧天,熱鬧非凡。 寒山寺位于楓橋鎮(zhèn)中心,寺內有大雄寶殿,羅漢堂、藏經樓、寒拾殿、霜鐘閣、楓江樓,鐘樓等,按寒山寺現(xiàn)狀來布置,寺內樓閣巍峨,回廊幽深,古木蔥郁、香煙繚繞,一派佛地圣境面貌。 楓橋到橫塘這一段是水鄉(xiāng)風貌,遠處山巒毓秀,水風清佳;近處郁郁蔥蔥,稻苗茁壯,不禁使人聯(lián)想起宋黛名人范成大的詩句: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在模型的設計制作鐘,藝術家們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融匯了雕、塑、繪、堆等各種傳統(tǒng)工藝技巧,使圖卷中山脈、河流、城垣、街道、

32、橋梁、寺院、牌坊、商行、宅地、園林等等,都清晰可辨,制作極為精細,整幅模型采用中國畫的的散點透視,而每一組建筑則采用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構成規(guī)模宏大的的工藝美術立體模型,斜立面的模型上,房屋層層向上漸遠漸小,與蔚藍色天穹相接,意境深遠,加上現(xiàn)代燈光和音響效果,白天、傍晚、深夜各有不同的景觀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每當夜晚,星光閃爍,鐘聲悠揚、楓葉如丹,萬籟俱寂,使人沉靜在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的意境中。 地點:楓橋北街 時間: 楓橋古鎮(zhèn)唐宋至明清一直是全國的商貿集鎮(zhèn),因這里商品豐富、信息通達,而成為人口密集的地方,從而沉積了濃厚的吳地民俗民風和各種民間藝術?,F(xiàn)在在江楓洲上恢復了一條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

33、驛站、米行、當鋪等景觀,邀請了蘇州各種民間藝術 _來操作表演,展示作品。如蘇繡、玉雕、石雕、燈彩、剪紙、文房四寶等。這些民間藝術 _心甘寂寞和清貧,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守護著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江楓洲名人名藝坊的建成,給了他們一個舞臺,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吳地民間工藝,可以較深刻的了解蘇州。 地點:驚鴻渡 時間: 明代民間高士趙宦光,將他的父親葬在在楓橋附近的支硎山南面,就和 _陸卿子開山鑿石,種植花木,造園隱居住于此守墳。名寒山別業(yè),因為園依山而建,所以既有山林野趣,又有人工之美,有千尺雪、云中廬、驚鴻渡、綠云樓、飛魚峽、弛煙驛、清輝樓。等十幾景,趙氏夫婦和他們的友人,寫了許多詠園詩,如松風 _

34、里,花店野棠村。已是山深處,無嫌客到門;樹色千重碧,溪聲萬壑流。烏啼花塢暖,楓落石門秋等等,從中可以看到園景的優(yōu)美。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臨幸,并賜詩三十余首。 驚鴻渡就是寒山別業(yè)中的一景。將它沿用于江楓洲古運河碼頭渡口,讓人回味,古代這里人潮如流,盈浪喧天的情景,驚破了天上的彩虹,驚擾了仙界的寧靜。 重檐飛戧的渡口建筑高聳于楓橋北街,是北部景觀的 _。 驚虹渡三個大字是書法家譚以文書寫的,瀟灑豪放,確有驚天的氣魄。牌坊云霞流麗東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鮮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所賜,現(xiàn)由書法家費之雄重書。碼頭兩邊的石獅子雕刻精到、威武凜凜,是江楓洲北端鎮(zhèn)洲守護神。 地點:楓橋 時間: 楓橋始建年代不詳

35、。從寒山寺志的記載中,可以知道楓橋建造時間早于寒山寺(南朝梁代天監(jiān)年間)。 楓橋經過這么多年,當然歷經滄桑??赡苁侨藗兲矚g張繼的這首詩了,所以歷代都設法保護好它。唐代的橋一直傳到今天,實屬罕見。楓橋有記載可考的修建有明崇禎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同治六年(1867),最后一次整修是1985年。被國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楓橋,舊作封橋,因為這座橋晚上要關上木柵門封掉。宋代王郇公寄居在蘇州時,將張繼詩書刻在石碑上,也是楓橋夜泊最早的石碑,把封字改成了楓,大家覺得橋名更有詩意了,從此就叫它楓橋,一直沿用到今天。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楓橋為單孔石拱橋,長39。6米,寬5。27米,跨度10米,南

36、、北坡各有12級引橋。北面橋柱中間聯(lián)刻: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兩旁對聯(lián)為: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惱人語惡視惡行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南面中間聯(lián):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都是勸人為善的佛教精神。 楓橋的有名,一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另一就是從張繼詩里名聲鵲起,爾后南來北往的文人都喜歡停泊在這里,體會楓橋夜泊的詩境;繼爾,步張繼后塵,作詩題詠。如 唐代張祜: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北宋程師孟:晚泊楓橋寺,迎風坐一軒。 南宋俞桂:昔年曾到楓橋宿,石岸旁邊系小船。 元代釋英:晚泊楓橋寺,冥搜憶舊游。 明代徐源:寒山鐘盡便開船,來往楓橋共幾年。 明代文肇祉:此夜維舟不成寐,寒山依舊起鐘聲。 清

37、代沈德潛:星星漁火亂,知是泊楓橋。 清代李繩:寺鐘漁火楓橋泊,已是思家第一程。 今天,各位來到這里,是不是也詩興大發(fā),吟它一二句。 地點:鐵鈴關 時間: 蘇州民間向有六門三關之說。三關指的是分布在楓橋官道上的金閶關、白虎關、和這座鐵鈴關。它們都是嘉靖年間為了抗擊倭寇( _強盜)而建的。明朝鄭若曾的楓橋險要說中記載:天下財貨莫盛于蘇州,蘇州財貨莫盛于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鑒。實際上,當年蘇州城郊和周邊地區(qū)為抗倭而建立的敵樓、關堡、土寨大大小小有十多處,現(xiàn)在只剩下鐵鈴關這一處抗倭遺跡了??荚嚧?鐵鈴關,占地90平方米,高10米,下部是用石頭砌成的臺基,四面用磚頭圍起,中部是三層關樓,磚臺上設置許多

38、凹孔,用來發(fā)射土炮,打擊敵人。 鐵鈴關,控楓橋,扼運河,古代官道通過楓橋、穿過鐵鈴關到市內,是蘇州城西的重要屏障。 _, _解放蘇州時,也是首先從這里進入蘇州城的。 鐵鈴關曾經在清道光九年重修過。第二年江蘇巡撫陶澍倡導文運,將上層改建為文星閣。此后,年久失修,逐漸殘損為一座荒臺。惟有拱門上的鐵鈴關三個字還依稀可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鐵鈴關,是1986年重修的。面橋的關樓上高懸已故書法家吳進賢書寫的御寇安民匾額,柱聯(lián)為:雄關通滸墅,古寺對寒山譚以文書。重新制作的鐵鈴關金字朱匾高懸于關樓上。關樓內陳列著蘇州地區(qū)抗倭的文物史料,正中塑造了抗倭名將任環(huán)的戎裝蠟像,供人們緬懷紀念。 結束語: 時間: 現(xiàn)在我

39、們已經游覽完江楓洲,對楓橋的了解也就意味著對蘇州有了初步的了解。蘇州是個水城,以橋多著稱,明代詩人高啟說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你不僅走過了蘇州最古老、最有名的楓橋、江村橋,還走過了一座亭橋(漁隱橋)、一座廊橋(聽鐘橋),兩古兩新一共四座橋,它寓意著你今后能事事如意,這也是我們美好的祝愿。歡迎再來楓橋江楓洲。 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這尊青石雕塑,叫“扶犁開耕,”它是我們農耕文化園的標志性建筑!俗話說 “春種一粒籽,秋收萬擔糧?!胺隼玳_耕預示著一年農事的開始,也象征著秋天收獲的起點。大家要有興趣,可在此留影紀念。 (大門)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是農耕園的大門,大家抬頭看,門額上“吳楚農耕文化園”的

40、幾個隸書大字,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 _言恭達書寫的??赡苡腥艘獑?, _要叫“吳楚農耕文化園”呢?因為古時的溧陽,屬于吳國,又和楚國交界,所謂“吳尾楚頭,”“吳風楚韻,兼而得之?!碑斈瓿奈樽玉闾油鰠菄褪菑匿嚓柦涍^的。京劇里有一出戲叫文昭關講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而這昭關就在安徽廣德縣境內,離這兒也不遠。 我們農耕文化園的建筑風格為徽派建筑,粉墻墨瓦,高高的馬頭墻,氣派的門樓。這院門雖不豪華張揚,但院內卻別有洞天。既像官府人家,又像百姓民居。這就是中國人講究的“中庸”、“內斂”。好,請大家入園參觀。 (照壁)大家現(xiàn)在看到這一堵墻,叫照壁。這是中國古建筑中特有的格式。無論是皇宮官府、大戶人

41、家、還是寺廟社壇,都可見這堵墻。它起著遮掩戶內情況和裝飾的作用。 我們眼前照壁上寫著一個“稼”字,它有兩層意思,一是莊稼的“稼”,表示春天播種,秋天收割,夏天澆灌,冬天收藏。這是農業(yè)生產的一個關鍵詞。二呢,這“稼”字是由禾和家字組成,禾代表稻谷,代表糧食,一戶人家有了吃的糧食,那一年的生活就不用發(fā)愁了!因此,照壁上這個稼字,代表著五谷豐登,代表著家業(yè)興旺! 整個吳楚農耕文化園分為農耕文化、采茶制茶、生態(tài)制陶和農趣體驗四個主題園區(qū),每個主題園區(qū)都有若干個特色分明的功能和展示區(qū)構成?,F(xiàn)在我們首先進入的是農耕文化園區(qū)。 農耕文化園 我們的祖先在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同時,也發(fā)明了許多農耕用具?!胺私Y

42、繩,神農作斧,”這些都是動人的傳說。從夏商周到秦漢唐,先民們“耕而食,織而衣,建屋宇,造舟車,冶銅鐵;”世代相傳著以農為尊的傳統(tǒng)思想。這里所展示的食從我國世世代代的農業(yè)先人中選出的幾位具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介紹伏羲、神農等人物);我們可以看一看,他們在我國農業(yè)不斷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在幾位農業(yè)先人介紹的下面,我們收集了古農書上記載的五谷雜糧,這也一位著從這里開始我們真正走入了農家的生活。 (介紹馬一龍,著重是農經)。在溧陽農業(yè)發(fā)展,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國子監(jiān)司業(yè)馬一龍。馬一龍是位才子,他是位文學家、書法家、民間文藝家,還是位農學家) (生產工具展示區(qū)) 我們現(xiàn)

43、在來到的是農耕文化園的生產工具展示區(qū),這里所展示的是農業(yè)生產的第一步,開耕;播種之前是要先開田的,這里擺放的是開耕的三大件:犁、耙、耖;(介紹) 大家看到的這個車是時代就有了的(歷史)但是它一直到解放后我們還有絕大部分地區(qū)使用它來灌溉農田; (農副百工區(qū))我們現(xiàn)在走進的大廳是農耕文化園的主體建筑之一,農副百工區(qū)?;张山ㄖ恢v究外形的恢宏氣派,而講究院內的精美厚實。這樣的“四水歸堂”是農居典型特色,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封閉以及自我滿足的一種心態(tài),所謂“肥水不外流”。而這種廳堂式建筑一般用于 _、聚餐之用。 大家看到墻上的 _,是過去的“三百六十行。”由于社會分工,手工業(yè)匠人有三百六十行之分,所謂“三百

44、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里展出的 _是有代表性的一百七十八種。 (生產工具展示區(qū))這里擺放的也是農耕工具,前面是開耕,這里就是從收割-脫粒-儲藏。(挑幾件農具具體介紹一下) (養(yǎng)蠶)這個區(qū)域所展示的是從養(yǎng)蠶到紡紗織布的全過程。 這里擺放的是幾件古時候的交通工具(介紹) (翠竹聞鳥)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院落叫“翠竹聞鳥”。在黑瓦白墻中,一片翠綠的竹林展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要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竹筍炒鮮肉。竹子的高風亮節(jié),被歷代文人欣賞品味。江南園林民居,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觀賞植物,如果竹林中再傳出幾聲清脆的鳥鳴,那就更是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了! (農家小院)

45、大家現(xiàn)在經過的是農家小院。這是一戶典型的江南農家,院內的水田、菜地都是江南農村所獨有的特色;大家請隨我進屋參觀。中間是廳堂,接待客人和吃飯用的。左邊是臥室(生活用具介紹);右邊呢是灶間(具體介紹)。出門以后,大家知道這屋角的小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對了,這是豬舍,是農民養(yǎng)牲畜用的。如果我們擁有了這樣一個 _的小院,生活上自給自足,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上這里來住上一陣。 (烏山白鷺)前面的樓閣是農耕文化園的第一個制高點,叫“烏山白鷺”。有興趣的朋友可登臨一下,大家看到對面的山峰叫烏山,山上青松蒼翠,綠樹成陰,林密草深,遠看烏黑一片。大家再仔細看看,山上的樹梢頂是不是有許多白鷺停在那里?

46、對了!每到夏秋季節(jié),大批的白鷺都會飛到這里來安家落戶,繁殖后代。這首先反映了我們這山區(qū)水土環(huán)境保護得好,山青水秀嘛!另外這里面子還有個故事。 烏山上原來有個寺廟叫大覺寺,它建于乾隆20xx年,“ _”期間被毀。大覺寺的和尚很愛白鷺,廟中養(yǎng)了一對。這對白鷺通人性,會看廟守夜,有陌生人來就會鳴叫。清咸豐年間,大覺寺毀于戰(zhàn)火,白鷺飛走了。到 _時寺廟重建,白鷺又飛回來。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白鷺,都是那對白鷺的后代,它們也是在追蹤祖先的遺跡呢!我們這個景,叫“烏山白鷺”。 (節(jié)氣習俗)現(xiàn)在在大家左手邊的這條長廊里介紹的是中國節(jié)氣。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像清明祭祖、八月半賞月等等。溧陽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氣習俗

47、,象四月初八吃烏飯、夏至吃餛飩、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等等。大家有興趣可觀賞一下。 (生活用具區(qū))好,走過這座小石橋。我們接下來要參觀的是生活用具區(qū)。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樸實的溧陽人以農為生,以耕為生,早出荷鋤種地,暮歸紡紗織布,過著“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這里集中展出的一些當年的生活用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著重介紹燈具、臥具、漁具等) (民俗文化鄉(xiāng)情區(qū))跨過這道院門,我們就來到了民俗文化鄉(xiāng)情區(qū)。溧陽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有著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其中跳幡神和太平軍鑼鼓被列為常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跳幡神流傳在溧陽社渚、河口、河心一帶,據說中原的儺戲,表

48、演者帶著面具,身穿戲袍,舞動大手,驅邪迎福。太平軍鑼鼓流傳于戴埠鎮(zhèn)一帶,是太平天 _隊軍樂的遺存,它原來是太平軍作戰(zhàn)的樂曲。分六套,已被收入中國民間音樂集成、江蘇卷 溧陽的民間文藝表演還有跳馬燈、打連枷、跳獅子等等,有文有武,既有江南特色,又受中原影響,體現(xiàn)了南北交融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吳風楚韻”。 (重點介紹跳翻神、太平鑼鼓、跳馬燈) (古戲臺)大家看到的戲臺,是江南地區(qū)農村過去常見的??磻蚵爲蚴沁^去農 _要的娛樂節(jié)目,每逢過節(jié)或婚喪,都要請戲班唱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磻虻娜嗣髅髦缿蚴羌俚模€是為了它高興,為它落淚。因為這戲演的都是人生的故事。溧陽的地方戲是錫劇,又叫常錫文戲,舊社

49、會叫攤簧,曲目有珍珠塔、庵堂相會等等。越劇和黃梅戲再這里也很有觀眾。(馬刨泉井)好,大家隨我來看一看這口古井,沒什么特別的吧?你可別小瞧了它,它有來歷。相傳那年伍子胥過了昭關一路奔吳而來,走了七天七夜沒敢停留,后面有楚國的追兵啊!當他騎馬來到這香峰、烏山之間,又饑又渴,想找口水喝,但這荒山野嶺哪有水啊!他嘆了一聲氣,說:“唉,想不到我伍員沒被楚王殺死,倒要渴死在這荒坡上了!”話音未落,他座下的白馬突然嘶叫一聲,頭昂起急促地用蹄刨地,刨著刨著,一股清泉冒了出來,伍子胥大喜過望,趕緊下馬捧起水就喝!這是救命水啊!喝完他快馬加鞭,一路奔蘇州而去。日后,這馬刨地的地方有人砌了一口井,因為這下面有個泉眼

50、,人們叫這井為“馬刨泉”。 (香峰泉)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像 _一樣的建筑,是農耕文化園的制高點,叫香峰泉臺。大家有興趣可以爬上去看一下整個園區(qū)的景色。我們的園區(qū)既是一個完整的徽派建筑群,又像一條龍盤曲在香山前面,這就叫“龍盤香峰”。我們登臺可以看到東邊的香峰茶園,南邊的香山和北邊的金山,至于香山和金山的來歷,里面有段故事,等一會兒我再講給大家聽。 (手工作坊區(qū))你想知道過去的棉花是怎樣紡成布的嗎?你想知道過去油菜籽怎樣榨出油的呢?你想知道過去是怎樣做豆腐的嗎?那就請大家隨我去看看手工作坊,這些都是原始的實物,是我們文化園花了大力氣從安徽山區(qū)收集來的,它們有的甚至現(xiàn)在還在使用! (五蓮映舫)大家看對面水中停泊著一條仿古船,它是傳統(tǒng)建筑中常見的。坐在船上可以喝茶聽琴,可以看魚觀蓮實在是一種享受。 (聞香品茗)走到這兒,大家是否聞到了茶香?前面就是園內的建筑“聞香品茗”茶樓。經過這一路行走,各位可能唇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