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崇尚_第1頁
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崇尚_第2頁
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崇尚_第3頁
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崇尚_第4頁
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崇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崇尚 摘 要 將老子的教育理念與安徒生、卡洛兒的作品放在一起分析,似乎有些困難,因為這些作者并不處在歷史的同一坐標點。但是,他們有著本質的相同崇尚兒童,都有一顆永不衰竭的童心。在這個意義上,對其教育理念的分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價值的。 關鍵詞 赤子之心;兒童崇尚;老子;兒童文學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712(2012)05-0066-04 當我們看到在歐洲大陸流傳極廣的一些中世紀甚至更早的童話故事竟與閉關自守的古代中國傳奇故事有著驚人相似之處的時候,我們不禁要思考這種聯(lián)系背后的深層含義。人類學研究告訴我

2、們,人世間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類文明的長河之所以能橫亙數(shù)千載而流貫至今,正因為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文明是一件百衲衣”。在此,筆者以老子“赤子之心”對西方兒童文學中的皇帝的新裝以及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進行分析,尋找它們背后的共通之處。 一、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崇尚兒童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便很推崇兒童: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第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尤其

3、崇尚赤子的狀態(tài),從“嬰兒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這是因為在老子看來,嬰兒最早的活動表現(xiàn)了心與物、人與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噴薄欲出、壓倒一切的是他們的無憂無慮、率真坦白、毫無心機、口無遮攔,以及他們的快樂、好奇、勇敢、膽小、天真、豪邁老子崇尚的是兒童身上的這種自然天性。 英國的劉易斯卡洛爾是一個十分厭惡成人社會的怪人,他對兒童世界卻有一種近乎天然的親近。他嚴重口吃,不能與人正常交流,平時拒絕各種社交和宴請,終生未婚,不與“十七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兒童中間,這些怪癖就全然消失,他變得無拘無束,語言也活潑流暢起來。 在卡洛兒的眼中,兒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們的地位遠勝于

4、成人。兒童們的單純、善良、稚拙,不會使他感受到任何壓力,這也正是卡洛兒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兒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與兒童相處的每時每刻都如此美好: 那是個金黃的午后,我們悠閑泛舟水上 唉,怎奈三個調皮頑童!想聽故事實在難纏 大女兒先聲奪人,要故事馬上開始 二女兒聲音溫和:“故事情節(jié)要離奇荒誕!” 三女兒頻繁插嘴說話, 每隔一分鐘故事就被打斷。 正是崇尚并保護這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卡洛兒厭棄成人對兒童的久已習慣的教訓和說教口吻,從他真正熟知的兒童的心理和眼光出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部真正屬于兒童的作品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一朵童話奇葩絢麗綻放,盛開在每個“赤子”的心頭。 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非常喜歡兒童,對兒

5、童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是第一位把“為兒童講故事”作為終身事業(yè)的兒童文學大師?!巴捑褪亲婺富蛘吣赣H對這天真好奇的兒童娓娓講述的一個又一個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話應該以流淌著母愛般的溫情為創(chuàng)作前提?!睖亓嫉陌餐缴鷮P下的兒童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義的溫暖和人文關懷,這是因為在安徒生的眼中,兒童是天真、善良和偉大的代名詞。 周作人曾經(jīng)指出: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應當注重理解“兒童的世界”,“兒童的文學只是兒童本位的,此外便沒有什么標準”??傊?,兒童文學必須以兒童為本位,以兒童為中心。安徒生和卡洛兒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兒童文學大師也是因為他們即使成年以后,仍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始終崇尚兒童。這也與老子的

6、兒童崇尚觀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由于兒童是兒童文學的對象,因此,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必然會對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兒童文學的發(fā)展過程是與兒童觀的演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寫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老子在這里將蘊含深厚玄德的人比作新生的嬰兒。新生的嬰兒,毒蟲不刺傷他,猛獸不傷害他,兇鳥不搏擊他。為什么兒童可以擁有如此大的威力?因為在老子看來,赤子之心猶如一面一塵不染的明鏡一樣“純凈無疵”。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可以說是德行最深厚的時候,無知無欲,無利害之心,無人“我”之心,對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一視同仁。然而,長大之后,嗜欲

7、日深,詐偽日增,便漸漸失道失德了。 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的愛麗絲,像一頭溫柔的小鹿,她具有一種天然的平等思想: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下層社會,偉人還是普通人,她都同樣對待,因為在她心中一個國王和一只烏龜一樣都要以禮相待,一個公爵夫人和一個保姆都同樣荒謬可笑。作品中的愛麗絲是現(xiàn)實中懷有同情之心與赤子之心的千萬個兒童中的一個。等級的觀念和勢利的思想都如同“皇帝的新裝”一樣,那是只有成人才看得見,只有成人才去信仰、去追逐的東西。 “皇帝的頭頂上撐著華蓋,走在游行隊伍當中。站在街道上和窗戶后的人都在激動地高呼:真的,皇帝的新衣服實在是無與倫比!他衣服的后裾真長?。《嗝春仙戆?!” “沒有人愿意讓其他人知道他們

8、什么也看不見,因為那樣一來,人們就會知道他是不稱職或是愚蠢的?!?“可是他什么也沒有穿??!最后,一個兒童說?!?這個兒童的聲音如同晴天霹靂在成人的天空上方炸開!難道成人的視力遠不如兒童嗎?難道他們真的看見皇帝的新裝了嗎?他們當然看不見,因為根本沒有什么衣服。這便是老子所要表達的:成人心靈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污染,使原本淳樸的心靈變得僵硬污穢,如同鏡子上面積滿灰塵,因此也就無法再用這面鏡子洞察人生了。 成人經(jīng)常羨慕兒童,在兒童的世界里,事情遠比想象的要簡單得多。真的即為真,假的即為假,喜歡就會大聲說出來,不喜歡就從不作任何掩飾。正是因為擁有這種簡單清晰的心態(tài),他們的身心完全協(xié)調一致,沒有纏人的

9、煩惱,沒有患得患失的憂慮。無論是遠古的老子,還是后來的安徒生、劉易斯卡洛爾都極為崇尚這種純潔無疵、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三、骨弱筋柔而握固 傳統(tǒng)儒學認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人們“對于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圣經(jīng)賢傳盡量地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兒童懂得什么,一筆抹殺,不去理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成人為本位的,由于兒童身體尚未發(fā)育成熟,處世經(jīng)驗尚不足,一直被視為弱者,因此在傳統(tǒng)文化中總是受到蔑視。但是,老子早在春秋時期便能對兒童精神的價值持一種正確的認識和崇尚,不能不讓我們后人對之肅然起敬。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寫道:

10、“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痹诶献涌磥?,嬰孩的筋骨雖然柔弱,但是握拳堅固,整日啼哭不停,卻沒有氣逆聲啞的現(xiàn)象,這是由于他的精氣充沛的緣故。這真是元氣純和達到了極點。 愛麗絲從掉進兔子洞就開始了這場不平凡的冒險經(jīng)歷,一直在不停地變大變小,身陷眼淚潭,參加熱身賽跑,瘋狂地吃茶點,和王后一起打槌球,聽烏龜講故事,和龍蝦跳四對舞,為餡餅事件出庭作證。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遭遇什么驚險,愛麗絲都沒有失望、放棄,相反她總是充滿力量。赤子之心代表的是一種生的希望,一種面對困難的力量,一種善待別人的關懷。 四、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兒童與成人的關系一直貫穿于整個教育過

11、程中,當然也表現(xiàn)在兒童文學中。早在著名教育家盧梭“發(fā)現(xiàn)兒童”,在詩人華茲華斯、人類學家泰勒、心理復演論者霍爾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之前,老子就已經(jīng)提出了與儒家提倡的“父父子子”觀截然不同的“兒童崇尚”。 老子認為赤子之心就像一面純潔無疵、明亮無污的鏡子,而成人心靈的鏡子由于受到外部社會的污染已經(jīng)覆上了厚厚的塵埃。他主張成人滌除玄鑒,返璞歸真,返回到赤子的本真狀態(tài)。 安徒生和卡洛兒對成人與兒童的關系的看法可以說是與老子有異曲同工之妙。皇帝的新裝中兒童的率直、單純與成人的虛偽、心機形成巨大反差;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兒童天然的民主、平等思想與成人上下尊卑,嚴格階級劃分形成鮮明對比。 馬克思有過一段很精

12、彩的話:“一個成人不能再變成兒童,否則就變得稚氣了?!钡?,兒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嗎?他自己不該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自己的真實再現(xiàn)出來嗎?在每一個時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兒童的天性中純真地復活著嗎?在“兒童的天性中純真地復活著”,不就是老子所說的“復歸于嬰兒”嗎?“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自己的真實再現(xiàn)出來”,不正是安徒生和卡洛兒所崇尚的在兒童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人類本真的、自然的一面嗎? 五、教,法自然 兒童作為人類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人們對兒童的看法和基本觀念,是在哲學層面上對人類本真的一種理解。對兒童的教育是受制于這一觀念的。有關兒童教育的觀念,如果沒有自覺地建立在兒童觀之上,那么它便

13、自發(fā)地建立在兒童觀之上。兒童教育總是以一定的兒童觀為前提的。 老子開篇第二章中寫道:“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弗始?!?老子在崇尚赤子的兒童崇拜觀念下,“不言”“無為”并不是什么話都不說,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通過“希言”和“不言”達到“有言”和“善言”,借著“無為”而達到“無不為”,就是順應自然。老子還認為“道法自然”也就是指順應自然。道是如此,所以照著道這個樣子接受教育的人,也要順應自然,故,教,亦要法自然。 翻閱安徒生和卡洛兒的作品,找不到任何說教的言詞,這是因為他們持有和老子相似的兒童觀,他們認為兒童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不是成人的附屬物,也不是成人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作為獨

14、立的社會個體有其自身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 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有一位習慣在一切事物里面尋找意義的公爵夫人,她總是不停地對愛麗絲說教:“這件事情的意義是”她認為自己對愛麗絲說的每句話都是珍貴的禮物,但是愛麗絲卻道出了全世界兒童的心聲:“我有權思考!”是的,所有的兒童都有自然成長的權利! 無言的教化,如春夜的細雨,慢慢浸入每個兒童的心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無為不言的教育理念實質是尊重兒童的自然本性,重視其自然成長,充分發(fā)揮其自身潛能的愛。 六、總結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寫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因為老子認為:“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這位偉大的智者,關于兒童的觀念和教育的理念很值得我們后人深思,更對我們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巨大的啟示。美國兒童文學理論家埃里克基梅爾在其著作兒童文學理論初探中寫道:“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為它的兒童所產(chǎn)生的那種類型的文學,最好地顯示出那個社會所理解的兒童究竟是什么樣子。” 參考文獻: 1 湯銳.比較兒童文學初探m.濟南:明天出版社,2009. 2 那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