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魏碑體成因述評?林?圭?所謂魏碑體,是指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公元494年)至北魏末(公元534年)一段時期,出現(xiàn)在洛陽附近的造像、墓志等刻石書體,它們具有斜畫緊結、點畫方峻的特點,如洛陽龍門石窟的龍門二十品,洛陽北邙山北魏貴族墓志等等。也有的研究者其稱為邙山體或洛陽體。但并非所有的北魏刻石書體,都可以稱為魏碑體,如中岳嵩高靈廟碑、邑師法宗造像記等不具備明顯魏碑體特征的碑刻作品,似不能算作魏碑體,而北魏后期,在洛陽以外地區(qū),卻有不少刻石書體,屬于魏碑體范疇。?關于魏碑體的形成原因,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的還互相對立,如是否受寫經(jīng)書法的影響,就存在肯定與否定兩種不同意見,下面我列舉四種不同
2、的成因說法,并逐一進行討論。?第一種說法,認為魏碑體的形成,是受到了寫經(jīng)書法的影響,持這一觀點的叢文俊先生在魏碑體考論一文中即認為:“從現(xiàn)有資料看,寫經(jīng)與魏碑體的關系最近。”“魏碑體自通俗的類于寫經(jīng)的書法時尚中規(guī)范、脫化而出。應該看到,在佞佛的風氣中,書法取尚上下趨同,這對魏碑體的迅速成熟,形成一定的通行樣式,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鼎盛的佛教和寫經(jīng)活動作為媒介,在不暇講習文字也不重視書法的北朝,能使廣大地區(qū)的各類刻石書法面目有著驚人的一致性,是不可想象的?!眳蚕壬信e了他認為與魏碑體較為相似的寫經(jīng)書法,如晉人寫經(jīng)第五十三品釋論,叢先生認為它的“字勢傾斜而略成梯形,用筆方折而平直帶過,已初備魏
3、碑體的基本特征?!笔鶉鴮懕緯x陽秋,“略與之仿佛,表明寫經(jīng)和抄書的書寫群體及其書寫習慣風尚的一致性?!北蔽禾褪荒陮懡?jīng)卷、西魏賢愚經(jīng),“一旦加以刀斧之跡,即會與同時的造像記、碑志中的某些作品無異?!北背砥诖蟀隳鶚劷?jīng),北魏大般涅槃經(jīng),“如果進一步美化規(guī)范,再經(jīng)過鑿刻的棱角夸飾,則將成為魏碑體的佳作?!?叢先生最后總結道:“總而言之,魏碑體濫觴于蛻化銘石書,借力于寫經(jīng),規(guī)范于士人楷法,既成樣式與風格變化完成于鑿刻的改造和掩飾,缺一不可?!?然而,對于魏碑體的形成是否受寫經(jīng)書法的影響,華人德先生有著相反的看法。華先生認為:“魏碑體不同于寫經(jīng)體。”“抄經(jīng)的人大多為寺院僧尼和以抄經(jīng)為職業(yè)的經(jīng)生,這些
4、人一般是看不到名家手跡的,他們習書的范本就是前人抄寫的經(jīng)卷,當他們抄經(jīng)時又須依照舊本抄寫,不摻入己意,這樣,魏晉時的寫經(jīng)書體就一直沿襲下來。”“后人稱這種特殊的書體為六朝寫經(jīng)體?!薄皩懡?jīng)體到南北朝時,與當時流行的楷書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寫經(jīng)體含有隸意,隸書的橫畫一般不帶斜勢,寫經(jīng)體與帶有明顯斜式的魏碑體是顯然不同的?!?很顯然,在華先生看來,魏碑體與寫經(jīng)體的風格特征并不相同,因此,魏碑體并沒有受到寫經(jīng)體書法的影響。我們回頭再來看一下叢先生所舉的例證。在我看來,晉人寫經(jīng)第五十三品釋論,十六國寫本晉陽秋,北魏太和十一年寫經(jīng)卷,與魏碑體還是有相當遠的距離,確實不能看出它們“已初備魏碑體的基本特征”。至于
5、西魏賢愚經(jīng),北朝晚期大般涅槃經(jīng),倒是與魏碑體的風格相近似,但它們的年代比魏碑體出現(xiàn)晚,也就不能證明魏碑體受寫經(jīng)體的影響。我以為,北朝晚期的寫經(jīng)體倒是受到了魏碑體的影響。如正始元年(504)的勝曼義記,其方峻的筆畫明顯是從魏碑體得來??磥?,寫經(jīng)體書法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隨著抄經(jīng)人的千差萬別,以及時代的發(fā)展,寫經(jīng)體書法還是在不斷發(fā)生改變的,但其總的趨勢是保守的,這也近乎事實。?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北魏后期以及東、西魏時期寫經(jīng)書法受到了魏碑體的影響,說明二者之間是互為學習,相互影響的。我以為,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北魏晚期有很多接近于魏碑體書法風格的寫經(jīng)書法出現(xiàn),表明其受魏碑體的影響,但我們并沒有
6、找到在魏碑體出現(xiàn)以前,與魏碑體書法風格特征特別接近的寫經(jīng)書法,因此,要說寫經(jīng)體書法影響到魏碑體的形成是不會令人信服的。?寫經(jīng)體書法很長一段時期仍保留了較多的隸意,而魏碑體則是發(fā)展相當成熟的今體,較寫經(jīng)體先進,這也是寫經(jīng)體沒有影響到魏碑體而魏碑體反而影響到寫經(jīng)體的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魏碑體的形成是受到了北涼書法的影響,持此觀點的薛龍春先生在論北魏洛陽體的成因一文中認為:“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后,將涼州僧徒三千人,宗族、吏民三萬余家遷徙到平城,這中間就有許多高僧與擅長刊刻造像的工匠,主持營造大同石窟的就是來自北涼的曇曜。北魏對百工的管制十分苛嚴,他們的子孫只能習父兄所業(yè)。不聽私立學校,違者
7、師先死,主人門誅。相信那些移民自北涼的石匠是參加云崗石窟的主要技術力量,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營建龍門石窟的也主要是那些工匠的子孫?!?薛先生繼而分析了洛陽體(即本文所討論的魏碑體)中的斜畫緊結特征的形成與北涼書法的關系?!皩懡?jīng)與北魏龍門造像題記在保留簡潔的斜切起筆的同時在榫接上確實找到了一種最恰當有效的方法?!薄氨睕隹探?jīng)、造像碑平城碑刻洛陽龍門造像題記,正是北魏碑刻書風變化的脈胳,這與寫經(jīng)體的演變幾乎是一致的,只不過寫經(jīng)體的變化出現(xiàn)得更早,應當是影響源。”?薛先生的觀點,在魏碑體是否受到寫經(jīng)體的影響上,與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但薛先生分析的更具體。比如說,薛先生不但從洛陽龍門石窟的制造者方面
8、去尋找線索,而且注意到了北涼銘石書與寫經(jīng)書面貌非常一致的情況,薛先生舉了如下例證:北涼酒泉馬德惠石塔刻經(jīng)(426),酒泉高善穆石塔刻經(jīng)(428),酒泉田弘石塔發(fā)愿文(429),酒泉白雙咀石塔發(fā)愿文(434),酒泉程段兒石塔刻經(jīng),以及吐魯番沮渠安周造佛寺功德碑(445)等,薛先生認為,北涼的“大量銘石書法中,這種寫經(jīng)書法的體式被完整地吸納了?!?即然北涼的銘石書受到了寫經(jīng)書法的影響,那么同樣來自于北涼的建造云崗石窟以及龍門石窟的工匠,在刻建龍門造像題記時,自然也會受到北涼寫經(jīng)書法的影響,這在邏輯上是講得通的,然而,卻不是事實。因為洛陽龍門造像題記書法的特征,與北涼書法的特征,畢竟有著巨大的差異,
9、薛先生雖然分析了二者的榫接關系,但這種理論上的推測仍然顯得缺乏說服力。最明顯不過的,是北涼書法與平城碑刻書法,洛陽龍門造像題記書法,三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征(其中平城碑刻書法并沒有統(tǒng)一的面目),平城碑刻書法中,只有司馬金龍墓志、元淑墓志、暉福寺碑等少數(shù)幾種書法,有著魏碑體特征,但這幾種書法,與北涼并無什么關系,而出自北涼工匠之手的云崗石窟邑師法宗造像記與龍門造像題記的差別反而很大,平城時期的另外幾種碑刻,如皇帝南巡之碑、嘎仙洞祝文摩崖刻石、大代華岳廟碑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顯然不能認為是受北涼書法的影響,如果說平城時期的書法面貌是具有多樣性的,那為什么洛陽書風則具有明顯的趨同性呢?而產(chǎn)生這種趨同
10、性的主要原因,真的是來自于那些北涼的石工?這樣一比較,就可以看出薛先生的這條“北涼平城洛陽”的關系鏈,是不能成立的,從而也就否定了北涼影響說。?第三種說法,則是認為魏碑體的形成受到了南朝書法的影響。王玉池先生就注意到了王獻之二十九日帖中的“日”、“白”、“中”、“奉”、“具”等字與魏碑體書法特征非常相似。這種現(xiàn)象,王玉池先生認為“應與北魏統(tǒng)一北方和劉宋建國后南方諸朝和北魏聯(lián)系日多以及北魏孝文帝主張漢化有關?!薄熬同F(xiàn)有材料來看,四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王獻之為首的南朝書家創(chuàng)造了被后來稱作北碑的獨特體式,這種體式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至百年以后,即至六世紀以后達到高峰,出現(xiàn)了許多流芳千古的優(yōu)秀作品,這是王
11、獻之對中國書學的一個巨大貢獻?!庇捎谌狈Ω嗟淖C據(jù),王先生還是謹慎地認為,以上的推論“是否符合歷史實際,還需要更多材料來予以肯定或者否定?!北砻髁送跸壬螌W嚴謹?shù)膽B(tài)度。?然而劉濤先生說得更直接:“太和以來,隨著一批南朝士人書家投奔北魏,北魏書家的構成發(fā)生變化,由書法背景不同的兩個群體組成:世居北方的書家和投北的南方書家,北魏的南士書家所傳的書法與北方書家必有所不同,當是南朝新妍的書風,隨著北魏漢化改制的完成,南方的新書風大受歡迎,迅速傳播,北魏相沿已久的保守書風便悄然發(fā)生變化,不再以舊體書法為主流,而是洛陽體楷書成為正體,這是北魏書風出現(xiàn)重大轉折的標志,表明新書風已經(jīng)形成氣候?!薄奥尻栿w就是仿
12、學南朝王書的體勢?!?第四種說法,則認為魏碑體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銘刻模式和手寫生理習慣的影響,張小莊先生即持此論。他同時認為:“銘刻體書法與手寫體書法走著兩條完全不同的發(fā)展之路。”則張先生的說法與前面第一、二種說法,正好相反,而與華人德先生的觀點一致,張先生不僅否認了魏碑體書法受到寫經(jīng)書法的影響,而且同時也否認了北涼(高昌)影響說,南朝(二王)影響說。張先生否定高昌影響北魏,認為:“在北魏、高昌時代,相對于南方先進的二王書風來說,魏碑,高昌磚上的銘刻書風,只是民間工匠們在長期刊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實用書體,文化層次是比較低下的,兩地區(qū)間倘要進行書法交流,這種低文化層次的銘刻書風應不會被納入交流的
13、視野,另外,刻工銘刻碑文的技藝并非是含有高難度技術的工作,對于工匠來說容易掌握,自無需從他國引入。”?這樣的說法只能是想當然,好像文化的交流非得兩國政府間派出代表團。其實,真正的文化交流,應是多渠道,多層面的。我以為,龍門石窟造像的制作者,為北涼來北魏工匠的子孫,他們的文化水平與書寫水平,應不是很高,他們的主要技術還是在制作佛像,而遇到需要題字的時候,恐怕還需要別的人來完成,建造龍門造像石窟的石工,有許多人就不識字,華人德先生列舉了鄭長猷造像為例。既然北涼來的技術工人,并沒有較高的文化,那么又怎么可能由他們創(chuàng)作出水平如此之高的書法呢?這樣來解譯也許比張先生的說法更切實際一些。?張先生否定魏碑體
14、受南朝(二王)影響的理由是:“雖然孝文帝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卻由于當時南北政權敵對,文化學術阻隔,北朝書法受二王書風的影響,一直要到公元五五四年西魏大將于謹攻陷江陵,王褒入關以后?!薄氨背藢ν酰ò┳种贼馊粡闹?,是因為以前并未有接觸二王書風的機會,貴游是社會的上層人物,連上流社會的文人士大夫都未曾接觸過二王書風,所以在此之前的北朝銘刻書風,是更不可能受到二王的影響的?!睆埾壬姆磳δ铣ǘ酰┯绊懻f,卻又與薛龍春先生的觀點頗為一致,薛先生說:“如果真如劉(濤)先生所推測,那么北方人,起碼是北方貴族對二王的書法并不陌生,何以在王褒入關以后,貴游子弟翕然學褒書?王褒入關對北方書法影響之巨,史書
15、述之甚詳,何以與其一樣重要的東晉劉宋書家投北,卻沒有同樣的喜劇效果,史載北魏決定遷都洛陽,目的是為了與南方對抗,南方投靠的人未必一來就受到重用?!?其實,王褒書法在北周所以產(chǎn)生貴游子弟“翕然從之”的影響,就至少說明在此之前北朝人對南朝(二王)書法或多或少地了解,至少知道南朝的書法較北朝先進,否則他們恐怕不會“翕然從之 ”。事實上,魏書?任城王傳附元順傳云:“(元)順,字子和,九歲師樂安陳豐,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shù)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眲壬J為:“小學篇冠有王羲之的名字,推測這本字書的書寫體式是王羲之的書法面目,顏之推說到小學篇有俗行的別字,恐是急就篇所無的南方通行的俗體字。那時
16、南北分治,書法風尚是南妍北質(zhì),小學篇的書寫體勢一定比急就篇新妍。大概北魏后期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貴族子弟就是根據(jù)這本小學篇取法南方的書法,這是北魏實行漢化政策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新氣象,他們在文教方面已經(jīng)向南朝看齊了。”?劉濤先生又作注補充說:“北魏后期,投北的南士多受禮遇。魏書卷五九劉芳傳記載:彭城劉懋,世宗初入朝,博綜經(jīng)史,善草隸書,多識奇字。元懌為宰相積年,禮懋猶重,令諸子師之。尚書博議,懋與殿中郎袁翻常為議主。陳郡袁翻也是南士,皇興年間入魏,比劉懋早,見魏書卷六十九袁翻傳?!碑斎?,劉懋、袁翻一類士人,在書法史上,固屬無名,但北魏時期,從南朝來北者,又豈止劉、袁二人。即使他們的書法并不特別高明,
17、但有了這么一個群體,對北魏書法的影響,我們就不能說一點沒有。況且,北投者還有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劉昶這樣的南朝宗室人物,有毛修之這樣的進爵公爵,“位次崔浩下”的人物,則他們的屬吏中,也一定有相當數(shù)量善書的士人。果然,司馬楚之之子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題記上的楷書絕似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這就充分說明了南朝二王書風,出現(xiàn)在了北朝。?司馬金龍是晉朝皇族后代與拓跋貴族的混血兒,但漆畫屏風上以烈女、孝子為主題的人物是晉代服飾,甚至很多學者認為這些彩繪是照著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描繪而成。(21)從而說明書屏風題記與屏風畫的作者為隨司馬楚之一起北投的南方士人或其子。?另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司馬金龍墓志書法與
18、屏風題記書法,從字跡看當為同一人所寫,但這種絕似玉版十三行的楷書經(jīng)過一番鑿刻后,卻與典型的魏碑體書法很相似,司馬金龍墓志,應是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魏碑體書法。而屬于龍門二十品之一的始平公造像,則是標準的魏碑體,始平公造像的書寫者朱義章,也應該是隨司馬休之一起投北的南方士人或其子。?此外,刁遵墓志亦屬典型魏碑體。刁遵高祖刁協(xié),隨晉元帝過江,元帝為了制約王氏兄弟,而重用刁協(xié)、劉隗,刁協(xié)官至尚書令,結果引來王敦的討閥,東晉末年,刁遵之父刁雍與其祖刁暢的故吏投奔姚興,后來又與司馬休之等人歸魏。刁雍享年九十五歲,太和八年卒。刁雍亦屬北投而被優(yōu)待者,北史?刁雍傳云:“皇興中,雍與隴西王源賀及中書監(jiān)高允等并
19、以耆年特見優(yōu)禮,賜雍幾杖,劍履上殿,月致珍羞焉?!钡笥阂差H有文才?!坝盒詫捜?,好尚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凡所為詩、賦、論、頌并諸雜文百有余篇?!笨磥淼笥簯愕蒙弦粋€名副其實的文學家了。刁氏一門人丁頗興旺,刁遵子孫在魏“世有榮貴”。刁遵之父既是南來之士人,則刁遵墓志的書者,應是其門生、故吏,其書法的來源,也應該是南朝書風。?先于魏碑體出現(xiàn)百余年的王獻之書法中,既然有與魏碑體特征相似者,先于魏碑體數(shù)年的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與魏碑體特征亦相類似,又有司馬金龍墓志、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題記以及始平公造像、司馬元興墓志、刁遵墓志等為證,我以為,南朝書法是魏碑體的一個最主要的來源。?而魏碑體書法有著獨特的風
20、格特征,絕似王獻之書法,正符合五世紀南朝書法狀況,當時風行王獻之的新體,陶弘景論書啟曾說:“海內(nèi)非唯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只不過因為南朝碑禁未解,擅長王獻之書法的廣大士人并沒有機會在銘石書中一展其風采,而宋之明曇憘墓志,齊之劉岱墓志,梁之蕭融墓志、蕭融太妃王慕韶墓志卻恰恰與魏碑體書法相似,我們說魏碑體本來就應該是南朝士人書法經(jīng)過銘刻的面目,而不是北朝的魏碑體反過來影響了南朝銘石書。對于魏碑體之成因既有以上數(shù)種說法,但有兩點卻是一致的,一是魏碑體書法與北魏所傳的崔、盧二家書法不同,認為崔、盧二家代表了北朝保守的書風。二是認為魏碑體不是保守的書法,而是成熟的楷體。對于以上兩點,我是深表認同的。?向來保守的北魏書法,為什么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而一下子成熟起來?我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術課件創(chuàng)意兒童
- 美術學科知識課件講解
- 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方案內(nèi)容口訣
- 幼兒園各崗位安全職責一覽表
- 危險化學品經(jīng)營事故應急預案
- 生產(chǎn)安全事故報告和處理規(guī)定
- 嬰童免疫培訓課件
- 安全生產(chǎn)培訓的收獲和體會
- 結構計算培訓課件
- 計劃免疫規(guī)劃培訓課件
- 中國建筑業(yè)信息化發(fā)展報告(2025)智能建造深度應用與發(fā)展
- 數(shù)據(jù)中心運維服務投標方案
- 十五五智慧校園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
- 2008-2024年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事業(yè)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試卷及答案
- 商業(yè)聯(lián)盟策劃方案(3篇)
- 養(yǎng)老項目商業(yè)計劃書
- 2025年新高考1卷(新課標Ⅰ)數(shù)學試卷
- 夜市項目的可行性報告
- 火力發(fā)電廠項目工程建設規(guī)范標準強制性條文執(zhí)行表格電氣分冊
- 2025年海上風力發(fā)電場運維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與運維效率提升報告
- ISO37301:2021合規(guī)管理體系程序文件一整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