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用教材教學:基于兒童經驗的視角_第1頁
教師如何用教材教學:基于兒童經驗的視角_第2頁
教師如何用教材教學:基于兒童經驗的視角_第3頁
教師如何用教材教學:基于兒童經驗的視角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師如何用教材教學:基于兒童經驗的視角 摘要:當對教材的觀念由“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睍r,教師面臨著一個更需深入思考的問題,即如何用教材教學。從兒童經驗的視角來探討這一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癥結所在。本文首先厘清兒童經驗與教材的關系;然后從兒童的經驗看教材的價值所在;最后從三個方面回答“教師如何從兒童經驗角度用好教材”。關鍵詞:學生經驗;教學;教師兒童、課程、教師是牽動教育教學領域的幾個核心概念,由于對其理解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理論流派?!皟和行恼摗闭J為兒童是起點、是中心、是目的,兒童的發(fā)展、生長是理想所在,教師和一切科目只從屬于兒童的發(fā)展?!皩W科中心論”則把注意力固定在課程教材

2、方面,認為課程教材比兒童自己經驗的內容重要的多,而忽視兒童的個人特點和經驗,致使兒童一味地被動接受知識。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對作為鏈接兒童與課程紐帶的教師的探討越來越受到關注。課程教材對于教師到底意味著什么似乎已達成共識,那就是教師不是“教教材”的教書匠,而是“用教材教”的專業(yè)人員。那么,我們不禁要追問,作為專業(yè)人員的教師應怎樣用教材進行教學呢?在教師教學研究中,對于如何用教材教的研究成果不計其數,但立足于兒童經驗的視角,審視兒童、課程和教師三者的關系,思考“怎樣用教材教”時,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一、兒童經驗與教材是何關系各門不同科目的教材本身就是經驗,但它們是種族經驗,把

3、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各種知識經驗以有組織、系統(tǒng)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體現知識邏輯性的教材不可避免地與兒童現有的經驗存在差距,從而產生沖突和分歧;第一,兒童的狹小的然而是關于個人的世界和非個人的然而是空間和時間無限擴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兒童生活的統(tǒng)一性和全神貫注的專業(yè)性與課程的種種專門化和分門別類相反;第三,邏輯分類和排列的抽象原理與兒童生活的實際和情緒的結合相反。1具體來說,首先,兒童所接觸的世界十分有限,生活在一個屬于他個人的世界中,對事情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理解。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則是令兒童感到陌生的人類長期積累的歷史和無限遼闊的世界,是兒童當前經驗水平難以企及的。其次,

4、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他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事物就構成了他自己的整個“宇宙”,當他們做不同的事情時,比如從“捉迷藏”轉向“彈彈珠”,他們幾乎意識不到彼此之間的轉變、中斷、割裂和區(qū)別,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世界,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的興趣和樂趣所在。而當兒童一走進學校,分門別類的學科教材便開始把兒童完整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語文是某類知識經驗的邏輯組織,數學卻是另一些系統(tǒng)的材料等等。再次,學科教材是被歸了類的經驗,并以成人的心理習慣按照邏輯順序組織而成,與它們在經驗中原來的地位相割裂。而兒童經驗的事物并不是歸了類的事物,事物本身也不是分門別類地呈現出來的,把兒童親身經歷的各種經驗綜合在一起的是感情的聯

5、系和活動的連結。一句話,已經歸了類的各門科目是許多年代的科學的產物,而不是兒童經驗的產物。2兒童經驗與教材之間的這些沖突和分歧難道真的就能說明兩者存在著性質上的某些不可逾越的鴻溝嗎?其實不然,兒童的經驗和構成科目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教材之間只存在著程度上的不同,而不存在著性質上的鴻溝。我們不應以對立的眼光看兒童與課程,而要聚焦于它們彼此的相互聯系。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到,兒童和課程僅僅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構成一條直線一樣,兒童現在的觀點以及構成各種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構成了教學;從兒童的現在經驗進展到以有組織體系的真理即我們稱之為各門科目為代表的東西,是繼續(xù)改造的過程。3因此,在看待兒童

6、與課程問題時,更應要看到的是:一方面,兒童經驗本身怎樣早已包含著組織到系統(tǒng)化的科目中去的一些同類因素和對發(fā)展和組織教材達到現有水平起著作用的那些態(tài)度、動機和興趣;另一方面,怎樣用教材來引導兒童,解釋和發(fā)展兒童的經驗,并發(fā)現從兒童的現在經驗到教材所包含的更為豐富和成熟的經驗之間存在哪些步驟。二、從兒童的經驗看教材的價值何在當我們拋棄兒童與課程相互對立(或者是強迫兒童,灌輸教材里的知識,或者是放任自流,兒童按興趣自我發(fā)展)的偏見時,或許就會看到理解兒童與課程的第三種可能,即在兒童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兒童現在的經驗里的事實和真理和教材所包含的事實和真理是同一發(fā)展過程的起點和終點。教材屬于邏輯化的成熟經

7、驗,是由兒童當前比較粗糙的經驗發(fā)展而來的,代表了兒童現在經驗的發(fā)展可能性、前進方向和可能結果。但教材也不是有待于完成的遙不可及的結果,而是指導兒童當前經驗的一種素材和方法。換句話說,成人心目中系統(tǒng)的和精確的經驗對我們具有的價值,在于按照兒童生活直接所表現的那樣來解釋它,而且還繼續(xù)對它進行引導和指導。4兒童的經驗是一個不斷生長和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現在的經驗是發(fā)展的起點和基礎,雖然與成熟經驗間存在著差距,但其提供了某些兒童經驗生長傾向的信號或標志。對待兒童此時的經驗,我們既不能輕視它,也不能對它們過于熱情,因為兒童生長的各個階段是互相聯系和不斷變動的。兒童現在的經驗絕不可能是自明的,需要某些東西去刺

8、激和解釋。而教材能夠解釋和評價兒童現在出現和消失的那些行為,并要按照它們在兒童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占有的地位加以解釋和評價。我們要認識到兒童現在的各種傾向、意圖和經驗在生長過程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是在一種發(fā)展的經驗中必須趨向于完成的階段。對于那些有利于兒童力量、興趣經驗發(fā)展的行為,教師要趁熱打鐵,運用教材中的系統(tǒng)知識予以解釋。比如,當兒童在計算、測量和勻稱地排列事物方面產生興趣和沖動時,教師可以運用數學上的學問數的程式和關系進行解釋;當兒童好奇于光亮時,物理科學能用于解釋;當兒童在作畫或胡亂涂鴉中產生藝術沖動時,拉斐爾和科羅的藝術可以給予解釋。在應用教材解釋兒童現有經驗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意識到,“解

9、釋事實是在它充滿活力的運動中去看它,是在它和生長的關系中去看它”5,而不能只流于形式,機械地、不經轉化和改造地使用教材知識。兒童經驗作為整個經驗正常生長的一部分,就有必要獲得一定的指導。兒童不可能不借助于周圍的環(huán)境條件和學習材料,而僅僅通過自我思維和自我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事實和真理。發(fā)展并不是指僅僅從心靈里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fā)展,發(fā)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6因此,兒童的本能和沖動、興趣和愛好、情感和行為需要周圍環(huán)境和所接觸和使用的材料的刺激。作為邏輯經驗形式的教材理應被用來揭示兒童經驗展開的可能前程,指導兒童經驗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從杜威所作的“筆記”與“地圖”的隱喻中理解教材的指導作用。一個探險

10、家費盡千辛萬苦,在荊棘叢生的山野中尋找道路,在此過程中寫了一些筆記。在對這個地方作了徹底的探測之后,根據所記的筆記,繪制了一張精美的地圖。顯然,筆記和地圖都是探險家探險的經驗,且這兩方面經驗相互依存。“地圖”是對“筆記”的總結,是個人以往經驗的系統(tǒng)整理,雖然不能代替?zhèn)€人經驗,但它對其他旅行者提供幫助,節(jié)省精力和時間。但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不同的旅行者在旅途過程中將要走的道路、將要經歷的事情可能是千差萬別的,作為經驗總結的“地圖”要讓后來的旅行者或多或少地避免意外或少走彎路,就必需把地圖“還原”成可以印證當下事件的具體經驗,引導旅行者的前行方向。對于代表各門學科知識的教材而言,要真正地被兒童所理

11、解和接受,引導兒童經驗的發(fā)展,就有必要把它恢復到它所被抽象出來的原有的經驗,變?yōu)閮和苯拥膫€人經驗。三、教師如何從兒童經驗角度用好教材作為溝通學生與教材的教師,首先理應認清兒童經驗與教材的關系,理解教材的真正價值。在形成關于兒童和教材的正確認識后,至關重要的問題是教師怎樣把這種意識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即如何用教材教學。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應用教材來解釋和引導學生現有的經驗,把教材變成學生經驗的一部分,以促進學生經驗的發(fā)展。要解答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考慮:一是學生當下經驗中有哪些可利用的因素與教材有關;二是怎樣利用這些因素;三是教師的教材知識怎樣用以幫助解釋學生的需

12、要和行動,指導學生成長。首先,教師有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研究,找到教材與學生當下經驗的連接點。學生之所以感到教材所提供的系統(tǒng)知識與他們當前的生活情境相去甚遠,是因為教師沒有把教材知識恢復到學生經驗發(fā)展的適當水平,沒有把教材與學生現有經驗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如認知水平、情感體驗、技能發(fā)展和態(tài)度價值觀等聯系起來加以考慮。教師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重新組織教材,使學習內容變?yōu)閷W生現在所做的、所想的和所經受的一部分。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找到學生經驗的生長點,即兒童的認知水平處在何種程度,需要何種情感體驗,有哪些技能需求,興趣和動機在哪等,找到了這些,就找到了教材與學生經驗間的聯系。也就是說,教師所呈現

13、的教學內容,要與學生已經看到的、感覺到的和愛好的東西相聯系,而不是要外加于學生的一些抽象的形式和符號。我們知道,教材不是兒童現在生活經驗的代替品,但教材所呈現的邏輯化知識是由兒童經驗發(fā)展而來的,要是教師在用教材教學時看不到和抓不住學生經驗中可利用的一些因素,那么,這種教學就很有可能是機械的和死板的,只是把一些與學生生活無多大關系的空洞的符號塞給學生。其次,教師要知道如何利用學生現在經驗中與教材有關的這些因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依賴于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由于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經驗之間的差距,對教材所代表的邏輯經驗進行適當的加工改造,使其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當學

14、生碰到運用他們目前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和現象時,教師應當利用教材的相關知識,以適當的形式解釋學生當前的認知沖突,指導和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在情感方面,只有與學生真實生活相接近的學習材料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使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如果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因素,教學內容無法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學生就很有可能只是被動的接受,沒有與自己的實際經驗相聯系,也就很難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特的感受。至于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或許與教材的關系更為密切。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感受到的是學生的興趣與教師所教的內容格格不入,缺乏學習動機。究其原因,是由于所提供的材料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要求。興趣和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

15、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當下的興趣在哪里,學習是基于什么樣的動機,另一方面,要考慮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以何種方式組織呈現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材只有融于學生的生活,作用于學生的精神需要,才會使學生產生興趣和動機。最后,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教材知識幫助解釋學生的需要和行為,并確定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以便使他們的成長獲得適當的指導。教師是既掌握教材知識,又具有豐富的成人經驗的人。他要用教材教學,就必然要研讀教材,根據個人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教材知識。面對學生的需要和行為時,教師的個人教材知識往往能快速準確地予以解釋,因為教師所理解的教材,雖與學生經驗的教材存在差異,但由于教師在理解教材時會更多地思考“學生該如何更好地理解這些教材知識”,所以是最接近兒童經驗的。在教學過程中,優(yōu)秀的教師更多時候是根據學生所處的現場環(huán)境,以及現時的需要和行為,利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