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教學設(shè)計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6/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1.gif)
![《察今》教學設(shè)計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6/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2.gif)
![《察今》教學設(shè)計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6/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3.gif)
![《察今》教學設(shè)計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6/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4.gif)
![《察今》教學設(shè)計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6/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b516a42e-9c6b-463c-9959-cc0d6ab2d824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察今教學設(shè)計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是把教學原理轉(zhuǎn)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應(yīng)當如何寫教學設(shè)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察今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察今教學設(shè)計1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的變法觀點和人的主觀認識必須適應(yīng)時代和客觀形勢的道理。2.學習逐層論證的寫法。3.了解設(shè)喻在論證中的作用。教學設(shè)想本文擬用誦讀教法,在誦讀中逐段疏通文義,使學生能當堂基本成誦。應(yīng)當注意的是:1.誦讀方式力求多樣化,使課堂上有生動活潑的氣氛;尤其要重視背誦的檢查,檢查中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解決,使粗知大意、誦讀練習、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理解和鞏固記憶諸環(huán)節(jié)形成一條“教學活動鏈”。2.疏通
2、文義的重點不在詞語注釋,而在上下文意的貫穿理解上。教師可以只提出問題或作出指點,讓學生在誦讀中自行領(lǐng)悟,不搞“對號入座”式的翻譯。3.努力減少其他環(huán)節(jié)所占用的時間,例如關(guān)于呂不韋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不宜過多。本課擬用三課時進行講讀,具體分配如下:第一課時:介紹呂氏春秋和呂不韋,介紹時代背景,大略劃分結(jié)構(gòu),誦讀第1、2段。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復(fù)述故事練習。第三課時:誦讀第5、6段,分析設(shè)喻的種類及其在論證中的作用,整理詞語。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由舊課導(dǎo)入新課。1.學生以采草藥雁蕩山為例說明小科學論文的特點,強調(diào)以說明為手段。2.教師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論。察今,就是要察明當今的實際情況。察今
3、的目的是要變法。要變法,就要說明變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駁沿襲先王成法的主張,這樣才算得旗幟鮮明。二、齊讀課文一遍。說明 讀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話是說明變法的必要性的,哪些話是批駁沿襲先王成法的主張的,它的論證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讀后再指出,課文中批駁沿襲先生成法的主張的話很多,這說明本文的針對性很強,因為當時確實存在著一股反對變法的勢力。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tǒng)一全國的前夜。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4、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jīng)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內(nèi)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nóng)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四、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說明 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誦讀分段進行。在學生基本上達于成誦后,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1.先劃出各段的關(guān)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第1段:“先王之法
5、”“不可得而法”。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作者對“先王之法”是否持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么關(guān)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fā)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據(jù)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
6、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第3至6段大部分是設(shè)喻分別以人、事、物設(shè)喻,這些設(shè)喻的共同點是什么?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并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shè)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五、誦讀第1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注意對設(shè)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zhì)上是解釋;后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皳p”“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yōu)劣”“虛實”“浮沉”等。既有“損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半m”,這里表示假定,相當于“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么“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
7、?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以上內(nèi)容也可以采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2.學生自讀三四遍后進行檢查。六、誦讀第2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采用提問形式,下同)“要”,求也,引申為需要?!坝幸跁r”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胺蚕韧踔íq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yīng)上文“雖人弗損益”。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為了突出先王為法的精神,用設(shè)問方式,又重復(fù)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故察己人與我同耳?!彼角傻靥岢鋈牡闹行恼擖c?!肮沤褚灰病睉?yīng)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
8、令的制定必須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百F”,這里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叭赵轮小薄疤煜轮薄棒~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钡诙樱骸肮什旒簞t可以知人一鼎之調(diào)。”3.檢查背誦。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采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采用“而知”句型,是舉例。七、留作業(yè)。1.連貫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2.思考課后練習第二題。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yè)。1.背誦第1、2段。2.解釋下面句中
9、加點的字:上胡不先王之法(取法,效法法令制度)二、誦讀第3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耙u”: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笨资瑁骸耙u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水已變”:指水位變化。下文“益”,仍用本義?!耙娑唷保褪巧蠞q了許多?!按似渌詳∫病保号袛嗑?,代詞作主語,其后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疤潯保簹v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xùn)“異”)。課本注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xùn)“不適應(yīng)”是正確的?!耙源藶橹巍钡摹爸巍保褐钢螄?,不指治軍。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步驟是:(1)齊讀這一段;(2)復(fù)述“
10、循表夜涉”的故事;(3)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則(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4)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后劃層次如下:敘述故事 分析故事 推及“先王之法”先表之時可導(dǎo) (要于時)水變益多則不可導(dǎo) 其時已虧,不可法之3.逐層練習背誦。4.歸納本段大意。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么?(泥古不變,不察今。)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jié)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三、誦讀第4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故治國無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悖”,而后總說“悖亂”?!般!?,
11、又同“背”,“背”則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安∽兌幉蛔儭币痪渑贯t(y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是前后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shè)喻?!胺才e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yīng),可證)?!白兎ㄕ咭驎r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因”,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yīng),所謂互文見義是也)?!耙驎r而化”,即隨著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變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據(jù)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
12、一圣”?!笆枪视刑煜缕呤皇r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里提出了“變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變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觀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務(wù)相反”),而是時代變化的要求(“時勢異也”)?!肮试淮讼韧踔Ю镆病保哼@句說“變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實際效果。“功名”,功業(yè)和名聲,功業(yè)是造福于眾的,名聲則是個人的收獲,指實際效果而言。這句話課本注釋中是這樣解說的:“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千里馬。”筆者認為,“是他的千里馬”一句應(yīng)刪?!扒Ю锺R”是手段,不是目標。作者說“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
13、里馬”的省稱。說“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馬”,就把目標和手段混為一談了。2.劃層次,分層練習背誦。第一層(段首至“今為殤子矣”)說明時代在變化,法令制度也要跟著變化。第二層(“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至段末)說明變法的目標是實際效果。3.檢查背誦。先背第4段;然后將第3、4段連起來背一遍。四、留作業(yè)。1.連貫背誦第1至4段,準備誦讀第5、6段,并將這兩段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口譯);2.做練習第三、四題。第三課時一、檢查作業(yè)。1.查背誦(第1至4段)。2.查口譯(第5、6段)。步驟:先齊讀原文一遍,然后逐段譯述(不要求“字字落實”)大意,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用這種方式疏通文義)。主要要求是兩條:(1)內(nèi)容忠
14、于原作,可信;(2)譯文應(yīng)是通順的現(xiàn)代語,沒有“古氣”。附第5段譯文及說明:譯文 有個過江的楚國人,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到水里,趕緊在船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對岸)停下了,他從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船已移動了,可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寶劍,不是很糊涂嗎?用舊的法令制度來治理國家,就同刻舟求劍一樣。時代已經(jīng)改變了,法令制度卻不改。用這種方式來治理國家,難道不是很困難嗎!說明這句譯文補充了“到對岸”一語,如不補充,有可能被誤認為涉江者語畢而“舟止”,下文作者的評論就顯得缺乏根據(jù)了。原文“求劍若此”,其語序跟現(xiàn)代語有別,譯文將“求劍”和“若此”顛倒過來,才符合現(xiàn)代語
15、習慣。第6段譯文及說明:譯文有個人從江邊經(jīng)過,看見一個大人正舉著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這個人便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那大人說:“這孩子的爸爸很會游泳,(他必定也會游泳的。)”孩子的爸爸盡管會游泳,他的孩子(出生不久),難道也會游泳嗎?用這種方式來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行不通的。楚國人處理政事,跟這種方式頗為相似。說明“有者”是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對譯出來很累贅,所以稍加改動;“引”,課本注為“牽,拉”。嬰兒是不足周歲的孩子,不能牽拉。訓(xùn)“引”為“舉”,才符合情理。此句用意譯。古人寫文章講究意會,括號里補充的話的意思實際上已包含在上句中,但譯成現(xiàn)代語,還是明白地說了出來為好。下文補充“出
16、生不久”一語,理由同此。二、誦讀第5段。1.提示:也分三小層:敘事、評事、引申到治國。這個設(shè)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處,但前者說的是自然條件的變化(水位上升),這個設(shè)喻說的地點的變化(舟行而劍不行)?!皶r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劍不行”。2.誦讀練習與檢查。三、誦讀第6段。1.提示:也可分為敘事、評事、引申說理三小層;評事只有一句話:“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其事荒謬,不言而喻。2.誦讀練習與檢查。四、總結(jié)全課。1.關(guān)于逐層論證的方法。步驟先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細讀第1、2段,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察今”這個中心論點的。說說第3、4段跟這一論點有什么關(guān)系。最后兩個寓
17、言故事在論證中有什么作用?用這兩個寓言結(jié)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結(jié)。附小結(jié)要點如下: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論斷,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已有損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時”,而“時不與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個論斷:“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然后指出,從人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是先王為法的基本原則。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論點“察己”為賓,“察今”為主?!把硪股妗币皇?,要害在于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師古”(依先“表”而涉),這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由此作出又一個論斷:“守法而弗變則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斷
18、,并以良醫(yī)用藥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為證,突出地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唯有變法才能成就功名。“變法”,是“察今”的結(jié)果,“察今”而后知“勢異”于前,知“勢異”則必“變法”。前4段是論證作者的基本觀點的,最后兩段則帶有嘲諷性,以“刻舟求劍”和“引嬰投江”二事辛辣地譏諷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國者。這是政論作品常有的特色。2.關(guān)于設(shè)喻的方法。步驟教師解說;討論;小結(jié)。解說要點:設(shè)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論著中用得很普遍。有些比喻帶有說明事理的性質(zhì),應(yīng)列入設(shè)喻范圍;但描寫性的比喻是一種辭格,不算設(shè)喻。討論問題:本文中有哪些設(shè)喻?哪些是簡單設(shè)喻?哪些是復(fù)雜設(shè)
19、喻?這些設(shè)喻各說明了什么?運用設(shè)喻應(yīng)當注意什么?小結(jié)要點:設(shè)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設(shè)喻。簡單設(shè)喻用于說明單一的事理,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說明能“察”則能“以此知彼”,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說明能“察”則能從部分了解全部,“病萬變,藥亦萬變”說明法令制度要適應(yīng)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復(fù)雜設(shè)喻用于說明復(fù)雜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個故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將當前泥古不化的治國者的心態(tài)、愚蠢而荒謬的做法及其后果維妙維肖地刻畫了出來。這便是所謂寓言了(我國古代沒有專業(yè)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說明事理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與印度的百喻經(jīng)相仿)。運
20、用簡單設(shè)喻,必須注明本意,如良醫(yī)一喻之前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句話就是作者本意;運用復(fù)雜設(shè)喻一般都要就其內(nèi)容作分析評論(這是它跟寓言用簡明話語點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五、背誦全文。(齊背)六、整理詞語、句式。1.整理詞語。先整理練習題中的詞語上呈遞。例:題干、C。國君、皇上。例:A。時間在前的。例:B。位置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法法令。例:題干、C。取法、效法。例:A。方法。例:B。法則。例:D。成成就(動詞)。例:題干?,F(xiàn)成的。例:A。成為。例:B。成功、勝利。例:C。形成。例:D。(按:此題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題干中的“成”含義不同,但教學參考書認為D與
21、題干同。)反返回。例:題干、D。顛倒。例:A。反叛、背叛。例:B。反倒。例:C。再補充一些詞語(例句課后補寫):益水外流。例:澭水暴益。增加。例:雖人弗損益。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好處:例:有所廣益。要()邀請。例:便要還家。要求。例:有要于時。表文體名,臣子給君主的呈文。例:出師表。作標記。例:使人先表澭水。向從前。例:尋向所志。朝走。例:聞操已向荊州。虧缺損,引申為不合、不適宜。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悖背謬。例:守法而弗變則悖。任任務(wù)、使命。例: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信任。例:王甚任之。擔負、承任,引申為處理。例:以此任物。2.整理句式。(例句課后補寫)所以兩種基本用法:一種是
22、表示行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敗也”;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工具、方法,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豈不哉表示感嘆和反問,如“豈不悲哉”。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結(jié)合的表述方式,強調(diào)也只有一個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務(wù)相反時,時勢異也”。雖,(猶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A,B,AB先分后總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附練習第四題答案:1.(制定法令的)依據(jù)或精神。2.同1。3.(失敗的)原因。4.同3。 5.的緣故。6.靠他來。7.用來的方法。8.的原因。七、留作業(yè)。背誦全文。察今教學設(shè)計2一、教學目標(一)學習本文把說理、
23、舉例、設(shè)喻三者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說明事理的方法。(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yīng)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二、難點、重點分析(一)重點詞義析疑(包括實詞和虛詞)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jù)上下句關(guān)系選擇恰當?shù)慕忉?。這里的“雖”應(yīng)講成即使,有假設(shè)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察己
24、、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樣。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日月之行:運行。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shè)標志。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千有余人:相當于“又”。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因時而化:根據(jù)、依照;變化。即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變
25、化。是故:因此。非務(wù)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wù)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為其國:治理。時已徙:變遷。人問其故:原因,緣故。其父雖善游:雖然。(二)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jié):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察今”,即明察當今實際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yīng)當隨著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三)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yīng)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這一觀點我們應(yīng)當怎樣評價?分析: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作者反對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
26、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fā)的主張,這對于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fā)展,無疑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為依據(jù),從人出發(fā),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tǒng)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zhì)。在階級社會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wù),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為所有“人”服務(wù)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四)文章的層次怎樣劃分?分析: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第一部分。開頭用設(shè)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
27、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時”,既“有要于時”,那么,“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jù),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里,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復(fù)強調(diào)先王之法與現(xiàn)實情況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了,墨守先
28、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五)文中舉了什么例子,論證了什么問題?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边@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yīng)當在“察今”上下功夫。(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這種方法?論證了什么道理?分析:第4
29、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y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七)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jù)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jié)論?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yīng)有所變化,做事就應(yīng)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yīng)
30、有變化,做事就應(yīng)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yīng)有變化,做事就應(yīng)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論證和用寓言故事論證這兩種方法,運用這兩種方法論證事理有什么作用?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較抽象、復(fù)雜的道理講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同時,也能使文章內(nèi)容更豐富多采,更吸引讀者。(九)請說出課文中有關(guān)說理、舉例、設(shè)喻的段落,并談?wù)勥@三者較完美地結(jié)合的好處?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說理,兼有設(shè)喻、
31、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shè)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jié)合,使文章的論據(jù)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shè)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的。(十)本文的基本觀點寓含著什么哲理?分析: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著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yīng)隨著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tǒng)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shè)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一
32、)板書課題:察今呂氏春秋(二)解題。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6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dǎo)學生閱讀課文“預(yù)習提示”第二節(jié):“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shù)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jié)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法令制度應(yīng)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dǎo)學生閱讀課文“預(yù)習提示”第三節(jié):“文章關(guān)系弄清楚?!?(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
33、前237),正是秦統(tǒng)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jīng)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眱?nèi)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nóng)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四)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說明: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誦讀分段。在
34、學生基本上達于成誦后,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1.先劃出各段的關(guān)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作者對“先王之法”是否持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么關(guān)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
35、的實際狀況出發(fā)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據(jù)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第36段大部分是設(shè)喻分別以人、事、物設(shè)喻,這些設(shè)喻的共同點是什么?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并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shè)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五)誦讀第1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注意對設(shè)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zhì)上是解釋;后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皳p”“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yōu)劣”“虛實”“浮沉”等。既有“損益”,自非原法,故“不可
36、得而法”?!半m”,這里表示假定,相當于“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么“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以上內(nèi)容也可以采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2.學生自讀三四遍后進行檢查。(六)誦讀第2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采用提問形式,下同)“要”,求也,引申為需要。“有要于時”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胺蚕韧踔íq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yīng)上文“雖人弗損益”。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為了突出先王為法的精神,用設(shè)問方式,又重復(fù)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肮什旒喝?/p>
37、與我同耳?!彼角傻靥岢鋈牡闹行恼擖c?!肮沤褚灰病睉?yīng)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百F”,這里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叭赵轮小薄疤煜轮薄棒~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钡诙樱骸肮什旒簞t可以知人一鼎之調(diào)?!?.檢查背誦。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采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采用“而知”句型,是舉例。(七)誦讀第3段。1.提示和疏通
38、文義。“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孔疏:“襲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薄八炎儭保褐杆蛔兓O挛摹耙妗?,仍用本義?!耙娑唷?,就是上漲了許多。“此其所以敗也”:判斷句,代詞作主語,其后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疤潯保簹v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xùn)“異”)。課本注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xùn)“不適應(yīng)”是正確的?!耙源藶橹巍钡摹爸巍保褐钢螄?,不指治軍。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步驟是:齊讀這一段;復(fù)述“循表夜涉”的故事;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因(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
39、);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后劃層次如下:敘述故事分析故事推及“先王之法”表之時可導(dǎo)(要于時)變益多則不可導(dǎo)其時已虧,不可法之3.逐層練習背誦。4.歸納本段大意。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么?(泥古不變,不察今。)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jié)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八)講析課文46段。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46段。明確: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边@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jié)而來的推論?!皠t”,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
40、講?!安豢梢浴钡摹翱伞保鳌翱梢浴敝v,“以”,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捌┲袅坚t(yī)”的“譬”,作“比喻”講?!爸?,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傲紕ζ诤鯏?,不期乎鏌铘。”這是一個復(fù)句。主語“良劍”出現(xiàn)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捌凇钡馁e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乎”,義同“于”。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铘。”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jié)構(gòu)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yīng)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笆俏釀χ鶑膲嫛钡摹八?,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
41、動詞“墜”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爸保Y(jié)構(gòu)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皬钠渌跽呷胨笾钡摹八保B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gòu)成“所者”結(jié)構(gòu),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jié)構(gòu)的名詞性?!爸保~,代“劍”。第6段:“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cè)畔”。今暫從于說?!罢摺?,用于動詞性詞組后面,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叭藛柶涔省T唬捍似涓干朴?。”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
42、嬰兒。“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眳斡[纂:“荊國”作“亂國”?!盀椤?,動詞,這里作“治理”講?!坝凇苯樵~,引進比較的對象。2.引導(dǎo)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jié)構(gòu):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論點?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么關(guān)系?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yīng)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成規(guī),拘泥于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chǔ)上推論的結(jié)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明確:除
43、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作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1)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偟恼f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xiàn)。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
44、。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yīng)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jié)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shè)喻三者結(jié)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3.指名學生
45、朗讀全文。(九)總結(jié)全文。(見“難點、重點分析”)課堂教學設(shè)計一、教學目標(見“課堂教學設(shè)計”)二、難點、重點分析(見“課堂教學設(shè)計”)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yè),強調(diào)認真預(yù)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二)解題(作品介紹)。1.指名朗讀課文注釋和“預(yù)習提示”第2段。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注釋及“預(yù)習提示”的說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說的論著匯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tǒng)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jié)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jié)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yīng)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tǒng)一天下
46、、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chǎn)生的。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fā)端,然后舉例說理,設(shè)喻為證,最后回復(fù)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yīng),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于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yīng)細加品味的。(三)檢查預(yù)習情況。1.通假字?!懊嚒蓖ā芭L”釋義:切成塊狀的肉?!耙妗蓖ā耙纭贬屃x:漲水?!坝小蓖ā坝帧贬屃x:用于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疤潯蓖ā霸帯贬屃x:差異,不適應(yīng)?!捌酢蓖ā板洝贬屃x:刻。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nèi)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后,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四)詞句講解。1.第1、2段中,“法”出現(xiàn)15次之多,其義項
47、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將兩節(jié)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A.(12)B.(11)(13)(14)(15)C.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八浴笔怯纱~“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后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么,其結(jié)構(gòu)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借、目的、方式等內(nèi)容。譯為現(xiàn)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jù)、憑借、方法等)”;“用來的”等等?!半m猶若”為轉(zhuǎn)折復(fù)句,意為“即使也還是”“者也”判斷句式。(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六)
48、討論“預(yù)習思考題”,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chǔ)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關(guān)于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里,不強求統(tǒng)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理、設(shè)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yīng)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chǔ)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七)講析課文第13段。1.教師領(lǐng)讀課文第13段。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第1、2段。明確:“非不賢也
49、,為其不可得而法。”這是一句并列復(fù)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捌洹?,代詞,代“上”(國君)?!岸保B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胺ā弊趾竺媸÷粤舜跋韧踔ā钡馁e語“之”?!半m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zhuǎn)折復(fù)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半m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跋韧踔詾榉ㄕ?,何也?”是設(shè)問句?!爸保Y(jié)構(gòu)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八浴?,跟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yīng)特別注意。“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緣故”等;“所以”等于“的東西”、“的根據(jù)”、“的方法”、“用來的”等。這里作“的根據(jù)
50、”講?!安旒簞t可以知人”的“則”,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于“就”?!翱梢浴保F(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同?!翱伞笔恰翱梢浴钡囊馑?。“以”,介詞,相當于“憑借”,后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于“啊”。3.引導(dǎo)學生分析1、2段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明確:文章一開頭,通過設(shè)問設(shè)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jù)是什么?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jù)之一)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損益。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未經(jīng)損益,是否可以取法?文章接著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這是為什么?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論據(jù)之二)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yīng)當時的
51、需要的。顯然,這第二個論據(jù)比第一個論據(jù)更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于是得出結(jié)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接著,作者通過設(shè)問設(shè)答,闡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jù)。意思是說,先王制定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fā),為當時的人著想。那么,今天制定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fā),為當今的人著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文章接著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為什么?“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而制定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定法令制度應(yīng)該詳細了解當今的
52、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yīng)該墨守成規(guī),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課文第3段。明確:“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跋蚱湎缺碇畷r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gòu)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吧歇q”,同義副詞復(fù)用,起強調(diào)作用?!按恕?,是主語,復(fù)指它前面的轉(zhuǎn)折復(fù)句?!八浴保@里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么關(guān)系?明確:“荊人襲宋”的寓言
53、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定國家法令制度在內(nèi),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f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八)誦讀第4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1)“故治國無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而后總說“悖亂”?!般!?,又同“背”,“背”則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2)“病變而藥不變”一句是針對庸醫(y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前后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shè)喻。(3)“凡舉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yīng),可證)。(4)“變法者因時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耙颉?,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yīng),所謂互文見義是也)?!耙驎r而化”,即隨著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白兎ㄕ摺笔欠褐?,包括所有能據(jù)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5)“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時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里提出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養(yǎng)老產(chǎn)業(yè)投資借款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聘用合同
- 2025年電機節(jié)電軟啟動器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度股權(quán)投資糾紛解決與調(diào)解協(xié)議
- 2025年度京東平臺企業(yè)專屬代運營合作協(xié)議
- 文科工具軟件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中國雙氯芬酸鈉未來發(fā)展趨勢分析及投資規(guī)劃建議研究報告
- 膨脹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方案設(shè)計2025年立項詳細標準+甲級
- 2019-2025年中國浙江省旅游市場供需格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報告
- 2025年度二手房買賣合同交易過程透明化協(xié)議
- 著衣母嬰臥像教學設(shè)計
- 維克多高中英語3500詞匯
- 【課件】DNA片段的擴增及電泳鑒定課件高二下學期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
- GB/T 6417.1-2005金屬熔化焊接頭缺欠分類及說明
- 科創(chuàng)板知識測評20個題目的答案
- 2023年湖北成人學位英語考試真題及答案
- 走好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黃相懷)課件
- NY∕T 4001-20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
-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理論(第三版)》第七章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則論
- 漢聲數(shù)學圖畫電子版4冊含媽媽手冊文本不加密可版本-29.統(tǒng)計2500g早教
- 中國監(jiān)察制度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