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報告-儀征沙河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_第1頁
勘察報告-儀征沙河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_第2頁
勘察報告-儀征沙河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_第3頁
勘察報告-儀征沙河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_第4頁
勘察報告-儀征沙河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江蘇省儀征經濟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沙河農民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一期)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批 準:周開富審 核:錢玉林技術負責:錢玉林工程負責:郭貴全校 對:郭貴全報告編寫:朱志林制 圖:朱志林揚州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目 錄一、工程概況二、勘察目的三、勘察依據及布孔原則四、勘察手段與完成工作量五、自然地理及區(qū)域地質概況六、場地巖土分布及其工程地質特征七、地基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其均勻性八、場地水文地質條件九、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十、場地與地基的穩(wěn)定性與適宜性評價十一、地基、基礎評價十二、基坑工程評價十三、場地的地質環(huán)境評價十四、可能影響工程穩(wěn)定的不良地質作用評價十五、結論與建議附圖

2、: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 2、工程地質剖面圖3、鉆孔柱狀圖4、圖例(1張)5、部分靜力觸探單孔曲線柱狀圖6、分層固結ep曲線7、綜合顆粒分析曲線附表1、勘探點一覽表2、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tǒng)計表及分層統(tǒng)計表3、特殊土工試驗指標分層統(tǒng)計表4、分層標準貫入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5、土工試驗成果總表及分層土工試驗表6、砂(粉)土液化判別成果表及液化指數計算成果表7、(試驗室)土工試驗成果總表附件:1、水質分析報告2、土質分析報告3、場地波速測試成果報告 一、工程概況(儀征)沙河農民集中居住區(qū)位于儀征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內(天寧大道西、沿江高等級公路南、),地處沿江高等級公路南側、天寧大道東側、擬建的十二圩路北側。項目總用

3、地約137畝(91475平方米)。擬建工程為多層住宅樓及配套的多層幼兒園、公建等,詳見“勘探點平面布置圖”。本次勘察范圍為一期工程,期擬建建筑物及其特征等等詳細資料見下表(表1-1表1-2)。 沙河農民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擬建建(構)筑物特征一覽表 表1-1編號建筑物名稱結構形式及層次高度(米)長度(米)寬度(米)柱網(米)*(米)1101#134#住宅樓框架結構,(1+5)層約23約2660約10.311.14*42幼兒園框架結構,23層約12約67約52約8*43公建七框架結構,23層約12約50約24約4*64公建八框架結構,2層約8約33.6約10.8約5*4 沙河農民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

4、擬建建(構)筑物特征一覽表 表1-2編號建筑物名稱柱下最大荷載(kN)擬采用的地基形式室內±0.00標高/室外標高(米)基礎底板埋置深度(米)備注1101#134#住宅樓約1300樁基4.6/4.5約2.0無地下室 2幼兒園約1300樁基4.6/4.5約2.0無地下室3公建六、七約1500樁基4.6/4.55.5約2.0無地下室4公建八約600樁基4.6/4.5約2.0無地下室注:表中柱網尺寸,以設計圖紙為準;荷載為估算值;基礎埋深為估算值,從室外地面算起。該工程擬建建筑物對差異沉降敏感程度為一般。采用樁基時單樁極限豎向承載力初步設計值約為10001500kN。-1-根據工程的規(guī)模和

5、特征以及由于巖土工程所造成工程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后的后果,該工程中的高層住宅樓的重要性等級屬二級,其它建(構)筑物的重要性等級屬三級;按場地地基的復雜程度劃分,該場地的復雜程度為二級,地基的復雜程度為二級;根據工程重要性等級、場地和地基的復雜程度等綜合確定本工程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按抗震設防類別劃分擬建物為標準設防(丙)類建筑。根據地基復雜程度、建筑物規(guī)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地基問題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為乙級。受江蘇省儀征經濟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的委托,我院承擔了(儀征)沙河農民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一期)的巖土工程勘察任務。二、勘察目的本次勘察

6、屬詳細勘察階段,目的主要為:通過勘察和土工試驗、原位測試等手段以及對成果的綜合分析評價、判斷,向委托方提供擬建工程的詳細的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建筑地基作出巖土工程評價,并對地基類型、基礎形式、地基處理和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議。主要工作內容有以下幾點:1、搜集附有坐標和地形的建筑總平面圖,場區(qū)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筑物的性質、規(guī)模、荷載、結構特點,地基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許變形等資料;-2-2、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fā)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3、查明建筑范圍內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wěn)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4、對需

7、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預測建筑物的變形特征;提供地下室層高范圍內的靜止土壓力系數。5、查明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等;7、對場地的地震效應進行評價,判定建筑場地類別,提供建筑場地的卓越周期等;8、評價場地和地基的穩(wěn)定性;9、查明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對樁基礎設計和施工的影響,判定水質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有地下室時提供基地下室的防水水位和抗浮水位;10、查明不良地質作用,可液化土層和特殊性巖土的分布及其對樁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11、查明該場地的

8、地層結構、巖土工程特性,對可能采用的地基基礎類型、基坑開挖支護、工程降水方案進行分析評價。三、勘察依據及布孔原則-3-3.1、本次勘察執(zhí)行的技術標準和依據有:1、勘察合同及勘察委托書;2、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2009年版)(GB50021-2001);3、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 72-2004)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5、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6、靜力觸探技術規(guī)則(CECS 04:88);7、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50123-1999);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9、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 79-2

9、002);10、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11、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guī)程(DGJ32/TJ 109-2010);11、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 120-99)等。3.2、布孔原則按建筑群布置勘探點,孔間距控制在15.0030.00米以內。 四、勘察手段與完成工作量 4.1、勘察手段本次勘探點位置、數量、類型及深度由我院按照有關規(guī)范確定,并經甲方認可??辈焓侄尾捎脵C械鉆探、靜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波速測試、土工試驗、水質和土質分析以及測量相結合的方法綜合勘察評價。-4-4.2、機械鉆探本次勘察采用的鉆機型號為XY-1型,鉆孔開孔直徑為110mm,鉆孔直徑為9

10、1mm(部分鉆孔采用麻花鉆鉆進),采用泥漿護壁鉆進,流塑、軟塑、可塑狀態(tài)粘性土以及粉土采用薄壁取土器固定活塞法取樣,硬塑狀態(tài)粘性土采用回轉取土器單動三重管法進行取樣,所有土試樣質量等級均達到級,并及時送試。4.3、原位測試4.3.1、標準貫入試驗以42mm觸探桿自由落錘(錘重63.5kg,落距76cm)進行標準貫入試驗,試驗時先預貫15cm不計擊數,以后每貫入10cm計一陣擊,以記錄30cm的錘擊數作為實測擊數。4.4.2、靜力觸探單橋靜力觸探采用SY-3型觸探架,10cm2單橋探頭,25mm探桿,下地錨作為觸探反力,測試數據由JC-X3型微機測量,量測數據并人工記錄,數據采集每10cm記錄一

11、次,每2m回零一次,以減少誤差。4.3.3、波速測試各巖土層剪切波速(Vs)值每1米測試1組土層剪切波速值,波速測試嚴格按照工程物探要求進行。4.4、勘探點定位及高程測量勘探點定位、數量及孔深等根據相關規(guī)范并結合擬建建筑物總-5-平面圖的情況布設,根據甲方提供的總平面規(guī)劃圖及控制點坐標(儀征市地方坐標),由專業(yè)測量人員采用全站儀測放勘探點位置,并用水準儀自高程基準點BM1、BM2測求各勘探點孔口絕對標高。各基準點位置詳見“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其有關參數見下表(表4.4)。 平面控制點及高程基準點參數 表4.4點號XY黃海高程(米)BM118574.76719218.5424.606BM2186

12、02.25719630.7564.3274.5、土工試驗室內土工試驗的土樣測試項目分別為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重度、液限、塑限、固結試驗、直接快剪試驗、三軸快剪(UU)試驗、顆粒分析試驗等(詳見“土工試驗成果總表”),其中界限含水量采用圓錐重76g的液、塑限聯合測定法測求。4.6、水、土質分析試驗水、土的化學分析試驗只做了有關水、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及其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評價所需的試驗項目。因該工程地下無鋼結構,水、土對鋼結構的腐蝕性未進行評價。土質分析試驗按要求測求土的易溶鹽的相關指標,測試項目和結果詳見附件“水質分析報告”和“土質分析報告”。4.7、完成工作量該工程于201

13、1年10月28日進場勘察,于2011年12月10日結束外業(yè)工作,于2011年12月28日提供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間-6-提供試樁用中間報告)。該工程最后完成的總勘察工作量見下表(表4.7)。 儀征沙河農民集中居住區(qū)B區(qū)1期勘察工作量一覽表 表4.7項目工作量項目工作量取土性鉆孔孔數(個)78室內土工試驗物理指標(組)275進尺(m)2162.6固結試驗(組)275單橋靜探、其它孔孔數(個)161直接快剪(組)274進尺(m)4032.3固結快剪(組)/加密鑒別孔孔數三軸(UU)(組)/進尺(m)取樣原狀樣(組)275顆粒分析(組)386擾動樣(件)250滲透試驗(組)16水樣(件)3水質分析(

14、組)3標準貫入試驗(次)1476土質分析(組)3備注: 單橋靜探、其它孔中含加密孔、電房、垃圾站等處勘探點共11個。波速試驗(米)60無側限抗壓強度(含重塑土)7+7重型動力觸探(組)/測量放點(個)239五、自然地理及區(qū)域地質概況5.1、地形地貌擬建場地地處長江下游北岸,場地向南距長江北岸邊約3.0公里,屬長江河漫灘地貌??辈鞎r場地主要為農田和村莊等,場地內局部有水塘等分布。本場地地形平坦,地面標高約(黃海標高,下同)一般為3.74.5米,局部低洼處約2.5米左右。水塘等的平面范圍詳見“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其皆為人工開挖,深度一般小于2.0米。5.2、自然地理根據江蘇省環(huán)境水文地質圖集(江蘇

15、省地質礦產局編),位于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033mm,年平-7-均蒸發(fā)量1518mm。潛水位年變幅最大為2.15m,最小為0.84m,高值一般出現在79月汛期,低值多出現在1112月旱季。降水量的不均衡是影響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 5.3、地層場地位于揚子地層區(qū)東部,基底由中元古界海州群及張八嶺群 區(qū)域變質巖系組成,中生代地層發(fā)育較齊全,上第三系也有分布,第四系以河湖沖積相地層為主。5.4、地質構造根據江蘇省及上海市區(qū)域地質志,場地處于揚子準地臺。屬于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與淮陽山字型東翼反射弧及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的復合地帶,地質構造復雜。根據區(qū)域地質資料及初步勘察結果,場

16、地南約710公里處為沿江大斷裂,擬建住宅小區(qū)東部及南部等有小型斷層(推測為正斷層)分布,以上大斷裂及小型斷層等近期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無活動跡象。六、場地巖土分布及其工程地質特征勘察查明鉆探深度內地基土層共可分7個主要土層。其中層土Q4近代人類活動的表土層;、及層土主要為Q4長江沖積相粘性土、淤泥質土及粉砂等。本次鉆探深度大于50.0米,未見基巖。各土層自上而下描述如下:-8-表土(Q4ml+al): 灰褐色,其成分為粉質粘土,局部為粉、細砂等,軟可塑、松散,光澤弱,中低強度,低韌性;該層土主要為耕土,含植物根等,局部為素填土或房渣土,新近堆填,松散。場區(qū)普遍分布,厚度:0.201.50米,平均

17、0.35米;層底標高:2.004.40米,平均3.65米;層底埋深:0.201.50米,平均0.35米。粘土夾粉質粘土(Q4al):褐黃、黃褐色等,可塑、質軟,局部流塑等,很濕,中高壓縮性,光澤反應中等,中低干強度,中低韌性,見植物根、少量云母、礓結核等。場區(qū)普遍分布,厚度:0.502.10米,平均1.08米;層底標高:1.503.50米,平均2.64米;層底埋深:0.902.70米,平均1.41米。淤泥質粉質粘土(Q4al):灰褐色,流塑,很濕,中高壓縮性,靈敏度(St)為2.88.9,其平均值為5.0,屬于高靈敏性土,光澤反應中等,中低干強度,低韌性,見少量云母,夾薄層灰、青灰色粉土及粉、

18、細砂等,平均粘粒含量大于10%。場區(qū)普遍分布,厚度:0.506.50米,平均2.94米;層底標高:-3.401.60米,平均-0.32米;層底埋深:2.507.50米,平均4.32米。粉砂與淤泥質粉質粘土互層(Q4al):粉砂為灰、青灰色,松散,很濕,飽和,中壓縮性,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黑色礦物及少量云母等,顆粒形狀亞圓形棱角狀,級配不良,粘粒含量低;淤泥質粉質粘土為灰褐色,流塑,很濕,高壓縮性,中靈敏度,光澤反應-9-中等,中低干強度,低韌性。該層土具薄層狀或千層餅構造等。場區(qū)普遍分布,厚度:0.505.40米,平均2.08米;層底標高:-5.000.50米,平均-2.35米;層底埋深:3.

19、508.90米,平均6.34米。粉砂(Q4al):灰、青灰色,稍密、局部中密,飽和,中壓縮性,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黑色礦物及少量云母等,顆粒形狀亞圓形棱角狀,級配不良,粘粒含量低,夾薄層灰褐色流塑狀粉質粘土或淤泥質粉質粘土等,具層狀構造。場區(qū)普遍分布,厚度:1.0011.40米,平均5.58米;層底標高:-11.70-0.10米,平均-7.64米;層底埋深:4.3015.00米,平均11.64米。細砂(Q4al):灰、青灰色,稍密、局部中密,飽和,中低壓縮性,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黑色礦物及少量云母等,顆粒形狀亞圓形棱角狀,級配不良,粘粒含量低,夾薄層粉土、粉砂及灰褐色粉質粘土等,具層狀構造。場

20、區(qū)普遍分布,厚度:0.6016.40米,平均8.18米;層底標高:-19.50-7.30米,平均-15.06米;層底埋深:11.0023.60米,平均19.06米。細砂(Q4al):灰、青灰色夾雜黃灰色等,中密、局部密實,飽和,中低壓縮性,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黑色礦物及少量云母等,顆粒形狀亞圓形棱角狀,級配不良,粘粒含量低,夾薄層粉土、粉砂及灰褐色粉質粘土,具層狀構造。該層未穿透,鉆探揭示的層底最大埋深為31.35米。-10-各土層分布情況詳見工程地質剖面圖。七、地基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其均勻性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統(tǒng)計結果詳見報告附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tǒng)計表、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分層統(tǒng)計表

21、等。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分析,除層土外,其余各土層的相關巖土指標的統(tǒng)計指標變異系數處于正常范圍內,指標之間關系較協(xié)調。根據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等數據綜合判斷,、等層土的土質欠均勻, 、層土的土質尚均勻。根據土工試驗、原位測試等數據結合當地經驗提供的各土層巖土參數指標建議值詳見表7.1。八、場地水文地質條件8.1、含水層該場地的場地環(huán)境類型為類,鉆探深度內地下水含水層主要為等土層,地下水類型屬松散孔隙型潛水,主要受大氣降水、灌溉用水及長江的補給等,排泄形式以蒸發(fā)和地下徑流為主。鉆探深度內未見承壓水或對工程有影響的承壓水等。根據經驗和部分室內試驗資料,各含水層的垂直滲透系數如下:層表土,k=1.0*10-5

22、cm/s;層粘土夾粉質粘土,k=4.0*10-6m/s;層淤泥質粉質粘土,k=7.5*10-6cm/s;-11-層粉砂與淤泥粉質粘土互層,k=6.0*10-4cm/s;、層粉、細砂土,k=3.5*10-3cm/s。各土層的水平滲透系數可參照上述參數采用。8.2、地下水位鉆探期間實測鉆孔內地下水初件水位標高為2.32.7米,其穩(wěn)定水位標高為2.32.7米。根據調查了解,近35年場地最高地下水位出現在雨季,最高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地下水位標高年變化范圍約為1.54.0米左右。8.3、地下水作用和影響評價8.3.1、地下水和土的腐蝕性評價據現場勘查目前場地內及附近無地下水污染源。據場地地下水和土的化學

23、分析資料判定:地下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地下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見下表:8.3.1.1、按環(huán)境類型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腐蝕介質項目環(huán)境類型()腐蝕等級硫酸鹽含量SO42-水(mg/L)74、2、150(小于300)微土 (mg/kg)26、1、1(小于450)微鎂鹽含量Mg2+水(mg/L)25、25、28(小于2000)微土 (mg/kg)48、30、18(小于300)微銨鹽含量NH4+水(mg/L)0.5、0.5、0.5(小于500)微土 (mg/kg)0(小于450)微苛性堿含量OH-水(mg/L)0(小于43000)微土 (mg/kg)

24、0(小于64500)微總礦化度水(mg/L)408、407、599(小于20000)微土 (mg/kg)微-13-8.3.1.2、按地層滲透性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pH值B腐蝕等級水:7.5、7.2、7.7(大于5.0)微土:7.3、7.8、7.5(大于5.0)微侵蝕性CO2(mg/L)0、0、0(小于30)微HCO3-(mmol/L)8.3.1.3、水和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干濕交替或B腐蝕等級水中Cl-含量(mg/L)48、46、53(小于100)微土中Cl-含量(mg/kg)68、53、34(小于250)微8.3.2、地下水的力學作用和影響評價8.3.2.1、地下水

25、對結構物的上浮作用本工程無地下室等地下設施,設計、施工時應可不考慮地下水對基礎、地下室和擋土墻等地下構筑物的上浮作用。8.3.2.2、地下水對邊坡的不利影響該場地沒有永久性邊坡,對臨時性邊坡,驗算邊坡穩(wěn)定時,應考慮地下水對邊坡穩(wěn)定的不利影響。 8.3.2.3、地下水位升降對地面及工程的影響自然條件下,地下水年升降幅度約為1.02.0米左右,地下水位升降對地面及工程的影響較小,一般可不考慮其相關的影響。當進行基坑降水時應考慮降水漏斗引起的地面不均勻沉陷及其對工程的影響,并采取適當的處理措施,如地下水回灌等。8.3.2.4、地下水對支擋結構物的影響-14-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小,可不需設置支擋結構,

26、可不考慮地下水對支擋結構物的影響等。8.3.2.5、產生潛蝕、流土及管涌的可能性本場地上部的地基土層中含粉土、粉砂等土層,透水性較好,當因水頭壓差而產生自下向上的滲流時,易產生潛蝕、流土及管涌等。九、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9.1、場地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附錄A,儀征市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本場地現屬于儀征市市區(qū),場地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按儀征市的場地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采用。9.2、飽和土液化判別經初判,地面下20米以內各

27、土層中第、層土主要成分為粉質粘土,可不考慮該層土的地基液化影響;層土為淤泥質粉質粘土夾薄層粉砂等,其平均粘粒含量大于10%,一般可不考慮其地基液化的影響,但應考慮其震陷的影響;、層土為Q4以粉、細砂為主的土層,為可液化土層。-15-根據公式Ncr=Noln(0.6ds+1.5)-0.1dw 3/c (No=7,=0.8,ds20米,dw=0.0米) 對液化判別孔G27、G59G206等10個孔進一步判斷,判別結果為:層中粉砂薄夾層為液化土,、層土為液化土層,、層土為不液化土層。液化孔的液化指數為3.1819.20,其平均值為9.7。綜合分析、判斷,剔除異常值后,該場地屬“中等”液化地基,主要液

28、化土層為、層土。9.3、抗液化措施該場地為“中等”液化場地,可采取基礎和上部結構處理或更高要求處理的抗液化措施。9.4、場地類別判定根據實測鉆孔剪切波速(詳見附件:“場地波速測試成果報告”),場地的等效剪切波速為250Vse>150m/s,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第4.1.3條有關條文規(guī)定,覆蓋層的場地土類型為中軟土。場地覆蓋層厚度:根據場地鉆探資料及區(qū)域地質資料綜合確定該場地覆蓋層厚度為大于50.0米。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2010)表4.1.6查得該建筑場地類別屬類。9.5、場地特征周期值-16-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

29、表5.1.4-2查得該建筑場地特征周期值為0.45s。9.6、對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險地段的劃分本場地存在液化土層等軟土,根據本工程場地地基土層特點,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第4.1.1條和表4.1.1確定本場地屬于不利地段。十、場地與地基的穩(wěn)定性與適宜性評價勘察查明,該場地屬于長江下游北岸河漫灘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場地周邊無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及不良地貌發(fā)育,擬建工程不在陡坎或高邊坡附近,場地與地基穩(wěn)定,適宜作建筑物場地。十一、地基、基礎評價11.1、地基、基礎方案建議根據本工程特點和地基特點,本工程多層住宅樓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柱距較小的二層公建及單層電房等輔助

30、用房可采用天然地基。根據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要求,本工程采用樁基時可預應力管樁或預制樁。采用天然地基時宜以第層粉質粘土作基礎持力層,設計時應驗算下臥層為層土的強度。11.2、天然地基評價-17-11.2.1、場地、地基穩(wěn)定性和處理措施的建議從場地的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方面看該工程的場地和地基較穩(wěn)定,可不需采取針對場地的穩(wěn)定性問題的處理措施,但該場地內存在軟土及可液化土層,應采取適宜的抗液化措施等。該期工程場地局部有水塘等分布,分布的水塘等為近期人工開挖形成,開挖深度一般為2.03.0米,設計、施工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地基處理。11.2.2、地基的均勻性評價從整個場地看,該工程場地主要地基受

31、力層工程特性差異較大,地基主要受力層為中、高壓縮性土層,局部持力層底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層及其下臥層在基礎寬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參照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 JGJ 72-2004第8.2.4條之1、2款判斷該工程場地的地基屬于不均勻地基。11.2.3、地基承載力評價及其使用條件根據原位測試、土層的物理性質結合經驗確定的各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可參照報告表7.1采用,表中fak未作深、寬等修正。當多層建筑以層土作天然地基的持力層時應驗算軟弱下臥層(層土)的強度。11.2.4、建筑地基的變形特征-18-擬建工程的地基變形特征主要為沉降量、筏板基礎的整體傾斜和局部傾斜、條

32、形基礎的局部傾斜等。地基變形計算所需的各土層的變形參數可根據報告附件“分層固結e-p曲線”按實際土壓力讀取。11.2.5、地下室防水和抗浮評價本工程無地下室。11.3、樁基工程評價11.3.1、樁型和樁端持力層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特點,該工程高層住宅樓建議采用預制樁或預應力管樁,樁端持力層宜采用層土(中密細砂)。11.3.2、可能采用的樁型、規(guī)格及相應的樁端標高的建議根據安全、經濟合理、設計要求及當地施工條件和經驗等綜合確定本工程可采用預應力管樁,樁端持力層可采用層土。樁端標高宜為-19.0-16.0米(樁入土深度為2022米)。11.3.3、樁基的初步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參照高層建

33、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 72-2004)附錄C以及附錄D、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第5.3.3條、第5.3.4條、第5.3.5條等提供的估算單樁承載力的方法,預制樁的設計、施工所需的側阻力、端阻力及其它巖土參數等見下表(表11.3.3),設-19-計、施工所需的其它巖土參數參見報告中的表7.1。預制樁或預應力管樁初步設計時所需巖土參數建議值 表11.3.3土層名稱土層平均厚度(米)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kPa)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kPa)抗拔系數im(MN/m4)土層液化影響折減系數表土0.3015/0.74.5/粉質粘土1.1015/0.84.51.0淤泥質粉質

34、粘土2.9015/0.82.01.0粉砂與淤泥質粉質粘土互層2.3025/0.76.00.0粉砂5.5040/0.710.02/3粉砂5.00604000(h>20m)0.710.01.0粉砂>31.08850000.710.01.0注:1、本表中土層液化影響折減系數使用于樁承臺底面上、下分別有厚度不小于1.5米、1.0米的非液化土層或非軟弱土層時的情形,其它情形按相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用。11.3.4、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估算初步設計時可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公式5.3.5估算建議樁型的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即:Quk=Qsk+Qpk=uqsikli+qpkAp單樁

35、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可按Ra=Qu/K(K=2)取值。預制樁和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的單樁承載力估算結果詳見表11.3.4。-20-預制樁或預應力管樁單樁豎向承載力估算表 (表11.3.4-1)估算依據的勘探點(代表樓號)管樁直徑(m)樁端持力樁頂標高(m)樁端標高(m)樁長(m)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Uk(kN)G18(116、115、109)0.42.5-17.520.01866.90G27(109、104、101)0.42.5-17.520.01930.7G45(117、110、105)0.42.5-17.520.01759.7G59(102)0.42.5-17.520.02142.6G

36、72(118、111)0.42.5-17.520.01774.1G81(103)0.42.5-17.520.01821.7G90(111、112、119)0.42.5-17.520.01670.0G100(107、106、108)0.42.5-17.520.01630.7G131(120、113、114)0.42.5-17.520.01773.6G151(121124、114)0.42.5-17.520.01726.6G175(幼兒園)0.42.5-17.520.01666.0G184(126、127、129131)0.42.5-17.520.01726.6G206(128、132134、公建

37、七)0.42.5-17.520.01588.8注:表中預應力管樁承載力估算時按帶樁頭的情形考慮,且未考慮地基液化的影響。11.3.5、沉樁的可能性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預制樁:采用預制樁時,樁端穿過的土層一般為軟土、中密粉砂等,未發(fā)現影響沉樁施工的孤石、漂石及其它障礙物。根據當地經驗和目前場地空曠、周圍無居民的施工環(huán)境和條件,預制樁可采用打入法和靜壓法施工。采用預制樁時,應根據所要穿過土層的原位測試(標貫、靜力觸探)指標選擇相應的施工機械和施工工藝等,-21-并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試樁,根據試樁結果確定設計、施工參數和施工工藝等。11.3.6、地下水對樁基設計和施工的影響及其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38、評價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見前8.3.1。當預制樁或預應力管樁的接口為鋼質結構(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時,地下水對鋼結構的腐蝕性可按“弱腐蝕”考慮,或根據要求進行專門的腐蝕性勘察和評價等。11.3.7、采用樁基時需注意的其它問題采用預制樁等擠土型樁時,由于樁端所穿過的土層一般為淤泥質土、中密的粉砂等,群樁施工時樁對土的擠壓作用易使土層產生顯著的側向流動,使已經施工樁的樁頂產生水平位移甚至局部剪斷等,設計、施工時應考慮擠土效應對工程的影響,并根據相關經驗采取適宜的預防措施,可采取預鉆孔取土、挖應力釋放溝、復打(或復壓)等預防性處理措施等。設計、施工時應考慮預制樁的樁身強度和沉樁荷載的協(xié)調,防止

39、出現斷樁或暴樁等,建議正式施工前應進行試樁,通過試樁時的相關參數進行施工控制等。由于場地內存在軟土(層土)及液化土層(、層土),設計時應根據相關規(guī)范要求考慮可能出現的樁的負摩阻力對工程的影-22-響等。十二、基坑工程評價12.1、基坑工程概況本工程建筑基坑開挖深度自自然地面向下一般不大于2.5米, 12倍基坑開挖深度范圍的地基土層主要為、及等層土,地基土層分布尚穩(wěn)定。目前擬建建筑物基坑周圍環(huán)境簡單,基坑邊線距離鄰近最近的已有建筑物或構筑物的距離大于15米。根據擬建建筑物的周邊環(huán)境、基坑開挖深度及其基坑開挖影響范圍內的地基土層分布和性質等綜合分析,基坑開挖對周邊已建建筑物或其它地上和地下構筑物的

40、影響小??辈觳槊?,該工程場地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地下水對施工有較大影響。根據以上條件綜合確定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三級”。12.2、邊坡的局部穩(wěn)定性、整體穩(wěn)定性和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本建筑基坑邊坡和基底主要由粉質粘土、淤泥質土及粉砂等土層組成,設計、施工時應根據邊坡高度進行邊坡的局部穩(wěn)定性、整體穩(wěn)定性和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12.3、坑底和側壁的滲透穩(wěn)定性坑底和側壁主要由粉質粘土、粉砂等滲透性相對較好的土層組-23-成,當基坑開挖時應考慮坑底和側壁的滲透穩(wěn)定性,建議做好地表水的排水措施等,當基坑開挖深度超過地下水位埋深時尚應采取降水措施。12.4、擋土結構和邊坡可能發(fā)生的變形根據設計、施

41、工等經驗,本工程不需采用擋土結構。邊坡可能發(fā)生的變形主要為水平位移或圓弧滑動等。12.5、降水效果和降水對環(huán)境的影響本場地的開挖深度內的地下水含水層為滲透性較好的粉砂層和交差的粘性土層互層,豎向不均勻。當采用輕型井點進行基坑降水?;咏邓畷r應根據基坑開挖深度確定地下水降深,一般低于基坑底0.51.5米,同時井點布置時應考慮地層因素對降水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等?;咏邓^程中應考慮降水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地下水位的升降及降水漏斗等引起的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對周圍已有建(構)筑物的影響等。12.6、開挖和降水對鄰近建筑物和地下設施的影響根據場地條件、基坑規(guī)模及鄰近建筑物和地下設施特點等,基坑

42、開挖對鄰近道路和地下設施造成的不良影響小,一般可不考慮其影響?;咏邓^程中應考慮降水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地下水-24-位的升降及降水漏斗等引起的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對周圍已有建(構)筑物的影響等,必要時應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等。12.7、基坑開挖或支護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該工程的基坑地質模型簡單,其剖面可參看相關的“工程地質剖面圖”,基坑設計所需的各土層的巖土參數可按下表(表12.7)采用。 基坑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建議采用值 (表12.7)土層編號土層名稱滲透系數(cm/s)重度(kN/m3)強度指標地下水位標高(m)Ck(kPa)k(kPa)表土1.0*10-518.0雨季施工時按4.0米考慮,非雨季可按實際情況考慮。粘土夾粉質粘土4.0*10-618.633.013.0淤泥質粉質粘土7.5*10-618.214.813.5粉砂6.0*10-418.17.719.0粉砂3.5*10-318.45.026.0細砂3.5*10-317.43.827.6細砂3.5*10-318.83.529.012.8、施工中的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測工作的建議基坑施工過程中應妥善處理好基坑開挖土方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基坑降水時應使水體的排泄通道暢通,防止水體四處溢流造成道路等低洼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