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語言學書目_第1頁
佛典語言學書目_第2頁
佛典語言學書目_第3頁
佛典語言學書目_第4頁
佛典語言學書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梅維恒(Victor Mair) 1.賢愚經的原典語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2005,pp. 424-444,巴蜀書社。 方一新、高列過 2. 分別功德論翻譯年代初探,2003,高列過,浙江大學學報,2003.5。 3.題安世高譯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 輯,pp. 345-373,巴蜀書社。 方一新 4. 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2000,語言研究,2000.2。 5. 興起行經翻譯年代初探,2003,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一期,276-284頁。 6. 作品斷代和語料鑒別,200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4.1,pp. 16-29。 7.

2、從中古詞彙的特點看漢語史的分期,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早期漢譯佛經的被動句,2004,高列過,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I),2004 。 9. 太子慕魄經非安譯辨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 10. 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翻譯年代考辨,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1.從佛教詞語及慣用語看分別功德論,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10.31,政治大學。 董琨 12. 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1985,

3、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一),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2002,中國語文第6期,pp. 559-566 董志翹 14. 中古文獻語言論集,2000,成都,中國,巴蜀書社。 15.漢文佛教文獻語言研究與訓詁學,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2005,pp. 3-15,巴蜀書社。 譚代龍 16. 漢譯佛經人名研究初探,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2004,pp. 146-155,巴蜀書社。 李維琦 17. 佛經釋詞,1994,湖南省,岳麓書社。 18. 佛經續(xù)釋詞,1999,湖南省,岳麓書社。 19.佛經釋詞再續(xù)(六則),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 89-92。 20.

4、佛經釋詞再續(xù),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2003,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卷第4期。 22.佛經詞語彙釋,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梁曉虹 23.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1982,南京師大。 24.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fā)展,1991,杭州大學博士論文。 25. 佛教與漢語詞彙,2001,臺北市,佛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p. 133-147。 26.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1996,中國語文通訊40期。 27. 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國富 28. 阿含

5、經V+(O)+CV格式中的已,2002,雲夢學刊。 29. 姚秦譯經中疑問句尾的為,2003,古漢語研究第2期。 30. 姚秦譯經助詞研究,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顧滿林 31. 東漢譯經外來詞初探,2000,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32. 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379-390,巴蜀書社。 33. 東漢譯經中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簡析,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19-326,巴蜀書社。 34. 東漢佛經中的數(shù)詞及與數(shù)有關的表達方式,2004,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pp. 217-227,巴蜀書社。 35. 今存

6、漢文佛典用語與僧祐出三藏記集的矛盾,2004,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師範大學。 36. 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xiàn)象,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325-337,巴蜀書社。 37. 漢文佛典音譯詞的節(jié)譯形式與全譯形式,20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pp. 161-177,巴蜀書社。 38. 漢文佛典中 Kapila-vastu 一詞的音譯形式考察,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345-373,巴蜀書社。 高列過 39. 東漢佛經詞語補拾,2002,唐都學刊第18卷3期。 40. 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2003,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中國。 41

7、. 東漢佛經疑問句語氣助詞初探,2004,古漢語研究第4輯。 42. 東漢佛經句法的語言接觸現(xiàn)象,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28-136,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湘榮 43.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p. 75-79)。 胡敕瑞 44. 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2002,成都市,巴蜀書社。 45.爾許溯源-兼論是所、爾所、如所、如許等指別代詞,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65-74,上海教育出版社。 46.從概念出發(fā)的詞語比較研究-以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為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 183-198,2002,巴蜀書社。 47.

8、 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27-146。 48.中古漢語語料鑑別述要,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p. 270-279,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征 49. 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要論,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11。 黃優(yōu)良 50. 中古阿含部佛經詞語例釋,2005,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p. 100-103 何亮 51. 中古漢語約量時段的表達,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p. 102-115,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亞南 52. 漢譯佛經與後漢詞語例釋

9、,1998,古漢語研究第1期。 53. 漢譯佛經與傳統(tǒng)文獻詞語通釋二則,2000,古漢語研究第4期。 季琴 54. 支謙譯經所反映的東漢三國時期的新詞,2005,宗教學研究第3期。 齊沖 55.漢語音譯佛經詞彙中省音現(xiàn)象的分析,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30-143,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谷登七郎 56. 六朝譯經語法之一端(以增一阿含經為中心),1958,14,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 辛島靜志 57.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1997,俗語言研究第4期,p. 29-49,京都。 58.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1998,俗語言研究第5期,p. 47-57,京都。 5

10、9.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三),2008,p. 144-168,語言學論叢第37期。 60.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2000,文化的餽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61.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2001,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pp. 313-327,巴蜀書社。 62.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99-212,巴蜀書社。 63. 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簡介,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49-52,上海教育出版社。 64.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jù)的語言,2

11、007,許文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293-305,巴蜀書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

12、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徐真友 (Richard Spahr) 65. 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1997,萬金川譯, 正觀雜誌,第一期,p. 68-83,南投縣名間鄉(xiāng),正觀出版社。 徐時儀 66. 佛經音義中有關織物的詞語-佛經音義外來詞研究之一,2002,梁曉虹、陳五雲,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44-150。 67. 佛經音義概論,2003,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汐止鎮(zhèn),大千出版社。 68. 玄應眾經音義研究,2004,北京市,中華書局。 69. 玄應眾經音義所釋西域名物詞考,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

13、,2004,pp. 282-295,巴蜀書社。 70.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湖南大學。 71.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72. 一切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政治大學。 許理和(Erik Zurcher) 73.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1977,(英文發(fā)表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漢譯為蔣紹愚譯,發(fā)表於語言學論叢第14

14、輯,1987)。 74.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之中的一篇論文,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漢譯為顧滿林譯,發(fā)表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巴蜀書社)。 張建勇 75. 中古律部漢譯佛經語詞札記,

15、2005,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p. 85-86。 張涌泉 76.敦煌本玄應一切經音義敘錄,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564-579,巴蜀書社。 朱慶之 77.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一),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2000,pp. 302-320,巴蜀書社。 78. 佛典與漢語語法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二),朱冠明,20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2006,pp. 413-459,巴蜀書社。 79.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一),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76-192,巴蜀書社。 80. 梵漢法

16、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二),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28-344,巴蜀書社。 81.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1990,文津出版社1992,大陸地區(qū)博士論文叢刊。 82.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p. 247-262。 83.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2001,語言學論叢第24輯,商務印書館。 朱冠明 84. 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彙的一種方式,2008,p.169-182,語言學論叢第37期。 竺家寧 85. 佛經語言學專輯,1998,香光莊嚴55, 56兩期,嘉義縣竹崎鄉(xiāng)。 86. 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

17、2007,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5期(96年6月),嘉義縣竹崎鄉(xiāng)。 87. 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xiàn)象,2006,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pp/ 83-108。 周美慧 88.西晉竺法護譯經音譯詞研究,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61-77頁。 陳秀蘭 89. 對許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一文的幾點補充,1977,古漢語研究第2期。 90. 魏晉南北朝與漢文佛典的被動式研究,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 91. 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200

18、8,中華書局,北京。 陳文傑 92.再論中古漢語的處所指代結構,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431-449,巴蜀書社。 儲泰松 93. 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38-42。 史光輝 94. 從語言角度判定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200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4.1,pp. 59-64 釋宗舜 95.竺家寧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xiàn)象商榷,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法鼓佛教學院。 蔡佳玲 96. 漢地佛經翻譯述的建構及其轉型,2007,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金川。 曹廣順 97. 也從語言上看 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遇笑容,古漢語研究第2期,1998。 98. 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遇笑容,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2000,pp. 424-444,巴蜀書社。 99. 中古譯經與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2002,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孫尚勇 100. 佛經偈頌的翻譯體例及相關問題,2005,宗教學研究,66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pp. 65-70。 101.中古漢譯佛經偈頌體式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