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鵝溝全線導游詞導游詞_第1頁
官鵝溝全線導游詞導游詞_第2頁
官鵝溝全線導游詞導游詞_第3頁
官鵝溝全線導游詞導游詞_第4頁
官鵝溝全線導游詞導游詞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官鵝溝全線導游詞官鵝溝是甘肅的旅游景點之一, 吸引了很多游客去游玩, 導游也 要做好官鵝溝景點的解說, 詳細介紹給游客知道。 下面是橙子整理官 鵝溝全線導游詞的范文,歡迎閱讀 !官鵝溝全線導游詞篇一 1. 曲徑通幽在第一停車場到第二停車場之間, 東西群山形成一個峽谷, 一邊 山勢險峻。峭壁千仞,另一邊則山勢平緩,四周秀麗宜人,峽谷中怪 石嶙峋,并有潺潺流水縈繞期間,峽中植物景觀、地質(zhì)景觀、氣象景 觀、水體景觀,盡覽眼中,漫步期間,仿佛進入到天然的野生的植物 園中,藍天、白云、鳥語花香。有詩曰:“山嶂青松含晚翠,激流清 湍亂石間”,一派濃墨重彩的山水風光。2. 青龍瀉珠在第二停車場,可以看見一般

2、清泉從半山腰的懸崖峭壁石洞內(nèi)傾 瀉而下,水簾飛濺,如煙如霧,瀑布下為一盆狀水灘,四面環(huán)石,綠 樹掩映,空氣清新無比,環(huán)境優(yōu)美,爽氣襲人。相傳宗朝萬歷年間,羌人得罪上蒼,大地連旱三年,顆粒無收, 羌人背景離鄉(xiāng),流離失所, 此時掌管司雨的龍王于心不忍,毅然違背 天條,私自降雨,惹怒了玉帝,將他壓于此石崖之下,化為山崖,龍 口卻噴瀉出一股瀑布, 終年飛瀉,如青山綠水間隨風飄蕩的一道白練。3. 張爺洞張爺洞位于花兒灘和通天門之間, 很久很久以前, 由于地殼運動 引起山崖向內(nèi)凹陷,形成一個天然的山洞,此洞雖然看似普通,但人 們尊稱它為張爺洞。相傳大明洪武年間, 明太祖封天下諸神, 張都龍王即被封為十二

3、龍王之一。 張都龍王曾在官鵝溝修煉, 他在“張爺洞”這個地方汲水 修行。由于龍王掌管司雨, 當?shù)厝罕姙榱艘荒昴軌蝻L調(diào)雨順,因而將 張都龍王供奉起來,常年祭祀,以求靈驗。并把張都龍王汲水休息的 這個石洞尊稱為張爺洞。 張爺在官鵝溝家家供奉, 尤以立界山和河家 堡兩村尤為突出。4. 棲鳳嶺沿摸子泉往上走, 一座險峻的山峰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該山峰的 巖石上聳立著一株株松樹, 整個山峰鳥語蜂鳴, 石縫間處處都有鳥巢。傳說當?shù)厝斯┓畹镍P凰山神在此棲息,故得名棲鳳嶺。通天門、問天石、張爺洞。在官鵝溝馱場茶馬互市入口處, 兩山相對,石崖峭立,絕壁萬仞, 大有“天門中斷”之勢, 是通往官鵝溝的咽喉要塞, 當

4、地人稱通天門。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名叫張都的羌人聰聆異常, 廣讀經(jīng)書,樂善好施, 被羌人尊為頭人。官鵝溝內(nèi)森林茂密,有千百種名貴中藥材,也是守 獵的好地方,但此地有一道山巒阻擋,與世隔絕,羌人要進溝,需攀 巖繞壁,常遭不測。于是張都在此地一個石洞內(nèi)修行悟道,日日立于 山峰前眼望絕壁,心問蒼天,祈求通天之術(shù),日日如此,后來感動上 蒼,有一天忽然雷鳴電閃,天空一片漆黑,忽聞一聲驚天巨響,山峰 從中裂開,形成一道天然石門。人們跑去觀望,但見張都已化作一巨 石屹立峽中,人稱“問天石”,張都已修煉成仙,被封為十二龍王之 一,鎮(zhèn)守此地脈命。后人為紀念他,稱此洞為“張爺洞”,稱此峽為通天門”。5. 蛤蟆嘴此處

5、有一巨石形狀似蛤蟆,嘴中為可容 10 多人相聚的石洞,大 嘴張開,有欲吞天下之勢。相傳,溝里溝外的人相聚馱場,交換各自 的物品,有的成為朋友,經(jīng)常在“珍珠瀑”下嘩然交談,驚動了水灘 里一只修煉千年的蛤蟆。 于是就躲到水灘對面的山腳下, 經(jīng)常偷聽人 們談話,久而久之,蛤蟆悟出了許多人間情理,最后大徹大悟,坐化 成仙。6. 通天門此處左右兩山對峙, 山勢如登天之梯, 左右兩山緊靠形成一個天 然的山門,從遠處看山形險峻而秀美。相傳在大明洪武年間, 官鵝溝住著木龍大王, 木龍大王雄心勃勃, 欲創(chuàng)大業(yè),發(fā)現(xiàn)此處鬼斧神工,極有神勢,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占此 處為王,欲霸天下,故稱此地為通天門。7. 鹿抬頭素

6、練瀑向北走,有一段樹皮剝落且發(fā)黃的樹樁,其姿態(tài)優(yōu)美、造 型獨特,令游玩的客人眼前一亮。如一哲人所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此樹上半部形成一個鹿頭形狀,鹿角修長、完美,鹿 頭抬起、凝視天空。樹樁中部的兩個枯枝環(huán)繞朝前伸展,整個樹樁好 象一個騰空躍起、抬頭望天的梅花鹿。我們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 斧神工。馬上就8. 九天飛瀑尊敬的游客朋友, 剛才我們欣賞了蔚然壯觀的石壁天河, 要看到風韻萬千的白石山了。峰回路轉(zhuǎn),一道瀑流忽然從天而降,猶 如一條銀龍從空中飛下,悠悠忽忽,晃晃蕩蕩,神態(tài)瀟灑自如。細看 這條瀑布,它是從幾十丈高的山崖頂上落下的, 自古只有水往低處流, 而這里的山崖兩側(cè)溝內(nèi)無水,

7、崖頂卻有瀑布,真是“水往高處流”。隨河風輕拂,它飄飄灑灑,飄逸而矯健,給人以無限聯(lián)想,“飛流直 下三千尺, 凝似銀河落九天”正是它的傳神寫照。 潔白的瀑流擊在棱 角突兀的巖石上,濺起串串晶瑩的珍珠,向四面八方飛散而去。道道 涓涓細流,化成條條白龍, 從巖石的四周蜿蜒游去。在官鵝溝眾多的 瀑布中,九天飛瀑以它的凌空飛瀉,瀟灑自如而獨樹一幟。9. 梯子崖梯子崖是廟溝勝景之一。進入廟溝,遠遠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 是一處崢嶸突兀的暗門, 猶若一座天然的山門給人們敞開, 石山之上 冷杉佇立,蒼翠挺拔,仿佛守衛(wèi)山門的士兵。進入山門,山勢悄然開 闊,沿路而行,山勢又陡然變窄,形成鎖控咽喉之勢,兩山崚嶒直上

8、云天,中間橫亙著一個巨大的“將臺”, 寬闊碩大,堵塞了入溝之路。這個將臺分左中右三部分。 中部光滑濕潤, 一股湍流自將臺頂部沖激 而下,自右側(cè)縱貫而出,呈三級落差,擊落于水潭之中,揚起層層水 浪,飛花四濺,轟然巨響,聲勢震天,隆隆不絕定晴細看,將臺 左側(cè)緊貼左邊山巒, 似乎無處可攀, 卻又緊挨著山巒處橫著一道一道 的石痕,宛如一副細巧的石梯纏繞在將臺上, 僅容一人小心翼翼方可 攀援而上,通過將臺。這樣的將臺在此峽接連有十幾個,階階而上, 可謂天工巧設(shè),布局精妙,當?shù)厝朔Q之為梯子崖。甘肅旅游導游詞篇二 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 最初從 十六國后秦(公元384年至420XX年)時期開始營造

9、的。據(jù)梁高僧傳 載,南朝宋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 住寺院,常有學徒三百余人, 可知當時佛事之盛。 五胡十六國后秦 (公 元 384-420XX 年)時期,始修鑿石窟后經(jīng)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 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個朝代, 1500 多年的開鑿重修,已成為 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現(xiàn)存洞窟 194個,其中有從 4世紀到 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 7200余件,壁畫 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 所處位置極其驚險, 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 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 崖面上的凌空棧道

10、通達。 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 不禁 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 “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备浇罕娭羞€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梢姰敃r開鑿洞窟, 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 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聞名中外。 歷史學家范文 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 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 15 米多,小的僅 20 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 系統(tǒng)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過程。 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 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

11、, 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 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 塑和壁塑四類。 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 極富生活情 趣,被視為珍品。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 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 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 視的體態(tài),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 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 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 也逐漸在擺脫外來 藝術(shù)的影響,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特點來。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 在東崖泥塑大佛頭 上 15 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 50 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 6 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

12、泥塑為主, 但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石雕和壁畫。 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新架和修復了 1300 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 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 16 米,最小者僅為 10 余厘米。其中第 44 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 西秦的 78 窟、128 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 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 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 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 堪稱國內(nèi)壁畫構(gòu)圖之經(jīng)典之作。甘肅旅游導游詞篇三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森林公園。位于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東南的紅山岔中。距離白銀市約

13、70 公里, 國道 109 線從側(cè)而過。是集道、釋、儒三教于一寺,融建筑藝術(shù)、 雕塑藝術(shù)、園林藝術(shù)、文學藝術(shù)于一體的風景旅游區(qū),位列中國佛教 百大名寺第 39 位。風景區(qū)內(nèi)有“龍骨”、“墨池”、“月牙”三泓清泉噴瀉,又以 陜西大剎法門寺為上院, 法泉寺為下院,以“法門”與“清泉”立說, 故名法泉寺。始建于北魏,鼎盛唐宋,代有增修。唐初大將尉遲敬德 曾修法泉寺,宋代崇寧五年 ( 1106 )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云寺為上下 兩院禪寺。后又幾經(jīng)兵燹, 1988 年開始維修增建,建筑保存基本完 好。 法泉寺風景旅游區(qū)總面積 3.86 平方公里。 寺院建筑面積 5200 米 ,院內(nèi)建筑呈南、北兩路分布格局,依崖而建,氣勢宏偉。有山門、門樓、萬佛塔、五百羅漢堂、 玉皇洞、王母宮、八仙宮、 文昌閣、天峰塔、魁星閣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