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五電教課題開題暨中期評估現場會材料(之一)_第1頁
江蘇省十五電教課題開題暨中期評估現場會材料(之一)_第2頁
江蘇省十五電教課題開題暨中期評估現場會材料(之一)_第3頁
江蘇省十五電教課題開題暨中期評估現場會材料(之一)_第4頁
江蘇省十五電教課題開題暨中期評估現場會材料(之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江蘇省“十五”電教課題開題暨中期評估現場會材料(之一)中等職業(yè)教育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虛擬體驗性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題研究方案單位:江蘇省如皋第一職業(yè)高級中學課題負責人:陳曉斌(兼主持人)執(zhí)筆:朱燦明(課題理論指導)中等職業(yè)教育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虛擬體驗性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我校為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觀念、推動職教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組織申報、研究的系列課題之重點主干課題,是學校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積極開發(fā)教育資源、大力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扎實提高辦學績效的有利契機和有力嘗試。該課題于2001年9月由學校教科室組織申報,于2001年12月由江蘇省電化教育館、省教育學會電教研究會正

2、式批準立項為江蘇省“十五”電教研究課題。根據課題的立項規(guī)劃,依托學校的具體實際,經過認真的分析、調研,初步形成了課題的研究框架和實施方案?,F論證報告如下: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1、課題提出的背景:(1)信息技術為人類構建了一個教育社會,引發(fā)了教育史上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回眸百年歲月,現代信息技術給人類教育帶來的變革無疑是最為巨大的,人類在20世紀創(chuàng)造的這一文明成果讓我們的教育有能力跨越時空阻礙,面向更為廣闊的未來。如果說以紙張為介質的書本、報刊使人們可以方便地、不受時限地獲取信息,以電磁場為介質的廣播、電視等傳媒為人類獲取信息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形式,那么,以計算機及其網絡環(huán)境為基礎的信息技

3、術給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帶來的影響則是全方位、深層次和最具革命性的。教育普及化、教育終身化、教育個性化和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人類教育的重要目標。作為傳承文明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擔當者,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是整個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基石,教育信息化有必要成為社會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先行軍。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在知識經濟浪潮中的競爭力,關系到未來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養(yǎng),是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全球化的信息環(huán)境不斷推進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信息化進行多方面

4、的積極探索,從衛(wèi)星電視、多媒體到網絡教育,再到現代遠程教育,運用各種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來優(yōu)化教育和教學過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事實已經證明,在教育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擴大辦學效益、改善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乃至最終形成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新型教育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的信息社會,引發(fā)了教育的巨大變革,使得信息文明時代的教育具有了全新的特征:教材的多媒化,教育的個性化,教學的多樣化等等。教育的“入口”與“出口”得到全面的開放,給受教育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和途徑。教育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事業(yè),學校教育也不再僅僅局限

5、于圍墻之內,它將與社會融為一體。教學過程將逐步被學習過程所取代,學生的主體作用、協(xié)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得到加強,教師的職能將發(fā)生改變,教師將成為一個“資源的組織者、技術的指導者、學習的幫助者和育人的引導者。這是信息化時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21世紀不再是知識擁有量的世紀,應用知識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將成為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它不僅讓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育成為21世紀所需人才的突破口,而且也必然導致21世紀人才特征發(fā)生徹底性轉變:21世紀的人才是善于自主發(fā)現、學習和應用新知識的能力主體,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人?!爸R就是力量”固然不錯,但在信息文明時代,博大精深的思想資源,強烈旺盛的創(chuàng)造能力才是衡量一個學

6、生是否真正具備競爭能力的根本性、決定性要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網絡環(huán)境的建設和網絡資源的開發(fā),網絡世界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社會層面,各種價值觀,各種知識結構和各種生活方式以及在這個星球上任何流行的東西。學生完全可以從網絡環(huán)境下學到比課本內容更新、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知識、信息,大大地拓展了學習選擇的范圍。所有這些,必然會引發(fā)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尤其是學習方式的變革。例如,信息技術會導致人們閱讀方式發(fā)生如下變革:從文本閱讀走向“電子書刊”類的超文本閱讀;從單純閱讀文字發(fā)展到涵蓋文字、圖象、聲音、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的跨時空“全息”“超媒體”閱讀方式;從傳統(tǒng)閱讀方式走向自動化、高效率檢索式閱

7、讀。對于寫作方式的變革,則會導致傳統(tǒng)手寫 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語言輸入,走向圖文、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從固定的線性文體結構走向靈活多變的網絡式超文本結構,從傳統(tǒng)的有限的閱讀資源發(fā)展到基于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網絡建立起來的環(huán)球巨型資料信息庫,實現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靈活、開放、智能、高效的人機一體化閱讀寫作方式??傊W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成為教育變革的根本性動因,而且為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提供了條件、資源和方向。它驅動著我們的教育正在從傳統(tǒng)的客觀主義向現代的建構主義方向過渡,以實現教育的創(chuàng)新、民主和高效。客觀主義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的布施者。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類似于不斷

8、衰微的工業(yè)化生產方式:分成各個學科,按單元進行教學,按年級排列并由標準化考試控制的裝配線式課程,它不再生動、形象地反映我們生存于其中的這個世界。建構主義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2)網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日益成為現代學習社會的主流。研究性學習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理念,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話題。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身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自身的發(fā)展中選取研究專題,以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獲得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诰W絡環(huán)境下

9、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利用交互性網絡平臺,構建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調查、嘗試、說明和解釋各種現象的能力,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探索,形成研究的態(tài)度、方法,提高認知能力。研究性學習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研究性學習”課程;二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針對“接受性學習”、“訓練性學習”而提出來的,通常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顯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作為一種課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明確定義:“是學生在教師

10、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把芯啃詫W習”課程是為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是指向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定向型課程。指南中還給出了研究性學習的兩大類型: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三種主要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四個主要步驟:指導確定選題、制訂研究計劃、實施研究、撰寫研究成果;五個主要特性: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個主要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

11、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道德、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感。研究性學習以建立在認知學習理論基礎上的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按此理論,學習是學習者在外部環(huán)境(包括書本、設備、教師、同學乃至整個社會)下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學習者是學習主體,環(huán)境是促進因素,學習是從簡單到復雜的意義建構,思考和反思是其中的重要過程。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網絡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信息資源;在網絡上可以建構互動、共享的智慧資源;網絡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跨越時空的交流、研討平臺;網絡環(huán)境中的人們可以建立平等、民主、協(xié)調、自由的現代學習型人際關系和氛圍等等??傊?,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

12、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正在成為一種時尚、一種主流,對于教育的影響、沖擊極大。教育的反思、變革和應對迫在眉睫、任重道遠。(3)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創(chuàng)新教育影響深遠。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興未艾,不蒂是教育應對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有力武器和最佳舉措,是適應時代特點和社會需求、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效途徑。這一新課程體系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特點,為多年來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教育技術的推廣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信息技術的教育與應用也隨之呈現出新的局面?;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指南,共有9大條,從第一條的“課程改革目標”起,到“課程結構”、“教學過程”、“素材開發(fā)與管理

13、”、“課程評價”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信息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應用問題。尤其是在“教學過程”部分,單獨列條表述:“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笨傊瑹o論是現代信息技術引發(fā)的教育技術、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變革,還是研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悄然走近、從容應對,乃至構建這些思想、理論、觀念的現代教育的基本理論基礎早期的行為主義、現代的建構主義、未來的人本主義等等,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厚實、復雜的背景。這

14、些背景材料,一方面有力論證了本課題研究的迫切形勢和現實意義,另一方面,也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技術支持和明確的方向。因此,作為現代技術和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中等職業(yè)教育,應該抓住這一有利契機,通過課題研究,積極探索研究性學習的規(guī)律,形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機制。同時,也有力推動職業(yè)教育的改革發(fā)展,促進學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2、課題研究的意義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設置虛擬性學習環(huán)境,不斷培養(yǎng)學生體驗性的、開放性的、全方位的學習能力。它立足于中等職業(yè)教育,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樹立創(chuàng)新觀念,培養(yǎng)立體性綜合學習能力,使學習成為學生終身

15、的、愉悅的、自由的需要和事業(yè)。本課題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思想,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研究和審視學生的自主體驗性學習活動。它既豐富和完善了教育學理論,激勵學校更加深入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加速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實現步伐。同時對于中等職業(yè)教育充分利用時代發(fā)展機遇,搶奪制高點,抓住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主動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 更新傳統(tǒng)教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目前,從總體發(fā)展進程和水平上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發(fā)展極不平衡,面臨的困難和障礙還很多。傳統(tǒng)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主要表現在:A、 觀念陳舊。應試教育仍占有市場,教師還是大綱和教材的奴隸

16、,成為知識的灌輸機;學生則是書本、作業(yè)的奴役,是僵化知識的被動、機械的接收器。不少學校雖在教學中較多地用上了信息技術,但僅僅是“講面子”、“擺闊氣”、“搞花瓶子”,把高新技術當作普通黑板一樣來用。B、師資短缺。據統(tǒng)計,全國約有專兼職計算機老師近7萬名,其中多數是從其他學科轉行而來。存在數量不夠、能力不行、培訓不力等問題。即便在上海這個發(fā)達地區(qū),問題也不少。有資料顯示,2001年隨機對上海70名信息技術課教師進行調查,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生僅占15.7%,且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余均為轉行。其中約62.2%的沒學過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50%以上的人沒接觸過多媒體,有高達74.3%的教師還沒有接觸過網絡。

17、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未經培訓僅自學成才就匆匆上崗。C、發(fā)展不均、資源匱乏、效率低下、教材泛濫、安全隱患等問題大量存在,嚴重制約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僅一個安全隱患,不少學校就將學生置身于網絡環(huán)境之外,以安全和品德為由,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上網學習。因此,進行本課題研究,雖不能徹底扭轉上述不利局面,但對于網絡環(huán)境建設、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學校軟硬件的投資建設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點滴成川,可以匯成蔚為壯觀的滾滾洪流;眼中有淚,心中才有彩虹,中國才有自強不息的黃河、長江。(2)營建教育科研氛圍,培養(yǎng)研究型師資隊伍。課題研究作為學校教育科研的主陣地,通過課題研究,積極創(chuàng)設學校教育科研的氛

18、圍和舞臺,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科研能力,造就一支科研型師資隊伍。讓教師在“氛圍”中自我加壓,在“舞臺”上站穩(wěn)角色,在“實戰(zhàn)”中鍛煉成長,在“挑戰(zhàn)”中打造品牌。這,對于我校而言,其重要意義猶甚于課題研究成果本身。(3)摸索自主學習規(guī)律,研討教育教學對策。當世紀之交的狂歡夜宴余音猶在,我們在時代車輪駛無聲息的狂奔中,悄然步入了信息時代。曾幾何時,幻燈、投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每一種新的教學媒體的出現,都讓教育為之一顫,讓教育工作者興奮不已。但真正沖擊和影響我們觀念和實踐的“拐點”,卻出現在最近這幾年。電視改變世界用了20多年,而網絡改革世界只用了幾年。數字鴻溝在霎那間已經把這個世界劈成了兩半。從

19、幻燈、投影儀到計算機網絡,從電化教育到教育技術,從行為主義到建構主義,從信息技術課程到信息技術教育,從教材改革到課程改革,從網絡教育到遠程教育,到教育信息化中國的教育正在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實現著跨越式發(fā)展。信息技術、教育技術正在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最活躍的力量。歷史在嬗變,我們的教育教學也要嬗變。本課題研究,我們要抓住這一嬗變的機遇,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技術條件下學生虛擬體驗性學習環(huán)境的建構,研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因此,本課程研究重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層面,從課程、學法、能力等方面入手,研究過程、方法、技術、心理等因素,優(yōu)化設計師生關系、教學關系、課程關系、課堂與課外關

20、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關系、校風與學風關系、以及資源、活動、過程與對策、階段、績效的關系等等,摸索出一套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具有我校特色、科學全面、卓有成效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策略。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信息技術是指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呈現、傳遞、加工、處理信息的理論與實踐。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即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所創(chuàng)設的人機,人人互動系統(tǒng)。信息技術環(huán)境已成為整個校園與課堂環(huán)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甚至有人稱之為E教學、數字教學。教學系統(tǒng)論是運用系統(tǒng)論的觀念和方法探討教學活動中的理論,旨在通過教學活動的結構和過程的系統(tǒng)考察和

21、分析,從理論上和技術上提供實現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案,教學系統(tǒng)論一般置學生于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努力尋求最佳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教學信息論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活動主要表現對知識信息的重新組織,對教學動態(tài)信息的調控,對學生反饋信息的處理,學生的活動主要表現為對教學信息的攝取,貯存和加工利用。教學控制論認為:控制任何過程的理論,實質上就是利用客觀規(guī)律來達到一定的目的的方法學理論,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心理過程和特性,心理過程具有規(guī)律性,故可控制。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過程的設計研究以教學系統(tǒng)的“三論”為依托,對系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了演繹,在發(fā)揮教師主導、更重視指導作用的同時,將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進行

22、演繹形成學習小組或合(協(xié))作小組學習形式,重視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合作學習的過程環(huán)節(jié),從而為學生形成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及信息的共享等能力服務,最終積淀為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該理論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

23、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教學模式是以心理學的認知結構和直覺思維理論為基礎,它主要不是直接提供內容給學習者,只為學習者提供有關的線索,讓學生成為“發(fā)現者”,從方法、內容和目標上說,發(fā)現學習是以培養(yǎng)探究思維能力的學習。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汲取了發(fā)現學習教學的精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加深對教材內涵的理解與把握,從而進一步把知識、技術技能方法轉化為活動的能力,即把抽象化、凝固化的認知結構改變?yōu)殪`活的、動力性的認知結構。本課題研究以系統(tǒng)方法學理論為根基,以多種教學實踐模式的實踐為依據,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突破口,明確倡導在教學活動中確立與重

24、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著眼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先進技術對先進理念提供支持,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得以使教學上的先進理念有了技術支持,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的學習環(huán)境。盡管課題研究設計了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這固然是為保證使課題研究從理論層面少走彎路,但本課題研究作為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研究過程實施的諸多條件與產生的效果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因而在課題的實施中我們將立足于理論基礎,扎根于實踐,著眼于提高。三、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目前,如上所言,信息技術,教育技術飛速發(fā)展,已經觸動了教育的脈博,激勵著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技術學、建構主義理論、研究性學習潮流、新課程改革活動等等

25、,正在不斷地整合、協(xié)調之中。為了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在政策、規(guī)章和標準等方面引導、激勵和制約,國家教育部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規(guī)范,引領著這場變革洪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guī)范、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關于開展教育系統(tǒng)辦公自動化和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中小學校園網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等等。姑且不談相關課題在國際上研究發(fā)展現狀、趨勢。但有一個數據是可以說明一定問題的:

26、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2-18歲的孩子上網人數超過100萬人,約占上網總數的1/9,到20世紀末已經上升到1/4。“當成人還不太了解它的時候,年輕人已經開始興致勃勃地學習并可以熟練地掌握它了”。此外,以下幾種情況眾所周知,足以引起教育、教師的關注和反思:一是我國的基礎教育有著非常多的優(yōu)勢,國際上的奧賽、留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足以讓國人揚眉吐氣,但如果提到諾貝爾獎,提到我國培養(yǎng)人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況,讓人憂心忡忡;二是國際上通行的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信息看,第一是責任感;第二是合作意識;第三是創(chuàng)造能力;第四是學科發(fā)展,對照我國傳統(tǒng)的人才培養(yǎng)標準,差異是明顯的,問題也是嚴重的;三是我國新課程實施的

27、全面規(guī)劃:2001年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qū)(0.5%1%),2002年省級課改實驗區(qū)(18%20%),2003年擴大實驗范圍(30%左右),20042005年全國起始年級實施新課程。規(guī)劃是科學的,形勢是急迫的,壓力是巨大的,要做的事情是非常眾多、繁雜的。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正在朝著以下三個方面發(fā)展:一是從著重強調硬件建設逐步轉向注重應用;二是從優(yōu)化教的過程逐步轉向優(yōu)化學的過程;三是教學軟件從課件演示型逐步轉向學生探究型、資料庫型、工具平臺型、百科全書型。在發(fā)展過程中,至少呈現出以下四大問題:一是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變革形勢逼人,甚至出現了新技術與老傳統(tǒng)的硬性“結合”,把

28、“口灌”變成了“電灌”;二是教師隊伍、學生能力面臨挑戰(zhàn),不少教師知識缺乏,水平不夠,培訓機會少,難有用武之地;三是資源開發(fā)力度不夠,教學軟件的生產設計還是分散型、“小作坊”,遠未形成專業(yè)化、市場化的運作態(tài)勢;四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問題等等。因此,進行本課題研究,影響是深遠的,意義是重大的,但難度不小,形勢緊迫。四、課題研究目標:1、積極開展調查、分析,探討學生自主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技術方法的應用指導、活動過程的優(yōu)化設計、觀念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法、策略,使之形成一定的科學體系。2、充分學習和有效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以理論為先導,以實踐和活動為載體,以能力為目標,引發(fā)教育的“革命”,推動

29、職教事業(yè)的信息化、現代化建設。3、加強科研型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培養(yǎng)教師開發(fā)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yōu)化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素養(yǎng)和水平。4、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技術的培訓、指導,通過科學選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指導方法等環(huán)節(jié)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努力做到興趣目標化、知識載體化、作業(yè)實體化、活動能力化,以及管理民主化、教育藝術化、評價科學化、活動規(guī)范化。關注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進步,努力營造一個學生興趣強烈、身心愉悅、文明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1、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子課題)主要有:(1)虛擬體驗性學習環(huán)境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2)學習資

30、源的開發(fā)、應用(3)自主學習過程的管理、監(jiān)控(4)合作學習的協(xié)調藝術 (5)自主學習績效的評價(6)自主學習情境的設計、優(yōu)化(7)非智力因素的引導和開發(fā)研究(8)“特殊”學生的個案研究(9)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機制(10)學習方法、技巧的指導策略(11)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的地位、作用研究(12)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景預測2、課題研究的方法(1)經驗總結法:將研究、探索過程中的做法和廣大教師在一線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感悟,加以提煉、概括和總結,形成系統(tǒng)實證性材料,并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2)個案分析法:以某學科、某個老師、某個小組、某個學生、某次活動等作為研究對象,積累過程性研究資料,盡可能多地獲取經驗事實,形成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實驗組、活動組的教學實驗研究,加強現代教育思想、教育技術、教學方法的應用實驗,幫助師生解決教學問題中的障礙,并通過分析、比較,不斷提高課題研究成果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六、課題研究步驟:本課題研究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各階段安排如下:1、 設計、申報階段(01.902.12)設計申請書,爭取上級立項2、籌備開題階段(03.103.12)廓清思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