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考古學通論復習資料第一部分考古學概論遺跡是古代人類活動所遺留下來的、不可移動的文化遺存;通常分為房屋、水井、窯、村落、運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設施。考古學中的地層學最初來自地質學,是指地層堆積和遺跡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即在考古發(fā)掘中判明地層和遺跡的相對年代關系;考古地層學主要有先后關系和共存關系兩種基本情況。人類居住在一地,一般都會在原來的天然堆積或沉積的生土上面,堆積起一層熟土,這種熟土常夾雜著人類無意遺留下來的或有意拋棄的器物;這種包含文化遺物的熟土層,考古學上稱為“文化層”??脊艑W文化是指考古發(fā)現(xiàn)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于同一時代、分布于共同地區(qū)、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遺存。判斷考古遺存年代的方
2、法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前者是指各種遺跡和遺物在時間上的先后關系;后者是指它們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斷定相對年代 , 通常是依靠地層學和類型學的研究,地層學斷代的要旨,是先確認各文化層次序的先后以斷定它們的相對年代,然后再以各層所含的遺物斷定各層的絕對年代;類型學斷代的要旨 , 是將遺物或遺跡按型式排比 , 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遺物(或遺跡)歸成一類,并確定它們的標準型式(或稱標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異程度的遞增或遞減,排出一個“系列”,從而體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相對年代。斷定絕對年代,在歷史考古學的領域,主要是依靠文獻記載和年歷學的研究;無文字記載的史前考古學的絕對年代的斷定,則借助于自
3、然科學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斷代、熱釋光斷代、樹木年輪斷代等。利用死亡生物體中碳 -14 不斷衰變的原理進行斷代的技術稱為放射性碳素斷代;一般適用的年代圍是 5 萬年以;美國芝加哥大學 W.F.利比是該方法的創(chuàng)始人。我們將以青銅作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類物質文化發(fā)展階段叫做青銅時代。利用航空攝影和航天攝影探尋到的遺跡大體可分為三類:根據土色明暗判別的,如坑穴、壕溝、道路等;斜射陰影顯示的,如堤壩、墳丘、城墻等;植物的綠色深淺差異判斷,如村落、都市、運河等。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時期,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正經補史的目的。第二部
4、分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砍砸器是一種多用途的工具,被稱為“萬能手斧”。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包括許多組成部分,而舊石器、古人類和古生物是其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或研究對象。刀耕火種:新石器時代一種原始的種植方式,主要盛行于早期,后世落后民族地區(qū)仍有遺留??车篃猓桓?,不翻土播種,撒種或挖穴點種,靠天吃飯。第四紀冰期:舊石器時代(或第四紀),地球上的氣候發(fā)生了幾次大的周期性的冷熱波動,寒冷期氣溫下降,地球上的大片地區(qū)為冰雪所覆蓋,形成冰和冰蓋;兩次冰期之間的溫暖期是間冰期,間冰期冰雪(川)融化,形成河流和湖泊,統(tǒng)稱為第四紀冰期(川)。古人類進化的幾個階段依次是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
5、于1891 年發(fā)現(xiàn)于爪洼,可分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兩個階段;直立人頭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壯,腦量從早期的 800 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 毫升左右;身材明顯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為 160 厘米,平均體重據估計約有 60 千克,肢骨與現(xiàn)代人差別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中國的藍田人和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山頂洞人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 30 年代的店龍骨山山頂洞,時代距今 1.8 萬年(舊石器時代晚期);發(fā)現(xiàn)頭骨、下頜骨等人類化石,體質特征與現(xiàn)代人基本一致,出現(xiàn)穿孔技術、骨針、裝飾品,有了有意處理(埋葬)尸體的行為。猿人:在店,距今 71-23 萬年; 1929 年裴
6、文中先生發(fā)現(xiàn)了第一個人頭蓋骨; 1931 年至 1966 年陸續(xù)發(fā)現(xiàn)有牙齒、肢骨、頭骨,屬直立人。第三部分新石器時代文化器是在農業(yè)產生以后,為了適應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仰韶文化,因 1921 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澠池仰韶村得名,分布的中心地區(qū)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qū),距今 6100-4400 年;以紅為主,手制或泥條盤筑,以彩魚紋盆和尖底瓶為特色;成人二次葬、男女分區(qū)葬、兒童甕棺葬;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器刻符號,母系氏族社會。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qū);經大規(guī)模發(fā)掘的遺址有半坡、北首嶺、華縣元君廟、臨潼寨等;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器,石器以磨制為
7、主,器主要有泥質紅和夾砂紅兩種,器皆手制,多采用泥條盤筑法;聚落布局一般分為居住區(qū)、制區(qū)和墓葬區(qū);房屋大多為半地穴式,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大多數都有一個門道,墓葬分為土坑墓和甕棺葬兩種。人面魚紋彩盆: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成為仰韶文化的代表;盆壁彩繪圖案有圖案化的魚紋、魚紋和圓形人面組成的人面魚紋圖案,對研究原始藝術或極有價值。馬家窯文化:分布于黃河上游甘青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4000);以發(fā)達的彩為特色(隨葬品中占 80%以上);分布自東向西越來越晚;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彩繪符號。彩和彩繪不同,后者戰(zhàn)國漢時期尤其是漢代流行。仙人洞遺址位于省萬年縣,約在公元前 12000-9000
8、 年;發(fā)現(xiàn)早期器和稻屬植硅石遺存;早期器制法有泥片貼塑和泥條疊筑兩種,燒成溫度不高,紋飾有條紋、繩紋和編織紋,也有素面;栽培稻遺存從早到晚的不斷增多,表明稻作農業(yè)已經有了發(fā)展。大汶口文化首先發(fā)現(xiàn)于省大汶口遺址,分布于和北(皖北),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 63004200 年);以紅為主,有鬶等型器,出現(xiàn)蛋殼黑制作技術;刻劃符號;有枕骨人工變形的拔牙習俗;進入父系社會。墓葬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已經出現(xiàn)了公共墓地,通常能夠將墓地分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構成。墓葬形制流行長方形豎穴土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還使用甕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終以單人仰身直肢一次葬為主,晚期合葬墓極少
9、。隨葬品以器石器和骨器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喪葬習俗。墓葬就出現(xiàn)分化現(xiàn)象,此種喪葬制度反映了一定的等級制度。龍山文化,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歷城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和蛋殼黑制作技術為特色(蛋殼黑高柄杯),繼承了大汶口文化的許多因素(拔牙、枕骨人工變形等);出現(xiàn)挖槽起墻技術;處于原始社會末期。新石器時代早期:公元前 12000- 前 8000 年;發(fā)現(xiàn)不多,南方有玉蟾巖、仙人洞、甑皮巖等遺址,北方則有東胡林、轉年遺址等;石器仍以打制的為主,磨制很少;開始制作并使用了器,制作粗糙;生活以漁獵采集為主,已有了初期的栽培農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業(yè)。中期:公
10、元前 8000- 前 5000 年;黃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崗文化、老官臺文化、北辛文化等,遼河流域有興隆洼文化等,長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磨制石器數量與器類顯著增加,器數量與器類增加,制作技術明顯提高,農業(yè)與家畜飼養(yǎng)業(yè)已成主要生產活動。晚期:公元前 5000- 前 4000 年;各區(qū)域基本上已經建立起考古學文化譜系;以磨制石器為主,普遍有了車工具,出現(xiàn)了輪制器,普遍使用窯燒制器,出現(xiàn)了高度發(fā)達的彩文化與黑文化;農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業(yè)比較發(fā)達。我國新石器時代先民居住的半地穴房屋使用的墻是木(竹)骨泥墻 , 至龍山文化時期出現(xiàn)挖基槽起墻的技術。我國的絲制品技術出現(xiàn)甚早,新時代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
11、了多種紡織技術。第四部分夏商周考古直到戰(zhàn)國時期以后,鐵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農業(yè)生產工具。銅貝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貨幣開始由實物貨幣進入到金屬鑄幣的階段??帐撞迹恒~制鏟形幣,柄上有銎,故稱空首布,是布幣中最早的形式,仿照生產工具镈的樣式鑄造的,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晉地區(qū),流行的時間為春秋至戰(zhàn)國晚期。平首布或從空首布演變而來。春秋時期,為了鞏固部團結、打擊敵方勢力而經常舉行的具有制約作用的儀式稱為盟誓。帶鉤是古人腰帶上的構件,春秋時期已經出現(xiàn),后來使用更為普遍,其形狀有多種多樣。西周中期以來的傳統(tǒng)禮制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xiàn)僭越現(xiàn)象。春秋時期國第一座有明確墓主的陵墓是公一號大墓,對建立考古標型學有重要意義。中國目
12、前所知最早采用失蠟工藝鑄造的青銅器出自淅川下寺楚墓群。利簋: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銅重器,器主為“利”,其銘文記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明確記載了牧野之戰(zhàn)日期,是周初記述武王征商的唯一珍貴史料。兩周青銅器的斷代主要依據銘文、紋飾風格、歷史文獻以及出土青銅器的考古地層關系。銘文記載某王名或其活動,定為某王時的標準器;銘文記載的人名、事跡與文獻記載紀年相符;器物出土地點、銘文容與文獻記載對照;用間接取證的方法斷代等。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常見獸面紋飾,多以兩對稱夔龍紋為主要構圖容;首先采用這個名稱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圖;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怪獸,裝飾于青銅器的饕餮紋或許具有一定的意義。商代青銅器可分
13、為三期,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晚期,晚期從武丁到帝辛近 200 年間又分為前、后兩段。商代早期:器類有食器、酒器、水器、工具及武器等,食器有鼎、鬲、甗、簋,酒器有爵、觚、罍、瓿等,水器有盤,工具及武器有、鑿、戈、鏃、鉞等。紋飾以獸面紋為主體,線條粗狂,多平雕,都不以雷紋為地;幾何紋極簡單,銘文極少。商代中期:器類基本同前期。紋飾分兩類:一類較細而密集,另一類出現(xiàn)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個別器物上鑄有做器者本人的族徽。鼎的三足與兩耳對稱,形成定式。商代晚期前段:新出現(xiàn)方彝、觥、觶等,方形器大為發(fā)展;動物紋比較具體,主題花紋多采用浮雕手法;銘文多一兩個字;出現(xiàn)分襠鼎及帶胡
14、帶穿的戈。商代晚期后段:新出現(xiàn)典型器無肩尊和扁體卣,紋飾最為發(fā)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出現(xiàn)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出現(xiàn)了蹄形足鼎。卜辭是商代晚期(武丁至紂)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的文字,殷墟出土,約有 15 萬片,計不相重復的單字 4500 個,對文字學的研究的重大意義,由于其容涉及到商代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研究商代社會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記錄占卜的文字,一般認為它是 1899 年由王懿榮首先發(fā)現(xiàn)的。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是收錄甲骨拓片最多的一部大型工具書。夏商周斷代工程:九五重大科研項目,學勤等為首席科學家,組織全國為學科
15、 200 多學者協(xié)作攻關,估定公元前 841 年前的比較準確的年代框架。 2000 年形成“夏商周年代表”,為古史研究提供相對準確的年代依據。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四鳥繞日”金飾圖案出土于金沙遺址。吳城文化在鑄銅業(yè)方面的主要特點是石鑄造。湖熟文化: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江寧湖熟鎮(zhèn)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以寧鎮(zhèn)山脈為中心的長江兩岸;遺址多系突出周圍地面的土墩,俗稱“臺形遺址”;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已有青銅器,器有夾砂和泥質紅、泥質灰、原始瓷等。廣漢三星堆:發(fā)現(xiàn)于廣漢(南興鄉(xiāng))的一處古遺址, 80 年代發(fā)掘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代的房址以及夏商墓葬、城墻、祭祀坑等,特別是兩個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有金杖、
16、金面罩,青銅神樹、立人、人面、人頭像,玉器,象牙,海貝等。展示了古代蜀人的青銅文化,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商代墓葬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主要分布在商城、偃師商城、黃陂盤龍城等遺址,比較分散;后期在殷墟、清江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分布比較集中;實行聚族而葬的制度。墓葬中隨葬器物的基本組合是觚、爵、斝。族葬制:商周時期同族或同宗死者葬在同一墓地,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聚族而葬的葬俗就是族葬。按周禮:國人墓地為邦墓,由墓大夫掌管;王室、國君等貴族墓地為公墓,由冢人掌管。他們規(guī)劃墓圍,按宗法等級排定墓位,確定墳高與樹數。各以其族。婦好墓: 1976 年發(fā)掘于小屯村,中型無墓道,殉人 16 個,出
17、土器物 1928 件,其中銅器 468 件、玉器 755 件;據銘文墓主為“司母辛”、“婦好”,為武丁之婦。是殷墟唯一能確定墓主的一座墓。單墓出土玉器最多。晉國侯馬盟誓遺址是春秋晉國的一處盟誓遺址,出土大量牛、羊、馬的骨架和朱書的石簡、玉圭、玉玦。偃師商城為商代早期城址,在今省偃師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長方形,城墻四周有 5 座城門,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且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城的宮殿建筑群分布于宮城的中、南部。殷墟作為商代晚期的都城(從盤庚遷殷至紂之滅),遺址發(fā)現(xiàn)宮殿宗廟建筑,共發(fā)掘 50 多座房址,有用人、狗、牛、羊等奠基、安門、落成的儀
18、式;發(fā)現(xiàn)鑄銅、制骨的作坊遺址;發(fā)現(xiàn)王陵區(qū)(無封土)和大批墓葬,大墓有較多殉人;宮殿建筑和王陵區(qū)發(fā)現(xiàn)大批祭祀坑;發(fā)現(xiàn)大批甲骨文;奴隸社會的縮影。中國古代城市的發(fā)展主要分為:第一,雛形階段,包括夏商周時期。偃師商城、商城、黃陂盤龍城等。第二,初期階段,包括戰(zhàn)國漢時期。城設有平民居住區(qū)和商業(yè)區(qū),如齊臨淄、西漢長安、東漢等。第三,發(fā)展階段,包括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出現(xiàn)南北中軸線和對稱布局的新格局,如鄴城、北城;里坊結構,如隋唐大興長安城。第四,完善階段,包括北宋至清。都城皆為重城宮城、城、外城,開發(fā)式的街巷制度,如北宋東京城、元大都及明清城等。第五部分戰(zhàn)國漢考古我國最晚在春秋中期發(fā)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出
19、現(xiàn)了生鐵制品。戰(zhàn)國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一部專門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銅鏡最早出現(xiàn)于齊家文化的墓葬中。由于銅鏡表面由磨錫制成,經長年氧化成氧化錫的透明薄膜,烏黑亮澤,素有“黑漆古”的美稱。大冶銅綠山礦井結構是用木料支護井巷;井下用木料選礦、目力選礦;用轤轆提升礦石;通風技術、火把照明;碎料、篩分、冶煉。漢代器的紋飾簡單,基本上都是素面。隨著喪葬習俗的改變,戰(zhàn)國晚期開始盛行制作各種明器。戰(zhàn)國時期,建筑用的主要容是磚、瓦的生產。建筑用中最富于變化的裝飾性構件是瓦當。圓瓦當始見于戰(zhàn)國早期,是從半瓦當發(fā)展而來的。低溫釉出現(xiàn)于西期,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qū);為濃厚的棕黃色和綠色釉,燒成溫度在攝氏 800 度左
20、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鉛;器物種類有仿銅禮器和生活用器;多見于墓葬,或專供隨葬用。釉和瓷器是漢代制業(yè)的兩大發(fā)明,一起代表了漢代制業(yè)的最高成就。戰(zhàn)國晚期,受木胎裱麻布工藝的啟發(fā)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漆器類型夾纻胎漆器。戰(zhàn)國紡織品的種類主要有麻織物和絲織物。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刺繡實物基本都在楚國地區(qū)。漢代農業(yè)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主要體現(xiàn)在鐵制農具改進和普及、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營造的新技術等方面。戰(zhàn)國時的鐵農具主要有 V 字形的鐵犁;钁;凹字形;鈀;一字形臿;耒;六角形鋤;鏟(镈);鐮。漢代將 V 字形的鐵口犁裝在鐵鏵上;出現(xiàn)了犁鏡;钁的銎部加固;出現(xiàn)耬鏵(東漢);帶銎鐵鐮;半月形鋤;鍘刀(東漢)。常見農器有犁
21、(鏵)、钁、鍤、鋤、鏟、鐮等。戰(zhàn)國 V 字形鐵犁,夾角較大,西漢時夾角稍小,與鐵鏵配套使用成為犁冠,出現(xiàn)犁鏡(耳)。東漢無大變化。公元前 213 年,始皇命蒙恬連接、燕三國已有的長城,筑起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鴨綠江岸的萬里屏障。直道為始皇時修造,是通向北方邊防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全長 900 余公里,最寬 164 米,長城以寬 6080 米,支線寬 20 米,夯土兩側有 5 尺高的墻;全封閉,為鞏固中央集權國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漢長安城遺址位于西北 10 公里,渭水以南;地勢南高北低;平面呈不規(guī)則方形,城墻外護城濠;四邊各有 3 門,每門有 3 個門道;與城門相對應,城大街由兩條排水溝分成 3 道,
22、中間最寬;城:長樂宮、未央宮、明光宮、桂宮、北宮、東市、西市、武庫;居民區(qū)(里坊)可能在城東北;城南禮制性建筑;城東南是上林苑;城西有建章宮。關于中軸線問題。戰(zhàn)國都城的一般特點是兩城(大?。┲?;宮殿筑于高臺之上,突出了攻戰(zhàn)、防衛(wèi)需要;兩類手工業(yè)作坊,商業(yè)發(fā)達,面積較大。1980 年偃師太學村太學舊址出土石經661 塊,殘存文字皆隸書,大部分為熹平石經殘石。戰(zhàn)國大墓的青銅器多以鼎、豆為基本組合,只有早起少數墓仍使用過去的鼎、簋組合。戰(zhàn)國中期墓葬隨葬器物的基本組合是鼎、豆、壺。關中地區(qū)墓的主要葬式是屈肢葬。器中的典型器物繭形壺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早期。戰(zhàn)國時期吳越地區(qū)的墓葬類型主要為豎穴土坑墓。始皇陵為長方
23、形雙重園墻,四邊有門,有建筑遺跡,覆斗形封土;東南防護堤(五嶺遺址);陪葬坑由遠及近分四個層次(外藏系統(tǒng));園外陪葬坑(如兵馬俑坑),外上的陪葬坑,封土周圍地宮之外的陪葬坑(如含銅車馬的坑),地宮之二層臺或三層臺上的陪葬坑(探明地表下 20 米原封土下有分布);有陵邑。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制作精密,表面大多經過鉻鹽氧化處理,防腐能力強。兵馬俑坑 1974 年發(fā)現(xiàn)于陵園以東 1220 米,共有四個坑(其中一個為空坑),發(fā)現(xiàn)武士俑、戰(zhàn)車、騎兵俑和大量青銅兵器。已發(fā)掘部分出土武士俑800 多個,木質戰(zhàn)車 18 輛( 1 號坑 6 輛, 2 號坑 11 輛, 3 號坑 1 輛),馬 100 多匹
24、,青銅車馬器 9000 余件。估計三坑應有武士俑 7000 以上,車 130 多乘,戰(zhàn)馬 100 多匹(兵種齊全,列整齊,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列和裝備情況,是研究代軍隊陣列的可靠資料。如同真人真馬,制作復雜,身份不同,裝束不同,可供研究服飾、發(fā)髻等,制作工藝、藝術價值都令人稱奇)。漢代陪葬墓在帝陵的東邊或東北邊,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長陵,數量最少的是延陵。西漢帝陵采取“獨立陵園制”。從形式上可分兩類:一類是霸陵以山為陵的形式,其他 10 陵則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墻,每面垣墻的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闕,從此成為西漢帝后陵園的通
25、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各陵有廟,并各有名號;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是陵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陵開始置陵邑,是西漢初期的一項很重要的鞏固政權的措施。東漢帝陵分為南北兩個陵區(qū),北兆域在邙山、南兆域在洛河以南;從秀原陵開始,變覆斗形墳丘為圓形封土,改豎穴木槨墓為磚(石)墓室;后妃同塋異墳而葬;東漢時不再使用外藏系統(tǒng);從明帝開始不筑園墻、陵邑,實行同堂異室的供奉辦法。代表漢代最高絲織水平的物品是出土于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素紗禪衣和絨圈錦。古代墓葬中,記錄隨葬器物情況的冊子稱為遣策,以簡牘為主要書寫材料。非衣:即銘旌之類,出殯時舉的旌幡;入葬時覆蓋在棺上。目前已發(fā)掘的西漢諸侯王墓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是崖洞墓。
26、曾侯乙墓由于出土了編鐘,因此有“地下樂宮殿”之稱。金縷玉衣:專為皇室貴族、諸侯王制作的葬玉,用小玉片按人體外形編綴而成(外觀似真人),以金絲編綴者為金鏤玉衣。戰(zhàn)國墓有玉衣片發(fā)現(xiàn),目前所見玉衣主要是兩漢時期的。漢以后不見。我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具完整的金縷玉衣實物出土于滿城漢墓。長信宮燈:滿城漢墓出土,因有銘“長信”得名;作宮女跪坐持燈造型,體中空,屬于煙道燈,以持燈臂為煙道;通體鎏金;符合科學原理,又具藝術價值。黃腸題湊: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槨室結構;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或楠木)題湊是指枋木的端頭皆指向,即四壁所壘筑的枋木與同側槨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若從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漢代墓
27、葬的類型。木槨墓,在長方形土坑構筑木槨,置棺,黃腸題湊墓是其中的特殊形制;東漢以后為磚室墓取代。黃腸題湊墓:黃腸題湊墓是木槨墓的一種特殊形式,以柏木或楠木枋橫向排壘四面墻構成槨室,木頭皆與棺木垂直。流行于西漢諸侯王及王室大貴族階層。土洞墓,分布于北方,一直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有,東漢消失;磚室墓,北方出現(xiàn)較早,西漢晚期增多,東漢取代木槨墓。崖墓,西漢分布于等地,多諸侯王墓;東漢以地區(qū)最為集中。壁畫墓、畫像磚墓、畫像石墓,西漢出現(xiàn),東漢及以后大為流行,各地均有發(fā)現(xiàn)。漢代畫像石墓流行的主要地區(qū)有魯南、北;、北部;北部;等。畫像石的容主要是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耕織;宴飲、享樂;車馬出行等。土坑豎穴木
28、槨墓主要流行于西漢早、中期,中期以后逐漸被橫穴磚室墓取代。大約在西晚期,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xiàn)用小型磚建筑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東漢時遍及全國各地,并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期。洞室墓又稱土洞墓,戰(zhàn)國早期最早在渭河流域出現(xiàn),中期普及到一帶。戰(zhàn)國晚期二里崗一帶首先出現(xiàn)豎穴空心磚墓,在豎穴中用空心磚砌筑槨室,上面用木材作頂蓋。船棺葬是流行于南方古代民族的一種葬制,葬具作獨木舟狀,其中以春秋戰(zhàn)國至漢初巴族地區(qū)最為典型。我國最早的墓前石刻造像出現(xiàn)于西漢時的霍去病墓。買地券是東期以后墓常隨葬的一種購買墓地的契約,多仿簡冊形式,刻在長條形木、鉛、鐵或玉石板上;象征性的證券,使死者墓地所有權合法而不被侵犯;是研
29、究東漢信仰、喪葬風俗和土地制度的重要材料。從漢武帝直到唐初鑄行開元通寶以前,主要的貨幣形式是五銖錢。漢武帝在洛水上開鑿龍首渠,使用的方法是井渠法。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器中,馬踏飛燕馳名中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主要流行于三晉兩周地區(qū)的布幣仿自青銅農具鏟,春秋時期流行空首布,戰(zhàn)國時期以平首布為時代特征,統(tǒng)一后廢除。銀首人俑燈:平山縣戰(zhàn)國時期國王后墓出土的燈具;器形:由銀首銅人和三燈盤組成,銅人二手分別持蛇形燈桿,蛇又與燈盤相連;設計構思巧妙,融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商鞅銅方升:商鞅變法時分發(fā)標準量器,長方形帶柄;有孝公十八年的刻辭,據刻辭和量器的實測,可以推得知的量制;統(tǒng)一后于底部補刻詔書繼續(xù)使用,
30、說明統(tǒng)一后以商鞅所定標準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失蠟法:將易熔化的黃臘制成蠟模,用細泥漿多次燒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鑄型。燒烤后黃臘熔化流出,形成型腔,澆注銅液,鑄成復雜、帶縷孔花紋的復雜的器物。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制造使用渾鑄法、分鑄法、失蠟法、焊接技術和榫卯斗合法。第六部分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資料的地方性較明顯;族葬墓;南方手工業(yè)遺址、遺物較多地被發(fā)現(xiàn),反映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邊遠地帶的遺跡增多;佛教建筑(石窟寺)以及佛教雕繪出現(xiàn);都城制度不同于兩漢,形成新的模式,影響到隋唐時期的都城。是我國著名古都,先后有九個王朝在此定都。北城廢除了東漢以來的南北兩宮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
31、城,宮城位于前城北部略偏西;設置了一條南北向的大街為全城的中軸線;郭城設坊和市,市的位置在宮城之南,改變了考工記所記的“面朝后市”的傳統(tǒng)。明帝建于城西北角的重要城堡型軍事要塞是金鏞城。據勘探,金墉城南北長、東西窄,分隔為三個部分,各有門道相通;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具有制高點的作用。北平城首開中國都城里坊之制,給后世都城格局制度造成深遠影響。東晉時期“五胡十六國”之一的“夏”國赫連勃勃建都之所是統(tǒng)萬城。位于今省靖邊縣無定岸原上;城址分郭城(東城)和城(西城)兩部分,中以一道墻垣相隔,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長方形或方形的墩臺,臺高出于城垣;該城坐西向東的都城布局與中原帝都坐北面南的布局不同
32、,或體現(xiàn)出北方游牧民族“尚東”的文化特點。北帝陵的墓葬形式一般為前后兩室,頂為四角攢尖式,墓無壁畫。孝文帝長陵陵園的建筑在陵冢的東南方,和過去不同。在陵區(qū)建造佛教建筑起源于太后永固陵。北文明太后氏的陵寢,位于方山,已經過考古發(fā)掘。封土呈正方形,墓室為雙室,陵前永固堂是一石室,現(xiàn)存基址,堂南為帶回廊的塔院遺址,反映了佛教的影響。東晉南朝陵園皆依山為陵;墓室皆為單室,用磚砌成;陵前有很長的神道,兩側成對立石獸、石柱、石碑等;隨葬遺物和葬具。西晉小型墓葬的形式基本是淺葬土坑豎穴墓,隨葬器物很少。北后期至北齊、北周時期的墓葬可分為磚室墓、石室墓、土壙墓三種形式。墓葬隨葬品中俑最多。目前所知北方時代最早
33、的青瓷是發(fā)現(xiàn)于市司馬金龍墓中的一件唾壺。白瓷與青瓷的區(qū)別僅在于原料中含鐵量的不同,其他生產工序沒有差異?!巴怃N瓷”產生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逐漸替代銅器、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瓷器窯口和窯系開始形成;窯業(yè)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器種、器形達到空前水平;瓷器在文化塑造方面表現(xiàn)出非凡能力;瓷器在文化傳播、交流、貿易上的地位日益顯著。墓志:起源于西漢,按質地可分為石制和磚制兩種;把墓主人的生平、埋葬情況和后人對他的歌頌勒之于石,埋于地下。有意識地用各種紋飾裝飾墓志開始于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地券從容上可分為實在使用的地券、迷信用物以及更為廣泛使用的物券和奴婢券等三類。中國最早的
34、年號錢是東晉時期成漢壽鑄的“漢興”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突出反映東西方文化及中原文化融合趨勢的是以步搖為代表的鮮卑金銀器制品。南朝帝王陵墓分布在今、丹陽、句容一帶,現(xiàn)在地面上還保存著大量精美的神道石刻。石窟寺的開鑿起源于古代印度,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和東傳,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地。開鑿于河畔崖間的佛教寺院;是僧俗信徒禮拜、供養(yǎng)、起居和禪修的場所。薩柵銀幣:薩珊波斯 (226-651 年 ) 是伊朗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政權;從4 世紀起,薩珊銀幣就已在中國各地出現(xiàn),數量之多、分布圍之廣,都是很驚人的;薩珊波斯銀幣的流行,是中古時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容。天井是指開鑿于長墓道中的豎井;最初出現(xiàn)于北
35、時期,或為對現(xiàn)實生活中院落的模仿,唐以后由于墓道的縮短并消失,天井也隨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聯(lián)接墓門和墓室的通道,晉隋唐墓中多見。第七部分隋唐五代考古唐長安城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分別位于晉昌坊和開化坊兩個坊。我國古代都城中,在宮城南面另筑皇城始于隋大興城。其郭城呈長方形,宮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其南為皇城,均為長方形,實現(xiàn)了功能分區(qū),體現(xiàn)了“建中立極”的思想。左右對稱。連接宮城、皇城、郭城正南門的街道為全城的中軸線,郭城中對稱地分布這 10 列 100 多個坊和 2 個市。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如在郭城的崗阜上設衙署、寺院等。與大興城在設計上不同的是,隋城的宮城、皇城位于全城的西北。唐大明宮南部呈長方形
36、,北部呈梯形。宮城除城門附近和拐角處外表面砌磚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墻,在東、西、北三面,都有與宮墻平行的夾城。宮城共有 11 個城門,在北面夾城重玄門之有 “北衙”,南部有 3 道平行的東西向宮墻 , 北部有太液池;宮已經發(fā)掘的有大明宮正衙含元殿遺址和宴會群臣的麟德殿以及與道教有關的三清殿等遺址。含元殿位于丹鳳門正北龍首原的南沿上,殿的東南和西南分別建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兩閣都在其北側設廊道與含殿連接;麟德殿位于大明宮西部,為前、中、后毗連的 3 殿,中殿的左右又各建東亭、西亭。周圍繞以回廊;三清殿位于大明宮西北隅青霄門偏東,是一高臺建筑。臺基平面呈凸字形。全系版筑夯土;東北隅還有大角觀、玄元皇帝
37、(唐時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廟等遺址。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宮殿、城門和街道的名稱都沿襲長安城的日本京城有平城京和平安京。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qū)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閉性的里坊制。唐代稱為里坊或坊,是在城市街道網形成的方格里建造方形土墻,設坊門,市場集中設置在城指定的少數坊。北宋京城汴梁是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與前代的最大區(qū)別是就原州衙改建的宮城不在全城的北部而接近正中,許多街道沿水路交通線伸展,不很平直,里坊制取消了,店肆居宅都可向街開門,建筑也更密集。汴梁城既有衙署祖社,同時也雜處居宅,這是由于改建前城中已有居民的原因。元大都及明清城均沿襲了宋代城市里坊制度。含嘉倉城的發(fā)
38、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經幢是我國古代石刻的一種,創(chuàng)于初唐,盛行于唐宋,以后轉衰,但到明清時仍有雕造。唐代佛教經幢,所刻佛經幾乎都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涇川唐大云寺塔,開始正式使用地宮,同時還使用金棺銀槨,這在舍利瘞埋制度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唐代第一座“依山為陵”帝陵是昭陵,其建筑形制對此后的唐帝諸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唐代陵園的主要建筑是獻殿和寢宮。乾陵陵園可分城和外城;城平面呈方形,中為梁山,依山為陵,開四門,南門為獻陵,南門外設神道;外城墻南設三道門,由南向北第二、三道門之間為神道石刻群,第一道門外分布著隨葬墓。唐代墓葬中,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隨葬品是俑。
39、南方地區(qū)唐墓的主要隨葬品是瓷器。安史之亂后唐代墓葬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規(guī)??s小,壁畫十分罕見;俑數量減少,制作粗簡,只有十二辰俑仍較流行。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制瓷業(yè)的格局。邢窯的白瓷和越窯的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瓷業(yè)的最高成就。越窯在慈溪,古代屬越州,故名越窯,開創(chuàng)于東漢,唐、五代時得到蓬勃發(fā)展,在中國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越窯中的精品“秘色瓷”的實物最早出土于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隋代開始使用匣缽,對提高瓷器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晚期的邢窯采用了漏斗形匣缽,減小了器皿和匣缽間的距離,有利于窯室空間的利用。唐代首創(chuàng)釉下彩繪裝飾的窯口是窯,這同時也是唐代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場。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方法是二次燒成法。證明我國古代用鈷作為瓷呈色劑始于唐朝的是唐三彩的藍釉。唐代的瓷器皿多采用幾條垂直的劃紋,使光素的器面產生節(jié)奏感,制作簡便,適于大量生產。唐代的銅器制造業(yè)整體并不發(fā)達,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器也不多,唯獨銅鏡例外。唐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教版三下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設計
- 2025合同樣例希望幼兒園教師聘用合同書范本
- 上海師范大學《國畫技法訓練》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課題申報書:共生理論視域下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校本化實踐研究
- 課題申報書:高校學位授權點優(yōu)化調整的邏輯與策略研究
- 課題申報書:高階張量時間序列的統(tǒng)計建模與預測研究
- 課題申報書:反饋對青少年努力投入的影響機制及干預研究
- 課題申報書:多重網絡視域下協(xié)作學習的多Agent建模與決策方法研究
- 上海歐華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方法概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17《記金華的雙龍洞》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 高考模擬作文“不能”與“不為”主題作文導寫及范文
- 滄州市基層診所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院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村衛(wèi)生室地址信息
- 2022年法考主觀題考試真題收集
- 銀行安全保衛(wèi)人員試題庫【含答案】
- 企業(y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培訓記錄參考模板范本
- SJG 102-2021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高清現(xiàn)行
- 十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系列之4:南漢二陵:雄霸嶺南數十年的“大漢”
- 淺談數據完整性
- (完整版)重慶中學教材使用版本
- 綠化起重吊裝專項方案
- 整車機艙布置基本知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