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變形分析(最終版)8-15_第1頁
49-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變形分析(最終版)8-15_第2頁
49-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變形分析(最終版)8-15_第3頁
49-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變形分析(最終版)8-15_第4頁
49-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變形分析(最終版)8-1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鄭西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變形特征李寧 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摘要:隧道圍巖變形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涉及的因素較多。論文主要利用現(xiàn)場量測的手段分析了隧道變形、圍巖壓力、一次襯砌 和二次襯砌接觸壓力以及仰拱和型鋼鋼架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及分布特征,對今后類似工程的設計、施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關鍵詞:大斷面, 黃土隧道, 變形;1黃土隧道工程特性黃土是在干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具有褐黃、灰黃或黃褐等顏色,具有針狀大孔、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特殊性質的土體。黃土可按其形成的年代可分為:形成于下更新世Q1的午城黃土和中更新世Q2的離石黃土稱為老黃土。普遍覆蓋在上述黃土上部及河谷階地地帶上更新世Q3馬蘭黃土及全更新世Q4

2、下部此生黃土稱為新黃土。黃土土體性質不同(如新老黃土)、含水量不同,其力學指標差異較大,而且隨隧道跨度和斷面大小不同,圍巖所表現(xiàn)出的力學行為也不一樣。根據(jù)隧道所處的地質條件,結合研究內容,我們將黃土隧道分為新黃土隧道和老黃土隧道。1.1 新黃土隧道新黃土(Q3、Q4 )大孔發(fā)育,具垂直節(jié)理,土質結構松散稍密中密,含水量較小,一般515,易產生天生橋和陷穴,覆蓋于地表,厚度一般3050m,由于其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在垂直節(jié)理面上因節(jié)理切割形成豎向軟弱面,軟弱面之間粘聚力很小,多個軟弱面互相切割,形成與周邊圍巖粘聚力很小的棱體,在下部開挖隧道時形成臨空面,受開挖擾動,在重力的作用下棱體塌落易形成塌方。根

3、據(jù)對其變形分析,在新黃土(Q3、Q4 )地層,圍巖變形釋放快、具突然性,屬脆性破壞,故要強調變形的控制。1.2 老黃土隧道一般覆于新黃土之下,埋深較大,含水量為1540,與隧道位置原始地應力相比,其圍巖強度低,圍巖容易發(fā)生屈服形成塑性區(qū),這時的變形為塑性變形,可進行柔性支護和適度釋放變形,但若無支撐或支護強度不足圍巖蠕變過大,會脫落形成塌方。深埋老黃土隧道其變形具蠕變特性,它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若監(jiān)控量測位移不收斂,應加強初期支護或調整施工方法或及時施做二次襯砌。老黃土隧道含水量的大小對施工的影響很大,直接影響著隧道的圍巖穩(wěn)定和施工安全。2工程概況及量測2.1 工程概況鄭西客專大斷面隧道通過黃土臺

4、塬區(qū),洞身穿越地層主要為Q1、Q2老黃土。隧道洞口段基底多位于Q3新黃土地層中,具級自重濕陷性,濕陷性土層厚度為1535m,洞身附近0=150kPa,需對基底進行加固處理以消除濕陷性、提高地基承載力;沿線新老黃土常具有不同方向的原生與構造節(jié)理,特別是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并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多孔性、疏松、松散結構、密度低;不抗水的粒間結構使黃土遇水易崩解、剝落,多具濕陷性,易產生潛蝕。隧道地下水類型為黃土孔隙、裂隙潛水和砂夾礫石層孔隙承壓水兩大類。地下水質良好,無侵蝕性。鄭西客專隧道黃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如下表所示:表1 鄭西客專黃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表試驗項目單位 Q3eol3Q2eol3+el1Q1eol3+

5、el1Q1lgl1含水量 (w)(%)13.4517.4717.2519.43密度 ()g/cm31.731.861.992.04干密度 (d)g/cm31.551.611.60孔隙比 (e)0.800.7140.5950.593飽和度 (Sr)%50.5968.2678.8288.88孔隙度 ( n)%44.3541.4737.0536.47變形模量EoMpa12.8915.4210.4612.53直剪試驗內摩擦角(°)19.319.8322.924.14凝聚力(C)kPa17.5221.9321.7328.82 鄭西客運專線黃土隧道是目前我國在黃土地區(qū)修建的斷面最大的隧道,開挖斷

6、面為164m2,開挖跨度為15.2m,隧道襯砌結構分為深、淺埋兩種形式:深埋襯砌為變截面,拱頂襯砌厚度為 76 cm,仰拱厚度為 86cm,復合式襯砌由26 cm一次襯砌及拱部50 cm、仰拱60cm的二次襯砌組成,一次襯砌內設型鋼鋼架支撐作為永久性支撐,鋼架每 0.8m設一榀;淺埋襯砌結構也為變截面,拱頂襯砌厚度為95 cm,仰拱厚度為105 cm,復合式襯砌由 35 cm一次襯砌及拱部60 cm、仰拱70cm的二次襯砌組成,一次襯砌內設型鋼鋼架支撐作為永久性支撐,鋼架每 0.6 m設一榀。深、淺埋隧道二次襯砌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淺埋較深埋配筋有所加強。鄭西線大斷面黃土隧道主要結合黃土的基

7、本特性,施工時主要采用弧形導坑法、CD、CRD、雙側壁導坑等工法,嚴格按照“管(桿)超前、少擾動、短進尺、強支護、留核心、勤量測、早封閉” 21字施工原則進行施工。2.2 現(xiàn)場測試現(xiàn)場量測的目的是掌握圍巖穩(wěn)定與支護受力變形的動態(tài)和信息,并以此判斷設計、施工的安全與經(jīng)濟。以前隧道的設計完全依賴于經(jīng)驗,但隨著理論分析手段的迅速發(fā)展,其分析結果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論研究結果須經(jīng)實測數(shù)據(jù)檢驗。因此系統(tǒng)地組織現(xiàn)場測試,研究巖體和結構的力學性態(tài),對于發(fā)展隧道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大斷面黃土隧道的復雜性,為保證施工安全,隧道施工期間,故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埋深、不同工法斷面布設測點測試。

8、大斷面黃土隧道現(xiàn)場測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圍巖與一次襯砌、一次襯砌與二次襯砌之間的接觸壓力;了型鋼鋼架的應力應變及對整個支護結構的作用;驗證二次襯砌的設計效果,提供優(yōu)化設計的依據(jù);全面了解整個隧道結構的變形、受力特性,為合理設計襯砌結構型式提供依據(jù)。測點布置如圖3 現(xiàn)場測試3.1 拱頂下沉及內空收斂為研究大斷面黃土隧道的變形特征,在秦東隧道、潼洛川隧道根據(jù)現(xiàn)場施工進展情況針對性的布置了測試斷面,本文只列取了部分觀測結果如下所示:秦東隧道拱頂下沉圖(DK335+450)秦東隧道水平收斂圖(DK335+450)潼洛川隧道拱頂下沉圖(DK345+050)潼洛川隧道水平收斂圖(DK345+050) 從秦

9、東隧道、潼洛川隧道的監(jiān)控量測變形數(shù)據(jù)可知,大斷面黃土隧道變形主要呈現(xiàn)為拱頂下沉,拱頂下沉遠大于水平收斂,70mm150mm,隧道水平收斂約為30mm左右,這與黃土直立性較強的特點相吻合;大斷面黃土隧道在掌子面開挖前10天左右隧道變形是線性變化,呈現(xiàn)明顯的不收斂狀態(tài),1015天隧道變形趨勢逐漸變緩,15天左右隧道變形基本趨于穩(wěn)定。3.2、地表下沉地面3m3m3m3m3m3m5m6m6m5m秦東隧道各階段地表下沉斷面圖(DK333+450)25m=58°20m=59°Max=59mm9mm地面秦東隧道地表下沉的影響范圍(DK333+450)黃土強度較低,由于在隧道開挖時,淺埋隧

10、道上部土體極易松動而整體下沉,此時隧道圍巖壓力為松動壓力,隧道變形主要為松動變形,土體極易順節(jié)理方向張開或剪斷,土體破壞坍落、較難形成通常的承載拱,地表附近拉力過大而開裂,常伴隨隧道開挖產生地表平行及環(huán)形裂縫。測試如上圖所示,地表最大沉降為59mm以內,對地表的影響寬度45m(破裂角接近于60°),相當于3倍洞徑。3.3 圍巖壓力秦東隧道圍巖壓力分布圖(KPa)圍巖豎向壓力呈明顯的“馬鞍型”分布形狀,拱腰、拱腰的圍巖較拱頂圍巖大3倍左右。起拱線處壓力較小,邊墻側向壓力越往下越大。二襯與初支之間接觸壓力明顯較圍巖壓力小,大約占圍巖壓力的47,說明二次襯砌在大斷面黃土隧道中不但是結構安全

11、儲備,而且承擔50左右的圍巖壓力,對隧道整個結構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4 鋼架受力潼洛川隧道鋼架受力力分布圖(KPa)測試顯示,鋼架呈顯著受壓狀態(tài),并表現(xiàn)出較強的規(guī)律性,鋼架內外側最大壓應力在目前分別達到-360和-350MPa水平,淺埋場合分別達到-250和-300MPa水平。鋼架在拱頂和拱腰處受力較大,起拱線處受力較小,這與圍巖壓力分布趨勢相吻合。從施工過程看,隧道施工第一個月左右鋼拱架壓力呈現(xiàn)明顯的線性增長趨勢,施工第二個月左右鋼拱架壓力增長趨勢逐漸變緩,第三個月以后鋼拱架壓力基本趨于穩(wěn)定。3.5 隧道變形的處理方法 在隧道施工時,由于地面有動荷載、地質特點及不合理的開挖方法等因素

12、的影響,常伴隨隧道開挖產生地表平行及環(huán)形裂縫。此時隧道的水平收斂和拱頂、地表下沉較大或長期不收斂,造成初期支護的變形、開裂甚至坍塌。在一般隧道施工時,控制隧道變形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縮短開挖進尺,快速封閉; (2)提高支護強度; (3)控制隧道結構的整體下沉; (4)地表預注漿; (5)超前預注漿; 鄭西可用專線結合黃土隧道基本特性,主要采用以下措施控制隧道圍巖變形: (1)增大擴大腳即增大支護結構接觸面積等形式,以改善結構的內力分布; (2)施做鎖腳錨桿,提高支護承載能力; (3)增加鋼架縱向連接筋,增大支護剛度;(4)選擇合理工法、開挖進尺,及早封閉成環(huán)。4 結論 (1)施工時應

13、嚴格按照21字方針進行,各工序應銜接及時,防止開挖臨空面暴露時間過長而造成隧道失穩(wěn)。 (2)隧道變形主要呈現(xiàn)為拱頂下沉遠,在現(xiàn)場量測時應制定相應的觀測等級方案,并對量測數(shù)據(jù)及時作回歸分析,一旦變形數(shù)據(jù)發(fā)生突變時應采取相應的施工方案,以保證施工安全。(3)圍巖圍巖壓力呈“馬鞍型”分布形狀較為明顯。圍巖壓力最大之處并不在拱頂而是在拱腰處,說明拱腰處是最危險部位,在施工及設計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接觸壓力明顯小于圍巖壓力,二次襯砌不僅僅是隧道結構的安全儲備,而且承擔部分圍巖壓力。 (4)型鋼拱架在拱頂和拱腰處的受力較大,拱架呈明顯的受壓狀態(tài),并表現(xiàn)出較強的規(guī)律性。 隧道圍巖變形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涉及的因素較多,論文通過對現(xiàn)場測試結果分析了圍巖變形的分布形式、特點,旨在拋磚引玉,引起同行的關注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