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高中人教新課標 第四課審美變化中的自我說課稿1_第1頁
美術高中人教新課標 第四課審美變化中的自我說課稿1_第2頁
美術高中人教新課標 第四課審美變化中的自我說課稿1_第3頁
美術高中人教新課標 第四課審美變化中的自我說課稿1_第4頁
美術高中人教新課標 第四課審美變化中的自我說課稿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課審美變化中的自我教學目標:通過知識的講解和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中西方美術史上審美風氣的變化,以及美術作品的不同審美取向;美術家自己的審美觀念和社會審美觀念之間不斷塑造、調整、選擇、更新的關系;培養(yǎng)開放、多元的審美心態(tài),學會尊重不同的審美風格和藝術成就。教學重點:審美風尚的歷史變化;美術的多元性。教學策略:課堂講授和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相結合,根據教材內容有所側重。注意從圖片本身出發(fā),便于學生得出較為直觀的結論,而不傾向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主要運用對比的辦法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必要時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說明問題。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教材圖片的多媒體資料。教學程序

2、一、導入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樂導入B、出示圖片:中山裝、軍裝、西服、牛仔服、休閑裝。1提問,舉手回答:你喜歡哪一種服裝?如果你穿,會選哪一種?(46個學生回答。)2根據情況進一步提問:a為什么喜歡?b為什么沒有人喜歡中山裝?c你覺得現在的人(或你的父輩、祖父輩)會選哪一種?為什么?說明講解:中山裝曾經是流行的服裝;由于時代的變化,人們對服裝的審美要求發(fā)生了變化。,其實不僅是服裝,隨著時代的變化,美術的審美標準也會產生變化,可以說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審美標準。二、新授A、審美變化中的中國古代花鳥畫1出示圖片果熟來禽圖。什么是沒骨畫:在中國畫繪畫技法中,用墨線勾出輪廓線稱為骨法,所謂的

3、“骨”指的就是墨線;不用墨筆勾出勾出輪廓線,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稱為沒骨法。用沒骨法畫出來的畫就稱為沒骨畫,也稱為無骨畫。古代山水、花鳥畫都有用沒骨技法進行繪畫的,我們可稱之為沒骨山水畫、沒骨花鳥畫。(說明社會審美風氣對畫家的影響。)2出示圖片枯木竹石圖。提問:此圖跟果熟來禽圖有什么不同?(說明、講解:畫得不細致,很隨意,這是文人們非常喜歡的風格,在歷史上流行了很長的時間。)3進一步比較枯木竹石圖(吳鎮(zhèn))、黃甲圖(徐渭)、玉壺春色圖(金農)、三千年結實(吳昌碩)。提問:它們跟果熟來禽圖相比有什么區(qū)別?后兩幅作品的“市俗氣”表現在什么地方?誰能對這種變化的原因進行簡單的分析?(金農所在的揚

4、州和吳昌碩所在的上海都是當時的商業(yè)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師:果熟來禽圖所使用的“沒骨法”雖然也是審美標準變化的產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顯得很工致,幾乎沒有體現藝術家的個性和情感;蘇軾、吳鎮(zhèn)、徐渭的作品體現出更多的個人情感和性格;金農和吳昌碩的作品也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征,而且出現了世俗的氣息(在民間觀念里,桃子是長壽的象征)。三、分組討論。比較內容:風格和造型特征;1分組:第一組:“拉奧孔”;兩件關于“拉奧孔”的作品是要說明不同時期、不同美術家對同一題材的不同處理方式。教師可以找出古希臘神話中拉奧孔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以增強趣味性。大理石群像拉奧孔便是在希臘羅得島上發(fā)現的,群像高184厘米。

5、據西方考古學家考證,其制作年代約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作者是羅得島的雕塑家哈桑格羅德斯與他的兒子坡里多羅斯、阿典諾多羅斯。如果真是這樣,它應屬于羅馬時代的雕刻。拉奧孔,是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諸神庇護的希臘軍與特洛伊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但希臘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個木馬計:用木頭做了一匹巨大的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體希臘將士都假裝撤退,乘船隱避到附近的海灣里,奧德賽率領眾英雄事先藏入馬肚里。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撤回希臘本土了,就打開了城門。他們看見城門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馬,以為這是用來獻給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進城來。阿波羅神廟的老祭司拉奧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

6、這匹木馬拉進城內,以免中計。這觸怒了雅典娜和眾神要毀滅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兩條巨蛇,把拉奧孔父子三人纏死。這是一個神與人沖突的悲劇。作為祭司,預告災難的來臨是他的責任,但他違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懲罰。在拉奧孔雕像上所表現出來的是極度的肉體痛苦。我們從這組群像的寫實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諳人體解剖知識的,他們對人在表現痛苦時的動作,對巨蛇纏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設計和美的構想。雕塑拉奧孔是典型的古典風格,比例和解剖結構都非常嚴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奧孔卻是變形的,人物被拉長,并且處于一個不現實的,甚至可以說是詭異的空間。背后的風景加強了悲劇的氣氛,似乎整個世界都是悲慘的。很明顯,主觀情緒的因素

7、增多了。第二組:“靜物”;古羅馬的有桃子的靜物畫是一幅壁畫(當時還沒有油畫),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創(chuàng)造一種空間幻覺。雖然當時創(chuàng)造空間幻覺的方法還不很成熟,但我們還是能夠體會到畫家的這樣一種努力。塞尚的有蘋果和桃子的靜物不是創(chuàng)造空間幻覺,而是要體現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更關心的是平面問題,也即畫面的“結構”。畫面沒有多少立體感,但可以看到直線、曲線、大小橢圓形、矩形、三角形的組合。莫蘭迪的靜物有一種神秘和孤獨的意味。教材所說的這些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對繪畫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畫面的獨特風格。塞尚是法國畫家,莫蘭迪是意大利畫家;這兩位20世紀的畫家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

8、第三組:“自畫像”前面的課文中已經涉及到自畫像這個類型。但本課中的自畫像是要說明表現風格的不同。丟勒的自畫像比較客觀地描繪了自己的樣子。凡·高的自畫像已經有很大的主觀成分,筆觸奔放,色彩強烈夸張。畢加索就更自由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體現了審美意識的變化。2將小組討論意見向全班匯報,全班進行討論,教師進行相關的講解和補充。(可以適當補充拉奧孔的故事,引發(fā)學生興趣。)3延伸討論:在這三組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幅?最不喜歡哪一幅?為什么?4延伸討論:完成“思考與交流”,有沒有曾經不喜歡后來喜歡某一件作品的情況?談談個人的看法。四、即興討論1出示圖片:兩幅“陽臺”。提問:兩件作品有何差異?2出示圖

9、片:兩幅“餐桌”。提問:它們分別是什么時候的?風格有何不同?3四件作品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看,有什么總的傾向?事實上把它們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就會發(fā)現這是一個逐漸走向平面化的過程,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個總結,其中基本上沒有空間感。五、總結美術作品具有各種不同的風格面貌和審美特色,它們之間沒有高下對錯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時期審美風尚的影響。審美變化中的自我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隨時代和社會條件而變化的歷史現象,學會以歷史的眼光正確看待審美風尚的變遷;理解藝術表現的多種形式、風格和手段;樹立多元化的藝術觀念,培養(yǎng)開放和包容的審美心態(tài)和意識;鼓勵

10、學生形成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學習活動分析    本課的學習活動包括一個“思考與交流”和兩個“活動建議”,都涉及到審美趣味的變化,既有歷時的變化,也有共時的變化。    “思考與交流”涉及的是審美感覺的歷時變化。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審美眼光和趣味以及對美術作品的評價標準都會發(fā)生變化。明白了這一點,社會的審美趣味產生變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兩個“活動建議”涉及到審美觀念的共時變化,也就是說,即使在同一時間內,關于藝術作品的“美”也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這種標準會隨著年齡、職業(yè)、生活環(huán)境、家庭和教育背景等因素

11、而產生差異。顯然,這種差異是正常的。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懂得,美術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從而也可以使他們擺脫單一、刻板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顒拥牟僮飨鄬唵?,但有必要提醒學生采取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教學基本思路    主要通過圖像對比的辦法來使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同時也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來理解課文內容,必要時輔以適當的講解。講解時圍繞主題將課文內容分成若干要點來進行,并加以總結和概括,以免過于關注個別的美術作品,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寬容的審美習慣,但也要讓他們掌握一些必要的藝術史知識,對嚴肅的美術作品有正確的認識。教學材料分析  &#

12、160; 本課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審美變化與文人畫;西方審美變化與自我。中國畫方面主要是對比繪畫表現方式的歷史變化,從這樣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理解審美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現方式。要結合講解,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表現形式。例如,果熟來禽圖所使用的“沒骨法”雖然也是審美標準變化的產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顯得很工致,幾乎沒有體現藝術家的個性和情感;蘇軾、吳鎮(zhèn)、徐渭的作品體現出更多的個人情感和性格;金農和吳昌碩的作品也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征,而且出現了世俗的氣息(在民間觀念里,桃子是長壽的象征)。    兩件關于“拉奧孔”的作品是要說明不同時期、不同美術家對

13、同一題材的不同處理方式。教師可以找出古希臘神話中拉奧孔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以增強趣味性。但是更重要的是畫面的分析和對比。雕塑拉奧孔是典型的古典風格,比例和解剖結構都非常嚴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奧孔卻是變形的,人物被拉長,并且處于一個不現實的,甚至可以說是詭異的空間。背后的風景加強了悲劇的氣氛,似乎整個世界都是悲慘的。很明顯,主觀情緒的因素增多了。    古羅馬的有桃子的靜物畫是一幅壁畫(當時還沒有油畫),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創(chuàng)造一種空間幻覺。雖然當時創(chuàng)造空間幻覺的方法還不很成熟,但我們還是能夠體會到畫家的這樣一種努力。塞尚的有蘋果和桃子的靜物不是創(chuàng)造空間幻覺,而是要體現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更關心的是平面問題,也即畫面的“結構”。畫面沒有多少立體感,但可以看到直線、曲線、大小橢圓形、矩形、三角形的組合。莫蘭迪的靜物有一種神秘和孤獨的意味。教材所說的這些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對繪畫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畫面的獨特風格。塞尚是法國畫家,莫蘭迪是意大利畫家;這兩位20世紀的畫家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